小米,世界第一? 剖析小米的財務與模式
前幾期港股那點事發了左龍大叔關於小米雷軍系的深度解讀文章《中國新首富即將誕生,緩期五年執行(附股)》後,引發會員廣泛關注和討論,關於小米能否成為世界第一,大家的分歧也很大,本期港股那點事分享一篇來自格隆匯會員謝晨對小米的解讀,供大家參考。
與左龍大叔的觀點不一樣,作者通過解讀小米的財務和模式後認為:小米成為世界第一,雖然有希望,但有難度。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為什麼會得出這樣的觀點:
小米,世界第一? 剖析小米的財務與模式
作者:格隆匯 謝晨(華創證券)
小米能否成為世界第一?
首先說結論:有希望,但有難度。可能有人覺得這是廢話,一定要我選一個答案。那麼我的回答是,不能。
然後簡要說說我的觀點:
1、小米是通過硬體盈利的,軟體不賺錢,絕非某些人鼓吹的「互聯網思維」
2、小米的成功包括營銷、設計、製造三方面的變革,不可複製。
3、硬體過剩的時代,手機的核心競爭力將有硬體轉向外觀。小米麵臨轉型壓力,華為佔有先機。
4、中國手機出口海外是大勢所趨,小米麵臨專利問題。
一、 小米的軟體,真的不賺錢
小米的成功,帶紅了一個詞「互聯網思維」。而小米也一直號稱硬體不盈利,依靠軟體盈利。
真的是這樣嗎?在我看來,這至是一種營銷手段,用一種高逼格的方式宣傳自己的低價格而已。
首先看一看小米自己公布的數據,《小米遊戲中心分成策略:三七開》裡面提到,2013年12月小米遊戲月流水僅3千萬。
3千萬是什麼概念?2013年4季度,中國手游市場規模已經超過50億,而小米3個月合計,流水不超過1億,市場份額低於2%。而2014年中國手游市場規模達250億,如果小米的市場份額不變,則全年流水約在5億,這個數字真的有點難看。
另一則新聞《小米2014年前10個月開發者分成超過3.64億元》,按照比例計算,全年給開發者分成應該在4.4億左右。按照渠道分成70%,CP(開發者)分成30%計算,小米的軟體收入約10億。假設軟體業務利潤率100%,那麼軟體利潤也就10億,約1.7億美元。
如果小米硬體不賺錢,軟體只有1.7億美元的利潤,就憑這個支撐住400億美元的估值。你在逗我?
二、硬體貢獻絕大多數利潤
在新聞《機密文件顯示小米去年凈利潤34.6億 營收翻番》中,提到涉小米財務文件外傳,2013小米凈利34.6億,預期今年增長75%至60億。 而小米的成功在於其營銷費用佔比極低,2013年,營銷費用占收入比重僅3.2%。而小米的營收中,94%來自於手機銷售,僅1%來自於包括移動遊戲在內的軟體服務,約5億。
這個新聞,在我看來,真實性非常高。有以下幾點理由:
第一,營收、利潤和小米官方公布的接近,但是略低一點。
第二,2014年10億美金的利潤,那麼400億美金的估值,PE為40倍,比較合理。
第三,核心競爭力來自於低營銷費用,僅為3.2%,而同期三星全球營收2100億美元,廣告費用140億美元,佔比約7%。要知道三星只有一半收入來自於移動設備,但廣告基本花在移動設備上了。
所以,從這個新聞可以看出,小米,的確是靠硬體賺錢。
那麼問題來了,這麼便宜的小米,硬體怎麼賺錢?這裡不得不佩服雷軍的高明,小米賺錢,靠的是一組組合拳。我會一一為大家解釋。
三、營銷:社交網路傳播,成本極低
小米引爆了一個新詞「互聯網思維」。但我認為,360的「互聯網思維」其實是可以複製和借鑒的,但小米的所謂「互聯網思維」,只是特殊時代的產物。
下面這張圖,簡單的表明了我對所謂互聯網思維的看法。
很多人YY的互聯網模式,都是簡單的「繞過經銷商,直達客戶」。可是現實中,offline的流量,要經過零售商、一級經銷商、二級經銷商等等層層盤剝,online的流量,成本也是非常的高昂。
通常,企業銷售頁面包括官網和電商網站(如天貓、京東),要將online流量吸引過來,其實非常的困難。
官網,往往需要大量的門戶廣告投放、高昂的關鍵詞購買支出。電商網站,則要受電商平台盤剝。舉例來說,據說現在淘寶上一個點擊的成本在0.7元左右,如果點擊中有1%的人購買,那麼單次購買的流量成本可以高達70元。
所以,所謂直達消費者的互聯網模式,基本是YY的。拋掉過於學術的話,最直接的就是,我們消費者,憑啥去你的官網?
但是小米成功解決了這個問題,答案是:微博營銷。
小米誕生在微博大爆發的時代,利用微博進行低成本營銷,並且享受了後幾年微博發展的人口紅利。
在手機商中,沒有比雷軍更懂互聯網的了。他前瞻性的看到,微博營銷的ROI遠高於傳統媒介和其它互聯網媒介(ROI,表示廣告主的投入產出比,越高說明廣告越有效)。
於是,小米將早期miui玩家的量導入微博之後,轉身成為微博大V。熟悉微博的朋友都知道,微博大V的馬太效應是非常強的,你的粉絲越多,增加粉絲的成本就越小。於是早早成為了微博大V的小米,就掌控了自己的第一批流量。
而微博漲粉,最重要的是什麼?「話題營銷」!「雙核1999」這種朗朗上口的營銷手段,立刻引爆微博話題,大量獲取真實粉絲,低成本流量大幅擴大。
一般來說,電視廣告,成本高,轉化率低,但是品牌好,可以讓用戶對品牌有信任感。網路營銷成本低,轉化率高,但是品牌差,容易讓用戶覺得low。但是微博大V營銷,依靠雷軍背書,成功的獲取了網路營銷的低成本和電視廣告的高品牌,真是一招妙棋。
總結,一句話,在微博爆發的前夕成功的使用微博營銷,大幅降低了營銷成本!
後來,微博衰落,微信崛起,小米則將流量導入微信平台。但微信的傳播力,實在和微博沒法比,這也部分提高了小米的營銷成本。當然,還是遠低於同行。
四、設計:反覆迭代MIUI系統,把握了發燒友的口碑
小米所謂三駕馬車「手機、miui、米聊」,我看真的算遠超行業的只有MIUI,尤其在早期。
雷軍是互聯網出身,對互聯網產品有著遠高於同行的認識。於是,在智能手機還沒有走進大眾的時候,先行推出miui和miui社區,掌控了大量發燒友資源。
MIUI做的,真的好。
和其它東西不一樣,產品的優劣,是無法使用數據衡量的。但從MIUI的研發過程就可以看出,確實非同一般。每天都有小米的工作人員在MIUI社區上和粉絲溝通,改進產品設計。而小米也一直堅持一周一個版本的更迭。想想蘋果什麼時候才推出九宮格輸入法的吧,這種迭代速度,也保證了MIUI的高質量。順便說一句,ROM的重要性,也就是小米之後,才被廠商重視。
於是,小米成功的抓住了「發燒友」這個群體。在智能機出貨量同比高達100%以上的2011年,發燒友是非常重要的。
一台手機,即使是「雙核1999」的小米,對大多數人來說,都還算一筆還可以的開銷了。那麼客戶會怎麼考慮品牌選擇呢?很簡單的邏輯就是,用過的根據自己的體驗選擇,沒用過的問朋友的體驗。
而在被稱為智能手機元年的2011年之前,使用智能手機的群體中,發燒友是一個重要的標籤。而在線下對手機購買的諮詢行為中,發燒友更是其中的意見領袖。掌握了這個群體的口碑,就掌握了大量從非智能機轉向智能機的用戶的流量。
2014的現在,手機購買已經由換機需求作為主導。「發燒友」的定位,也早已從小米手機中淡化。
五、生產:預付模式+規模經濟
這點,關心小米的朋友可能都非常清楚。我也就不展開講。簡單點到為止。
首先,通過預付模式,小米成功的降低了庫存成本。先訂貨,再生產,再出貨,基本零庫存,這個極大的緩解了庫存壓力。
第二,預付模式下,出貨時間與預定時間的時間差,極大的緩解了硬體成本壓力。小米發布時的「雙核1999」,性價比非常驚艷,但是拿到貨的3個月以後,也就一般還好了。
第三,單機型生產,產品線上非常容易形成規模經濟。這點也是蘋果對三星的優勢。
六、小米成為世界第一:有希望,但不是很容易
可能有些人覺得我說了一句廢話,那麼如果一定要我在能和不能裡面選一個,我會選,不能。
為什麼?
首先,現在智能手機的硬體普遍過剩,手機的競爭優勢由硬體向外觀轉移,而小米不具有優勢。
小米4的配置,已經被發燒友評價為不夠發燒(實際上也不需要那麼發燒了)。從PC的競爭來看,在PC硬體已經成熟的後期,只有兩種活法,一種是價格戰,一種是走外觀路線。前者利潤非常低,是大部分PC硬體商的戰略。後者利潤極高,代表就是蘋果的MAC。這裡要註明一下,啟發我這個觀點的是公眾號「港股那點事」。
為啥說小米不具備優勢呢?主要是從現在的小米4來看,塑料感濃厚,和同價位的華為榮耀系列相比,有差距。我猜測這是供應鏈整合能力導致的。
第二,小米出口面臨專利壓力。
三星的墜落和中國手機的崛起,你可以找出一萬個理由。但最本質的原因在於,所有製造業,其生產中心都遵循著「歐美-日韓-中國」的轉移規律。當科技爆發時,起點在科技氛圍最濃的歐美;科技高速發展時,生產轉移到兼具科技創新能力和製造能力的日韓;科技穩定,比拼成本時,轉移到中國。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全球PC市場規模基本停滯,但是聯想的份額卻節節高升,現在已經穩居第一。
蘋果,憑藉軟硬一體化的模式,抵擋住了這個潮流。但是三星,不掌握系統,只能潰敗。
所以,三星的墜落,和中國手機的崛起,是遲早的。廣闊的海外市場,也慢慢會被低成本的中國廠商侵蝕。未來全球第一大手機廠商,一定出在中國!
那麼會不會是小米?
有點難。
簡而言之,由於海外的專利控制嚴厲程度遠遠大於國內,沒有專利儲備的小米,在海外可能面臨專利問題,成本飆升,華為、聯想等廠商則要好很多。如果要詳細了解,可以看看這篇文章《小米會遇到專利阻擊嗎?》
推薦閱讀:
※小米粥 消食開胃又能養胃
※一組圖看懂小米招股書 | 作品
※寶寶小米粥的做法大全是怎樣的
※內憂外患之下,小米憑什麼值一千億! | 檀錢
※花樣吃小米兒,見證「穀神」養胃以外的真正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