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21至45講)

21講:家教藝術是創造性勞動作為家長,要了解不同時期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從而掌握教育子女的規律。這是家庭教育領域中的共性,是每一位家長必須遵循的原則。然而在世界上不會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家庭環境,也沒有天賦、秉性完全相同的孩子,當然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家長。每位家長在對子女進行教育時,所面臨的客觀條件、教育對象都是千差萬別的。即使同是自己的子女,不同的孩子在成長、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是有種種差異的。

因此,家庭教育要從實際出發,針對不同的環境特點、不同的對象實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方式和內容。家教中所表現出來的這種獨特性就要求家長在對子女實施教育時必須具有隨機性和創造性。這正如出色的雕刻家會根據玉石不同的色澤、大小、形狀而創作出翩翩起舞的嫦娥、玲瓏剔透的葡萄、栩栩如生的蟋蟀..一樣,他付出了創造性的勞動,我們稱他們為藝術家。擺在我們家長面前的是有生命有思想有頭腦的歡蹦亂跳的孩子,他們每天都有變化、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問題,這就需要家長創造出適應孩子成長的教育方法,這種創造性的家教勞動,我們管它叫家庭教育的藝術。

北京芳草地小學的王鳳森老師曾講過這樣一個小故事:

一天早上,王老師剛到學校,一位孟加拉國小姑娘吉娜特就急匆匆地跑來告訴老師:「迪克說他想自殺!」老師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說:「我當了30 年班主任,各種類型的中外娃娃見過不少,但象迪克這樣經常想入非非的還很少見到。」迪克是一個11 歲的英國孩子,強烈的好奇心經常驅使迪克出些新點子,令其父母大傷腦筋。他曾撐著雨傘從7 米高的跳台上跳入水中;工人修樓頂,他順著吊物的繩索滑下來,兩手磨起了一層血泡,..這次他又說:「我就是想知道自殺是什麼滋味!沒事兒,我就是想試一試!」

迪克的媽媽也覺得很難辦,但她沒有簡單地向迪克說教而是想出這樣一條妙計:她買了一隻大公雞,讓迪克幫著殺雞,雞脖子上流著血,慘叫著滿廚房亂撲騰,弄得牆上、地上都是血。迪克看到公雞渾身抽搐著,翻著白眼,痛苦翻滾著的樣子,似乎了解了自殺可不是好玩的。

第二天,迪克來到學校,告訴王老師說:「媽媽說人自殺比雞被殺還要難受,我可不自殺了!」

小迪克的媽媽想出的巧妙的教育方法,解除了孩子一個十分幼稚而危險的想法。這裡充滿了創造性。

也有這樣一位家長,他對兒子小偉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他要求小偉學習好,品行要端,特別是要有誠實的美德。一次小偉的考試成績不好,當他主動把試卷交給爸爸時,卻遭到爸爸的一頓毒打。期中考試了,他的成績並不理想,他很害怕,怕爸爸生氣,更怕爸爸打他,於是他就用了一番心思,把成績單做了塗改,成績單上各種成績都是八、九十分。當他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把它交給爸爸時,爸爸竟沒有看出來。小偉很高興。於是,以後經常編造謊話來誆騙爸爸,以免皮肉之苦。

就這樣,小偉的行騙之招越來越高,終有一天觸犯了刑法,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小偉的爸爸好後悔,他十分痛苦他說:「要是那次我不打小偉,也許他不會走上這犯罪的道路。」

是啊,這位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就太缺少藝術性了,簡單、粗暴,沒有根據孩子的特點進行隨機性、創造性的勞動,以至釀成苦酒,追悔莫及。

這樣看來,家庭中在對孩子實施教育時,除了要有科學性,還要講究藝術,只有這樣才能收到滿意的效果。

繭自縛 下邊我們就從「數子十過,不如獎予一功」「巧用批評」「慎用懲罰」「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生活在充滿情趣的共同活動之中」「成功交談的訣竅」「寬容能生奇效」「向孩子道歉無損尊嚴」八個方面向您介紹家教藝術的實踐。22講: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功獎勵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形成良好的品行、性格,起著重要的作用。喜歡得到獎勵,也是孩子們的正常心理。對孩子恰當地積極地使用獎勵比消極的批評、懲罰,其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獎勵分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兩種。

精神獎勵如表揚、讚許、點頭、微笑、親呢等;而物質獎勵如贈送書籍、衣物、玩具、食品等。

父母對子女的獎勵,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及特點靈活掌握,一般應以精神獎勵為主。

獎勵手段的實施,有利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小佳佳每次看完小人書,都一本一本地收好,碼得整整齊齊。媽媽及時地表揚了孩子,並微笑著表示讚許:「佳佳真乖,書碼放得真整齊。」天長日久,小佳佳就會在這種獎勵中成長,而且形成習慣:看過了書,就該放成這樣。

林林上小學了,作業書寫得十分工整,媽媽看過了他的作業,摸一摸孩子的頭,貼一貼孩子的臉,告訴他:「作業寫得真好,媽媽真高興。」多次反覆,孩子會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對於缺點較多或自信心不強的孩子,正確地使用獎勵,會激發孩子的上進心,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尊心和榮譽感。

洋洋是個比較淘氣的孩子。一次他的作業本上出現了一面小紅旗。爸爸、媽媽為此特別開了個家庭會,把這篇作業從本子上取下來,貼在了牆上,媽媽還親手做了一朵小紅花,放在作業的上邊。洋洋受到了鼓舞,從媽媽爸爸的言談舉止中感受到了一種力量。過了一段時間,洋洋又拿回了一張小獎狀,是一張老師自己製做的,裝飾不多的小獎狀,只在上邊寫著「校運動會投擲第二名」。媽媽爸爸又把這張獎狀貼在了牆上,並告訴他,老師親自做獎狀,表達了老師的一片熱心,同時還獎給了他一雙新球鞋,鼓勵洋洋,要穿著這雙鞋,快跑,多為集體爭得榮譽,不辜負老師的希望。

洋洋的父母巧妙地運用了獎勵的手段,使他自重起來了,克服缺點的決心也比以前大了,為了班集體的榮譽,比以前能約束自己了。

獎勵的第三個好處,是可以增強孩子的是非感。

特別是幼兒時期,媽媽的讚賞、鼓勵的語言,欣喜的表情都可以告訴孩子這是對的,而媽媽的搖頭、嗔怪,又都可以告訴孩子這是不該做的。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及時地表揚,真誠的祝願都可以增強孩子做了好事以後的欣喜感,從而堅定一種信念。

孫欣幫助院里的老奶奶搬煤,儘管手弄黑了,衣服弄髒了,可爸爸真誠地告訴孩子:「衣服髒了沒關係。幫助老奶奶,可是做人的美德啊!」幾句話說得孩子心裡熱乎乎的。

學校號召同學們為亞運會捐一盆花,李玲要把家裡最好的一盆花搬到學校獻給亞運會。爸爸說:「這花太沉,爸爸給你蹬著三輪車,你坐在車上扶著,咱們一塊送去!」這時孩子高興得跳了起來,摟著爸爸的脖子說:「爸爸真好!」爸爸的舉動對孩子也是一種獎勵,它不僅告訴孩子要有為國爭光的意識,而且還加深了父子之間的感情。

以上,我們談的是運用獎勵的好處,那麼,該如何對孩子進行獎勵呢?

(1)父母應及時發現孩子的進步,發現孩子點點滴滴的長處,凡是好事,都應給予獎勵; (2)凡是當孩子經過了一定的努力,付出了一定的代價,表現了克服困難的決心和毅力時,都應給予獎勵; (3)孩子完成了對家長的許諾,應給予獎勵,最好是事先就告訴孩子,完成家長所希望他做的事,是要給以獎勵的; (4)在孩子取得了比較突出的成績,受到了表彰,獲得了某種稱號時,都應給以獎勵。藝術地運用獎勵,是培養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自尊心和自信心又是促使孩子努力向上的重要心理品質。

然而,獎勵是不能亂用的。

征征的家長和孩子訂下了條約,每次考試考第一給100 元,考第二給90元,考第三給80 元。證證把能得到一筆數目可觀的錢,作為自己學習的唯一目的。這種獎勵的辦法不僅沒有增強征征的是非觀,反倒扭曲了學習的目的。

小旭的父親對孩子說:「只要你得回一面紅旗,你要什麼,爸爸給什麼。」小旭得了第一面紅旗,坐在爸爸的腿上,說:「我要變形金剛!」爸爸說:「行,走,買去!」小旭得了第二面紅旗,又要了一塊小手錶。第三面紅旗要的是一身牛仔服,..小旭紅旗的得來並沒有花費太大的氣力,而向爸爸要的獎品卻越來越昂貴,如此滿足下去,能激勵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嗎?一旦提出非份的要求,家長無法滿足時,該怎麼辦呢?

這樣看來,獎勵這種教育方式運用得當會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用不好,反倒會助長孩子不良行為習慣,不良道德品質或不良心理的形成。

運用獎勵要注意以下幾點:(1)在選用獎勵種類時,不能只用或多用物質獎勵,而輕精神獎勵。(2)獎勵孩子要有個長遠目標,不能每事必獎,這樣不僅容易形成孩子只能聽進表揚看到讚賞的不健康心理,還會慣壞了孩子,使他產生任性的性格,久而久之將失去了獎勵的作用。(3)使用精神獎勵時,家長的態度一定要真誠,要有孩子一樣的喜悅,語言要能讓孩子感到是令人愉快的、充滿信心的、充滿信任的。(4)要掌握好給予該子獎勵的標準和次數。標準要根據子女的實際情況來定。不可過高,他們經過艱苦的努力還達不到,這樣會挫傷孩子的進取心;當然也不可太低,不經努力就可達到,這樣就失去了獎勵的作用。標準要定在經過一番努力即可取得成績的程度。獎勵不能頻繁地進行,隨著孩子的成長,標準要不斷提高,次數也要不斷減少。切不可因父母的情緒高低輕率地使用獎勵。高興時,看孩子優點成堆,表揚、誇獎、贈送禮物;不高興時,把孩子的優點進步也視為缺點,無動於衷或亂加批評,讓孩子無所措手足。(5)若平時很少運用獎勵這種方式,初用時,一定要及時,要恰如其分,要逐漸增多,千萬不要讓孩子感到虛假做作。23講:巧用批評 批評是父母對孩子的缺點和錯誤提出意見,制止孩子錯誤的言論、思想和行為再次出現,從而終止他們的有害行為習慣的一種教育方法;是對孩子不良的行為舉止給予否定的評價,使孩子感到慚愧和內疚,從而促使孩子改正的一種教育手段。

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會經常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的,正如小樹在成材過程中要出現枝枝杈杈一樣,孩子也正是在這不斷地「打杈掐枝」中進步的。因此巧妙地正確地使用批評實在是孩子成長中的一項重要保證。

我們常看到這樣的家長,他把批評教育看成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法寶,抓住孩子的一點點小毛病,就要極其嚴肅認真地批評一頓。

小潔今天放學進家,用腳踢了一下門,做過之後,又馬上意識到了,十分不好意思地吐了吐舌頭。

就這件小事,爸爸把小潔叫到身邊,開始了長達一個多小時的訓話。家長正襟危坐,從國際國內形勢說到對青少年的希望,從工人叔叔、農民伯伯說到門的製造。家長口若懸河孩子是置若罔聞。

這樣的小題大作式的批評,不僅浪費了時間,還容易傷害感情。

另一種不正確的批評,是把批評變成數落,嘮叨。這是孩子最不願意接受的教育方法,每天的絮絮叨叨,儘管苦口婆心,實際是無效勞動。北京市團市委對1000名中學生搞了抽樣調查,其中有這樣一個問題:「你認為生活中最煩惱的是什麼?」有80%的學生是「爸爸媽媽無盡無休的叨叨嘮嘮。」

例如,小芳就最怕媽媽嘮叨。要是考壞一次,媽媽恨不能說上半個月。什麼「你不要強了」「你還不趕緊努力,隔壁小明都超過你了」「我什麼都不讓你做,你怎麼還這麼不爭氣」等等。

特別是每天吃飯的時候,全家人到齊了,飯菜擺上了,家長的批評也開始了。什麼「我這飯菜都餵了狗了。」「吃得不少,真本事一點沒有!」等等,這樣的批評是徒勞無益的。嘮叨型批評是不可取的。

第三種不正確的批評,是亂批評。

家長只看現象不問原因,不調查,憑著想當然亂批評。這是十分要不得的。例如:彤彤今天又回來晚了,一進家,爸爸就批評開了「你就是不聽話!放了學,不馬上回家就知道玩,就知道踢球,靠玩能考上重點嗎?..」一通批評,都沒容孩子說話。

過了幾天,老師來家訪,告訴彤彤的爸爸,彤彤每天放了學都去給一位生病的同學補功課,這不,生病同學家長今天還送來了表揚信呢!這時,彤彤爸爸才恍然大悟,原來批評錯了。

劉然上了中學以後,家長更關心他的學習了。一次劉然拿回了一張試卷,家長一看,才得了75 分,於是勃然大怒,就批評起來了,什麼「你不要強啦!」「你是不是有什麼事瞞著我們,有什麼事分心了,為什麼學習成績下降了?你上小學都是98 分以上,為什麼上了中學就這麼退步!」

其實劉然的家長就沒搞清楚,這75 分還是全年級第一名呢!老師出題難度很大,就是要看看學生靈活掌握知識能力,這75 分又能說明什麼問題呢?

作為劉然家長不了解中學課程和小學課程的不同,不了解這次考試的特殊情況,這種亂批評不僅冤枉了孩子,也影響家長的形象。

因此,批評前,一定要做好調查,要使自己的批評有根有據。

第四種不正確的批評是急風暴雨式的批評。這種批評是來得快去得急,有時讓孩子「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小梅的爸爸是個要臉面的人,只要是在街上聽到鄰居說了小梅什麼,或是開了家長會老師反映什麼,回到家來,不問青紅皂白,便是劈頭蓋臉地一痛批評。孩子要是爭辯幾句,往往還要引出一場暴風驟雨般的怒斥,甚至拳腳相加。

這種批評常常會委屈了孩子,批評不到點上,自然也不會產生效果,往往還會產生逆反心理,增加孩子對鄰居對老師的仇視憎惡。

李松的爸爸是平時不管孩子,批評孩子要由心情來定,李松心裡明白:只要爸爸高興,做錯事也不要緊,要是爸爸臉色由晴轉陰,幹了好事也能挨批評。這種批評的方式,不僅改不了孩子的不良習氣,還會模糊了孩子的是非概念。

第五種不正確的批評是袒護式的批評。

有的家長,對子女視若掌上明珠,對孩子百依百順,聽之任之,嬌慣溺愛。老師反映孩子的問題,家長要麼謊設借口,要麼承攬責任。他們關心的不是孩子有什麼過錯,而是自己的寶貝是否受了傷害,是否吃了虧。

董浩和小朋友打了架,媽媽把孩子拉回來,指著孩子罵到:「窩囊廢,要是沒能耐,就別跟人家打架,你沒長著手?你不會打他!打出毛病來,我掏錢給他治!」

這種責罵越多,孩子的問題越大,長此下去,還會把孩子引入邪路。

那麼,如何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批評呢?

(1)要提高家長自身的思想水平。所謂批評,就是用正確的思想分析錯誤和缺點,看問題要透徹,分析得要入情入理,說得要深入淺出,這都需要家長具有一定的理論水平和分析能力,這樣批評起來,才能恰到好處,讓孩子心悅誠服。 (2)要不斷向孩子進行勇於樂於接受批評的教育。既要向他們講清「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的道理,又要講清接受批評改正錯誤是一種美德,正如古人說的:「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還要講清如何正確對待批評,要逐步做到:聞過則喜,不能是聞過則怒。

(3)對待孩子的缺點錯誤,要冷靜分析,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循循善誘。批評孩子時,要允許孩子陳述辯白。沒搞清事情的真相,一定不要批評。 (4)批評孩子時,要對事不對人,批評的是孩子的不良行為,因此凡是不尊重孩子的人格的語言和動作都不要用。語調可以堅決,氣氛可以嚴肅,但不要大喊大叫、侮辱、諷刺、挖苦,甚至打罵。類似這樣的話不要說:「你真不要臉!」「你還活著有什麼勁!」「我看你這輩子也就這樣了!」「你真笨!這些年的飯都餵了狗了!」 (5)批評要公正,實事求是,要及時,要就事論事,不要翻舊帳,算總帳。這樣的批評孩子易於接受,也不至於產生逆反心理。批評錯了要向孩子道歉。 (6)批評之後,要引導孩子對錯誤行為進行補救。比如:孩子捉弄了小朋友,父母除了嚴肅地批評孩子外,還要讓孩子向小朋友賠禮道歉,挽回在對方身上所造成的有害影響。假如孩子損壞了別人的玩具,除批評之外,父母要動員孩子從自己所喜歡的玩具中拿出一件來做為給對方賠償,並向對方表示歉意,還要保證以後不再干類似這樣的事情了。這樣可以培養孩子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和對自己行為後果負責的好品質。

慎用懲罰

懲罰也和獎勵、批評一樣,是一種教育手段。特別是對幼兒,適當的懲罰,可以確立和鞏固孩子的是非標準,強化孩子的正確行為。但是,懲罰只能是教育的一種輔助手段,一定要慎用。

懲罰,一般指行為懲罰。例如由於孩子出現了某種錯誤行為,家長禁止孩子到外遊玩,不允許參加某些活動,臨時撤消對孩子的某種許諾,這都叫懲罰。當然,懲罰還包括體罰和責打。

家長使用懲罰手段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1)懲罰絕不是靈丹妙藥,要正確理解它在教育中的作用。孩子做了錯事,家長嚴肅的態度甚至嚴厲的做法足以使孩子產生思想震動,會使孩子對不良行為的後果加深記憶,並在以後的行為中引以為戒。然而,濫用懲罰,卻會混淆孩子的是非標準,誘發逆反心理,甚至會產生恐懼、冷漠、孤獨等不健康的情緒。因此,運用懲罰時一定要慎重、恰當、適度、及時。

(2)對孩子進行懲罰,一定要及時。田浩的媽媽按事先的約定給孩子買了太陽牌鍋巴,可田浩不知愛惜,邊吃邊丟。媽媽對孩子的這種行為並沒有給予批評。過了十幾天,田浩又要求媽媽給她買她最愛吃的蝦條,媽媽卻說什麼也不買,而且生氣他說:「上回給你買鍋巴,你邊吃邊扔,以後什麼也不給你買,誰讓你不知道愛惜呢!」孩子不服氣,因為她早已忘記,便和媽媽爭吵:「什麼時候我不愛惜了?」

這位媽媽想用不買蝦條做為對孩子不懂愛惜食物的懲罰,但是,由於孩子的記憶持久性較差,十幾天以前的事,她早已忘記了。這樣做,孩子可能認為媽媽是在尋找借口,不僅起不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反而會傷害母女之間的感情。因此,罰懲的運用,應該在孩子產生錯誤行為的同時,或事後不久就給予孩子恰當的懲罰,這樣可以使孩子把過錯和自責聯繫起來,從而加深對過錯的記憶與認識。

(3)一定要把事情了解清楚之後,才能對孩子進行懲罰。平平最喜歡小汽車、小飛機這類機械玩具了。可買回沒多久,他就把這些玩具拆了,所以平平的玩具箱里不是汽車沒車輪,就是飛機沒翅膀。一天,平平手拿著一支小改錐,又在拆新買來的小鬧鐘上的螺絲。被媽媽看見了,媽媽吼叫著,從專心致志的平平手中奪過那個小鬧鐘,「你什麼都毀!什麼都壞在你手中!」一氣之下還把平平玩具箱中的破「飛機」、破「汽車」一股腦地都扔在了垃圾箱里。平平抱著媽媽的腿哭著,求媽媽把這些「破爛」給他留下來。可是媽媽把這種做法做為對平平「愛毀東西」這一不良做法的懲罰。

這位糊塗媽媽哪裡知道,平平拆汽車是想知道汽車為什麼會跑;拆飛機、拆鬧鐘是想了解飛機怎麼會飛,鬧鐘為什麼會響。這是多麼可貴的探索精神!若能給予極大的愛護和引導,平平長大了,說不定會在某一種科技領域內,做出驚人的成績呢!然而,這探索的稚嫩幼苗,卻被媽媽粗暴地不問青紅皂白的懲罰給摧殘了。

孩子在年幼的時候,由於生活經驗太少,常常發生過失,或是好心於壞事。請家長萬萬不可不了解清楚情況就急於懲罰孩子,這種做法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和良好的願望,甚至會扼殺孩子最可貴的品質。經常這樣濫用懲罰,孩子表面上會「老實」些,但卻會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壓抑,形成懦弱、抑鬱的不良性格。

所以,懲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家長遇到孩子做了錯事時,一定要先了解清楚,請孩子說說他的想法,再施懲罰不遲。對孩子良好的願望,家長要給予及時扶助,告訴孩子怎樣才能把事情辦好。

(4)懲罰要適度。幼兒園的孩子正在午休,小牛牛睡不著,他偷偷地下床來,走到小紅的床前,在小紅的臉蛋上親了一口。睡中的小紅受了驚嚇,哭了起來,也驚醒了不少小朋友。

老師把這件事告訴了家長,牛牛的媽媽很生氣,回到家裡把牛牛按倒在床上照著屁股就是幾巴掌,邊打邊問:「你以後還耍流氓不?」直到牛牛下了保證才停止。

這樣的處理就太過分了。牛牛懂什麼是「耍流氓」嗎?怎麼能把孩子天真無邪的行動與成人的不軌行為相提並論呢!這樣做不僅不能使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何在,還會模糊是非概念。

因此,懲罰一定要適度。要按孩子的心理去幫助他們分析,讓孩子心悅誠服,在被懲罰過程中受到教育。

(5)打罵教育是應該摒棄的手段。1991 年初,一起虐待親生女兒的事件轟動了北京城。9 歲的小亞娟常常因為沒寫完作業、不聽話等原因,被其父打得遍體鱗傷,以至孩子多次被逼得離家出走。其父還以「孩子是我的」「我恨她不爭氣」來為自己開脫責任。

不少家長也持有類似看法,他們認為孩子是自己的,想疼就疼,想愛就愛,想打就打,誰也管不著!所以不少孩子都不同程度地受過家長的打罵。

孩子是屬於父母的,這無可非議。然而,他們還應屬於國家,屬於民族,屬於時代。在孩子身上不僅寄託了父母的厚愛和期待,孩子的成長還關係著祖國的興旺與民族的發展,把孩子視為私有財產的陳舊家教觀念,必然派生出狹隘的教育偏見。

有些家長對孩子愛得過度,也有的家長對孩子「恨得要死」。他們恨孩子不聽話、不爭氣、不露臉、不成才,因此,遇到孩子有些缺點,常常張口就罵,抬手就打,方法簡單,態度粗暴,誤認為真的「棍棒之下出孝子」。

其實,家長的「棍棒」,只能給孩子心靈上留下陰影,傷害彼此之間的感情,造成孩子的恐懼心理,甚至導至孩子說謊、敵視他人等不良品質的形成。

在一所大學,有75%的知識分子家長有打罵孩子的行為。而且多是打得毫無道理,如規定剛上初一的孩子,如果是每門功課考試不得90 分就要挨打等,這些孩子的心靈被扭曲了。

棍棒底下不僅出不了孝子,還往往逼得孩子走向了反面。

上海市對流浪街頭的一千多名少年做了調查,其中有40%的孩子是由於父母打罵而出逃的,這些孩子成了罪犯的後備隊伍。

打罵扭曲了孩子的人格,使孩子的心靈麻木、冷漠、粗暴、殘忍,產生一種難以控制的對抗心理和屈辱感,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不利的。打罵只能是一種傷害,而不能成為教育,嚴重了還會觸犯法律。

打罵不僅傷害了孩子,也會影響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是搞好家庭教育的重要保證,做父母的以自己的言行為孩子樹立了可效仿的榜樣,孩子對父母充滿了敬仰、信任以至崇拜,在這樣的家庭中,無須家長的嘮嘮叨叨,父母的形象就是孩子成長的最好的教科書。但是,如果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是惡煞的凶神,家長的一舉一動都立即會引起孩子膽顫,家長的一言一語都引孩子警惕防範,這樣的形象,能引起孩子的敬慕信賴嗎?

心服口服、心悅誠服才能使孩子成長進取。還是讓我們克服不正確的懲罰和摒棄打罵教育吧!24講:榜樣力量是無窮的引導孩子向榜樣學習,是一種易收到良好教育效果的教育手段。這是因為,偉大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品德、良好的作風,都可以通過一個具體的形象得到生動的體現,把抽象的高深的道德標準、政治理論概念人格化了,一切美好的東西似乎都能看得見摸得著。特別是許許多多的榜樣人物,就象是生活在自己身邊,甚至與自己朝夕相處一樣,學起來就更感到親切。家庭教育中,父母要通過自身的表現,通過宣傳好人好事,激發孩子產生學習和尋找榜樣的需求,並努力為孩子提供模仿的機會,從而使榜樣的優良情操和思想品質轉化為孩子自身的品行,孩子會在這種學有方向,比有目標的情境中成長進步。

家長在為孩子選擇榜樣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榜樣要有權威性,能讓孩子敬仰、崇拜,甚至為之傾倒。孩子的情感是十分豐富的,對人對事充滿著熱情,很容易被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所感染。家長應及時地發現孩子的興奮點,並且要抓住不放,經常用他們崇拜的英雄鼓舞他們,激勵他們,延長其興奮過程,並使之轉化為支配孩子行為的動力。

楊洋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旁,收看中國女排與世界明星隊的比賽實況,從熒光屏上清晰地看到,中國女排打得十分艱苦,又十分頑強!靠敢於拼搏的精神,過硬的思想素質,紮實的功底,默契的配合,使中國女排再次奪魁。楊洋興奮極了,噙著淚花為女排姑娘們鼓掌祝賀,他被女排的勝利感染了,

女排成了他心目中的英雄。楊洋的家長就很會抓住這時機,激勵孩子向中國女排學習。他們一起分析女排取勝的原因,讓孩子找一找自己的差距,想一想向英雄學習的措施。在以後的生活中,家長還經常把楊洋的表現和女排的精神相比較。以此來激勵他不斷前進。

不同的孩子心目中都會有不同的崇拜對象,有的孩子無限崇敬周總理,總理那為國為民的一生總是使他激動;也有的孩子最佩服雷鋒,雷鋒那「對同志象春天一般的溫暖」的名言,教給了他做人的道理;還有的孩子把居里夫人做為自己進取的榜樣,立志要為科學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家長可看中時機,抓住孩子的興奮點,引導孩子向榜樣學習,從而把榜樣的優秀品質變成孩子自身的品行。

(2)家長為孩子選擇學習的榜樣,還要注意榜樣的特點要突出、生動,能引起孩子的興趣併產生效仿的願望。有位家長發現自己孩子學習不好的主要原因在於精神不集中,不能專心致志地學習。於是他就向孩子講了法國偉大的物理學家安培的事迹,講了安培在科學上的偉大貢獻,以及後人對他的崇敬,然後分析了安培取得成績的原因,其中有一點就是安培搞科研時專心致志,決不允許有其他的事來干擾他。家長向孩子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安培認真地寫了一張「安培不在家」的字條,端端正正地貼在自己的房門上,然後就插上門躲在屋裡專心工作了。一天安培外出辦事回來,由於他完全沉浸在實驗室的研究內容之中了,當他發現家門上貼著「安培不在家」的字條後,自言自語道:「啊,原來安培不在家,我改日再來!」隨即轉身而去。

爸爸講完了故事,孩子哈哈地大笑起來,對安培的表現極感興趣,併產生了向安培學習的願望。這種做法,比每日高喊「學習時要精神集中」好得多。

(3)要注意在同齡人中為孩子樹立榜樣。在同齡人中為孩子尋求榜樣,是激勵孩子向上的好辦法。他們年齡相當,條件相近,學起來親切,目標不是高不可攀,易激發孩子奮起。小明和小紅是鄰居,又是同班同學,小明愛勞動可就是上課總有小動作,經常違反紀律。小紅上課能認真聽講,學習也好,可不夠關心集體。小明和小紅的家長商量好了,讓兩個孩子互相幫助,相互學他們分別找自己的孩子談了話,分析了自己孩子身上的優點和不足,鼓勵孩子向小明(小紅)學習。

孩子決心很大。上課時,小明剛要玩,一抬頭,看見小紅認真聽講的樣子,馬上提醒了自己「不能玩,要向小紅學習,得好好聽講。」

天長日久,小明進步了,學習成績提高了。小紅也是這樣,每星期六的大掃除,在小明的帶動下,幹得可歡了,老師、同學都誇小紅比以前愛集體了!

幫助孩子在身邊、在同齡人中去尋找榜樣,往往是最易於見到效果的。這榜樣當然是孩子佩服的,而且是應該不斷變化不斷提高的。

(4)還有一種不可忽視的榜樣,這就是孩子自身的優點。家長應該全面分析自己的孩子,既要冷靜地看到自己孩子的缺點,又要實事求是地看到孩子的優點。不僅如此,還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長處和不足,要鼓勵孩子以己之長,補己之短,這也是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的。

(5)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榜樣是最重要的,是最有權威的教育手段。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並且是終身的老師。常說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這都說明了父母的榜樣作用在孩子的成長中是至關重要的。

家長對工作的熱愛、對事業的追求、對同志的友善、對老人的孝敬、對困難的韌勁、對生活的樂觀,..都將深深地影響著孩子們,這恐怕就叫做潛移默化、耳濡目染吧!

有這樣一位極其普通的母親,她是一名中學教師,她愛學生,每一個學生都牽動著她的心,為了孩子的進步,她起早貪黑、嘔心瀝血,學生把她當媽媽、當朋友:她有一個身體很不好的愛人,為了能讓愛人樂觀地生活,她經常踏著小三輪車拉著180 多斤又高又胖的愛人去散心;她那年過七旬的父母和他們一起生活,為了解除老人大便不通的痛苦,她會趴在地上用手一點一點地把秘結的大便摳出..

這位母親對生活的態度,對人的愛心影響著她的兩個孩子。

一次大孩子的單位需要血漿搶救病人,他毫不猶豫地為病人輸了血;一次二孩子去黑龍潭春遊,一位同學在潭頂上受了傷,他居然不顧個人安危地把同學背下了山..他們也總是象媽媽一樣地把愛心獻給別人。

這位母親沒有對孩子做更多地說教,也很少講什麼深奧的道理,但在家庭生活中,孩子的眼在看著她,行動在學著她,她就成了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榜樣。

1986 年北京市中等學校考語文試題的作文答卷中,反映出了不少家長以自己的事迹、語言、行動和感情在孩子心目中樹立了榜樣,孩子們是這樣描寫自己的爸爸媽媽的:「媽媽咬了幾口饅頭就跑出了家,她今天要去上課,是決不能遲到的!」「爸爸回來了,被大雨淋成了『落湯雞』,可揣在懷裡的那本成人語文課本卻是完好無損的。」「一覺醒來,看見爸爸仍在燈下寫呀、算呀,」父母以自己的言行使孩子真真切切地感到了時代對知識的需要,感到了要跟上時代腳步的緊迫感,感到了勇氣的力量,感到了勝利的喜悅。

這樣的榜樣,不是紙上談兵,不是解不了渴的遠水,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活生生的典型,是會激勵孩子進步的。

以上說的是家長在幫助孩子選擇榜樣時要注意的幾點,當然,在家庭教育中運用榜佯的力量,不僅要使孩子為榜樣的事迹所感動,還要激勵孩子去效協,引導孩子把榜樣的品德變成自己自覺的行動。所以,不僅要使孩子熟悉榜樣的思想和名言,而且要指導孩子做好事的方法,解決想做而不會做的矛盾,並及時肯定和讚揚孩子學習榜樣自覺做好事的效果,使他們體會到為他人著想的幸福,增強再做好事的願望和力量。

25講:生活在充滿情趣之中 要有效地實施家庭中的各種教育,其中一個前提就是:家庭中關係融洽和諧,孩子敬佩家長並樂於向家長傾訴,也樂於接受家長的教誨。所以良好的家庭氣氛是十分重要的。

列寧的姐姐安娜·伊里尼奇娜對幼年生活是這樣描述的:「冬天的傍晚,母親彈著大鋼琴,我很愛聽,我貼著她的裙子,坐在地板上。她經常和我們在一起,參加我們的遊戲、散步,參加我們的一切生活。

列寧兄妹6 人,除了早逝的奧爾迦以外,後來都成了傑出的人才。這種和暖、溫馨、充滿著智慧、充滿著美的家庭氣氛的熏陶和影響起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某少年犯管教所曾安排學員們「如實地寫寫你的家庭」,孩子們寫下了這樣的幾個片斷:

「在我的記憶里,爸爸和媽媽幾乎沒有一天不吵架。暖壺摔了一個又一個。爸爸私自賣掉縫紉機,媽媽偷著賣掉自行車。後來,他們誰也不掏錢,家裡連飯都開不成了..」

「媽媽常常夜半三更才回家,(我知道,她在外面還有『主兒』)爸爸呢,坐在牆角抽煙,嘆氣,流淚,有時還抽自己的嘴巴。一到這樣的晚上,我就象掉進了萬丈冰窟。」

「爸爸迷上了打牌,他後來索性請了『病假』,刷拉刷拉,和幾個人沒日沒夜地摸麻將。『大白邊』(指人民幣)壓在他們的手邊,他們的眼睛裡閃著貪婪的光。」(事例選自《家長手冊》一書)

父母不和,無情無義,「戰爭」頻繁,賭博成癮,這洋的家庭環境能在孩子的心靈上造成什麼呢?

冷漠、兇殘、仇恨、粗野或膽怯、孤獨,最終使孩子步入歧途,這不能不說和他們的家庭氣氛有很大關係。

這樣看來,家庭氣氛本身就是教育,同時也是其他教育手段的基礎。創造和諧、美好的家庭教育氛圍,有幾點是可以借鑒的。

(1)和孩子一起去擁抱大自然。 大自然對孩子們來說是充滿了無限的生機,具有無窮魅力的。春天的百花,夏日的鳴蟬,秋季的落葉,寒冬的白雪,這裡匯聚了孩子們的多少情趣、多少好奇,家長何不把孩子們從狹小的房間裡帶出來,同他們一起去呼吸那清新的空氣,去放風箏,去捉小蟲,去飛跑,去踢球,小謙謙剛剛一周歲,他的父母發現孩子比大人更善於捕捉到自然的變化、充滿了好奇心,充滿了美感的體驗。一粒石子,一撮泥土,一片樹葉,一顆花籽都能激起小謙謙的無窮樂趣。小謙謙的父母理解孩子渴望外出的心理,盡量帶孩子外出活動,並結合孩子的興趣進行一些簡單的引導和教育。他們教他認識不同蟲類的形狀,從中培養了孩子的注意力、記憶力、觀察力;同時還告訴他這些昆蟲的名稱和活動特徵,既增加了他的語彙量,又豐富了他的語言,在適當的時候還加入了數的概念。

謙謙的父母就很有心計,外出活動不單單是聽其自然的玩,而是在活動中增加孩子各方面的知識,還鍛煉他各方面的能力。寧寧已經是個四年級的學生了,每逢節假日,他的父母總喜歡和孩子一起去遠足、去爬山,他們背上水壺,帶上乾糧,拿著標本夾、捕蟲網出發了。他們很少坐車,主要是走路,要練就一雙鐵腳板。郊外的田野里傳來父子倆捕到大蝴蝶的歡笑聲,山村裡回蕩著他們採到稀有礦石的雀躍聲,頂峰上又傳來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無限感慨聲。

是啊,在這遠足中,在這攀登中,不僅開闊了眼界,增加了知識,還鍛煉了毅力,培養了勇於進取敢於勝利的勇氣。讓孩子在活動中懂得要「欲窮千里目」就必須「更上一層樓」的道理。

李碩從小是跟著奶奶長大的,10歲了,媽媽才把他接回來。小李碩在媽媽這裡總是象做客一樣,母子總親不起來。李碩媽媽明白,感情是要培養的。於是她為兒子買了一隻小兔子,李碩好喜歡啊。每個星期天,他們就拎上小籃子到遠處為小兔子去採摘青草野菜。

就這樣他們的接觸多了,共同的語言多了,感情也自然加深了。李碩在媽媽面前再也不那麼拘謹了,田野里不時地傳來李碩的高喊:「媽媽,快過來,你看這是什麼草?小兔子愛不愛吃?」

我想,如果兩代人之間感情不深或產生了隔閡,最好能到大自然中去,忘掉煩惱,一起去跑去跳去喊去叫,大自然就是這麼奇妙,它會是一劑增進感情的靈丹妙藥。

(2)與孩子一起去參觀。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對各方面知識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家長應經常帶孩子去參觀學習,在這之中去了解國情,增加知識,提高認知水平。去歷史博物館、去故宮博物院、去抗日戰爭紀念館、去圓明園、去讓孩子了解歷史、了解祖國的過去、了解民族的興衰、了解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也記住過去的恥辱。寓國情教育於參觀學習之中,讓孩子們更珍惜今天、更熱愛今天,激勵孩子去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去動物園,去植物園,去自然博物館,了解自然現象演變的規律,了解動植物的分類與習性,了解唯物辯證法的內涵。

到美術館去看畫展,去看攝影展,去看工藝品展,讓孩子在藝術的殿堂里邀游,讓孩子去賞識美、享受美。如果父子倆能久久地什立在一幅油畫前,指指點點,評頭論足,共同沉浸在畫面的意境之中,此時的教育恐怕是「無聲勝於有聲」吧!

(3)與孩子一起去上街購物。 我們的孩子將來是要獨立生活的,與孩子一起上街購物不僅可以讓孩子了解市場了解社會,學會最基本的生活本領,也可以使孩子增進對父母的理解,懂得珍惜。

張菊的父母只要有機會總希望和孩子一起上街。他們要讓孩子了解購銷兩旺、市場繁榮的大好局面,而且有目的地指導孩子該如何購物,比如買鞋,他們在幫孩子挑選的過程中,告訴孩子什麼樣的鞋最適合青少年足骨的發展,以及鞋號的有關知識。在和孩子欣賞琳瑯滿目的貨物時,就向孩子介紹了圖案美、色調美的知識,一次張菊的爸爸約孩子一起上街,爸爸告訴孩子,「明天是媽媽的生日,我們倆去給媽媽挑選一件衣服。」一路上爸爸讚美媽媽的勤儉、辛苦,讚美媽媽對這個家做出的犧牲與奉獻,父女倆都被對往事的回憶而感染著。到了商店,爸爸對小菊說:「你來挑一件最適合媽媽穿的衣服,我們要讓媽媽年輕起來,美起來!」小菊挑哇,比呀,這哪裡是在挑衣服,明明是在這無言的動作中表達著對母親的崇敬。

(4)與孩子一起去串門。 與孩子一起去串門坐客,是指導孩子交往幫助孩子認識社會的好辦法。家庭是社會的縮影。每一個家庭,每一位家庭成員待人接物的方式,對人對事的談吐,無不有一定的社會性。

小輝與爸爸來到張叔叔家,張叔叔家房間布置得整齊、大方,富有藝術感,給人以舒服高雅的感覺。小輝父子很有感觸,決心要提高自身素質,也要把自己的家布置布置。

一天小輝和媽媽去王阿姨家坐客,一路走,媽媽告訴小輝到人家去坐客應注意的禮貌,比如怎樣敲門、怎樣問好、怎樣接茶、怎樣坐、不能隨便亂動東西等等。到了王阿姨家,他們受到了一家人非常熱情地接待。這次訪問,不僅是如何做客的實踐,又是如何待客的學習。

小輝一家人去看望剛剛從美國回來的李伯伯。路上,爸爸告訴小輝,李伯伯的一項科技發明引起了世界科技界的囑目,美國要他留下來,給他優厚的待遇,提供先進的研究設施,可伯伯拒絕了,他還是回到了自己的祖國。爸爸的介紹,引起了小輝對李伯伯的崇拜。他們在李伯伯家呆了一個多小時,小輝看到了世界科技組織頒發的證書,看了伯伯領獎時的照片,特別是伯伯對中國人的國際地位越來越高的講述更使小輝激動不已。從李伯伯家坐客回來,小輝的學習勁頭更足了,「我是中國人,我要為祖國做貢獻」的話語一直激動著他。

我想,小輝的父母就十分巧妙地利用了做客的機會,對小輝進行了各方面的教育。當然外出坐客一定要有目的,要有選擇,胡說神侃式的海聊只能耽誤孩子和大人的寶貴時間,最好應該避免。

當然,交談中難免有不健康或消極思想的流露,做為有心計的家長,應及時地和孩子分析,進行信息篩選與過濾。所以說,與孩子外出坐客也是提高孩子辨別是非能力的好機會。

(5)家庭娛樂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娛樂工具也比以前豐富多了。電視機、錄音機的使用已比較普遍,不少家庭還添置了電子琴、鋼琴等樂器,現在卡拉OK 伴唱機也開始進入家庭。這都為家庭娛樂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

周末或節假日,一家人唱啊,跳啊,笑啊,這不僅能增強家庭的凝聚力,也是豐富生活內容,消除疲倦,陶冶情操的極好方式。

梅梅家的生活總是那麼愉快,充滿了歡歌笑語,梅梅是在爸爸媽媽歌聲的陪伴下長大的。小時候,媽媽的搖籃曲伴她進入夢鄉,是那麼甜蜜;長大了,上學了,「讓我們盪起雙槳」「小松樹快長大」「我們是新中國的好少年」等歌曲又使兩代人的心緊緊地貼在了一起。空閑的時候,他們就邊玩邊唱。猜謎語,猜不出就罰他一支歌。《延安頌》那麼深沉而激昂,「烏蘇里船歌」又是那麼歡快舒暢,「世上只有媽媽好」,又唱出了孩子的心聲。歌聲、掌聲、笑聲、歡叫聲融在了一起,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梅梅的性格又怎麼能不活潑、樂觀、健康、開朗啊。

家庭中不能沒有娛樂。唱一支歌,殺一盤棋,看一場球賽,欣賞一部電視劇..都可以在兩代人之間架起一座感情的橋樑,讓他們心心相印,情感相通,這時便會產生多少教育的機智,情操、美德,也都可以十分自然地溶注在這娛樂之中了。

綜上所述,一家人的共同活動,是可以創造出良好的家庭氣氛的,又可以寓教於這共同活動之中。做為家長,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增強教育意識,克服活動的隨意性,經過巧妙的安排和精心的導演,日久天長,一定會收到預期的效果的。

26講:成功交談的訣竅交談是家庭教育中最常用的一種方式,很多教育方法的實施也都要通過交談的形式來進行,所以交談是家庭對子女進行教育的很重要的手段。交談的前提是孩子能把心裡話傾吐給你,把發生的事情原原本本他講述給你,如果孩子對家長不信任、不尊敬,有事也是閉口不談的話,家長得不到「教育信息」,也就失去了交談的前提條件。所以,平日家長應和孩子平等相處,既是父母,又是師長,還要是朋友。家庭中應形成寬鬆、和諧、親切、友愛的氣氛,造成孩子能夠並主動和家長交談的氣氛。 能否和孩子交談,交談的效果好壞,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家長的形象,家長的威望。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對家長的評價會越來越高。家長的品德、談吐、性格等方面都是形成威信的重要方面。所以,家長要注意自身素質的提高,通過親子之情,要使孩子對自己產生榮譽感、自豪感、愉快感,這將是能否交談,以至交談成功與否的重要條件。 當然,交談還要注意時機。請注意:(1)雙方互不信任時,特別是孩子不信任家長時,不急於談;(2)家長在氣頭上時不宜談;(3)孩子在情緒低沉,心絮煩亂或不愉快時不宜談;(4)家庭氣氛不正常時不宜談;(5)當著客人的面不宜談;(6)孩子剛犯了錯誤還未經認真思過時不宜談;(7)聽到對孩子的反映,但情況沒有搞清時不宜談;(8)飯桌上、孩子睡覺前不宜進行嚴肅的談話。 以上是不宜交談的幾種情況,掌握交談時機是為了使交談取得最佳效果,那麼講究交談方式同樣也是交談效果的重要保證。 交談可以有下面的三種方式: (1)激勵式 曾有過這樣一位家長,他的兒子叫國平,人很聰明,只是不用功學習。一個星期天,爸爸帶國平去參觀航空博物館。孩子被各種現代化的大型飛機吸引住了,他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記下了飛機的不同型號、性能。回到家裡,爸爸問國平有什麼感想,國平說:「造飛機的叔叔真了不起!飛機那麼大,那麼先進,外觀那麼漂亮,看得我都不想走了。」爸爸卻深沉地對孩子說:「你知道嗎,這些最先進的飛機有美國製造的,蘇聯製造的,也有英國和法國的。不知你注意了沒有,在這製造先進飛機的行列里可沒有我們國家的飛機!」說到這,爸爸很激動,又接著重複到:「怎麼就沒有我們自己製造的飛機呢!」國平的情緒也和爸爸一樣地激動著,他對爸爸說:「將來我長大了,就要當個飛機製造家,要親手造出世界上最好最好的飛機,比美國的、蘇聯的,都要好!」爸爸高興地拍著國平的肩膀說:「好孩子,我真希望有這麼一天,爸爸能坐上你設計的飛機去週遊世界!但是,製造出先進的飛機來,可是需要文化的,沒有紮實的知識是搞不出尖端科學的。」 爸爸的話語激勵了孩子的志向,這次成功的交談,成了小國平發奮讀書的動力。 有這樣一個孩子叫魏明,他愛集體愛勞動,愛幫助別人。班裡大掃除,他總是大汗淋漓,什麼活累他幹什麼,什麼活臟他幹什麼。平時他不是幫助張奶奶換煤氣,就是幫助阿姨去取奶。街里街坊都誇他是個好孩子。 可魏明就是有個缺點,上課總愛有小動作,不注意聽講,為了這,老師經常找家長。 一天,屋外面大雪紛飛,都六點了,還不見魏明放學回來。家長正在著急。魏明進門了,他一頭汗,一身泥,對爸爸媽媽說:「在放學回家的路上,一位老爺爺摔倒了,我把老爺爺扶起來,攙他回家。老爺爺又高又胖,還有點糊塗,我就扶著老爺爺一座樓一座樓地打聽,終於把他送回了家。回來就晚了。」 媽媽爸爸聽完了孩子的話,十分高興,告訴孩子「做得好,做得對,我們真替你高興。」他們幫孩子換了衣服,為孩子準備晚飯。飯後,爸爸跟孩子交談起來:「你送老爺爺回家,一定克服了不少困難吧?」「可不是。」孩子講述起來:「天冷,路滑,老爺爺幾乎趴在我身上, 我差不多是拖著他走,累得我直喘氣。」爸爸說:「是啊,只要下決心,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也沒有辦不成的事情,孩子,你好好想一想,比一比,送老爺爺回家這件事要比克服上課有小動作這個缺點難多了,我們魏明這麼難的事都辦到了,我不相信,這麼個小缺點小問題就改不了!」 這次談話使孩子受到極大的激勵,「怎麼就改不了這個小缺點?!』只要下決心沒有幹不成的事!」這成了孩子經常考慮的問題,也成了魏明改正缺點的興奮點。 總之,激勵式的交談要掌握好時機,及時發現孩子身上閃爍出的積極因素,要抓住不放,給予充滿情感的激發和鼓勵,以信任的口吻告訴孩子:你一定會,而且肯定會成功的。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他們的興趣、潛力和熱情。如果他們的主動進取,勇於創新的精神一旦被激勵起來,產生決心並能見之於行動,某些缺點和弱點就可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得到克服。 家長利用激勵式的交談教育孩子時,要注意以下幾點:①要考慮孩子的能力、條件。如同跳起來摘桃子一樣。經過努力能夠成功。在這種情況下運用這種方式最佳。若超過了孩子的能力或條件不允許,孩子經過努力也達不到的,則不要用這種方式。②要信任和尊重孩子,交談時的口氣要讓孩子感到是充滿信心的,是令人愉快的,神往的。③當孩子經過努力完成了任務時,家長應恰如其分地表示驚訝、感動和高興。言語表情中讓孩子感到家長對他的祝賀。④沒有把握的事或危險、冒險的事,不要鼓勵孩子去干。 (2)漫談式 漫談式的交談是家庭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說話方式,也是把教育動機寓平等和諧的家庭氣氛之中的最佳方式之一。漫談,就是不拘時間,地點,內容,家長和孩子之間可以海闊天空,輕鬆愉快的便談形式。家長高雅、風趣、詼諧、淵博的談吐會引起孩子的歡樂、敬仰,這種交談表面上是即興而發,隨心所欲,可字字句句均含有教育,是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詩」,是寓教於樂的涓涓細流。漫談中不僅可以了解到孩子的喜怒哀樂,了解到孩子對人生、對社會、對大是大非的看法,透視到孩子心底的秘密,還會把高尚的道德、崇高的理想,真善美的情操如春風化雨般地沁人心田,使孩子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談著各自的見聞:一座立交橋又交付使用;幾座現代化的大樓又拔地而起;我們單位的新產品得了「部優」的獎勵;張工程師從國外載譽歸來;汽車上一位售票員阿姨熱心照顧年邁的老爺爺;一位工人叔叔智擒扒手;農貿市場的管理越來越好,搞活了經濟,方便了群眾;我們班又得了一面紅旗。天南海北,說東道西,充滿了對祖國的歌頌,對新事物的讚美,情感教育自然融於其中。 周未了,一家人看著電視,這又是漫談的好機會。豐富多彩的電視節目會成為全家人的共同話題。 從周總理那襟懷坦蕩的一生到焦裕祿那共產黨人的情懷;從劉惠芳那善良的性格到小燕子的活潑可愛;從諸葛亮奉命於危難之間的壯舉到黑臉包公的除霸安良;從茜茜公主的偉業到一休小師傅的聰穎.. 談古論今,充滿了對真善美的歌頌,該怎樣做人的褒貶之情融於其中。聰聰的父母就很會利用漫談式的交談方法對孩子進行教育。 這天放學,聰聰邊幫媽媽摘菜邊對媽媽說:「今天考試張紅又作弊了,老師還是沒發現,她還挺美的!就這樣,她的成績總比我好。」 爸爸媽媽知道女兒對張紅的表現是有看法的,但言談中對這種偷機取巧的不正當行為多多少少帶著些羨慕。他們商量要利用平時交談的機會告訴孩子這樣一個道理:誠實是人的美德,任何一項成績的取得,背後都傾注著辛勞和汗水。 一天,他們全家去看了一場芭蕾舞演出,那優美的舞姿,嫻熟的表演,使他們讚嘆不已,雖走出了劇場,仍沉浸在興奮之中。一路走,他們一路聊。聰聰說:「啊,那足尖可真了不起,要是我可一步也走不了!」爸爸告訴聰聰,當一名芭蕾舞演員可不簡單了,每天他們都要練功,最初的時候,用足尖站立,一練就是十幾個小時。我有一個同學的姐姐是個芭蕾舞演員,一次我們去看演出,舞台上,她的演出是那麼歡快輕盈,贏得了觀眾陣陣掌聲。當她謝幕後,我們來到後台,看到的卻是姐姐正抱著腳流眼淚呢,鮮血從腳趾里慢慢流出,..。功夫,是實實在在的東西,來不得半點的弄虛作假啊!」 爸爸的話使興奮中的聰聰很受感染。 沒過幾天,看電視時,屏幕上出現了陳景潤的鏡頭。爸爸問聰聰:「你知道陳景潤是誰嗎?」聰聰搖頭,爸爸告訴聰聰:陳景潤是世界著名的數學家,為了研究他的「哥德巴赫猜想,」光演算用的草紙就裝了幾麻袋,真是不容易啊! 爸爸的介紹使聰聰驚嘆不已,爸爸還告訴聰聰:世界上一切有成績的人都是和勤奮、刻苦、扎紮實實的努力分不開的。司馬遷繼承父業,忍受腐刑的屈辱,奮發努力,經過16年堅持不懈的艱苦努力,終於完成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的史書——《史記》。晉代著名書法家王獻之正是把18缸水寫完才練就了一手好字。爸爸告訴聰聰,為了一時得個好成績,考試作弊,弄虛作假,這不僅玷污了自己的人格,將來也不會有作為的。 聰聰就是從與家長的漫談中,領悟到了這樣一個道理:學知識是要有個老實態度的,任何成績的取得,都必須付出艱苦的努力。 綜上所述,漫談是家教藝術中十分常見的一種方式,但漫談絕不等於瞎說亂侃。有心計的家長,憑著敏銳的洞察力,及時發現孩子的弱點,從而確定談話的目的,並找到易引起孩子共鳴的興奮點。不管是針鋒相對,還是旁徵博引,都是萬變不離其宗,寓教於漫談之中。 (3)調查式 調查式的交談,是家長和孩子通過面對面的交談看法,直接地了解孩子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和態度,了解有關事情的曲直緣由。是採用教育手段前的必要準備,也是施展家教藝術的基礎。這種交談形式比較靈活,可以比較容易地獲得一些家教信息,也可以及時地澄清事實,消除誤解。 調查式的交談可以有「單刀直入式」「漫不經心式」「迂迴式」三種。 所謂「單刀直入式」,就是直接向孩子發問。比如:「今天為什麼回來晚了?」「和你常在一起的孩子叫什麼名字?」這種交談方式,問者毫不迴避自己的想法,要求子女做出明確答覆。 所謂「漫不經心式」,是指在合適的條件下,家長們表現出來的隨隨便便的發問。比如,一家人正興緻勃勃地看電視,電視屏幕上忽然出現了一個留著披肩長發的小夥子,這時,爸爸突然問孩子:「小宏啊,你看這小夥子的髮型好不好?」這種詢問方式,不經孩子做任何準備,是在無戒備情況下的回答,便於家長了解孩子對一些事物的看法。 聽過相聲《釣魚》的人可能對這一情節記憶猶新:「二他爸爸」從自由市場買回魚後,在院中顯示自己釣的魚多,被鄰居二大媽發現,二大媽說這魚不夠4 斤,「二他爸爸」急了,說:「4 斤還高高的呢!賣魚的還饒我兩條呢!」一句話道出了事情真象。 像二大媽這樣的談話方法,我們叫作「迂迴式」。 所謂「迂迴式」是指為了獲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又不便直接向對方提問,而是繞道而行,促使對方自己說出,這是家教藝術中不可缺少的技巧。 調查式的交談,不管用哪一種方式,必須以平日親子之間的彼此信任,相互理解為基礎,切不可把道聽途說或捕風捉影得來的信息,用提審式的追問和孩子交談,也不可一旦聽到老師、鄰居,同志反映些問題就急不可待地劈頭蓋臉地「窮追不捨」。如果再配以粗暴地打罵,不遜的語言,這樣既不可能把情況了解清楚,還會讓孩子產生抵觸心理。一定要象維護父母自尊一樣的維護孩子的自尊,用理解代替責罵和訓斥。 以上列舉了交談藝術中的三種方式,但是不管用哪一種方式,與孩子交談切忌以下三種類型。 ①是嘮叨型。和孩子交談時,有些道理孩子已經明白了,家長仍沒完沒了絮絮叨叨地說教。這種不良的重複刺激,會使孩子大腦皮層上產生保護性的抑制,說得愈多,就愈聽不進去,甚至會引起孩子的頂撞。 ②是揭醜型。和孩子交談時,特別是當孩子有了過錯時,一定要就事論事,切不可把孩子以前的「陳貨」又一股腦地拉出來,更不要當著客人的面把孩子的「醜事」抖落出來。這樣都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甚至會產生破罐破摔的想法而走向家長願望的反面。 ③是遷移型。孩子做錯了事情,家長和孩子談話時,千萬不要不分青紅皂白地把其他孩子的不良傾向遷移到自己孩子身上,想當然地進行批評,這樣會傷害孩子的上進心,容易使孩子充耳不聞或反唇相譏。綜上所述,交談是家庭教育中經常運用的手段之一,這裡充滿了創造性的勞動。家長需掌握好時機,藝術地運用,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 寬容能生奇效 寬容是指孩子做了錯事之後,家長以寬大的胸懷接納了孩子的過失。這時,他們對孩子沒有過激語言的斥責,也沒有「窮追不捨」的追究,卻會使孩子內心受到深深的自責,並在悔恨、內疚中對自己的過失進行冷靜的思考,促其在父母的大度中去痛改前非。 有這樣一段關於列寧童年的故事:列寧8 歲那年,和母親瑪麗亞·亞歷山大羅夫娜去姑媽家作客。活潑好動的小列寧,不留神把姑媽家中的一隻花瓶打碎了,當時誰也沒有看見。後來,姑媽問是誰打碎了花瓶,其他孩子都說:「不是我!」小列寧因為害怕,也就跟著大家回答:「不——是——我!」然而母親根據平日對兒子的了解,已經猜到花瓶是淘氣的兒子打的。母親沒有直接揭穿並處罰他,而是一直保持沉默,等待從兒子心中萌發出對自己行為的羞愧感。 她一直等了三個月,並敏感地意識到良心正在折磨著小列寧。 有一天睡覺前,她來到孩子跟前,撫摸著兒子的頭,不料孩子突然失聲大哭起來,痛苦地告訴媽媽:「我騙了姑媽,花瓶是我打的!」聽著孩子羞愧難過的述說,媽媽安慰了兒子,並寬容了他。因為母親知道在兒子內心深處進行的這場道德鬥爭中,美的、誠實的品質取得了勝利。 印度獨立的民族英雄甘地,少年時期對抽煙很感興趣,由最初撿別人的煙頭抽,發展到偷兄長和大臣們的錢買煙抽的地步,而且越陷越深,但他對自己的行為是悔恨的,內心也十分痛苦。 有一天,他終於不堪痛苦和煩惱的折磨,便把自己迄今為止的整個墮落過程,詳詳細細地寫在一個筆記本上,鼓起勇氣,把它交給了父親,渴望得到父親的懲罰。 父親知道這一切後,自然是十分驚訝,心情也是非常沉痛的。但父親沒有責備他,只是久久地凝視著甘地,兩行熱淚滾滾落下。 父親的寬容使甘地受到極大的震動,他更為內疚、悔恨、自責,深感對不起父親的諄諄教悔。從那以後,甘地痛改前非。 以上兩個例子都告訴我們:巧用寬容,是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運用時,需注意以下幾點: (1)實施寬容這種教育手段的前提必須是:孩子對自己所做的錯事已經認識,並深深地感到內疚、自責、悔恨、痛苦時。 (2)家長準備原諒孩子的過失時,不能採取無所謂的態度,讓孩子感不到壓力,比如,家長一揮手隨隨便便說一句:「行了,我知道了,下回注意吧。」孩子雖如釋重負,但不能引起對這件錯事的重視,也就談不上對缺點的改正。家長在接納孩子缺點的同時,應該從表情到語氣讓孩子切切實實地感到:家長對自己的錯誤做法,是十分痛心的,只是因為理解了自己已知悔過的心情,並非常相信自己一定能夠改正。才對自己的錯誤表現出寬容。列寧母親對孩子頭的撫摸,甘地父親縱橫的熱淚,都是對孩子的極好教育。 (3)藝術地運用寬容,目的是讓孩子更好地形成良好的習慣和品德,所以事後,應努力創造機會,讓孩子再去經受鍛煉,從而鞏固已有的進步。例如,孩子洗碗時不慎把一摞碗都摔了,家長原諒了他,孩子內心也受到自責。下次洗碗,還應該讓孩子去干,讓他感受到家長的信任,那麼這次洗碗時他會格外注意起來。如果是因為上次的過失,索性不再讓孩子幹了,孩子就不會得到鍛煉和提高。 (4)寬容絕不等於放任,絕不等於撒手不管。有的家長對孩子平日的行為不聞不問,對孩子的缺點、錯誤不管不教,以至使孩子身上的小鍺釀成大錯。這種做法絕不是寬容,而是對孩子錯誤的縱容,是家長未能盡責的表現。27講:向孩子道歉無損尊嚴 小明的媽媽發現錢包里少了30 元錢,就問小明:「是不是你拿了我的錢?」小明說:「我沒有拿!」媽媽不相信,先是「啟發」孩子「需要錢可以向我要,但不要自己拿!」後來就越說越生氣,警告小明:「不經允許拿媽媽的錢也算是偷!」小明不服氣,母子倆就爭吵了起來。這時,爸爸回來了,忙解釋說:「錢是我拿的,還沒來得及告訴你呢!」媽媽這時才停止了對兒子的逼問,但又囑咐了一句:「小明,你可要記住,花錢要管媽媽要,可不能偷偷地自己拿啊!媽媽的錢可是有數的!」小明覺得受到了不能容忍的侮辱,一氣之下,離家出走了。 小明的離家出走,媽媽是有責任的。如果小明的媽媽知道了錢的下落之後,能馬上向小明道歉,告訴小明:「剛才媽媽冤枉了你,由於錢少了,又著急,對你的態度很不好,還說了不少言不由衷的話,對不起,請別生媽媽的氣。」我想,小明會很快就和媽媽和好的,絕不會離家出走。作為父母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說錯了一些話辦錯一些事,甚至一時冤枉了孩子都是難免的,應該是家庭生活中的正常現象,關鍵是發生問題後,家長該怎樣處理。 你看,小惠的父母也急了。 明天就要期中考試了,小惠不在家溫書,上哪玩去了?過了一會兒,小惠回來了。父親沒等小惠解釋就數落開了,小惠沒說什麼就進屋學習去了。 過了一個多星期,隔壁的張叔叔來家串門,告訴小惠的爸爸媽媽:「多虧了小惠,要不我就見不到媽媽的最後一面了。」原來,那天小惠在家溫書,張叔叔家來了電報,小惠想一定有急事,要不幹嘛來電報呢!於是騎上車,把電報送到了張叔叔的單位,電報上說張奶奶病危要張叔叔速歸。就這樣,張叔叔立即請了假,馬上啟程回老家在媽媽臨終前母子見了一面。 小惠爸爸一聽才恍然大悟,十分後悔,不該如此武斷地批評孩子。 這天小惠放學回到家裡,爸爸請小惠坐下,十分誠懇地對孩子說:「小惠,那天是爸爸委屈了你,沒有問清楚,就對你亂批評。現在爸爸向你道歉,並請你原諒!」 這事之後,小惠更愛爸爸了。通過以上兩個事例,我們不難看出,家長做了錯事,肯不肯道歉,會不會道歉,不僅影響著兩代人的情感,也關係著孩子們的進步成長,實在是家長應該學會的一種教育手段。 家長錯怪了孩子能否主動致歉的關鍵是做父母的能否放下為父為母的封建家長制的架子,與孩子平等相處。 有些家長認為向孩子道歉有失尊嚴,其實不然。父母承認了自己的不對,會使孩子產生對父母的信任,並體驗與成人平等相處的美好感覺,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建立自信,也是以身作則對孩子進行文明禮貌教育的具體表現。孩子會由衷地敬佩父母的見識和修養,更加發奮上進。只有這樣親子之間沒有任何芥蒂,全家和睦團結,才能創造孩子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 家長做了錯事不僅能向孩子致歉,還要會向孩子致歉。這就需要道歉及時,態度誠懇,不可敷衍,不拉客觀。28講:教育子女的根本方法 在我們研究家庭教育藝術的時候,我們會被古今中外種種行之有效的好的教育方法所吸引。採用它們,無疑,對於改善家庭教育會很有利。但是,我們還應作深一層次的思考。想一想在家庭教育的諸多方法中,究竟什麼是它的根本方法? 我國近代《家庭教育》一書的作者朱慶瀾說:「家庭教育的根本是父母樣樣都要自己先做樣子」「根本法子一錯,什麼別的教法都是無效的」。 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父母對自己的需要,父母對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對自己一舉一動的檢點,這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誰能以自己的生命,倍增人類的寶貴的精神財富,誰能進行自我教育,那他就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這正如列·托爾斯泰所寫的,教育孩子的實質在於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則是父母影響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 這些論述告訴我們,考慮家庭教育藝術,要把父母自身因素,即能否「自己先做樣子」「自我教育」等,放在首要位置上優先考慮。這是因為,家庭教育是在一個一個的家庭里,通過家長的言傳身帶和影響,隨時隨地、有意無意地進行的。如果父母的言行有失檢點、以身作則不行,豈不是如《楹聯新話》中所說:「身如未正家難教」嗎!子女是從父母身上學習待人處事,建立性格、氣質、領悟人生價值的。 一名中學生講到嚴於律己的媽媽時說,她有一次腳上得了病,站立艱難,在公共汽車上好不容易為她找到一個座位。但是,當媽媽看到一位體弱老人出現在面前時,毫不猶豫地把座位讓給了老人家。媽媽的行動使我懂得了什麼是把方便給人、把困難留己,什麼是雷鋒精神。另一名小學畢業生回憶自己童年中的一件事時說:我7歲那年,母親病得很厲害,父親守在她的身旁。我記得,母親呼吸困難、掙扎難忍時,父親彎下身去看著她的臉,眼裡流露著痛苦與悲傷,不知怎麼做才好。這時,我一下子明白了同情和忠誠等字眼的含義,我也更加敬愛我的父親了。 子女成長的事例說明,處於學齡階段的未成年子女,懂得事理要藉助於具體形象的東西。而家長優良的行為品德表現,讓子女耳儒目染、潛移默化,促使他們思之、學之、實行之,幫助他們充實和健全自己的身心。 父母要避免那種只在教育方法中兜圈子、或一味埋怨子女難教育,而忽視父母自我教育、自身完善的不當認識和做法。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的銘言審視自己,在子女面前發揮表率作用,做子女敬佩的父母。讓子女說,爸爸媽媽說得就是對,做得就是好。我聽他們的話,照他們那樣做。 所以,父母的示範作用確實是教育方法中的根本法,我們不妨稱它為家庭教育藝術之母吧。29講:以人格力量影響子女 在我們身上,通常顯示或蘊含著一種人格力量,有智慧力量、道德力量、意志力量等等。它們有機而和諧的統一,構成人的健康完美的人格,對他人與社會產生影響。在家庭中,父母的人格力量,則對子女的成長產生影響。何以見得?我們可以用實際生活中的事例來說明它。請聽兩個中學生的陳述: 我上初中二年級時,好奇心使我想嘗嘗抽煙的滋味,我學會了抽煙。一天,媽媽發現了我的褲兜里有煙絲,爸媽與我長談。但真正使我震動的是,為了教育我,抽了二十多年煙的爸爸,鄭重宣布從此戒煙。爸爸說,『我搞寫作,煙已成了離不開的東西。現在發現你吸煙,我想,我有責任,要求你不吸煙,我卻離不開煙,這怎麼行?我決心戒煙。咱們倆互相監督吧』。十餘年過去了,父親再沒抽過一隻煙,我也斷了煙。我佩服父親的毅力,我要以他為榜樣。 另一名中學生也談到抽煙的事,卻是另一種天地。他說,我爸爸吸煙一支接一支,從早到晚不斷火,還盡抽好煙。我給他提意見,讓他戒煙,他雖然答應了,仍是煙不離口。他明著抽,我偷著抽,我今年14歲,就有3年煙齡了。 以上兩例,是從家長對待戒煙問題,反映出家長的行為習慣、意志力量對子女的不同影響。父母的堅強意志、健康人格,使子女「震動」「敬佩」,引導他們向上;父母說話不算數、人格不夠健康,則使子女喪氣、失望,從而產生退坡或沉淪。 當然,父母的人格力量,不單是一個戒煙問題,它的內容廣泛而豐富。包括父母的政治、思想、道德、性格、氣質、智慧、能力、意志等諸多因素,歸總起來才是人格的完善和完美。 為此,做父母的要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生活中,做有理想、有志氣、正確看待人生和社會的人。順境時能守其操,逆境時不失其節,發揚中華民族的「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優良傳統。以先進英雄人物林則徐、魯迅、江姐、雷鋒、焦裕祿、周恩來等為自己的行為楷模。 在子女面前,父母要有值得敬重的人品。不能有形象委瑣、佔小便宜、損人利己的行為表現。不能疏於工作或專業而勤於嬉樂。也不能一見困難就退縮不前,一遇挫折就自卑自餒。要想到,子女在注視著自己,要以盧梭說過的話告誡自己:「不要在教天真無邪的孩子分辨善惡的時候,自己就充當了引誘的魔鬼」。 然而重要的是,父母要在平時不懈地鍛煉、磨礪自己。時時、日日、月月、歲歲對自己的生活方式、行為舉止、處世態度做嚴格的省察。象周恩來同志在《我的修養要則》中要求自己的那樣,「適當的發揚自己的長處,具體的糾正自己的短處」,長善救失,使自己具備以高品味的人格影響和教育後代的好條件。只有這樣做了,父母在家庭教育的耕耘中,才是播撒良種的人。30講:索利傷義之事不可為一些目光短淺、不嚴格要求自己的父母,因認識不到對子女要講以身作則,在社會生活中,做出索取小利而傷害大義的事情,在子女身上產生了壞影響。

一位年輕的父親出差辦事,住進了旅館。由於貪小便宜的思想作怪,在離開旅館時,竟把房間里的拖鞋、衣架、茶杯、枕套等物,塞進自己的提包。回到家後,還得意地說:「這叫不拿白不拿」,並把所得之物,分給孩子使用。

有的家長帶兒童乘坐地鐵列車時,為了少花一張車票錢,想方設法逃票。或讓孩子往裡溜、或讓孩子使用假月票。一位母親不借力氣背著本應買票的女孩進站,驗票員攔住了她,問孩子多大,答10 歲。明理的孩子自覺理虧,跑去買票,還被趕上來的母親打了一巴掌。罵道:「缺心眼兒,不買又怎樣?」還有一個孩子手持一張票慌忙進站,當驗票員指出他拿的是廢票時,孩子哇地一聲哭了,說是從地上揀的票,是爸爸讓做的。

上述這樣一些為省幾個錢佔小便宜的做法,都算不上什麼大問題,也不能說,這是父母有意地把孩子往壞處引,但不能不說,這確是父母的錯誤,一種不良影響。

索小利傷大義,首先是政治思想上的糊塗。作為公民,公與私、集體與個人的關係必須弄清楚,必須把二者的位置擺正。只能處處維護國家、集體利益,不能小利障眼損害大家。還拿乘車逃票一事來說,地鐵安定門一站,1991 年7、8、9 三個月,即發生逃票620 人次,若不查出糾正,國家將損失3,100 元。若長此下去,國家和集體的損失將是十分嚴重的。

索小利傷大義,對兒童的心理道德、對家長在兒童心目中地位的損害也是十分嚴重的。成長中的兒童,如在唯利是圖中熏陶,就有可能變成品行不端的人。一個愛好體育的男生,為什麼染上往家裡偷拿學校的籃球、啞鈴、

跳繩等物呢?一找原因便知是出於上樑不正下樑歪。同時,境界不高的家長,在子女面前的形象自然不會高大,當子女有了辨別是非能力時,就會不相信父母說的話。不敬佩父母的行為舉止,家庭的教育功能也就隨之削弱了。

所以,父母一定要把索利傷義的問題解決好,向深明大義的先進父母們學習。解放軍中的朱伯儒同志,正確對待家庭教育問題。一次,他發現自己的孩子乘公共汽車未購票,就耐心地和孩子一起談是非、論危害,讓孩子去補上車票錢。一位母親,當女兒拾到了錢,問媽媽買點什麼的時候,媽媽毅然說,「我們應該買點誠實」,然後與女兒一起去尋找失主。這些重義輕利、品格崇高的家長,應該成為我們實際仿效的榜樣。

31講:父子一同學書法的啟示一位父親指導兒子學書法,有過這樣的經歷,叫它三部曲吧。一部曲是父親站在兒子的身邊做指點。告訴他「橫要細、豎要直、起筆落筆要回鋒」但,孩子聽不進去,不是說頭癢,就是說手酸。言者諄諄,聽者藐藐。二部曲是父親採用物質刺激、精神刺激、皮肉刺激的方法,寫好字給買東西吃、允許看電視,寫不好字則用尺子往頭上敲。但,並不奏效,三部曲是父親想到身教重於言教的道理,自己拿起了筆,橫、豎、點、撇、捺地寫起來,兒子逐漸被吸引,先是驚奇地看,接著,也專心地寫開了。看著兒子咬緊牙齒、一筆一划地寫,父親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父子、母女一同學習,有的還成為同窗。一個孩子叫施展,他13 歲時考入科大少年班。而施展的父母都是偏僻山村鄉辦鞋帶廠的工人、初中文化。什麼原因使得小旋展出類拔萃呢?是父親酷愛學習的影響。父親每晚燈下攻讀數學、弄通定理、記住公式,一題一題做練習。旋展學父親,小學時自學初中數學,越學越深。解不了的難題,父子一同走52 里路,翻山越嶺問師求教。長輩的好學,帶動了孩子,父子的求知熱情,融合一起,結出了果實。 當然,父母帶動子女學習,不僅是一同學書法、一同學數學的模式。他包括父母樂於探求未知領域的整個精神狀態。平時,做父母的能有個一面工作、一面學文化、學業務、學技術的計劃安排,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領域。還能廣收社會信息,注意智力投資。肯於買書、看書,訂閱報刊、收聽收看知識性節目。此外,還重視培養家庭的學習氣氛,與子女一同討論問題、一同動手搞點採集、製作、組裝什麼的,即處處表現出強烈的學習意識。 父母在學習上表現出勤奮、進取的風範,作用很大,它將直接使子女領悟什麼是熱愛學習,什麼是孜孜不倦,什麼是攀登高峰,什麼是生活的更有意義,激起子女更大的學習熱情。 由此看來,家長指導子女學習,固然少不了幫助他們掌握各種學習的訣竅,但根本之法,還是在於父母的身教,在於父母的表率作用。 但,父母為子女導行,不僅限於學習一件事。從思想品德、體育衛生、家務勞動,到待人接物、舉止坐卧、生活瑣事等等,都有父母為子女作表率的內容和用武之地。 教育從一定意義上說,是「上所施,下所效」的活動。父母對子女的率先示範,也就必然會產生教育的最佳效果。32講:頭腦中有一根教育的弦 父母的頭腦中,應當有一根教育的弦,即是說父母應有教育意識,重視子女教育。頭腦中裝著子女教育的父母,能夠隨時觀察子女和他們的周圍環境以及可能影響他們的其它因素,及時發現子女的變化徵兆。如,子女怎麼 臉色臘黃了?怎麼學習下降了?怎麼神情沮喪了等等,都看在眼裡、想在心上,探明究竟,獲得依據,適時採取妥善的辦法,及時地解決問題。使子女覺得父母的關心正是他們需要關心的地方。而不是象有的父母,對子女的事採取大松心的態度。子女一旦出了什麼問題,他們只會帶著震驚的神情,愣愣地攤著兩隻手說:「真沒想到!」 頭腦中裝著子女教育的父母,能善解子女的心意,站在子女的位置上考慮問題。對子女的年齡特點、內心情感中的愛、惡、喜、悲、憂、懼等有感受能力,主動縮小與子女的心理距離。如,孩子學了動物課,對養蠶產生了興趣。採桑葉時,家長肯於暫時放下手裡的活兒,和孩子一起去,還和孩子一同饒有興趣地觀察幼蠶的生長,孩子對此感到十分高興。但也有的家長不是這樣做的。當發現孩子的學習成績有所下降時,不加分析地誤認為是孩子的養兔活動所造成的。不徵求孩子的意見,就粗暴地將孩子心愛的小兔「處死」。孩子傷心極了,埋怨家長不通情達理。 頭腦中裝著子女教育的父母,對子女講尊重、守信用。子女給父母提出的合理要求,認真對待、予以適當滿足。父母給子女的許諾,也不折不扣地兌現。如,有的子女給父母提出在他們寫作業時不要大聲喧嘩,有的子女給父母提出應多去看望看望老祖母,這些要求,無疑都是對的,父母堅決照辦了。父母方面,如,有的答應放假後與子女一同旅遊,有的答應在子女評上三好生時,給添置一套運動衣褲,這些許諾,父母都將其掛在心上,到時一一做到了。父母的言必信、行必果,能從心理上征服子女,使子女感到父母是說話算數的可信賴的人。頭腦中裝著子女教育的父母,注意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善於吸取家庭教育的新鮮經驗,隨時捕捉教育課題,對子女啟發誘導,因勢利導寓教育的有意識於無意識之中。如,有的父母端正教育思想,放下家長架子,成為子女的良師益友。有的父母看了電視連續劇《成長的煩惱》,找到了解決家教難題的鑰匙有效地開了鎖。有的父母在發動孩子給上大學的叔叔寫信、勉勵他用功讀書當中,巧妙地使自己的孩子受到教育。有的父母見到子女學習負擔過重有損健康時,採取措施,與學校配合,使子女從繁重的作業中解脫出來。這些做法,都使子女喜悅和滿意。 父母頭腦中有一根教育的弦,有很強的教育能力,才有可能創造家庭教育的順利局面。33講:具備鮮明的現代意識 幾十年前,我國教育家陳鶴琴提出了「我們要把子女教育成人、成現代人、成現代中國人」的主張。幾十年後的今天,在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祖國、迎接世界性挑戰的時候,鄧小平同志發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號召。擔負著把子女培養成為二十一世紀所需要的人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就要以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培養目標為自己的指導思想,踏著時代前進的節拍,用現代意識把自己的頭腦武裝起來。 顯然,家庭教育如果陳舊、落後和保守,仍堅持那些保姆型、溺愛型、放任型、嚴管型、封閉型等模式,就遠遠不能適應新時期對新一代人才培養的需要了。所以,父母要調整指導思想,更新觀念,使教育子女的工作既講科學、藝術,又富有時代精神。 有兩點請父母注意: (1)注意擺正和子女的關係。新時代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是民主平等關係。子女是要孝敬父母的,但父母也要尊重子女的意見、行為,尊重他們的人格。那些「孩子是我的,打也打得,罵也罵得」「天下只有不是的子女,沒有不是的父母」「孩子全聽家長的才行」等說法,是片面的、錯誤的,實際上也是行不通的。況且,從事物發展規律看,有時候「弟子未必不如師」「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雛風清於老風聲」。所以,對子女要多加尊重,有事同他們商量,耐心誠懇地幫助他們克服錯誤、缺點,使子女不斷獲得新的長進。 (2)注意吸收新信息。新的時期,每天從四面八方都會向我們湧來新事物。子女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每天也會有新變化、新進步。家長要做有心人,從中捕捉新的信息,用以克服僅從過去的一成不變的角度看人待物的思維定勢,打破自己的封閉心理,形成現代的開放心態,增進對多樣化的客觀現實和令人憧憬的未來的理解。父母吸收了新信息,才有可能把過去視作不能改變的東西,認可了它的改變;才有可能把過去看成不能接受的東西,允許了它的存在。事實上是,在我們見得少時,常常少見多怪,一旦信息掌握多了,也就見多而不怪了。前些年,我們許多父母曾為子女選穿了新潮服裝而苦惱。然而,曾幾何時,現代花色款式服裝比比皆是,誰還責備子女穿的是奇裝異服呢!所以,吸取新信息,是變革家庭教育舊模式、尋求解決家庭教育難題的重要因素和方法,我們不能不重視它。34講:父母的童心不泯之道家庭中的兩代人,父母與子女,怎樣相親相近、情感交融?怎樣形成良好的家庭氣氛而有利於子女教育?它有賴於家長教育思想的端正,教育方法的妥善,教育條件的適於貼近子女。這中間,有一點是少不了的,那就是家長要有一顆不泯的童心。 一位家長陪同兒子到廣場去放風箏,孩子玩得高興時,想到了爸爸。「您為什麼不來試試?」爸爸在孩子的鼓勵下,丟掉了羞怯,扯起了線繩,迎風奔跑過來,發出歡快的笑聲。站在一旁的孩子,興奮地為爸爸拍手叫好。活動之後,這位家長有了感慨。他說:「那搖曳的風箏,觸動了我久已忘懷卻深藏心底的童趣。回想我從幼年步入成年的過程中,拋掉了童年的稚氣,換來了舉止的莊重,但,它給我帶來的並不都是好處」。 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失去孩子式的歡樂和坦誠的家長,不能說少吧!他們在與孩子相處中,有的一見子女,就把架子端起來,眼睛鼓起來,話語硬起來,儼然《紅樓夢》里的賈政,象對待寶玉時的模樣。這些家長平時的興趣、愛好,更是與子女大相徑庭、格格不入。孩子唱唱歌,他們嫌「吵死了」:孩子講故事,他們說「讓人煩」;孩子讓他們鑒賞小製作,他們說「沒意思」,一次次被潑了冷水的孩子,覺得家長怎麼那樣不可愛、不可親,有的孩子竟然給爸爸起了一個叫大灰狼的綽號。 失去童心童趣的家長,因為與子女相距日遠、隔膜日深,也就自然失去許多教育子女的機會和條件。即使進行子女教育,也只是主觀的、想當然的因素多,從實際出發的、情感相通的因素少。它的損失,正如魯迅先生所指出的:「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作,便大礙於孩子的發達」。 魯迅的話讓我們深思。為了「先行理解」孩子,家長就要走進孩子的世界。同他們一起編織生活的花環,同他們一起描繪斑斕的未來,用童心這把鑰匙,打開子女心靈的那扇門。 為此,家長就要掌握一些青少年心理知識,注意研究他們,和他們相知、相近、相親。在日常安排出與子女同呼吸、共憂樂的時間。如:與他們一起觀看毛毛蟲如何爬行,與他們一起思考樹葉為什麼變換顏色,狗為什麼總愛搖尾巴?與他們一起冥想天有多麼高、海有多麼深。在與他們一起探索未知世界中,與孩子結成忘年之交。 然而,重要的是,父母在與子女的共同活動中,要做到用心觀察、體會並具備孩子的視角,孩子的判斷,孩子的行為方法,把握孩子的動作、節奏、語言以及心態等特點,建立與孩子相適應的內心世界,使自己的童心復歸。為此,家長要肯於拿此時間、付出精力和投入自己的感情。 畫家溫泉源說:「我為孩子們畫畫,畫故事連環畫,畫童話插圖,就得像孩子那麼想,那麼看,於是嘛,也就有一顆童心啦!」如果我們的家長,也能像孩子那麼想,那麼看,那麼做,我們不是也會擁有一顆不泯的童心嗎!35講:是情緒反應的主宰者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怎樣保持冷靜的頭腦和有涵養的態度,怎樣控制有可能發泄的情緒,心平氣和地處理棘手的事情,總是做情緒反應的主宰者,這是一個值得注意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往往是,在子女景況欠佳、有了錯誤、闖了禍的時候,招致父母大發脾氣。但有時,並非是子女的什麼原因,父母也向子女發火,那是拿子女當出氣筒。在這個時候,對於女辱罵者有之,責打者有之,摔盤砸碗者有之,陰沉無語者亦有之。責打子女嚴重的,有的竟擰裂孩子的耳垂,打掉孩子的牙齒,掰斷孩子的手指。有的父母氣急敗壞時,還讓孩子長時間跪搓板,這些都嚴重地傷害了孩子的身心。其不良後果,正如關心家庭教育的別林斯基所說:「童年時受到的粗暴待遇,會把心靈弄得粗暴不堪」。 所以,為了改善家庭教育,父母必須注意控制和矯正自己的情緒,不能讓情緒如脫韁之馬,四處奔跑,而是要做情緒反應的主宰者。為此,給父母提幾條建議: (1)端正對子女的態度。情緒穩定地始終如一地愛子女。不能因孩子表現好感到可愛時,就把他們舉上天,也不應因孩子表現差感到不可愛時,就把他們打在地。更不能想,「不往死里打,孩子的錯改不了。」要認識到,在父母盛怒之下的大欺小、強凌弱,已經不是教育,而是不公正、不文明的壞現象。 (2)要堅定克服暴躁性格的信心。父母不能說自己點火就著的脾氣,是「家傳的」,是「多年形成的」,「無法改了」;「自己攏不住」。而是要以科學態度對待這個問題。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情緒的發生和發展,以及情緒的強度、持續性等,人的意識都是可以加以控制的。所以,只要自己努力增強意識調節,不從客觀上找發作情緒的借口,就可以成為情緒的主宰者。 (3)要使用緩解情緒的方法。平時找准自己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容易產生「氣不打一處來」的毛病,就事前告誡自己,莫動怒、莫破口、莫動手、莫鬱悶,而是以「處事不驚,莊敬自若」來要求自己。與此同時,還要掌握一些方法,如:轉移一下尖銳問題的中心,改換一下緊張的環境氣氛,耐心地作靜態觀察,有意地拖一下時間,對問題作冷處理等。 (4)要選定適合穩定情緒的座右銘。精粹的富有哲理的語言,有時可以代替精神刺激物,引起或調節人的情緒及其它心理活動。民族英雄林則徐,為了控制自己易怒的情緒,在住處的醒目地方,掛上書有「制怒」二字的條幅,幫助自己走向理智。有的人總結出無論孩子怎樣,家長都保持常態的四句話:「孩子有了過錯不生氣,孩子取得成績不神氣,孩子頂撞家長不賭氣,孩子『老病,重犯不泄氣」。這些,都值得我們參考。 說起來,控制情緒也並不是難事。只要父母肯做調正自己情緒的有心人,設法使理智成為家庭教育常備的節制器,那麼,我們每一位家長,都會成為情緒反應的主宰者。36講:端正教育子女的心態在家庭中,父母對子女的愛和教育,通常表現為種種心態。這中間,有的是積極的正確的,符合家庭教育原則,促進了子女的成長、向上;有的心態,則是消極的有害的,偏離了正確的教育思想,阻礙了子女的正常發展,為教育幫了倒忙。 下面,指出幾種常見的父母的不健康心態,順便作一點分析。 (1)過度寵愛。有這種心態的父母,對子女愛心至上,忽視教育。覺得子女是「心尖兒」「寶貝」「一朵花兒」,把全部感情毫無保留地傾注在孩子身上。孩子有了優點,愛向別人張揚,妄為吹噓子女是什麼「尖子」「新星」「狀元」;孩子有了缺點錯誤,則視而不見或百般掩飾、開脫。甚至把缺點解釋成為優點。若是未生、獨生子女,就更是愛上加愛,含著怕化了,抱著怕炸了。父母這種過度寵愛的心態,造成孩子嬌驕二氣,誰也碰不得,漸漸形成他們任性、沒規矩、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特點。 (2)過多照顧。有這種心態的父母,總是想,「孩子小,多疼疼」「自己吃過苦,孩子該享福」。於是把子女的生活安排得舒舒服服。真是食來張口、衣來伸手。日子不太寬裕的家庭,哪怕父母節衣縮食,也要讓子女消費超前。子女本來力所能及的生活自理勞動,父母偏要操心費力,哪怕「累得賊死」,也要讓子女舒適、滿意。父母無微不致的照顧造成子女懶惰、怕苦、大手大腳、對他人缺少義務感,以及遇事不知如何適從的性格特點。 (3)過分擔心。有這種心態的父母,心理常常不平衡,怕字當頭。他們怕有優勢和獲得嘉獎的孩子滋生傲氣,怕處於中游狀態的孩子學習下滑,怕身體瘦弱的孩子暗生疾病,怕有錯誤缺點的孩子繼續變壞。於是採取限制性措施,不許干這干那,不許與一些人接觸,不許自由活動等。還採取保護性措施,如上下學接送,代替孩子做值日,不許參加體育活動等。父母這種過分擔心的心態,造成孩子循規蹈矩、不敢沖、不敢闖,漸漸形成他們膽小、怕事、緊張、壓抑、唯父母的意願是從的性格特點。 (4)過高期望。有這種心態的父母,望子成龍心切,不惜花大量的人力財力作子女的智力投資,一心指望子女學習優異、競爭取勝。有一個地方的調查說明,子女的學習狀況是父母憂樂的溫度表。一千一百多戶人家,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家長,希望子女受高等教育、成為專家。於是,給子女的學習加碼、加壓,造成子女精神負擔過重,漸漸形成他們個人奮鬥、脫離集體和好高鶩遠的性格特點。 父母的心態有必要從上述「四過」中矯正過來,變「四過」為四適當」。那就是,首先,父母對子女要愛得適當,愛中有教育、有合理而嚴格的要求。其次,要照顧得適當,一定要給子女一些靠他們自己的出力而獲得成果的機會。再次,要關心得適當,得放手處且放手,該放心處且放心。此外,還要期望得適當,促子女的全面發展。37講:為子女的多思愛問做準備子女到了智力發展的迅速時期,面前便展現一個奇妙的未知世界。多思愛問、求知慾旺盛成為他們的一大年齡特點。 小明讀課外書時,看見一句「一寸光陰不可輕」的話,心裡想:「一寸光陰..光陰為什麼用寸來量呢?」因為不解其義,就向媽媽提出了這個問題,小敏和爸爸去看航空表演,孩子遙望晴空,提出了問題:「飛機為什麼能在天上飛?」「UFO 到底是怎麼回事?」這種出自孩子的提問,不知還有多少。象「穀粒為什麼不能長得象玉米粒那樣大?」」自行車為什麼騎起來不倒?」「海市蜃樓什麼時候才出現?」等等,真是提問未有窮盡時。 面對敏而好學的子女,做父母的不能不有所準備。該有什麼準備呢? 首先是要有認識準備。父母要認識到,在學習的過程中,「問是求知的最捷途徑」」非問,無以廣識」。子女既然拿起了提問的鑰匙,去開啟知識的大門,父母為何不因勢利導,支持他們的舉動,幫助他們解決疑問呢!我們應像愛迪生的母親南希那樣,對於愛迪生數不清的提問,總是耐心地給予科學的解答,還支持愛迪生在地害里辦「實驗室」,對愛迪生決沒有我講你聽,我訓你服,我打你受的不當的家庭教育方式,從而使愛迪生大為受益。 父母對子女的多思愛問有認識,就要對此有熱情、有正確態度。解決知識貧乏的父母害怕提問、耐心不多的父母厭煩提問、忽視教育的父母拒絕提問以及不莊重的父母信口開河亂答問的問題。特別是當孩子提問頻繁、並雜以離奇、荒謬等內容時,父母更要態度冷靜地疏導,不可粗暴制止,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其次是要有知識儲備。為了幫助子女解決一些學習問題,父母就要增強學習意識、充實學習動力、確定學習內容,拿出學習行動。日積月累地擴充知識領域,彌補知識缺陷,爭取成為博學廣識的人。要體會到,當今社會,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知識的挑戰逼人。父母怎能滿足於原有的知識基礎止步不前呢!怎能對自己的知識底子薄而不感到不安呢!要有學習的緊迫感和進取父母的學習,要配合子女的學習做具體安排。要讀一些諸如《上下五千年》《中國當代名人錄》《學生百科知識日讀》等書籍,還要經常翻看青年報、少年報等報刊。此外,父母要積极參加社會實踐和其它活動,通過聽音樂、逛書市、集郵、參加知識競賽..獲得新的知識信息。當父母有了豐富的知識儲備,對前邊提到的「寸陰」問題,能給子女以日晷測算時間,用尺量陰影移動的距離來講明這個道理,既使子女滿意,家庭的兩代人也獲得精神的愉悅。 當然,父母也有被子女的提問問住的時候。問住了,不要緊,那就採取虛心態度,作好準備再回答。有時,父母不知的,或可反過來向子女請教。一位家長曾向上中學的兒子問了「的」「地」的不同用法和一個關於原子結構問題,不僅學得了知識,還使孩子領悟了什麼是「不恥下問」,產生了很好的效果。38講:注意傾聽子女的聲音在一項對一萬多名學齡兒童的調查中,總結出子女給父母提出了十條要求。一是父母不要吵架。許多孩子說:「不怕爸爸媽媽打我,就怕爸爸媽媽吵架」。二是對所有的孩子一視同仁。三是說話算數,不失信、不撤謊。四是父母之間要謙讓,不互相責怪。五是父母對孩子應關心,互相親切無間。六是孩子的朋友來家做客時,應真心歡迎。七是對孩子不能忽冷忽熱,更不能發脾氣。八是決定全家的事,徵求全家人的意見。九是家裡要有文體活動,星期日至少玩半天。十是父母有缺點,孩子可以批評。

另一項子女給父母提要求的調查,總結出十二個「請不要」。一是請不要忘記表揚我們為別人做好事。二是請不要在教育我們時,一個說一個護。三是請不要忘記同我們一起出去玩玩。四是請不要代替我們做作業。五是請不要忘記提醒我們吃好早點。六是請不要強迫我們做我們不願意做的事情。七是請不要干涉我們的興趣和愛好。八是請不要因為我們做了錯事就又打又罵。九是請不要因為一件小事嘮嘮叨叨,沒完沒了。十是請不要把不良習慣傳染給我們。十一請不要因為怕丟面子而拒絕向我們承認自己的錯。十二請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盡發牢騷。

這些來自子女的坦誠的聲音,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父母身上存在的毛病。象身在福中不知福,盡發牢騷,拒絕承認自己的過失等,還是政治思想上的大毛病。象失信、撒謊、有不良習慣等,是不能不克服的道德缺陷。至於父母的愛發脾氣、打罵子女、武斷行事等,也是家庭教育中必須極力避免的。

子女給父母提出的十條要求和十二個「請不要」中所反映問題的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父母政治思想不健康,會直接污染子女的心靈,使他們產生迷茫。父母不能對子女施以適當的愛和進行正確的管教,會磨滅子女上進心,使日常行為離開規範的軌道。至於父母為小事嘮里嘮叨、沒完沒了,會使子女產生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

所以,父母要想到,在家庭中,在孩子面前,父母要隨時隨地注意影響。不能把在「外部環境」不敢表露的牢騷、怪話,在「內部環境」中任意發泄;不能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尤其是家庭的精神文明建設有所進展、五好家庭、模範夫妻連連湧現的時候,還讓子女發出「父母不要吵架」「父母不要互相責怪」的呼籲。不要因父母的爭吵不休,使子女飽受精神創傷。為此,父母就要嚴於律己、謹言慎行、善言善行,起表率作用。

不是有的孩子因為不滿意自己的父母,提出「爸爸媽媽經選舉產生」「希望有個夢中那樣的好爸爸」「有個誰誰那樣的媽媽該多好!」孩子的這些聲音,從反面激勵我們,一定要發奮圖強,追求自身的至善至美。不輕視子女的聲音,不愧對自己的孩子。

39講:用子女這面鏡子照自己鏡子是用以映物照人的。照人時,既照人的容貌,還照人的精神。家庭中,子女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女的優美品德表現,常常是父母的積極影響所致,反過來,子女的不良現象,也能從家長身上找到原因。 有的孩子自小養成了樸素、節儉的好習慣。究其因,是媽媽有規律的理財方法的影響。這位媽媽,平時量入為出,每月都把低水平的工資分成許多份,有伙食開支、房水電費、購置日用品、子女零用錢、儲蓄等,安排使用得合理周到。有一個男中學生,家務勞動勤快,會拆洗縫被子,而且多年堅持不輟。找其源,是他在解放軍中生活過的爸爸的帶動,以及媽媽的操作和對他幫助的結果。 父母的行為影響了孩子,孩子再把這種行為表現出來,這恐怕是一條規律吧。斯賓諾莎說:「孩子是映照父母行為的鏡子」是千真萬確的。 有的家長善於使用子女這面鏡自覺映照自己,或總結成績,繼續發揚,或找出不足,加以改正,都贏得了子女的威信。一位父親注意到,自己在家玩麻將時,兩個孩子先是一旁站著看,接著上桌跟著練,最後學習都大幅度下降了。父親的心靈猛受震顫,痛下決心戒了牌,全家拍手稱快。有的家長在子女的沉悶表現和流露的不滿情緒中,找到了自己的欠缺,制定了家長行為規範,讓子女監督。這規範的內容是:一、父母講民主、平等,說話以理服人。二、不拆看子女信件。三、不偷看子女日記。四、未經允許不動子女物品。五、不打罵子女。六、少吸煙、少飲酒。七、勤儉樸素講衛生。八、不接受不正當禮品。實行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現在還有不少家長,尚沒有意識到孩子是自己面前的一面鏡。子女的長短好壞,都不與自己掛鉤。如,女兒不願喝白水,只喝甜果汁,媽媽就只生女兒的氣,不想想自己一向是怎樣哄女兒飲水的。孩子膽小,黑天時不敢一人呆在房子里,父母就埋怨孩子怯懦沒出息,不查找自己給孩子講過荒誕故事的原因。子女發生了毆鬥錯誤,父母也是僅從外界找原因,不正視自己在家裡常常片面強調冒險精神,也常常有動武現象。家長不能藉助子女的問題來檢查自己,也就不能吸取失敗的教訓,得到新的進步。 當然,家長不能單靠子女這面鏡來完善自己,還要在自己心上自掛一面鏡,自省自身。一位古代知名人士,自己對鏡嚴格以察,找到自己知識貧乏、有始無終和做事不專一等三個弱點,並把它們概括為三恥,向子女披露,發生了很好的示範作用,值得我們借鑒。如果家長能展示子女一面鏡和自己心上的一面鏡,明鏡高懸,明察自己,家長何愁不能清醒和明智,何愁找不到完善自我的課題。讓我們在子女這面鏡子的前面,獲得自知之明吧。40講:莫比誰家鞭炮長一個孩子這樣說:「每年大年初一早上,爸爸都讓我參加一場競爭。我高舉系著長長鞭炮的竹竿,『殺』到樓外去。爸爸在一旁不停地叮囑,『舉高點,別耷拉到地上』。然後,專心觀察鄰居的動靜。如果我家的鞭炮比人家的長,響的時間比人家的長,響聲也比人家的大,戰勝了人家,吃過年餃子時,爸爸就會一口吃兩個,還連聲說,『真香、真香』。要是不如人家,戰敗了,爸爸就會垂頭喪氣,好大的不高興」。 象這種狹隘的攀比思想和做法,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少見的。過年時,比給孩子的壓歲錢,有的一下出手幾十元;平時,比給孩子的零用錢,因為怕當『小氣鬼』,而錢數逐月向上浮動。有的比看誰家買的玩具高級、看誰家買的兒童車高檔,甚至有的用高價買狗養猴,以領著它們招搖過市、獨樹一幟為樂。生活中是不能排除比一比、賽一賽,乃至競爭的。但要看比什麼和以什麼為出發點去作比。對子女而言,應比學習、比進步、比健康成長:對家風而言,應比樸素、節儉,而不是比大手大腳、奢糜無度! 子女是通過親眼所見、親身所感和從父母那裡來學習生活的。如果父母愛與人攀比,而且比的內容有害,那就給孩子留下壞影響。難道不是這樣嗎?稍加註意,就能看到這種糟糕課程的糟糕反饋。手裡擦著許多錢的子女,有的不是在以「財主」自居、向別人炫耀財力、比誰的煙抽的高級、誰的飲料喝的考究嗎!有的不是揚言「錢是我的,歸我花,想怎麼花就怎麼花,要花得有水平」嗎!不是有的錢多了,人懶了,讓同學代寫作業,每題付酬一角,代做值日,每次付酬五角,搞起了「僱傭勞動嗎」!長此發展下去,這樣的子女,怎能成為父母所希望的壯苗。 對此,我們必須重新調整認識、矯正偏差,認真地學習、學習。 (1)要向有成就的人學習。魯迅先生為人樸素求實,他要求自己的兒子,不做空頭文學家。他為兒子隱名,不讓人知道其子海嬰是名人的兒子,以保持普通人的本色。說到這裡,我們還可以提到一個人也值得學習。他是美國富翁沃爾頓。這個人雖已家資高達90 億美元,但仍過普通人生活,住普通房子,坐陳舊汽車。他的妻子從來不到高級商店購物,不講究衣著,在家照樣做飯洗碗。在父母的影響下,沃爾頓的4 個子女,都成為不講派頭、吃苦耐勞的人。 (2)要向有經驗的父母學習。這樣的父母,在工作學習上追求高標準,在生活享受上只求過得去。他們認為比吃比穿比闊是沒有意義的事,用具體行動抵禦「生活超前、道德滯後」的壞風氣。他們從一點一滴做起,公家的一文錢、一個信封從不挪做私用。同時指導子女自做賀年卡,過儉樸而有意義的生日、養成儲蓄習慣,為災區捐錢物等。他們對子女的良好培養,多麼值得我們仿效呵!41講:父母也要談吐文明我們常見的談吐文明差的父母,平時有下述幾種表現。一種是思想認識境界不高的父母,愛發出這樣的聲音:如,「我大兒子工作剛兩年,工資和雜七雜八的收入,比我高多了,我算白活了」「人家單位連組合傢俱都發,我們單位發個屁」「唉!領導說你好,你就好,不好也好;領導說你差,你就差,不差也差」等。這些話,不只在社會環境中流傳,還在一些家庭中瀰漫。其中,金錢、計較、牢騷等東西,就撲到子女的耳邊。至於子女由此受到什麼影響,有了什麼困惑,就不是這些家長所關注的了。

一種是基本文化素質不高的父母,肚子里文明語言無幾。不管什麼場合,張口就是粗俗、污穢的話,動不動說別人「玩陰的」「土老冒」「滿嘴噴糞」,甚至連人家父母祖宗一起罵。子女被其熏染,也學會了說髒話,致使學校要求學生使用文明語言的工作,礙難實行。

一種是不注意尊重子女人格的父母,沒輕沒重地諷刺、謾罵子女。子女一時解不開學習的扣,父母就說他們是「榆木疙瘩腦袋」,子女做幾個戲劇性動作,父母就把他們比做「二流子」,子女犯了錯誤,父母就怒不可遏,讓他們「扎茅坑死了」。此外,還有一些出口不遜的話,實在不堪入耳。聽了這些侮辱性語言,子女的心理受到莫大的損害。為什麼有的孩子說「跟父母不親」「兩代人有隔膜」,為什麼有的孩子厭家出走,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原因。

考慮到子女教育,父母就必須講談吐文明,在說話時至少注意以下三點;

(1)說話要講場合。也就是子女在與不在,說什麼與不說什麼要有區別。對此有警黨的家長談體會時說:「當別人談論不大好的話題時,若有孩子在場,我即『顧左右而言它』,將話題轉移。我也要求自己,絕不使用不幹凈的語言,讓子女的心靈不被污染,總是體驗美好、善良的情感」,進一步說,即使子女不在的場合,父母也應講求語言文明,行為高尚,這樣做了,父母就是具有高層次人格的人。 (2)說話要講質量。即使用純潔、優美、真誠的語言,然而,「言為心聲」,要想語言好,就要規範人品。是謙虛的人,才不會說那些「一口氣把太陽吹滅了」的大話;是樸實的人,才不會說無邊無際的神話;是正派的人,才不會說那些虛假、骯髒和不負責任的話。說話的質量還要靠不斷地學習、錘鍊得來。除了剔除語言中的不潔部分之外,要吸收有用的語言,使自己的談吐準確、生動、委婉、具有啟發、誘導性,具有可接受性。

(3)說話要講風趣。父母同子女交流認識、給子女幫助,談話是不可少的。說話人幽默、風趣,聽話人才能作出積極的情緒反應。一位家長對子女進行品德教育時,插入一個神話故事。講的是:「英雄海格立斯,生活處於十字路口時,碰見了兩位女神。一位叫惡德,一位叫美德。海格立斯聽從了誰召喚呢?」家長娓娓而談,孩子深深地想。談話起到點化心靈的作用。42講:把家庭繪成一幅圖畫家庭繪成一幅圖畫

有人稱讚我們的一些家庭氣氛好。說:「中國家庭是一幅圖畫。它平和淡雅,好不讓人羨慕」。是呵!藝術中的優美的圖畫,是以它色彩的變化,線條的節奏,構圖的奇妙,展示它所反映的主題的和諧、美好、以及寓意深遠。生活中的家庭,要是一幅優美的圖畫,該是怎樣的呢?必將是在父母的精心構思、嚴密組織、熱情帶動之下,把家庭建設成文明的核心,人生的加油站,生活的安歇地。人們在家裡,猶如在沙漠中遇到了甘泉,充分地品嘗那甜潤滋味,享受那親情之愛。與此同時。還可以洗心滌慮,怡情悅性,在精神上得到依託。

馬克思的家庭就是一幅圖畫。他們全家人傾心時事政治,關心人類的前途命運。巴黎公社事件中,他們以極其熱烈的同情心,讚美法蘭西工人的英雄氣概,此後,又為工人的失敗而痛心疾首。馬克思愛和孩子們討論人生、幸福、鬥爭等問題,也愛和孩子們說俏皮話和開玩笑。即使在有什麼苦痛和失望的時候,家裡也不缺少歡樂和情趣。馬克思能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玩,講故事、做紙船、賽跑、騎驢、扔石頭、參加孩子的重大節日。孩子們無比敬愛馬克思,給他起一個親切的「摩爾」綽號。在馬克思的家裡,孩子們滿意地得到了自己精神發展所需要的一切。

列寧年幼時的家庭,也是一幅圖畫。先舉個例說,在列寧父母的指導下,竟然辦起了自家讀物《星期六》。這個刊物的畫謎、諺語,引人入勝;批評專欄里有分寸的忠告,使孩子們如同置身於小鏡子前面,看到自己的缺點;幽默專欄小品逗人發笑不止;就是這張小報,憑添了家庭的不少活力。列寧年幼時的家庭氣氛是令人稱道的。列寧的父母有一致的教育觀點,既愛孩子又不溺愛孩子,既要求孩子又不過分苛刻。和睦、溫存是他們的家規。列寧的父親外出歸來時,向孩子津津樂道所見所聞,還詢問孩子的學習、娛樂、想過什麼、幫助過媽媽什麼。列寧的父母,經常和孩子一起玩耍,在與子女郊遊、茶話、晚餐、節日團聚中,父母快活得也象孩子一樣。在交流思想、講述奇聞、說笑打趣聲中,全家人盡情地享受著歡樂。

然而,家庭的畫卷,不是可以輕易得來的。它需要丹青能手的用心描繪,它需要父母的實際努力。

您的家庭與馬克思、列寧幼年的家庭相比有什麼不足嗎?您的家庭有色彩單調、即父母主動、積極,子女被動、消極。如有這個問題,父母就要著手添加新色彩。調動子女的積極性,讓子女在家庭中有位置、有所作為,並鼓舞他們取得成果。

您的家庭節奏緩慢、平庸無奇、暮氣沉沉嗎?父母就要在畫面上,著上點點亮色。在家庭中添加興奮劑、注入新血液。不妨搞一些尋奇探秘活動,智力競賽活動和其它一些新穎活動,以調動子女的興趣和熱情。

您的家庭步調不一、我行我素、缺少凝聚力嗎?父母就要打通兩代人相連和溝通的渠道。您的家庭之畫有幾處疵點嗎?父母就要重新點染、消除瑕疵。這樣,使家庭成為良好的育人環境,成為優美的育人畫卷。

43講:家庭的不良影響

家庭的不良影響

1.大吃大喝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條件不斷改善,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美食家」也應運而生。但有些「美食家」不是從文化的角度去提高飲食的層次、水平,而是有意擺譜,奢侈很費。隨之而來的,這些「美食家」的子女們便紛紛成了「小美食家」。他們自小挑食、偏食,趕上壽誕之日,家中必得大擺宴席。結果是釀成孩子形體上的畸形發展,奇胖奇肥,品質上放縱任性、好逸惡勞。我們常聽到一些家長發出疑問:「我們家的飯食好得簡直沒挑了,可孩子怎麼會營養不良呢?」我們不禁想起了朱德的一篇懷念母親的文章。文章寫在艱苦的歲月,鐘太老夫人調理好做為一個佃農家庭的飯食,「吃的是豌豆飯、菜飯、紅薯飯、雜糧飯,把菜子榨出的油放在飯里做調料。這類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飯食,母親卻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來有滋味。」這種勤勞、樸素的生活作風,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了很大影響,以至終生受益。相比之下,我們有的家庭那食不厭精的排場令人咋舌。而最後帶給孩子的影響,是使孩子過慣了優裕的生活,過不了集體生活的惡劣後果。

2.虛偽 我們有時會看到一些稚氣未消的孩子,待人接物時卻表現得老成世故,與年齡很不協調。當面「叔叔、阿姨」親熱甜蜜地叫著,背後卻罵爹罵娘。這種現象形成的原因,除了社會上的不良影響外,也有來自家庭的消極因素。家中來了客人,遞煙倒茶應酬一番,送走客人,父母有時又對客人說長道短議論一番;飯桌上,做父母的有時也無避諱地評論甚至抨擊單位的一些同事。這些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現象,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產生一些迷惑不解的問題:剛才客人在時,父母滿臉堆笑,十分親熱。客人走後為什麼又橫眉立目地指責?父母總說自己在單位怎麼群眾關係好,可為什麼在家議論單位的叔叔阿姨卻那麼不客氣?久而久之,孩子便學會了象家長那樣待人接物。在學校一樣,在家又一樣;在老師面前一樣,背著老師又一樣;在同學面前一樣,在同學背後又一樣。發展下去,孩子便會成為一個言而無信,言行不一的偽君子。

3. 賭博 人們常見到有些家庭,打撲克、搓麻將,通宵達旦,而且輸錢,贏錢,這顯然就是賭博。我們還常看到,瞪著小眼睛在牌桌邊觀戰的,常常就是牌手們尚未成年的子女。而牌手們臨時離開或三缺一時,就由他們的子女來頂替。這樣,用不了多長時間,這些孩子們就由「臨時工」變成了「長期工」,由「力笨頭」,變成了「行家裡手」,由業餘愛好,變成沉溺於牌桌的小賭徒。青少年之所以沉溺於賭博,主要原因是精神空虛,再加上家長的嬌縱。我們了解了部分嗜賭的青少年,他們大多是在校學習成績不好,在校內外的表現也不盡人意的厭學的孩子,而這些孩子的家庭中,往往嗜賭成風。於是孩子們就在這樣條件下,找到了精神寄託。他們沒意識到,這正是對孩子精神的腐蝕,是他們的精神墮落的開始!這種上樑不正底梁歪的教訓是深刻的!嗜賭很可能發展成偷盜。報刊上登的青少年因還賭債而行竊犯罪的事例屢見不鮮。債台高築,自己又無經濟來源,找父母又要不出錢來,於是不擇手段,結夥行竊!這樣下去,愈陷愈深,以至不能自拔,成了人民的罪人!

4.兇殘 小紅的性格挺開朗、活潑。她熱愛集體,對同學十分熱情,學習成績也還不錯。但就是平時做事十分膽小,連上課回答問題也不敢舉手,即使站起來回答問題,也發怵,聲音很小。班主任老師深入細緻地了解分析了造成小紅這個缺點的原因。原來小紅家曾有個她心愛的小花貓,但因偷吃了爸爸剛買來的一條魚,氣得爸爸抄起棍子,當著小紅的面,把一個歡蹦亂跳的小貓活活地打死了。小貓的慘死,把小紅嚇呆了。小紅也曾因有時考試成績不夠好遭到爸爸的訓斥,甚至挨幾下揍。小紅平時一想到慘死在爸爸棍棒下的可愛的小貓,就心驚肉跳,一想到爸爸怒目橫眉訓斥自己的樣子,就一陣陣心緊。時間長了,就形成了小紅膽小怕事的毛病。總怕事情做壞了,問題回答錯了,落得個小花貓似的下場。

老師找到了原因,就主動找到小紅的爸爸,與他一起分析了造成小紅膽小的原因。爸爸同意老師的分析。打死偷嘴吃的饞貓,對成年人來講可能不是什麼大事,但當著孩子的面,這種兇殘的做法就在孩子的心靈上,蒙上了一層難以抹掉的陰影。於是爸爸利用假日,帶小紅去了一趟動物園,在小紅心愛的熊貓面前,爸爸向小紅檢討了打貓事件,並許諾再給小紅找一隻小貓來,全家人都要愛護。爸爸還檢討了訓斥人、打人做法的不對,並保證改正。小紅含著淚,臉上掛著微笑,投入了爸爸的懷抱……這個故事僅說明了兇殘造成後果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也完全有可能使孩子模仿家長的舉動,成為一個缺少愛心,缺少關心體貼,缺少對別人的理解的人而變得兇殘起來。

5.放蕩 小英是個11歲的天真聰明的女孩子,但老師發現小英的行為坐卧總有一股子邪氣。她平時與同學交往時言談話語中總夾著幾句不符合她這年齡的、挑逗性的話。再看穿著,小英的穿著常不合時宜,超短裙、迷你裙、長筒襪、健美褲以及各種奇裝異服。老師百思不得其解,於是走訪了小英的家庭。小英的父親光著膀子,趿拉著鞋,從屋裡出來迎接老師。原來家中只有一個人。一進門見到牆上掛的是穿比基尼泳裝的外國女人的大幅彩色年曆,老師有些尷尬。再看床上,堆滿了亂七八糟的衣服和幾本小說。唯一的一張寫字檯上擺了許多叫不上名的印著中外影星的畫報。老師問這些畫報誰看的?小英父親殷勤他說:「誰都看,這玩意兒帶勁。您看嗎?拿幾本看去。」老師震驚了,似乎也明白了一些什麼。老師如坐針氈似的呆了一會兒,借故出了小英家門。接著,老師又走訪了居委會。居委會的幹部們介紹,小英家一天到晚男男女女好不熱鬧,小英的媽整天打扮時髦常去舞廳。平時說話酸溜溜的,聽了甭提多牙磣了!出了居委會,老師終於找出了問題的癥結,對女兒的「放蕩」這個家庭負有身教不當的直接責任!

6.恃強凌弱 我曾見過一位老師處理兩個初中一年級學生打架的事。老師問大個子學生:「你為什麼先動手打他?」大個子:「我沒惹他,他瞪我一眼。」老師轉而問小個子:「你是瞪他一眼嗎?」小個子委屈他說:「我就隨便看了他一眼,根本不是瞪,他過來就打了我一個耳光。」「他究竟是瞪還是隨便看?」「是瞪,不是隨便看!」老師又問:「你們倆人過去有過什麼矛盾沒有?」兩人異口同聲:「沒有。」「好。瞪也好,隨便看也好。」老師對大個子說:「我想假設一個事實。把你打的這個小個子同學換成一個膀大腰圓的高三的同學,他走過來狠狠瞪你一眼,你是不是也上去打他個耳光呢?」「..不。」「為什麼呢?」「我怕高三的同學揍我。」「現在你不怕小個子揍你嗎?」大個子學生不好意思地笑著說:「他打不過我。」..學生走後,老師向我們介紹道,這個大個子學生經常倚仗自己身大臂粗,不時欺侮毆打小同學。這個學生的持強凌弱的醜惡行為是受家庭影響。居委會反映他父親就常同街坊蠻不講理,欺軟怕硬,所以造成孩子這種變態性格。孩子從小就恃強凌弱,將來長大了在社會上不就成了「潑皮牛二」一類惡棍了嗎?

7.背後亂議論 家庭生活中,飯桌上是最和諧,最松馳,也是最易吐露真情的地方。飯桌上也就無意中成了談論別人的長短,談論單位的工作的場合。「×書記這人太主觀。」「××工作能力太低了!」「老×這人心胸太狹窄。」..這些內容似乎是已司空見慣。豈不知,飯桌上除了夫妻外,還有他們的子女。年幼的孩子日復一日地受到父母的影響,在看小夥伴時,也無意中產生偏面,不易看到別人的優點、長處,而且習慣了在背後議論自己的小夥伴,看不起自己的小夥伴。當孩子長大些後,就會更加目空一切,夜郎自大。這樣發展下去,輕者會脫離群眾,影響孩子的進步;重者會影響團結,給工作帶來損失。

8.不負責任 一個十一二歲的孩子,飯後收拾飯桌時,擦桌子不幹凈;在學校掃地時,東落下一堆土,西丟下一片紙;做作業一味圖快,卷面很不整潔,錯誤率很高;老師請他幫助發全班作業本,他只往教室講台桌上一放,拿了自己的本就走……以上這些現象,除了反映這個孩子幼稚、不懂事外,重要的恐怕是責任心差。責任心是一種可貴的品質,在青少年時期培養孩子的責侄心尤為重要。而我們有些孩子都缺少這種寶貴的責任心。不管是對家務勞動還是對學校的工作,不管是待人接物還是對自己的學習,全是敷衍了事,應付差事。這些現象沒能引起家長們的重視,有的還為孩子開脫。說孩子小貪玩,不懂事,「樹大自然直」,再大些就好了。一些家庭,父母辦事就不負責任,當然對孩子沒能從小嚴格要求。孩子從小就看見父母擦桌子一划拉,那麼他今天擦桌子也必然是一划拉;孩子見父母平時掃地就東丟西落,那麼他今天掃地也必然東丟西落;孩子從小就聽父母在耳邊說「干點就不少」「給多少錢干多少活兒。」今天他對待交給他的事情也必然是這種態度。發展下去,他就會成為一個喪失進取心的毫無社會責任感的人。

9.爭功諉過 每當工作人員調薪調級或年終評獎時,這個重要的議題,很自然的變成了家庭的中心議題。家長若整天在家擺自己的功勞,儼然整個單位的功臣非他莫屬。卻把自己平時泡病號,出工不出力,違反勞動紀律,公私不分,占公家便宜,完不成生產定額,屢出廢品等忘得一乾二淨。自己還揚言:如果這次調不了薪,非要採取什麼措施不可。這種爭功諉過的行為,必然影響到他們的子女,孩子也會遇到實惠時,也就效法父母搶在別人前頭。幼兒園裡,蘋果搶大個兒的。上汽車,先擠上去搶座位,在學校爭好桌椅,好座位,考試爭分..一個「爭」字充滿了孩子的生活。如此發展下去就會成為一個不懂寬容,不懂謙讓,而是斤斤計較,只為私利而活著的人。

10.不孝父母 現實生活中確實有這種年青父母,當他們的父母身體硬朗時,把他們當保姆用,做飯、洗衣、照看孩子。而老人健康每況愈下時,不顧應盡的贍養老人的義務,恨不得一時甩掉這沉重的包袱,甚而至於有的把老人趕進牛棚去住,有的老人病卧在床而無人過問,有的還對老人任意打罵。這些年青的父母他們忘了自己的雙重身份。對老人來講,他們是子女;對孩子來講,他們又是父母。現在他們對老人的言行舉止,實際是在給孩子做「示範」,在告訴孩子若干年以後,應如何對待自己。在這種不孝父母的家庭作用下,年幼的孩子不僅現在對爺爺、奶奶沒有一點尊敬與孝順。將來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我們是可以想像得出來的。凡不孝父母的人必將受到不孝子女的懲罰。

11. 阿諛奉承 有些人權欲薰心或錢欲薰心。他們為滿足自己的慾望,不遺餘力地對那些用得著有權勢的人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吹捧拍馬、獻媚送禮,低三下四,以至失去人格。對這種現象,幼小的孩子雖然很難理解大人行動的奧妙,但日子久了,他們也學會了大人的樣子。凡是坐汽車來的,有「長」字的人,便會象父母那樣來接待他們,唯唯諾諾,點頭哈腰,言聽計從。要揀他們愛聽的話說,要順著他們的話說,以取悅於他們。對那無權無錢進門求助的人就帶搭不理,擺出一付臭架子。年幼的孩子長大也就變得事故、機巧、勢利。這些孩子在學校,他們擇友的標準也是看門第,看朋友父母的權勢。對大多數同學不放在眼裡,對少數他們選中的同學,則鞍前馬後,跑上跑下,十分脫離群眾。那麼以後走上社會呢?..

12.輕率許諾 有些父母們常對自己孩子一天天膨脹的物質要求感到頭疼。為了應付孩子,家長常用「這東西現在你玩不了,以後一定給你買」,「這個現在你不懂,等長大了再給你買」等話語來搪塞一時。這些說法可能當時很靈驗。孩子不磨不哭不鬧了,但幼小的天真的心靈在企盼著「以後」「長大了」能得到心愛的東西。而「以後」「長大了」究竟兌現了沒有呢?一些做父母的恐怕早已忘得一乾二淨了。在工作、生活中,我們對「先答應再說,管他以後怎麼著」的說法並不陌生。孩子們對這種話的真諦並不了解,但他們能照貓畫虎地去模仿,按照父母的樣子去做。孩子們不了解承諾的真正含義,他們也不了解信譽意味著什麼,他們更不了解失信將失去嚴肅的人格。因此他們可以對任何事情輕率地許諾,他們也一定對自己的諾言不負任何責任。他們認為下決心、做保證都只是權宜之計。就這樣、孩子就逐漸成為一個言而無信的人。

13.唯有讀書高 「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句話。儘管已是陳辭濫調了,但有的父母還是堅信不移。為孩子創造讀書的條件,不惜巨額的「智力投資」。參加種種學習班、搜羅種種資料、尋來種種練習。他們不考慮孩子的具體條件,不考慮孩子的全面發展,不支持孩子參加集體活動,不帶領孩子去認識世界,不希望孩子與別人交往,不要求孩子進行必要的家務勞動。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念書,其它「後勤保障」工作一律由父母承擔。這種認識上的錯誤,必然影響到孩子的成長。某中學初三的一個學生,因偷盜,被公安部門拘留審察時,孩子的媽媽這時才如夢方醒。她沉痛地回憶:「我這兒子是獨生子,聰明、漂亮、能力強。平時我們對他學習的要求既嚴格又嚴厲。稍有差錯就要挨揍。我們常想,家中不缺他吃,不缺他穿,因此對他品行從不過問。相信他不會在這方面栽跟頭。萬萬沒想到他竟然會去偷東西!」這是一個慘痛的例子。這樣的孩子是否能念好書,估且不論,僅就孩子的自立能力就成問題。初中、高中、大學畢業了,也是一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不懂世界,喪失勞動力的書獃子。有的則滑得更遠。

14.不能吃虧 一些家長工作上斤斤計較,在享受上樣樣佔先,他們的言行也直接影響對他們子女的培養上。這些家長唯恐自己的「小皇帝」在外受委屈,因此從小就教孩子不能吃虧:「幼兒園吃蘋果挑大個兒的,吃飯使勁吃。不吃白不吃,反正交錢了。」「到外面要厲害,有人『欺負』你,你就打他、罵他。」並一招一式地教孩子怎麼打,「好吃的東西不能給別人吃,好玩的東西不能給別人玩。這些東西都是爸爸媽媽給你買的。」而「不能吃虧」與「佔小便宜」又是一對孿生兄弟。孩子在「不能吃虧」的教育下,自覺不自覺地沾染上愛佔小便宜的惡習。久而久之,他們在集體中鋒芒畢露,對小朋友錙銖必較,對周圍的一切持冷漠的態度,不講團結互助,缺少愛心與奉獻精神,有利則行,無利則退,處處維護私利。由於這樣的表現,這樣的孩子群眾關係,往往是不大融洽而且性格孤僻,常常獨來獨往。發展下去,私心膨脹,對集體交給的任務及朋友托辦的事挑斤掂兩,先考慮報酬,對國家缺少主人翁的責任感,是十分危險的。

15. 好逸惡勞 現在孩子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優越了。一些家長也不是沒意識到:不要嬌慣了孩子。但歡嘣亂跳、活潑天真的孩子在眼前時,卻又以「咱們今天有這個條件」或「我們小時候的苦果不能再讓孩子嘗到」為由,對孩子們過分寵愛。在家養尊處優,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使得孩子不愛幹家務活兒,不會幹家務活兒,不參加公益勞動,不知道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不是出現了有的小學校爺爺奶奶們拿著笤帚簸箕在教室門口,等兒孫們放學後替他們做值日的事了么!不是也出現某中學初中二年級的一位男孩子,大掃除時,用了45分鐘擦一塊玻璃,可仍象花狗臉似的么!不是還有更多的孩子,上初中了,還不曾洗過衣服,不管早上迭被子,不會涮碗么!一些家長對此並不感到怵目驚心,他們只要求孩子讀書,其他什麼也不用干!弄得孩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君不見,肥胖兒越來越多,使得暑期少兒減肥夏令營成了大受歡迎之舉!社會的犯罪的低齡化與好逸惡勞有著密切關係,對此,家庭教育應承擔很重要的責任。

16.出人頭地 希望孩子德才兼備,希望孩子學習成績優異,希望孩子將來有出息,這大概是所有家長的共同願望。這一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是完全正確的。但也有一些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卻不是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徵、智力狀況、思想表現和認識事物的能力,實事求是的提出要求,而是從自己的願望、理想出發,硬要孩子在班上爭前三名,表現最突出。而且賞罰分明:達到了要求怎麼高價獎賞,達不到要求怎麼嚴懲不貸。有的要求,已遠遠超過孩子所能承受的能力。於是一些現象產生了:孩子禁不住優厚的物質誘惑,為了獲獎而弄虛作假;孩子經不住沉重的思想壓力而離家出走;孩子受不了皮肉之苦,為了逃避嚴懲而不擇手段。這樣下去,這些孩子進步的目的、學習的目的,全被硬塞進一個家長特製的模型里而變形了。他們有的一旦達到了目的,就欣喜若狂、驕視一切,不可一世,脫離小夥伴;也有的用某種手段達到了目的,從而滋長了不健康的僥倖心理;也有的達不到目的,便會一蹶不振,灰心喪氣,悲觀失望,失去了前進的信心,從此破罐破摔。

17.不健全的家庭 中小學教師們都有一個感覺,在不健全的家庭里,子女大多很難健康成長,有些孩子甚至成為班上的個別生。所謂「不健全的家庭」是指夫妻離異或不和、婆媳關係緊張、母(父)子(女)關係緊張、夫妻一方長期出國等。一個不健全家庭的特徵是家庭矛盾層出不窮,整天爭吵,鬧得雞犬不寧,孩子的教育無人過問,或互相推諉,或在隔輩人的溺愛下成長。這樣的孩子,從小在緊張環境中生活,小小的心靈承受不了成人的粗暴,便產生了恐懼心理,怕爸爸媽媽吵架,怕見到大人們哭天抹淚。在家中他們得不到應有的家庭溫暖與愛護,沒有一個讓孩子心靜的良好的學習環境,更不用提對孩子的思想與學習的細緻的關心與指導。一般情況下,這種家庭的孩子的學習成績是較差的,一旦孩子受到社會上的某些壞人的引誘或影響,或某些父母行為的不檢點,那麼孩子的行為就會一落千丈。某中學的一個男孩子,其父是某大學的副教授,其母是工人。夫妻多年不和而分居。他們的兒子就多年在家沒人管教。今天孩子找到媽媽要錢,媽媽說我沒錢,找你爸要去;明天孩子找到爸爸問功課,爸爸說我沒功夫,問你媽去。長此下去,孩子在家中得不到的,校外的哥兒們都有。課餘時間便到哥兒們中去尋歡樂,到處遊盪。最後終於下滑失足,被送進了工讀學校。孩子痛心他說,我的失足,是父母失職造成的!這是多麼發人深思的呼號啊!失職的父母們,你們能不動心嗎!

44講:觀念錯位

家庭教育觀念的錯位

1.強化觀念 一般來講,家庭教育雖然重要,但在對子女的整個教育中,只能起到部分的作用。家庭教育是替代不了社會與學校的教育的。這三者從不同的方面對孩子德智體美勞諸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這一點早已被實踐證明,也被廣大教育工作者及廣大家長接受。

但至今仍有少部分家長沒認識到社會、學校、家庭三結合教育的重要性,片面強調家窿教育的重要性,認為它是對子女教育上唯一起作用的因素。因此就把家庭教育放在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之上,家教觀念不適當地被強化了。他們對子女進行傾盆大雨式的「教育」要求孩子唯家長意志是從,阻撓孩子參加學校、社會上有益的活動。結果大多使得孩子受不到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的良好教育;成了家長「低眉順眼」的「奴隸」,或成了桀驁不馴的「害群之馬」。家長的良好願望,最終也落了空。

2.淡化觀念 有的家長沒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們或因工作繁忙無暇顧及教育子女,或因某種原因而淡化家庭教育。他們對孩子在家基本或完全放任不管,不聞不問。學習上不過問,思想上不指導,生活上下關心,習慣上不培養,這樣造成孩子在學校有可能是一個遵守校規,學習努力,工作積極、待人熱情的好孩子;但也有可能是一個「雙差生」,思想落後,學習跟不上,不關心集體,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孩子。但在家庭大多是一個懶散、任性的孩子。他們不懂人際的往來,缺少起碼的道德標準、性格怪癖甚至寡情寡義。這個結果,全由於家長放棄家庭教育這一陣地所致。

3.與學校教育對立 現在社會上有不少人,關心青少年一代健康的成長。他們如果見到、聽到某學校的一些做法不合適或錯誤時,就熱情的向學校提出寶貴意見。這種積極態度及做法,也推動了一些學校的工作。但也有一些家長,他們既不同意學校的某些教育措施,又不向學校提出,而是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意見去做。他們置學校的要求於不顧,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對立起來。學校大力抓養成教育,這些家長認為多餘,應當抓學習;學校抓教學質量,這些家長又喊智育第一;學校安排了學生的課外體育鍛煉,這些家長給孩子開來了免體證明,學校安排了校會、班會活動,這些家長讓孩子出具自己的假條;孩子參加了課餘文藝小組,家長讓孩子必須早點回家..如此等等,既影響了學校、班級活動的正常開展,也在孩子的思想中混淆了是非的界限,學校、教師的威信喪失殆盡,讓孩子無所適從,最後犧牲的還是自己的孩子。

4.家庭管吃喝 學校管教育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使學校教育卓有成效的前提條件與重要保障。但有的家長把家庭的社會職能僅看成是「養」。他們認為孩子吃好、穿好是家庭的主要責任,孩子能白白胖胖沒災沒病就算盡到了做父母的責任。至於教育,他們認為那是學校的責任。有一位教師去家訪時,要求家長要多管管孩子,家長卻說:「我還不管哪?他要5元錢,我都給10元還不叫管?」根本談不上什麼教育。這樣的孩子不會有健康的心理,也不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勞動習慣,這樣的孩子在一入學的起步階段就比別人差一截,因此一旦孩子學習或品德上有什麼錯誤,家長只會埋怨學校沒教育好而沒從自己缺少家庭教育上查找原因。這是一種推卸教育子女的社會責任的表現,這種「教」「養」分離的觀點及做法是極端錯誤的。

5. 商品化 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認識商品經濟,片面強化了家庭教育商品化觀念。他們對子女明碼標價:孩子參加考試,考多少分獎多少錢;考試的名次,考第幾名獎多少錢;家務勞動,干一件,一個價。以至於家長病倒在床上,父母請孩子倒一杯水、遞一遞葯時,孩子全要問給多少錢。有這樣一個實例:某鄉鎮企業家蓋了一座四層小樓,問自己還在上學的兒子,「你挑哪一層?」兒子答:「我哪層都不要只要樓梯」。父親疑惑不解,問他為什麼要樓梯,兒子說:「誰都要從樓梯過,過一次我就收一毛錢」。這就是家庭關係商品化的結果,首先就淡化了家長與子女的最親近的血緣關係與倫理道德關係,而強化的是金錢關係。其次是家長等於放棄了對子女的教育這一重要陣地。孩子所做的一切全是由於金錢的驅使,拜金主義從小就在他們身上滋長起來。

6.忽視早期的品德教育 現在人們除了重視對孩子的早期智力開發外,對孩子早期的品德教育也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因為人們認識到,家庭生活的物質條件,家庭中的心理氣氛,無不在孩子純潔的心靈上留下深深的印跡,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的品德成長和個性的形成。早期教育對人的個性形成有著巨大影響,一般來說,在孩子入學以前,已經在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熏陶下,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個性和心理特徵。但現在仍有少數人忽視對孩子的早期品德教育。他們的論據有二:一曰孩子太小不懂事,教他也不懂。這是缺乏知識的表現。無數科學資料證明,孩子在乳兒期、嬰兒期和幼兒期(從出生至7 歲)腦的迅速成長與發展,為早期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生理與心理條件。這個時期人的神經系統的發展最迅速,最容易接受外界刺激,建立各種神經系統並在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記,這是人的可塑性最強的時期,是早期教育的物質基礎與心理依據。一曰工作忙,沒功夫哄孩子。這實際上既是缺少這方面的知識又是一種託詞。由於這一時期的兒童在生活上對家長的依賴性,就有利於子女接受家庭教育。不少有經驗的家長都體會到,家長與子女朝夕相處,耳濡目染,隨時隨地都可以抓住和利用教育環境,以家長的模範行動為孩子樹立效仿的榜樣,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的倫理道德觀念和良好的行為習慣。這裡面關鍵與重要的是家長的「模範行動」與「隨時隨地」,而不用象對中、小學生那樣需要專門的一節課一節課的去教。

7.輕視生存教育 現在有不少家長對孩子的學習,下了大功夫。從小就著力與學校密切配合,培養孩子的良好學習習慣、科學的學習方法,還下了更大的力量解決孩子學習上的一個個疑難問題。因此也使不少青少年在學業上取得了優異成績。但接踵而來的是一些新問題已經或正在或將要困擾著家長,那就是這些成績優異,出類拔萃的學子們生病了,自己一個人去醫院不知怎麼挂號就診;考上了大學,不知怎麼報到。不會洗衣、不會做飯、不會購物、不會收拾房間、不會人際交往,總之,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原因是從小家長們專註讓孩子學習,而忽略了這些方面的教育。這是家長們嘗到的輕視對孩子們的生存教育的苦果。過去,父母們只重視子女的學習,其它一切全由家長包辦了。早上,嗽口水倒好、牙膏擠好、洗臉水倒好,早飯準備好、被子疊好,直到孩子去上學。平時孩子對家庭根本不負什麼責任,不盡什麼義務。只是完成好讀書任務,家長就心滿意足了。而孩子如果脫離了家庭,脫離了父母,儘管孩子早已到了應具有各種能力的年齡,但仍象一隻雖羽毛豐滿但卻受傷的小鳥,一撲愣翅膀就頭朝下地摔在地上。小鳥總有一天要高飛,孩子總有一天要離家,因此對孩子進行生存教育,使孩子具備起碼的獨立生活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8.私有觀念 家長對子女的私有觀念,這是一個老問題了,現在人們早已不從理論上再去爭論什麼,因為這個老問題已被人們認識清了。但一接觸到實際問題,這個老問題仍會以新的面目出現。表現一是少數家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對孩人任意打罵、凌辱、驅使。二是一些家長不根據國家的需要及孩子的具體情況,而按個人的意志去培養孩子,讓孩子去實現自己未競的理想。三是在孩子心目中樹立家長的至高無尚的威信,教育孩子絕對聽從父母的教育。這些表現的根源是把子女視為私有財產的觀念,這是一種落後的、帶有封建色彩的觀念。

9.分數高低不等於孩子的好壞 孩子們都願意受到父母的誇讚、獎賞,而家長誇讚、獎賞孩子最多的首推學習成績好。這是一個最能牽動家長神經的問題。現在人們在一起議論最多的話題是各自的孩子,小陳的孩子聽話,小趙的孩子淘氣;老張的孩子聰明,老李的孩子苯點。這些議題儘管有褒有貶,但家長們的津津樂道,沒有什麼情緒的波動,似乎這對孩子的評價無所謂,對家長教子水平無所謂。但一談到孩子的學習,則人們就十分敏感了。有人語塞,有人高傲;有人面有難色,有人趾高氣揚。因為他們認為孩子的學習成績是評價孩子優劣,評價家長水平的唯一標準。學習成績好,等於孩子好,學習成績壞等於孩子壞。由於這種片面的評價標準,形成了一種家庭教育觀念的錯位,於是人們只引導孩子重視學習,不注重自己的品德行為,導致孩子思想認識的錯位,進而導致整個家庭教育的失敗。45講:不良品格形成與矯正1.遷怒 姚剛的媽媽找到老師,反映孩子經常在家發無名火,如昨天,他剛一進家門,就把書包狠狠地摔到了床上,堵氣地把自己畫的一幅鉛筆畫撕得粉碎。媽媽問他,他什麼也不講,鬧得家裡晚飯也沒吃好。老師聽了姚剛媽媽談的情況,聯想到昨天姚剛因美術成績不好而悶悶不樂回家的樣子,心裡明白八九分。老師又進一步了解了姚剛平時在家發無名火時的情況,認為,姚剛的這些行為是由不當的心理防衛機制——遷怒造成的。 遷怒,是人的心理防衛機制的一種,往往表現為受了甲的氣而拿乙出氣,或自己不如意時跟別人生氣,有時也表現為拿物撒氣,毀壞東西。心理學家把這種遷怒現象歸入「置換」的心理防衛機制。置換,就是把對某事物的強烈感情不自覺地轉移到另一事物上,以減輕精神上的負擔。這種感情轉移常見的表現就是遷怒。心理學家認為,合理的「置換」有利於人的心理健康,但如果發展成為有礙人際交往的不當行為,就成為人格障礙了。家長要認識這一心理現象的特徵,以便遇到這個問題時能正確地作出處理。 允許並理解孩子正常的情緒發泄,是家長要注意的第一個問題。當青少年的心中積有鬱悶時,他們是最易向自己的親人暴露煩惱的,在親人面前,他們會出現發火、撒氣、摔打東西等。這時,父母應理解孩子表達自己的情感,不可以和孩子一起「火」起來,要採用一些方式方法使他安靜下來,如孩子喜愛音樂,就讓他聽聽歌或盡情唱上一首;喜愛體育的就讓他作幾次加速跑,或帶孩子到公園靜靜地走一走。這些方法稱為合理誘導發泄法,也叫轉移法,會起到使孩子心理達到平衡的作用的。孩子平靜下來後,家長要問明情況,該開導的開導,該批評的要堅決批評,不能遷就錯誤的遷怒發泄。要把這種心理現象告訴孩子,讓他自己認識這一心理,並幫助孩子認識到:一個心理成熟的人應該能把怨氣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並會找尋更合適的辦法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的。總之不能採用「堵」的方法,那不利於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要對孩子加強理智感的教育與培養,這是正確處理孩子遷怒情緒的又一個有效措施。隨著孩子的身心發育與成長,情緒的控制會日益受到道德感、理智感的影響。培養孩子具有正確的高級情感,無疑會能更好地幫助他們處理各種情緒波動的。理智感可以幫助人把情緒控制在一定範圍內,並且冷靜地作出處理,使之不會因自我壓抑而影響心理健康,也不會因影響干擾其他人的生活而破壞自己的人際關係。理智感是心理平衡的穩定器,家長在幫助孩子掌握好它,使其能保持心境的良好狀態。

2.自私 有這樣一名中學生,學習挺努力,成績也不錯,但卻不樂於幫助同學同學找他問問題,他找借口推託,同學要看他的筆記本,他不借,一次,有位同學到他家裡向他請教學習方法,他勉強地敷衍人家。媽媽批評他這樣做不好,他卻說:「我憑什麼要告訴他呢?他要超過我怎麼辦呢?」 這位中學生的問題可以歸入學習上的自私行為,這種行為又源於自私心理。嫉妒心,虛榮心,任性等心理問題都與自私心有聯繫。受自私心理控制的人在行為上的突出表現是只顧自己利益,不顧別人和集體的利益。在學生時代,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有自私自利行為,不可輕視,要及早幫助孩子克服私心。 造成青少年的自私心理的主要原因是沒有適時給他們以良好的道德品質的教育與培養。自私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的教育與環境影響了他們,尤其是父母的言行舉止,教育內容與公式對孩子有著更直接的影響作用,因此,防止或糾正孩子的自私心理和行為最重要的是從父母做起。 首先,不能給孩子搞不適當的特殊化,如好吃的先讓孩子吃,單為孩子做「小灶」。孩子不是家中的特殊成員,對步入學校的孩子除了給予身心發育過程中的必要照顧外,不應有什麼不同於其他家庭成員的特殊待遇。 其次,不放過每一個縱容私心的行為。在家庭生活中要隨時發現孩子的一些不顧別人的行為,並及時教育、糾正。如一盤好吃的菜上桌後,有的孩子一下就先拉到自己面前,不讓他人。對這樣的問題,不可嬌慣,要抓住時機,進行心中有他人的教育,一旦放過,就助長了孩子的自私心理。 第三,支持孩子的「分享」行為,父母要做孩子的表率。孩子從小一般都受到過有玩具大家玩,有蘋果分著吃的「分享」教育,家長要注意隨著孩子的成長鞏固這種行為,使之「泛化」到集體主義、助人為樂的社會行為規範中去。另一方面,家長切不可教孩子自私或用自私思想、行為影響孩子,要為孩子起好表率作用。

3.懶惰 陶淵明是晉代的偉大詩人。據記載,他也很重視對子女的教育。他經常寫詩文教子,在一首《責子》詩中,他用通俗的語言,幽默的筆調,對孩子逐一進行評議:阿舒已十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重九齡,但覓梨與栗。詩中反映了陶淵明既愛兒子,又恨鐵不成鋼的感情。他嚴肅而慈愛地指出他們各自的缺點,希望他們勤奮學習,而不要懶惰貪玩。教子要勤奮,勿懶惰是許多家長的教育期望與要求,但生活中,卻常有一些人因為懶惰的思想和行為,給自己的成功設下主要障礙。所以,幫助孩子不斷克服懶惰毛病,應是家長經常要進行的教育內容。 懶惰的孩子,不能完成要求做的事情,不愛勞動,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經常要靠別人指揮督促才能完成特定的任務。懶惰對孩子的成長進步是非常有害的。富蘭克林說過:「懶惰,象生鏽一樣,比操勞更能消耗身體;經常用的鑰匙總是亮閃閃的。」懶惰會使人思想愚鈍,辦事困難,即使是「天分很高的人,如果懶惰成性,亦即不自努力地發展他的才能,則其成就也不會很大,有時反而不如天分比他低些的人。」(茅盾語)可見懶惰的害人。 教育子女克服懶惰的毛病,先要具體分析孩子在什麼方面懶惰和為什麼會懶惰。一個人不可能在什麼活動中都會表現出懶惰,也不會在每個方面都表現出勤奮來,勤與懶是相對而言的。對孩子來說,常見的懶惰一般表現在勞動和學習上缺乏主動性。主動性是人的行為受自己思想主動支配的能力,增強孩子的主動性可以採用思想啟迪,針對訓練的辦法。思想啟迪是誘導孩子產生勤奮的動機,讓孩子認識到,懶惰之人難以適應社會人才需要,對自我發展尤其是智能發展極為不利。針對訓練是找准主動性差在什麼方面,然後再施以教育。主動性差的人往往表現為觀察力差,即常說的「眼裡沒話」;思維力差,即常說的「想不到事」、積極性差,即常說的「懶得幹事」。區分情況之後,再對症施教,進行幫助。對觀察力差的孩子要經常訓練他主動發現並主動處理事情的能力;對思維力差的孩子要培養他多想常想的習慣;對積極性差的孩子要用培養興趣的方法,用增強責任感的方法來教育孩子有所追求,有所貢獻,對上述教育,有效的形式應是在生活中滲透,在家庭中培養,從而最終幫助孩子用勤奮代替懶惰。

4.虛榮 劉穎正在單位忙著工作,電話鈴聲響了,來電話的是自己孩子學校的班主任老師。原來女兒在學校借了同學的一條圍巾,長時間不還,同學告訴了老師,老師批評她,女兒反倒要買人家的圍巾,人家不賣,她就和人吵架,違反了學校紀律。經過老師和家長的共同教育,孩子說出了自己為什麼那麼做的動機。她看到班裡那位同學的圍巾比自己的漂亮,而且是從國外帶進來的,自己就向人家借來戴上了。戴了這圍巾後,她自我感覺不錯,同學也誇她戴著漂亮,所以不願還給人家,才那樣做的。 從劉穎女兒犯錯誤的動機分析,可以看出,導致她如此行為的思想原因是虛榮心在作祟,進而發展成為佔有慾。虛榮心是一種反映行為動機的不健康的社會情感和道德情感。有虛榮心的人作出某種行為往往只是為了取得榮譽和引起人們的普遍注意,以博取讚賞和羨慕。虛榮心強的人會被左右得難以從行為的社會效果來評價自己,而只是熱衷於個人榮譽和願望的實現,甚至不惜冒風險達到目的。如果一個人的行為經常被虛榮心所控制,那麼這種榮譽心會轉化為不良品質,嚴重的會做出有害他人的行為。 愛慕虛榮、奪人所愛是非常有害的。莫泊桑的小說《項鏈》就寫了一個過分愛慕虛榮的年輕太太,為了舞會上能顯露自己,借了一副假項鏈(僅值500 法郎)裝飾自己,結果把它弄丟了。她賠償了人家一副相同的卻是純金的價值3 萬法郎的真項鏈。她10 年含辛茹苦,為了償還債務,逝去了美好青春。這故事讀來使入嘆息。貪圖虛榮是一種淺薄和輕佻行為,往往使人揚短避長,為自己的生活帶來難堪、難受、甚至要付出巨大代價。 對有嚴重虛榮心的孩子,家長要用引導教育的方法幫助他們克服。首先,要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要追求對社會實實在在的貢獻,以自己的誠實勞動實現人生價值。正確的人生目的和價值觀是防止虛榮心理的條件。第二,要教育啟發孩子正確認識自己,防止因不健康的羞恥感而產生虛榮心,不能因為自己的外貌、才能、地位、條件不及別人而靠虛榮心來補償。要潔身自好,重品德,棄虛榮。第三,要培養孩子的高尚情感,用道德情感規範孩子的行為,用理智感戰勝孩子的虛榮心,用美感引導孩子追求現實的、被人們稱道的美好生活。使他們認識到,虛榮心所追求的,是海市蜃樓,雨後虹光,大可不必為此付出人格上的代價。

5.嬌氣 中學生趙惠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夏令營,但豐富的夏令營生活卻沒給她帶來什麼快樂,她在家嬌氣慣了,缺少獨立生活的能力,不能吃苦,連小小的挫折也受不了。蚊蟲叮咬,她怕得直哭。登山比賽,她在大家的攙扶下才爬上山頂,還一個勁兒叫苦。飯菜不可口,她就咽不進去。同學們批評她是個嬌生慣養的小姐。 大家的批評是對的,趙惠的確是由於嬌生慣養才形成了這一不良的個性品質。嬌氣根源於父母不正確的家庭教育。現在有些家長把孩子視為小皇帝,寵得要命。孩子從小就在溺愛的環境里生活,缺乏勞動鍛煉,吃不得一點兒苦,貪圖享受,沒有獨立生活能力。有這些問題的孩子走進學校大門之後,是難以適應學校生活要求的。 克服孩子的嬌氣,家長必須轉變教育方式,愛而不能寵。凡能讓孩子自己做的事情不能包辦,美國人講:跌倒的孩子自己不爬起來,父母決不攙扶,這種家教觀值得學習。給孩子以正確的愛,家長要有高尚的情操。對孩子的教育要有社會責任感,家長的疼愛,要疼得是地方,就是說,應該表現在對孩子的教育管理上,表現在培養良好生活習慣上,不應僅僅流露在表情和態度上,更不能把孩子當成「寵物」放棄教育。父母的愛應是有助於他們強健魄,發展智力,培養競爭精神和堅強的毅力。這種愛才是高尚的,對孩子負責的。 對已經形成嬌氣性格的孩子家長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幫助其改正。第一,鼓勵孩子下決心改掉嬌氣,做個有毅力的學生。這是明確目標,第二,從勞動習慣入手,培養堅強性格。要求孩子參加有競爭性的體育活動,有條件的要帶孩子遠足、登山。這是幫助途徑。第三,要定期幫孩子總結,讓孩子體會到克服嬌氣後家長的愉快心情,還可以和老師共同教育孩子,讓他們在學校承擔些工作,靠集體的力量戰勝嬌氣,在集體的環境中培養毅力,勇氣,敢於吃苦、不怕困難的優良品德。

6.自傲 據記載,我國西漢時著名的散文家和今文派經學家劉向有3 個兒子。劉韻是他最小的兒子,聰明、好學,自小就「通詩文,能屬文」全家對這個兒子很偏愛,親戚朋友也時常讚揚他。劉韻由此而漸漸自我滿足起來,他開始是看不起別人,很有些自以為是,後來,連長輩的意見與教誨也聽不進去了。劉向為了幫助小兒子,寫了一篇《戒子韻書》,書中所講的名言「滿招損,謙受益」至今仍常為人們所引用。劉向的兒子所犯的錯誤,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走進了自傲誤區。今天的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仍然有些孩子會表現出 自傲的心理。因此,家長要在教育中注意這個問題。 自傲,是一種不良的品德,人們常說的自恃、自戀、自大都與這種品德有聯繫。自傲者從主客觀角度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把自己看得比實際的情形要大,要高;自我滿足,目空一切,在言行中常把自己神聖化。這種人常過分關心自己,自認為了不起,希望人家能特殊對待自己。他們不能接受別人的批評、建議,還以極端的眼光看待別人,總認為人家一無是處。 自傲性格的形成,有環境的影響,如親朋好友對孩子的不當評價。也有教育方面的原因,如家長對孩子取得成績後用「壓倒了別人」等貶低別人抬高自己的語言進行錯誤的鼓勵,等等。此外,忽視孩子的思想修養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一個正常的人,都會因自尊心,自信心的作用而形成一定的自我肯定的思想,但過分肯定自己就會出現人格障礙,表現出自傲情緒來。防止孩子形成不良的自傲品德,要首先注意培養孩子謙虛的優良品德,及時糾正孩子的驕傲情緒。富蘭克林在他的自傳中說:「我們各種習氣中,再沒有象克服驕傲那麼難的了,雖極力藏匿它,克服它,但無論如何,它在不知不黨中仍舊顯露。」可見這種情緒是常伴人生的。克服的辦法就是培養孩子的分析能力,從小培養孩子正確對待自己取得的每一個成績,以防止自滿。給孩子不斷提出更高的目標是防止驕傲的好辦法,家長不妨一試。 第二,要給孩子展示更寬廣的人生畫面,使孩子能隨著心理的發展懂得更深的生活內涵。對處於青春發育期又表現自傲的孩子要尤其重視從這方面入手。要讓孩子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生活哲理,不要固步自封,自傲自大,總是自我感覺良好。家長要不斷把社會佼佼者介紹給孩子,使其能正視自己,發現不足,從而找到自己的正確位置,冷靜地發展自我。 第三,幫助孩子正確認識他人,啟發孩子的群體意識。自傲者常以已度人,以已之長度人之短又是自傲者常犯的毛病。正確認識他人就是既看到別人的不足,還必須看到別人的長處。進行這方面的教育,家長要敢於揭自孩子的「短」目的是讓他冷靜下來,然後再講道理。從群體意識教育入手對中學生是適用的,可以告訴孩子,人類社會是在群體智慧的不斷結晶作用下才形成今天的智識者世界的,所以要珍視每個人的生存價值,成就價值,在孩子正確待人這面鏡子里發現他自己,從而擠出由自傲造成的自我扭曲的「影像」。

7.霸道 如果看人不順眼或不隨自己的意願,輕則罵人家兩句,重則拳腳相加。一次,就因為一個同學看了他一眼,他就把人家打得鼻青臉腫,受到了學校的處分。這位男孩的爸爸每次知道他打了人,就用同樣的辦法狠狠教訓孩子一頓,但卻沒有從根本上糾正孩子的霸道行為。 蠻橫、侵犯、攻擊性都與霸道有聯繫,這是一種不良的道德品質。一些孩子形成這一品格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心理發育過程中自我意識顯著增強的階段教育不當造成的。這一階段一般在11—15 歲左右,如果在自我意識覺醒,獨立性增強過程中出現個性偏差,就可能發展成為唯我獨尊,獨斷專橫,侵犯霸道等消極的個性品質,促成這種偏差的教育責任是關心不夠或嚴厲過分,使孩子或冷漠或逆反,在行為上表現出攻擊性。二是受到了不良家庭教育的影響。父母對待孩子的粗暴態度與行為,會對處於自我意識增強過程中的孩子產生消極影響,尤其是父親的角色地位處理不好,最易對男孩子產生不好的示範作用。比如對妻子、孩子過於蠻橫,過於專斷,就很容易讓孩子產生「這是男子漢性格」的錯誤認識,進而去模仿,發展為霸道的品行。三是不良小群體的影響作用。如果在自我意識增強過程中誤入了不良小群體,群體中又有逞強拔份兒,攻擊性很強的同齡夥伴,就會使每個成員都受到影響,造成霸道的不良性格。 孩子的霸道行為是與社會要求及日常行為規範格格不入的,發展下去也是很危險的,家長對有此不良行為的孩子決不能放鬆教育,要下力量糾正,但又要講正確的方法: 第一,要正確區分情況。同是霸道,表現是不同的。有的是以大欺小,以強凌弱;有的是逞強耍橫,當小霸王,以制服更橫者為攻擊對象。對這樣的孩子進行教育難度比較大,但不能手軟,家長要用嚴肅的態度,經常性的檢查及必要的紀律法規教育制止這一不良行為。還有這樣一種孩子,表現為好打抱不平,自認為是主持正義者,實則是霸道行為。對這樣的孩子要採用教育加引導的辦法,適當肯定其行為中積極的動機,幫助其認識錯誤的行動,因勢利導,把這逞強的「正義心」轉化為上進的要強心。還有一種情況是由於錯誤理解男子漢角色形象而造成的霸道,對此,可以通過加強思想修養,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男性角色意識予以幫助。 第二,把握好教育時機。行為霸道的孩子情緒上易波動、易怒、易躁,事後又必定有一段冷靜時間,稱為情緒低潮,此時教育滲透力最強,這就要求家長要及時施以情感教育。可用孩子行為給對方造成的傷害喚起孩子的同情心,進行與人為善的情感培養。這種教育如果恰到好處,經常進行,就會產生規範作用,使孩子對自己的行為產生約束力,在遇到情緒波動時,就能冷靜思考,防止不當處理。 第三,施以愛的教育。孩子對他人的霸道,從人格缺陷方面分析是缺少愛心。喚起愛心,家庭要施以愛的教育。如果孩子對人霸道,家長見了施以重責,心理愛的缺口沒有彌補還有可能擴大,就難以改正錯誤,因此家庭教育要用「軟」處理的方法「軟」中體現「硬」。家庭的愛來自良好的人際關係,所以作父母的要注意為孩子作出榜樣,建立融洽互敬的家庭關係。忌粗暴,忌簡單;倡明理,倡謙讓,更不能用棍棒教育對待孩子,對有粗暴性格的孩子施以打罵教育方式的副作用是大於家長期望的教育正效果的。

8.撒謊 李芳上小學四年級的兒子有個壞毛病,愛說謊話,有一次,孩子數學測驗考試得了92 分,可他卻對李芳說考了100 分,並且說:「老師把卷子都發給我了,只是忘帶回來了,要不我回校去拿吧!」說著跑回了學校。一會兒,空著手回來的兒子對李芳說:「老師下班了,卷子鎖在教室里了。」李芳信以為真,給孩子煎了兩個荷包蛋,作為考試成績不錯的獎勵。一個星期後,李芳到學校問起老師這件事,才知兒子又說了謊話,為了欺騙家長,他把卷子扔了,李芳氣得實在不輕。 孩子愛撒謊,是讓家長感到很頭痛的問題。孩子撒謊的原因一般來說有兩個:一是心理因素的作用。主要是在孩子個性心理形成過程中有過這樣的一些早期體驗,撒謊可以得到某種甜頭或解脫。二是受到了環境的不良影響,如在參加兒童遊戲群體的活動中,接觸到了一些有撒謊行為的同齡夥伴,受到了不良影響;再如,家庭成員在生活中的說話不算數,找借口推脫,欺騙別人,也會直接影響分辨力不強的孩子,他們會認為,大人也撒謊,我為什麼不可以呢?至於有的家長直接教孩子說謊,那就對孩子形成不良品德更有影響作用了。 要糾正或防止孩子撒謊,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要注意從小培養孩子誠實的好思想,提高孩子說話做事要實事求是的自覺性。對待孩子的說謊問題,要從提高思想認識入手,並且要根據年齡的變化,從不「說謊的孩子」故事講起,逐步增加教育的思想性,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標準,做個誠實的人。②家庭成員要以身作則,用誠實培養誠實。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對他們養成優良品德是至關重要的。家長要尤為重視身教的影響力,家長不能撒謊,更不能教孩子撒謊。③要關心孩子參加遊戲群體活動的情況,啟發、指導孩子開展健康有益的兒童活動,經常了解其他同齡夥伴的表現,以便發現問題及時採取教育措施,防止相互間的不良影響。④家庭對孩子的教育要求與方法要適當。要求過高,會使要強的孩子產生虛假達標心理,從而誘發撒謊動機;要求太嚴,管得太死,便孩子個性發展受到壓抑,他們會為尋求一點自由而用撒謊的辦法求得解脫,被管得太嚴的孩子易撒謊是從實際中總結出來的。在獎懲方法的運用上,要詳細了解情況後再使用。不能情況不明就草率獎懲。只有真正做到對誠實褒獎,對撒謊懲罰,才能起到獎懲方法的強化作用,也才有利於孩子形成以誠實為榮,以撒謊為恥的優良品德。

9.嫉妒 趙輝和李媛是小學時的好朋友,兩個上中學後,仍然在同一個班裡讀書,關係也很好,近來,趙輝的媽媽發現兩個孩子互不來往了。媽媽就問自己的女兒,趙輝說:「小學時,李媛比我學習好,上中學後,我的成績超過她,結果李媛就和我說話「帶刺」了,我批評她,她反倒說我看不起她,結果鬧了矛盾。」趙輝的媽媽又進一步了解了一些情況,認為是嫉妒心在折磨著李媛,她找到李媛的媽媽,倆位母親一起研究開了該如何幫助孩子們和好。 趙輝的媽媽判斷是正確的,李媛確實是因為嫉妒心理在作怪,同好朋友鬧了矛盾。嫉妒是對他人的地位、名望、成就、進步等的一種不友好,不服氣,甚至敵視的情感。這是一種為了保住自己的優越地位而極力想排除他人優越地位的心理傾向。這種心理的產生,是在以往的生活和學習環境中漸漸沉積下來的,它的滋長,同樣是環境作用的結果。 嫉妒心對青少年的進步會帶來不利影響。被嫉妒心驅使的人,會對同學取得的成績產生反感情緒,把好朋友的勸說看作是譏諷,嚴重的甚至會出現報復的心理:我好不了,也不讓你好,從而有可能造謠、中傷別人。由於這種心理總是指向強於自己、超過自己的人,所以,會給接受進步同學的影響和幫助設下障礙。 在家庭教育中,發現孩子產生了嫉妒心理,家長應該從提高認識,開闊心胸,加強修養3 個方面對孩子進行幫助,切忌粗暴對待,草率處理。 提高認識是克服嫉妒心的根本點。這是因為嫉妒僅僅是一種心理,不是一種行為,雖然這種情感可能會轉化成行動,但要治本,還是要從思想認識的提高上下功夫。提高認識,是指提高對嫉妒心危害性的認識,提高對同學取得成績會利於集體中每個人進步的認識,提高主動找出自身不足,趕上同學的認識。通過認識上的提高,促使孩子下決心戰勝嫉妒心理,接受同學的進步,找出自己的不足,努力追趕上去。 開闊心胸就是指導孩子在集體中生活,要培養寬廣的胸懷,開朗的性格,容人的精神。要支持鼓勵孩子參加班內竟爭,在比、學、趕、幫、超的環境中磨鍊自己的性情。一個心胸開闊的人,看到別人的進步,會激發自己的自強心而不會容納嫉妒心的。 加強修養就是培養孩子高尚的品德,要從提高孩子的思想文化修養入手。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思想文化修養的高低與他對別人的寬容程度有密切聯繫。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提高孩子這方面修養的格言、警句、典故很多,可以成為教育孩子的良好素材。

10.怯懦 娟娟上小學了,她在班裡少言寡語,回答教師提問畏畏縮縮。 老師請來家長,希望能一起幫助孩子適應學校生活的要求,克服娟娟這一不良的怯懦品格。 造成娟娟膽小怕事的主要原因是早期家庭教育失當。娟娟出生後,一直由奶奶照顧。奶奶常用的教育方法就是嚇唬,狼、虎、豹等兇猛動物經常成為奶奶唬人的武器。結果,娟娟從小膽子就很小,害怕動物,害怕黑暗。媽媽看到孩子膽子這麼小,就更不敢放手了,娟娟沒有得到適應生活應有的鍛煉,逐漸形成了一種怯懦的不良品德。 怯懦又稱懦弱,均指膽小怕事,軟弱,不堅強。它是一種反映人怕難、怕苦、怕死、缺乏毅力的不良品德。形成這一品德的原因除了家庭教育失當的影響外,還有認識上、思想上及社會上的原因。怯懦並不是小孩的「專利」,一些成年人也有這個問題。怯懦者有的是由於對自然力量和某種社會力量缺乏了解、適應,有的是在遇到一些生活、學習問題時,沒有得到及時幫助與支持,有的是由於自身的思想弱點,如遇事先從自身利益考慮問題,個人主義,利己主義佔了上風。凡此種種,都容易使人形成懦弱的品格。 怯懦者有的表現虛偽、動搖、無原則,少信用,難合作。有的表現為暴躁、易怒、不通情理。這種品質,對人的成長是非常有害的,家庭教育要注意糾正孩子這一不良品德。 首先,家長要從小就重視孩子勇敢精神的培養。這種精神和怯懦、退縮相對立,而與剛毅、堅定性、原則性、自制力、主動性等優良品質相聯繫。培養孩子的勇敢精神應從日常小事入手,通過幫助孩子不斷克服困難,鍛煉孩子的毅力和勇氣,使他們具備同怯懦作鬥爭的能力。 第二,要注意實踐的鍛煉。不能把孩子從小就封閉在家裡,要讓他們多接觸大自然。觀賞花鳥蟲魚,飛禽走獸,並在接觸中幫助孩子認識大自然的奧秘,防止產生畏懼心理。要讓孩子參加兒童遊戲群體的活動,使他們在交往中增長社會知識,受到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此外,給孩子安排一定的勞動,支持孩子參加體育活動,也有助於克服怯懦的心理。 第三,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要對他們進行必要的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教育,指導孩子接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理論,讓他們懂得,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是無所畏懼的。 第四,恐嚇式的家庭教育極不可取,還極易產生其它副作用,因此,應必須注意避免。

11.孤獨 文學家曾有過這樣的描寫:孤獨,不合群的心靈就象一隻夜蝙蝠,總是躲在幽暗處,那是被歡樂遺忘的角落,是苦惱與煩悶的王國。孤獨,使心靈閉鎖,猶如受控的熱核反應,凝聚著巨大的殺傷力,這種殺傷力不是毀滅別人,就是毀滅自己,因此必須當心惡性循環的悲劇。生活中,確有一些青少年被孤獨纏身而倍感苦惱。對此,家長應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幫助孩子。 孤獨,每人在生活中都體驗過。人人都可能有孤獨的時候,但並非人人都能戰勝孤獨。青少年的孤獨感如果經常化,則有礙於他們的成長和生活。心理學家認為,孤獨產生於沒有情感和思想交流。當一個人對周圍的一切缺乏了解,和周圍的人無法溝通的時候,就會體會到孤獨的滋味。形成孤獨性格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心理原因,與神經類型有關,天生的弱神經類型的人易孤獨;二是與後天教育方法有聯繫,早期家庭教育的過份保護或愛撫不夠、限制過多都易形成孩子性格上的孤獨。 孤獨性格的孩子不願與人交往,也不易為同伴接受,嚴重的孤獨性格還會影響孩子社會化的過程,貽害終身。進入青春期的中學生在身心發育過程中,隨著閉鎖心理的出現,也易產生一段孤獨情緒,因此,對處於這一階段的孩子,家長要予以這方面的關注。 幫助孩子戰勝孤獨首先要正確認識孤獨感。身處天涯海角,心連四方賓明的人,儘管孤身一人,但卻不感孤獨;相反,身在集體中,卻無人可談,無友可交,就會感到孤獨了,這種眾人交友我獨「獨」的境況就應努力加以改變。其次,幫助孩子走出自卑。孤獨者因為自覺跟別人不一樣,所以就不敢跟人接觸,從而把自己封閉在自作之「繭」中,自卑自毀。幫助孩子戰勝自卑,就會使孩子看到與人交往並不是一件難事,進而在交往中增強自信心。第三,鼓勵孩子廣交朋友為集體做些事情。在與同齡朋友的交往中,在經常被集體引起注意的環境中,會使孩子逐漸擺脫行為上的孤獨狀態,慢慢合群,最後達到戰勝孤獨的目的。

12.依賴 一位從小就在父母耐心、細緻輔導下而考上理想初中的孩子,在父親出差,母殺生病的情況下。自己複習功課參加期末考試,結果數學、英語二門不及格。老師要求這位同學找一找沒考好的原因,他不加思索地回答,主要是缺少家庭幫助,才沒有考好。 這位同學的依賴心理雖然表現得比較典型,但經調查表明,目前學習依賴性較強的孩子已為數不少。依賴心理較重的孩子,獨立意識差,缺少應變能力和動手能力,在學習、生活等方面過多地依靠別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害怕艱苦。在人際交往上缺乏主動性,不合群,缺少社會經驗、也不易接受教育。 造成孩子依賴心理的主要原因是錯誤的家庭教育。一些家長的教育觀念不正確,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認為要使子女成才,非從小抓到大不可,唯有當好孩子的「助教」才能不辱使命。錯誤的教育思想導致錯誤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家長不能隨孩子年齡變化而適時調整家庭教育。有的家長不顧孩子年齡的增長,對中學生也象對待小學生那樣,許多事情包辦代替,使孩子產生了較強的依賴心理。有的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給孩子以優越的物質生活享受,結果,出現了教育的負效應,孩子伸手要父母,一切靠父母。 克服孩子的依賴心理,重在家長先改變不當的家庭教育,從觀念到方法上予以轉變。家長要對孩子嚴格要求,並讓這種要求通過孩子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要在培養孩子獨立性方面下功夫讓孩子自己去做、去闖、去實踐。要注意三種能力的培養:一是獨立生活的能力,讓孩子從小學到初中,要承擔一些由易到難的家務勞動和自我服務勞動。二是獨立學習的能力。輔導孩子的學習雖是必要的,但切不可大包大攬,家長要恰到好處地幫助孩子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要著重激發孩子的自我求知慾,進而推動他們完成學習任務。三是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家長要讓孩子在家中參予一些事情,處理一些事情,從小注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一個有責任感的孩子,會自覺同依賴心理作鬥爭的。

13.任性 一天,家教諮詢中心接到了一位母親打來的求助電話,她為上學的兒子的任性行為而苦惱。孩子想幹什麼事,家長不讓干不行;孩子要得到的東西,家長不給買不行。在學校,由於孩子任性已和老師、同學發生了不少矛盾。 兒子任起性來,誰講的道理也難以聽進去。象這樣的「孩子任性怎麼辦」的電話家教諮詢中心接到了不少,這是一些家長教育孩子常遇到的問題。 任性,指一個人不顧客觀環境和條件如何,自己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任何人的勸告和阻攔都難以發揮作用。任性行為的主要特徵是放任自己的性子,不加約束。 心理學研究表明,任性與遺傳和精神類型有關,但後無環境和教育的作用對養成孩子任性性格是起著關鍵的影響作用的,其中家庭教育方式的不當是造成這種不良性格的主要原因,過分溺愛或過多責罵孩子的教育方式與孩子形成固執,任性的性格有著一定的聯繫。 對孩子的任性不可一概否定,要注意區分不同情況加以教育。任性如果表現在獨立完成某件事,不達目的不罷休等獨立性方面,或為了維護自尊而有較強的自我意識方面,就不必當錯誤追究,而要積極引導孩子合理利用它。任性如果表現在為所欲為,不分情況地隨意放任自己,毫無約束,就不可輕視,這種任性是一種消極的心理品質,應幫助孩子克服。 對不當的任性行為,不能因溺愛而放棄教育,一味順從孩子;也不該粗暴對待,以打罵代替教育。正確的方法應是從說理入手,以情感化,巧妙處理。說理入手就是要明確告訴孩子任性不是一種好性格,家長、老師和同學不會喜歡,更不會由著你錯誤的性子辦事。長大了這性格會影響你的人際關係和參加工作的。以情感化就是讓孩子感受到任性會給親人、好友造成感情負擔,讓孩子自己認識到任性行為的不合理性。巧妙處理有多種方法,如用轉移法把孩子從任性中解脫出來;用不予理睬的態度暗示孩子,使孩子感到沒趣而自行停止任性;用誘導方法發現孩子任性品質中的積極因素,化消極為積極等等。此外,家長在同容易任性的孩子一起活動時,要事先提醒孩子防止任性,並且應根據活動內容事先有個約定,以便在活動中孩子發生任性行為時,家長能用事先約定使孩子放棄其不當的任性行為。

14.自卑 小強是個有自尊心的孩子,但在家長面前卻有些抬不起頭來。爸爸媽媽是知識分子,都是名牌大學的畢業生。他們對小強的學習要求標準很高,但小強的學習在班裡總是處於中上等水平,與家長要求的要達到本班尖子生的標準有差距,再加上鄰居小明學習很不錯,又常找小強來玩,爸爸媽媽就拿小明和小強比,總是說「你看人家小明多聰明..」為此,小強就不免經常感到有一種悲觀情緒纏繞著自己。 小強的爸爸媽媽沒有認識到,他們的這種教育方法是不利於孩子良好性格培養的。如果小強的這種悲觀情緒表現為經常化,就會形成自卑性格。心理學上把自卑歸於性格方面的一個缺陷,屬於一種人格障礙,它使人輕視自己,對個人能力和品質作出過低評價,在行為上失去生活信心,自認為無法趕上別人,嚴重的還會導致形成厭世的心理。 在家庭教育中,如果家長經常貶低孩子,不尊重孩子的意見,不肯定孩子的合理需要,就會使孩子的自尊心不斷受挫,使心理不成熟的孩子走進自卑誤區。被自卑所控制的人在競爭面前退避三舍,在追求目標上喪失信心,在與人交往中缺少勇氣,自卑是當代育人要求的大忌,家長要注意掌握一些教育方式方法,以防止孩子產生自卑情緒。 首先,正確評價你的孩子,也使孩子正確評價自己。不要使用「真笨」「無能」等字眼評價孩子,這些用語除了刺傷孩子自尊心之外,毫無幫助作用。家長要認識到,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避短揚長,就會使人不斷增強信心。即便是短,也要正確歸因,看如何轉化為長。這樣,就會防止在家教評價上,給孩子造成悲觀情緒。 第二,創造讓孩子表現自己的條件,讓他們多體驗成功。從吸取教訓角度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但從擺脫自卑方面講,應為成功是成功之母,因為不斷成功的孩子才會有信心去再追求更大成功。家長要根據孩子的情況量力要求,讓孩子做的事,爭取的目標要力所能及,在孩子取得成功之後,要對孩子進行表揚、鼓勵,同時再提高一些要求,這就可以提高孩子心目中的自我形象,也就不會給自卑心理留下可鑽的空子。 第三,幫助孩子合理補償,及時調整努力方向。人不可能在各個方面都能出類拔萃,而有長處也有短處卻是大多數人的正常情況。當孩子在某一方面落後於人時,家長看用一些方法能否促其趕上去,如果可以,就努力幫助,使其進步。如果孩子沒有這個「天分」,就應調整努力方向,揚己之長,避已之短。如沒有好嗓音的孩子也許有好體育;沒有美術之才也許有組織能力。讓孩子分別在運動場上,在班級工作中施展自己的才能,就會避免碰上「自卑之牆」正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15.猜忌 上高中的曉玲和好朋友鬧了矛盾,起因於班裡一次學習討論中不大不小的辯論,好朋友反駁了曉玲的意見,同學們也紛紛反對曉玲,傷了她的自尊心,事後她就不理人家了。這以後,曉玲產生了這樣一種心理,當那位朋友和別人說笑時,曉玲卻認為是在恥笑自己;自己的文具盒被同學碰到地下後,曉玲認為一定是那朋友所為。這種心理絞得她很難受,還增加了對那位朋友的仇恨。 曉玲的這種情緒是因猜忌心理造成的。猜忌常常因疑惑別人做了對自己不利的事而心懷不滿。一些虛榮心,自尊心較強的孩子會因某種生活中的挫折而產生疑慮、猜忌的心理,嚴重的還會對他人產生仇恨、敵對的道德情感。 猜忌心理最大的危害是使人總處於「疑神疑鬼」的情緒中,造成情緒不穩,人際關係敵對。猜忌有礙於自己參加集體的活動和與同學正常交往。猜忌心理是集體團結、同學間相互信任的障礙,因而學校教育是堅決反對這種情緒在集體中存在的。家長應了解猜忌行為的危害性,並掌握一定的方法以防止孩子染上猜忌的毛病。 首先,在家庭生活中要注意培養孩子寬容、開朗、大度的思想性格,家長與孩子要相互信任,生活不能處處斤斤計較,相處不要疑心重重。寬容、信任的家庭人際關係是培養孩子良好性格的條件。 其次,要對孩子的人際交往給予指導,與人相交,當信為先,容人才能容已。同學之間發生矛盾後,要從自身找不足,並敢於坦誠相見,解決矛盾。無證據的胡亂猜疑,無助於矛盾的解決,於人於已都是不利的。 第三,要培養孩子嚴格要求自己,遵守紀律的良好習慣,一個能自覺遵守紀律,遵守學校行為規範的孩子自會謹言慎行,而不隨意放縱自己的錯誤思想。嚴於律已的好思想一旦內化到人的個性中去,是可以冰釋包括猜忌在內的許多人際交往的矛盾的。

16.害羞 小惠的媽媽近來很是苦惱,原因是剛上小學的女兒已經因為怕羞影響她參加班集體的活動有好幾次了。老師把小惠媽媽找去,希望能幫助學校一同解決她的害羞問題。小惠害羞主要表現為:與同學交往不敢說,不敢動;課堂上老師讓她表達賞雪的心情,她明明在作文上寫得不錯,卻表達不出來。 小惠表現出的害羞問題在獨生子女身上是有一定普遍性的。根據北京市中小學生熱線電話的統計表明,有很多獨生子女入學後都表現出了害羞、膽怯、畏縮等性格問題。 害羞,是常見的人際交往障礙之一。這裡所說的害羞,不是如難為情,陌生感等人人都可能產生的心理,而是指在交往中過多地約束自己的言行,以致無法充分地表達自己的內心思想感情,阻礙了人際交往的正常進行,所以,這是一種不正常的害羞心理。 心理學家把害羞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氣質型害羞,生來內向,心理膽怯;二是認識性害羞,過分注意自我,患得患失;不敢公開講話;三是挫折性害羞,因做過錯事,交往受挫,而變得怕人嗤笑,心中不安。 克服怕羞的毛病主要通過調整觀念和行為訓練來解決。對認識性害羞的問題,就應該重在觀念調整上下功夫。要幫助孩子認識到害羞的危害性,明確告訴他們,許多自己擔心、膽怯的事情其實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是自己給設下的情感障礙,一旦放下緊張的思想負擔,那麼你想說的話,想做的事是完全可以順利完成的。對氣質型怕羞,則需要通過孩子的主觀努力和必要的他人幫助予以解決。氣質與先天遺傳有關,但某一氣質類型的不足又是可以經過後天鍛煉加以彌補的。家長可以為孩子設計一套由易到難的訓練方法,逐步幫助他們鍛煉大膽、敢為的性格。對挫折性害羞,則需要幫助孩子在人際交住中更多地體驗一些成功,同時對孩子進行必要的思想指導,認識到人生會經常有挫折伴隨的道理,鼓勵孩子要勇於經受挫折,培養經受坎坷甚至是磨難的耐挫力。

17.恐嚇 家教諮詢中心常接到一些家長打來的這樣的電話,反映有些孩子在學校很聽話,老師要求什麼做什麼,但在家裡卻不聽家長的話,而且還經常向家長提要求,如果得不到滿足,就以要挾的方式或手段威脅家長。如有一位家長,她的獨生女兒要買一件新衣服,媽媽未答應,孩子就在第二天上學時,留下了一張紙條,寫道:我不上學了,路上就離家出走。媽媽趕忙找到學校,一看,女兒正專心致志地學習呢。弄得家長虛驚了一場。 孩子的這種表現就是恐嚇行為。這種行為的特徵是以對家長最關心的人或事為破壞對象,用威脅的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問題表現在孩子身上,責任卻在父母的教育上。家長對孩子的溺愛或專橫,是造成孩子恐嚇家長的主要原因。溺愛型的教育,過多滿足孩子的要求,而不對孩子提必要的要求,或孩子一任性,提要求也就不再堅持。時間一長,孩子抓住了家長的弱點,有的孩子就會用恐嚇的行動來威脅家長,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專制型的教育方式,不能理解孩子的合理要求,一些孩子正常的需要都不能給予滿足,使孩子產生了較強的不滿情緒,當這種情緒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孩子就會用破壞性的行為威脅家長,以爭得自己的需要。 恐嚇家長的行為是在特定的家庭教育環境中產生的,如果發展下去,就會形成真實的破壞行動,或轉而以自虐來反抗,形成自虐型人格障礙。家長應及早採取措施,防止這一行為。 首先,要堅持正確的教育原則。愛與嚴要結合,反對溺愛。應向古人學習,教育子女「必為之長計」要敢於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一開始不要怕孩子鬧,只要道理講明白,管理又得當,就決不要退讓,讓孩子碰幾回「壁」,慢慢就會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為。 第二,反對「動手不動口」的教育方法,對孩子的不當要求,不能草率處理,粗暴對待。對孩子的要求也不能一概否定,要進行分析。合理的應滿足,滿足不了時,要曉之以理,切忌訓斥,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處理孩子向家長提出的要求,要堅持只動口,勿動手的原則。 第三,從小要對孩子的生活方式進行必要指導,就是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一些行為規範。要教給孩子如何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意願,如何正確對待家長的不同意見,如何控制自己的感情,等等。這些教育很適合在家庭中進行,遇事而教,遇人而誨,會有利於孩子理智感的培養的。同家庭教育相協調的思想定勢一經形成,就會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約束,防止可能出現的恐嚇行為。

18.厭倦 有這樣一些孩子,幹什麼事情都是新鮮感一消失,就無心幹下去,家長希望乾的事情,他勉勉強強,或一百個不樂意。有一位家長,給兒子報了個圍棋班,學了不到半年,兒子就說對圍棋開始厭倦了,家長又轉而讓他學繪畫,才畫了幾次孩子就不去了。象這樣對某些事情失去興趣而不願繼續下去的情緒,就是厭倦。這種情緒是會常在一些青少年的行為上表現出來的。不過一些家長們所說的「厭倦」還包含有正常的因素,如孩子對這件事的興趣消失了,但他對其它事還保持著追求的積極性。家長對這「厭倦」就不必憂慮,其實這是孩子這一年齡段正常的興趣轉移。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涉獵會日益廣泛,學習會逐漸加深,孩子們的興趣轉移或起伏是經常發生的。 但如果對某一發展階段最重要的學習內容失去興趣,無心追求,對有利於自己成長又要付出一定勞動的主要任務缺少熱情,消沉、厭倦、乏味情緒經常化,就必須要認真對待了。尤其是對學校的學習生活感到厭倦,家長不能掉以輕心,要隨時幫助孩子消除掉。 對學習的厭倦,從孩子思想方面分析,是這佯兩個原因造成的,一是沒有樹立起牢固的奮鬥目標,缺少進取心及克服困難的毅力,難以應付緊張的學習,繁重的作業。知識產生的吸引力難以與這些孩子缺少克服困難的勇氣相抗衡,他們體會不到學習生活苦中之樂,因此消極、厭倦起來。二是集體生活不夠順心,如成績不理想受到歧視,難以接受學校嚴格的紀律要求,人際關係相處不好等等。從而對集體生活感到厭倦,影響了各個方面的情緒。 幫助孩子排除厭倦情緒要對症下藥。對因缺少學習目標及毅力而造成的厭倦情緒,家長要從給孩子確立由低向高發展的學習目標開始,並在幫助孩子克服學習困難方面給予切實幫助,如創造條件幫助孩子順利完成作業,幫助解答疑難問題。當孩子作業取得成績或學習有了點滴進步時,要及時鼓勵、表揚,同孩子一起享受成功的歡樂。在克服困難中重新激發起他的興趣,靠克服困難後產生的興趣去追求新的目標。對因不適應集體生活而產生的厭倦情緒,應同學校老師共同配合來解決。從家庭方面,要注意培養孩子緊張的生活習慣,家長不要溺愛孩子,不能允許孩子生活懶散,在家自由慣了的孩子是難以接受集體的嚴格的。另一方面,要對孩子的人際交往給予必要指導。如一些熱情、誠懇、自律、自強的態度或修養準則的教育,是有助於孩子與人友好相處的,讓孩子認識到:即使是智力方面難以贏得威信,非智力因素中的優良品質同樣可以得到同學的友誼的,從而幫助孩子建立信心,感受到集體的溫暖,消除由此產生的厭倦情緒。


推薦閱讀:

淪落的家庭,不負責任的父親,我如何是好?
家裡有個逗逼妹妹是什麼樣的體驗?
社會上「除了名份什麼都能給」這種情況如何看待?
而立之年的老公天天打遊戲 該怎麼辦?
父母傷害自己很深又重男輕女,應該怎麼和他們相處?

TAG:教育 | 家庭教育 | 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