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根一生(上)根植於心的普世價值
美國前總統羅納德·里根(Ronald Reagan),亦譯雷根總統。
105年前的2月6日(1911辛亥年),在美國伊利諾州一個小鎮上賣鞋人的家中,出生了一位男孩,他的名字叫羅納德·里根 (Ronald Reagan, 亦譯雷根)。
里根從一個賣鞋人的兒子,成為好萊塢成功的明星,然後任職八年加州州長,最後連任兩屆美國總統,之後幾年內歐洲、蘇共相繼解體。
在過去的百年中,沒有一位美國總統,如此顯著地提升了美國人的精神,重塑了美國人的力量和國民自信,並將美國乃至世界拉往了正確的方向。
小鎮上的童年樂天派的母親
里根青少年時代,正是大蕭條將美國人的生活推向深淵的年代,雖然他家中問題不斷,度日維艱,雖然里根的父母都未受多少正規教育,但他們從小教給他的便是那些美國人傳統的美德:需要幫助別人,渴望領先,希望行必有果,並對同胞美國人的信任深植於心——他們都擁有美國人基本的美德、價值觀和正義感。
尤其是他的母親,無論生活如何艱辛,用里根的話說,「她的樂觀主義之深與宇宙一樣深不見底。」即便是里根信心滿滿地去找工作卻兩次被拒而心灰意冷時,他母親也是說著同樣的話:「如果有了不如意,你不要因此而低沉:你繞過它,跨越它,繼續前行。之後,好事就會發生,而那時你發現你會這樣告訴自己:如果不是先前發生的不如意,那眼前居然發生了的好事,可能就不會發生在我身上。」
耳濡目染於母親的薰陶,里根從小便相信上帝安排好了每個人的一生,那些看似無序的命運多舛,都是祂安排中的一部分。生命中發生的每一件事,包括甚至是那些最令人心碎的挫折,都是有目的的,最終,上帝安排的一切都是為了人好。
里根在他的自傳中這樣寫道:「從我的母親身上,我學到了祈禱的價值,學會了如何織夢,並讓美夢成真。」
同時,在一中西部美國小鎮上的成長中,里根覺得他學到了所有政治家都該上的一課:你得像了解左鄰右舍一樣,知道每一個個人的喜怒哀樂,而非將人看做是某一團體的一員,抑或是某一利益集團的一分子。
小鎮上的人們彼此認識,相互關照,對於這些人身上所展現出來的普通美國人的天性和精神,里根更是深有體會:「在我從小長大的過程中,我眼看著那些將每個家庭紐系在一起的那種關愛和共同追求,是這個地球上最強有力的黏合劑之一,它可以幫助人們度過最大的不幸。我還學到,努力工作是生活中最最要緊的事,因為你不可能不勞而獲。我還學到,美國是這樣一個地方——她給那些努力工作的人提供無窮的機會。」
也許童年的體驗,讓里根對美國以及美國人民的自信深入骨髓,因為無論是貧或富,他都看到了他們共同創造的美國奇蹟,那些人類靈魂中所蘊含的巨大能量,驅使著他們提升自己,改善家境,福益社區,並進而鑄建一個偉大的國家。無論是夢想成為一名護士,還是成為一個銀行總裁,每個人都有權作夢,而美國就是這樣一個最有可能讓夢成真的地方。
在30年代的美國中西部小鎮,你即便是想當演員,也最好不要大聲說出來,用里根的話講:「說我想成為一名電影明星,聽起來就如同說我想登上月球一樣古怪。」因為那樣的小鎮離好萊塢與百老匯,的確就像離月球一樣,遙不可及。
長話短說,數經波折,在愛荷華州做了一段電台體育節目解說員後,1937年6月的第一個星期一,里根開著他的敞篷轎車,來到了加州伯班克華納兄弟的總部,得到了一份演員的工作。
里根說當時自己緊張的就像是一位剛入學的孩子。他的第一個角色是在一部二流影片《愛在空中》中扮演一位體育播音員。在經過一整天的對白訓練後,里根第二天一早的想法便是鑽進自己的敞篷車,離開好萊塢,頭也不回地一口氣開回愛荷華。
還好他在那天早晨碰到了一位老演員,那位演員跟他說:「孩子,別擔心,只管放鬆,一切都會好的。」結果里根果然就不再緊張,很快入戲,影片上映後,反饋大都正面,里根開始了他在好萊塢的演藝生涯,在華納兄弟的前18個月中,他共演出了13部電影。在息影從政前,里根在好萊塢共出演了53部影片。
1947年,里根曾和著名影星秀蘭鄧波兒合演的影片《哈根女孩》
1947年,好萊塢的一次演員罷工,後來被發現是好萊塢的共產黨受莫斯科的操控而為,表面上是為其工會成員謀權益,實則是蘇聯企圖藉此左右美國的電影工業,滲透蘇聯控制的內容到美國演藝界。期間,由於里根堅決的反對立場,好萊塢的蘇聯勢力分子曾威脅他,並計劃用硫酸潑面將其毀容,從而毀掉其演員生涯,為此伯班克警局發給了他一隻槍和一個槍套,里根挎在肩上達七個月之久。
那幾年確實讓里根開了眼,過去,當人們談及莫斯科想滲透好萊塢時,里根會不屑一顧,認為那是非理性和情緒化的妖魔化紅色蘇聯。然而親身經歷過之後,里根開始對蘇聯社會主義有了初步的認識:「現在我從第一手的經驗知道了,蘇共勢力如何利用謊言、欺騙、暴力、或者能達到他們目的任何手段,來行蘇聯擴張主義之事,我從近身肉搏般的戰鬥中知道了,美國所面對的最陰險和邪惡之事物,莫過於來自蘇聯紅色主義。」
除了對來自國外的蘇聯紅色滲透里根深有警惕外,同時,在好萊塢因政府政策造成的電影業版圖變化,也使得里根對政府的過分干預心生反感。
本來,好萊塢的幾大電影公司過去都是從培養演員、拍電影到擁有自己的影院來播放一條龍,如同家族生意一般,互有良性競爭,但也自給自足,並由此而催生了許多偉大的電影和傳奇式的演員,如克拉克·蓋博,奧莉薇亞·德·哈維蘭,賈利·古柏,詹姆斯·史都華等。
但戰後,司法部說是出於反壟斷的考量,禁止一家公司同時擁有製片廠和電影院。里根認為政府的決定是錯誤的,它破壞了電影工業的穩定性,它以反壟斷為名,實則是為了增加對電影業的課稅。作為美國演員工會的時任主席,里根開始為電影業發聲,為同行們爭取權益。
也與此同時,里根的政治立場開始轉向,開始由一位堅定的民主黨擁護者,逐步轉為一名共和黨人。里根說他之前之所以喜歡民主黨,是由於他認同民主黨的創始人托馬斯·傑弗遜所說的:「我們認為,每個人的平等權利和每個個體的幸福是政府唯一的合法目標」,而且傑弗遜反覆強調:「最好的政府一定是最小的政府」,「政府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他所治下的人民的僕人。」
然而,在大蕭條時代,民主黨人開始拋棄許多這類原則,開始讓政府變得越來越大,政府要求越多越大的權力,來約束和計劃國民的社會與經濟生活。在目睹這系列變化的過程中,里根開始形成他自己關於政府的理念:「除了確保國家安全外,藉由私有企業的力量來管理這星球上的任何事情,可能都比由聯邦政府來管理,會更有效率。」
里根認為,二戰後美國聯邦政府官僚機構的無情擴張,雖總是說為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實則通過增稅、濫權以及增設法規,開始不知不覺間,將美國引向一條社會主義之路。
一樁重名案邂逅一生伴侶1949年11月的一天,里根接到了導演莫文·李勞伊打來的一通電話,他說他公司一位女演員需要里根的幫助。這位年輕的女士名叫南希·戴維斯。她正處於極度不安中,因為另一位與她同名的女演員的名字出現在幾個蘇聯主義團體的成員花名冊上,南希也因此受到了那些團體開會通知的信件。
莫文說他確定南希對左派事業絕對沒有興趣,因為他知道里根作為演員工會主席所做的服務之一,就是幫其被指控為蘇聯分子的會員澄清名譽,里根查了一下,還真有好幾位女演員都與南希同名同姓,而此南希與共產分子毫無干係,所以一點也不用擔心。
但南希還是緊張的不行,里根便給她打了電話,決定兩人見一面,親自為之釋疑寬心,而這次會面便成了他與南希的第一次約會。
數月之後的一個晚餐桌上,里根直接求婚,說:「讓我們結婚吧。」南希欣然接受,說:「好吧。」
倆人在一間小小教堂舉行了簡單的婚禮。第一場痛苦短暫的婚姻以離婚而告終後,從此刻起,里根空寂已久的心被南希溫暖的愛所填滿,在他的回憶錄中,里根這樣描述道:「如果說上帝曾示我以明證,說祂已經為我安排好了一切,那明證便是祂將南希帶入我生命中的那個晚上。」
雷根總統夫人南希·戴維斯
「我一生中曾花了無數個小時作演說,表達想法。但是,讓若要我充分表達我愛南希有多麼深,她是如何填滿我的生命,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有時我想,我生命的真正開始,是從我遇見南希的那一刻起。」
「回到家裡見到她,就如同從寒冷的戶外,走進一溫暖、燃著壁爐的小屋。哪怕是她只離開房間幾步,我都會想念她。」
里根說他每天都會感謝上帝賜給了他南希:「關於我們的婚姻,我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我在扮演偉大的棒球投手格魯佛·亞歷山大時,電影中他對妻子艾米講的那句話:「能賜你予我,上帝一定是為我想了很多
美國前總統羅納德·里根及夫人南希
參考文獻:里根總統自傳《An American Life, Ronald Reagan, The Autobiography》
推薦閱讀:
※基督徒的價值
※糖人多吃哪些、少吃哪些、禁吃哪些?此文價值千金,很詳細
※明四家排名是怎麼樣的 明四家畫集的價值
※港股具有可觀的投資價值
※美國文化霸權與「普世價值」在我國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