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而思】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之四:禮

 

  禮,是從行為舉止上講。要遵守道德、禮制的規範。守規矩,講禮貌,恭敬辭讓,言行有度。

  個人的修養、社會的運行都包含情感精神和行為舉止,內和外兩個方面;內在的情感通過外在的行為舉止而落實和體現。「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行為舉止必須有規範。在中華文化中,這種規範就是禮。以上義、群、和三項都屬內在的精神、價值,也都通過禮而落實。《論語》講仁,「克己復禮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講孝,「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講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講為政,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講教學,是「博學於文,約之以禮」。總之,一切都落實到禮上;「不學禮,無以立」。(均見《論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中國社會形成了一整套完備的禮儀規範:上至朝廷議事、祭祀、戰爭,下至社會婚喪嫁娶、節日禮俗,家庭生活晨昏定省,夫婦、父子、兄弟相處,人際交往中的稱謂、禮節,日常行為中坐、卧、立、走等等,無所不包。可以說古代中國人是生活在禮之中。

  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禮的功能,在維繫社會和諧。人的生活是社會性的,人都生活在一定的關係中,有一定的地位、身份;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五倫,是古代社會基本的人倫關係。禮就是在這種區別、分別的基礎上產生的。它反映這種區別、分別,對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要求,以求社會關係的和諧,別中求和。

  禮的精神,恭敬辭讓,言行有節。「恭敬之心,禮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恭敬辭讓是禮的根本精神。「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博學於文,約之以禮」,禮的作用在規範和節制人們言行,使人言行有度。表現於言行,就是守規矩,講禮貌,不任性。內在的義、群、和的精神追求和外在行為舉止的恭敬辭讓,言行有節相配合,塑造了中國人文質彬彬的形象,造就了中國禮儀之邦的美名。

  守禮一項,如何做創新性的繼承和發展,特別需要研究。一方面,禮的特點是隨時而變,隨時代變遷而不斷更新。今日的中國和世界,與古代相比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劇變,而禮的變革遠未能跟上。另一方面,近代以來在批判和否定傳統文化,特別是批判舊禮教的影響下,守禮的傳統遭到極大破壞。由此造成禮的嚴重缺失,帶來了社會失序和風氣澆薄的不良現象。這裡謹提出幾點初步想法供討論。

  禮有形式和內容,禮儀和禮義兩個方面。古代的禮儀形式,大多已不適用於今天而淘汰;今天要繼承弘揚的,主要在禮所體現的恭敬辭讓,言行有度,別中求和的價值和精神方面。古代,這種精神體現在守禮上,今天在以依法治國為基本國策的條件下,需要和可以把它擴大到更廣的範圍,體現在遵紀守法的所有方面,一句話就是守規矩。要把自覺遵守規矩的精神落實到各個方面,成為中國人的精神面貌,中國社會的風氣。對於傳統禮儀,要分別情況,區別對待。或淘汰、廢除;或推陳出新,賦予新的內容和形式;或撥亂反正,在恢復基礎上創新發展。尤須注意的是,時代變遷,文明發展,社會生活也發生根本變化,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傳統的禮的體系,已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亟需建立適應於時代和社會要求的新的禮,以豐富、發展舊有禮的體系。繼承改造傳統和創新發展新的內容,二者結合,實現守禮傳統的創新性的發展。

 



推薦閱讀:

如何續寫「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
古代大臣為啥可以互相聽懂難道大家從各自的省份去到京城就能學會官話嗎?
淺析《十九張機》的審美與文化內蘊
古代八拜之交拜的是八種交情,你知道幾種?
滁州市商學會五屆六次表彰會暨信息交流大會舉行

TAG:文化 | 價值 | 中華 | 中華文化 | 核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