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鑒賞考點
古代詩歌鑒賞考點
了解古代詩歌特點。
了解古代詩歌鑒賞內容。
1.鑒賞古代詩歌的形象:
詩歌形象:指詩歌作品中塑造出來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自己)以及作品中所描寫的景和物。如大漠孤煙、湖光山色等。例如《夢遊天姥吟留別》中李白的形象以及天姥山的奇景。把握意象、意境與形象的關係。
①意象
它是構成詩歌的基本要素,是為主題服務的含有一定意義的事物或景物。可以說,沒有意象就不成詩歌。如:王昌齡的《從軍行》:「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其中的「大漠」「風塵」「日色」「紅旗」等事物就構成詩歌的意象,這些意象又構成了詩的闊大雄渾的意境。②意境
意境是「意」與「境」的有機統一體,「意」是詩人在作品中抒發的思想感情,「境」是詩中描繪的生活圖景或場景氛圍。如陶潛的《歸園田居》,作者通過「狗吠」「深巷」「雞鳴」「桑樹」這些飽含作者生活理想的「象」描繪了一幅閑適安逸、清新自然的農村生活圖景,表達了詩人回歸自然的理想,這就構成了這首詩的深遠的意境。
2.古代詩歌的語言鑒賞:中國古代詩歌語言的基本特點:凝練、生動、形象、重意境、有韻律美。語言風格主要有:
豪放。詩人積極的人生觀和熾熱的感情灌輸到詩作中,就使自己的詩作的風格變得豪邁奔放,明朗瀟洒。「詩仙」李白是豪放風格的集大成者。
沉鬱。豪放好似火山爆發,沉鬱彷彿海底潛流。詩人沉思默想,幽憤填膺時,就使自己的詩作風格變得深沉憂憤、情感濃郁。沉鬱風格的代表詩人是「詩聖」杜甫。
委婉。抒情或敘事,不直接說出,而是經過委曲婉轉之後才流露出來,使感情表達得更深沉更有餘味。
含蓄。含蓄是不把意思明白說出,含在所寫的形象里,「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通俗。明白曉暢,平易淺顯,就是通俗。中國古代許多文學家都推崇通俗,白居易就是有意識地追求通俗的大詩人。
自然。自然而然,沒有雕琢的痕迹,指的是不做作,不塗飾,不堆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用荷花作比來說明自然這一風格。
平淡。與自然相同之處在於不加雕琢,與自然不同之處在於語言力求樸素。自然講究天然而成,平淡顯現樸實無華,平淡中蘊涵深意。
工麗。既講究對仗工整,又講究辭藻華麗。如杜甫的《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寫得極工麗,好像一幅彩色工筆畫,清新秀麗。是否工麗,不僅要看辭藻是否華麗,對仗是否工整,而且要從意境著眼。
雄渾。氣勢雄偉,含意深沉。如陸遊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及王之煥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氣勢浩瀚,雄偉壯麗,堪稱雄渾佳作。
清新。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四句寫了四種景物,而且動靜得宜,色彩絢麗,語言清新生動。
風趣。具有這種風格的詩歌,不單純是讓人發笑,而是在幽默詼諧之中含有深意,嚴肅而不油滑。如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中的「童孫未解供耕織,也伴桑陰學種瓜」,風趣之中展現了農村生活的淳樸寧靜,以及孩子們的天真可愛。
3.古代詩歌的手法鑒賞:文學作品的表現手法是指體現在作品中的用以表現作者思想情感和作品思想內容的一切藝術手段。我國古代詩歌的表現手法主要有:賦、比、興、誇張、借代、擬人、運用典故、烘托、對比襯托、情景交融、寓理於景、直抒胸臆、托物言志等。
賦:「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賦」就是對事物進行直接的敘述描寫。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就是以更具體形象而又比較熟悉、易於理解的事物來打比方,使事物的特徵更突出、更鮮明,或更能暴露其本質。
興:「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興」,有起興或發端的意思,即先借用別的事物或所見的眼前之景起頭,然後再引出所要歌詠的內容。詩歌以「興」起頭,往往能起到寓意、聯想、象徵和烘托等作用。
誇張:誇張手法只要運用得好,有利於突出事物的本質和特徵,有利於表現作者對事物的鮮明的感情態度。
借代:運用借代,目的在於把事物描摹得更精鍊、更形象、更具特徵。讀古詩詞遇到有借代的詩句,不能直解,要考慮它借代的是什麼。
擬人:擬人是一種將物當人來寫的表現手法。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描寫的是自然界的事物,表現的卻是詩人的情懷。詩人把春雨當作人來寫,賦予它動作、情感和品質,它適時而至,潤物而不聲張,其品格多麼高尚。
用典:典故,顧名思義,就是典籍中的故事。運用經過壓縮成一個詞的故事,用在句中以表達作者某種意圖、某種思想或某種感情的手法,就叫「用典」。用典,往往能化繁為簡,把意思表達得含蓄、委婉而有韻致,讓人聯想,讓人玩味。
虛實:虛實是古人論詩論文經常採用的概念,虛與實是一對相對概念:顯者為實,隱者為虛;當前為實,以往、未來為虛;有據為實,假託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如此等等。詩歌採用虛實結合的寫法,可以增加時空的深度和廣度,引發讀者的想像,同時使形象更加鮮明,並大大加大作品的容量。
烘托:烘托是一種通過渲染氣氛,以使人物在這種氣氛中被刻畫得更加深刻更加動人的表現手法。它常常通過場面描寫、環境描寫和景物描寫來實現。強調的是整體渲染。
襯托。襯托是一種利用事物間相對的條件,以一事物作為陪襯來突出另一事物的表現手法。對比襯托強調的是一物襯一物。
情景交融:在詩歌創作過程中,作者常常藉助客觀外在的景物把自己的感情含蓄地表達出來。優秀的詩歌作品,不論是觸景生情,還是緣情造景,總是做到情景交融,物我兩忘,天人合一。如王國維所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所謂「無我之境」,是指比較客觀地描寫景物,感情較為隱蔽,而在對客觀景物的描寫中渲染某種氣氛,構造某種意境,不動聲色地啟發讀者產生某種感情傾向。如陶源明的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所謂「有我之境」,是指比較側重於詩人激情的傾瀉,把感情加在景物上,高興時筆下景物都在高興,悲傷時筆下景物都在悲傷,即所謂「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李白的《蜀道難》、杜甫的《蜀相》、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等。
寓理於景:把道理寓於景物描寫之中,寓理於景。唐朝詩人中就有一些這樣的詩句,到了宋代,詩人們喜歡以議論入詩,重理趣,形成了宋詩的一大特色,如蘇軾的《題西林壁》。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是自然而直接地把作者的感情抒發出來的表現手法。它是作者的感情無法控制的結果,自然而強烈。
托物言志:把要表現的生活理想、道德追求和精神品格通過詠唱外物來實現。如于謙的《石灰吟》。
4.古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鑒賞;古代詩詞曲中作者抒發的常見的思想情感:
思鄉懷人:或是羈旅愁思,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或是思念親友,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或是閨中懷人,如王昌齡的《閨怨》;或是邊關思鄉,如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
離別寄慨:或作留戀,如柳永《雨霖鈴》;或作告白,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或作勉勵,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憂國傷時:或痛斥腐朽,如杜牧《過華清宮》;或同情人民,如杜甫的《賣炭翁》;或反映離亂,如杜甫的《春望》等。
建功報國:或渴望建功立業,如曹操《龜雖壽》;或感傷報國無門,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或感嘆山河淪喪,如文天祥的《過伶仃洋》;或悲嘆年華已逝,功業無成,如蘇軾的《赤壁懷古》等。
生活雜感:或抒仕途失意的感傷,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或發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劉禹錫的《烏衣巷》;或表寄情山水的悠閑,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等等。
複習重點:(一)對古代詩歌常識的考查,如近體詩的排序、詞牌的認定。(二)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包括詞語含義的理解、詩句內容的分析、整首詩歌中心的把握。(三)對詩歌表達技巧的評價,包括詩歌的語言特點、材料的選擇、詳略的處理、結構的安排、構思立意等,並能體現這些技巧的表達效果。(四)對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觀念的理解和分析。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