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凈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第五卷)

凈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第五卷)凈空法師講述一九九四年於加州迪安薩學院第五卷除其本願為眾生故。被弘誓鎧。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是第三十六『教化隨意願』。這一願非常重要。使我們對於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什麼時候可以離開阿彌陀佛到他方世界去自由活動?這個疑問得到了具體的答案。從這一願來看,確實西方世界真正是無比的殊勝。在任何地方修學,總得要費一段時間,自己能得到智慧、神通、德能,才有能力自在的幫助別人。因為這不是普通的事情,不是普通的學科能力,因此確實是要費很長的時間才能成就。到西方世界,幾乎全部時間都省下來了。彌陀願文裡面,明白告訴我們,他沒有任何限制,真正是隨意自在。「除其本願,為眾生故」。願度一切眾生,是每一個人的本願。四弘誓願第一條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一切人基本的願望。如果願力很強,又感覺到眾生天天在受苦、受難,迫切地需要幫助,我們到達西方之後,就想要趕快去幫助這些苦難的眾生。「被弘誓鎧」。『被』跟『披』是同音,也是一個意思。是披鎧甲。『弘誓』是指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我們常常發,到達西方世界,如果有能力,我們的誓願應當要對兌現。就是「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這三句是菩薩教化眾生的內容。我們教眾生什麼?當然像佛菩薩、祖師大德,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經論科目非常多,歸納起來不外乎以下三條。這三條是有層次,有階段的。第一階段是初學,要教眾生「發信心」。信什麼?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告訴我們至少有六樁事情,一定要建立信心。第一『信自』,要相信自己。古人說:『人皆可以為堯舜、人皆可以作聖賢』。要相信自己有良好的本質,相信自己可以作聖、作賢、作君子。我們要有這個信心。人對於自己有信心,前途真的是非常光明遠大。一個民族有信心,一定能建立一個偉大的國家,為世界帶來和平、幸福。所以信心非常重要。我們學佛一定要有信心,決定能成佛。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就應當要作佛。佛是具足究竟圓滿智慧的人,具足圓滿德能之人。佛能做到,我們也能做到。相信我們念佛,一定能生極樂世界,一定能見阿彌陀佛,一定能得到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這是相信自己,自己沒有信心,那就沒有法子了。佛菩薩幫助人,是幫助有信心的人,沒有信心的人,就叫無緣之人,佛菩薩幫不上。第二『信他』。『他』是指世出世間的聖賢人。古聖先賢對我們沒有任何要求,所以他的教訓、教誨,決定是公正、沒有私心。他並不求我們恭敬,也不求我們供養。他對我們的慈愛是沒有任何條件的。父母對子女還有條件,唯獨聖賢人對於社會大眾沒有條件。佛法稱之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對他要相信,他們對我們的教導決定是好的、是善的、是美滿的。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訓、孔孟的學說,流傳到後世,後人奉為經典。諸子百家裡面也有很多寶貴的教訓,這是古聖先賢留給後人的。諸佛菩薩對於一切眾生的教誨,都留在經典之中。佛門的經典,我們稱之為《大藏經》,這是佛陀對眾生教學的全部課程。我們要相信。這是『信他』。『信自、信他』,是基本的。第三要『信因』、第四要『信果』。世出世間一切法,絕對不會超過因果的定律。善因一定有善果,惡因有一定有惡報,因緣果報是真理。如果說做善因得的是惡報,造惡因得的是善果,佛說絕對沒有這種事情。我們往往看到世間的惡人很享福;看到很多善人生活很艱苦。這是我們肉眼凡夫只見到現前的狀況,不知道因果是三世的。我們這一生所受的果報是前生種的因。他前生修福,所以這一生享修福得的果報;他這一生沒有繼續修福,卻造罪業,所以我們看到享福的人造罪業。怎麼沒有果報?他享的福是前生修的,罪是現在造的。現在造的罪業,是來生受報。佛告訴我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們要想知道前生造的是什麼因,我們現在這一生享受的就是。前世造的因,是現在所受的果報。『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我們要曉得來生的果報如何?這一生所造作的就是。這一生造作的是善,來生必定得善果。這一生造作的是惡,來生免不了有惡報。所以因果是三世的,不是在眼前的。這我們一定要曉得。要相信因,要相信果。整個佛法是建立在因果的理論上。我們看古大德的判教,《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五周因果,《妙法蓮華經》是一乘因果,都脫離不了因果。《華嚴》是佛法裡面的根本法 輪。根本是依因果建立的。一切經、一切法門,皆是根本的枝葉,是《華嚴》的眷屬,當然也離不開因果的定律。第五要『信事』,第六要『信理』。『事』跟『理』離不開,有理一定有事,有事一定有理。我們的信心至少要建立在這六個基礎上∣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理如果真的明白了,真正能肯定了,有許多事我們並沒有見到,我們能信。為什麼?有理論做依據。佛在大乘經典裡面講這些理,講得很廣泛、很深刻。佛說得很多的,像《華嚴》裡面所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講十法界依正莊嚴怎麼來的。佛把道理給我們說出來了。如果對這個道理參透了,經上講的虛空、法界無量無邊,我們能信得過。佛又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也是個重要的理論。一切法既然從心想生,這心想什麼,就能變現什麼。於是許多不可思議的境界,我們也能接受了。為什麼?從心想生。這確實是真實的。大到虛空世界,小到我們身體的生活狀況。這個道理都包括了。我們能信,才能立志奮發,才能立志向上作聖、作賢、作佛、作菩薩,不會自甘墮落。這一條非常重要。有圓滿的信心,再提升一層,第二個階段的教學要偏重在「菩提行」。『行』是生活行為。我們想奮發向上,一定要有良好的生活行為。我們現代人所追求的幸福、快樂、美滿,這些確實可以得到。從那裡得到?從『菩提行』當中得到。『菩提』是梵語,意思是『覺悟』。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都要覺,不能迷。迷就會做錯,就造罪業。如果樣樣都覺悟,樣樣都明了,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自然就做到恰到好處。對自己有利益,對別人也有利益,自利利他,這就是菩薩行。菩薩教化眾生,是教的這些事情。最後一個階段是「普賢道」。菩薩叫『行』,普賢叫『道』。『行』跟『道』有一點差別。道是大道,是通到大聖人這一條路。修這個法門可以成佛,這才叫道,是通達如來果地上的大道。普賢行我們在阿彌陀佛願文裡面看到了。在《無量壽經》第二品裡面,我們看到『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是世尊為我們介紹的)。本願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這很要緊。說明了西方極樂世界,都是修普賢道。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實在是普賢大士的法界,是純一菩薩法界。不像我們這個世界是十法界,佛、菩薩、聲聞、緣覺,底下還有六道。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十法界,所以它是大乘當中的大乘,一乘當中的一乘。大乘菩薩眾多,修行的法門也眾多。西方極樂世界所有菩薩只修一種法門——普賢行。也就是《華嚴經》末後給我們講的『十大願王』。他們修學的這十條是總綱領,念念都離不開這十個綱領。普賢行跟其他菩薩不相同的地方,普賢行的心量是周遍法界,是任何一個菩薩不能比的。菩薩心量已經很大了,但是還有限度,還沒有達到圓滿。譬如菩薩行,像月光一樣,從初三、初四的月牙一直到十三、十四,光明越來越大。菩薩的地位越往上升就越大。但是十五的月亮才圓滿,十四還沒有圓滿。普賢行是十五的月亮,是滿月。他的心量是盡虛空、遍法界,圓滿起修。所以他的『禮敬』、『稱讚』,都是稱性、都是圓滿的。跟一般大乘菩薩不一樣。以上是教化眾生三個階段。一切佛菩薩倒駕慈航到我們世間來教化眾生,有這三個階段。眾生的根性是初發心的,就教他建立信心;已經有信心的,就教他修正自己的生活行為;已經修正生活行為的,就教他普賢大道。「雖生他方世界」。到極樂世界的這些人,他們度眾生的願很懇切,見到阿彌陀佛,就向佛報告想到他方世界去幫助眾生。阿彌陀佛會同意,他立刻就可以到他方世界去。你是帶業往生的,煩惱沒斷;到達他方世界,又有六道,會不會再造業?會不會再墮落?會不會再受惡報?這是我們很擔心的一樁事情。有阿彌陀佛這一願加持,就不會了。「永離惡趣」。『惡趣』指三惡道。你到這個世間來教化眾生,永遠不會墮三惡道。為什麼不會墮三惡道?彌陀本願加持,使你念念覺而不迷,就不會造罪業。不造三惡道的因,當然不會有三惡道的果報。佛加持我們、幫助我們,在這個世間示現不同的身分。就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教化眾生,他就現什麼身;應該教導眾生那些方法,他就運用那些方法。所以非常靈活,一點也不呆板。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者是為眾生「說法」,或者示現處處喜歡「聽法」。他聽法是給眾生做一個榜樣,在佛門叫『影響眾』。這個人有地位、有學問、有道德,示現這樣一個身分。他在社會上有很高的地位,被大家所尊敬。那個地方有法師講經說法,他都願意去聽。這影響很多人。別人一看,某人在那裡聽經,大概講得不錯,我們也去聽聽!所以他會帶動一些人來學佛,帶動一些人來聽經,做影響眾。『聽法』是這個意思。「或現神足」。『神足』就是現在講的神通。但是神通不是現給普通人看的。如果現給普通人看,普通人太多了,到處現神通,會把佛法擾亂了。諸位要曉得,佛、菩薩、羅漢,確實都有神通,但是佛『不以神通作佛事』,不用這個方法。為什麼不用這個方法?因為妖、魔、鬼、怪,也有神通。假如佛、菩薩,用神通來接引大眾,妖、魔、鬼、怪也用,佛跟魔就混淆不清了。那個是佛、那個是魔?沒法子辨別了。因此佛、菩薩不用神通,用講經說法,用斷惡修善,用這種方法來教化眾生。魔沒有能力做到。佛菩薩對誰用神通?在我們中國歷史上看到。佛菩薩示現神通,對象只是對於國家、社會,有一定影響力的人。他觀念轉過來之後,政策就改變了。所以佛、菩薩現神通,多半是對國王、首相一類的人物。他是決定政策的人,他能有緣分。也就是佛菩薩神力變現,他能相信,他能接受,佛菩薩才用這個方式。如果他不能接受,他根本不相信,佛菩薩也不會對他示現了。這些事與理我們要明了。佛度眾生是以說法、教導為主。神足是不得已才用的,而且一定在機緣成熟,會產生一定的正面影響,他才會用。佛菩薩絕對不提倡迷信,不會叫人對神通產生迷惑。不可能用這種方法的。「隨意修習,無不圓滿」。這兩句非常之好,讓我們得到了自由的意志,達到究竟圓滿。我作佛時。生我國者。所須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隨意即至。無不滿願。這段是第三十七『衣食自至願』。「供具」有兩個意思。一個是生活必須要的物品,是供養自己的。除了飲食衣服之外,像居住、交通工具,這些生活上享受的物質,供具裡面都包括了。第二種意思。西方世界菩薩,常常去親近十方諸佛如來。見佛、向佛請教的時候,西方世界的菩薩總要帶一點禮物去供佛。所以供具,也就是禮物。供養一切諸佛菩薩的禮物,也在這一句當中。這些用品隨自己的意思變化,無不滿願。這就是『衣食自至』。不必要經營。我們這個地方生活很苦,大家每天這樣繁忙,到處奔波,為的是衣食。所以生活很艱難,謀生不易。西方極樂世界生活就很自在了。《觀無量壽經》講得詳細,想吃的念頭才起,百味飲食,自然現在面前。實在講,這是我們去往生的凡夫習氣沒斷,有時候還會想吃東西。其實在西方極樂世界不需要飲食。所以飲食一現前,自己就曉得現在在西方世界不需要了。這一覺悟,飲食立刻就沒有了。不需要去收拾,自然就沒有了。所以衣食生活,一切隨心所願,隨念現前。這真是得大自在。不要的時候乾乾淨淨,要的時候樣樣都不缺,是這樣美好的生活環境。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是第三十八『應念受供願』。十方諸佛無量無邊,『供佛』福報最大。供佛一定聽佛說法,每一天都供養十方諸佛,每一天都接受一切諸佛的教誨。我們常講福慧雙修。圓滿的福慧雙修,一定要在極樂世界。如果不到極樂世界,在這個世間想福慧雙修,太難了。西方世界的人是同時供諸佛、聞圓滿的佛法。西方世界的人,都有如來果地上的神足通,所以供養諸佛是化身去的。佛無量無邊,西方極樂世界每個人都有能力,化無量無邊身,同時供養一切諸佛,同時聞佛說法。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沒有這個能力。我作佛時。國中萬物。嚴凈。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這是第三十九『莊嚴無盡願』。「嚴 」是莊嚴。世間人所講的美麗,佛法里說莊嚴。莊嚴就是美麗的意思。「凈」,它不但美,還清凈。我們世間雖美,不凈。它本質就不清凈。譬如說花很美,它不凈。為什麼?過兩三天,顏色就變了,氣味就難聞了。不像西方世界永遠清凈,永遠不變。「光麗」。『光』是光明。西方世界所有一切物質都放光,而且所有一切物質都有香氣,所以那個世界都稱之為『香光莊嚴』。一切物質自然有香氣,有光明。「形色殊特」。『形』是形狀,『色』是色彩。不但多而且美,非常奇特殊勝,是他方世界裡面所沒有的。「窮微極妙,無能稱量」。『量』是數量,品種的數量,數目的數量,都是無量無邊。無法稱量,就是沒法子說出來,太多了,數字太大了。其諸眾生。雖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數。及總宣說者。不取正覺。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他的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的能力,幾乎都達到七地以上的境界(他們都是阿鞞跋致的菩薩)。這樣高的智慧、神通,他們對於西方極樂世界物質之美,有多少品種,有多少數量,他們也不曉得。這就說明,實在是太多了。我們講琳琅滿目,那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我作佛時。國中無量色樹。高或百千由旬。道場樹高。四百萬里。諸菩薩中。雖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欲見諸佛凈國莊嚴。悉於寶樹間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包括第四十『無量色樹願』、第四十一『樹現佛剎願』。這兩願是說明西方世界物質環境的狀況。前面說的是人事,這個地方講物質環境。第三十九願『莊嚴無盡』是總說。四十願是在無盡莊嚴中,說明《彌陀經》上講的七寶行樹,用這個來做一個例子。「無量色樹」。樹顏色很多,樹木高大,是性德變現的。「高或百千由旬」。『由旬』是古印度長度的一個單位。這個單位很大,經典裡面記載,古印度一個由旬,等於中國四十里。中國古代的『里』,比現代要短。像古代度量衡的『尺』,跟現在用的尺不一樣。弘一大師的《律學三十一種》,是他對於戒律的研究有三十一篇合印在一冊。裡面有一篇叫『周尺考』。他做考證的工作,周朝時候的尺,大概相當現代的尺五寸多一點,不到六寸。經典上記載,從前人的身高都是一丈多,其實比我們現代人高不了好多。因為那時的尺短,一丈就是現在的五尺多,還不到六尺。所以身高兩丈,也不過現在的一丈多一點。我們明白這一個事實,讀古書就不覺得奇怪了。一由旬是四十里,就算打個對摺,也有二十華里。要比起外國的長度單位公里,就更小了。我們中國一華里,大概只有一公里的二分之一,一公里是兩華里。要照這個演算法,一由旬差不多是現在的長度十公里。西方極樂世界那一個星球大,地球太小了。我們知道太陽的體積比地球就大得太多了。西方極樂世界那一個星球,恐怕不是太陽能相比的。科學家告訴我們,他們在太空當中探索,太陽在星系裡是一個小星,比太陽大的星不知道有多少。西方極樂世界是個很巨大的星,那個地方的樹,是百千由旬的樹,是四百萬里的樹。因為他的地太大了,所以有這麼一個比例。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報身也大。『贊佛偈』讚歎阿彌陀佛『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想想看阿彌陀佛的像多大!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跟阿彌陀佛都一樣大。以他那麼大的身,有這麼高的樹,跟我們在世間看大樹,大概是差不多。如果他們的樹像我們樹的高度,那簡直變成小草了。殊勝莊嚴里,「諸佛菩薩中,雖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善根劣者』就是下下品往生的人。西方極樂世界這一種真善美慧的物質享受,他們都得到了。「欲見諸佛凈國莊嚴」。這是第四十一願。『諸佛』是他方世界。在西方世界,你想看一切諸佛剎土,在寶樹之間就見到了。想看什麼地方?相就現在那裡,就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我們現在電視還沒有進步到這不需要去撥按鈕,念頭一動,想看那裡的畫面,馬上就自動轉換。那個地方是隨心所念,念那一個世界,這個世界就在寶樹中,顯現出來了。西方世界看十方佛國土,畫面是立體的,都能看見。因此我們這一生的家親眷屬,過去生生生世世的家親眷屬,我們要想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只要心一動念,就在寶樹當中全部看見了。這是『樹現佛剎願』。見的相就像明鏡,睹其面像,看得清楚、明白。我作佛時。所居佛剎。廣博嚴凈。光瑩如鏡。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這是第四十二『徹照十方願』。這一段為我們介紹西方世界。西方世界廣大,用現代話來說,它是非常大的超級星球。『嚴』是莊嚴,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美。非常之美。『凈』是乾淨。「光瑩如鏡」。它的光明,瑩潔就像明鏡一樣。「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這個星球放光,有非常美的光明。地球也有光,我們在地球上沒有感觸,太空人飛到太空,照出一些照片,我們看到地球在太空當中,是藍色的,也是很美的一個星球。它放光,所以在外面看星球都有光明。地球的光,是反射的光。光的色彩是與星球物質有關係。西方世界的物質本身放光,所以徹照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睹者。生希有心。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一切有緣的眾生,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光明,都生希有之心,生尊重的心,歡喜心,好樂心。那一類的眾生能見到?心地清凈的人,就見到了。我們今天見不到這個光明,見不到這個星球,是我們的心有障礙。只要修清凈心,心凈則國土凈,心地清凈,我們的能力就大了。十方諸佛剎土,有很多我們能見得到、能與它起感應道交。我作佛時。下從地際。上至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寶香合成。這是第四十三『寶香普薰願』。西方世界,他的物質沒有一樣不放香氣,非常好聞的。「寶香」是嗅覺的享受。種種光麗,是視覺的享受。其香普薰十方世界。眾生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西方世界寶香,我們有沒有機會聞到?可能偶而有機會。也許我們同學當中,有這種經驗的人。這是與佛有緣,過去生中的善根成熟時,佛力加持,讓我們能聞到寶香。這種機會比見到光明的機會要多,要來得容易。緣成熟了,你就可能遇到。這個香氣,確實是世間所沒有的。我們感覺一陣異香,時間或長、或短,短的幾秒鐘,長的可能有一分鐘。有這種感應的人不少。可見得這是事實,不是虛假的。這是香光莊嚴,是極其美好的世界。到這個地方,彌陀的本願把西方世界依正莊嚴的概況都介紹出來了。後面第四十四到四十八願,這五願是佛特別加持他方世界的菩薩。這些菩薩度化眾生。願力很強,他們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但是他們對於西方世界非常嚮往,自己還沒去,到處勸別人去。因此他們的願力跟阿彌陀佛的本願也相應、也契合。後面五願是阿彌陀佛對於這些菩薩特別的加持。我作佛時。十方佛剎。諸菩薩眾。聞我名已。皆悉逮得清凈。解脫。普等三昧。諸深總持。住三摩地。至於成佛。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段包括第四十四『普等三昧願』,第四十五『定中供佛願』。這是特別講他方世界的菩薩們。「聞我名已」。他們有緣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讀到《無量壽經》,他們所得到的功德利益,也能跟西方世界的大眾相等。這是彌陀對他們的加持。他能得清凈心,能得大自在。「解脫」就是大自在,自行化他,都能隨心如意。「普等三昧」。『普』是普遍,『等』是等於。等於如來果地上的三昧。是正受,是正常的享受。能得到這個利益。「諸深總持」。總持是對法門來說的,總一切法,持一切意。諸深總持,實際上就是這一句彌陀名號。古德從一切經歸納、觀察、研究得到的結論,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典、法門,歸納到最後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說法是這個原則,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一切佛法,也離不開這個原則。所以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就是真實的諸深總持。「住三摩地」。『三摩地』是指念佛三昧,也就是《彌陀經》里講的『一心不亂』。「至於成佛」。一直到他成佛。到這個地方,這是『普等三昧願』。下面一句是『定中供佛願』。「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西方世界的人,能分身到十方世界去供佛、聞法。這些菩薩們得阿彌陀佛願力的加持,也有這種能力。我們把前後文合起來看,前面願文里講西方極樂世界往生的這些人,都能隨意到十方世界去供養諸佛。他們是化身去的。怎樣化身?也是定中化身去的。可見得沒有定,就沒有這能力。六種神通都是從『定』裡面出生的,所以『定』很重要。定中能恢復自己的本能。這種本能,現在人,叫做『神通』。離開一切妄想、煩惱,讓心定下來,靜下來,能力就恢復。心一亂妄想多了,雜念多了,煩惱多了,這能力就喪失了。所以這是佛對他們加持。供養一切諸佛,是修福;聞佛講經說法,是修慧。「不失定意」。這一句很重要。因為定功薄弱的人,福慧一現前,他往往就亂了。他生歡喜心。歡喜心一生,就亂了。所以歡喜也是煩惱的一種。中國人講『七情五欲』。七情就是喜、怒、哀、樂、愛、惡、欲。歡喜是情,動了情,定意就失掉了。在享受中,沒有動情,那叫正常的享受。我們凡夫享受動感情,不正常。諸佛菩薩種種享受,他不動感情。不動感情的享受是正常的,我們享受都是動感情的,這是錯誤的。我作佛時。他方世界諸菩薩眾。這兩段是特別為他方世界菩薩而發的大願,也就是加持他方世界的菩薩。聞我名者。證離生法。獲陀羅尼。清凈歡喜。得平等住。修菩薩行。具足德本。應時不獲一二三忍。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這裡面一共有三願。第四十六『獲陀羅尼願』,第四十七『聞名得忍願』,第四十八『現證不退願』。彌陀願力加持,這些菩薩雖然沒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些功德利益,他們幾乎也都得到了。這說明感應道交,不可思議。這個地方我們要學,我們要覺悟。學什麼?學阿彌陀佛真正的慈悲。我們凡夫都有成見,阿彌陀佛就很大方。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當然他歡喜接納。不念阿彌陀佛名號,不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也幫助他,同樣加持他。這樣廣大的心量,我們要學習。我們世間人心量很小,排斥異端。縱然同是學佛,參禪的人排斥念佛的人,念佛的人跟參禪的人不相往來。這是錯誤的。所以讀經,我們應當懺悔。雖然法門不同,還是要互相幫助、互相照顧。這才是真實的慈悲。「證離生法」。『生』就是生死。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兩種生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都遠離了,都斷掉了。就是常講的了生死、出三界。「獲陀羅尼」。『陀羅尼』是梵語,翻成中文就是『總持』的意思,跟前面「諸深總持」是一個意思。這地方講得到了陀羅尼。『陀羅尼』也可以解釋為一切法的總綱領。抓到了總綱領。「清凈歡喜,得平等住」。『平等住』是佛住。『平等』就是平等心。《金剛經》上須菩提尊者問:『應云何住』?他的意思是說我們的心應當安住在那裡?這個非常重要。『如何降服其心』?心裡妄念很多,煩惱很多,怎樣能把它息掉?心到底安住在那裡最妥當?此地阿彌陀佛給我們的答覆,就是須菩提尊者想要知道的答案。要得『平等住』。他真得到了。《無量壽經》的經題『清凈、平等、覺』,心地要清凈,要平等,要覺而不迷。這就是佛性。所以他得平等住了。「修菩薩行」。『菩薩行』是六度、是普賢十願。『六度』是大乘菩薩行,『十願』是最高級的菩薩行。「具足德本」。『德本』是性德之本。真如本性里一切美好的根本,都具足了。我們具不具足?當然具足。為什麼說這些菩薩這個時候才具足?菩薩具足,是都能現前了。我們是本性里具足,但有障礙。有煩惱障、所知障,把它障住了,不能現前。他們這一切障礙沒有了,可以具足現前,得到受用了。我們的性德現在不得受用。「應時不獲一、二、三忍」。這一、二、三忍,《無量壽經》上講得很清楚,從『音響忍』到『無生法忍』。黃念祖居士《註解》的意思是證得地上菩薩的果位。這一、二、三忍是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音響忍』,是初地、二地、三地。第二個階段是四地、五地、六地;第三個階段是『無生法忍』,是七地、八地、九地菩薩的果位,幾乎達到圓滿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很幸運,因為都是阿鞞跋致菩薩。阿鞞跋致菩薩是七地、八地、九地。雖然自己沒有證,得佛的本願加持,使我們能達到這個境界。這是講他方世界的菩薩,他們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沒有見到阿彌陀佛,只是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讀到《無量壽經》,心裡生歡喜心,能將這個法門普遍勸導一切眾生。阿彌陀佛以願力加持他們,雖然他們沒有達到圓教地上菩薩的地位,佛以願力幫助他們提升,使他們也有地上菩薩的智慧、德能。「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末後這一句也就是圓證三不退。刻實而論,等覺菩薩才真正圓證三不退。這個地位太高了,幾乎與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地位平等。這也就是一生圓滿成佛。這是佛加持他方世界的菩薩,使他們的能力也能提升到這樣的境界,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功德、利益是平等的。我們從這個地方看到阿彌陀佛的心量,確實非常地廣大,是我們應該要學習的。
推薦閱讀:

禱告托起傳福音 經文:西 4:2-6
撒種的比喻 經文:太 13:1
抄寫經文也有功德
感恩 經文:路17:15
凈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第一卷)

TAG:經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