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遼寧錦州廣濟寺古建築群(遼至清.國五)(下)

錦州遼塔坐落在大廣濟寺前。據明嘉靖碑文(宣大巡撫文貴撰)載:金代的中靖大夫高璉曾寫過《塔記》說,塔建於遼道宗清寧三年(1057年),是為收藏皇后所降的舍利子而建。

寺塔高57米,為八角十三層實心密檐磚塔。底部為高大的須彌座,束腰由蜀柱、壺門及角神組成。蜀柱上雕刻著人物、花卉、瑞獸等圖案,壺門內置坐佛一座。束腰之上為構欄平座,裝飾著萬字花紋,平座之上是一個巨大的仰蓮承托著塔身,第一層塔身的各面設圓形倚柱,券頂佛龕,龕內有一尊坐佛。各面的坐佛除正面的著冠外,其他均為螺發高髻。佛龕的兩側各有一尊立佛。上方有飛天,四周裝飾著吉祥的雲紋。塔檐共十三層,每層各角原來都有楠木挑梁,上托檐角,下綴銅鈴,現多已脫落,僅西北角還剩11根。塔頂早在永樂年間被明軍用炮打落。塔上磚雕的梁、柱、斗拱和花飾等也多半脫落。廣濟寺塔自遼清寧三年(1057年)建成以來,後世很少修繕,基本保持原貌。古塔體量宏偉,是錦州古城的標誌。

大廣濟寺塔,由基座、塔身、塔檐、塔頂、塔剎五部分組成。基座:又分台基、須彌座束腰、勾欄平座、仰蓮座四部分。台基,每邊長10米(新的),須彌座束腰,兩層。下層束腰部分每面各置版柱5個,設壺門4個,壼(音kǔn)門中有人物、花卉等浮雕(基本全是新的,舊的,沒幾個,破損也比較嚴重)。下層束腰用單斗只替承托上層束腰,束腰每面各置版柱5個,設壺門5個,壺門內置坐佛一尊,都結跏跌坐,結契印。門外兩側立郟雕有供養人、祥雲、花卉、樂舞人等。上層束腰上部作普柏枋,枋上用磚雕鋪作,補間鋪作計4組,為雙杪五鋪作,上托勾欄平座的下枋。勾欄平座,由望柱、尋杖、欄板等組成,欄板雕曲尺紋。勾欄平座上置仰蓮座。

塔身:八面正中壁拱形佛龕(大概就是所謂的金剛窟造型吧)內磚雕佛像,除正南頭著花冠外,其餘均為螺髻,身披架袈裟,結跏趺吉祥坐於須彌蓮台上,身後飾以火焰式通體身光。龕門上雕以忍冬纏枝花紋。佛龕兩側各立菩薩一尊,腳踏蓮花,頭戴花冠,身披瓔珞,頭部飾以圓形頭光。佛和菩薩上飾以流蘇寶蓋,各面樣式基本相同。在每面塔身頂部兩側,飾以飛天,靈動傳神,雖多面殘缺,但保留下來的,均極其精美。整體造像比例協調,相貌莊嚴,具有典型的遼代風格。塔身每面嵌有六面銅鏡(均是新補上去的),塔身轉角砌有帶側腳的倚柱,其上部用闌額與普柏枋相連。在柱頭及普柏枋上置鋪作,分補間和轉角兩種,均為雙杪重栱七鋪作計心造。補間鋪作出二道華栱,中間作泥道栱一層、枋一層。轉角鋪作作法與補間不盡相同,其上左右各有一道斜栱,以承託大檐角梁。  

塔檐:共計十三層,早在明代時,就已經殘損的差不多了。維修之前,沒有一層腰檐,根據殘存的木構角梁推出十三層檐的尺寸,現展示給大家的,均為新修之作。此塔在未維修之前,象一個玉米棒子,俗稱「苞米糊子」。新修後,上面十二層,採用疊澀出檐。  塔頂和塔剎,也在維修前全部損毀,為維修時按照別的塔的式樣設計出來的,其形制與崇興寺雙塔同出一轍。  

關於廣濟寺塔的建築年代,按清嵇璜、劉墉等奉敕撰,紀昀等校訂,成書於乾隆五十年(1785年)的《續通志.大廣濟寺塔記》的說法,「清寧三年(1057年)立」。應該是有所依據的。在廣濟寺大殿前東側,現立有一方立於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錦州大廣濟寺重建前殿碑》,此碑文曾在《錦縣誌》、《滿洲金石志》著錄。碑文中寫:「錦城廣濟寺古剎也,肇造於契丹之初,無籍可考,有磚塔亭亭凌空二百五十尺,中分八方,方鐫佛像一坐龕中,兩像旁立。中嵌銅鏡。共十三層,第層八角,每角橫出楠木榱題,冒以銅獸,吞口綴以銅鈴。每層中各嵌銅鏡三面,冠以鋈金銅頂,造於遼道宗清寧間,藏皇太后所降之舍利子也。金中靖大夫高璉所撰《塔記》大略如此。至正以來,世變兵荒,民逃僧散,城寺俱墟矣…….大明嘉靖十一年……」以上兩款記載,可以明確地確定,此塔應是建於遼清寧三年(1057年),是遼道宗耶律弘基為尊藏其母仁懿皇后肖撻里所天降之舍利(感應舍利)的。

廣濟寺、廣濟寺塔均建於遼代清寧年間,寺內除大殿基座部分構件為遼代原物外,余者均為清道光時期所建。廣濟寺塔屬典型的遼代佛塔,為八角十三級密檐式實心磚塔。經1996年按原貌進行全面維修後,塔高71.25米。廣濟寺塔在東北乃至全國古塔當中要算是比較高大的了,但它大而不憨,給人以壯美之感。塔上磚雕無不細膩逼真,每件雕刻都可稱得上是精美的藝術品。早年「古塔昏鴉」成為錦州著名的八景之一。


推薦閱讀:

日本最美酒店告訴我們:用心到極致的低調,就是最牛逼
國外的景觀設計效果圖怎麼做?
輕鋼結構別墅的特點和優勢是什麼?
別墅內部設計應該注意的事項
招投標江湖哪些事-教會徒弟餓死師傅!

TAG:建築 | 古建築 | 遼寧 | 錦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