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意境漫談(五)

五、 意境的營造

1、「情與景渾」是詩歌意境營造追求的最高境界。

意境中的意和境,情與景是個完整的有機統一體,它們不是簡單的相加,不能象蛋黃和蛋清那樣貌合神離,象油和水那樣分層漂浮。而要象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結合成水一樣,彼此化合交融。大凡優秀作品其意和境,情和景,總是有機融合的。看似寫景,實則寫情;看似寫情,又似寫景。王夫之說:「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所以,王國維提出意境有兩個特徵,一是必須「意與境渾」(渾然一體),二是要有「言外之味」,二者缺一不可。意境中的境,應包含著情感化的景物,否則,意境則無。而意境中的意,是物象化的情感。「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情景水乳交融。情與景渾,這是我們營造詩歌意境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和目標。

在意境營造中,最容易出現的毛病,有四個:

一是有境無意。「為說新詩強說愁」。

二是有意無境,意氣衝天,境界全無。缺乏感染力,高大全空,流於口號。

三是意俗。毫無新意,平庸低下,不能給人以向上的激勵,美好的陶冶。

四是境亂。意與境,要合,要和諧。意統帥著境,境不能是烏合之眾,不能混亂鬆散。

2、 營造「物與境渾」的意境,重在營造意象。

意境和意象的最大區別,就是境與象的區別。境是虛的,象是實的;境是綜合的,象是具體的;境是群體的總和,象是個體的;境是萬物復甦,生氣勃勃的春天,象是春天裡的一朵桃花,一絲新柳,一池春水。詩歌要反映春天的意境,不可能展現其全貌,只能通過春天的桃花、流水,新柳等意象來反映。這就是所謂「動人春色不須多」,或者說「從一滴水來反映太陽的光輝」。營造意境,要重意象營造。

《毛詩序》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人的感情非常豐富,主要有喜怒哀樂。人有感情,這是人區別於其他生命的重要標誌之一,是人類獨有的。自然界的客觀物質,本身都是沒有感情的。但是在詩歌中,自然界的物象大都有情。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淚何來?鳥心怎麼驚?這些都是詩人所賦予的。用王國維的話說,就是「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的顏色。」

要使客觀物象成為詩中意象,方法有三:

一是「移情於象」。作者憑著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生活感受,根據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的某些特徵,在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現象中,捕捉具有與之相似的或能載運其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物象)來移情於象。移抽象之情於形象之物象,從而構成意象。進而營造意境。

二是「觸景生情」。作者在現實生活中,接觸外在景物時,往往會因觸景而頓生感悟,生出一腔思緒來。或者勾起隱藏心頭蓄之已久的情思來。這所觸之景與所生之情,在詩人的筆端交融成詩,從而構成意象,營造意境。

三是複合意象群。作者以多個物象組成具有景深的畫面,以寄託自己的情懷,形成複合意象群,來共同營造意境。

1)、通篇鋪設意象,無一語點明題旨。詩人情懷完全寄託於意象之中。如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其歸思沒著一字,但都隱約可感觸到。

2)、通篇鋪陳意象,偶有一語涉及題旨。如張繼的《楓橋夜泊》只第二句點出「對愁眠」。

3)、大部分鋪陳意象,用一二句點明題旨。大多律詩,在最後一二句點出情懷,如崔顥《登黃鶴樓》。

通過意象營造來營造意境,是意境營造的主要方法。除此之外,還有幾種特殊的意境營造法。

一是得意忘形法。(直抒胸臆式,或稱潑婦罵街式)

作者用語言直接抒寫情思,將積蓄已久,按捺不住的情緒,隨機隨緣地用語象、物象來裝飾情思,營造意境。如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沒有將意附著於象,通過「前無」、「後無」等語象,和「古人」、「來者」的物象,來表達感情,營造意境。相當於用現代的意識流手法,來表示「心所攀援」的境界,意境十分悲愴。夏明翰和吉鴻昌的《就義詩》,也是如此手法。(吉鴻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

二是得象忘意法。物象入詩,並不總是立象盡意的。有時詩人在詩中描繪客觀景物,並不是為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而只是感嘆自然造物的神奇,禮讚物象本身的美。寄意之象成「無意之象」,托物言志成「玩物喪志」,也可能只是為記事。陶淵明、王維的一些山水詩,大多如此。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駱賓王的《詠鵝》,等詩就是這樣。但,得象忘意,並非真的無「意」。在詩人的純物象描寫中,我們仍然可以體會到詩人那約隱約現的情懷:或是對山川的讚美之情,或是醉心於山水的閑逸之情。如王維的《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純為鹿柴一景的描述。前兩句,靜中有動,後兩句,動中有靜。動靜之中,我們似乎看到了詩人細心體會這動靜的閒情逸緻。但是,這種「意」,卻處於「可言不可言之間」,「可解不可解之會」。詩無達詁。也無需達詁。我們只要欣賞了詩歌的意境美,就不必冥思苦想,條分縷析,就不必「把這紛擾看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了。

3、意境營造「三煉」

前面,我們講到構成意境有三大要素,藝術手段就是其中之一。營造意境的藝術手段很多,這裡著重講講鍊字、鍊句、煉意。

首先,談鍊字。

字煉得好,就像一顆夜明珠,把整個詩句照亮。鍊字可分為煉實詞和煉虛詞兩種。

1)、煉實詞。大都以煉動詞和形容詞居多,或者,轉換詞性。王國維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雲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可見,鍊字的目的是要出境界。要出境界,字就要煉得精確,警拔,使人「一見傾心」。鍊字方面的佳話很多,最著名的要數賈島的推敲和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了。賈島的推敲,其實大可不必這麼費心。門已閂上,就敲,若只是虛掩,推就是了。因為鍊字的首要要求,就是準確,貼切。老先生如此費心,可能的確喝多了些。而「綠」字用法,並非自王安石始。唐代的邱為《題農廬舍》就有「東風何時至,已綠湖上山」之句。李白的《侍從宜春苑,奉詔賦龍池柳色新,聽鶯百囀歌》,開言就是「東風已綠瀛洲草,紫殿紅樓覺春好」。博學多才的王安石,應當讀過這些詩。為何還要「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呢?不過,綠字,在這裡,已由形容詞變為動詞了,詞性發生了轉換變化。因此,我們在煉實詞時,也要放開思路,觸類旁通,把每一個字煉得準確生動,使「境界全出」。

2)、煉虛詞。煉虛詞的目的,大多是為了增強音節和情感的力量。溫序的《病餘掌記》卷一說:「詩用助語詞,亦偶一涉筆為之,非以是而工也。貴渾脫自然,不可有訓詁氣。如杜少陵「古人稱過矣,吾道卜終焉」,「去茲英雄事,荒哉割據心」,黃山谷:「且然聊爾耳,得也自知之」,……皆佳句也。

虛字入詩,我也嘗試過。李師農老80歲,我寫了首《臨江仙》,其中有句「人書俱老矣,猶自鼓風帆。」用一「矣」字,使語氣大不一樣,對李老敬仰之情更濃。

其次,談鍊句。鍊句可分三種類型:

一是換骨。黃庭堅說:「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黃庭堅詩句:「管城子無食肉相,孔方兄有絕交書」。

二是仿句式。仿用句式而青出於藍的。王勃的落霞句,仿自庾信的「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青旗一色。」

三是倒裝。劉勰《文心雕龍 定勢》論倒裝的作用說:「故文反正為乏,辭反正為奇,效奇之法,必顛倒文白,上字而抑下,中辭而出外,回互不常,則新色耳。」

「鍊句不如鍊字,鍊字不如煉意。」(《金針格》)

最後,談煉意

邵雍說:「煉辭得奇句,煉意得餘味。」(《論詩吟》)

煉意可分為創意、翻用、奪胎和移用

1)、創意 指從未經人道過的意。詞必己出,意自心來。創意之作需妙語雙關。創意的設喻,外必須窮形盡相,內必須含情蓄義,內外結合,兩全其美。龔自珍:「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隱喻自己的落魄身世和今後的抱負,外象內意,完全融洽無間,這就兩全其美了。拙作《晨別》:「殘星細柳影幢幢,霧重長堤涌大江。且托朝霞相伴去,前程與日共輝煌」。清晨相別,太陽緩緩升起,照得前方的旅途一片輝煌。用以隱喻對友人的祝福,外相內意是相融的,自以為這是一種創意。

2)、翻用 或稱反用。翻用前人意境,另生新意。席佩蘭《論詩絕句》云:「清思自覺出新裁,又被前人道過來。卻便借他翻轉說,居然生面別能開。」就是指的翻用古意法。翻用要在意義和意境上有變化,不能只在語句和用意上作簡單的翻轉。

李商隱:「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舒位:「人間已恨蓬山遠,不是蓬山過杳茫。」

黃景仁:「何須更說蓬山遠,一角屏山便不逢。」

毛主席《卜運算元 詠梅》,小序說:「讀陸遊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就是翻用的例子。

3)、奪胎 又稱脫胎。黃庭堅:「窺入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

樂天詩:「臨風杪秋樹,對酒長年身。醉貌如霜葉,雖紅不是春。」

東坡詩:「兒童誤喜朱顏在,一笑哪知是醉紅。」

凡此之類,皆奪胎法。

奪胎,不僅奪句意,也有奪全篇之意的。

4)、移用 借用他人3而能變出新意,又能通體混成,構成鮮明形象,仍不失其創意意義。

移用有三種形式:

一是把他人的句子一字不改的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如集句詩。

二是把他人的成句稍改一二字,用入自己的作品中;

三是把他人的整首詩或好幾句詩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意境三煉,是綜合進行的。它對於提高詩歌質量水平無疑是大有好處的。但是,也應防止因煉過度帶來的一些問題。有人說:「詩句大忌,用工太過,蓋鍊句勝,則意必不足。語工而意不足,則格力必弱。此自然之理也。」(《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吳喬也說:「鍊字乃小家筋節。」「畫家雲,烘染過度即不接,苦吟鍊句之謂也。」(《圍爐詩話》)研煉過度,不惟轉向生澀怪奇,而且氣脈也會斷絕。研煉的分寸是:鍊字,要避忌斧鑿痕;鍊句,要防止矯揉造作,或遁入怪奇;煉意,要注意意之真與正,有助於整體形象的突出與創造。

推薦閱讀:

非主流唯美意境句子
醉人的意境菜
談詩歌意境的欣賞
同樣是離人思婦之情,李白卻寫出不一樣的意境
王維詩畫意境的淺顯分析

TAG:詩詞 | 意境 | 詞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