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的教育旅行傳統

英國人的教育旅行傳統付有強 《 光明日報 》( 2013年03月19日 07 版)

考察古迹的教育旅行者弗朗西斯·巴塞特

英國人對教育旅行的熱衷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甚至羅馬不列顛時代。近代初期,牛津學者首開赴歐陸尋求新知識的先河。此後,派遣貴族青年前往歐陸學習、遊歷,逐漸成為訓練宮廷精英熟悉國際事務和世界文化的方式。16、17世紀,前往歐陸遊歷併到各文化、教育中心體驗、學習,日益成為上流社會的一種時尚,成為他們掌握近代語言和歷史、學習體育技能、熟悉社交禮儀的重要方式,被看作是上層青年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17世紀中後期,理查德·拉塞爾斯提出的「大旅行」觀念,逐漸為英國人接受和踐履,成為英國教育旅行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早期的教育旅行

早在羅馬不列顛時代,英國人便因精神、文化或教育方面的需求而前往歐陸,特別是羅馬。在中世紀,除因外交、軍事和商業等進行的旅行外,英國人還以朝聖者、騎士及學者的身份前往歐陸。英國人喜愛旅行的傳統如此深厚,以致當時的一名編年史家發出了這樣的感嘆:「那片土地上的人們散佈於世界各地,旅行成為他們的一種文化。」朝聖是為精神需求而進行的旅行,英國人很早就對朝聖充滿熱情。在基督教教義感召下,無數信徒相繼踏上「朝聖之路」,開始了他們的天路歷程。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一書中,喬叟就曾對他們進行過栩栩如生的描繪。誠如某位學者所說,將朝聖看作教育旅行或許有點牽強,但它的確發揮了教育的功效:既滿足了朝聖者謀求精神升華的需要,又讓他們增長了見識,增進了對外界的了解。騎士為獲取實戰經驗而進行的旅行,是中世紀教育旅行的又一種形式。在中世紀,教育的目標之一便是培養騎士。騎士用以報效封建領主和國王的是軍事技能,比武大會則是軍事技能理想的訓練和測試場所。當時,英國權力當局經常禁止境內舉行比武大會,為獲得實戰經驗,騎士就必須前往法國。後來,比武大會失去了嚴肅打鬥的色彩,變成一種消遣,但它們卻讓貴族有機會以此為借口到國外旅行,去體驗多姿多彩的生活。

學者和學生為學術造詣而進行的歐陸之旅,是中世紀教育旅行的主要形式。在中世紀中、後期,學者和學生也加入朝聖者、騎士的行列。12至14世紀,企圖在教會或政府謀職的人主要前往巴黎和博諾尼亞大學學習。當時,巴黎大學以傳授文科諸藝和神學而聞名,博諾尼亞大學則是教會法和民法研究的中心。希望獲取醫學學位的年輕人通常前往薩勒諾,那裡有首屈一指的醫學校。除了法國和義大利,他們還前往西班牙,去尋求阿拉伯學問。前往歐陸學習的英國人成為了中世紀知識網路的組成部分,他們的遷徙、流動也成為英倫諸島與歐陸文化聯繫的一種重要方式。

近代新型教育旅行

近代之初,歐洲人的認知發生了很大變化。傳統的知識結構逐漸遭到淘汰,源於義大利的人文主義漸受青睞。在英國,人文主義的主要進展是通過牛津學子的義大利之旅實現的。15世紀中後期至16世紀前期,威廉·格雷、林納克、湯斯托等人先後前往義大利,去尋求人文主義新學問。他們遊歷、學習不僅是為了在學問方面有所成就,更是為了「研究周圍的世界,更好地服務於君主和國家」。這些具有強烈現實關懷的知識精英成為近代教育旅行的先行者,他們所樹立的榜樣,則推動著教育旅行觀念的發展。

在人文主義傳入英國之際,以君主為中心的宮廷,更多地成為政治生活的中心,而貴族也日漸淪為附庸。擔任顧問、使節、行政官員、地方法官或省區官員等職位,逐漸成為貴族或紳士的公共職責。為了能勝任各種職位,就需要接受文化教育。於是,貴族的教育日益發生變化,從著眼於服軍役,轉變為以履行公職為宗旨。語言、歷史、修辭、算術、地理、哲學及古典學術成為教育的主要內容。此外,胸懷抱負的紳士還需要在談吐藝術、音樂、擊劍、跳舞、馬術等方面展示出相當的能力。然而,這些是英國教育尚無法完全提供的。於是,歐陸成為獲取宮廷社交技能的主要場所,而赴歐旅行則成為貴族、士紳的一種選擇。

16、17世紀,早婚(13、14歲)在貴族中仍有一定的市場。不過,貴族們已經認識到,過早圓房不僅對男女雙方的健康有害無益,也不利於家族血脈的延續。為了降低危害,一般的做法是讓年輕的夫妻先舉行婚禮並象徵性地圓房,然後便長期分居。打發新婚男子外出旅行是實現分居的有效辦法。於是,不少貴族青年尚在新婚燕爾之際,就被家人打發到歐洲大陸,去進行為期一年或更長時間的旅行。在這個過程中,旅行的教育功效穩固地確立起來,成為學習語言、促進個人發展和完善、體驗外部世界進而成為「完全意義的紳士」的一種途徑。

1670年,英國天主教神甫拉塞爾斯的《義大利之旅》在巴黎出版。在書中,拉塞爾斯杜撰「大旅行」一詞,以指稱為教育而進行的旅行,並系統闡述了其功能和價值。在拉氏及其他學者的宣傳下,「大旅行」作為一種教育形式,為更多的社會階層所接受,成為時人稱作「幼熊」的青年人教育的頂點和「成年禮」。18世紀,富有的士紳子弟通常會到歐陸旅行三到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通常,他們會在一名私人教師和數名僕從的陪同下,學習語言,研究藝術,探幽訪勝,享受自身地位所提供的閑暇。

作為一種傳統和習俗,教育旅行對英國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對個人來講,儘管確實有不少紈絝子弟借「教育」之名,在歐陸酗酒賭博、尋花問柳,但對更多的青年人,特別是像哈維、波義耳、吉本等人來說,教育旅行則提供了絕佳的學習機會,讓他們得以接觸古代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遺產,接觸歐陸貴族和上流社會,欣賞到特定的藝術品,聆聽到高雅的音樂,並從中獲得養料和靈感。就整個社會而言,英國人在文學、藝術、科學、建築等眾多領域所取得的進步,或多或少都受益於他們在歐陸的體驗。總之,旅行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方式,既讓踐行者增加了見聞,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同時也推動了歐洲思想、制度和文化的傳播擴散。在這個進程中,英國逐漸丟掉了島國特性,變得更加開放。

(作者單位:西華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推薦閱讀:

我才不管英國人有沒有後悔,反正我淘到便宜貨了!
英國人眼中的《中國老師來了》是怎樣的呢?
英國人紳士風度
英國王室是英國人嗎?
羅思義:作為英國人,我這樣看香港政改

TAG:旅行 | 教育 | 英國 | 傳統 | 英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