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網路探究——WebQuest

網路探究——WebQuest

與研究性學習的實踐和探索

武漢四中 官劍琴

WebQuest,一個很奇特的名字,如今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的視線里。WebQuest究竟是什麼?譯成中文就是網路探究。簡單地說,Webquest是利用網際網路資源的授課計劃或者是課程單元,目的是讓學生開展以探究為取向的活動。當然,與一般的教案或者單元教案相比,Webquest增加了一些複雜性。Webquest通過向學生提問一些本質性問題,提供進一步探索的機會,讓孩子們在動手做的過程中應用他們的知識,從而努力讓孩子在較高的水平上思考。

每一個WebQuest的核心是一個開放性問題。這個問題設定了WebQuest的清晰目標,鼓勵學生回顧原先掌握的知識,激發學習者進一步探索的動機。在一個Webquest中,老師根據提出的問題,創建一些好的互聯網站點的鏈接來共享網路資源。這些在線資源具有不同的樣式,如web站點、電子刊物、虛擬旅行、電子公告版、電子郵件。生動的圖形和交互的特性引發學習者的注意、提升興奮水平。通過運用多樣化的互聯網資源,一個Webquest為不同學習水平或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提供信息。有時,Webquest也向學生提供容易採用的離線資源,如兒童文學讀物、電子光碟、雜誌、實地考察、貴賓演講……。常用的一種離線方式是提供參考書目。值得注意的是Webquest資源提供的必須是可以便捷存取的、有質量的信息。這讓學習者能較快地收集信息,學生進而能夠分配更多的時間用於解釋、分析信息。

Webquest的焦點是要讓學生應用他們的知識建設性地解決真實的問題。Webquest的終極活動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更高水平的思維。這類終極活動包括創編好萊塢式的歌舞表演、通過電子郵件提交實地考察或動手做活動的報告,一直到學生製作他們自己的網頁。

當使用Webquest問題,學生在更高水平進行思考的時候,老師有效估價學生活動的努力程度十分重要。很多Webquest用量規詳細說明了教師如何評估學生的學習活動。這些量規也提供了學生和教師對他們學習的自我評估。

在基於網路應用的研究性學習中我發現了WebQuest的幾個優勢。

第一,真正的研究性學習,教師和學生的配比是有要求的。研究性學習要求教師對學生的整個研究過程有一個深入的輔導和幫助。一般來說,一位老師只能帶4~5個課題,不超過20個學習者,而WebQuest可以緩解師生配比之間的矛盾。因為有電子學案,老師輪班輔導,有些其它的教學設計中學生按照電子學案中已經陳述出來的內容自主地去組織學習,那麼這個矛盾就有效地緩解了。

第二,研究性學習是終身學習,開放度非常大,而現在的學生習慣了接受性的學習。WebQuest將開放度非常大的研究性學習進行了適度的收斂,這樣教學中不可控制、不可預測的事件就少一點,從而便於操縱。

第三,WebQuest是研究性學習是否能走進學科的關鍵,它是分科學習的講授式學習和綜合學習探究性學習的一個過渡,起到了一個平衡的作用。這樣可以讓我們的學習平衡一些。

第四,它是從單純的接受學習到完全的自主學習的台階。教師支持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活動,向自主學習慢慢過渡。它是學習方式連續梯度的學習方式。

那麼我們說WebQuest是一種電子學案,它與傳統的教案有什麼不同呢?這種基於電子學案的學習方式與傳統的學習方式有什麼不同呢?

首先,學案和教案文字上是有區別的,教案只是供老師看的,是老師工作的腳本,學生看不到;而學案是作為一種教學組織工具,讓學習者和教師隨時都可以看到。學案用網頁的電子格式。傳統教學中,教師作為課堂的教學組織工具。學生在課後可以通過筆記進行咀嚼、回味;而可共享的電子學案,當它發布在互聯網上之後,我們發現課堂好像開放、活躍起來了。學生在課後回家後還可以看到老師在這堂課反映出來的教學設計,可以根據此學案的要求、提示、安排把課堂學習繼續下去。從這個角度來看,這種課堂沒有界限。WebQuest電子學案的網頁電子格式起到了一個橋樑、樞紐的作用,打破了原有課堂的「牆壁」的欠缺。

WebQuest的第一個成功之處,倒未見得是這個學習模式本身,而在於它帶來的電子學案的格式,因為我發覺構成這個電子學案的模塊(網頁一邊有個導航欄)是按照學習者學習的一般的時間流程排列的(也可以飛線形跳來跳去地自選)。這些模塊的名稱也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模式為它命名,這樣就意味著它可以用到很多開放性學習或其他模式的學習方式。這樣一來,不管是哪一種學習方式,只要我們在課內外融為一體,就是好的學習方式。

研究性學習、探究學習、WebQuest學習和傳統的課堂教學在培養目標上的區別可以打個比方:筷子和湯勺都是我們所需要的。我們的課堂講授式學習好比「筷子」,它去「撈」陳述式知識的「麵條」最合適,通過講授式學習可以達到非常好的效果。但是,有一類培養目標用講授式的學習方式可能就不太合適了。因為講授式的學習容易造成學生對老師的依賴。它對創造性的思維,對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有很大的局限性。對人的發展來說,創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探究式學習就適合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在這裡WebQuest學習就好像湯勺了。美國就更強調後者,所以我們要將兩者結合好,才能「營養搭配均衡」。

所有的WebQuest電子學案都包括引言、任務、評價等六個模塊,這樣是不是會導致WebQuest過於模式化呢?

首先我們不要靜態的去看這個問題。認識一個新鮮的事情需要一個發展的過程。一個模式的提出其實是對一類教學模式的概括性、結構化的總結。正是由於這個模式的提出,使得我們對一類有效的教學經驗,有了一個認識和批判的基礎。如果結構性的東西都不能提出來,那麼我們怎麼來學它呢?沒有這種模式,我們需要「鑽木取火」地從頭開始研究總結才能達到現在的水平,這個必要。這樣的模式是我們發展的基礎。

如果我們有了這個模式以後,沒有經過深入的認識就去發展它、打破它,我認為這是沒有依據的、不充分的。因為我們沒有按照這個模式去深入的實踐,我們怎麼能夠真正知道、體會到、感悟到這種模式的弱點呢?我們沒有把握這些弱點,怎麼來改變它呢?怎麼來超越它?所以這第一個階段不可缺少,第二個階段才能嚴格地去做。當我們真正地掌握這個模式、了解這個模式後,我們對它的左左右右、長長短短,在心裡有真切的感受,加上反思、實踐,我們才可以把這個模式化為我們人的教學的東西。然後在用的時候,從表象上看,不一定有這個模式的痕迹,但通過這個模式反映的方法的精髓已經融到我們教學的血液中了。

另外,一位新教師要熟悉教學這個行當時,恐怕還要一個模式的嚴格學習,沒有這些模式的學習,恐怕無法傳承優秀老教師的好的教學經驗。最好的教學應該是在不同的模式中流動,是根據學習目標、學習任務、學習者和教學本身而隨時建構生成的。而這就需要一個逐漸的過程,一簇而就對老師的發展是不現實的。

很多老師認為WebQuest只適用於課外活動,不能用於課堂教學?是不是所有課都能套用WebQuest呢?

WebQuest有個前提是課堂教學。首先要弄清楚什麼叫課外?是在課外無組織的自發的活動還是有組織的活動?是在學校的八節課以外的叫課外還是離開學校的就叫課外?那麼回家做作業算什麼?課外跟課堂教學一點沒有關係嗎?在這點問題上我是這麼認為的:因為我們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對培養目標已經從單一的知識的獲取變成立體的發展、情感的交流。我們課堂教學中有一部分內容是適合用WebQuest的,而有相當一部分內容也是不適合用WebQuest。它在引入課堂的過程當中,不是要求每節課都這麼上,而是根據課標、教材,在適合用WebQuest的部分應用。

在WebQuest實踐探索中,實行WebQuest前期探索的老師大多數還是將它用在課內的,還有一部分老師實際上用了課外的旗號,給自己留出了一個更為廣闊的探索的時間和空間。我們需要有一個宏觀的把握。課時畢竟是有限的,從教學管理來說,如果將WebQuest一下子拿到課內來,會和教學流程、質量管理等方面有衝突,這樣我們探索、創新、實踐的空間就小了。作為一個新的事物,我們必須給它預留可能產生任何方面問題的失敗的空間。有時我們把它擺在課外的目的就是為它騰挪出一個實踐探索的空間,來保護我們勇於探索的學校。因為公眾有時是盲目的,我們不難看到家長在教學過程中起到的衝擊作用。我們需要首先把它做出效果來,然後讓公眾在效果面前給它真正的肯定。作為一個整體的社會來接受這樣的事物,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

http://blog.hexun.com/shayuegongzuoshi/1335430/viewarticle.html


推薦閱讀:

盛大網路大敗局
幽默常在的語錄大全,網路時尚語句
做網路服裝的如何了解服裝商機?
有類似【一胎二寶 億萬首席愛妻入骨】的小說嗎?

TAG: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