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只能獨行讀後感(共10篇)
第1篇:靈魂只能獨行讀後感
《靈魂只能獨行》集是他的心靈守望卷,在周國平眼中,人最重要的莫過於精神世界,也就是他所強調的靈魂。一個人在在物質上可以貧困,而在精神上必須是富有的。擁有靈魂的人在他眼中也是「天才」,「知識分子」等。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徵,總是處於極端寂寞之中總是不被人所理解,甚至成了一些人心中的瘋子。他們總是與時代潮流保持一定的距離,他們可以是被廢黜的國王,可以是有靈魂的瘋子,可以是懂得滿足的豬,可以使唯一的尼采,可以是有信仰的光,可以是人所能及的神聖,可以使守望者,守林人。 以下是我所摘抄的一些話,慢慢品味: 1. 人高貴的靈魂必須擁有配得上它的精神世界。 2. 一顆覺醒的靈魂,它的覺醒的鮮明徵兆是對虛假的生活突然有了敏銳的察覺和強烈的排斥。這時候他就會因清醒感到痛苦。 3. 許多人所謂的成熟,不過是被習慣磨去了稜角,變得世故而實際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個性的夭亡。真正的成熟,應當是獨特個性的形成,真正自我的發現,精神上的結果和豐收。 4. 人們不是獻身於抽象的歷史,而是獻身於大地上活生生的生活。 5. 智者是不會有失落感的。領袖無民眾不成領袖,導師無弟子不成導師,可是對智者來說,這樣他守護著人類最基本的精神價值,即使天下無一人聽他,他仍然是一個智者。 6. 天下滔滔,與我何干?大不了窮些寂寞些,信念猶在,志業猶在,安身立命之本猶在,何嘗失落? 7. 世上本無家,渴望與渴望相遇便有了家。 8. 大智者必謙和,大善者必寬容。唯有小志者才咄咄逼人,小善者才斤斤計較。 9. 一個行為有兩個動機,一個光明,浮在表面;一個晦澀,沉在底里。當它們各居其位時,靈魂風平浪靜。有誰想把它們翻一個個兒,靈魂就會湧起驚濤駭浪。 10. 即使兩個人相愛,他們的靈魂也無法同行。世間最動人的愛僅是一顆獨行靈魂與另一顆獨行靈魂之間的最深切的呼喚和應答。 11. 讀書的心情是因時因地而異的。有一些書最適合在羈旅中,在無所事事中,在遠離親人的孤寂中翻開。這時候,你會覺得,雖然有形世界的親人不在你的身旁,但你因此而得以和無形世界的親人相逢了。在靈魂與靈魂之間必定有一種親緣關係,這種親緣關係超越於種族和文化的差異,超越生與死,當你和同類靈魂相遇時,你的精神本能會立刻把它認出。 12. 發誓者竭力揣摩對方的心思,他發誓要做的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而他以為對方希望自己做的事情。如果他揣摩的是地地上的人的心思,那是卑怯。如果他揣摩的十天上神的心思,那就是褻瀆了。{自己理解} 13. 如果心地不明,我們在塵世所獲得的一切都會成為負擔,把我們變成負重的駱駝,而把通往天國的路堵塞成針眼。{周說,富人要進入天國,比駱駝穿過針眼還要困難} 14. 所謂信仰,其實就是不完美這對完美境界的永遠憧憬和追求。無知並不可笑,可笑的是有了一點之時便以為自己無所不知。缺點並不可惡,可惡的是做了一點善事便自以為有權審判天下人。在一切品行中,狂妄離智慧,也離虔誠最遠。 15. 凡真正的信仰,那核心的東西必是一種內在的覺醒,是靈魂對肉身生活的超越以及對最高精神價值的追求和領悟。 16. 日記的作用是幫助既享受孤獨,在孤獨中於自己談談心。 17. 在所有的人生模式中,為了未來而犧牲,現在是一最壞的一種,它把幸福永遠向後推延,實際上是取消了幸福。人只有一個青春,也只能是在青春期。有一些享受,過了青春期誠然還可以有,但滋味是不一樣的。#p# 18. 我們每個人都最終要面對一種沒有任何前途的苦難,那就是死亡,而以尊嚴的方式承受死亡的確是我們精神生活的最後一項偉大發明。 19. 我受人世的不幸勝過受天堂的幸福。我受過我的不幸勝過受他人的幸福。 20. 痛苦使人深刻,但是如果生活沒有歡樂,深刻就容易走向冷酷,未經換了溢潤的心靈太硬,它缺乏愛和寬容。 21. 不要對我說:「苦難凈化心靈,悲劇使人崇高。默默之中,苦難磨鈍了多少敏感的心靈,悲劇毀滅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何必用舞台上的繪聲繪色,來掩蓋生活中的無聲無息。 22. 人生不可挽回的事太多。既然活著,還得朝前走。經歷過巨大苦難的人有權力證明,創造幸福和承受苦難屬於同一種能力。沒有被苦難壓倒,這不是恥辱,而是光榮。 23. 當你遭受巨大痛苦的時候,你要自然,懂得自己忍受,盡量不用你的痛苦去攪擾別人。 24. 詩借瞬間把握永恆,哲學想直接把握永恆,但做不到,最後只好像詩求援。 25. 春天是詩人的季節,秋天是哲學家的季節。 26. 哲學家生活在永恆中,詩人生活在永恆中,他們都不會變老。 27. 一般人追求可望也可及的東西,詩人追求可望不可及的東西,哲學家追求不可望也不可及的東西。 28. 哲學和事都孕育於神話的懷抱。神話是永恆的化身,她死了,留下一雙兒女。直到今天,哲學一醒來就談論死去的母親,詩一睡著就夢見死去的母親。 29. 詩宣洩激情,哲學則把激情轉向深沉的思考。 30. 哲學是男性化的,詩是女性化的,哲學充滿理性之光,詩充滿感性之美。 31. 我剪除哲學的晦澀為它嫁接上詩的含蓄。
第2篇:思與悟——讀《靈魂只能獨行》有感
通常來說,網路就是一大雜燴,魚龍混雜,我們必須煉就一雙火眼金睛,才不會被其迷誤。在這個互聯網時代,我們也要學著適應並接受它,就像接受社會潛規則一樣,其實,虛擬社會中也存在你心目中那個世外桃源。在我看來,豆瓣讀書就有類似的感覺。閑來無事,抑或心緒混亂,我都會去豆瓣坐坐,尋覓幾本感興趣的書,讓心慢慢沉澱下來。而周國平的這本《靈魂只能獨行》就是這樣被我發現的。 起初,只因書名叫人心動,便有讀下去的衝動,一起讀的還有另一本靈修類的書《少有人走的路》。帶著好奇之心自然不能悟懂寫作之人要傳達的思想,我便試著放下塵念,慢慢進入寫著的精神世界。 第一次接觸周國平,大概是在你高中的閱讀課上,每人拿著一本雜誌,靜靜地品味文學的魅力。在我還不知文學為何物的時候,竟痴迷上了幾百字的散文,「對於現代人來說,適時回到某種單純的動物狀態,這既是珍貴的幸福,也是有效的凈化。現代人的典型狀態是,一方面,上不接天,沒有信仰,離神很遠;另一方面,下不接地,本能衰退,離自然也很遠,彷彿懸在半空中,在爭奪世俗利益中度過複雜而虛假的一生。那麼,從上下兩方面看,小生命的到來都是一種拯救,引領我們回歸簡單和真實。」,一段《寶貝,寶貝》,還記得當時讀到這段文字時的心情,好容易把它從網上摘下來,放在這。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講過:人是一隻會思想的蘆葦。生命雖然脆弱,但可貴,因為會思想。而人的高貴的靈魂必須擁有配得上它的精神生活。在這個物慾橫流、瞬息萬變的21世紀,很難再找回曾經的靜態,曾經的春暖花開。在商品大批量生產的推動下,人才也即將踏上這條機械化的道路。中國則是最典型的例子。雖然大陸的很多地區,還有孩子念不起書上不起學,卻已不再缺大學生。每年,從大學畢業,走向社會,等待就業的大學生大概有三百萬。這是個比較龐大的數字,在人才緊缺的年代,中國的人才好像供不應求。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從之前的北漂到現在的蟻族蝸居,無不正面的諷刺中國的教育。當教育逐步走向產業化時,我不認為這個民族能真正地強大起來。#p# 現在的生活的確像一條匆忙、躦程的急流,誰都能被這條急流裹著向前,不富有寧靜的沉思,閑適的享受,潛心的精神的創造。然而,我們都能否在匆匆趕路時,停下來,稍作休整,給心靈一個緩衝的時間。有著純正追求的青春歲月,是人生最美好的歲月,而大家卻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關注自己的內部世界,最終剩下的只能是一個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軀體。 孤獨是一種具有形而上學意味的人生體驗。在最內在的精神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愛並不能消除這種孤獨。我們在黑暗中並肩前行,走在各自的朝聖路上,無法預知是否在走向同一個聖地,因為我們無法向別人甚至自己說清心中的聖地,究竟是怎樣的,但同樣的朝聖熱情使我們相信,也許存在著同一個朝聖地。 孤獨之所以為人生的重要體驗,不僅是因為唯有在孤獨中,人才能與自己的靈魂相遇,而且,是因為唯有在孤獨中,人的靈魂才能與上帝與神秘、與宇宙的無限之光相遇。 而今,孤獨寂寞早已成為流行語,我不知道他們嚴重的孤獨是不是周國平所言的孤獨,但我能感受到的是,這個節奏快得有些畸形的社會,正在發出一些怪異的聲音。人們不再追求心中的那份純粹的情感,而是竭力掩蓋內心最真實的吶喊,彷徨在心門外,大喊孤獨,在夜生活愈發豐富的都市,越來越多的青年男女聚在一起,尋找他們的共鳴。 在外地上大學,除了不能常回家,我認為最大的遺憾就是不能親眼看著家鄉那日新月異的變化。每當寒暑假回家時,總能感受但鋼筋水泥撲面而來的青大力量。昔日的羊腸小道已被寬敞的柏油路替代,所有的食物都在向現代化靠攏。欣喜地同時,總有幾分傷感,假如我幾十年不回家,那會不會不再識得回家的路?家,在我看來,是心靈的歸屬地,當一顆漂泊的在外的心,已找不到回歸的路,可能更多會感到無助和悲傷吧。 記住回家的路,不管它現在是怎樣的,將來又如何,我們都必須要銘記。 在交往中,人面對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獨處的時候,民面對的是整體和萬物之源。不管你有多少朋友,多少愛你的人,你愛的人,都永遠只能是「同床異夢」的痛苦。我們都是各自獨立的個體,即使你極不願面對獨處的時刻,也必須得接受。 一切注重靈魂生活的人對於盧梭的這話都會發生同感∶「我獨處時從來不感到厭煩,閑聊才是我一輩子忍受不了的事情。」這種對於獨處的愛好與一個人的性格完全無關,愛好獨處的人同樣可能是一個性格活潑、喜歡朋友的人,只是無論他怎麼樂於與別人交往,獨處始終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在他看來,一種缺乏交往的生活當然是一種缺陷,一種缺乏獨處的生活則簡直是一種災難了。 死亡,不管你有沒有思考過,接不接受它,它都是真實存在的,沒有死,就沒有愛和激情,沒有冒險和悲劇,沒有快樂和痛苦,沒有生命的魅力,它的存在不得不等待它的來臨。我相信一切深刻的靈魂都蘊藏著悲觀。換句話說,悲觀自有其深刻之處。在我看來,沒死來臨時,我們已經不在。因而死與生者和死者都無關。」盧克萊修也附和說:「對於那不再存在的人,痛苦也全不存在。」 死是多麼重大的人生事件,竟然不去想它,這隻能用怯懦或糊塗來解釋。用貝多芬的話說:「不知道死的人真是可憐蟲!」當然,我們可以補充一句:「只知道死的人也是可憐蟲!」真正深刻的靈魂決不會沉溺於悲觀。悲觀本源於愛,為了愛又竭力與悲觀抗爭,反倒有了超乎常人的創造,貝多芬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不過,深刻更在於,無論獲得多大成功,也消除不了內心蘊藏的悲觀,因而終能以超脫的眼光看待成功。如果一種悲觀可以輕易被外在的成功打消,我敢斷定那不是悲觀,而只是膚淺的煩惱。#p# 靈魂只能獨行,只有這條上,沒人能伴你同行,可能會存在信仰,指引著你走在朝聖路上。我們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也不要把心靈放到記憶中的恰當位置上。
第3篇:靈魂只能獨行讀後感
幾年前看過周國平的《靈魂只能獨行》。如今,書里的內容都忘得差不多了,只有這個書名多年來依然保留著初相遇時的冷峻,那麼觸目驚心地刻在我腦海的某個角落。思維的光線即便輕輕拂過這幾個字,整個人都彷彿從溫暖的艷陽天冷不防地跌進了冰庫里,撲面而來的寒意無孔不入地將自己包圍,在蒙蒙升騰的寒霧中,我的靈魂似乎都要無助地為自己的孤苦伶仃而啜泣。 後來在書店裡站著看完了周叔平的《妞妞》,稀里嘩啦的我一直沒有勇氣將《妞妞》收藏在自己的書架里。苦難是最好的老師么?如果真是這樣,我寧願選擇自學成才也不要什麼又苦又難。 周末在姥姥家看到外甥女的書架上有一本周國平的書,裝幀得十分精美的大開本,日記體,遊記性質的,就算做睡前的功課吧。書里插有許多圖片,前半部分主要是風景照,有南極的,後半部分多是歐洲的。周的文字於我,就像掉進一張密密的珠網,卻絲毫不用擔心會被粘住,他的語言里自有一種理性的力量在做引導,讓你徐徐沉浸在他的邏輯中,而內心卻清楚不過地明白,在前方的某一個未知處定會有他思想的結晶閃現,不管是一句話,還是幾句話,都會帶給你意料之中卻又出其不意的驚喜,讓你體會到思想的美妙。而他,這個始作俑者,卻始終與人遠遠地拉開一段距離,對你的快樂與感動無動於衷。書中還有周的照片,他的妻子紅和小女兒啾啾的照片。啾啾,多可愛的名字,讓人聯想到剛剛出殼的、「啾啾啾」、「啾啾啾」地鳴叫著,有著稚嫩的、尖尖的喙和紅紅的小腳丫,在細沙上留下一行歪歪扭扭印記的小雞雛。 早上早早的醒來,老媽問我要不要和他們一起晨練,我問半夢半醒的小姑娘留她一個人在家可否,小傢伙睡眼朦朧的搖了搖頭隨後又嘟囔著她不管,明顯的不希望我離開的意思。於是婉拒了老媽的邀請,卧在沙發里繼續讀周國平。 靈魂只能獨行,這樣一句話出現在了他在南極寫的一篇日記里。只是他繼續寫道,獨行的靈魂並不是孤單的,因為,他會遇到許多相似的靈魂。就像走在森林裡,你會從一點蛛絲馬跡,像一個煙頭,一個坐標一樣發現曾經有人來過的痕迹,因此你並不孤獨。就像他讀泰戈爾,那種相知的暢意要遠遠大於周遭的人帶來的快意。儘管剛剛讀完,可是周的原話我卻幾乎忘記了,只記得個這樣的大概意思。但我卻從中感覺到了一種徹悟的輕鬆,彷彿一直懸而未決的問題找到了答案,不需為獨行而顧影自憐。在浩渺的歷史中,在茫茫的人海里,總會有機會遇到同類者留下的印跡,總會有「頻率」相似的靈魂將彼此認出。有了這層意義,靈魂為什麼要拒絕獨行呢?獨行的靈魂並不孤單。可是這個道理為什麼非得一定要通過他說出來,自己才會覺得,嗯,真是這樣呢,心情才會釋然開朗。 照片中的周,身材硬朗,面孔稜角分明,大多的表情是嚴肅、冷靜而理智的,眼神里流露著警戒。在生活中,我會畏懼和這類人交往,因為會擔心自己的莽撞不知什麼時候要撞破他的底線。可是,他的文字帶給我的關於他外貌的刻畫卻要溫和的多,雖然他也是理性的,有距離的,但卻更容易接受些。這正也是文字的好處,他在那裡,他存在,他成為已知,而作為讀者的你,擁有選擇權,可以閱讀或放棄,可以喜歡或討厭,這些行為發生在你的身上,是你自己需要面對和處理的事情,與他已經無關。就像一個比喻,雞蛋好吃,但你沒有必要認識下了這個蛋的雞。 祝福周國平,祝願小啾啾幸福快樂!
第4篇:靈魂只能獨行讀後感
「我們在黑暗中並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聖路上,無法知道是否在走向同一個聖地,因為我們無法向別人甚至向自己說清心中的聖地究竟是怎樣的。然而,同樣的朝聖熱情使我們相信,也許存在著同一個聖地。作為有靈魂的存在物,人的偉大和悲壯盡在於此了。」 進入高中後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迷茫空乏,甚至對未來對以後都沒有一丁點想法。從前就算單薄就算無厘頭就算不切實際的理想——或者姑且稱之為夢,好像也缺少了什麼一樣,那些奇怪卻生動的夢變得「無所謂」「隨它去吧」「就這樣好了」,但是呢?學業很忙,生活節奏很快,壓力很大。我卻無所適從,不知道要幹什麼。眼前的似乎不是我想要的,但也不知道為了我想要的,應該去做些什麼。惴惴然地活著,兩點一線地活著走著。#p# 生命中出現過,或者將要出現很多很多的人,父母親人同學老師朋友。有時覺得那麼多人可以依賴,那麼多人在自己身邊。可是在夜深人靜,在晚上的最後一盞燈也被熄滅,在你覺得這個城市只有你才醒著的時候,或者僅僅是在與喧囂與吵鬧格格不入的那一瞬間,突然地,就發現其實只是自己一個人啊。周圍是人山人海,可你的靈魂卻只有自己一人相依。 從前第一次參加了親戚的葬禮,第一次發現死亡它其實離自己那麼那麼近,甚至夜晚的時候躺在單人床上時不敢關燈,生怕自己那麼閉上眼就真的死去了,自己好像還有那麼多的事沒有做過,沒有試過。還害怕有那麼一天父母也會離開,從小一起生活的長輩也會離開。那種恐懼無法言語盡述,不知道你有沒有過經歷,或者也許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經歷過吧。但好在,不知不覺地,慢慢長大了也就不再那樣的怕了。「相聚離開都有時候,沒有什麼會永垂不朽」歌里這麼唱,也許是這樣的吧。 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就算找到了志趣相投的朋友,就算默契高的驚人,也無非如書中描寫的「在黑暗中並肩而行」罷。我們的目的地終將不同,因為連我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目的地到底在哪裡。 你也許聽古典音樂交流莫扎特貝多芬巴赫,你讀晦澀的文學哲學思想理論,你思考學習研究。可是你也不知道這樣的精神生活是不是你想要的,是不是離心中的聖地更加近一步。但也許也只是滿足自己「讓自己看起來精神境界變得更高」的願望吧。靈魂註定孤獨,沒有什麼能夠改變。 只有自己能夠拯救自己,只有自己的心能夠指引自己,只有自己的靈魂能夠帶著自己走向那個所謂的聖地。 只要有了自己的追求。 讀周老這樣一本充滿哲理意味的書,很多地方不懂,很多地方難懂。理解很淺,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理解了。
第5篇:靈魂只能獨行讀後感
《靈魂只能獨行》是哲學家周國平的經典之一。以前這種沒有情節,沒有文筆情緒,純粹談三觀的書基本沒讀過,但它還是引起了自己的共鳴,至少知道了曾經的掙扎與迷惘並不是個例,連大師也沒能躲過這些歷練。只是有時覺得周國平還是沒走出自己的圍城,本來獨行靈魂是個多麼洒脫的背影,把天地都甩在身後,只細心感受每一段路上的風景,可周先生在字裡行間不時透露出對最終答案的渴求,並總希望用哲學理論的探索來解決困惑,要我看這就是拘泥了。答案不在某時某處,只在尋求的路上,且因人各異,我們只需保持細膩和好奇的心,從不同旅程中得到營養就足夠了。 看過一些這本書的讀後感,要麼文藝到不行,辭藻優美卻過於空浮;要麼就特別心靈雞湯,鄙視塵世喧囂,鼓吹靈魂恬靜;可能5年前讓我寫,估計也是這類帶些酸味的文字吧。現在開始明白大音希聲,大道無形,周先生用平實的行文來傳遞他的信念,而我們則要把這些智慧和心情滲透在普通日常中,無需銘心刻骨,也不用執意強調清高,這份自然才是真正修心之道。 很喜歡一段話,肖伯納說:「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我更願意反其道而言之:人生有兩大快樂,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於是你可以去尋求和創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於是你可以去品味和體驗。 世上沒有其它事物,強大過一個獨行朝聖的靈魂。
第6篇:靈魂只能獨行讀後感
《靈魂只能獨行》肯定精神生活的獨立價值,通過對古代言行的追訴,對人生面臨問題的思考,其闡釋了哲學在我們人生和社會中的意義。#p# 讀完這本書,有很多感同身受之處。靈魂的行走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尋找上帝。靈魂之所以只能獨行,是因為每一個人只有自己尋找,才能找到他的上帝。無論你多麼熱愛自己的事業,也無論你的事業是什麼,你都要為自己保留一個開闊的心靈空間。唯有在這個心靈空間中,你才能把你的事業作為你的生命果實來品嘗。一切交往的質量都取決於交往者本身的質量。唯有在兩個靈魂充實豐富的人之間,才可能有真正動人的愛情和友誼。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不擅交際固然是一種遺憾,不耐孤獨也未嘗不是一種很嚴重的缺陷。從心理學觀點看,人之需要獨處,是為了進行內在的整合。所謂整合,就是把新的經驗放到內在記憶中的某個恰當位置上。所以,有無獨處的能力,關係到一個人能否真正形成一個相對自足的內心世界,而這又會進而影響到他與外部世界的關係。不管你與誰同睡,你都只能獨自進入你的夢鄉。同床異夢是一切人的命運,同時卻也是大自然的恩典。旅行時不得不精簡的行李。有多少是你真正生活必需的。即使有一座大房子,又何妨要填滿它。 肖伯納說:「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立足點仍是佔有。所以才會有佔有慾未得到滿足的痛苦和已得滿足的無聊這雙重悲劇。如果把立足點移到創造上,以審美的眼光來看人生,我們豈不可以反其意而說:人生有兩大快樂,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於是你可以去尋求和創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於是你可以去品味和體驗。 我相信人必定是有靈魂的,而靈魂與感覺、思維、情緒、意志之類的心理現象必定屬於不同的層次。靈魂是人的精神「自我」的棲居地,所尋求的是真摯的愛和堅實的信仰,關注的是生命意義的實現。幸福只是靈魂的事,它是愛心的充實,是一種活的有意義的鮮明感受。肉體只會有快感,不會有幸福感。奢侈的生活方式給人帶來的至多是一種淺薄的優越感,也談不上幸福感。當一個享盡人間榮華富貴的幸運兒仍然為生活的空虛苦惱時,他聽到的正是他的靈魂的嘆息。
推薦閱讀:
※在靈魂深處與人間關係中透析屈原悲劇
※靈魂出竅kkk的健康
※為什麼現在男生不追求女生了,或許有些女生已經"喪失"愛的能力了
※靈魂牽手
※第十六日 對靈魂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