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葬辦理程序大全
06-07
喪葬辦理程序陳炳聿按:生老病死是人必經之事,所以坦然處之即可,我還是很推崇火化的,脫離軀體早日超生。看看西藏的天葬,佛家的火葬,國人土葬就顯得太自私自利了。陰地不如心地好,誠是至理,與其萬一找塊不好的風水地影響後代生活,倒不如火葬來的乾乾淨淨。這其實是值得推崇的方法。喪葬辦理程序當親人去世後,死者家屬或單位必須取得死亡證明:正常死亡的,由醫療衛生機構出具醫學死亡證明;非正常死亡的,由區、縣以上公安、司法部門出具死亡證明。一、喪葬辦理程序1.死亡證明:當親人去世後,死者家屬或單位必須取得死亡證明:正常死亡的,由醫療衛生機構出具醫學死亡證明;非正常死亡的,由區、縣以上公安、司法部門出具死亡證明。2.註銷戶口:死者家屬持死亡證明書到駐地派出所註銷戶口。3.聯繫火化:(1)打電話或派人前往殯儀館或殯葬服務站聯繫火化,登記死者姓名、住址、年齡、性別、死亡原因、死亡時間、遺體所在地、死者戶口所在地;(2)登記家屬姓名、住址、電話、與死者關係等;(3)預定服務項目,服務時間。4.接運遺體:按預定時間,家屬持死亡證明在指定地點等候靈車接運遺體。5.遺體火化:(1)遺體運送到殯儀館;(2)遺體整容;(3)遺體告別;(4)遺體火化,選購骨灰盒、領取火化證明;(5)領取骨灰。6.骨灰安放:按選定方式安放骨灰,並領取骨灰存放證。此後,家屬持此證明來公墓祭掃。二、骨灰安葬方式1.骨灰堂:室內骨灰架寄存,是目前骨灰安放的主要方式。2.骨灰牆:在牆壁上砌格子,將骨灰盒放入,用石板封閉。3.骨灰亭:亭式建築,亭內、外牆可以存放骨灰,類似骨灰牆寄存。4.骨灰廊:彩畫地上長廊,牆內存放骨灰,石板封閉。5.骨灰深葬:將骨灰存入地下室封閉,地上為亭。6.骨灰林:將骨灰埋入選擇好的樹下,做簡單標記。7.骨灰墓:地下修建墓穴,地上立碑。8.骨灰撒海:隨時辦理登記手續。三、喪葬祭掃注意事項1.喪葬事宜要由國家批准的殯葬單位辦理:喪葬必須由國家批准的殯儀館、公墓及殯葬服務站來辦理。要直接與這些殯葬單位的服務人員聯繫,不要找非殯葬服務單位和人員來代辦喪葬事宜。2.骨灰要安放在合法公墓:不要將骨灰存放在非法公墓。非法經營性公墓有兩類:一類是指一些鄉、村和單位,在未經市民政部門批准和未得到市規劃、土地部門同意的情況下,擅自興建以盈利為目的經營性公墓,對這類公墓民政部門將逐步予以取締。另一類是鄉村辦的公益性公墓,它們不得從事經營性活動,只能安置本鄉村死亡人員的骨灰。3.在異地去世人員的喪葬辦理:根據有關規定,在異地去世人員,原則上遺體應當在當地殯儀館火化,禁止運往外地。因特殊原因確需運回原籍的,必須符合以下條件:(1)必須經當地民政部門批准;(2)必須在當地殯儀館進行防腐、消毒等處理;(3)必須由當地衛檢部門出據的《移運證》;(4)必須由當地殯儀館承辦遺體運送業務。運送到安葬地殯儀館。4.祭掃活動須知:我國素有在祭掃中燒香、燒紙的習俗,致使每年清明節火災事故時有發生。為保障骨灰堂公墓、林地的消防安全,維護掃墓活動的良好秩序。嚴禁在骨灰堂、公墓、林地燒紙和其它動用明火的行為。對違反者,依照國家和當地的有關規定給予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四、移風易俗1.保護環境:喪葬應當和保護生態環境結合起來,盡量採用有利於保護生態環境的殯葬方式。我國殯葬管理部門提倡火葬方式,並在各個行政區劃內都設立了專門的骨灰存放地或公墓。我國除少數人口稀疏的山區仍實行土葬外,絕大多數地區都實行火葬。火葬可以減少佔地和環境污染。不得在荒山野外隨意設立墓地,那樣一方面造成環境破壞,另一方面這種非法墓地得不到政府部門的保護,容易遭到破壞,使故去的人得不到安息。2.厚養薄葬:贍養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當老人在世時,子女應該盡心奉養,照顧好老人的飲食起居,使老人身心健康、幸福快樂。當老人去世後,喪事要從簡,不要鋪張浪費,喪事的豐與儉並不代表子女的孝順與否。3.破除迷信:在進行喪葬祭掃活動過程中,要堅決禁止任何封建迷信行為。不得借喪葬祭掃搞任何封建迷信活動。五、遺體接運各地殯儀館有24小時值班電話,可以預定遺體接運時間、預定遺體存放方式、靈車隨叫隨到。六、遺體告別1、整容:各地有專業整容師,再現親人容顏,撫慰家屬心情。2、告別儀式:殯儀館布置靈堂、奏哀樂、照相、攝像、代寫輓聯、租買花圈、 鮮花及花籃等服務。七、遺體火化當日火化當日取灰、安放, 多種骨灰盒可供挑選。八、安放方式有骨灰堂、骨灰牆、骨灰亭、骨灰廊、骨灰深葬、骨灰林、骨灰墓、骨灰撒海九、喪葬用品各地殯儀館均提供骨灰盒、輓聯、花圈、鮮花、鮮花籃等服務。十、祭掃活動各地殯儀館可以提供鮮花、絹花、盆栽花。專門設置焚燒冥紙、物品的地點喪葬大全分類:玄--空--風--水陳炳聿按:現在我們常開玩笑:生不起,死不起。喪葬費用現在也是所費不小,只要有錢,現在各地都有一條龍行業,並不需要主人家操心,特別是年輕一代對這些習俗大多模糊。喪葬,是人的最後一項儀式。所謂喪葬禮俗就是處理死者時殮殯奠饌的禮節與習俗。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喪葬禮俗有著重要作用。它不僅僅是為了避免死者屍體腐爛而加以掩埋的活動,也不只是活著的人對死者表示悲哀悼念的禮節習俗,儒家通過喪葬儀式宣揚並實行「慎終追遠」的孝道,統治者通過喪葬制度強調並維繫社會等級,達到調控社會的目的。所以,中國的喪葬制度有著極為豐富的內蘊。隨著時代的流逝,繁瑣的喪葬制度也日趨簡化。我們這裡介紹的主要是近代江蘇各地的喪葬制度。1.領路經。病人或老人將死,預先請尼姑至床前念領路經。從寢室到大門一路插上蠟燭。人在臨死前須將其床上蚊帳取起,否則以為人死後將會落入「網屍城」。將小塊銀子放在死者口中,稱為「含口銀」,據說是怕在陰間因為飲孟婆湯而迷了心。要將死者移至堂屋之中的停屍床上,頭南腳北面朝天,大開家中的門,以利死者靈魂離去。親生兒女在老人斷氣前後燒錫箔壽紙,叫「引路錢」。門口燒紙轎、草鞋,庭中燒錠庫以及死者生時衣服數件(但要除去皮衣,否則死者來世將變成犬馬)。2.在吳地,人死後以水抹身,富者以綢綾十三件,貧者以布衣七件給死者穿上,都是有扣而無紐。在蘇北地區如高郵,是在死者停止呼吸前穿壽衣,又叫老衣。壽衣講究「五領三腰」。「五領」為五件上衣,即襯褂、棉襖、棉袍、罩衫、馬褂;「三腰」為三條褲子,即襯褲、棉褲、罩褲。女喪改棉袍、馬褂為大棉襖、夾襖,改罩褲為裙。有家人守夜。死者頭前供一碗生米飯,叫做「倒頭飯」。頭前足下各點一盞油燈,叫「引路燈」(在吳文化區域如崑山等地,死者腳邊點燃的燈稱為「長明燈」或「幽明燈」)。死者臉上蓋張黃紙,叫蒙臉紙。至夜請僧尼禮懺,稱為「轉斂」。3.喪服。上輩或平輩人死要戴孝,下輩人死不戴孝。兒子披麻戴孝:頭戴麻布帽(有的帽後垂麻絲),帽子左右兩角掛棉花球,用白布做成袍子穿在身上為孝服,鞋面上蒙上麻布,腰中扎一條反搓成的稻草繩子。女兒和兒媳披髮扎麻,穿白布衫裙,腳蹬麻布蒙面布鞋。孫輩帽上縫一小塊紅布。死者同宗每人發孝帽一隻,女發孝巾一條,名曰「散孝」。家有喪事要「變白」,服飾及傢具物件凡是紅色的,一律搬開或用白紙蒙上。門上貼兩張寬十厘米左右的白紙條作訃告。4.「吃倒頭飯」。孝子招待親友一律素食,叫做「吃倒頭飯」(吳地稱為「吃豆腐飯」)。死者年齡大,且生前吃葷,在喪事辦完後,最後一頓用酒招待,叫做「謝紅」。5.引路焰口。喪事須按風水先生的安排辦事。家人要請和尚超度亡靈,叫做「引路焰口」。有的請道士做道場,驅邪捉怪。6.大小殮。大殮和小殮無大區別,只是小殮不釘尾,不合棺縫。棺木要由族長和孝子的母舅殮收,得其同意後方可入殮。入殮要按風水先生確定的時刻,禁忌屬相的人在入殮時必須迴避。大殮在死後二三日,預先小殮。棺內放石灰墊襯。屍將入棺時,先檢屍衣之珠玉,然後由孝子捧頭納入,用水抹屍面,並灑酒屍口。屍體用紅線正位人棺,身下墊以銅錢 (有的用紙錢),伴以死者生前心愛之物作陪葬晶。入殮後,子女親友繞棺一周向死者看最後一眼。接著置登升柩,由孝子磕「四方頭」。在蘇北,蓋棺時,棺釘用子孫兒媳頭髮纏繞,隨釘釘入棺內,叫做「挽釘」。「封釘」,男喪由族長執斧,女喪由母舅操柯。孝子必給執柄者以彩帛或封釘禮金。7.做七。死後每七日,請僧侶道士禮懺誦經,共七次,稱為「做七」。8.回煞。回煞俗稱接眚,又稱撇青,在死後十餘日內進行。這天,先將寢室中鋪設恢復當日死 者氣絕時之原狀,然後以死者衣服放在床中,衣服整齊,幻為人形。屋內要懸掛尖嘴雞爪、形狀可怖的眚神於其側,設三牲祀之。9.出殯。殯葬有三種形式,一是停柩三年後殯葬,二是擱置「六七」即死後第四十二天殯葬,三是入殮後隨即殯葬。一般入殮後三天內安葬。殯葬時間、地點由風水先生確定。親友子女隨棺送葬。子女手執「哭喪棒」(尺許長的柳樹棍)。送葬路上一路丟「買路錢」。挖長方形坑,坑內燃燒稻草,叫「暖坑」;再將銅錢或紙錢放在坑內四角和中央,然後棺材入坑,叫「登位」。子孫兒媳們用衣襟兜些土放在棺木上,叫做「羅裙兜土」;接著揮鍬填土,做成圓錐體似的土堆,有的在墓前立碑。孝子將手中的哭喪棒栽在墳前,子、孫、重孫各栽一排。不久,柳樁做的哭喪棒會發芽吐枝,若枝繁葉茂,則象徵子孫繁盛,家業興旺。這些樹後代不得砍伐。殯葬後,在墓前後左右燒些紙錢給野鬼,名為「和鄰紙」;再為死者燒「安位紙」,最後燃放鞭炮。回家路上不許回頭望,忌走回頭路。到家門口,送葬人從點燃的紙錢上一躍而過。10.燒七。歿後每隔七日舉祭一次,稱「燒七」或「做七」,共七次。逢七時,全家團聚靈前,設食供奉,或請僧道誦經。「六七」時,親朋好友前來追悼,孝子請僧尼做佛事,或請道士齋醮,焚紙制冥房和用具。出嫁女兒辦飯菜供奉亡靈,名為「換飯」。七期之翌日逢農曆初七、十七以及二十七,則此日為「犯七」,家人以為死者靈魂回歸,預將湯罐水缸空壇之口全部蓋好,恐其墜入;又將枕簟被褥鋪好供其服用,謂之「閉殃」。欲辦喜事之家需抓緊在「六七」之內完婚,叫「七內招」,否則必須三年之後才能辦喜事。11.百祭日。死者死後一百天舉行祭奠叫「百祭日」,死後一年舉行祭奠叫「做頭周年」,此後每年紀念日叫「燒周年」。喪者之家春聯第一年為白紙,第二年為綠紙,第三年為黃紙。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影響並支配民間喪葬習俗的觀念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靈魂不滅和祖先崇拜的觀念,而其中佛教和道教中的陰間和來世想像對喪葬中的許多習俗有深刻影響;二是儒家所提倡的孝道觀念,這種中國特有的儒家倫理思想在喪葬上的反映就是上述繁縟的喪葬禮俗,其中有不少封建迷信色彩。喪葬習俗預營後事過去人的平均壽命短,一個人一過半百,就要為身後之事預作準備。為人子者也都覺得,為老人籌措百年大事是盡孝之道。預營後事主要是預選死後的居處和預製死後的衣著。居處包括棺材和墓地。這些事一般都在做整壽的年頭開始,以閏月為最佳。生前預打棺材,有祈祝長壽之意,一般在棺材頭上要雕上(寫上)「壽」字或「五福全壽」之類的圖案,被稱作「壽材」。打壽材被當作喜事來辦,象做生日祝壽一般,親友要送糕糰爆竹之類的禮物表示祝賀。預選的墓地稱為「壽域」,俗呼為「陰宅」,是死後的歸宿。認為墓地風水是關係到子孫後代興衰的大事,所以往往要請風水先生來踏勘,預定穴位。預製的屍衣被稱作「壽衣」,俗呼為「老衣」。壽衣不能用夏天的衣料來做;不用緞子,吳地方言,緞子和「斷子」諧音,不吉利。壽衣一般用縐和綢,男的用藍色,女的用紅色。壽衣不釘鈕扣,只縫飄帶。還有人怕死後缺少錢用,生前就常常預先焚燒一些錫箔紙錠,以供死後使用,稱為「燒庫」。一般多到寺廟裡去燒。這些事情儘管都是為死亡作的準備,但在民間習俗中卻都被當做是喜事,認為能給人帶來長壽。喪儀過程死了人,要設靈堂。當天或第二天,要「報喪」通知親友。報喪多用喪帖,一般用長約尺許的黃紙或白紙製成,上書「某某令尊(父稱令尊,母稱令堂)於某年某月某日某時壽終正寢(女稱「內寢」),定於某日某時大殮,特此報聞。」如死者不滿六十歲,不能稱「壽終」,只能稱「病故」。報喪帖內另用黃色角簽,寫明接報人姓名、地址,以示吉利。親友接到帖子,就要準備祭儀、祭禮前往弔唁。喪家整個陳屍期間,都要有人陪夜。靈堂內,僧尼輪流誦佛念經,超度亡靈。來陪夜的女眷,幫著折錫箔紙錠。死者家屬不時要焚燒紙錠,燃點安息香。黃昏、半夜、凌晨要「哭三陣」,特別是凌晨哭得最響,俗稱為「哭五更」。人殮,即將屍體從靈床移入棺柩之中,有「請材」、「請釘」、「請位」三步。先將孝帷捲起,孝子由僕役扶持,掌禮引導,向死者行禮,再向棺材行禮。棺材從門口抬人孝堂,將死者置於棺蓋上,給他「著衾」。「衾」是綢緞縫製、像一口大鐘似的繡花大衣,可以將死者全身包裹起來。「衾衣被褥」須由出嫁的女兒置辦。長子抱頭,其他孝子抱腰、腳等處,在掌禮引導下將屍體放人棺內。孝子給死者用水抹面,以滴酒、米糝喂入死者口中,盡最後的孝養。然後蓋棺加釘,由上材人在棺材四角釘下四枚長釘。封棺時,一家人帶領親友,手執安息香,繞棺七圈,轉行時應將臉時時對著死者,以示與死者的永別。接著是「請釘」。六、七寸長的一枚鐵釘,俗呼「子孫釘」,置於復著紅綾的盤子里,供在外廳,孝子要象請材一樣向它行禮,然後奉入內堂,先由木匠將釘釘入棺材尾部,接著由族長輕敲三下,然後依長幼之序,各敲三下,最後由上材人釘緊。最後是「請位」。「位」即牌位,又稱「靈位」,形狀象一個「且」字,下面有木座。牌位上覆蓋白綾,倘死者年事已高,可覆蓋紅綾。由孝子從外廳請入,放在棺材前的靈台中央,然後供菜上祭、燒香點燭,先由孝子、親屬跪拜,再由前來弔唁的親友上祭。舊時多行土葬,死者睡棺木;棺柩從家中撤走,叫「出殯」或「出喪」,蘇州人俗稱為「出棺材」。出殯當日,先要「辭柩」,即在棺前供飯菜,燒紙錢,親屬叩頭致祭。孝子將棺木上灰塵撣清。然後「抽棺」,即將棺材提起,抽走擱凳,放於地面。稍停片刻後即起棺啟行,稱為「發行」,出殯儀式正式開始。抬靈柩者的多寡,視貧富而定,分16杠、24杠、32杠不等。一般人家,出殯儀仗以吹鼓手前導,後隨執事、影亭(放死者遺像),長子抱神主坐在「領魂轎」內(有長孫的,長孫坐轎,長子扶轎而行),親屬尾隨其後,接著是靈柩,最後是女眷,坐轎或馬車。出殯路線以熱鬧街市為主線。親故知交,往往在途中設香案致祭;靈柩經過,將影亭迎入祭奠,稱為「路祭」。靈柩所過之處,一路拋撒紙錢,所謂「買路錢」。遇到橋樑,孝子要出列拜接。出殯途中,靈柩不得停下,否則是對死者的大不敬,大不吉利。祠 堂祠堂即宗祠,也稱家祠,是一族人共同祭祀祖先的地方。一般一個宗族只有一處家祠,支族沒有家祠。祠堂門楣有祠標,廳額標明「某氏宗祠」,主屋門楣則標明宗族支系的堂號。祠堂一般有頭門、享堂、後堂等建築。祠堂內設木榜與本主;木榜是放置歷代祖宗亡人名單的木板。宗祠主屋為祖先堂,木榜懸於當門的後牆壁上,按輩次開列從始遷祖(或始祖)開始至今為止歷代祖宗亡人的名單,不寫姓只寫名,尊稱「某某公」。木榜下設若干層神主台,按輩份及排行次序供歷代祖宗亡人的木製靈位,俗謂「木主」、「神主」,即亡人牌位。祠堂供奉五代以上木主。神主台前設供桌,上擺香爐燭台,舉行祭祀活動時擺供品。供桌前地上有磕頭用的蒲團。祖先堂有隔壁套間,專供陳放本族老人的壽器、喜材。老人將要斷氣時,應將他移入廳堂。斷氣後,其親屬必須帶上鍋缽到江邊或泉邊,丟下錢幣「買」回水。然後用這水為死者舉行沐浴禮。接著為死者理髮整容,並脫去身上衣服,換上壽衣。一般是男的著雙數長衣,女的著單數衣裙。俱是黑鞋白襪,手執手巾、扇子。屍體蓋上天地被(即蓋棺被),紅布面在上,白布面在下。棺被遮面,俗謂死人似虎不讓驚嚇活人。其實,擔心其家屬睹人傷情,過分傷心也是一大原因。死者腳尾擺一盞豆油燈,叫做「腳尾燈」。「腳尾燈」據說可以在地府給死者照明引路,所以千萬不可吹滅。燈旁置飯一碗,稱為「冥飯」,以供死者在陰間享用。在過去,還有一道「報鍾」程序:停屍後,死者兒孫俱執白燈籠,列隊前到土地廟或者城隍廟「辦哭」,向土地神或城隍爺「報告」家中死了親人。報鍾後,即派人到親戚、死者生前友好的門口報喪,稱「趕老」。報喪的人不能直接進入人家家門,只能在門口談。當親戚朋友得知消息後,便送報喪的人一點「腳皮錢」,一來表示驚悉,二來向報喪者表示謝意。這就是潮汕俗話所說的「買水報地頭」。然後是「收殮」,即將屍體收殮入棺的儀式。收殮前舉行「飼生」禮,由孝子、兒媳用筷子夾一小塊豆腐、幾粒米飯喂到死者口裡。這是古代喪禮中「飯含」的承延。古人認為,飯含是盡孝之道,「孝子所以實親口也,緣生以事死,不忍露其口」(《公羊傳·文公五年》何休注),使亡故的親長和生人一樣享受飲食樂趣,同時也報答死者撫養之恩。殮前要等死者兄弟姐妹兒女都見上一面,然後才可入棺。入棺前棺底要鋪上紙錢,再用紙錢疊成五朵「柿花」加在上面。屍體下棺後又在額上、肚臍、腳尖各添放一朵「柿花」,然後封棺,用斧頭釘上六顆釘,並念:安頭釘,萬事興;安二釘,仔孫昌盛;安三釘,三朝克老;安四釘,四季興隆; 安五釘,五代同堂;安六釘,安到圓,內外行孫富貴萬萬年。如果死者是男,棺木油紅漆,並由族中上輩封棺。如果死著是女,棺木油黑色,並由外家上輩封棺。這就是大殮。成服上孝。大殮後,死者家屬親眷要披麻戴孝,「成服上孝」,這也是古禮之一。喪服的形式有五種,就是所謂的「五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死者親屬按親疏關係而穿用不同服飾。「斬衰」是五服中最重的一種,意思是割布作衰,不言裁割而言斬,意思是取悲痛至極的意思。這種喪服用極粗的生麻布作成,不緝邊,使斷處外露,以表示沒有裝飾。衣縫向外,裳縫向內,裳前三幅,後四幅。胸前綴一塊長六寸、寬四寸的布條,謂之「衰」;冠用厚紙作成,寬三寸,長跨過頭頂,再用一根麻繩纏在額頭下,謂之「武」;多餘的麻繩從兩耳邊垂下,謂之「纓」;頭和腰部各纏以單股和雙股黑麻,謂之「絰」。手持竹杖,腳穿草鞋或麻鞋。「齊衰」用粗麻布作邊,緝邊,衣、裳邊和下際皆縫起,其他形制與斬衰相似。「大功」意思是指做工粗糙,用熟麻布做成。麻布經過加工,色白較細。「小功」意思指作工細小,用較細的熟麻布作成,質地比大功細密。「緦麻」是五服中最輕的一種,用極細的麻布製成,作工更加講究。孝子手執由族中長輩或母舅賜給的哭喪棒,並念:日落西山,母舅賜杖;兒孫有孝,代代榮昌。父亡子手執竹杖,因竹有節,意為節哀;母亡子手執桐杖,意為哀痛同於喪父。靈樞在廳堂里放置一天,在這期間,親戚、朋友便前來憑弔。辦喪事的人家應該在門口放一盤石榴技葉和紅頭繩紮成的小花朵,弔唁者走出靈堂時各拿走一枝,以示除去晦氣,帶來幸運。一天後即出樞,也即送葬。出葬時,棺材上蓋上一張描龍綉風的緞棺蓋。當棺材抬起的時候,要將安置棺材的兩隻板凳踢翻。這時,死者親屬必須放聲大哭。出柩時,前頭是輓聯唁軸開路,然後是一個人在棺材前面撒放紙錢,賄賂孤魂野鬼,以免騷擾。左邊扶棺的是孝子、孝孫、孝婿;右邊扶棺的是孝媳、孝女。跟隨在後面的是親戚、生前好友及本族老人。以前,親屬送葬必須穿白長衫,所以潮俗說「穿白長衫綴行」。現在則只穿素色衣服就行了。棺材抬到大路口或橋頭,送葬的人,無論親疏內外,一律與死者拜別回家。這時死者親屬要端出一盤糖讓送葬的人吃,以示祛邪。送葬人回到家中,不能直接跨進家門,而是應在事先置放在門口的一盆浸有紅花與菝草的清水中洗滌。棺材由孝子孝婿護送到墓地安葬,棺材在途中不能歇息。不然的話,會使死者陰魂流落荒野,無可歸宿。故俗語說:「棺材扛上肩——孬歇。」所以,每次抬棺材必須有兩組人馬,若是其中有人累了,才有人來接替。棺材到了山上時,先在壙里播種子,拿出一些稻穀也好,麥種也好,撒在壙里,並念道:種子落土萬年青,內外仔孫大發家。一種落土萬種收,內外仔孫富貴蓋亞洲。種子播落墳山,福蔭子孫做大官。種子落土發四季,內外子孫大富貴。種子疊墳頭,親朋戚友人人富齊齊,仔孫代代富雅。種子播到圓,內外子孫富貴萬萬年,親朋戚友人人賺大錢。最後收一些種子回去,並念:種子播來播去播有剩,分乞仔孫去大賺,人人富過曼谷阿陳弼臣。葬畢,送葬者脫去孝服,孝子在墓前點焚大貢香,把亡靈請回家中祭祀,稱為「回靈」。亡靈到家後在家中設靈堂,逢七日祭奠一次,稱做「頭 七」。到「七七」(49天)或百日始畢,稱「脫孝」。脫孝時,要請「師公」誦經超生,保佑亡靈安寧,並早日投胎出世。這時,家屬要糊紙床紙被、金童玉女,以供亡靈享用,並做「白餜」分送親友。在過去,還流行著二次葬的習俗,據《潮州府志》載:「陋俗相沿,葬後10年或20年,則易其棺而貯骨於瓷罌,名曰金罐,骨黃者復痤原穴,骨黑者另覓佳城,不經甚矣。非一二縉紳明理之家,鮮不為俗所移者。」風水的選擇關係到後代人的福災,所以必須在埋葬了幾年後再扒了墳墓挖出棺材,開棺後把骨頭從踝骨、腿骨、脊椎骨等按順序取出來。打掃乾淨後,又按蹲坐姿勢把骨胳一一裝進一個口小腹大像花瓶一樣的陶壇,這個陶壇就叫做「金罐」。撿骨頭時要小心,不能漏掉任何一個細小部位,更不能擺錯位置。如果骨頭顯金黃色,說明風水好,可重新將金罐埋進去;如果骨頭呈黑色,則說明風水欠佳,必須重新找墓地。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單片機測溫UI版
※自由裁量權的程序規範化研究
※以案說法:違法建築強制拆除也要求程序正當
※程序列印字元畫?
※陳光別往生後他的冤親債主求超度聽經,聽幾個月都走了(附播經供養眾生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