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健身者談談學練太極拳的幾個階段【一】(李力行)

學練太極拳的主要目的有練武和健身兩種,目的不同,修鍊的側重點也應該有所不同,練武者注重技擊方面的修鍊,還要學練推手和發勁;健身者則重在練氣,特別注意內功養生的修鍊。實際上,大多數人學練太極拳的主要目的只是為了健身,照理應該引導練拳者注重內功養生的修鍊,但是現在社會上教太極拳的,兩者往往混為一談,而且講技擊、重外形的多,和氣功養生結合、注意內功修鍊的少;層次不分教拳的多,分層次教拳的少;單純教拳架的多,結合實踐鑽研理論的少。導致學練太極拳的,用力「打」拳的多,放鬆「練」拳的少;熱衷於學花樣的多,注重於提高的少;跟班被動合練的多,虛心求教、互相交流切磋的少。由於這些弊端,顯示不出太極拳的本質和特點,使大多數練拳者的拳藝水平始終停留在初級的太極操階段,滿足於並不規範的姿勢和動作,難以取得比較顯著的健身效果,也影響著太極拳運動的進一步發展。

太極拳哲理博大精深,無論為了練武或是健身,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拳藝水平,以求得到更快的進步和更好的健身效果,必須加強太極拳的理論修養,用拳理、拳法指導練拳,使得練拳變得更加自覺,方向更加明確。此外,太極拳的層次性極強1第52頁,不同層次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不同,練拳要領不同,練拳時的體驗和領悟也完全不同,所以應該了解練拳的不同階段,領會每個階段的練拳要領,確認自己目前的拳藝水平正處在哪個階段,就可以隨時預見和把握練拳的努力方向,從而提高練拳的自覺性。始終把握住練拳的方向,練拳時可以起引導作用,但水平的提高主要還要靠多練,在學練中注意尋找各階段出現的各種問題,靠理論和實踐的緊密結合,解決這些問題;當然更要靠悟性,靠自己在實際的練拳和學習理論過程中不斷的、認真的體驗和領悟。如果僅僅滿足於把一些名師名言掛在嘴上,夸夸其談,那是沒有用的;但也不可拔苗助長,在練拳時過多地注意意念,「意大是力、是滯」1第54頁,也是不可取的。此外,如果能夠隨時把自己練拳的點滴進步和心得體會記錄下來並加以總結提高,進步將會更加顯著,特別應該把在練拳和理論學習過程中的一些新的體驗和領悟及時記錄在案。

中醫上講,「通則不痛,不通則痛」,身體健康是由於體內氣血運行通暢的緣故;有病則是因為某些經絡不通或不夠通暢所致,而疏通經絡應是祛除疾病的根本途徑,練拳的健身效果主要就體現在打通大小周天,促使體內內氣充盈並使其在經絡中運行通暢。所以以健身為目的的練拳者不應該僅僅滿足於單純的拳架學練,還應同時重視太極內功的修鍊(注1),注意太極拳和氣功養生的結合,此時太極拳本質上可以看成是氣功中的動功,特別是在進入第二階段以後,氣功中的一些體驗和要領會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練拳過程。如果在學練太極拳之前先(或在練拳的同時)學點氣功,會對練拳大有好處,本人就因為在練拳前學過幾年氣功,所以練拳時得益不少,例如練氣功時大小周天早就打通,內氣的產生和運行就比較容易理解和實現,腹式逆呼吸在練氣功時也早已學會了,如此等等。可惜太極拳和氣功結合方面的資料太少,這裡推薦李經梧、張天戈所著《太極內功》2和李文濤著《太極拳氣功入門》3兩本書,它們篇幅不大,但看了頗受啟發,如果能夠認真地讀一讀,必定會有比較大的收穫。

練太極拳的關鍵是肢體和心意的放鬆,放鬆是太極拳的靈魂,所以學練太極拳的同時必須著重練好松功,這是太極內功的主要內容之一,並且從學拳的一開始就要進入松功的學練,兩者不能脫節。祝大彤、薛秀英編著的《太極內功解秘》1和解守德所著的《太極內功心法》4兩本書專門對松功及其訓練方法有比較詳細和深入的探討;後者還把松功細分為鬆開、鬆散、松沉、松靜和松化五個層次,反映拳藝水平的不同階段,這些內容都是學練太極拳的應該認真學習、深入研究的,並在練拳實踐中親身去細細的體驗和領悟。

問 題 征 答

本人從小體弱多病,體質差,練太極拳的目的主要也是為了健身,還比較重視內功的修鍊,經過多年來的修鍊,體內不但有了內氣,而且內氣的運行感到越來越充盈和通暢,所以雖然現在已逾古稀之年,仍舊精神矍鑠,很少生病,平時走路健步如飛,身體的穩定性好,深切地感受到練拳對健康帶來的好處,以及應用理論指導練拳、練拳和氣功養生結合對取得顯著健身效果的重要性。為了把練拳中的一些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以便今後更自覺地練好太極拳,近來分階段總結了自己多年來在學練楊式太極拳中的一些切身體會,以及在學習太極拳理論和練拳實踐緊密結合方面的心得,從而寫成了本文,當然,這些練拳的體會和心得主要注重在健身方面,沒有太注意技擊方面的效果。本文初稿完成後,還隨著練拳和理論學習過程中不斷出現新的體驗而持續地進行修改,至今已歷時兩年有餘,今後還將繼續修改下去,實際上這也是練拳總結和不斷產生的新體驗兩者結合的一次有益嘗試。

此外,撰寫本文的目的也是為了拋磚引玉,希望通過本文,和拳友們進行練拳心得體會的交流和討論,以便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由於本文的寫作只是為了全面總結本人練拳健身的全過程,並不是為了發表,涉及的內容比較多,又不想割捨,所以文章不夠精鍊,甚至有些重複,敬請耐心細看。有些看法也不一定正確,熱切地希望各位拳友能無保留地對本文提出中肯意見或補充,有不同觀點則歡迎進行討論,文中提出的幾個問題,也希望能得到圓滿的解答。

本文根據自己學練太極拳的實際體會,結合學習有關太極拳的一些文章,特別是李劍方的《太極拳練習階段淺說》5和陳正雷的《陳式太極拳的練習步驟與方法》6兩篇文章(四個階段的基本框架就源自這兩篇文章,從這兩篇文章中所引用的有些段落,就不予一一註明了),對學練太極拳幾個階段的劃分、每個階段的練拳要領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和體會。關於技擊方面的內容,雖然對於以健身為目的的練拳者來說不是重點,但對理解練拳姿勢和動作的正確性也是比較重要的,由於這方面的資料很多,本文盡量避免涉及。

本人在練拳和理論學習的過程中,陸續產生過各種問題,有些問題已經隨時得到了解決,有些則還沒有找到滿意的答案,反映本人的拳藝水平層次還不夠高,正如祝大彤書中所說:「太極拳的層次性極強,修鍊不到上一層次,很難以理性、感性了解和體驗到上一層次的功法。」1第126頁這也說明太極功夫是「練」出來的,要從親身體驗中明白拳理、拳法,再用弄明白的拳理、拳法去進一步指導練拳(所以本人不太推崇不結合實際體驗的純理論性的拳理探討)。下面是尚未解決的一些主要問題,這裡提出來,希望有親身體驗的老師和拳友們能給以具體的指導和幫助。

1.太極內功和氣功有哪些共同點和哪些不同點?太極拳的大小周天和氣功的大小周天的運行路徑是否一致?有什麼不同之處?內氣運行從丹田開始還是從命門開始?

2.楊振鐸說:「氣功要求意守丹田,而楊式太極拳則要求氣沉丹田,」27兩者有什麼不同?應該如何理解?祝大彤的書中又說:「太極拳一般不提氣沉丹田。……氣沉丹田有悖太極陰陽變化,影響小腹松靜靈活。」1第105頁這些說法有沒有道理?有沒有矛盾?

3.李經梧、張天戈的《太極內功》書中談到「太極內功的特點是以意守命門為主」2第15頁,似乎和其他作者強調氣沉丹田的講法不同,該如何理解?本人認為,為了保持立身中正和做到松沉以求練得整勁,氣沉丹田是必要的;但是太極拳是從技擊而來,定勢時向前打出的多,所以定勢時為了保持立身中正,總是要求命門後鼓(尾閭前送),可見,命門也是練拳時需要經常關注的地方。根據本人的體驗,氣沉丹田,有利於氣順著任脈下沉;而命門後鼓,有利於氣順著督脈上拔,兩者都是打通大小周天、增強內氣和內勁的必要手段,同樣需要重點予以關注,這種看法對不對?

4.「松」是太極拳的關鍵,化拙力的「松」、產生渾勁的「松」、增強輕靈勁的「松」以及達到神明階段的「松」各有什麼特點?在練拳的實踐中有什麼不同的感受?謝守德的《太極內功心法》書中將「松」分為鬆開、鬆散、松沉、松靜和松化五個不同層次4第1頁,和四個階段有什麼對應關係?

5.謝守德的《太極內功心法》書中所說的「鬆散」(注32)4第9頁是橫向上的放鬆問題,練這种放松有什麼意義?要達到什麼水平才能練這種鬆散?怎樣練才能做到幾個大關節橫向上的鬆開?汪永泉在《楊式太極拳述真》一書中,把內氣向身外輸送形容為有三道氣圈,17第21頁為什麼本人練拳時一點沒有這方面的體驗?

6.祝大彤、薛秀英的《太極內功解秘》書中說:「松有陰松,陽松」之分,「陰是隱,是虛,是空,是開,是靜,是柔軟,是捨己從人。……陽是意之顯,是實,是有,是合,是動,是堅剛,是發放。」1第115~116頁該如何理解和體會?分清陰陽對練拳有什麼意義?

7.祝大彤、薛秀英的《太極內功解秘》書中說:「練拳和修鍊松功必須從腳下用功,從下往上練。這是千百年來代代先賢從實踐體驗中得來的經驗,又是多少位先賢拳家付出一生得來的教訓。」1第60頁該如何理解?似乎和我們練拳的習慣正好相反,我們往往上臂放鬆了,然後才注意腳的放鬆。究竟怎樣練才好?

8.宛生在「『太極腰』的修鍊」一文中指出,「下肢運轉時以腰帶胯,以胯帶腿,以腿帶足」11,這裡是以腰帶胯;但趙幼斌卻說:「轉腰實際上是兩胯在轉,腰轉是在兩胯轉動下的主動延伸或加深」28第105頁。究竟轉動應該腰主動呢?還是胯主動呢?

9.注19中所述周身一家包含的三個主宰方面應如何理解?

10.特別希望對第四階段的內容能給以具體的指正和補充。

太極拳術語注釋(文章摘錄)

本文涉及一些太極拳術語,這些術語是否能夠正確和深刻的理解將直接影響到練拳過程的理論指導效果,這裡,把本人曾經學習過的參考資料中對一些太極拳術語的有關解釋摘錄如下。沒有用本人自己的語言來做解釋,也許顯得有點偷懶,但我想權威性的語言可能更令人信服一些,所以就這樣做了(當然也有想把一些好的名家解釋匯聚在一起的意思),對本人來說,也算是一次系統的拳理、拳法學習吧。

注1.太極內功的修鍊:「太極拳的功用可以發揮在養生與技擊兩個方面。為養生而學,就要練就知己之功,求得內氣充實通暢,由此方可祛病延年。為技擊而學,則要在知己之功的基礎上,加練知彼之功,防敵護身。目前習練太極拳者,絕大多數都是以養生為目的。即使有些人以提高技擊功夫為目的,也得首先具有健康的體魄和充足的內氣,因此必須從養生架子學起。練氣是非常必要的。否則,既不能求得養生,也不可能很好地掌握技擊本領。」17第12頁

「凡是一舉一動,是以意為主使,以氣來牽引,無論伸縮開合,或收放來去,吞吐含化,皆是由意氣的牽引為主動,由腰脊來領勁,此是太極拳與他種拳不同之處。如一勢之開,不但四肢開,而心意胸脊必先為之開;如一勢之合,不但四肢合,而心意胸部必先為之合,凡一切動作必須由內達外,所以稱為內功。」29

「太極拳的外形運動只是太極拳鍛煉的初級階段。但外形鍛煉也要達到『松、靜、柔、軟、圓、輕、慢』,只要經過不懈的努力,都可以收到健體強身的效果。這就是之所以太極拳能這樣普及的原因。但是太極拳高層次的修鍊要修道悟理,要進行性命雙修、形神互修,還要內外兼練,以達到不僅身心輕舒,還要修道養壽長生以及獲得內功,進而能實現高層次技擊的防身之效果。」25第268頁

注2.太極修鍊四步功:「楊澄甫先生曾告訴他的弟子李雅軒先生,古人練拳,是分四步功夫,第一步:練體以固精。即是練架子的功夫。在筋骨方面,使其增強彈力;在關節方面,使其增強活動;在骨骼方面,使其堅實,精髓充滿。第二步,練精以化氣。即是行功養氣之功夫。使其飽滿之精髓,化成充實之中氣。第三步,練氣以化神。即是養氣藏神之功夫。在練得氣足精滿之後,再朝夕鍛煉下去,即會發現神明的靈智。有了這種靈智,無論用之於任何事務,都可以達到適當之處。不獨是打拳推手而已。第四步,練神以還虛。即是在靜極默篤之後養虛領之功夫。在練出神明靈智之後,又將它藏之於內心骨骼之中,含而不露。從表面上看,似乎什麼也沒有,然而在實際上,它是包羅萬象,無所不有,無所不為,無所不然的。如同絹裹明珠,光澤內藏,能普照一切。」4第115頁

(網路轉載)


推薦閱讀:

太極五息功之五息站樁 求瑜伽和太極拳的教程
吳氏太極拳道
太極拳中的對拉弓勁與八面支撐
陳小旺九式太極拳教學視頻(圖文)
太極拳之陰陽論相關資訊

TAG:健身 | 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