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心靈地圖

心靈地圖     The Road Less Traveled          作者:史考特.帕克/著          內容提要:              二十世紀末,一股回歸心靈、探索靈魂的風潮席捲全球,派克醫師《心靈地圖》是探討精神成長的濫觴,他娓娓道來生命與愛的本質,仿若一股清流喚醒人心,在美國引起廣泛的閱讀與重視。本書成了美國的一大奇書,自二十年前出版以來,一直居於《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之上,它在美國的銷售量超過同時期《聖經》的銷售量,是一本經得起嚴格考驗的現代經典。                      作者簡介:              派克:哈佛大學及凱斯西方保留大學醫學博士。曾服務於陸軍醫療部隊、擔任精神科開業醫師。在一九八四年創辦了團體激勵文教基金會,提供心理專業指導,協助無數的組織建立真誠共識團體。著書、演講不輟,是備受推崇的作家、思想家、精神科醫師以及深具影響力的精神導師                    書 籍 簡 介     派克博士在本書中娓娓道來生命的本質,唯有靠「愛」「紀律」,藉由真愛的動力、擴充滋養自我與他人的視野,達至心靈的成長。               這是供那些不看勵志書籍的人閱讀的勵志書籍。書中全然沒有關於無盡喜悅和幸福的誘人承諾(這是個人發展書籍的共同特徵),但仍然是熱門暢銷書。書中包括了諸多虛幻的浪漫愛情、邪惡、精神疾病和作者的心理及精神危機等沮喪話題。          也許是因為本書缺乏樂觀情緒,所以我們很容易會信賴它--原因在於,一旦我們知道了最糟的情況,我們就可以自由地把目光投向更遠的地方。《心靈地圖》鼓舞人心,但採取了舊有的方式--把自我磨練擺在一系列良好生活價值的首位。如果你相信,獲得教化乃至充分的精神健康並非易事,諸如承諾和責任之類的因素是成功的根源,那麼你與作者就是同道中人。          作者的經典著作對某些人來說是重要的,對其他人來說則充滿了改變人生的觀點見識。          《心靈地圖》從1978年出版以來,連續十多年居於美國最著名的《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總發行量上千萬冊,在讀者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和獲得了巨大的認同。          這不只是一本書,更是作者胸懷萬千、自然流露出來的具體表現 -- 華盛頓郵報書籍評論家斐麗絲.蘇洛          本書的內容調和了傳統心理分析理論與七O年代文化衝突的現象,堪稱當代心靈探索領域的試金石 -- 出版人周刊          本書是探討宗教心理學的先驅,讓更多人能跟隨它所揭示的心靈啟發,邁向康庄大道 -- 美國圖書館館藏期刊          這是劃時代的巨作.... 本書提供讀者一趟充滿價值的「朝聖之旅」,鼓勵我們永遠向前,並指出通往完整人生的正確方向 -- 美國國家紀事報          作者的思想透露出幾分存在主義心理學大師羅洛.梅的味道.... 都是關於成長、發人深省的見解 -- 家長雜誌          讀來令人愛不釋手.... 帕克醫生對於追求性靈成長上的堅持,字字句句充滿原則性,使本書彌足珍貴 -- 華爾街日報                         下面是摘自《心靈地圖》的精彩言論,希望能對大家的心靈成長有所幫助。                         心靈地圖----追求愛和成長之路           美: 斯科特.派克      1. 一旦真正了解而且接受了人生困難重重的事實, 我們就不會那麼耿耿於懷, 人生也就顯得不那麼多災多難了.      2. 生命的真諦就在面對與解決問題的過程.      3. 促使心靈全發展唯一的方法就是體認受苦的價值.           4. 紀律是解決人生難題最主要的工具, 它也是受苦的工具.      5. 紀律是一套面對痛苦的績極原則, 分為四要點: 不逞一時之快、 承擔責任、 忠於真相、保持平衡.      6. 先面對痛苦, 把問題解決, 事後享受到的快樂會更大. 這也是唯一正確的生活方式.           7. 良好的紀律需要時間培養.      8. "如果父母願意陪我受苦, 受苦一定不是壞事, 我也該承擔起自己的痛苦才對." 這就是自律的起點.      9. 自覺有人珍惜的孩子, 自然就會珍惜自己, 這種認知可貴甚於黃金.          10. 當一個人肯定自我價值時, 就會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來照顧自己, 而照顧自己也就是自律的真正意義.     11. 神經官能症者強加給自己過多的責任; 人格失調患者卻凡事不肯負責.     12. 變化多專的人生當中, 評估自己該為什麼事負責, 是個永遠存在的難題.          13. 神經官能症患者會把自己整得很慘, 而被人格失調患症者修理的倒楣人士當中, 首當其衝的就是他們的子女.     14. 一個人經過長時間的努力, 才完成了一幅具世界觀的地圖, 而且似乎是很有用的地圖.     15. 心理健康就是一種永不中止、不計一切代價、為真理奉獻的過程.          16. 睿智的人生是思考與行動的綜合.     17. 唯一確定自己的心靈地圖是否符合真相的辦法, 就是接受其他製圖者的批評與挑戰.     18. 心理問題的病根千篇一律, 都在於自欺與欺人的謊話交織成一片綿密的網.          19. 態度開放的人不斷修訂他們的心靈地圖, 因此會不斷的成長.     20. 平衡的最高原則是: 放棄 .     21. 一個人如果要在人生旅途上不斷前進, 早晚都會面臨這些重大的關頭: 要抉擇放棄.          22. 我們必須放棄過去倚重的處事與看事的方式, 才能成功的邁入下一個階段.     23. 心靈成熟的人都有豐富的愛心, 愛得愈多, 快樂也愈多.     24. 愛是為了滋長個人和他人心靈成長, 一種發乎真誠意願的行動; 不但需要努力, 也要有勇氣作後盾. 除了持續投入奉獻外, 更需運用智慧.          25. 愛的定義是: 為滋養自己和他人心靈成長, 而願意擴充自我 .     26. 愛是行動, 是一種基於意願的行動.     27. 墜入情網常涉及與性有關的愛.          28. 墜入情網的經驗千篇一律不會持久.     29. 墜入情網是一種退化.     30. 墜入情網不能擴大一個人的疆界; 只會造成自我疆界的一部分暫時崩潰. 一旦墜入情網的美好時光結束, 自我疆界又恢復原狀, 當事人只會覺得幻滅, 但並不因而成長.          31. 墜入情網唯一的目的就是消除寂寞.     32. 墜入情網是人類因應內在性需求或外在性刺激的典型反應, 作用在於增加生殖機會,促進物種生存.     33. 愛是一種自由的抉擇. 相愛的人不是一定要生活在一起, 他們只是選擇生活在一起罷了.          34. 把被愛當作目標是不可能成功的.     35. 如果把自由作為安全感的代價, 婚姻關係反而破壞了各個成員的成長機會.     36. 唯有兩個堅強而獨立的個人, 才能建立美滿的婚姻.          37. 愛與自律必須並存.     38. 愛的唯一真正目標, 是心靈的成長.     39. 愛不光是給予; 它是合理的給和合理的不給; 是合理的讚美和合理的批評; 它是合理的爭執、對立、鼓勵、敦促、安慰.          40. 被虐待狂把忍受虐待視為愛的表現, 但其實這只是他們尋求報復快感的必要條件, 它的基本動機是恨, 不是愛.     41. 愛是一種自我的擴充, 而非犧牲.     42. 真愛永遠追求心靈的成長, 除此之外, 都不是真愛.          43. 愛是行動, 不是感覺.     44. 我為愛下的定義是: 為了滋養個人和別人的心靈成長 擴充自我的意願.     45. 把真愛與愛的感覺混為一談, 造成各式各樣的自欺. 愛只能靠行動證明.          46. 愛也可以說是努力或勇氣的一種形式.     47. 愛最主要的努力就是關懷.     48. 表現關懷最常見也是重要的方式就是傾聽.          49. 如果一個人決心不冒痛苦的危險, 就必須從生活中剔除許多東西----所有使人生多采多姿而有意義的東西.     50. 生命的本質就是改變` 不斷的成長與衰退.     51. 成長可說是猛力一躍向前, 而不僅是舉足跨一步而已.          52. 人生唯一真正的安全感, 來自充分享受人生中的不安全感.     53. 最高形式的愛必定是全然自由的抉擇, 而不僅是服膺成規而已.     54. 不分層次高低深淺, 投入都是真愛的基石.          55. 婚禮後的投入是夫妻得以把墜入情網的迷惑轉化為真愛的原動力.     56. 性不是一項投入的承諾, 而是自我的表現` 遊戲` 探索` 學習與快樂的放縱.     57. 好家長的角色與好心理醫師的角色極為類似.          58. 父母向子女學習, 就不愁與時代脫節.     59. 愛人者經常處於一種兩難的困境當中, 一方面要尊重所愛的人生活獨立, 一方面又要適時提供愛的引導.     60. 謙遜乃是真正的自知之明, 凡是認清自己` 了解自己的人, 表現於外一定十分謙遜.          61. 真正以愛為出發點的人, 會致力尋求必備的智慧.     62. 任何真心付出愛的人言行舉止都會自律, 甚至所有真誠的愛的關係, 都是有紀律的關係.     63. 漫無節制的感情絕不會比有紀律的感情更深刻.          64. 愛一個無法因你的愛而得以心靈成長的人, 就像在旱地上撒種, 是一種精力的浪費.     65. 真愛最重要的一項義務就是對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負責.     66. 真愛會不斷自我更新, 愈是滋養對方的心靈成長, 自己的心靈也愈能得到滋養與成長.          67. 真愛的一大特徵就是人我之間的區分並不因而泯滅. 付出真愛的人永遠會把所愛的人視為完全獨立的人體, 他會尊重和增大對方的獨立.     68. 個人的成長與社會的成長雖如此密切的交織在一起, 但成長邊緣上的孤寂感卻是不可避免的.     69. 好的心理醫生基本上扮演的是好父母的角色, 父母的職責是使自己對孩子有用, 而不是利用孩子滿足個人的私慾.          70. 缺乏愛是導致心理疾病的主因, 而愛則是心理治療的要素.     71. 當我心愛的人第一次赤裸裸的站在我面前, 任我瀏覽時, 我心中充滿一種感覺----敬畏.     72. 文化最基本的要素, 其實還是家庭.          73. 父母的行動創造了一個獨特的世界, 我們的世界觀就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     74. 心靈成長是一段從小宇宙進入不斷擴張大宇宙的旅程.     75. 人類如果不信神, 說不定可以活得更好; 神不是來世的許諾, 而是今世的毒藥.          76. 對別人教我們的事物, 和文化中約定俗成的一切, 採取科學的懷疑態度, 乃是追求心靈成長不可或缺的要素.     77. 任何事物都逃不過我們視界, 只要我們決心研究一樣東西, 就一定找得到方法.     78. 佛佗在不再尋求企盼時頓然開悟, 因為他讓"悟"來到自己心中. 我們雖然不能憑意志達到神恩, 但我們可以準備自我, 成為一片沃土, 一片歡迎它紮根的地方.          79. 所有的病症都應歸入身心症的範圍----心理先出問題, 身體的自衛系統才會失效.     80. 人類有性慾和恨意並不購成問題. 意識心靈不願面對這些感覺並承受處理它們所帶來的痛苦, 寧可自欺欺人的作法, 才是真正的問題之源.     81. 人性成長軌跡幾乎都由一股超乎我們意識所能控制的力量推動.          82. 心靈成長是個人的進化.     83. 心靈成長是一種需要投入大量努力而非常艱苦的過程.     84. 人性的愛就是一股無視於熵的自然律的神奇力量.          85. 阻撓心靈成長的障礙, 只有一個, 那就是懶惰. 我們只要能克服懶惰, 所有其障礙都會迎刃而解.     86. 懶惰呈現的一個主要方式就是恐懼.     87. 我們大多數的恐懼都是為了怕改變現狀, 怕一時冒險向前, 就會失去目前擁有的一切.          88. 心靈成長愈趨成熟的人, 對懶惰愈有自覺.     89. 懶惰就是原罪.     90. 如果你渴求崇高的智慧, 你應當反顧自己的內心.          91. 覺悟到自己與上帝之間密切的關係後, 所有空虛寂寞都會一掃而空. 這就是所謂"靈交"     92. 所有在心靈成長的道路上走得最遠的人, 都會嘗到孤獨滋味.     93. 生活在現實世界裡, 為了生活得好, 我們必須儘可能了解世界的真相.          94. 一般人愛的能力和成長意願不僅靠童年世代父母親情的滋養, 也靠他們畢生體會的神恩.     95. 兼具愛心與勤勉, 則可從心所欲不俞矩.     96. 很多人就是因為缺乏承受孤獨的能力, 寧可放棄掌舵的機會.               心靈地圖                    名家語集 康哲行 摘錄、整理(7/4/2003)                    以下選自《心靈地圖》,派克(Scott Peck)著,天下文化,2002                     在成長的路上,有人日夜咀嚼痛苦,不肯走出怨尤;有人卻相信淚後的人生更加光燦,努力尋找雨後的彩虹。本書作者派克告訴我們,對現實的了解愈清楚,心靈中的那份地圖愈清晰,就生活得愈自在。           在派克的筆下,愛與紀律跳脫傳統的定義,成為生活的依憑與指針,他鼓勵我們做個懂得自律與愛人的人,釐清個人的信仰與世界觀,對不可預期之事采開放的態度,如此心靈成長的果實將更形豐碩,也才能擁有活潑光採的人生。                    人生的難題                    ˉ 「人生困難重重。」這是個偉大的真理。一旦我們真正想通了這層道理,我們就能超越。一旦真正了解而且接受了人生困難重重的事實,我們就不會那麼耿耿於懷,人生也就顯得不那麼多災多難了。          ˉ 大部分的人都不明白人生本來就遍布艱難的事實,他們不斷怨天尤人,要不就自艾自憐,彷佛人生本來應該是既舒服又順利似的。          ˉ 他們堅持自己的難處與眾不同,奇特的困難偏偏降臨在他們身上,而別人都得以倖免,置身事外。          ˉ 生活的真正難處在於:面對問題尋求解決之道,是一段非常痛苦的過程,但生命的真諦就在於這段過程。面對問題能啟發我們的智能,激勵我們的勇氣。我們的心靈在尋求解決問題的當中摸索出成長的道路,問題的解決與否遂成為成功與失敗的分野。          ˉ 美國開國先哲富蘭克林說:「只有痛苦會留下教訓。」聰明人學會在問題來臨時不畏懼逃避,反而迎上前去,坦然迎向隨著問題而來的痛苦。          ˉ 很多人都缺少面對問題的智能,而且幾乎所有的人,都多多少少有點為了怕痛苦而規避問題的傾向。有的人因循苟且,希望問題自行消失;有的人裝著視而不見,希望它因此不存在;還有人利用麻醉物和毒品來麻痹自己的感官,想把引起痛苦的問題排除在記憶之外。          ˉ 規避問題與痛苦的動機是一切心理疾病之源,但逃避卻會帶來更大的痛苦。在逃避問題的同時,我們也錯失了解決問題帶來的成長機會。                    生活的紀律                    ˉ 促使心靈健全發展唯一的方法就是體認受苦的價值,面對問題,勇於承擔相隨而來的痛苦。而解決人生難題最主要的工具是「紀律」。它幫助我們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堅定不移,得到成長與學習的益處。紀律也是幫助我們受苦的工具,它使痛苦淡化,使我們更能忍受。          ˉ 某方面的紀律只能解決一部分的問題;唯有完整的紀律才能解決全部的問題。而我所謂完整的紀律是一套面對痛苦的積極原則,分為四項要點:延遲享受、承擔責任、忠於真理、及保持平衡。          ˉ 這些都是十歲小孩就能夠實踐的簡單原則,但有時即使貴為一國之君,也會因忘記這些紀律原則而自取滅亡。          ˉ 問題不在這些原則好不好,而在於你要不要用。它們都是用來面對痛苦的工具,所以一心想逃避痛苦的人,也就用不著這套工具了。                    延遲享受                    ˉ 這套紀律的首條就是「延遲享受」。也就是不逞一時之快,重新安排生活中快樂與痛苦的順序。先面對痛苦,把問題解決再談享受,事後享受到的快樂會更大,這也是唯一正確的生活方式。          ˉ 「延遲享受」是自律的起點。孩子從五歲起,就可以開始學習「延遲享受」的生活安排方式。例如先做完功課再看電視,或吃蛋糕時不要先把糖霜吃完。到十五、六歲以後,這樣的表現應該已經是常態。          ˉ 父母本身能夠自律,就是孩子遵守紀律的榜樣。當父母有嚴格的自律、自製、自尊,把生活過得井然有序,孩子就打內心深處相信這是生活的最高準則;父母天天生活漫無目標,做事咨情任性,孩子看在眼中,一樣會視之為生活的不二法則。          ˉ 不過,在一個家庭中,「愛心」比角色模範更為重要。例如像醫生、律師等業有專精的父母,儘管有嚴謹生活的外表,若實質上缺少愛心,它們教養出來的孩子仍不會把紀律放在眼裡。          ˉ 「愛心」是最重要的元素。我們愛一件東西,就會肯定它的價值,樂於花時間在它上面。愛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我們會花難以計數的時間照顧、陪伴他們。孩子在長期的愛心熏陶之下,會更能體會和接受父母的身教。          ˉ 逃避痛苦,無視痛苦的態度,經常肇因於不肯「延遲享受」。我們已經知道,面對問題必然是一場痛苦的經驗。所以,趁早面對問題,就代表願意放棄目前的安逸,或至少願以程度較低的痛苦換取較大的痛苦。這麼做的報酬是將來能享受真正的愉快與滿足。                    承擔責任                    ˉ 如果我們不著手解決人生的難題,問題就永遠無法解決。我們必須先扛起解決問題的擔子才能解決問題;光是期待別人替我們解決問題,問題不會消失。唯一的辦法是挺身站出來說:「這是我的問題,我自己來解決。」          ˉ 當人們把責任推出去時,可能覺得非常痛快,但生活的難題不能解決,心智停止成長,使他們成為社會的負擔。正如六零年代傳下的一句名言:「如果你不是解決方案的一部份(part of the project),你就是問題的一部份。」          ˉ 每當我們逃避為自己負責時,都會千方百計地把責任交到別人手中。這麼一來,我們也就把權力交給了所謂「命運」。大師弗洛姆稱其為「逃避自由」,可說是相當恰當的描述。為了逃避責任帶來的痛苦,不記其數的人天天都在逃避自由。          ˉ 世上的確存在著迫害的力量,可是我們握有如何面對這些力量的選擇權。例如你選擇住在一個排斥男人留長發的保守鄉下,又堅持要留長發,就是不智之舉。你大可以搬到態度比較開放的城市,或乾脆剪掉長發。當你一味抱怨那些壓迫的力量而不設法行動,就是放棄本身的自由權。                    忠於真理                    ˉ 我們把世界的真相看得愈清楚,處理各種問題就愈能得心應手。我們對現實的種種看法,交織成一張「心靈地圖」,有助於我們在人生路上行進。我們對現實的認識愈清楚,地圖愈正確。          ˉ 繪製這樣一份地圖最大的困難在於它需要不斷地修訂。世界不斷在變,冰河來了又去,文化盛極而衰,我們用以觀察這世界的立場更是變化得快。每天出現的新信息,累積成重大的修訂工程;修訂的工作往往都很痛苦,可是不做就可能成為心理的病源。          ˉ 逃避現實而引起痛苦是人的本能,我們唯有靠「自律」克服這樣的痛苦。我們必須忠於真理,把它看得比舒適更重要,甚至在尋求真理時,欣然迎向所有的橫逆。「心理健康」就是一種永不終止、不計一切代價、為真理奉獻的過程。          ˉ 什麼是為真理奉獻?首先,它要求我們挑戰自我本性,不斷地嚴格自省。我們透過自身與外界的接觸來認識世界,為了能真正了解這世界,我們不但要觀察世界,也要檢討自我。          ˉ 睿智的人生是思考與行動的綜合(知行合一)。人之所以為人,就是我們的腦前葉使我們具有思考與反省的能力。一個人為真理奉獻的過程中,痛苦會顯得微不足道。          ˉ 現代人與原始人有許多不同之處,我們會學習很多不合「本性」的事,使它們成為我們的「第二天性」。其實所有的自律行為都可視為第二天性的訓練。超越本性、改變本性、學習去做並非出於本性的事,正是「人性」的另一個重要特徵,也是人性中偉大的地方。                    全然誠實的生活                    ˉ 由於個人的心靈地圖,是反應現實和真相繪製的地圖,它需要不斷地修正,而且要能夠隨時接受外界的考驗。所以,心靈地圖涵蓋全然奉獻給「真理」的生活,也就是「全然誠實」的生活。我們必須確定我們日常所做的溝通,包括用字和說話的方式,都要儘可能地誠實,反映我們認識的真正現實。          ˉ 保持誠實自律所花費的精力,比一直躲藏在秘密的陰影里要少得多。敢於面對真理的人,有勇氣生活在海闊天空的世界,因此擺脫了遭受恐懼的威脅。他們無須掩飾真相,沒有圓謊的煩惱,生活過得自由自在。          ˉ 但對一般人來說,全然的誠實多少帶著點痛苦,調整自己的良知與現實觀念是一種挑戰。而一般人必須「說謊」的理由,就是為著逃避挑戰的痛苦與其它後果。自欺欺人的謊言多不勝數,其中最常見的例如:「我們好愛孩子」、「我們好愛父母」,而說這些話的人經常都是言不由衷。這些似乎都是理所當然,也可能是事實,但即使不是,多數人也不肯承認。          ˉ 社會通常基於「不想傷人感情」的立場而認可白色謊言(善意謊言)。我們的社會關係往往膚淺得令人惋惜,「白色謊言」被視為愛的表現。於是父母寧願灌輸白色謊言給兒女,也不願以誠實、開放的態度面對孩子。          ˉ 通常這些為保留真相而作的「白色謊言」,被視為保護孩子、避免紛爭的措施。但有些父母卻是用「保護」做煙幕,避免孩子向他們提出挑戰,以維護家庭和諧的表象及對子女的控制力。          ˉ 當追求誠實和尋求保護的需求發生矛盾時,衝突在所難免。於是,不急於發表真相,或做選擇性保留部分真相的作法,不失為全然誠實的替代方案。但是,每個保留部分真相的決定,都可能是重大的道德抉擇。這個決定不能出於個人的慾望,必須是為了對方的需要而作的選擇,而且要檢討是否低估了對方的心理準備及坦然接受真相的能力。                    保持平衡                    ˉ 「自律」實在是一件複雜的工作,除了勇氣,還需要「彈性與判斷力」。在追求全然誠實的同時,也要能在適當時機保留真相;而在對自己負責的同時,也要能拒絕不該承擔的責任。換言之,紀律本身也需要「約束」,我們稱這種約束為「平衡」。          ˉ 「平衡」是一種彈性的紀律(中庸之道)。以生氣為例:它是一種求生存的反擊方式。但要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裡成功,我們不但要有生氣的能力,也要有生氣而不表達出來的能力,而且還要能用不同的方式表達生氣的情緒,那就是「平衡」的工夫。          ˉ 為了建立成熟、健康的心理素養,每個人都需要建立一套複雜而有彈性的心理系統,以便在各種互相衝突的需要、目標、和責任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          ˉ 平衡的最高原則是「放棄」,而放棄某些東西一定會帶來痛苦。但是,在緊要關頭如果我們拒絕放棄,就會失去平衡,其結果可能比某種程度的放棄更痛苦。所以,「放棄」是一種哲學,需要極高的智能來做決定。          ˉ 人生歷程中,每個人通過人生的急轉彎時,都必須「放棄」自己的一部份,才能保持平衡,不能冀想每次都能夠全身而退。而唯一逃避「放棄」的方法就是永遠留在原地,哪兒都不要去。          ˉ 說來令人詫異,但大部分人卻真的選擇了「留在原地」。如果你認為他們的行為奇怪,那是你還不了解,對他們來說「放棄」的痛苦有多深。          ˉ 不逞一時之快、少發一頓脾氣,都不過是次要的放棄形式,若換成放棄的是「人格的特徵」、根深蒂固的「行為模式」、一種「信仰」或「意識型態」,就無法令人等閑視之了。但是,一個人如果要在人生旅途上不斷地前進,遲早都會面臨這些重大關頭的「放棄」抉擇。                    「涵容」的人生境界                    ˉ 放棄自我是一種漸進的學習過程,它會帶給我們痛苦與折磨。在這個過程中,一種稱之為「涵容(bracketing)」的技巧」,是忍受痛苦和促進心靈成長不可或缺的工具。「涵容」的意義除了涵蓋、包容,基本上就是肯定自我、保持穩定與放棄自我(暫時忘懷自我),以換取更大的空間,和更新後的自我認知取得平衡。          ˉ 「涵容」說明了放棄與遵守紀律所導致的結果:你獲得的永遠比你放棄的更多。放棄的痛苦猶如死亡的痛苦,但舊的死去,新的才會誕生。生與死原是一體之兩面。建立更新、更好的觀念與理論,就代表舊的觀念與理論必須死去。          ˉ 雖然「輪迴」仍是一個不可解的迷團,但人生的確是一連串生死相循的過程。顯然,人活得愈久,經歷死亡和重生的次數就愈多。換言之,也經歷了更多的歡樂與痛苦。          ˉ 一旦我們完全接受了痛苦,它就不再存在;當個人的心靈成熟度有了長足的增進,就像小孩子視為天大的難題,落到大人手上就迎刃而解,痛苦也是如此。另外,心靈的成熟會使人充滿愛心;愛得愈多,痛苦就愈能忍受,快樂也隨之愈多。          ˉ 一個人「偉大」與否端視他忍受痛苦的能力,而且,「偉大」的本身即是一種快樂。這話乍看矛盾,其實不然。佛陀歷劫之苦與他在菩提樹下涅盤之樂,不過是一體之兩面罷了。          ˉ 「平衡」與「放棄」的本質是:你必須先擁有某些東西才能放棄它。還沒有得到的東西不可能被放棄,獲勝之前也談不上放棄勝利,唯有先確立自我才能放棄自我。          ˉ 或許有人會問:冥想、瑜珈是否也算是紀律的一部份?我認為它們都只有輔佐的作用,真正的紀律訓練還是我所介紹的四大重點:延遲享受、承擔責任、忠於真理、及保持平衡。只要不斷用心去實踐,任何人都能從而提升心靈的層次,擁有活潑光採的人生。                                    被喻為當代精神導師的帕克醫生第一本著作《心靈地圖》,創造了美國出版史的紀錄,連續十年高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並由全美讀者票選為最具影響力的書之一,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廣大迴響。         本書旨在探討我們內心深處,埋藏已久,需要做一番修正或調整因應之道,引發讀者的共鳴語啟示,藉本書能喚起我們捨棄舊有的觀念,注入一些生機,它是一本必須用心靈與之融合而讀的書,讀之在省思之餘,進而開啟另一人生觀的收穫。       首先提到紀律分為四大要點:       1、不逞一時之快       2、承擔責任       3、忠於真相       4、保持平衡。       獨到不逞一時之快時,給我當頭棒喝的啟示,原來生活的快樂與否,端賴自己的安排與掌握,由其中去調節自己的時間與困難的解脫,均是靠自己的抉擇。       帕克為愛下了定義:愛就是為了滋養個人和別人心靈成長,擴充自我的意願,愛得越深越投入,自己也經尤其得到更多的成長空間。       心靈成長的機會,要用心方能體會,才能有收穫,藉由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均能得到啟示,但要能捨棄過往不合時宜,迎接新事物挑戰的勇氣,不管年紀多大都不要以此為借口,藉以推託。       但願讀完這本書的同時,懶惰能棄我而去,很勇敢的為自己心靈勾畫出更符合時代潮流的心靈地圖,而努力去實踐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錄          自序 上天的禮物     前言 心靈成長是終生的功課          第1部 紀律 只要不斷用心實踐真正的紀律,任何人都能因此提升心靈的層次     面對難題     不逞一時之快     承擔責任     忠於真相     提升心靈層次          第2部 愛 愛就是滋養個人和他人心靈成長而擴充自我的意願     愛的定義與誤解     墜入情網     消極依賴     全神貫注     自我犧牲     重感覺而不行動     愛的表現     愛的風險     受拒與失落     ……     愛與心理治療     愛的神秘          第3部 宗教 對人生的了解就是我們的宗教;每個人都有一個宗教     個人世界觀的體現     無止境的求知之旅     挑戰過時的觀念     重獲心靈自由     勇於面對人生     平衡客觀的探討     避免以偏概全          第4部 神恩 神恩是一種力量,能在它降臨時開放自我,將是心靈成長的最大躍進          第五章 包容痛苦     第六章 學習寬赦     第七章 擁抱死亡     第八章 品味神秘          第3部 信仰     第九章 追尋心靈宗教智能     第十章 整合生命所有疆域     第十一章 審慎迎接新觀念     第十二章 攀上性靈的國度          後記 提供自己心靈養分                              全書大意          (一)反抗草率的思考          思考是困難的,思考是複雜的,若說明一切,思考是一種過程,有軌跡與方向,時間、系列的步驟或階段,最後引導出結果。一個人習於深思熟慮之前,完善的思考往往是一種費力而痛苦的過程。如果我們要想思考完善,當我們試圖分析重要的課題,解決生命中的問題時,就必須警醒防範草率的思考方式。但草率的思考在社會中,卻被當成是正常傳統的智能。因為,文化的標準是隨大眾的決定而決定的。只有深入裡面,才會發現它們阻礙人們的成長。          我們有義務面對自己的草率思考,就是使用批判的思考。它不是指亂用假設及用刻板印象和貼卷標的方式,來對別人下判斷。否則會使自己走進死巷,使我們時常與他人溝通不良,以致造成誤會、衝突。若要解決這種問題,就要好好的傾聽,因為良好的傾聽是種愛的表現。我們生活在一個有效率的社會,大部分時間都被拿去處理最不需要時間與注意力的事物,而不理會其它任何需要花費時間思考的事物,但所謂完善的思考是耗時費神的過程,不能期待立即的結果,必須慢下來,花時間沉思、冥想,甚至祈禱。這是到達更有意義,更有效率的唯一途徑。思想有效率,能夠區分事情的輕重緩急,這樣才能面對生命中的困難。完善思考的重點,就是變得更有意識。因為思考與意識是連結在一起。意識是所有思考的根據,而思考是所有意識的基礎。所以,一切人類行為─好的、壞的、漠不關心的─都根據思考與意識的參與或缺乏程度而決定。另外一個重要的問題則是,大多數人都不願意直接面對自己的死亡,而且寧願完全不去想這個問題。不過,在終其一生必須持續學習生命中,我們也必須在生命中學習死亡,這樣在時候來臨時,才知如何有意識放棄對生命的執著,最好把自己交給上帝。如果我們的生命不一定是要追求快樂、滿足或舒適,那麼我們生存在人世間是為什麼?生命意義又究竟是什麼?活著是為了學習也就是為了進化,即進步。而且學習就是向前進,最終目標是靈魂的完美,就是說,我們在塵世中能夠學習、改變與成長。但是學習與成長的抉擇是成年後才面對的,在童年階段,人們大部分的學習是被動的,外在壓力造成的。另外在學習過程中,人類還要習得去面對自己的自戀、死亡與赴死的問題。因此,在成長中,捨棄就是必要的,因為割捨部分的自我,是可以迎接新學習的。          (二)處理塵世的複雜性          在處理塵世的複雜性中,個人的生命抉擇是很重要的。首先,要成長,必須學習分辨自我毀滅與自我建設。當然要能學習成長就要透過面對與解決問題的痛苦。另外,責任的抉擇、順服的抉擇、使命的抉擇、感恩、從容赴死、空無的抉擇都是重點。像生命不停變化演變,我們必須評估、再評估自己的責任,每次我們都必須重新考慮我們的責任,這種抉擇會出現成千上萬次,直到我們死亡那一天為止。紀律是解決生命問題的方法,一切紀律都是某種形式的順從。分辨責任的紀律是最重要的,因為我們必須承受抉擇順服所帶來的存在性痛苦,抉擇順服的對象。不管是我們的自我、愛、上帝、或甚至邪惡的力量,「從容赴死」這個最重要的生命選擇,是選擇放棄一切選擇,把靈魂託付於真正力量的手中。          也許有人會認為個人的生命抉擇是由個體所決定的,彷佛我們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但人類是群居的動物,人類所有的選擇幾乎都經過我們所屬組織的某種影響。我所謂的組織並不只是商業組織,家庭也是組織,家庭的許多價值原則也適用於大型組織。組織化的行為課題幾乎涵蓋所有人類的心理層面,因為所有人類行為幾乎都發生在某種組織中。組織化的行為不僅包括個體在暫時的團體中的行為,也包括了團體本身的效能。範圍極為廣闊,不過一旦牽連到其它人,就要進入道德與禮儀的範疇。          (三)複雜世俗的另一邊          當我們扮演不同的角色,擔負各種任務、責任與挑戰,在家庭里,工作中以及人際關係上,都必須面對許多抉擇。但是當我們把目光放得更遠,超過自己日常接觸的家庭與所屬的組織後,我們的生命就變得更為複雜。不管是小孩、父母、學生或僱員,這個組織都屬於一個更大的組織,我們稱之為社會。我們以群體的生活方式生存,這種群體的範圍超過了鄉鎮或城市,區域或國家。我們都是世界的公民。身為這種社會秩序中的一份子,對於其公民資格的定義,我們面臨非常重大的抉擇。.像善與惡的矛盾、人性的矛盾、不勞而獲的矛盾、責任的矛盾、時間與金錢的矛盾都是一種抉擇。要到複雜世俗的另一邊,我們必須在思考上做極端的改變。我們要超越任何簡略的了解,才能去體會嚴格的科學家所謂的上帝理論。就像生命,複雜世俗的另一邊不是直來直往的,不是靜態的;就像生命,它是一種過程。這種過程的核心是神秘,但過程中也包含著改變、醫療與智能的獲得。在進入另一邊的旅程里,我們會體驗到一種洞察。而當我們來探討上帝理論時,一切一切的終結,都是指向上帝的。                    參考價值           作者在本書強調生命的過程是複雜的,我們必須學習思考生命和死亡的意義,選擇與承擔不同的角色及責任,而以社會和世界的角度來看我們的生活、角色及責任時,要超越複雜的世俗矛盾及紛擾,只有憑藉宗教信仰的過程。對於探討宗教對生命的意義,本書提供了豐富的觀點。
推薦閱讀:

動態地城:龍與地下城跑團地圖新選擇
咖啡館地圖 | 哪些時尚潮牌開了咖啡館?
MapSCII:在終端顯示世界地圖
GISer入門指南第二季本周發布

TAG:地圖 | 心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