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讀書人,李賀卻寫了一首「貶低」讀書人的詩

做為與李白、杜甫、王維齊名的唐朝詩人,同時又是繼屈原和李白之後的最傑出浪漫詩人——李賀,一生雖然短暫,但憑藉其為數不多卻無比精緻的詩歌閃耀在大唐的詩壇,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的一座令後人難以逾越的高峰。但眾所周知李賀雖然貴為皇族後裔,但到李賀時早已世遠名微,家道中落,隱淪昌谷。李賀少有詩名,自幼體形細瘦,通眉長爪,長相極有特徵。他才思聰穎,七歲能詩,又擅長「疾書」。相傳貞元十二年(公元796)李賀正值七歲,韓愈、皇甫湜造訪,李賀援筆輒就寫就《高軒過》一詩,韓愈與皇甫湜大吃一驚,李賀從此名揚京洛。年紀稍長,李賀白日騎驢覓句,暮則探囊整理,焚膏繼晷,十分刻苦。

成年時,李賀身負壯志入京赴試參加科舉,無奈此時妒才者放出流言,謂李賀父名「晉肅」、「晉」與「進」犯「嫌名」。儘管韓愈「質之於律」「稽之於典」為其辯解,終無可奈何,李賀不得不憤離試院。

未能參加進士考試,對李賀打擊甚重,他曾寫了不少抒憤之詩,當年回到昌谷。因其為李唐宗室的後裔,又有韓愈為之推獎,元和六年(811年)五月,李賀又返回長安,經宗人推薦,考核後,父蔭得官,任奉禮郎,從九品。從此,「牢落長安」長達3年,為官3年間,李賀親身經歷,耳聞目睹了許多事情,結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對當時社會狀況有了深刻的認識。個人生活雖不如意,卻創作了一系列反映現實、鞭撻黑暗的詩篇。雖然此間心情「瞧悴如芻狗」,但增長了生活閱歷,擴充了知識領域,在詩歌創作上大獲豐收。

李賀因長期的抑鬱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或許是因為長期的抑鬱不得志,李賀曾寫過一首詩,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達自己投筆從戎的思想,把家國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暢地表達出來了。

全詩如下:

南園十三首·其五

唐代:李賀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男子漢大丈夫為什麼不腰帶武器去收取關山五十州呢?

請你且登上那畫有開國功臣的凌煙閣去看,又有哪一個書生曾被封為食邑萬戶的列侯?

李賀是個書生,早就詩名遠揚,本可以才學入仕,但這條進身之路被「避父諱」這一封建禮教無情地堵死了,使他沒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能。「何不」一語,表示實在出於無奈。次句一個「取」字,舉重若輕,有破竹之勢,生動地表達了詩人急切的救國心愿。然而「收取關山五十州」談何容易?書生意氣,自然成就不了收復關山的大業,而要想擺脫眼前悲涼的處境,又非經歷戎馬生涯,殺敵建功不可。這一矛盾,突出表現了詩人憤激不平之情。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詩人問道:封侯拜相,繪像凌煙閣的,哪有一個是書生出身?這裡詩人又不用陳述句而用設問句,牢騷的意味顯得更加濃郁。看起來,詩人是從反面襯托投筆從戎的必要性,實際上是進一步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憤激情懷。由昂揚激越轉入沉鬱哀怨,既見出反襯的筆法,又見出起伏的節奏,峻急中作回蕩之姿。就這樣,詩人把自己複雜的思想感情表現 在詩歌的節奏里,使讀者從節奏的感染中加深對主題的理解、感受。

此首詩歌不借所見發端,卻憑空寄慨,於豪情中見憤然之意。

推薦閱讀:

李賀那些細思極恐的詩
程春曉李賀研究資料彙編
李賀一首詩詞,激勵無數男兒立志從軍,捨身報國

TAG:讀書人 | 李賀 | 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