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路腿就疼,血管問題
06-07
一走路腿就疼,血管問題(康複課堂)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 王焱 《生命時報》(2010年06月01日) 「走一會兒路小腿就疼,只好停下來。」這種現象在上了年紀的人中很常見,但知道這是一種病,並且為此去就醫的人並不在多數。事實上,這就是外周動脈硬化閉塞症,主要是由於下肢血管硬化,導致血管腔狹窄、閉塞,在運動時肌肉會收縮,狹窄的血管腔不能供應足夠的血液,使得缺血的癥狀加重,表現為「腿疼、走路瘸」的癥狀。如果休息一會,肌肉放鬆、血運好轉了,疼痛就會減輕或消失。如此反覆,醫學界管這種現象叫做「間歇性跛行」,是外周動脈缺血性疾病的典型表現。 近年來,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發病率在逐年增高,治療比較困難。尤其對於瀰漫多處病變以及廣泛的小血管閉塞者,藥物及外科手術治療顯得相當棘手。很多研究表明,運動療法可以誘發側支循環的建立,改善血管內膜、增加血流量,使間歇性跛行的癥狀明顯改善。 運動療法具體如下:一般在類似於跑步機的機器上進行,先調出合適的坡度和速度,要保證在這樣的強度下,運動3—5分鐘就會出現小腿酸脹的感覺。如果沒有出現,說明運動強度不夠,還需要再加大運動量。在出現上述的不適感覺後休息5分鐘,待其消失後再次重複上述運動,出現不適後再休息,如此循環。剛開始訓練時,每次進行半小時,1—2個月後可延長至50分鐘。 很多研究表明,如果每周能堅持上述運動在3次以上、每次超過30分鐘,初始訓練4周後,療效就能顯現出來,訓練時間越長效果越好。如果持續6個月或以上,患者的無痛行走距離可以增加180%,最長行走距離增加120%,最大行走時間延長150%。 應該說,不管接受手術治療與否,所有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患者都應堅持運動訓練。尤其是血管病變瀰漫,無法手術者,更要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堅持運動療法。如能在專科醫生和護士的指導下進行,效果會更好,一是可以準確調整運動強度;二來可以監護心電、血壓,以免運動中發生意外。 間歇性跛行與心腦血管事件發病率、死亡率密切相關,因為他們具有共同的發病基礎——動脈粥樣硬化。因此,運動療法不僅可以改善間歇性跛行,還能控制血壓、改善血脂、減輕體重等,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死亡率。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醫療糾紛人民調解組織建設應注意的兩個問題
※治理江蘇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對策研究
※各種敗運的房屋風水問題:這五種最常見
※一個比男人外遇更讓女人傷心的問題
※想,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