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部落 司馬庫斯/朱天衣
06-07
上帝的部落 司馬庫斯 【朱天衣】中時D4/人間副刊2015/05/13 到訪司馬庫斯正是春暖花開時節,儘管山路崎嶇不平,路程遙遠(從省道進入,經內灣、尖石約三個鐘頭),但愈深入山區愈驚歎於台灣山林的美,其間會經過秀巒檢查哨,必須辦理入山登記,之後則得遵循單向行駛的時間管制,因山道過狹不宜會車,兩年前一輛載滿退休警員的遊覽中型巴士因會車墜入山谷,死傷慘重,因此在路況險峻(有些路段呈之字形攀升驟降),路面顛簸疏於維修(這次地方首長選舉,部落只有三票投給現任縣長,所以這維修工程看來是遙遙無期了)的情況下,這樣的管制是有其必要性的。 但即便交通狀況如此不佳,司馬庫斯仍吸引了大批觀光客來此遊覽,每逢假日便一房難求,可容納數百人的餐廳,及臨河谷新建的咖啡屋,都呈爆滿狀態。為避開人潮,我們選了非假日上山,何其有幸的帶我們去的朋友兆宏,和部落及新任頭目有著深厚交情,因此我們得以深度的探訪這個嚮往已久台灣最深山的原住民部落。 神木「Ya Ya」 車行駛入司馬庫斯,歡迎我們的是滿山滿谷粉嫩的台灣原生種櫻花,站在木頭搭就的瞭望台上張望,整個部落盡收眼底,豔粉的山櫻、雪白的霧社櫻,與錯落在山腰上的各色木造矮屋,間或傳來的裊裊炊煙及雞犬之聲,好似武陵桃花源再現。較大的建築區塊,除了教堂還有學校,這小學校舍也多以木頭建構,和瞭望台一般用的多是路倒原木裁就,特有一種質樸的美,校園旁則是一寬廣搭了棚的運動空間,即便雨天,孩子們仍然能在此嬉戲打球,而這是部落自己費資興建的。孩子們放了學,或留在學校玩耍,或信步走回家,沒有接送問題,也沒有安全顧慮,何其幸福。讀中學的孩子須到城市上課,部落則安排了房舍集中住宿,並派專人下山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 宗教信仰在原住民部落始終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不管是天主教、基督教,早年即在台灣深山耕耘,與其說傳教,更常做的是扶弱濟貧的工作,彌撒或禮拜的過程中多以詩歌吟唱進行,也與原民朋友善歌詠的喜樂天性十分貼近,因此在台灣任何一個部落,都可看到教堂矗立。司馬庫斯信仰的是基督教,於1948年由族人余國進將福音書帶回部落,爾後諸多西方傳教士陸續來此奉獻,如今聳立在部落饒具特色的教堂是1999年興建完成的,祭壇後方掛滿了一串串的小米,是為紀念去年過世頭目而裝飾的(因為頭目鼓勵族人種植小米)。 司馬庫斯族人信仰甚篤,在組織化運作過程中以基督教長老教會馬首是瞻,他們自稱是「上帝的部落」,當初開啟神木觀光,就是因為族人夢中聆聽到上帝的指示,爾後經過三個月的尋找,終於在距部落約五公里的深山,尋獲了極為壯觀的參天巨木群。其中最碩大的「Y a Ya」(泰雅語媽媽的意思),是棵周長20.5公尺的紅檜,在目前台灣已發現的巨木排名中占第二,排名第三的也在此,一樣是周長19. 7公尺的紅檜。 今天當我們走在那通往神木區的綿延小徑中,或陡坡或峭壁或竹橋,全都是族人胼手胝足闢建出來的,有些路段雖狹仄到連錯身都難,但看到那用石塊層層堆疊的路基,便知道他們是多麼用心的在經營這上天賜予的資源。途中還會經過兩處他們自己搭建的廁所,其中一處臨山谷的一面採透明帷幕,景觀之好常讓如廁的人戀戀難捨。對平日無登山運動習慣的我來說,這往返五個多小時高低起伏的路程,幾乎走到全身散板,但除了能親睹全台灣名列前茅的神木群外,沿途複雜多樣的山林景觀,更是令人目不暇給,即便回來全身痠痛了一個禮拜,但真的是不虛此行。 託朋友的福,我們除了夜宿頭目馬賽的家,還深入造訪了部落每一個角落,我發現這兒不僅孩子多,連年輕人也多得不得了,這和其他部落中生代人口流失的狀況很不一樣,而且每個人都很忙,都有事在做,頭目夫人便在咖啡屋工作,其他人有的在餐廳供食、有的負責清潔打掃、有的安排遊客住宿,還有的專司宣傳導覽及文書作業。我們還看到一位二十齣頭的男孩,利用工作餘暇搭建自己的木屋,那屋子不大,屋子中央還保留著一棵活生生穿頂的大樹,可想見的這棵還在生長的大樹,未來勢必會影響到屋子的結構,但這似乎一點也不困擾這年輕人,泰雅族五官深邃本就好看,而這年輕人因為在做著一件自己喜歡的事,那張臉煥發出的光彩,真的是俊美都不足以形容。 司馬庫斯,直至1979年開始供電(全台灣最晚通電的地方),199 5年對外交通才修築完成,在此之前,當地居民必須徒步穿越塔克金溪谷五個多小時,才能到達對岸的新光部落取得日常生活物資,孩子們上學也是如此,因此司馬庫斯曾被喻為「黑暗部落」。 自從1991年,神木群的發現帶動了司馬庫斯的知名度,隨著道路開通,觀光便如火如荼地發展了起來。觀光帶來了商機,但也帶來了亂象,除了族人各自為政經營民宿餐廳互搶生意外,財團及地方政府看有利可圖,也開始想染指此處,財團妄想在此開發濫建大型觀光旅館,地方政府則意欲與部落共同開發分一杯羹,幸得族人自覺團結一致屏除了這些外力介入,並重新出發,以共同經營的方式化解了兄弟鬩牆搶生意的傷害,更以土地共管抵制了財團的覬覦。 其實不管是共同經營、土地共管,都是回歸部落精神,原住民的傳統一直都是互助合作的,出外狩獵是如此,將獵物運回部落也一樣是全族共享,平日孩子們的照護是由大家一起分擔,採擷種植的野果山蔬也是不分彼此,至於土地更是全族人共同擁有,它不是商品不是用來買賣的,土地是生存所在,是該被尊重且珍惜的。 共有共營共榮 現今看似嘉惠原住民的保留地政策,實則是一切禍源。台灣山林廣被,中央山脈陡峭,除了植林,原來並不具備多大的經濟價值,其中約有二十六萬公頃被劃為保留地,這些山林自清朝起本來就屬於原住民部落共有,從1960年開放原住民個人登記,耕種滿五年可歸個人所有,這便讓外人有可趁之機,雖明令規定此保留地買賣限原住民身份,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聰明的漢人一樣可以用設定抵押的方式,從原民手裡低價取得土地;更狠的是連錢都不必給,直接邀原民投資,說好聽不必出錢出土地就好,隔年來個增資,原民沒錢跟進,再兩三次同樣的動作,那土地價值就被稀釋到零了,原民最後從溫泉業的合夥老闆,淪落到在自己土地上的溫泉旅館裡當清潔工。 近年台灣觀光旅遊發達,民宿、餐廳、溫泉旅館逐步向山區拓展,原住民保留地首當其衝成了財團競逐對象,以偷拐搶騙各種伎倆各個擊破,從原民手中掠得土地,如此鯨吞蠶食,許多的保留地早已異主他人了。最近一個例子,便是我們鄰近的部落,因水源區遭族人變賣,不肖買主將水源截斷據為己有,導致全部落無水可用,其他族人慾奪回水權卻投訴無門。若今天原住民保留地如司馬庫斯般回歸部落共管就不會有這樣的爭議存在。 司馬庫斯是從2001年開始共同經營的,自2004年才實施土地共有,且採取自由參與,目前加入的族人達百分之七十五,除觀光的部份有民宿餐廳,農產方面亦有水蜜桃、小米、蔬菜生產,均採分工合作的模式經營,凡參與工作者均領一樣的薪水,從一開始的一萬元起,至今已三次調漲至一萬六千元,且今年已考慮比照一般公司行號發放年終獎金,這在景氣低迷、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台灣,也可算是奇葩了。 更重要的是,司馬庫斯的福利也是令人刮目相看的,部落裡的孩子兩歲前每月可領四千補助,三歲至國小則是月領五百元,六十歲退休老人每月則有七千敬老津貼,蓋房子補助四十萬,孩子的教育費則全由部落買單,生病死亡亦是全額補助,一年還有八天年假可供國內外旅遊。除此之外,他們還編列了一份基金,專供救助其他部落朋友的緊急需求。 目前這被喻為全台灣最火紅的原住民部落,每到假日民宿一百間房便供不應求,每年因觀光帶來的收入可達二千萬,若換成財團經營,一定是乘勝追擊的想盡辦法要如何擴大營業,但司馬庫斯今年所訂定的目標卻是──降低遊客數量,這真的是將原住民不貪心、尊重土地與自然環境的美德再次重現於世。 有人將司馬庫斯共同經營、土地共管的模式,比擬為社會主義的互助共生,或以色列的集體農場,但我以為最根本的是,他們恢復了原住民傳統精神,將部落共有共享的文化重新發揚光大,且他們從頭目、牧師到所有的族人,都十分謙和,也樂於分享,除了不時讓年輕人下山學習新知為部落注入活水,也常至其他部落或大專院校分享自己的經驗,司馬庫斯的存在,不僅讓我看到了原民部落的希望,也讓我對原民朋友肅然起敬。 是的,我在司馬庫斯所看到的每一個原民朋友,他們臉上都洋溢著一種自信與希望的光彩,連稚齡孩子的笑容中,也看不到一絲陰影,因為在這裡他們看得到未來,在這原鄉他們能發揮自己所長,他們雖經營民宿餐廳,卻不追逐營利數字,他們開發神木觀光,卻是以原始不破壞自然環境的方式進行,除了感佩,我真的說不出第二句話。 從山上回得家來,車還沒停妥,便見一原住民醉倒在大門口,溼冷的夜晚他赤著腳,身上衣服也單薄,問他住哪兒、叫什麼名字,卻醉茫到什麼也說不清,這是我所處的馬武督以及其它部落常遇到的事,換成以往,我的心情會十分低落,但因為司馬庫斯,我看到了一線曙光,以酒為伴不會是原民朋友的必然窘境,只要回歸部落傳統價值,恢復共有共享的部落精神,原住民的可能性會遠遠超出我們想像。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第一章 到底多少人能得上帝的醫治
※竭盡全力,上帝自會給你想要的一切!
※上帝之吻—唇齶裂
※上帝找中國人修天堂的門,然後上帝瘋了……
※佛教相信上帝的存在嗎?
TAG:上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