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苦只是一種情緒,來了也會過去

來源:心靈咖啡網編撰  發布時間:2013-03-29 16:05:14  編輯:PSYCOFE-Liz

關鍵字: 心理學心理醫生佛教

心理引言:苦與樂是佛教中相對的兩個概念。「無我」、「無常」、「苦」是佛祖釋迦牟尼對世界和眾生命運的定性。直到今天我才發現,人家還沒有「苦」夠,你為啥非要拉人家出「苦海」?「苦」只是一種生活狀態而已,「苦」是你的標籤、定義而已。 ——心靈咖啡網

曾經我發現人以「苦」為樂,對「苦」上癮,陷入「苦」的模式不能自拔,發願幫助他們,或又對於人們深陷「苦」的無覺知,深陷「苦」的輪迴模式中無覺知而無力、無奈、消極。直到今天我才發現,人家還沒有「苦」夠,你為啥非要拉人家出「苦海」?「苦」只是一種生活狀態而已,「苦」是你的標籤、定義而已。

苦與樂是佛教中相對的兩個概念。「無我」、「無常」、「苦」是佛祖釋迦牟尼對世界和眾生命運的定性。世界充滿著猶如茫茫大海般的苦難;眾生在苦海中輪迴,沉淪於痛苦中難以超拔。佛教諸派有三苦、四苦、八苦、十八苦之說,地獄全是「苦」,如果不得超脫而墮入地獄,那更加苦不堪。

人生八苦:

1、 生(嬰兒的出生就是母親經歷一個痛苦的過程。)

2、 老(生命的衰老和渴望保持年輕時候的美麗和活力及各種美好的事物的矛盾帶來的痛苦)

3、 病(人生每個人無數次的可能面對疾患和病痛帶來的痛苦)

4、 死(普通人都對死亡存在擔憂和恐懼,以及死亡的過程帶來的痛苦)

5、 求不得(各種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和想要得到的東西得不到的時候都會帶來痛苦)

6、 愛別離(愛情、情感、婚姻以及種種美好的感情的消失,以及喜歡及相愛的人分離、不能長久相守帶來的痛苦)

7、 怨憎會(對於別人的怨恨、對於自己討厭的人見面、對於委屈和自己難於相處的人的不得已的相處和共事等都會帶來痛苦)

8、 五陰盛(簡單說就是樂極生悲,一切權利、金錢、財富、慾望---性慾、美女帥哥、一切順利和優勢的事物擁有時,享受這些物質帶來的快樂過分的時候,都可能由樂生悲,有快樂變成痛苦的)

生命大部分時間是快樂的,但是如果你現在處於痛苦之中,你很可能否認我的觀點,如果你處於快樂之中,你多會承認我的觀點。這就是情緒的作用,它可以改變我們的觀點。痛苦是不可避免的,就像陽光照射到石頭上總會留下陰影。不要幻想你從來不會痛苦,否則單單這種不可實現的願望就能讓你痛苦幾天,直到你忘記了這個想法。身體上的疼痛需要時間去癒合,但是很少有人能夠認識到,心理上的疼痛也是如此。

既然人生都是無常和痛苦的,那麼我們普通人應該怎麼調整心態和脫離痛苦呢?我個人因為可以掌握四個真諦:

1、痛苦認知的改變:要調整自己的認知,要明白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會存在煩惱和痛苦的,這個是不可以避免的,正確的對待面對的苦難(每個人都有苦難,不要遇到了婚姻、情感、愛情的變故時,就認為自己最倒霉,別人都活得好,別人的家庭、愛情都幸福,只有自己不幸,別人的苦只是你不知道罷了)。

2、集中智慧,找出帶來痛苦的根源:要明白煩惱和痛苦的產生根源是執著的心態和慾望的強烈(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鑽牛角尖,心理學上叫自我意識),強烈掌控心和控制欲的人往往更加容易產生痛苦,想靠人自己的方法和手段去掌控人生的無常是產生痛苦的根本原因。

3、消滅苦難:人的苦難是不可避免的,但人是可以通過破除執著心和強烈自我意識來擺脫煩惱和痛苦的。簡單的說拿起起,放得下就可以破除執著心。(話雖簡單但做到很難)

4、道:如何能做到拿得起、放得下呢?(這個需要人們掌握一定的修鍊心靈的方式和方法,西方人比中國人快樂的原因,我個人認為是他們掌握了比我們中國人多的方法。

例如:

a、西方的心理學發達,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心理醫生,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有一個宣洩和疏通的渠道;

b、西方人有宗教信仰,不論是基督教還是天主教,都有牧師和神父可以開導人的心靈的;

c、西方發達國家社會穩定、福利有保障,沒有中國的變革和發展那麼快,人的心理容易適應和壓力小;

d、西方的傳統文化繼承和傳承比較系統和牢固,沒有中國近代文化大革命破壞了中國人的文化和信仰,人心浮躁沒有信仰和方向;

e、西方人重視心理和精神的建設,中國社會目前一切向錢看,經濟發展成為社會價值觀的主流,造成人心也唯利是圖,精神建設缺乏。

當人能夠不再把注意力放在別人的「幸福」和自己的「不幸」中時,當人們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擁有的而非沒有得到或失去的時候,當人們學會了活在當下的技巧時,自然就離苦得樂了。這是生命宇宙一元的狀態、太初的狀態。當人們能夠回到這個源頭的狀態,就能隨時發起新的創造,隨時根據自己想要經驗的生命而去經驗生命,有意識的活著,掌控著自己的生命,這是一個高超的生命技術。


推薦閱讀:

放掉一點氣就過去了
當再次與前任男友或女友相遇,有人哭著笑了,有人笑著哭了..和過去說再見!
過去名言
男人為什麼特別在意女人的過去?

TAG:情緒 | 過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