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寧瑪巴本尊生起教授——無二雙運明穗要解

嘉察仁波切傳授

----------------------------------------

目錄序言................................嘉初仁波切簡介.......................

正文第一節 總論..........................第二節 共同加行...................... 第三節 不共加行.......................第四節 正行根本瑜伽修法之初分.........第五節 正行根本瑜伽修法之中分......... 第六節 正行根本瑜伽修法之後分.........第七節 正行後得瑜伽修法..............第八節 結行...........................

附錄敦珠法王對六中有的開示.........

-------------------------------------------------------------序 言

眾所周知,密宗(金剛乘)在皈依時所作為四皈依,即皈依上師,佛,法,僧:而從內在密義上講,則為皈依上師,本尊,空行及護法。其中上師為佛,法,僧三寶總集,是為成就之源,任何密乘弟子所得成就均為上師加持所賜:本尊則為成就之本,因密宗又稱真言乘,持誦真言密咒為修行根本方便,而在持誦經咒時均需觀想佛菩薩,密宗弟子終生修持與自己因緣相應之某菩薩或佛(例如觀音或文殊菩薩),依靠於彼,由彼佑護加持,念念不忘,一心依持,是為本尊。空行,護法則為修行的增上助緣,幫助密宗弟子遣除障礙,修法清凈。

本尊觀則是密法中修觀之一種,觀想自己變成本尊,生起佛慢,與本尊無二無別,故弟子可證得與本尊無二之果位,具有與本尊無二之智慧能力。這一觀想的基礎在於眾生皆具佛性,與佛陀本來無二,終究成佛的大乘見地而付諸於實際的修行方便。密宗之佛菩薩,不是一味的顯現和平及慈愛的相貌,亦有顯現忿怒,威猛之像者;其理由是降伏一切諸魔障故,而有此種表法及示現,故本尊又分為寂靜,忿怒兩種。由此可見,本尊修法對於密宗弟子的重要。

寧瑪巴在眾多密宗弟子的心目中常以為唯以修持大圓滿法為成就法門,並不知在本尊生起次第修法上寧瑪巴也有殊勝見地,更無法了知生,圓二次第與大圓滿法的正確關係。本書為寧瑪巴大德嘉初仁波切依據噶陀且旺卓珠仁波切所造的《生起次第儀軌修法共釋——無二雙運明穗》而開示的一套完整的寧瑪本尊生起次第修法,在書中,嘉初仁波切對生起次第觀修中的各種問題如建立護輪,加持供品,身印瑜伽,語誦瑜伽,光明瑜伽,中間修法,寂忿壇城,真言,食子一等均有詳盡開示,對修行者而言,實為彌足珍貴的精要法本;對普通讀者而言,也是了解寧瑪傳承修法的最佳途徑。

「於金剛乘行者而言,先決的條件是要對甚深之教授具有正確的知見,以用於生起次第的修持中。」

——嘉初仁波切

嘉初仁波切簡介

嘉初仁波切又稱為白玉嘉初。在1923年,藏曆木牛年出生於四川一個神聖的家庭里。八歲時被蔣揚欽哲羅卓仁波切認證為其前世的轉世靈童,其前世是寧瑪巴六大寺廟中白玉傳承的一位終身閉關的大成就者。

此後他就一直跟隨他的根本上師,敦珠法王的五位化身中的事業化身--那措朗卓活佛一起學習修行,並作多年的閉關獨修。在另一個因緣下,他還從白玉傳承的法主白玉綢出仁波切處直接得到灌頂傳承,白玉綢出仁波切是現今白玉以及寧瑪巴的領袖貝諾法王的根本上師。在他前半生的大部分時間裡,他都跟隨這些偉大的上師,努力學習和修持重要傳承和成就密法。

後嘉初仁波切被敦珠法王與十六世大寶法王選中作為首批移居加拿大的藏胞的傳法上師,於1972年抵達北美,此後便一直在北美傳法,並於1976年起正式作為敦珠法王訪問西方時的代表。

他在美國和加拿大各地建立了多個「智藏中心」,更在加州和俄勒岡州州界的山中建立了一所閉關中心,此中心曾由敦珠法王加持並多次迎請接待高僧大德,如貝諾法王便曾兩次於此灌頂傳法。嘉初仁波切幾十年來於世界各地弘傳佛法,擅以簡明的語言詮釋深奧的金剛乘密法,著作等身,是寧瑪巴深受弟子愛戴和敬仰的大德,祈請上師之加持使得讀此書的具緣信眾早證真如。

第一節 總論

首先我們必須明了,接受佛法有三類發心,我們的發心可能是善,惡或僅是非善非惡,混沌愚蒙的無記心。這其中惡的發心和無記的發心必須去除,但我們先要認識它們才能把它們消除,在未能認識此二者之前是無法加以斷除的。要知道任何世間的願求,慾望都是不善的,如為追求非心靈的利益而聽法等均是不善之念。總之這些借身語意所顯的惡行皆應斷除。

一切惡業皆由十不善所構成,在十不善中,屬於身業的是殺生,偷盜及邪淫三種;屬於語業的是妄語,惡口,兩舌(說閑話,搬弄是非)及綺語四種;屬於意業的是貪,嗔及邪見三種。若要明了這些不善業是如何積習造業的就要通過學習佛法中關於因果的教授。

無記心是一種不善的混沌無知心態,雖然此心未必是惡,但你只是處於一種愚昧的狀態中聞法,就如同跟著主人的小狗一般,以這種態度,你決難於所學的事情中獲得任何幫助和加持,因為你沒有真實的覺得需要或通過正確的發心去走出第一步,因此長養善願發心是取得清凈佛法教授的基本條件。

依大乘佛教而言,正確賢善的發心乃是自利利他,也就是要求行者要一心長養十善(即對應十不善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生邪見)及一切善行並為利益自己和所有眾生而求取無上正等正覺即成就佛果。不論你為佛教哪一宗派的弟子,緊記為自己及一切有情而生起及長養聞,思,修的願欲發心都是最重要的。

加行是行者日常的基本修持,這些修持是從轉心向道的四種思維起修,這一觀修涵括了小乘佛法的心要。皈依,發菩提心,金剛薩埵修法,供曼達則是屬於大乘行:上師瑜伽則為金剛乘密法。

九乘次第的一切佛法皆攝於此三乘的加行修法之中。加行是極為重要和深奧的修持,它同時體現了三乘之法,由於三乘均有關聯,故你們應該會發現觀修四種思維及發菩提心在趣修金剛乘法門前的重要性。

釋迎牟尼佛在此輪迴世間初轉法輪時,最先開示的便是「輪迴是苦」。生死輪迴是一個以痛苦,顛倒,妄想為本性的世界,所以在作聞,思,修之前,先觀修轉心四思維是必須的。正如佛陀選擇開示此法為第一一樣,這些加行修法也是我們第一步要學習的佛法。

當你對苦諦作觀察思維後,應進而認識到一切輪迴中的眾生皆如你們自身一般處於顛倒妄想中,一切眾生皆於過去無數生中曾為你的仁慈父母,正如演員飾演不同的角色,他們以不同的顯現將你帶入這世間。他們無不希求快樂滿足,在此輪迴中的眾生也沒有一個不希望獲得快樂,但由於業力牽引,他們雖欲得樂卻招感了更多的苦因,其身語意的行為完全與其希願南轅北轍,互相矛盾,但奇怪的是他們竟然對此毫無察覺,如同盲人一般,徘徊迷失於顛倒的生死輪迴中。

你現在既生而為人,與其他眾生相比,擁有思維選擇的能力,又諸根具足,沒有盲聾啞等殘障,所以你能認識並把握自身最有價值的潛能,能認取可以改善自身環境的條件,為令這些順緣能發揮其最大用途,不浪費此一難得的暇滿人身,你必須仔細思考苦諦,增長慈悲心並趣入佛法的修持中。

本書的教授是與密續生起次第的修法有關,密續即佛教的金剛乘,分為外續及內續兩層次,而此法是屬於密續內續的修持,故我們在深入此修法前先簡要地介紹一下外續和內續的不同修持。

外續分為事續、行續及瑜伽續三部,內續則以瑪哈瑜伽為首,分為瑪哈瑜伽(又稱大瑜伽),阿努瑜伽(又稱隨瑜伽),阿底瑜伽(又稱大圓滿極瑜伽)三部。外續與內續不但其見、修、行、果大有差別,就是行者的修法證量亦極不相同。然而一切續部均非常重視灌頂,在行者未接受灌頂前不可作密續的修持,若沒有具量傳承上師灌頂絕不可以修持金剛乘密法,此戒律通用於外、內密續。

外、內密續皆於灌頂時傳授四灌(即寶瓶灌頂,秘密灌頂,智慧灌頂,名詞灌頂),此四灌頂可令行者堪為法器,能作密續的進一步修持。

有說外續為難行,因其需要精進苦行而證果,內續則為易行,因為其能於極短時間內證果。外續要求其行者作種種特殊的修行,相對而言,內續則甚少涉及這些有造作的行持。外續雖內含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二法,但二者是分別成辦,生起次第是作為圓滿次第的先決條件,此生,圓次第分別修法唯見於外續;內續則把生起次第的特性及修法與圓滿次第的離詮無作結合在一起,二者雙運同時成辦。

在行者個人的外在儀錶上,外,內二續的處理方法亦各有不同。外續行者重視保持身體儀容的清凈,他們會於一日中清潔身體多次,令外表清凈非常:內續行者由於通達諸法平等,在任何環境下均認知此平等性,故於好壞不常加以分別,不過於注重外表。

又外續行者皆要食素,只食用三白三甜之物,並以眾寶裝飾之器皿作為飲食工具:內續行者並不一定要食素,還常以獸皮為衣。外續中的事續行者每天要依儀軌要求沐浴凈身,更換鮮凈的衣服三次,這是外續規定的行儀;然而有的內續行者卻可能永不更換衣服,從外表而言,蓬頭垢面有若乞丐。

此外,二續證悟的道階也大不相同:修持外續者需極長的時間才能成就果位,如事續的行者必要十六生方能成佛,依瑜伽續要連續三生才能成佛,行者在此段時間中定要非常圓滿如法,數數不斷修持才能成就,絕不能苟且從事,偶而為之。相比之下,內續行者卻有可能於一生中即身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或於命終時及中陰時成就佛果。

外、內二續也可依其中圍(即壇城,梵文稱曼陀羅,即佛國剎土之意,因密續的本尊天眾於剎土中的排列方式均為主尊在中央,其他天眾及眷屬圍繞於主尊四周,故稱中圍)的異處加以區分:外續所觀本尊均為單尊像;內續所觀之本尊則以雙運父母像為其特色。外續部的本尊皆以絲綢珠寶為衣冠莊嚴;內續部本尊則以頭顱為冠,骨飾莊嚴,毛皮為衣。

外、內二續行者的修行處所亦各有不同:外續行者講求離世獨居,住在荒僻無人的森林或山頂洞穴修行;內續行者因為沒有分別,可以在任何地方修行,無論是墓地屍林還是鬧市村落都安之若素。

內續三部中瑪哈瑜伽以生起次第修法為重點,阿努瑜伽不但依轉化觀更依大種之消融收攝而行,阿底瑜伽則結合以上而者。若依根、道、果來看三部內續,則瑪哈瑜伽為阿努瑜伽之因,阿努瑜伽乃是瑪哈瑜伽之果;阿努瑜伽為阿底瑜伽之因,阿底瑜伽則是阿努瑜伽之果;或者說瑪哈,阿努二瑜伽為阿底瑜伽之因,阿底瑜伽則是此二瑜伽之果。而阿底瑜伽的體性也就是對我們本具之佛性即「如來藏」的證悟,所得果位為法、報、化三身中的法身成就。

本書是教授瑪哈瑜伽中的生起次第修法,其教法以修證我們自身的究竟佛性為整體要義,這種認識是要通過實修而達成。但倘若我們沒有佛性,那修持又有什麼意義?若我們並非本具佛性有待開發,那我們為何要去修持這些複雜難懂的法理並學習其表徵意義?假如我們的真實本性並非如此,那修行就會成為一件可笑之事,有如想要榨石出油,必定徒勞無功。

因此我們先要對此眾生本具佛性的知見樹立正信,同時相信必須如法的精進修持才能開顯我們的這一本性。你的本性是自然具足,圓滿成就的佛性,修持的過程正如從己知含金的礦石中提煉出純金,修行道路上的艱辛必然導致成就的佛果。這一信心是幫助你趨向佛果的最好助緣。

本初佛普賢王如來及世尊釋迎佛都曾開示「如來藏」或佛性是本來存在於一切眾生之中,此佛性具足於每一個眾生之內,並非此有彼無。佛與眾生的分別並非在於本性一佛性的分別,而是因為佛陀已籍種種方便證悟其真實本性,己盡除一切業障煩惱,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智慧。眾生則還因不斷造業,積集種種惡因及煩惱障礙,如人在沼澤一般深深陷入不達實性的愚痴無明中。這是眾生與諸佛的唯一分別之處。諸佛的一切教法也就是通過種種修持法門將其覺悟開示給我們,使我們早日開顯本性。這種情況就如同我們都知道太陽就存在於天空中,但由於烏雲的遮蓋我們無法直接看到它,只有當風吹散蔽日之雲時,我們的本性亦將如燦爛之日光碟機散無明,成就佛果。

在我們修持生起次第時,最重要是認識到有可證之果及此果為何物?所以在開始修持此法前,我們當明確自己所欲求證之果(即開顯本性的佛果)並發心精進不懈的修持。

常用藏文種子字

一、五方佛及五方佛母種子字:

中央:啥 邦 東方:吽 浪

南方:漲 芒 西方:嗡 夢

北方:啊 旦

二、六道種子字:

天道:啊 人道:哩 修羅道:色

畜生道:者 餓鬼道:這 地獄道:德

三、

讓 養 康嗡 啊 吽哈 吙 啥

第二節 共同加行

本論是對《正修生起本尊中圍成就出現明顯釋》的註解,一切佛教的經,論,註疏皆各有其名,而書名的每一字都是對書中內容的表詮。依佛教經論的寫作體裁,於書名之後便是皈敬,於密續內續之傳統,造論者所要皈敬的乃是傳承上師,接下來便是「承許造論」,這是指作者因何發心而造論及承諾造論所欲成辦的事情。本論的造論者承諾如下:

一切有情心要為佛性 本尊印契自然作表徵由修生次金剛持佛道 一切庸常俗相皆盡攝知為本尊天眾之印契 凡常居處皆成越量宮器界見為諸尊曼陀羅 有情悉成本尊幻化身由舍自性實有執著念 行者即於諸法得解脫得見諸法實相如幻化 由修密續證得此慧時彼為真俗二諦之雙運 智慧乃是二諦之證悟內密續中無上瑜伽續 意即無有等倫相應法行者各自依止其本尊 速疾證取世出世悉地

本論是由噶陀寺的大論師且旺卓珠所造,論中是依行者生起本尊之要點作微細解釋,由於其以最精簡的語言開示,故能易於了解其中要義。但他指出行者若欲更深入的學習瑪哈瑜伽,則可於無數的教傳及伏藏經教或過去諸高僧大德所造的論釋中得知要義,而他在這本簡論中,僅涉及到瑪哈瑜伽的數個要點,並不包含對瑪哈瑜伽的全面論述。

修持此法之果乃是任運證悟圓滿清凈究竟真實之心性。達此果位時,行者即認知此圓滿本性,且自然安住於此境中,此時你便會覺悟到已將礦石中煉出的黃金握於手中,能遠離一切障礙清楚地看見空中的太陽。有人也許會問:「為什麼我們需要學習這些凈治之道?既然究竟的根本和果位是本來清凈圓滿的,又何需種種方便修法?」這問題本身已提出了答案。假如你在今天或某一時間己經通達圓滿實相,便不必理會要凈治的事情及凈治的方便,也不必學習凈治四法,因為你己達至清凈本覺之境。但在達到此位前,你仍然具有妄想分別,在這些妄念平伏前,你仍要倚重這四種凈治修法,通過修持尋找要清凈的對象及證得清凈之果。

有人可能會懷疑:「這一見地超越因果,是否與大乘佛法相違?」不是的。因為大乘道由根,道,果三支構成,若有志修密者在修持生起次第前,對根,道,果未作過聞思,沒有認識便難以成就,故並無矛盾存在。於能凈之法,所凈之事及凈治之果有正確的理解極為必要,這是隨順生起次第修法的根本要旨。生起次第的修法分為三門:一加行二正行三結行加行又可分為二支,即共同加行和不共加行。

行者憑藉長養大乘願心及趣修菩薩行而得成辦,欲趣修密續法門者必須成熟具足究竟大悲心的菩薩願行。行者由憶念過去無數生中,一切眾生曾先後多次成為自己的大恩父母,他們對自己的大恩及為成就自己的利樂而歷盡艱辛,故為了他們的利益你也應該如此,由思維此理行者可發起慈悲菩提心;此發心絕非僅為思維或口邊空言,你必須對這些有情真正生起極猛烈的慈心和悲心,就像能摧毀世界的壞劫烈火一般。設想自身是父母而將他們看作子女,並念父母於其子女的種種關愛,以此思維即能了知一切有情曾於過去對你有過何等大恩,並將於未來世繼續饒益於你。慈心的感覺就如烈火燃燒,令你生起不斷為他人的利益而工作的願欲,這才是你修持的唯一動機,故永遠也不要忘失這種心愿,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將幫助他人,離苦得樂視為己任。

舉例說明,如果缺乏藥物,那即使再好的良醫也無法治癒病患;同樣,如果沒有慈悲心為良藥,修持多高深的法門也不能生出任何利益。正如對鬧饑荒的國家來說,擁有再先進的戰爭武器也沒有助益,能保護這個國家的最有力武器是糧食和清水。同理,若你們的志願是要追求解脫成佛的真實無上安樂,便要將這種快樂與他人分享而行利他,否則便絕不可能單憑修持密法而達此成就。

若沒有大慈大悲的菩提心而去修持生起次第或其他禪修法門,那便只會令你產生厭煩,而且最後將會一無所獲,更不要說獲得解脫。就如食物能供給人們工作的體力一般,慈悲心也能夠為修行提供力量,此外沒有餘者能與慈悲心相比,能比慈悲心更有作用。

沒有一個有情不願求樂,但是他們所作的一切卻不斷地令自己受苦。雖然生起次第等密法是迅速可行的方便道,但唯有憑藉趣修大乘的菩提心才能有成就。大乘的發心是金剛乘悉地的根本,所以必須對一切有情生起慈悲菩提心。若無菩提心,那倒不如修持願力較低下的小乘道,不必成辦他人的需要,雖然你無法獲得究竟解脫,但也能獲得某些果德。當修持了無數劫後,便終會積集到足夠的功德來發起慈悲心。只有在這種悟境下,才能得到解脫。小乘的修法必須花費多劫的時間,最終成就慈悲心。

引生無上不變樂境並能以此利他的圓滿正覺便是發慈悲心,同樣,純為自己追求證悟的自利心卻是導致苦惱之因。若欠此不可或缺的慈悲心而修持生起次第,那此人絕對不是一個金剛乘的弟子,哪怕是大乘或小乘的行者甚至連一個合格的佛教徒都算不上。

在行者發起慈悲心及持菩薩戒前,金剛乘的修持將會完全白費,對於這種人而言,要依大乘為根基,金剛乘才能圓滿成長。行者具足根器能力,便可以趣入任何不共殊勝的曼陀羅,接受種種金剛乘的灌頂;可依止上師傳授認為與他相應的本尊來修持,並能無難守持三種戒律。這樣的具量法器才能獲得金剛乘修法的妙果。

四種思維

有些弟子會問:「我們在灌頂時要受持大乘菩薩戒律及金剛乘的戒律,但是否也要受持小乘的戒律?」小乘的戒律是指由觀察人身難得,人與一切法悉皆無常,因果決定不壞,輪迴之苦這(轉心四思維)而生起的出離心。這些出離俗世的心愿便是小乘戒律的根本,它們是大乘及金剛乘戒律的先決條件和基礎。修持生起次第者更必須清凈守持根本及支分的續部誓言(即三昧耶戒一金剛乘的誓約與戒律,使上師與弟子,教徒與修法之間所有重要關聯得以確立),以此作為自身行為的準則,若能依此而行,便能夠運用對這些戒律的認識來修持生起次第,以至獲得成就。

當行者修持生起次第時,應把以下三件事情牢記於心:出離痛苦及耗費時光的世間欲求,一切佛法修持根本的皈依及誓要成佛的菩提心,要明了此三者皆為不可或缺的要素。

出離心是由觀照四思維而獲得,首先應思維能得此暇滿人身的機會是稀有難得的,若能把握加以利用則將成為解脫之因。然後要認識此身無常,猶如閃電瞬間即逝。再思維因果決定,對因果不壞之理具足信心,明白到在你的亞力影響下,不論出生的環境是好是壞,於現在或未來你也只會在痛苦中掙扎生活,你們所能經歷到的只有這份痛苦。

有人認為在輪迴中也有快樂存在,不單是人,就連一條狗也會有開心快樂的時候。當然這種時候是確實存在的,但卻是短暫的,無法把握的,往往在快樂流逝時,由於想要將它留住而又無能為力時,你會更加痛苦。正如在天空晴朗,萬里無雲時,日光普照大地,你覺得心情舒暢,輕鬆愉快,但是這種情況當有雲霧遮蔽太陽時便會改變。

有情眾生在輪迴中是永遠無法找到永恆真實的快樂的,任何快樂的感受皆不長久,苦樂互相更替。成敗得失同樣是短暫常變的,輪迴中的一切事物皆如齒輪般流轉不息數數變改。在這種狀態中並沒有恆久不變之事,若你們能夠經常深入地思維這一道理,便能當下認識到這一期生命中的實相。

通過思維觀照的力量,我們便會感到多一秒也不願再留在這種境況中。由於我們身處輪迴之中,所以得不到真實的快樂,但是只要我們能遠離輪迴,就一定能得到真實無上的解脫和快樂。我們唯有通過修持佛法而通達實相才能改變現在的環境,所以我們必須認真觀修四思維來引生這種見解。

在任何一種密法的儀軌中均具有導引行者作這些觀修的偈頌,不管你是否念誦這些文句,但在開始修持儀軌的正行前一定要作這種思維。大家可以在專門教授加行修法的其他論典中發現大量詳盡的有關四思維的教法(如華智仁波切所著《普賢上師言教》),重視並認真觀修四思維能令你成為真正適合修持佛法的法器。就是自心欺妄不誠,這些思維也會幫助你變得真誠正直,透過對這些實相的思維,不需要上師從旁指導,任何障礙也會被清除。只要觀修這四思維,行者自身便會出現趨向佛道的改變。

不管行者是修持小乘,大乘,顯宗或密法金剛乘,都要從皈依起修,皈依是佛法修持的基石。

首先要憶念那些過去世曾一次或多次作你的父母,於你有大恩的贏弱如母眾生,正迷途於輪迴苦海中受苦;然後發起大乘的殊勝菩提心,生出解脫一切有情痛苦的願欲;最後要為利益一切於輪迴中欲離苦得樂的如母眾生而作皈依。

行者只可以皈依一究竟的依處,不可被不究竟的皈依處所吸引。世間的權力及鬼神等雖有吸引力或具有某些有漏神通,但卻不是究竟的導師,因為他們自己仍然具有無明習氣,自身都尚未從輪迴中解脫,所以他們皆為不究竟的皈依處,並不能給你解脫的力量和方法。不究竟的導師會引導你走上錯誤的道路,令你遠離解脫正道,他只能教給你帶來世間力量的道路。

由於追隨這種錯誤的道路,你便會落入常見(認為現象含有某種永恆的本質,物有生滅,但本質不滅,因此永恆存在的本質必須有所依附,所以必有一真實萬能的造物主如上帝,梵天等,世間一切有神論宗教基本都持此見)或斷見(主張一切事物皆出自奧秘之「無」,事物都只是自然而生,自然而滅,根本沒有合理的解釋和規律,我們通常所說的宿命論即此見)這二邊錯見(因密法持中觀正見,中者不落兩邊)之中,這種道軌佛法駁斥為外道邪見,它絕不會令你獲得究竟解脫,所以要完全捨棄皈依不究竟導師的想法,而尋求已自輪迴的一切限制中解脫出來,圓滿究竟證悟無上正等正覺,擁有無限慈悲心可以滿足一切眾生所需並可以引導他們直至解脫的究竟皈依處——佛陀。

對佛教徒而言,究竟的皈依處乃是佛,法,僧三寶,行者要認知佛寶為導師,法寶為解脫道,是佛陀證悟和傳授的法教,僧寶為修行路上的真實助緣及友伴,是了悟法義並終證佛果者,這三種依處是能入解脫之門,所以要認知此理而作皈依三寶。皈依是佛教徒和非佛教徒;究竟解脫道與外道的分別,行者應認識到佛,法,僧三寶為永恆不變之依怙,從而生起堅定不變的信心。皈依佛寶意為皈依已完全解脫輪迴,並可以為你開示正道的導師;皈依法寶意為皈依一條能夠達至圓滿成就的道路:皈依僧寶意為皈依追求解脫正道,遠離邪道的法侶。

金剛乘則以不共的方法作皈依,行者是皈依:上師,本尊,空行及護法(統稱三根本)。上師的本性為三寶總集;本尊為佛寶;空行及護法為僧寶。金剛乘的廣大中圍修持是以下列的方法來總攝三種皈依處:本尊被視為佛陀,他是以「中圍印契」(即幻化顯現的本尊相及清凈剎土)來展示「顯,空之道」的導師。正法便是「中圍印契」的開示。僧寶則是組成本尊眷屬的勇士,空行。三寶及三根本皆被視為與上師同一體性,行者應以這種方法來認識上師,要將上師勝解為如意寶珠般的唯一依處。正如諸密續所說:上師即是佛法僧,師為世尊金剛持。

行者應在面前虛空中,觀想一個由八獅所抬的廣大寶座,中央是行者的根本上師,他顯現為本初佛金剛總持。觀想表徵根本上師一切功德的金剛持被心印傳承,表示傳承,口耳傳承三支傳承的上師所圍繞。

在行者面前及諸聖眾的前方,應觀想自身所修的出世間主尊,其身旁為續部的本尊天眾所圍繞。觀想世尊金剛持的右方有三世諸佛,在這「普光明劫」(即我們現在所處的這一劫又稱賢劫)中,將有一千零二位佛陀出世,他們均現為佛寶之相。在金剛持之後應觀想一切以梵文聲母,韻母為莊嚴的三藏經典。行者要觀想所有聲母及韻母自出音聲,互相共鳴。金剛持的左方站著諸大法子,大阿羅漢,大乘的殊勝僧眾,八大菩薩及十六羅漢等無量聖眾。圍繞在他們四周的是大乘資糧道,加行道的僧眾及小乘的聲聞與緣覺的行者。

再觀想無量空行,護法猶如厚雲密聚,重重圍繞於一切聖眾的四周。在此廣大的觀想中,一切皈依境均具足一切智,大悲心,方便力及無盡的功德,行者要把他們視為引領自身前往究竟解脫處的嚮導,應該清楚的觀想他們真實出現於面前虛空中。

然後,行者即觀想世間的父母坐在身旁,前方有各種真實及無形的怨敵(如非人魔眾及怨親債主等)。最後再觀想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眾生遍滿十方大地,行者此時與所有眾生一起合掌皈依,並念誦皈依文:

自今以為始,乃至得成就;菩提藏要間,我向尊皈依。身語意三門,悉皆作供養;我所皈依處,除汝別無餘。

行者應以強烈勝解及堅固的觀想作此思維,並依自身所修的儀軌文句念誦三遍,或念到感覺祈請已得圓滿為止。

當行者自覺圓足後,便要開始圓滿次第的收攝觀想。先觀一切有情眾生融入皈依境;皈依境的廣大中圍壇城又從外圍漸次向內融入中央主尊金剛持身體,此時即安住於與金剛持無別之境中,要住於連無分別的念頭都不要生起的境界中,當下自身就是金剛持,不必向外尋求,要依本性安住於勝義實相的定境中。

由於本論文句非常精簡,所以並未要求行者先觀想諸尊是坐於五枝的如意寶樹上,若有可能行者當先觀想此皈依寶樹。行者在修持加行時,可完全以相同的方法來進行皈依的觀想。

若因難度過大或某些理由而無法作此廣大觀想,行者可嘗試先把所有在皈依境中的不同聖眾逐步分別觀想,然後在開始禮拜或念誦皈依文時,再將現時的上師觀想為金剛持,這樣便易於完成。

為了重複計數我們必須完成每部分的加行,但是行者可以在修持大禮拜的同時念誦皈依文及發菩提心的偈頌,不過只有簡短的偈頌才能與大禮拜合修。這樣當行者圓滿十萬次大禮拜時,便能夠同時圓滿十萬次皈依文及發心偈,用這種方法行者可以同時完成三種加行的修持。

皈依是未來一切佛法修持的根本,也是一切戒律的所依基礎,就如人們入學一般,皈依是通向解脫之門,是修持佛法的圓滿方便,其功德實在不可思議。行者基本上應在每天的上午,中午及晚上,各念誦皈依文三遍。

在皈依時還要承諾守持數種誓約,行者要誓願不論在任何時候均要完全信任三寶;捨棄一切懷疑及對於是否真實信仰三寶猶豫不決的念頭;還要必須時刻禮敬佛像,不論其體積大小或造型容貌;尊敬一切法寶經典及一切內含佛法內容的印刷品;更應尊敬供養所有真實的皈依境(僧眾),要捨棄任何對皈依處的不敬行為。

行者皈依上師後,便要依從從上師所教無謬奉行。既皈依佛,便不可再皈敬禮拜世間的天神;既皈依僧,便不可再與那些輕視佛法,上師及毀謗佛法正見之輩為伍。若明了皈依的意義,此處所講的戒律教誡便很容易理解和守持,能理解皈依處所表徵的功德,便易於皈依,具足敬意受持誓戒,繼續進行其他一切所需的修持。能深入如理尊重阪依處,自然能容易守持誓約戒律。若行者不明了皈依的真實意義,守持誓約便會非常困難。

如有人慫恿你去皈依,受戒或修法,而你並無此發心,也不了解自己所作的一切是出於什麼目的,日後在修行過程中信心便很容易退轉,所以盲從附和絕不可行。我們若能圓滿如理如法地思維皈依的功德,則一定會獲得無盡的智慧與幫助。但是我們不要忘記人生的短促和無常,就算我們能活上一千年,我們亦不能學盡佛陀的教法,這些教法與證悟只會越來越深入。假如我們能不斷研習,佛法所能賦予我們的財富和幫助便如同海洋一般取之不盡,願眾行者都能抓緊時間,努力修持,於佛法中獲得最大最多的助益。

菩提心

下一加行是成就引生真實悲心及覺悟心的菩提心修持,菩提心可分理趣及正修二部分解說。

眾生無始以來即本自具足佛性,但因無明令他們不知此真實本性,無明造作幻現能、所的假象,生起無盡的煩惱迷惑,猶如輪軸迴轉不息,無量如母眾生皆迷失漂流於此全無片刻安樂的迷亂輪迴苦境中。可惜眾生僅能作出更多的苦因,而使他們在輪迴苦海中越陷越深,眾生在此境地中有若癲狂,根本不知自己在作什麼,應該作什麼。故此我們在受持佛法後,必須對他們生起大慈悲心,發願誓要幫助他們脫離苦海,獲得恆常的無上安樂。這種悲心便是發菩提心。

眾生皆是迷亂瘋狂,我們既是眾生中的一份子,當然也無法擺脫這種困境。但我們雖不明了苦樂之因,卻可通過修持佛法,了解我們為何會身陷痛苦之中及如何可獲得快樂解脫。我們知道生命為何物,應該捨棄什麼及應該追求的恆常安樂又是什麼。

僅空想我們身處的困境遠遠不夠,想要安置一切有情於解脫之境,自身必須先獲得解脫。除非我們已經具有這種證悟和能力,否則我們無法幫助任何眾生。我們的願力必須足夠深切,藉由將自己獻身而使他人得解脫的慈悲心,我們便會生起緣其他有情而求解脫的悲願(願菩提心)。

當我們實踐這種意願時,便名為「行」(行菩提心)。這種行心是藉成辦生起次第自成本尊的修持而得圓熟,修持儀軌便是圓滿此行願的甚深方便法門。由運用願,行二種殊勝法門,便能夠在心中生起圓滿清凈的菩提心。行者要依儀軌念誦這發心的偈頌三遍或多遍,直至感到菩提心己經生起為止。

在我們剎那生起這種悲心時即成佛子(菩薩),過去所作的大小善行皆會無量增長;往昔所造的惡業則當下消除;一切壽障,病障等身體上的障礙及修法上的障礙都會獲得凈除。

當我們生起菩提心時,便開始步上解脫大道。我們為了自身及他人走上這條道路,其利益和功德實在是無量無邊。《善逝藏經》中講到:

發菩提心的功德無法估量,菩提心若有形相,盡虛空際亦難以容納。

己受菩薩戒者絕不要捨棄利他的心愿,不要因為人們對你的損惱,便生起厭倦停止修持,絕不要捨棄這些如母眾生。我們若失去了菩提心便必會失去願行,斬斷行心的根便會損壞了根本,破壞了大乘的命根便無法成佛,所以要極力認識菩提心的重要,小心維護,永不忘失。小乘的行者將戒律看得非常重要,這裡我們必須明了到在金剛乘中,最重要的戒律是要長養菩提心,勿忘勿失。

共同加行的教授到此圓滿,這些加行在所有的金剛乘儀軌中都必須完成,下面我們將從不共加行來繼續解釋修法的真實基礎。

第三節 不共加行

在正行儀軌中,不共加行分為遣除違緣和積集順緣二門。第一種不共加行是遣除違緣,其中包含遣除違緣魔礙及建立護輪。

遣除違緣魔礙

首先由真如本性,即諸法性空之義起修,我們認知真實空性,即可見顯現;見種種顯現,就了知其為空;空即是顯,顯即是空。就如水泡從水中升起一般,行者的本性即顯現為殊勝的忿怒本尊,此本尊可以是馬頭明王或行者所選擇的其他嘿嚕噶(嘿嚕噶直譯為忿怒飲血尊,寧瑪巴忿怒本尊共有八大嘿嚕噶,又稱八大法行,其中出世間法五部為身,語,意,功德,事業;世間法三部為召遣非人,猛咒詛言,供贊世神)。要清楚觀想自身成為忿怒尊,但是不要對忿怒一詞望文生義,我們是現作明覺之相,是大悲心的示現,無實猶如鏡中之影。由於觀境是從空性生起,此空性是心的真實本性,自在無礙,故觀境的身量既可大至充滿三千大千世界,亦可小如微塵芥子。最重要的是厲力成就清楚的觀境。

然後再清楚觀想將要獻予違緣魔礙的食子(藏語叫朵瑪,是由糌耙,麵粉及酥油搓捏而成,並用不同顏色裝飾,幾乎每一種密續修法都有不同形狀及顏色的食子),並要念誦(嗡啊吽)三遍。念「嗡」時即將(執一切顯境為自性實有)等不凈二取分別完全清凈;念「啊」時觀想實設,意變的諸供物數量增長為無量無邊;念「吽」是滿願加持,其令一切悅意的色,香,聲,味,觸等功德,顯現為供養諸根門的供品。當行者念此三字咒時應如此觀想。

念完「嗡啊吽」後,即念「吙」字,觀想一切如願的供物雖由金剛咒字加持現起,但其仍有窮盡,在「吙」字念畢其即被轉為無窮無盡。此無盡的外相是指根本智慧的顯現性,以這種方式來觀想供品,便可令其變為無窮無盡。

這時便可將已準備好的圓滿供物施與諸魔礙,觀想從自心間放出具吸攝力的鉤狀光明,勾召一切違緣魔礙。此與放光迎請諸佛菩薩從凈土降臨的修法有別,迎請諸佛菩薩所放出的光明是一種供養,但此處卻是剎那勾召迎請障礙魔眾來到行者面前。作勾召後,即將己準備的一切廣大供養施與他們,令其受用色,聲,香,味,觸,法的根門生樂。觀想由於供品取之不盡,足夠全體會眾分享,故這些聚集的眾生皆可獲得平等及充足的受用,沒有多寡之分。

被行者所勾召者乃是與正法為敵的違緣魔礙,現在我們以慈悲發心,令其滿足受用供品。勝解所有魔眾皆已如願滿足,他們現在已被行者調伏,可聽候行者作出任何的差遣。要堅信一切違緣障礙已全被降服,並念誦此觀法的頌文。

隨後即將用於驅逐魔礙的食子送出,敕令一切已各取所需的魔礙返回住處,並反覆念誦儀軌中有關的真言密咒。雖然一切違緣魔礙已經遠離此地,但可能仍有少數欲留下與行者為敵,為確保他們全部儘速離開,便要作以下的觀想:由行者心間的種子字放出如烈火狀的光明射向十方,光明中含有無量金剛利器及以行者所成的嘿嚕噶為性的微細忿怒化身,觀想光明,利器及化身從心間的種子字大量湧出,如陽光中的微塵般充滿十方虛空。這些忿怒的化身盡摧一切餘下的魔礙,行者要確信一切違緣魔礙己為火焰無餘摧滅焚毀,即使是名字都已不復存在。

當我們在觀想或念誦儀軌中有誅,殺這些字眼時,切記不要將其視作世間的殺戮或戰鬥等行為。這種降服魔礙的觀想方法是以智慧的方式進行,而非以煩惱的方式,我們要了解最重要的障礙是我執。

建立護輪

一切障礙現以遣除,接下來便要建立護輪,建立護輪的修法猶如築起一道防護的圍牆,這種修法有點像我們在電腦上設置防火牆。觀想射向十方的金剛利器全皆折返,並融合而成一堅固的金剛地基。行者觀想四周大地全由堅固的青藍色金剛杵所成,金剛杵互相緊密接合絕無少許空隙。

從此金剛地基再生起一堵由十字杵交織而成的金剛牆,金剛牆圍繞在金剛地基的四周。金剛牆的中部鑲有一如腰帶般的金剛幔,還有一如龐大圓錐形頂蓋,極為高廣的金剛華蓋,全面張開覆蓋於整體的設施之上。行者自身被金剛牆完全包圍,上方則有金剛華蓋,四周為格窗狀的金剛杵架所圍繞,金剛牆及格窗狀金剛杵架的表面則有以金剛鏈索結成的幕網。在華蓋的最頂部豎立著一枚半截的金剛杵,其狀猶如塔尖。

金剛杵遍布各處,在巨大金剛杵的空隙中,充滿了細小的金剛杵,這些金剛杵無處不在,互相銜接在一起,其色為青藍。行者先前放出的金剛利器及細小的忿怒尊皆如雨點般密集不斷地落於金剛幕及金剛牆之外。在如暴雨下降的金剛利器及忿怒尊外,則有能摧毀世間的壞劫火焰燃燒包圍著整體的觀境,這大火焰是根本智慧所顯。智火之外是金剛水,不斷湧起難以想像的驚濤駭浪,一浪接一浪地猛烈衝擊著欲靠近者,將彼摧毀。金剛水的外圍則刮著金剛風,風勢強勁如利刃,猛烈如颶風,可將一切接近者吹折。

這護輪由五輪圍組成,當行者完全將其觀想時,應堅信己建立起一條能防禦違緣魔礙及具邪見疑心者接近自身的界線,令他們再無法阻礙影響於你。行者應自觀與護法,中圍,會眾及其他法友共處於護輪之內,在觀想護輪時,應念誦儀軌中指定的頌文。這種觀想不單能夠阻截諸違緣魔礙的入侵,更象徵把行者與我執分開。其標誌著「輪迴」(戲論分別及我執之流轉心念)及「涅槃」(遠離有漏二邊分別之心性)的分別。

五輪代表五根本智(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其為生起我執的五毒(貪,嗔,痴,慢,疑)的本性,金剛護輪是表徵與我見有別的轉化。由此處直至儀軌結束時,我們皆應於根本智的境位中修持,而不是處於我見之中。

究竟護輪的觀法是憑藉安住於護者,被護,護事三輪體空,無真實自性的覺慧而成辦。要安住於通達無三輪分別的慧境中,才能成辦究竟的護輪,若行者不能修此三輪體空之見,則可休息於原始本覺的本元體性中,以此完成究竟護輪,要遠離計度造作才能成就。許多涉及表徵觀想的修法,最終都要安住於勝義智慧的本性中。往後我們再以真實本性的覺慧來作更多的觀想。護輪及遣除違緣的修法觀想到此結束,亦圓滿了第一部分的不共加行。

積集順緣

第二種不共加行是積集順緣,可分為請降加持和加持供物兩部分。

請降加持

當行者完成前面的修法後,便要停止觀想自身為忿怒本尊,應以本身的凡夫相起修積集順緣之法。行者要以猛烈的信心祈請上師,本尊,空行及護法三根本,並憶念其慈悲心及威神力等功德。三根本剎那放出三種具相的加持:佛身放出種種本尊之身相,佛語放出種種真言咒字,佛意放出金剛杵及鉞刀等種種手幟法器落入行者身體。種種本尊的身相,咒字及手幟法器,如霜雪落入大湖中一般,從四面八方飄落,並融入行者的身體及住處四周。行者所用的修持法器皆被加持,加持力遍及行者身旁四周的一切境物,去除一切不凈。作此請降加持觀想的同時,應該念誦儀軌的相關文句,觀想自身已藉由覺悟身,語,意三相之力而得加持,至此完成積集順緣的第一步,隨後便可以著手加持供物。

加持供物

行者自成本尊,從自心間放出「讓」、「養」、「康」三字。「讓」為火大的種子字,向行者準備的供物噴出火焰,將供物的一切不凈垢染盡數焚毀;「養」為風的的種子字,放出智風吹散一切諸法實執;「康」為水大的種子字,其湧出的凈水將一切惡業習氣完全滌除。

此三大(火、風、水)種子字將供物轉為圓滿清凈,行者藉此三大的能量令執著供品的輪迴習氣遣除,三大種的自性為空行白衣母Dakini Gu Karmo、空行誓句度母Dakini Damtsig Drolma及空行摩摩格佛母Dakini Mamaki。在此清凈供養的境地中,行者即見得色塵本來空寂,猶如虛空,安住於此定境中即可調伏見一切外境顯現均執為實有的習氣,行者於此凈境中可作花供及種種能令五根(指眼、耳、鼻、舌、身)生樂的外供養。然後觀想「鎮M」或「啊」種子字轉成一廣大寶器,器中觀「嗡」字生出無量天界妙花作為外供,內供則是五根門的自生(即由行者自己的身體中產生,不必依靠外緣引發〕本來覺受。

在這大寶器中先觀花供生出,然後觀想有眾天女呈獻:飲水,灌足水,香水,食物及薰香等令根門生樂的不同供養,所有觀想必須廣大莊嚴,圓滿無限,盡虛空遍法界皆為供養所充滿,因為平常的獻供也只能積集一般的功德。

在金剛乘的儀軌中還有三種特殊的供養,即:法葯sman、食子gtor ma及血rak to,在作每一種供養前都各有其觀想修法。第一種供養必須觀想一自生的容器,在無邊廣大的顱器thod pa(藏語名托巴)中滿盛五肉,五甘露的精髓。第一種肉及甘露是大肉及大香,放置於顱器的中央;顱器的東方是牛肉及男精;南方是犬肉及腦髓;西方是馬肉及女血;北方是象肉及小香。五肉表五方佛(中間毗盧遮那佛,東方不動佛,南方寶生佛,西方無量光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及五根本智;五甘露表五佛母及五大(指構成世間物質的主要成分,包括形容物質的堅固性與障礙性的地大,形容物質的流動性和濕性的水大,此二者與人的身相應;形容物質的燃燒性和熱變力的火大,促成發展和改變的能量對應人體呼吸的風大,此二者與人的口相應;對應人身體經脈及內臟與人的意相應的空大),五肉五甘露各有五方佛及佛母的種子字為莊嚴。中央是「啥」和「邦」;東方是「吽」和「浪」;南方是「漲」和「芒」;西方是「嗡」和「夢」;北方是「啊」和「旦」。這些種子字隨後化作五方佛及五佛母身相。

由五方佛及五佛母雙運等入處流出紅,白雙運二種甘露注入顱器之中。紅,白二甘露充滿顱器各方,並融入五肉五甘露中。觀想五肉五甘露溶化,然後五方佛及佛母也化光融入甘露之中。甘露此時已圓滿具足色,香,味的精華及五根本智的力用,這便是對法葯供養的簡單教授。

下一種是食子供,觀想一量如虛空大寶器,其底座廣闊如同大地,寶器之內盛有食子。食子表徵任何行者欲獻予諸尊的供養,觀想此食子巨大非常,能圓滿諸願,上有日,月為嚴飾,遍滿虛空法界。此處寶器是作為世間或稱器界的表徵,而食子及一起作為供物的蘊聚寶藏則表徵一切情界。

血供則依以下方法觀想:觀想一廣大無邊的新截頭顱為顱器,其中滿載表徵三界一切貪執勢力的鮮血。鮮血雖含具三界一切執著,但是其本性卻為遠離執著的無貪大樂,行者應思維一切所希求的清凈功德均圓滿具足於此顱器內,然後念誦有關的儀軌文句。

法葯,食子及血三種供養共表覺悟智慧的三身。葯供的本性是顯,血供的本性是空,食子供的本性則為顯空雙運。

雖然大部分的儀軌均包含皈依及發菩提心的內容,但有些簡略的儀軌中是沒有護輪及獻三供的修法內容的,在有些極略的儀軌中,甚至連皈依及發菩提心的內容都沒有論及,只是要求行者觀想於一念間剎那自成本尊,但是在正式完整的修法中,我們必須要具足皈依及發菩提心來作為儀軌的加行,亦應具有遣除違緣及積集順緣等不共加行來幫助我們積累功德福報,遣除障礙,這些修法都是我們下面的正行儀軌的基礎前行。

第四節 正行根本瑜伽修法之初分

第二部分的修持是正行儀軌,分為:「正行根本瑜伽修法」及「正行後得瑜伽修法」。

「正行根本瑜伽修法」又分為:身印契瑜伽、語念誦瑜伽及意光明瑜伽三部分。

其中身印契瑜伽則分:三種三摩地、生起能所依中圍(即本尊天眾及中圍越量宮)、迎請智尊及祈請安住、啟白供贊、練習本尊觀想五支。

三種三摩地

三摩地是梵文音譯,又稱三昧,意為等持,正定,是指行者遠離昏沉掉舉,心清凈安住於一境的禪定狀態。在生起次第的正行修法中,我們要通過三次第的三摩地來觀察內在深義。第一步是「真如三摩地」,其理可依所凈之境、能凈之法及凈治之果來解釋。

所凈之境是「死有」的心識;能凈之法是安置本來心性的正知;凈治之果便是離二邊妄想的心性證德。

為讓行者了解「死有」顯現的收攝次第,先簡單講述一下「死位中有」的教法。

中有意為中間或過渡,它並不只是通常意義上所說的死亡之後到再入胎前的這個階段,中有是一種移轉,過渡的過程,依教法共分為六種:處生中有(即我們生存的這一世)、夢幻中有(即我們在睡夢中到醒來貫串日夜的時間)、禪定中有(行者於定境中安住、此時的心行狀態)、死位中有(又稱臨終中有,即人臨死前到死亡的短暫時間)、法性中有(即死者結束了這一世的生命但尚未再入胎的中間階段)、受生中有(神識隨業力牽引去投胎,開始新的生命的階段)。

這裡我們重點教授死位中有的情況,死位中有是一個我們身體與心的消失融入過程,分為兩個部分。即外在五大,神識和能力的消失融入以及內在粗表和微細心念的消失融入。

在人臨終時,先是五根本氣(瓶氣、命氣、下行氣、上行氣、遍行氣)的消失,使我們呼吸急促,四肢收縮,這時位於臍輪的明點開始散壞,導致五支分氣中的龍氣消失,引發地大消失融入水大;接著心輪的明點開始散壞,導致龜氣消失,引發水大融入火大;然後喉輪的明點散壞,精氣消失,火大開始融入風大,這時體溫開始逐漸消失:當密輪的明點散壞後,天施氣會消失導致風大融入虛空或心識之中,這時呼吸完全停止,身體己經死亡;此時氣入中脈(「氣」即「風」或名「風息」,人的身體與心識均需依賴於體內多種風息即前文所述五根本氣和五支分氣的循環流動,若風息的循環失去平衡或不順暢,便會招致病患;「脈」則是體內風息所流經的通道,與醫學上所講的經脈並不相同,中脈上端開於頂輪梵凈穴,下端關閉於臍下密輪,粗細猶如竹箭,內為中空;「明點」是我們的身體即色法與心識的能量精華),先後出現三種微細心境或覺受,先是空大融入「現」,出現似秋夜之晴空,月光滿天,白茫茫一片空明,別無所見;接著「現」融入「增」,惟見天空日光映照,紅霞周遍;最後「增」融入「近得」,惟覺深夜一片漆黑,別無所見。內在心念的消失則是隨著身體開始消失融入後,中脈下端的紅明點開始上升,中脈頂端的白明點則往下降,當二者在心輪中間相遇相撞時,一切心識同時死亡消失。這便是對死位中有狀態的大概描述。

一切眾生的「死有」皆在白,紅,黑三明相(顯現為三種顏色的光)及心識覺受「勝義諦明空凈光」後出現(隨著身體逐漸死亡所顯現的外在徵兆,內在心識則會感覺到不同顏色的光明交替出現等景象),行者應安住於三摩地凈治觀想此境,若不能認持凈光便會遠離解脫。此中有之教授乃是無上解脫密法,行者應多加思維觀修,可參考專門教授中有的法本認真修持,必可獲得廣大饒益。

真如三摩地也可以用觀照正修之自性或能凈之法來解說。正修是要認持非造作或無為法的本來心性即本覺,要平等寬鬆地安住於此,在此無作平常本心所導引下,一切諸法皆現為無來去,且當下亦不住於任何處。在此本來心境中,沒有任何計度思維,真實遠離言語。欲認知此本來心性,便要通過修持禪定,安住於真如三摩地。

此無生圓滿無礙的智慧——本覺,不可能被造作,若我們要說明此心的本性,便不能說它是一種覺受經驗。無始以來,它已不是一可被覺知的事物,亦不是某些經造作而成的東西。假如它是不存在的,它便不可能被叫作本覺,但是一旦將其理解為實有,它又不可能顯現於所知境中。自性離一切相,無有分別執著,故名無為法。然而正如《金剛經》中所述「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若一定要描述此究竟實相,實無法作答。因為其不能被覺知的原因正是在於它並無自性,亦永不會具有任何特性。此實相是不落於常見或斷見兩邊的,其性空寂,是不能用語言文字來論釋證成的,亦不能用邏輯思維推理證得。

眾生的身體為五大因緣聚合,故有色法諸相,但眾生真實自性實沒有可緣彼生起貪取之事。心性可假借三解脫門作譬喻解說(三解脫門是指空、無相、無願),首先是說心性空無自性;次者是說心性無相;最後則說心性無願欲,即無有可於其上生起貪慾之物。


推薦閱讀:

TAG:教授 | 寧瑪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