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計(2)
06-07
13.誰為經狂(之三曹對案) 唐王終於掛了。觀音姐姐首戰告捷。 我們先來看看太宗臨死之時的情形吧。魏徵在皇帝面前說,與陰司崔判相厚,只需一封書函即可「管教魂魄還陽世,定取龍顏轉帝都。」既然如此,直接寫信給他不就完了嗎?幹嘛非得太宗到地府去走一遭啊。實際上,這一切都是安排好的。你以為魏徵的面子真的那麼大啊?不管怎麼樣,太宗一定要去地府走一遭。而且,還必須活著回來,要不然就白走了。 好吧。讓我們先來看看太宗皇帝的「地府一日游」的具體路線圖。首先來到一處荒郊野外,由崔判親自迎接唐王大駕。並且狠狠的寒暄了一把。關鍵是在進地府之前,先明確了一點「微臣管送陛下還陽,重登玉闕。」事先說好了,這次是來旅遊的,結束之後是要回去的。當然咯,公款旅遊也不是那麼容易的,還得有個名頭。什麼呢?三曹對案嘛。明明就是因公出差嘛! 暫且不提「地府一日游」的具體路線圖,但說這個三曹對案究竟如何? 太宗進了閻羅殿,十王【控背躬身,迎迓太宗。太宗謙下,不敢前行。十王道:「陛下是陽間人王,我等是陰間鬼王,分所當然,何須過讓?」太宗道:「朕得罪麾下,豈敢論陰陽人鬼之道?」】十王的話倒是在理,但是太宗的話就有點令人摸不著頭腦了。【朕得罪麾下,】這話從何說起啊?如果一定要說是得罪了誰的話,無非是涇河龍王罷了。涇河龍王怎麼成了閻王的麾下了呢?看來,太宗還不是老糊塗啊。他一定已經覺察到什麼了。 一陣寒暄禮讓之後,【分賓主坐定。約有片時,秦廣王拱手而進言曰:「徑河鬼龍告陛下許救而反殺之,何也?」】看來問題還有點棘手啊!十王不知道誰來啟齒動問。【約有片時】,說明閻王們實在琢磨了一會兒,最後還是秦廣王打破沉默、直奔主題了。太宗皇帝回答的倒是邏輯清明,句句在理。這個涇河龍王被斬與我李世民無關。 【十王聞言,伏禮道:「自那龍未生之前,南斗星死簿上已註定該遭殺於人曹之手,我等早已知之。但只是他在此折辯,定要陛下來此,三曹對案,是我等將他送入輪藏,轉生去了。今又有勞陛下降臨,望乞恕我催促之罪。」】 這段話要好好分析一下。前文說過龍王之死不屬陰司管轄,這裡果然得到了證實:【南斗星死簿上已註定該遭殺於人曹之手。】神仙的死與人的死其實是不一樣的。人之所以追求成仙了道,主要的原因就是追求長生,脫離輪迴之苦。但本質上,都是一樣的,皆為一靈真性。如果,我們把歷史看成線性單向度的,神仙就是直線前進,人就是螺旋式上升。從側面來看,人就是一個個圓圈連綴而成的。每個圓圈就是人的一生。但是這個模式並沒有排除神仙螺旋式前進的可能性,只要神仙願意,他仍然可以繼續螺旋式上升。神仙的選擇空間變大了,這是能力增強的體現。但是,神仙要是死了,那就意味著,這個一靈真性消失了。而人的死,並不以為者真性的消失,除非真性被他人滅了。因此可以概括為,仙死神氣散,人死換新裝。 接著前面的說,這涇河龍王之死,論理跟地府應該扯不上關係。這一點,閻王們也是知道的。但是,為什麼龍王又跑到地府去鬧呢?很顯然,這是閻王們在說謊。前文已經講過,龍王並沒有來地府折辯。不然,為什麼太宗來了,龍王反而不見了?不是說要三曹對案嗎?這人曹、陰曹都來了,怎麼這本案的苦主水曹卻不見了。去哪來了呢?【是我等將他送入輪藏,轉生去了。】這簡直就是一派胡言。既然已經把苦主送走了,那叫太宗來幹嘛?這這些個終審大法官們前後的做法很滑稽啊。一方面費盡心機把被告抓過來;一方面說服原告撤訟,或者乾脆就把原告打發回家了。這個官司還怎麼打?只要有想從中牟利的貪官在,這個官司就有的打,而且還打的有聲有色。這是官司場上的慣用手法:恐嚇原告(當然這裡用不著恐嚇了,早就統一陣營了),勒索被告。這一點,難道太宗皇帝看不出來嗎?無非想在太宗身上索點東西。 什麼東西呢?我們接著往下看。閻王說完上面的話,迫不及待的就拿出了生死簿出來,要看太宗皇帝陽壽幾何。這點也是奇怪,皇帝並沒有亂打聽啊,閻王們怎麼就把看家的本領拿出來了?而且,十王並崔判在內無人知曉太宗的壽數。崔判還趁機改了兩筆。崔判擅改生死簿,是自作主張嗎?當然不是。他哪有那麼大的膽子?這一切都是計劃好的,一定要讓太宗還魂,否則一切都白費了。閻王告訴太宗還有20年陽壽,然後立即安排陛下還魂。【此一來已是對案明白,請返本還陽。】這就叫對案明白啦?真是太荒唐了。然後,太宗【又起手問十王道:「朕宮中老少安否如何?」十王道:「俱安,但恐御妹,壽似不永。」】皇帝是隨便問了一句,這時候,十王卻眾口一詞。皇帝壽數不清楚,皇帝妹妹的壽數卻是眾口一詞【壽似不永。】這不奇怪嗎?不要小看這個破綻。這是十王故意留下的一個印證,將來太宗還陽之後,還要靠她這個【「壽似不永」】來「提醒」太宗呢。 那麼十王到底向太宗索要何物呢?【太宗又再拜啟謝:「朕回陽世,無物可酬謝,惟答瓜果而已。」十王喜曰:「我處頗有東瓜、西瓜、只少南瓜。」太宗道:「朕回去即送來,即送來。」】原來就是要個南瓜啊!這麼簡單?不錯就是南瓜。很多人都在問為什麼是南瓜?(是啊,為什麼呢?這一點我也想破了腦袋,為此我天天吃南瓜粥。皇天不負有心人!終於有一天我手持寶卷,神光灌頂,參破天機,頓時脫胎換骨,似有不肯為人,定要成仙之意!)南瓜,又名面瓜,取「南面稱孤」之意。太宗奉上南瓜實際就是請閻王稱孤,表明願意投誠。所以,太宗走時才道:【「朕回去即送來,即送來。」】真是一點也不敢耽擱啊! 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太宗皇帝如此之快的向地府投誠的呢?這還要看看他的「地府一日游」的具體路線圖。 14.誰為經狂(之魂游地府) 話說太宗皇帝的「地府一日游」,才來到地府城口,一抬頭,就是一個問題。 【忽見一座城,城門上掛著一面大牌,上寫著「幽冥地府鬼門關」七個大金字。】而在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類盡除名》中記載:【猴王漸覺酒醒,忽抬頭觀看,那城上有一鐵牌,牌上有三個大字,乃「幽冥界」。】怎麼一段時間沒來,地府的招牌都換掉了?究竟這兩塊牌牌有什麼區別呢?從後面太宗的「地府一日游」的路線圖來看,這【幽冥地府鬼門關】乃是佛家的地盤。而之前孫悟空去的【幽冥界】乃是道教的勢力範圍。光從名字上也能看出點端倪來,道家雖然承認鬼的存在,但是基本是不講鬼的,更不講輪迴之說。道家只講今世修行,得道成仙,不修來世。所以這【幽冥地府鬼門關】不會是道家的地盤。那麼,這【幽冥地府鬼門關】和【幽冥界】究竟是不是一個地方呢?是的。鑒於目前佛道相爭的形勢,地府基本上採取了一個折衷態度:一班人馬,兩塊牌子。實際上,這次地府之行太宗還是沒有見到地府一把手,地藏王菩薩。地藏要是出來,問題就明朗化,當然這一切的幕後操作就有全面暴露的可能。所以,太宗是見不到地藏王菩薩的。 【那青衣將幢幡搖動,引太宗徑入城中,順街而走。】看清楚了,這是有導遊的哦。不過導遊是怎麼帶路的呢?【只見那街旁邊有先主李淵,先兄建成,故弟元吉,上前道:「世民來了!世民來了!」那建成、元吉就來揪打索命。太宗躲閃不及,被他扯住。】剛一進城門就碰見冤家對頭。建成和元吉,都死了十幾年了?怎麼還在這裡混呢?按照崔判的說法,就算是枉死的,不能進「六道輪迴」,那也該在「枉死城」呆著呀。怎麼跑到這裡來了?【幸有崔判官喚一青面獠牙鬼使,喝退了建成、元吉,太宗方得脫身而去。】這個崔判也太能裝了。 接著太宗就進了閻羅殿,對案三曹之後,崔判又領著太宗去地府閑逛了。先是到了「幽冥背陰山」。太宗不肯去的,要原路返回。崔判說,【陰司里是這般,有去路,無來路。】意思是,景區遊覽,禁止倒游!轉過背陰山,來到「一十八層地獄」,導遊的解說,令太宗【心中驚慘。】然後,到了「奈何橋」,接著到了「枉死城」。在「枉死城」太宗被敲詐了一庫金銀,作買路錢。可憐太宗身上還沒帶錢,立了字據向陽間相良借了一庫金銀。貸款業務都做到地府來了,不知崔判從中抽了幾層傭金。最後到了「六道輪迴」之所,把太宗從「超生貴道門」送出去了。這【「六道輪迴」:行善的,升化仙道;盡忠的,超生貴道;行孝的,再生福道;公平的,還生人道;積德的,轉生富道;惡毒的,沉淪鬼道。】注意,超生貴道門,是盡忠的人專用的通道。這太宗皇帝向誰盡忠啊?不錯,剛才不是投誠了嗎?當然是地府了唄。 「地府一日游」結束的時候,臨走之際,崔判關照了一句話,要太宗謹記。【判官道:「陛下到陽間,千萬做個『水陸大會』,超度那無主的冤魂,切勿忘了。若是陰司里無報怨之聲,陽世間方得享太平之慶。凡百不善之處,俱可一一改過。普諭世人為善,管教你後代綿長,江山永固。」】這裡實質是指一件事:水陸大會。為什麼要做水陸大會?1、可以超度冤魂。這樣才能保陽間太平。2、可以改過自新。你殺了那麼多人(枉死城裡面的,還有建成和元吉),不是不給你機會的。否則,「一十八層地獄」的刑罰都在那擺在呢! 這麼一個「地府一日游」下來,太宗能不乖乖的做水陸大會嗎?能不立即投誠嗎(如果剛進城的時候是表面敷衍的快,這下可是要實際行動的快了)?整個就是威逼利誘,軟硬兼施啊! 究竟太宗如何做的這個「水陸大會」,又如何因此而要求取真經的?下回再說。 15.誰為經狂(之閻殿獻瓜) 太宗皇帝回到朝堂,先對群臣講述一遍地府的來龍去脈(注意這裡太宗絕口未提進貢瓜果的意思)。緊接著,做了兩件事:1、【出招賢榜,招人進瓜果到陰司里去;】2、【將寶藏庫金銀一庫,差鄂國公胡敬德上河南開封府,訪相良還債。】這兩件事都是再地府許下的諾言。太宗回到陽世立即著手落實,不可謂不上心。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個揭皇榜的人劉全。劉全什麼人?【本是均州人。姓劉名全,家有萬貫之資。】說起來,他和他的妻子李翠蓮都是想法很古怪的人。【只因妻李翠蓮在門首拔金釵齋僧,劉全罵了他幾句,說他不遵婦道,擅出閨門。李氏忍氣不過,自縊而死。】既然劉家有萬貫家私,怎麼齋僧的時候,還要「拔金釵」?不能付銀子嗎?這知道的是齋僧,不知道的一定會以為她和這和尚有一腿。李氏不會無緣無故就把這個插在髮髻的金釵給了這化齋的和尚,一定是這個和尚指定要她頭上的金釵的。有時候,和尚的行為是狂放的,但是要記住往這些才是所謂的「高僧」(這個高僧是誰呢?會是觀音嗎?不好說)。所以,劉全罵她兩句也是正常的。沒想到,李氏自盡了。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自盡的,恐怕只有李氏自己知道。這劉全為什麼要揭皇榜呢?(李氏死後)【撇下一雙兒女年幼,晝夜悲啼。劉全又不忍見,無奈,遂舍了性命,棄了家緣,撇了兒女,情願以死進瓜,將皇榜揭了,來見唐王。】這劉全是因為不忍心看到一雙兒女晝夜悲啼而要捨棄性命的。且不說,這個有悖常理的邏輯是不是站得住腳。我們可以確認的就是,劉全不是因為想念妻子而自棄的,也不是因為後悔當初罵妻而導致妻子自盡而輕生的。 再接著看,這劉全是怎麼進地府的。【那劉全果服毒而死——一點魂靈,頂著瓜果,早到鬼門關上。把門的鬼使喝道:「你是甚人,敢來此處?」劉全道:「我奉大唐太宗皇帝欽差,特 進瓜果與十代閻王受用的。」那鬼使欣然接引。】這真是應了那句古話了:閻王不請自己去。前面兩次,不論孫悟空還是太宗皇帝,都是被地府的人拘走的或者是請去的。這個劉全自己就去了,而且就直接到了地府城門口。乖乖,這個劉全還真是聰明啊,他認識路的。鬼使的話更是問得奇怪:【「你是甚人,敢來此處?」】說得人家劉全好像不懂事,非要來地府是的,人死了不來這裡去哪裡啊?敢情這地府也打擊偷渡客啊。 當閻王問及劉全情況時,【劉全道:「小人是均州城民籍。姓劉名全。因妻李氏縊死,撇下兒女,無人看管,小人情願舍家棄子,捐軀報國,特與我王進貢瓜果,謝眾大王厚恩。」】大家都來看看,這話還講不講理了?兒女無人看管,就要舍家棄子了?如果真是一家人活不下去了,抱著孩子一起去尋死還是說得過去的。可是,自己明明知道兒女無人看管,卻還要去自尋死路,還偏偏去揭什麼皇榜,他可真有心思啊。這個劉全的想法,著實讓人無法理解。 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呢? 第一,這張皇榜肯定是有問題的。我們再來仔細看看這張招賢皇榜出台的前前後後。原文是這麼說的:【一壁廂又出招賢榜,招人進瓜果到陰司里去;一壁廂將寶藏庫金銀一庫,差鄂國公胡敬德上河南開封府,訪相良還債。】仔細看看,這個皇榜有什麼問題?什麼?看不出來?好吧,我換個提問的方式。讓你【進瓜果到陰司里去】,你去嗎?廢話!當然不去了。去地府送東西,還能活著回來嗎?再說,作為一個皇榜,他漏掉了一個最至關重要的東西沒講,獎金!不錯,俗話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不給錢,就想讓人家白送一條命。天底下,哪有這好事啊?那麼這張皇榜出去後,有什麼反應嗎?當然是石沉大海咯。【榜張數日,有一赴命進瓜果的賢者,本是均州人。】數日,是個什麼概念?大概一個星期吧。就是沒人來揭榜。按照這麼個皇榜,如果不是冒出個高僧來找茬兒,這事就是等到如來佛祖圓寂了也辦不成啊!我吃飽了,撐得?死了還給你李世民往地府去辦差。從後文來看,太宗的確也沒打算給這個劉全什麼獎賞。當然劉全也不是沖著這個獎賞來的。不過,給與不給,和受與不受是兩回事。沒有獎金,其實擺明了就是觀音要自己選人,因為誰也不會來揭榜,除了自己故意安排的人。取經隊伍在路過朱紫國的時候,也曾遇到過一張皇榜,那榜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皇榜。【那榜上卻云:「朕西牛賀洲朱紫國王,自立業以來,四方平服,百姓清安。近因國事不祥,沉痾伏枕,淹延日久難痊。本國太醫院,屢選良方,未能調治。今出此榜文,普招天下賢士。不拘北往東來,中華外國,若有精醫藥者,請登寶殿,療理朕躬。稍得病癒,願將社稷平分,決不虛示。為此出給張掛,須至榜者。」】兩廂一對比就知道唐王的這個皇榜有多假了。 第二,前文分析過,這個進瓜果是何等重要的大事啊!能隨便招個人來代辦嗎?當然不能啦。這私通他國的信物能隨隨便便找人帶送嗎?要是傳出去,不但是讓太宗顏面掃地,更重要的是會壞了佛祖的大事。所以,這個事情只能暗中找可靠的同志去執行。所以,這個對外只能是【進瓜果到陰司里去】,而不是直接說進南瓜到陰司里去。小心駛得萬年船啊! 而且,憑這太宗的能力,他是想不出這個活人自盡頂獻瓜果進地府的獻瓜方式的。一般以為,拿南瓜在閻君像前祭拜即可。但是皇帝祭拜這種事情,可大可小。而且,皇帝拿南瓜向閻君祭拜,十分扎眼而且也起不到保密效果(萬一過路神仙看見了怎麼辦?)。因此,這整件事情肯定有人在進行策劃。這獻瓜方式、招聘方式以及人員選拔都是有人在暗中操作的。 為什麼會選中劉全呢?當然,可以不一定是劉全。也許之前這個「高僧」也曾經試過其他幾個大戶人家的眷屬,被人家痛罵了一頓。結果就是那些人都錯過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就像如來佛祖讓文殊菩薩去點化善信(烏雞國王),結果文殊菩薩上去就是一頓狂數落,人家受不了了,把他捆起來扔到河裡。結果,自然是烏雞國王錯過機緣,還惹來大禍。劉全選中了,所以他的事情也就傳出來了。這個「高僧」選中了劉全之後,必然跟他說了如何如何,這般這般。於是,劉全夫妻依計而行。 劉全介紹完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得夫妻相會。【那閻王卻檢生死簿子看時,他夫妻們都有登仙之壽,急差鬼使送回】。這個說得簡直就是昏話。都是登仙之壽,李翠蓮怎麼就死了。而且,已經死了三個月之久了。閻王都沒發現的嗎?不是按照生死簿來勾人魂魄的嗎?既然生死簿上面寫的是登仙之壽,誰去勾魂來的?根本就是錯了,登仙之壽的人根本就不會記載在生死簿上面。閻王拿本不相干的生死簿,還在那裡念念有詞,說什麼登仙之壽,故弄玄虛。 閻王即令鬼差將劉全夫婦送回至陽間。鬼差是怎麼送他們回去的呢?【那鬼使領命,即將劉全夫妻二人還魂。帶定出了陰司,那陰風繞繞,徑到了長安大國,將劉全的魂靈,推入金亭館裡】。這裡可和太宗還魂做個比較。劉全還魂要比太宗輕鬆的多,根本就沒有崔判說的那些彎彎繞繞。再次說明了崔判那樣做是有用意的。【將劉全的魂靈,推入金亭館裡。】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還魂,死而復生。太宗是經過「六道輪迴」出陰司的,根本就不是什麼還魂,而是投胎重生(誰說投胎就一定要投在新生嬰兒身上?)。真正意義上的太宗已經死了,過六道輪迴出來確是新生,只不過崔判帶路的時候,故意繞過了奈何橋,太宗沒有失憶。就跟鐵路局長送客上火車,根本不需要買車票過通道是一個道理。可想而知,崔判拿出來那個生死簿根本就是個假賬本,是本道具,跟真的生死簿相比就是一堆寫寫畫畫的廢紙。 而李翠蓮的還魂暴露出地府這個地方不僅行事詭秘,而且還心狠手辣。【將翠蓮的靈魂,帶進皇宮內院。只見那玉英宮主,正在花陰下,徐步綠苔而行,被鬼使撲個滿懷,推倒在地,活捉了他魂;卻將翠蓮的魂靈,推入玉英身內。】這簡直就是草菅人命嘛!前面說過,這個御妹李玉英之死是閻王故意留下的一個楔子。一來是證明唐王此次魂游地府並非夢境,而是真有其事(用事實來印證地府之事);二來是用來提醒唐王必須要信守承諾。(地府決不虛言,閻王要你三更死,誰敢留人到五更?) 當駕官報與太宗皇帝:劉全還魂了,就在朝門外候旨。劉全還魂,為什麼要進宮呢?是來複旨的嗎?告訴皇帝我完成任務了。執行這個任務,皇帝還指望他來複旨嗎?當然不可能。難道什麼人都能死而復生的嗎?要是那樣的話,還貼什麼招賢榜啊?直接派一名親信去地府走一遭,不就完了嗎?地府也不能追究我亂殺無辜的罪名了,因為會回來嘛。太宗回來之後,倒是循規蹈矩起來了,畢竟上頭有文件了,雖然上頭也不是什麼好東西,但是太宗並不知道底細。 既然皇帝沒說過要劉全來複旨,地府也沒交代他來宮中報信,那麼劉全為什麼進宮來呢?因為此時的劉全已經不是均州城裡的土財主了,而是掌握了重要機密的特務人員。他來必有所圖。太宗原來以為這個任務是先滅口,再執行的。根本就是萬無一失的。 所以太宗一聽到劉全還魂,而且就在朝門外候旨,反應劇烈。【唐王大驚,急傳旨,將劉全召進,俯伏丹墀。】 緊接著,太宗一連問了三個問題:1、進瓜果之事何如?2、你在陰司見些甚麼來?3、那閻王可曾說你妻甚麼?這三個問題,劉全回答的很聰明。除了進瓜果之事,一概不知。第一個問題,顯然是太宗最為關心的:千萬不要把差事辦砸了。劉全的回答,太宗是滿意的。緊接著的第二個問題,是太宗最擔心的:劉全在地府到底見到了什麼?有沒有見到建成和元吉?他們會跟他說些什麼呢?「玄武門之變」太宗登基,真的就如大唐教科書上所講的一樣嗎?太宗顯然擔心會節外生枝。細看劉全對這個的回答。前半句講的是讓太宗寬心的話,我什麼也沒看到;這後半句就有點骨頭了。什麼呢?閻王說他們夫妻都有登仙之壽。這個確實是個大實話,但是這個大實話在這裡卻有著非常大的作用。這是劉全敢進宮面聖的全部勇氣之所在。難道他跑回來就不怕太宗滅口嗎?不過,有了閻王的免死金牌在手還怕什麼呢? 第三個問題,是太宗眼下碰到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劉全是在裝瘋賣傻。【臣不知「唐御妹」是甚地方,家居何處,我還未曾得去找尋哩。】就這樣也能矇混過關了?其實,在明白人面前說糊塗話,是一種投石問路的技巧。劉全回來的目的就是要點好處費、封口費。但是,他到底知道什麼呢?不清楚,也許什麼也不知道,憑著一點感覺,就是來詐李世民的。前面劉全對閻王說道【「小人是均州城民籍。姓劉名全。因妻李氏縊死,撇下兒女,無人看管,小人情願舍家棄子,捐軀報國,特與我王進貢瓜果,謝眾大王厚恩。」】這進貢二字說明劉全對太宗和地府的關係已經有所察覺。果然,太宗心裡有鬼。不管劉全是否知道獻瓜的底細,太宗決定還是要好好封賞他。 太宗是怎麼封賞的呢?【好一個有道的君王:即將御妹的妝奩、衣物、首飾,盡賞賜了劉全,就如陪嫁一般。又賜與他永免差徭的御旨,著他帶領御妹回去。】乍一看,沒什麼嘛。只是一些舊衣服首飾之類的,還有就是永免徭役,並沒有什麼樣的封賞啊?再仔細看看!這個御妹的妝奩、衣物、首飾,是有錢就能隨便用的嗎?不錯,表面上就是些不值錢的東西。實際上,就是賜婚。就是這些【陪嫁一般】的東西,封了劉全一個駙馬的身份。而且,在唐朝娶了公主就可免除徭役,這是一項制度。這裡賞的不光是金銀財寶,更重要的是一個尊貴的身份。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王朝中,這才是最重要的。 16.誰為經狂(之大相國寺) 前文說到,太宗復生之後急辦了兩件事,俱是在地府許下的諾言。1、進貢瓜果。2、還相良一庫金銀。下面我們來看看太宗是怎麼來還這筆債的。 【將寶藏庫金銀一庫,差鄂國公胡敬德上河南開封府,訪相良還債。】按照地府崔判的指示,太宗差鄂國公胡敬德前去辦差。胡敬德打聽到這個相良,【原來賣水為活,同妻張氏在門首販賣烏盆瓦器營生,但賺得些錢兒,只以盤纏為足,其多少齋僧布施,買金銀紙錠,記庫焚燒,故有此善果臻身】。地府要點化的人是這個【齋僧布施】的相良,這個充分說明了地府已經和天庭貌合神離了,轉而成為了佛派的戰鬥堡壘。因此,換牌其實只是一個開始。 胡敬德對相良說了太宗地府借債一事的來龍去脈,並說此次前來就是代太宗皇帝還債於他。這個相良夫婦兩個聽說此話,嚇得魂飛魄散,【只是磕頭禮拜】,不敢收受分毫。這個相良不管胡敬德怎麼勸說,就是不肯收下這一庫金銀。鄂國公沒有辦法,啟奏皇帝,太宗皇帝也沒有辦法,只好【傳旨教胡敬德將金銀與他修理寺院,起蓋生詞,請僧作善,就當還他一般】。 這裡一個小小的問題,既然相良不肯收下太宗皇帝的一庫金銀,那麼太宗皇帝為什麼要拿這筆錢去修建一座寺廟及生祠呢?其實,不管相良是否收下這筆錢,這個債都是沒有辦法還的。為什麼呢?我們回憶一下太宗舉債時的情景:【遂立了文書與判官,借他金銀一庫,著太尉盡行給散】。看見了嗎?當時是立了借據的。可是,即使是相良收下了這一庫金銀,太宗皇帝又到哪裡去尋這張借據回來呢?這張借據是太宗皇帝魂有地府的一個明證,更是能印證出太宗皇帝投誠的唯一的一個物證(而且人證劉全也是登仙之壽哦)。這張有太宗親筆簽名的文書,崔判怎麼可能就輕易的交還給太宗皇帝呢?光是靠威逼利誘不足以成大事,必須能夠拿到確鑿無疑的證據在手,才能夠讓對方乖乖就範,穩操勝券。現在地府是人證物證俱在,不怕你太宗皇帝反水。吃定你李世民了。 太宗皇帝沒有辦法,只能蓋一座寺院,並且在寺內立起相良夫婦的生祠。這樣,至少證明我已經還了相良的一庫金銀,只是他不肯收下這金銀,才蓋了這寺院及生祠。這個寺院及生祠就是我還債的物證。【尉遲公監造】標明了還債的人證就是胡敬德。同時,取名【大相國寺】也傳達出一個重要的信息,我李世民已經開始信奉佛教了,並把這個皇家寺院放到了「相國」的高度,我是不會反水的,請佛祖放心吧。 17.誰為經狂(之典正浮屠) 兌現了之前在地府許下的兩個諾言,太宗皇帝緊接著就是籌備最為重要的一件大事,「水陸大會」。【榜行天下,著各處官員推選有道的高僧,上長安做會。那消個月之期,天下多僧俱到】。眼看著事情進展蠻順利的,不料半路殺出個傅奕【上疏至浮屠】。這個傅奕白做了這麼多年小領導了,完全不能領會大老闆的意圖。太宗皇帝讓他【選舉高僧,修建佛事】。這個可是無上光榮的美差啊!領導對你多信任啊!可是這個傅奕一點也不知趣,立即上疏說世上根本就沒有佛。真是讓太宗大跌眼鏡啊!沒辦法,領導總不能跟你一般見識起來吧。像個潑婦似的在朝堂跟你在朝堂比試口水這種活兒,還得交給相關人等。於是,太宗把這個奏摺拿出來,讓大家一起商議商議。於是,宰相蕭瑀出班解圍,給了傅奕一個當頭棒喝。結果,兩個人就在朝堂上辯論起來了,好像傅奕還佔了上風。蕭瑀同志雖然識得領導心意,奈何是水平不夠啊。太宗皇帝又把張道源和張士衡找來詢問。在蕭瑀戰敗的情況下,這個意圖就很明顯了嘛!於是,二人說了一段廢話,言及【三教至尊而不可毀,不可廢】。也就是打了個馬虎眼,請皇帝聖裁。於是,太宗皇帝就順這個台階上高樓了,乾綱獨斷,一錘定音,決定三教並立。雖然還只是並立,但是佛教終於爭得了一席之地,也算是進入主流意識形態了。這是大大的利好消息啊!並且,【自此時出了法律:但有毀僧謗佛者,斷其臂】。佛教還獲得了法律界的朋友們的支持。西天路上的經歷告訴我們這一點是多麼的重要!因此,這場辯論的目的不是要不要弘揚佛教的問題,而是要藉此機會做好相關的宣傳。另外,從取經路上的經歷來看,當政者的支持對於教派的興衰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再一次證明了,佛派採取走上層路線的基本方針的高效率。如來英明無比。 自此,觀音傳經計劃獲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佛教獲得了國家法律的明文支持,僧佛的地位都大大提高。藉助政府的信譽,這弘揚佛法、爭取善信的業務就好做得多了。 18.誰為經狂(之水陸大會) 名正言順之後,太宗立即著手「水陸大會」的具體事宜。首先命魏徵與蕭瑀、張道源三位【邀請諸佛,選舉一名有大德行者作壇主,設建道場】。這三個人領了聖旨,立即成了一套班子,建了一套房子,買了一輛車子,前前後後著實忙活了一陣子。最後,【內中選得一名有德行的高僧】。這個人正是陳玄奘。 當選理由?【查得他根源又好,德行又高;千經萬典,無所不通;佛號仙音,無般不會】。這恐怕也是魏徵從中操縱的結果。陳光蕊父子的命運與這個魏丞相緊密相連。如果說唐僧的根源好,這是事實。父親是狀元,外公是宰相,可算是官宦人家,背景顯赫了。但是,這【德行又高】,就不知道是從何說起了。沒有看到過任何這方面的報道。從組織上來看,核心決定提拔周圍,是從來也不需要什麼理由的。 唐僧到底是怎麼選出來的?總結一下,有如下幾點:1、根源好;2、德行高;3、理論強。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魏徵的技術操作。取經這件事,從籌划到實現,一直都有他的參與。如果說他是局外人,對此毫不知情,根本就不現實。他早就是佛祖的內部人了。 其實,選取唐三藏作為取經人的真正原因就是一個:根源好(皇族後裔)。就是這個原因,菩薩選擇了金蟬子轉世投他。然後,其他的原因都是因為他是金蟬子轉世而設的。真正的選擇是在唐僧出生時做出的。現在只不過是,找個理由把這個人從幕後推到台前。所謂德行好、理論強都是胡說八道。從後面的取經經歷來看,唐僧德行一般,沒什麼光輝之處。佛學理論更是一般,經常被悟空教訓,這一點也是他們師徒關係緊張的一個重要原因。 「水陸大會」正在籌備階段,菩薩突然現身,送九環錫杖和錦襕袈裟來了。這裡的問題是,為什麼要在「水陸大會」之前把袈裟和錫杖送出,為什麼不在取經人選出來再送袈裟和錫杖?這樣不是更好更合適嗎?因為,到現在為止,除了內部人之外,誰也不知道還有取經這回事兒呢。目前為止,選唐玄奘是作為「水陸大會」主持人的,不是選取作為取經人的。而佛祖說得明白,這兩件寶物是給取經人的。因此,可以斷定菩薩早就選好唐僧了(取經結束時,功曹揭諦們記錄的81難目錄,更是說明了這一點)。之所以要在取經人選未定之前把寶物送出來,就是要唐僧在關鍵時刻能挺身而出,勇挑重擔。果然,當菩薩向唐王點出只有取得大乘佛經才可以渡忘超脫的時候,唐王才知道要到西方取經這回事兒。唐王剛開口問及誰人肯領旨西行的時候,唐僧即出班領旨謝恩。唐僧能不出來嗎?東西收了,也風光過了,你不出來誰出來?唐僧真是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短,早知道領這兩件玩意兒要付出那麼大的代價,打死他也不能領受啊。唐僧的命運是被菩薩一步一步算計好了的。他這一生根本就沒有選擇的機會。誰讓他是金蟬子轉世呢? 臨走的時候,唐王寶殿上又送出一件寶物紫金缽盂給唐僧。唐僧領了文牒及寶物,由唐王送至關外,即出關西行。這一天正是大唐貞觀十三年九月初三。前文說過,這裡有個「貞觀十三年」的重大歷史問題。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附錄裡面說過,唐僧的父親陳光蕊中狀元成親是在貞觀十三年,唐僧出生也是在貞觀十三年。可是這裡說取經也是在貞觀十三年開始的,這不是很矛盾嗎?唐僧一出生就去取經啦,這還了得。這裡是作者寫錯了嗎?附錄里,沒有照顧到後文的時間安排嗎?不像。附錄第一段和第九回第一段,有兩句話是一模一樣的,【三州花似錦,八水繞城流】。這個並不是千古名句,為什麼在這裡重複出現了呢?緊接著這兩句,兩個時間都出現了,作者不可能注意不到。那麼為什麼偏偏說不通呢?其實,還有一個時間也是在貞觀十三年,那就是菩薩來到長安城選取取經人也是在貞觀十三年。這裡的重複出現旨在說明一個問題,貞觀十三年發生的怪事都與菩薩有關,都是菩薩在暗中操控的。比如名不經傳的妙算袁守誠,皇宮鬧鬼,太宗魂游地府、死而復生等等,這一切都在同一個時段發生,難道就都是巧合嗎?因此,附錄裡面的貞觀十三年是不作數的,只是用來印證這一切都是菩薩操控的。 19.路在何方(之八十一難) 誰都知道西天路上困難重重,為了取得真經,唐僧師徒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從唐僧出生時計算起,唐僧經歷了全部劫難。悟空、八戒和沙僧先後加入團隊,經歷的難數亦不相等,依次為七十三難、六十九難和六十五難。這經歷難數的多少,與他們師徒四人修成的果位排名完全一致。 從唐僧西出長安取經到取經回到長安,歷時十四年,共計經歷七十七難。這七十七難之中,有些劫難是同一個妖怪製造的,有些災難是在同一個地方遇到的。因此,按照劫難的發生地或者肇事者對這七十七難重新進行分類,可以劃分為四十六大難。這四十六大難中,凌雲渡脫胎換骨這一難對唐僧沒有傷害,只是渡過這一劫難需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礙,這一難在我們做分析時暫時剔除掉。因此,只剩下了四十五大難。 1、這四十五大難中的妖怪能直接牽出背景來的有十六大難,沒有背景的有二十九大難; 2、這四十五大難中,有難度需要請人幫忙的有十九大難,有難度自行解決的有四大難,沒有難度自行解決的有十八大難,沒有難度有人幫忙的有四大難; 3、這四十五大難中,不足一回篇幅的有兩難,佔一回篇幅的有二十一大難,佔兩回篇幅的九大難,佔三回篇幅的有七大難,佔四回篇幅的有六大難; 4、這四十五大難中,是因妖怪要吃唐僧肉兒產生的只有九大難,其餘三十六難原因各異。 對西天路上的這四十五大難,做了如上的歸類之後,我們對西行途中的妖魔鬼怪基本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後文將對其中意義重大、占篇幅較多的劫難進行詳細分析。對於一些因意外而發生的沒有重大意義的劫難,進行合併梳理,歸納分析。 本章按照原著章回順序順次展開分析,並有三不寫: 1、非必要,與地府相關的內容不寫; 2、非必要,與龍神相關的內容不寫; 3、女兒國不寫。 20.路在何方(之八戒歸正) 八戒為什麼要加入取經團隊?歷來猜測紛紛。根據取經路上的表現,不少人都認為八戒是玉帝派來的卧底。他的任務就是阻撓取經隊伍的前進,破壞取經大計。不是嗎?他動不動就要散夥,分行李回高老莊。而且食色心重,懶惰散漫,在取經隊伍遇到困難、遭受考驗的時候,他總是率先打擊團隊士氣,給團隊建設、任務達成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但是,也有人認為,所有這些只不過是八戒不加掩飾的真性情的流露。食色心重、懶惰散漫、意志薄弱等等所有這些無非是說明了八戒本人的缺點較多,並不能因此斷定他成心要破壞取經大計。那麼,應當如何看待八戒的加入以及他在取經路上的表現呢? 先來看看八戒是怎麼轉世臨凡的吧。這可能又是一樁天庭冤案哦! 關於這樁三界公案,我們看看當事人豬八戒自己是怎麼說的吧。以下是第十九回《雲棧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經》中八戒自我介紹: …… 玉皇設宴會群仙,各分品級排班列。敕封元帥管天河,總督水兵稱憲節。只因王母會蟠桃,開宴瑤池邀眾客。那時酒醉意昏沉,東倒西歪亂撒潑。逞雄撞入廣寒宮,風流仙子來相接。見他容貌挾人魂,舊日凡心難得滅。全無上下失尊卑,扯住嫦娥要陪歇。再三再四不依從,東躲西藏心不悅。色膽如天叫似雷,險些震倒天關闕。糾察靈官奏玉皇,那日吾當命運拙。廣寒圍困不通風,進退無門難得脫。卻被諸神拿住我,酒在心頭還不怯。押赴靈霄見玉皇,依律問成該處決。多虧太白李金星,出班俯顖親言說。改刑重責二千錘,肉綻皮開骨將折。放生遭貶出天關,福陵山下圖家業。我因有罪錯投胎,俗名喚做豬剛鬣。 從這裡可以看出來,八戒是因為在五百年前的那次補辦的「蟠桃大會」上醉酒,並【逞雄撞入廣寒宮】調戲嫦娥而被罰下界為妖的。這裡【逞雄】二字,說明八戒撞入廣寒宮調戲嫦娥是事出有因。並非是八戒獨自一個人來到廣寒宮尋開心,而是跟三朋四友一起來放鬆放鬆的。八戒定是經不住挑唆,要在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前面逞英雄,前去挑逗嫦娥。【風流仙子來相接,全無上下失尊卑,再三再四不依從,東躲西藏心不悅。】這幾句說明,八戒的級別要比這風流仙子嫦娥的級別高。嫦娥不敢得罪這個天蓬元帥。屢屢不能得手,八戒覺得太沒面子了。於是,大光其火,【色膽如天叫似雷,險些震倒天關闕】。這個肯定是誇張了。但是,這個糾察靈官是怎麼來的呢?肯定不是因為八戒叫聲特大而從天關闕趕來的。可能是剛好經過這邊,聽到了聲音,看到了情況,於是直接跑到玉帝那邊去打小報告了。那可真是八戒不走運了。八戒自己也說是【那日吾當命運拙】。 但是這個碰巧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呢?為什麼糾察靈官發現天蓬元帥異常時不上前勸說阻止呢?當然,不一定阻止的了。但是,糾察靈官有這個現場處理問題的權力和義務。不可能發現情況什麼都不做,就跑去報告領導,而且還是大領導玉帝。這麼個治安小問題,糾察靈官就要報到玉帝那裡去處置了,那玉帝不是累死了?而且,後面的反應也太過了。【廣寒圍困不通風,進退無門難得脫。】把廣寒宮圍的水泄不通,這個太誇張了吧!僅僅是某個小領導醉酒滋事,怎麼搞得跟孫悟空造反一樣。找個大領導來罵一頓,領回去處理不就搞定了嗎?有人說這是因為嫦娥的身份不一樣,這個嫦娥是玉帝的小蜜。有哪個大領導會明目張胆的為小蜜出頭的?再說,就算是出頭,沒必要拉這麼多人馬出來呀!這不是招搖過市,惹人非議嗎?實際上抓八戒根本就沒費一兵一卒,沒動一刀一槍。一個醉漢而已,諸神走將來就提走了。因此,我更相信是那些挑唆八戒來廣寒宮的別有用心的人在暗中操控這件事。是他們把糾察靈官引過來,又讓糾察靈官直接去報告玉帝的。那麼到底是誰在策劃整件事呢?誰發兵的,就是誰。不錯,就是玉帝。另外,《西遊記》里的嫦娥並不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奔月仙子廣寒宮的主人,只不過是月宮裡的一個仙娥。第九十五回《假合真形擒玉免 真陰歸正會靈元》中,【眾抬頭看處,又聞得孫大聖厲聲高叫道:「天竺陛下,請出你那皇后嬪妃看者。這寶幢下乃月宮太陰星君,兩邊的仙妹是月里嫦娥。這個玉兔兒卻是你家的假公主,今現真相也。」】此處可以看出,嫦娥並不是一個人,而是有指多個仙娥。緊接著,【豬八戒動了欲心,忍不住,跳在空中,把霓裳仙子抱住道:「姐姐,我與你是舊相識,我和你耍子兒去也。」】這說明,當年八戒調戲的正是這名仙娥。最後,【那太陰君令轉仙幢與眾嫦娥收回玉兔,徑上月宮而去。】這說明,剛才悟空口稱的【月里嫦娥】並不是特意的尊稱,嫦娥和仙娥本就是一個意思。太陰星君才是廣寒宮的真正主人,嫦娥充其量只不過是宮中的小領班。 簡而言之,「蟠桃大會」散會之後,八戒帶著醉意,被一幫別有用心的狐朋狗友拉著去天庭高檔夜總會廣寒宮消遣。原來八戒早就鐘意其中一名領班,但是一直不敢上前搭訕。在眾仙友的慫恿下,八戒上前逞能。結果,莫名其妙的闖下了「大禍」。這一點提醒我們,去陌生的高檔夜總會消費一定要低調,別那麼低俗,動不動就要【陪歇】。一定要做好防病減災工作,謹防麻煩上身。 八戒被押上靈霄寶殿,玉帝是怎麼處理的呢?【依律問成該處決】。幸虧太白金星上前說情,【改刑重責二千錘,肉綻皮開骨將折。放生遭貶出天關】。僅因為一個調戲仙娥未遂的罪名,就被判了斬立決的重刑。天庭的法度還真是威嚴啊!最後,雖然改判了,但是判得也不輕。兩千錘就不說了,直接打成豬「肛裂(剛鬣)」了。【放生遭貶出天關】,【我因有罪錯投胎】。這兩句話是什麼含義呢?意思就是說,八戒被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不能再參加「蟠桃大會」,不能再享受長生不老的政治權利了。同時,讓八戒投胎下界,也就是說之前因為參加「蟠桃大會」而享受到的益壽延年的待遇也要收回,一切到此為止。八戒下界為妖,從頭再來。道家的投胎和佛家的投胎不是一回事。和唐太宗六道輪迴相比,和李翠蓮借屍還魂相比,八戒實際是借殼重生,除了待遇沒了,什麼也沒少。這麼重的處罰,他的上寶遜金耙也沒被沒收。這不奇怪嗎? 乍看天蓬元帥的罪名是調戲嫦娥,其實不是。還是在第十九回中,悟空和八戒交手的時候,韻語中有一句:【那個因失威儀成怪物,這個幸逃苦難拜僧家。】從這裡可以看出來,其實並不是因為調戲嫦娥本身有罪,而是罪在【失威儀】。就像北京來的大官,到了地方上調戲個把小姑娘本身是不算作什麼大罪的,而是罪在有失官儀,罪在敗壞人民公僕形象。因此需要強烈譴責,堅決不能法辦,一定要保護好國家幹部,絕對不能因小失大。 不管是什麼罪名,反正八戒是被撂倒了,是被玉帝撂倒的。那麼玉帝為什麼要把八戒撂倒,貶到下界去為妖呢?前面已經做過詮釋,取經實際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談判。既然是談判,就應該有雙方代表入場呀!佛派的兩個代表唐僧和孫悟空早就已經入場了,現在豬八戒是第一個入場的道派代表,沙僧是第二個。那麼為什麼不公開的派代表前去取經呢?或者說為什麼不幹脆就不要取經了,直接坐下來談判不就好了嗎?因為,明著來談判是不現實的。這場較量本來就是在暗地裡進行的,知道的人並不多。即使是知道了的,誰也不會去說破。因此,明面上不存在談判的理由。說到底,暗中進行的戰爭決定了暗中進行的談判。另外,暗中談判要比公開談判容易,談判可以進行的更加靈活,更加真實,更加徹底,更加到位,更加有效。大凡國際上要命的談判和協約都是秘密進行的。有的事後會公開,有的永遠也不會公開。對於芸芸眾生來說,有跟沒有好像是一回事兒。況且,如來事先決定了談判的形式,已經派出了兩位已取經為幌子的談判代表,玉帝當然只能是選派代表暗中入場。這在辯證法中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性質決定了次要方面性質,進而決定了矛盾的性質。好比,搶劫犯打劫銀行,不管銀行是說服教育,是乖乖服從,還是奮起反抗,都改變不了這次打劫銀行事件的暴力性質。如來先下手為強,是因為他對玉帝的出招是有預料的。因為,他時刻沒有忘記他自己的移民身份,玉帝隨時都有可能取消他的國民待遇。佛派的崛起,對於道教來說始終是一個異族勢力。雖然,一時間琢磨不透,暫時承認他的身份,但是始終不會是真心接納。因為,意識形態、文化淵源始終都不一樣。況且,還在一定程度上和道教爭搶市場份額。 如來是個有大局觀念的領導,不會因為暫時的失利而有絲毫放棄。關鍵不是戰場上的進退得失,而是整個戰局是不是在自己的計劃之內,是不是按照自己思路在向前發展。軍事鬥爭的時候,一定要有全局觀、政治觀。在談判過程中,通過各種努力把失去的再扳回來。大不了談崩了,捲土重來。「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啊!最壞的打算就是,來一出封神大演義,全面開戰。當然,事情還不到那個地步。一切還有的談。只要承認一個領導一個核心,就一切都有的談。 那麼如何認識八級在取經路上的種種「劣行」呢?一遇到挫折就嚷著散夥,這不是明白著要攪局嗎?其實不是。八戒叫散夥,實際就是要提前結束談判。這在取經團隊裡面是意志不堅定的表現,在如來那裡就是十足的威脅:談判進行不下去了。當然,取經團隊裡面沒有一個人意識到他們是在談判,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取經。真正在談判的是如來和玉帝。玉帝選擇懶惰的八戒,其實正是精明之處,可以時刻要挾如來。取經團隊中,唐僧是中間派,孫悟空是激進派(時左時右),豬八戒是右派,沙僧是左派,小白龍是保守派。(按照中國特色的左右劃分標準,造時務者是左傾,識時務者是左派,超時務者是右派,逆時務者是右傾。這裡區別與國際標準。)這樣各派齊集,談判才有可能進行下去。否則,全是左派,不是走到河裡,就是撞到山上;全是右派,進一步退兩步,一萬年也到不了西天;全是激進派,不是把神仙佛祖都打死,就是都被神仙佛祖打死;全是中間派,一定是周遊列國,忘乎所以。 那麼八戒為什麼會心甘情願的加入到取經團隊中來呢? 八戒對菩薩說道:【不期撞著菩薩,萬望拔救,拔救。】顯然,是八戒要求菩薩搭救他的。他在福陵山雲棧洞做妖怪不是挺自在的嗎?幹嘛要菩薩搭救呢?接著他又說道:【在此日久年深,沒有個贍身的勾當,只是依本等吃人度日。萬望菩薩恕罪。】可見八戒自己知道沒有工作,只靠吃人度日,終究也不是辦法。【菩薩道:「『人有善願,天必從之。』汝若肯歸依正果,自有養身之處。世有五穀,盡能濟飢、為何吃人度日?」怪物聞言,似夢方覺。向菩薩施禮道:「我欲從正,奈何『獲罪於天、無所禱也』!」菩薩道:「我領了佛旨,上東土尋取經人。你可跟他做個徒弟,往西天走一遭來,將功折罪,管教你脫離災瘴。」那怪滿口道:「願隨!願隨!」】菩薩只是給他安排了個糊口的差事,八戒就滿口答應了。此處表明,天庭神仙的獨自存活能力極差,離開了組織,不要說長生不老了,就連生存都成問題。 綜上所述,八戒不是玉帝的卧底!那麼他到底是誰的卧底呢? 21.路在何方(之黃風嶺上) 黃風嶺之難可算是西天路上取經隊伍遇到的真正的第一難。黃風大王的虎先鋒尋山,捉凡人與大王做個案酒,恰巧與取經隊伍在山坡上撞個正著。一番較量之後,虎先鋒用了金蟬脫殼之計,使狂風攝走了三藏。 黃風怪見虎先鋒捉來了三藏,弄清了原由之後,第一反應是【且莫吃他著。】為什麼不著急吃呢?虎先鋒也覺得很奇怪。理由有三條:1、唐僧的徒弟特別是孫悟空不好對付,擔心吃了唐僧之後,悟空前來攪鬧;2、將唐僧餓上幾日,身子清爽,口味好;3、等上三五日悟空不來攪鬧之後,可以細細享用唐僧。這可是三條經典理由。取經路上要吃唐僧肉的妖怪抓住唐僧之後,不吃唐僧的理由,大致不出這三條。在這一點上,黃風怪可算是開了先河了。後面出場的無數妖怪在戰略上無非都是在模仿黃風怪,複製黃風怪,不過戰術上稍有不同罷了。這三條經典理由,真可謂是妖怪們出來打江山的「三大注意(八項紀律)」啊!這「三大注意」構成了取經路上所有妖怪和悟空鬥智斗勇的戰略理論基礎,是妖怪們「抓、等、斗三步走」經典戰鬥模式的理論淵源之所在。 我們說如來是推動整個談判向前推進的主要力量,是談判的幕後策劃者。當然,玉帝是另外一個談判幕後策劃者。因為他也需要徹底解決勢力範圍的問題,至少是達成一個目前來說雙方都能接受的妥協。但是,為什麼取經隊伍一上路,第一個跳出來找茬兒的就是如來的門下呢?如來不想談判繼續下去了嗎?當然不是。 到目前為止,我們只是分析了天庭的政治局勢,對於靈山大雷音寺的政局尚未剖析。按照我們一般慣有的思路,「名門正派」都是表面上團結互助、友愛尊重,其實背地裡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結黨營私、一盤散沙。靈霄寶殿上的政治局勢就是這副腔調。而作為反派面貌出現的「邪門歪道」卻都是義薄雲天、肝膽相照、萬眾一心、表裡如一。那麼,在這如來領導下的佛派作為一支不擇手段的擴張欲極強的反叛勢力,是否真的是鐵板一塊、毫無破綻呢?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切忌將人與事的理解臉譜化、標籤化。其實,佛派內部也是風雲迭起、險象環生、暗流涌動、波濤洶湧。這個黃風怪的出現,其實暴露了佛派各支勢力表面上齊心合力、同氣連枝,但實際上內部也是干戈繚繞、紛爭不息。如來決意問鼎天下,玉帝堅持改革開放。兩位帝尊,一位是一心要實現宏圖霸業,另一位是要確保基業永隆。因此,他們既要外爭國權,同時更要內求穩定,確保政權不易手。「攘外必先安內」,對內對外的政策一定要互相銜接,互相配合。因此,如何處理好這內與外的矛盾,是一個擺在領導人面前的巨大難題。這不僅需要超凡入聖的領導藝術,更需要雄視三界的宏大目光、君臨天下的王者氣魄以及起衰振頹的軍政能量。這就是兩位領導人決意通過談判來解決問題時的國內外政治氣候。從兩位老人家的能量及智謀來看,可以說整體上沒有問題,但是在局部地區還存在很大的變數,沒有完全做到盡在掌控之中。 為什麼說黃風怪暴露了佛派勢力的內部裂痕呢?我們先來看看,靈吉菩薩是怎麼來介紹黃風怪的來歷的。(靈吉菩薩)【對行者道:「他本是靈山腳下的得道老鼠;因為偷了琉璃盞內的清油,燈火昏暗,恐怕金剛拿他,故此走了,卻在此處成精作怪。如來照見了他,不該死罪,故著我轄押,但他傷生造孽,拿上靈山;今又衝撞大聖,陷害唐僧,我拿他去見如來,明正其罪,才算這場功績哩。」】這個黃風怪是一隻得道的老鼠。「得道」二字在佛教之中是個什麼概念呢?根據大乘佛教的果位排名,「得道」二字意味黃風怪著至高可以是一尊佛,至少也是個羅漢。也就是說,黃風怪的果位介於羅漢與佛陀之間,有可能是羅漢、菩薩或者佛陀。這樣一個地位的得道者,會去偷如來的燈油嗎?當然不會。因此,這個罪名是莫須有的。悟空剛到小須彌山道明來意的時候,靈吉菩薩對悟空解釋道:【我受了如來法令,在此鎮押黃風怪。如來賜了我一顆 『定風丹』,一柄『飛龍寶杖』。當時被我拿住,饒了他的性命,放他去隱性歸山,不許傷生造孽,不知他今日欲害令師。有違教令,我之罪也。】從靈吉菩薩的口裡可以大概知道黃風怪為什麼會在黃風嶺作怪。黃風怪偷了燈油之後,逃到黃風嶺黃風洞避難。結果被如來發現,如來派靈吉菩薩前來鎮壓。靈吉菩薩捉住黃風怪之後,就地釋放,讓他隱性歸山(羈押在黃風山)。沒想到黃風怪在黃風嶺依然成精作怪、傷身造孽,並且無意之中衝撞了唐僧師徒。那麼,靈吉菩薩受如來法旨羈押黃風怪,為什麼羈押地點不選在小須彌山而是選在離小須彌山兩千里之遙的黃風嶺呢?另外,我們再來看看這個虎先鋒。虎先鋒初遇唐僧師徒,一番交手,竟然虎口拔牙,從悟空八戒手裡盜攝了唐僧。這說明這個虎先鋒並不是等閑之輩。縱觀《西遊記》裡面的山大王,能有如此法力和智謀的妖精做先鋒的,唯此一黃風大王耳。這裡面有什麼講究嗎? 以上種種跡象表明,黃風怪並不是因為偷油而被如來羈押的,而是因為政治原因被幽禁在黃風嶺黃風洞的。從靈吉菩薩遮遮掩掩如繞口令般的解釋中我們可以推測出,黃風嶺其實是如來欽定的軟禁地點。靈吉菩薩身在小須彌山不能照應到黃風嶺(不能因為罪犯服刑,欽差大人自己也跟著一起住到監獄去),於是派出了一隻頗有法力和智謀的虎頭怪為羈押長,在此看守並照顧黃風大王。這個黃風大王絕對不是什麼妖怪。從他和悟空交手的情況來看,能夠不藉助任何法寶張口就能吹出「三昧神風」的,其果位絕對不在菩薩之下。佛前一十八位金身羅漢哪個有這個本事?就連一般的菩薩也不具備這個能耐。 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這個黃風大王是個極「左「分子,對於如來的外交政策十分不滿。「蟠桃大會」之後,欲與天庭兵火相見。如來為了及時遏制這股「左」傾機會主義思想在教中的泛濫,也為了進一步鞏固自己的領導權和執政地位,確保自己的外交政策能夠順利實施,加之考慮到黃風大王及其後台的身份地位,不得以以貪污清油的罪名將他軟禁在黃風嶺。待到取經隊伍上路,談判已成定局,再考慮是否解除對他的軟禁。可惜的是,這個黃風大王雖然已經被軟禁多年,磨心洗志,有所收斂,但骨子裡卻一直是個機會主義分子。取經隊伍的到來對他明顯是一個考驗,可惜他再次犯錯,出頭無望了。 「文殊般若自在,普賢三昧自在」。看來這個黃風大王並不是孤軍奮戰,而是有硬邦邦的後台的。普賢菩薩就是他的主管領導,此事他難逃干係。從西天路上後面的發生的事情來看,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實際上是一條繩上的兩個螞蚱。這是如來棄文殊普賢而重用觀音的原因之一。當然,如來重用觀音菩薩還有更為重要的原因。暫且不提。 虎先鋒不明就裡,將唐僧捉來下飯。但是,黃風大王對取經隊伍也一無所知嗎?雖然是幽禁在此,但是理論學習還是不能放下的,畢竟思想改造也是幽禁目的之一嘛!《大日如來報》、《般若》、《菩薩行》、《佛說》等大型教務期刊報紙對於取經一事肯定有鋪天蓋地的正面報道和積極宣傳。可是,黃風大王還是要從中搞點小破壞。【「我這裡除了大小頭目,還有五七百名小校,憑你選擇,領多少去。只要拿住那行者,我們才自自在在吃那和尚一塊肉,情願與你拜為兄弟;但恐拿他不得,反傷了你,那時休得埋怨我也。」】這是唆使虎先鋒前去捉孫悟空和豬八戒時做的一個約定。表面上,他指責虎先鋒捅了馬蜂窩,表示不贊成為難取經隊伍。但實際上,他又拿出拜把子的誘惑給虎先鋒。他指責虎先鋒,是因為他不知道虎先鋒心裡到底是怎麼想的,先試探一下他。虎先鋒果然想得簡單,於是黃風大王就順勢倒,利用一下虎先鋒。就算是將來上面查起來,有這麼個約定在,虎先鋒也不會說是我黃風大王在後面指使的。這裡的【休得埋怨】不是指心裏面怨恨,而是指虎先鋒不會去領導那裡推卸責任到黃風大王頭上來。結果虎先鋒戰敗,黃風大王【低頭不語,默思計策】。緊接著,虎先鋒被打死,黃風大王算是找到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出戰了。結果,黃風大王出師大捷。他打敗了孫悟空。但是,黃風大王還是沒有乘勝追擊,而是返回黃風洞了。因為,他的幽禁尚未解除,他可不敢擅自離洞。靈吉菩薩到來之後,有克敵制勝的法寶在身,將黃風大王手到擒來。【行者趕上,舉棒就打,被菩薩攔住道:「大聖,莫傷他命。我還要帶他去見如來。」】對於這麼個屢教不改的機會主義分子,為什麼不讓悟空一棒打死了賬呢?前面說過了,這是個被幽禁的政治犯。要是這樣不明不白的死在軟禁之地,難免會引起教內外的無端猜測。教內派系叢生,一個不留神讓政敵抓住把柄,告如來一個以貪污腐敗之名清洗教內反對派的罪名。那可就出師有名了,教內還不四分五裂啊!而且,搞不好如來丟車保帥,拉靈吉菩薩做替罪羊,讓他背一個羈押不利的黑鍋。靈吉菩薩落得個一死以謝天下結局。因此,靈吉菩薩一定要帶他回靈山【明正其罪】。反正破壞取經大業這麼大一個罪名,你黃風大王就算不死也別想出來混了。 縱觀黃風嶺之難的前前後後,雖然最後由靈吉菩薩來收場。但是,其實在這場爭鬥中天庭勢力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首先,虎頭怪是被八戒打死的,直接挫敗了黃風大王的如意算盤。當然,這可能只是個巧合。其次,李長庚的出現,可以說扭轉了整個戰局。最後,李長庚的到來是八戒提醒悟空前去問訊的。一般來說,八戒都是後知後覺的。但凡,有神仙下界點化都是悟空最先發現,其他人都是蒙在鼓裡的。這次卻不一樣,雖然八戒沒有直接發現老翁就是李長庚,但是卻無意之中點明了出路。再看看第二十回的篇名《黃風嶺唐僧有難 半山中八戒爭先》,八戒在這一回中表現非常。其實,這一切暗示出玉帝也非常想促成這一次談判。《西遊記》中紛爭,表面上看是佛道雙方,其實不止。佛道雙方又各自分為兩大派,因此,至少有四支主要的力量參與了角逐。取經一上路就出來這麼個黃風大王,實際就是為了暴露佛派內部的紛爭。這一點對於我們理解取經路上的磨難是有幫助的。此外,再加上取經路上的各支在野勢力,各大派系內部的公私矛盾、個人恩怨等等,這一切使得整個朝局盤根錯節、錯綜複雜。天際風雲晦明晦暗,神仙方術如琢如磨。 22.路在何方(之沙僧受戒) 沙僧在取經路上的表現要比八戒好得多。自然受到的懷疑就少很多,當然也不是沒有懷疑。不過,毋須懷疑,前文已經說過沙僧是玉帝派來的道派第二個談判代表。 首先我們來看看沙僧是怎麼加入到取經團隊中來的。和八戒一樣,是經人介紹而加入的。誰介紹的?取經業務總負責人觀音菩薩。找份工作真是不容易呀!一份做牛做馬的工作還得這麼的大領導親自過問,才算是有了著落。 【那怪物手執一根寶杖,走上岸就捉菩薩,卻被惠岸掣渾鐵棒擋住,喝聲「休走!」那怪物就持寶杖來迎。】這是沙僧與觀音菩薩初次見面時的情景。沙僧竟然不認識觀音菩薩!這一點很是令人驚訝。同樣令人驚訝的是,八戒在福陵山也是第一次見觀音菩薩。與沙僧一樣,八戒之前竟然也不認識觀音菩薩!這說明了五百年前的「蟠桃大會」作為佛派的重要代表觀音菩薩沒有參加。否則八戒沙僧俱在座,怎麼會不認識觀音菩薩? 就是因為在「蟠桃大會」上的這次意外事故,導致了沙僧被流放至流沙河。沙僧自己向菩薩交待,:【我不是妖邪,我是靈霄殿下侍鑾輿的捲簾大將。只因在蟠桃會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盞,玉帝把我打了八百,貶下界來,變得這般模樣。又教七日一次,將飛劍來穿我胸脅百餘下方回,故此這般苦惱。沒奈何,饑寒難忍,三二日間,出波濤尋一個行人食用;不期今日 無知,衝撞了大慈菩薩。】沙僧也被痛打了一頓,貶下界來,但仍是捲簾大將,並沒有像八戒一樣借殼重生。只是被踢出了神仙俱樂部,長生不老的待遇沒有了,這一點和八戒是相同的。雖然,延年益壽的功效被保住了,但是有一個比死還要痛苦的刑罰需要面對。那就是,每隔七日飛劍穿胸百餘下。因此,沙僧自稱是被貶下界,恐怕有所隱瞞。實際是被發配到流沙河,並受酷刑折磨。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失手打破了玉玻璃嗎?如此酷刑,恐怕太過了吧。為了弄清楚問題所在,我們再看看還有什麼附加刑。仔細看沙僧向菩薩的訴告,其中有一點是他不經意說出來的,就是【貶下界來,變得這般模樣。】怎麼個模樣?原文說,【十分醜惡。他生得:青不青,黑不黑,晦氣色臉;長不長,短不短,赤腳筋軀。眼光閃爍,好似灶底雙燈;口角丫叉,就如屠家火缽。獠牙撐劍刃,紅髮亂蓬鬆。】另外,人贈外號「晦氣臉」。再看看沙僧原來的模樣。原文雖然沒有明說,但是也看得出來,最起碼也是當得起「英偉挺拔、玉樹臨風」這八個字:【腰間懸掛虎頭牌,手中執定降妖杖。頭頂金盔晃日光,身披鎧甲明霞亮。】只不過是下界為妖罷了,怎麼還變得那麼丑了呢?八戒雖然也變醜了,但也有說得過去的理由:投了豬胎。沙僧有什麼理由呢?這著實讓人費解。 另外,我們再看看沙僧打破玉玻璃時的情形,【失手打破玉玻璃,天神個個魂飛喪。】打破了一盞玉玻璃,天神們的反應是【個個魂飛喪】。這個是不是太誇張了呢?天神們如此劇烈的反應到底是因為什麼呢?宴會上失手打碎一件器皿,正常的第一反應應該是疑問,而不是驚恐。首先得讓諸位天神搞清楚是怎麼一回事吧。我們推斷兩種情況下天神的第一反應是驚恐:第一種情況是諸神循聲望去看見了令人驚恐的一幕;第二種情況是宴會氣氛緊張壓抑,一點意外的響動足以造成恐慌。根據八戒在「蟠桃大會」上喝醉酒的事實,可以推測當時的氣氛並不壓抑緊張。同時,如果真的是氣氛緊張,赤腳大仙恐怕也沒有膽量站出來給沙僧說情。因此,我們相信一定是天神們在大會上看到了令人驚恐的一幕。什麼令人驚恐的一幕呢?捲簾大將醉酒戲仙娥的不堪一幕。而且,這個仙娥極有可能就是瑤池西王母。與很多人推測的一樣,捲簾大將與西王母之間關係曖昧。宴會上,捲簾大將醉酒失態,真情流露,一不留神,打碎了玻璃盞,至令諸神見到了這不堪的一幕。捲簾大將是御前侍衛,帥氣逼人、英武不凡,常隨玉帝出入瑤池,日久天長定然與西王母互有曲直。於是,玉帝震怒,必欲殺之而後快。但是,當著諸神面前,又有赤腳大仙求情,玉帝似乎不宜下手。赤腳大仙肯定只是以為捲簾大將酒喝多了。要不然,這個糊塗蛋才不敢來求情呢!玉帝索性順著台階下,來個死罪可免,活罪難逃,將他發配流沙河,飛劍穿心。另外,玉帝不無嫉妒的把捲簾大將變成醜八怪。更重要的是,玉帝剛好需要這樣的一個角色。因此,沙僧躲過一劫。但是,他已無回天界的希望了。所以他是取經大業中的絕對革命派。否則,回到流沙河忍飢挨餓不說,還得飛劍穿心。 大概正是因為「蟠桃大會」上捲簾大將的這一幕,才導致了八戒去廣寒宮逞英雄。散會之後,諸神們私下討論這件事,都對捲簾大將「佩服不已」。於是攛掇八戒,八戒受不得激將法,表示自己亦有此膽量。諸仙友表示不信,八戒當即要去示範。諸仙友也不要求他去找西王母了,就去廣寒宮中走一遭亦可稱英雄。於是,八戒上當了。結果,一到廣寒宮,尚未發揮即被擒拿。玉帝「大光其火」:一天之內連發兩起醉酒調戲案。對於八戒頂風作案的處罰自然輕不了,於是本來只是個小問題的八戒被判成處決。幸虧,太白出來講情,八戒撿回一條命來。 為什麼八戒和沙僧在流沙河邊交手的時候,八戒不認識捲簾大將呢?書上明明說,【昔年曾會在靈霄,今日爭持賭猛壯。】當沙僧報出家門簡歷的時候,【八戒聞言大怒,罵道:「你這潑物,……。」】八戒不但裝作不認識捲簾大將,還大怒。這完全不符合八戒的性格,《西遊記》里八戒是很喜歡認舊相識的。什麼海外福祿壽三星、龍王之類的,八戒都很喜歡去絮叨絮叨的。而且,也與戰鬥的基本程序不符。當對方自報家門之後,除非八戒沒有來歷,否則應該是八戒自己報家門才對。但是八戒天蓬元帥的名頭並不算小,他為什麼不報呢?【看你那個銹釘鈀,只好鋤田與築菜!】甚至在捲簾大將譏笑八戒的釘耙為鋤田築菜的銹釘耙時,八戒依然沒有報出家門,仍舊是大罵不止。要是在通常情況下,八戒怎麼也要發揮一下,作詩一首顯擺一下自己的這個上寶遜金耙。但是八戒沒有,這是八戒最能忍的一回了。捲簾大將怎麼說和天蓬元帥好歹也是一個系統的:一個是武裝警察部,一個是人民解放軍。怎麼就是不肯相認呢?因為八戒始終記恨呢!當年的事,要不是因為捲簾大將自己是不會去逞能的。一直到沙僧受了唐僧的戒之後,八戒還在罵呢。左不過,最後還是悟空出來打圓場,才了了這一節。 為什麼沙僧在一路上就是不出手呢?因為沙僧受了傷,受了情傷。沙僧是《西遊記》裡面的唯一一個千古傷心人。因此,沙僧在師徒四眾之中是情事陷得最深、世事看得最開的一個大和尚。一個為愛受傷的小青年,覺得這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已經沒有了意義。離開了心愛的人,什麼功名利祿,什麼正果迷途,都已經不重要了,不重要了。在觀音菩薩的勸化下,算是謀了個差事,但也只是為了躲避刑罰混日子而已。取經路上,沙僧的心是冷的。哀大莫過於心死!除了對取經算是保有一點熱情之外,沙僧幾乎對任何事情都漠不關心。因此,沙僧的一生其實是在牛角尖里度過的。他把這顆真心都給了西王母,把這副臭皮囊給了玉皇大帝,而玉帝又別有用心的把他送給了如來佛祖。 23.路在何方(之春色禪心) 唐僧到底有沒有色心?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所有關心取經大業的人們。同樣,一路走來這個問題也一直困擾著他的三個徒弟。八戒色慾心重,以己推人,他是不會相信師傅真的是清心寡欲的。悟空一路上對唐僧的清心寡欲是十分懷疑的。並多次對唐僧可能的不貞做了相應的安排:如果失了元陽,大家散夥;如果堅忍不泄,繼續西行。比如,第五十五回《色邪淫戲唐三藏 性正修持不壞身》中,【行者道:「你且立住。只怕這怪物夜裡傷了師父,先等我進去打聽打聽。倘若被他哄了,喪了元陽,真箇虧了德行,卻就大家散火;若不亂性情,禪心未動,卻好努力相持,打死精怪,救師西去。」】沙僧表面上是相信唐僧的,但是沙僧是個受了情傷的人,對一切身外事物已經看淡了。對於感情這回事,他是寧願相信師傅的清心寡欲,而不願意對師傅有過多的負面想法。他對於師傅的堅守,與其說是充滿信任,不如說是充滿祈望。 為了能夠一探唐僧師徒的虛實,四位菩薩化身美色,親臨現場實施考驗。唐僧師徒初到莫家莊,女主人即開門見山提出要「坐山招夫」,給自己及三個女兒招贅。唐僧聽說此話,當時的反應是【推聾妝啞,瞑目寧心,寂然不答】。接著女主人接著往下說,唐僧的反應是【如痴如蠢,默默無言】。等女主人將具體情況都介紹完了,唐僧的反應是【好便似雷驚的孩子,雨淋的蝦蟆;只是呆呆掙掙,翻白眼兒打仰】。唐僧這一系列的反應說明了上面呢?驚訝。除此之外,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唐僧不開口。為什麼么不開口呢?八戒也很奇怪,更著急。於是他【走上前,扯了師父一把道:「師父!這娘子告誦你話,你怎麼佯佯不睬?好道也做個理會是。」那師父猛抬頭,咄的一聲,喝退了八戒道:「你這個孽畜!我們是個出家人,豈以富貴動心,美色留意,成得個甚麼道理!」】其實八戒什麼也沒說,只是提醒一下師傅做個理會。當然,他心裡怎麼想的,大家都知道。結果八戒的舉動被唐僧訓斥了一番。唐僧的訓斥有根有據,在情在理。其實,我們通觀唐僧在西行路上的表現,就會發現唐僧對於美色的一貫態度就是不開口。不開口就是不說破,不說破就是有玄機。 那麼玄機在哪呢?莫家莊女主人提出「坐山招夫」時說道:【適承長老下降,想是師徒四眾。小婦娘女四人,意欲坐山招夫,四位恰好。不知尊意肯否如何。】這裡提出的配婚原則是娘女四個嫁師徒四個。具體化之後,自然就是三個女兒與三個徒弟配婚,娘親與唐僧配婚。這麼個分配方案,換作我,我也不會同意啊!為什麼呢?唐僧師徒四眾之中,唯唐僧的條件最好。偏偏讓這個條件最好的唐僧娶年老色衰的寡婦,而把三個黃花大閨女嫁給三個相貌醜陋的妖精徒弟,這不是埋汰人嗎?為什麼說唐僧條件最好?論血統,唐僧是南瞻部洲大唐皇族;論身世,唐僧的父親是大學士陳光蕊,外公是開國宰相殷開山;論背景,唐僧與大唐太宗皇帝的稱兄弟;論職務,唐僧是左僧綱、右僧綱、天下大闡都僧綱;論長相,三個徒弟根本不能與唐僧相提並論。那三個徒弟具體又是什麼情況呢?大徒弟孫悟空,來歷不明,在五行山坐了六百年的大牢,剛剛刑滿釋放。要不是唐僧經過相救,恐怕今生要把牢底坐穿。二徒弟豬八戒,好吃懶做,是個調戲嫦娥的臭流氓,關鍵還是個已婚人士。三徒弟沙悟凈,神形木訥,是被天庭判了流放罪的囚犯,而且還被玉帝毀了容貌。所以,菩薩們一開口就錯了,唐僧對這樣的安排絕對是不滿意的。當然,也就不可能答應。那麼有沒有調整的餘地呢?沒有。觀音菩薩設的這個局,本來就是死局。唐僧娶了三個女兒中的任何一個,師徒之間都會亂了輩份。只有一個辦法,就是三個女兒都嫁給唐僧,但是八戒第一個不答應。而且,菩薩們也不會提出這個方案。所以,唐僧只能是裝聾作啞,沉默不言。不是不答應,是不滿意。 由於八戒沉不住氣,輕浮冒進,使得唐僧不得不正面表態。唐僧表態之後,言辭上得罪了莫家太太。莫家太太提出:既然唐僧不願意留下,可以著一個徒弟留下入贅。唐僧沒想到莫家太太的立場是如此的不堅定。他只說了句場面上的客氣話,莫家太太就當真了,立即放低要求往回撤了。於是唐僧提出讓悟空留下。悟空不答應,推給八戒。八戒作難,說要從長計較。唐僧又推給了沙僧。沒想到沙僧搬出了菩薩來,正式宣告了這件事情從理論上破產。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啊!唐僧一定很鬱悶! 一件在理論上已經宣告破產的事情,八戒還是賊心不死。他借口放馬,到後院與莫家太太商議妥當,私定了終身大事。不想計劃泄露,為悟空偵知。悟空將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都告訴了唐僧及沙僧。當莫家太太再度出現的時候,師徒合力推薦八戒留下入贅。此事唐僧沒有參與,不贊成也沒有反對。八戒跟著莫家太太到了裡屋,被菩薩們以撞天婚的名義折騰了一番。最後,又誘使八戒穿上了動過手腳的珍珠嵌錦汗衫兒,把八戒吊在樹上一夜,以示懲罰。第二天拂曉時分,唐僧沙僧醒來發現莫家莊園消失,悟空這才道破天機。此時,唐僧的反應是【合掌頂禮】。唐僧的心裡會怎麼想?慶幸,幸虧沒答應,要不然吊在那裡的就不是八戒一個人了;怨恨,原來悟空早就知道是菩薩前來考驗了,竟然不事前通知一下,害得師傅差點出醜;同情和感恩,其實自己和八戒想的是一樣的,好在是八戒沖在了前面,擋住了子彈。有了這一次教訓以後要當心了:漂亮的女人都要仔細提防,因為有可能是菩薩變的。唐僧活得真累啊! 那麼這一次四位菩薩勞師動眾的跑來取經路上設計莊園,變化美色,就是為了考驗唐僧師徒是否好色的嗎?當然不是。你以為菩薩們都閑得慌了?再說了考驗也應該放在選取取經人的時候,而不是現在已經上路取經了再來考驗。觀音菩薩是什麼樣的人啊?她會做這個沒有把握的事嗎?既然選取了取經人,就不會錯。就是錯了,也能取到真經。有句話怎麼說來著的?「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有緊箍咒這樣的法寶在手,我管你是不是真心取經來的。那麼,這一次四聖來此設下這個死局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召開取經特別誓師大會。這件事是緊接在沙僧受戒之後,此時取經隊伍人馬剛剛聚齊,正是召開取經誓師大會的時候。這次大會有以下幾個議程:1、敲響警鐘。取經隊伍不要三心二意。否則,八戒就是下場。2、整合隊伍。臨時組建的隊伍需要召集人做一次集中訓示,否則隊伍渙散,影響效率。通過考驗,表揚了先進,鞭策了後進。團隊建設上了一個層次,精神風貌整飭一新。3、工作驗收。取經隊伍的成員是否都已經到崗了?目前的狀態如何?文殊普賢作為如來的侍從代如來視察並驗收觀音的前期工作成果:取經隊伍。黎山老母作為第三方也全程陪同視察,見證並監督了驗收工作。最後,驗收工作小組給出了驗收報告:【聖僧有德還無俗,八戒無禪更有凡。從此靜心須改過,若生怠慢路途難!】看來八戒給領導丟臉了。 這一次能夠順利通過驗收,不是依靠師徒們的堅定信念,而是因為觀音菩薩的巧妙設計。如果不是觀音菩薩事前巧妙設下這個死局,恐怕唐僧師徒難過這一關。如果唐僧師徒過不了這一關,則前期工作不到位,觀音菩薩要對此負主要責任。這充分說明了是否能夠順利通過主管部門的檢查和驗收,關鍵還是依靠領導。 24.路在何方(之五庄疑雲) 孫悟空大鬧五庄觀這一節可以說是取經路上的第一次小GaoChao。為了能夠復活人蔘果樹,孫悟空四方奔走,最後在觀音菩薩的幫助下才算是大功告成。那麼這一節到底是在講什麼呢?真的就是悟空偷食、毀樹再復活這麼簡單嗎?不是。本節真正的主角,乃地仙之祖萬壽山五庄觀的主人鎮元大仙,混名與世同君。五庄觀中生有一般異寶人蔘果,其形狀如出生未滿三朝的嬰兒,其功效又如蟠桃一般極能延壽。這人蔘果就是理解五庄觀的是是非非的關鍵之所在。我們來細細分析此一節。 這一日,唐僧師徒路經五庄觀,意欲到觀中借宿。恰巧,鎮元大仙外出學術交流,前往上清天彌羅宮元始天尊處聽講「混元道果」。只留下了清風、明月兩位最小的道童看守五庄觀。鎮元大仙臨走時曾向清風、明月兩位道童交待過,唐僧師徒取經會路過此地,不可怠慢了這位前世故人金蟬長老轉生的三藏和尚,可將人蔘果摘下兩枚與他享用。果然,鎮元大仙前腳剛走,唐僧師徒後腳就到了。這鎮元大仙果真是神機妙算啊!分毫不差,料定了唐僧師徒會在他外出之際路經五庄觀,於是事前做好了相關安排,不可謂不盡心啊!但是,事情果真如此嗎?我們說過絕不相信天底下有神機妙算這回事。這個鎮元大仙又在徒弟面前賣弄玄機。唐僧師徒前往西天大雷音寺取經的事情早就在三界傳得婦孺皆知了。太上老君主辦的《八卦》,玉帝主抓的九宮社的《三界時報》、《靈霄》、《九宮論衡》,四大天師聯合推出的大型理論周天報《三十三天道理報道》,托塔李天王主編的大型新聞類期刊《乾坤》以及如來名下的《大日如來報》、《般若》等各大傳媒均對取經隊伍的一舉一動做了詳細的追蹤報道。光是以保護神名義隱藏在取經隊伍周圍的專業戰地記者(俗稱狗仔隊)就有三十九名之多:四值功曹、五方揭諦、六丁六甲、一十八位護教伽藍。這些仔仔們專為各大媒體曝料,提供一手資料。鎮元大仙這樣的大領導絕對不可能對這些極為敏感的輿論喉舌不聞不問。他對此一定早有關注。必定天天站到雲端里仔細查探一番:取經隊伍是否已經到達萬壽山地界?這一日,他已經看到取經隊伍出現在他的視野,於是就稱元始天尊的講座在即,故意走開。那麼,為什麼說鎮元大仙明知唐僧師徒的到來卻又故意避開呢?原因只有一個,給悟空大鬧五庄觀創造機會。這麼說的依據又在哪呢? 首先,我們來看鎮元大仙給五庄觀所做的安排。四十八個徒弟,他帶走了四十六個,只留下兩個最小的徒弟看守五庄觀。【鎮元子吩咐二童道:「不可違了大天尊的簡帖,要往彌羅宮聽講,你兩個在家仔細。不日有一個故人從此經過,卻莫怠慢了他,可將我人蔘果打兩個與他吃,權表舊日之情。」】這裡的問題是鎮元子沒有向徒弟交待回程日期。一般來說,領導出差的日程安排都是明確的。即使在這裡元始天尊的簡帖沒有提到講座日程,時間安排不能一目了然,但至少也應該給下屬明確一下大致的回程日期,起碼也要提一下回程的事。這裡鎮元子非但對回程日期一事隻字未提,言語之中似乎還肯定了這樣一個事實:唐僧來時我不在觀中,你們要好好替我招待他。而就在唐僧夜走五庄觀的第二天早上大仙就帥眾弟子趕回到了五庄觀中。這難道僅僅是巧合嗎?其實,鎮元子這樣的大仙對於老朋友元始天尊的講座是可去可不去的。他也不需要修鍊什麼「混元道果」,無非就是與朋友捧捧場、敘敘舊而已。即使沒有元始天尊的簡帖,鎮元子還是有其他的理由離開五庄觀。這不是巧合,是鎮元子故意安排的擒縱捉放之計。 就算是去聽元始天尊的講座,也沒必要把全觀的人都帶走啊。難道元始天尊的簡帖上還附了參會人員清單,必須一個都不能少?留下一個空的五庄觀,鎮觀之寶就長在園子里,這樣做不是風險太大了嗎?難怪五庄師徒回來時不見清風明月,【眾仙道:「他兩個想是因我們不在,拐了東西走了。」】這裡的東西不是指別的,就是指人蔘果。看來此次五庄觀僅僅留下兩個小道童看守之事,還是開天闢地頭一回啊!要不然,眾仙的猜測從何說起啊? 其次,鎮元子口口聲聲說唐僧是他的故人金蟬長老轉世,吩咐清風明月奉他人蔘果,好好招待以表故舊之情。但是,唐僧師徒在五庄觀的這些日子裡,鎮元子也沒有跟他講過一句話。就是在首次追捉唐僧師徒時與唐僧有過一次短暫的寒暄,不過那時他化身一個行腳全真,並非真面目示人。在五庄觀中,鎮元子動不動就要拿三藏先開刀。鞭笞油炸,這就是他所說的故舊之情?追根溯源,鎮元子和金蟬子是怎麼認識的?據鎮元子講是在五百年前的「盂蘭盆會」上認識的,當時金蟬子曾親手傳茶給他。五百年前的一面之緣,又是一個後生晚輩,而且還是轉世託身的三藏,鎮元子何必這麼上心認作故人呢?要是如來、燃燈或者觀音等等這樣的人物,稱一聲故人倒也得當。認金蟬子、阿儺、迦葉這些晚輩作故人,鎮元子也不怕掉了他地仙之祖與世同君的身價? 再次,五庄觀的鎮觀之寶人蔘果樹被悟空毀壞。鎮元子的反應是【更不惱怒】,捉悟空、打悟空的時候也是笑聲不絕。鎮元子的反應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寶樹被毀,他一點也不在意嗎?是他別有心思呢,還是他脾氣好不會發怒呢?當孫悟空用石獅子摜壞了他的油鍋時,鎮元子大怒。看來他不是不會發怒,而是發怒的時機選擇得很奇怪。該發怒的時候不發怒,不該光火的時候又大光其火。這個大仙的葫蘆里到底賣的什麼葯? 最後,鎮元子每次追趕唐僧師徒時候,都是要求孫悟空還他人蔘果樹。但是,當他抓住悟空等回到五庄觀時卻又執意拷打懲罰,絕口不提還樹之事了。懲罰孫悟空比復活寶樹更重要嗎?大仙到底想要幹什麼呢? 要弄清楚這其中的奧妙,還得先要搞清楚鎮元子的定位。地仙之祖、與世同君這些都是明擺著的,沒什麼疑問。問題就出在人蔘果上面。前面說過,玉帝之所以能夠統御諸仙,就是因為有無上法寶蟠桃。「蟠桃大會」就是其政權組織形式。而就在五庄觀這裡卻有一樣人蔘果,可以充當蟠桃的替代物。「人蔘果會」完全有可能會替代掉「蟠桃大會」。兩者之間存在著競爭關係。這就好比中華帝國幾千年都是依靠著大一統中央集權制,突然之間他的臣民得知了原來還有一種叫做科學民主的制度也是可以安邦定國的。恍然大悟,原來沒有皇帝國家依然可以存在。集權制和民主制之間的競爭關係由此確立起來。其實,後文證實了第一次「人蔘果會」在五庄觀順利召開。雖然參會代表不足十人,但是中共第一次代表大會也只有十二人參加,不也照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了嗎?我們順便再分析一下這九位「人蔘果會」與會代表。唐僧師徒是大會的籌備小組,沒有他們的努力「人蔘果會」是開不起來的,但是他們只是大會的籌備工具,暫時還不是大會的真正意義上的代表;鎮元子是主辦方,是革命派,是先行者,雖然獲得執政黨的認可,但是政治上始終不得志,空有抱負;觀音菩薩是佛派代表,是實力派;海上三星是散仙代表,體系內的下層代表,仕途灰暗。 「人蔘果會」作為一個新的政權組織形式登上了歷史舞台。(新在執政者變幻,改朝換代,其實是換湯不換藥)這對天庭的統治是一個巨大的隱患。當然,這個隱患目前還沒完全現露出來。因為,目前人蔘果的產量非常之小,這一萬年才結了三十個果子。但是,誰能保證下一萬年它不會結出三千個果子出來?就算下一個一萬年不會,那下下個一萬年呢?這裡面存在著巨大的政治風險。【青鳥每傳王母信,紫鸞常寄老君經。】其實不難看出,各派勢力包括西王母、太上老君都在積極拉攏鎮元子。但是,一方面由於目前人蔘果還沒到批量生產的規模,鎮元子的能量還有限,另一方面由於天庭騰不出像樣的位子給鎮元子,最終導致鎮元子向佛派傾斜。這就好像當年的郭沫若一樣了。郭沫若歸國後,國共兩黨都在爭取他。但是,國民黨只給了個辦公室主任的位子,這對一身抱負振翅欲飛的郭沫若簡直就是打擊。中共方面一竿子到底,直接讓他接魯迅的大旗。郭沫若會怎麼選,不是明擺著的嗎?當然,我不是攻擊郭老是個投機分子,相信郭老是有信仰的人。但這至少反應出來國民黨在爭取郭這件事上面是失敗的。 對鎮元子的定位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後,他的乖張行為就有了合理的解釋了。五百年前佛派的「盂蘭盆會」本是佛教的盛會,鎮元子去幹什麼呢?不錯,在玉帝向如來關閉了「蟠桃大會」之門時,拉攏鎮元子就是如來的必落之棋子。鎮元子是不是在五百年前就已經從如來處得知了取經之事還不好說。但是,如來在孫悟空大鬧天宮一事上的處理方式讓鎮元子從中嗅到了一絲不尋常的氣息。因此,當取經隊伍出現的時候,鎮元子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孫悟空身上。他所關心的不是五百年前的故人金蟬子,而是這個來歷不明令人生疑的孫悟空。他主動提出與孫悟空結拜為兄弟,可以說是他人生最為重要的一次政治押寶。最後,孫悟空成佛,鎮元子押寶押對了。 鎮元子拿出兩個人蔘果招待唐僧,目的是向取經隊伍特別是孫悟空透露人蔘果的信息,因為這師徒四人之中無人知曉五庄觀產此寶物。他囑咐清風明月不要讓唐僧的徒弟知道這人蔘果的事情。其實,這樣做的目的是想激怒孫悟空。唐僧若是真的吃了人蔘果怎麼會不告訴徒弟三個?清風明月也沒交待唐僧保密。不過沒想到,這招沒奏效。唐僧因為莫家莊四聖試禪心之事犯了疑心病,再也不會輕易相信天上掉餡餅的事了。而孫悟空從一進五庄觀的大門看見那副【長生不老神仙府,與天同壽道人家】的春聯開始,就看不慣五庄觀。他根本就不會相信五庄觀會有什麼寶貝。後來從清風明月炫耀式的自我介紹之中,悟空更是感到五庄觀是故弄玄虛。若不是唐僧及時勸阻,悟空幾乎要和童子動手了。當然,之所以會這樣還是因為悟空沒文化。陰錯陽差,最後在八戒的留心下,悟空才知道原來人蔘果就在五庄觀。 悟空偷取人蔘果之後,讓八戒叫上沙僧一起享用。本來打算在沙僧面前賣弄一下的,結果沒想到沙僧認識人蔘果。也就是因為沙僧的一句話,讓悟空在復活人蔘果樹這件事情上繞了一條大彎路。【沙僧道:「小弟雖不曾吃,但舊時做捲簾大將,扶侍鸞輿赴蟠桃宴,嘗見海外諸仙將此果與王母上壽。見便曾見,卻未曾吃。哥哥,可與我些兒嘗嘗?」】就是因為沙僧說曾經見過【海外諸仙將此果與王母上壽】,所以當三藏問悟空哪裡去尋方活樹的時候,悟空說道【方從海上來】。結果悟空到十洲三島遍訪海外諸仙,也沒能找到醫治果樹的仙方靈藥,著實是繞了一條大彎路。對於海外三星的到來,鎮元子也很意外。三星是不知道取經的內幕的,更不知道鎮元子的心思,他們來到五庄觀純粹是為了滿足一下好奇心的。結果,雖然不在鎮元子的邀請之列,仍然還是成了「人蔘果會」的代表之一。但是,神仙畢竟是神仙,三星之中還是有人從中看出了什麼。 最後悟空沒有辦法求到了觀音菩薩那裡。這雖然是悟空第二次來南海普陀山求助,但這是他第一次來找菩薩幫忙。之前來過一次,但那是在觀音禪院後山遇難,多少與觀音有點關係,所以在悟空看來那不算是向觀音菩薩求助,倒是有點興師問罪的味道。其實,悟空和觀音菩薩之間是有誤會的。悟空一直埋怨她的緊箍咒,所以不到萬不得已是不願意來找觀音幫忙的。實際上,緊箍咒的事也不能完全怪觀音菩薩,那是如來的意思。觀音菩薩也知道悟空的心思,所以悟空一來她就問:【「你怎麼不早來見我,卻往島上去尋找?」】當悟空得知菩薩可以醫治人蔘果樹的時候,非常高興,立即為菩薩引路。【卻說那觀里大仙與三老正然清話,忽見孫大聖按落雲頭,叫道:「菩薩來了,快接快接!」】悟空犯錯之後,對菩薩的敬畏之心還是蠻可愛的。 觀音菩薩的楊枝甘露可以救活人蔘果樹,這一點沒什麼可說的,一物降一物的道理。問題是觀音是如何知道鎮元子的人蔘果樹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的。沙僧是取經隊伍中年紀最長的一個,他在天庭為捲簾大將的時候曾經見過人蔘果。由於人蔘果不能儲藏的特點,算起來,那應該至少是一萬年以前的事了。像沙僧這樣跟著大領導的人,算得上是一個見識廣博的人了,但是他至今才知道人蔘果的來歷。可見三界之內知道人蔘果的人並不多,只有少數老神仙知道。但是,觀音菩薩對人蔘果不但知道的非常詳細,而且對醫治此樹非常有信心。雖然,她的凈瓶甘露救活過被太上老君烤焦的楊枝,但是人蔘果樹不比楊枝。楊枝是觀音自己的,原本就一直養在凈瓶之中,而人蔘果樹是鎮元子的,開天闢地時的靈根。單從楊枝的實驗數據就可以斷定人蔘果樹的命運,觀音的信心似乎有點盲目了。她對人蔘果知道得過多,很可能是鎮元子曾經向她透漏過相關信息,因此她才如此有信心。 人蔘果樹是鎮元大仙的,誰能治好這棵靈根也只有他自己知道。【卻說那鎮元大仙用手攙著行者道:「我也知道你的本事,我也聞得你的英名,只是你今番越理欺心,縱有騰那,脫不得我手。我就和你講到西天,見了你那佛祖,也少不得還我人蔘果樹。你莫弄神通!」】這裡鎮元子說得清楚,如來佛祖可以醫治他的人蔘果樹。可惜悟空當時理虧,在他的立場上是聽不出這話外之音的。他以為鎮元子這樣說只是表明自己理虧,走到哪裡都沒用,都要還他鎮元子的人蔘果樹。其實,如果佛祖沒有這個能力,鎮元子怎麼會無緣無故的扯出如來佛祖來?而且鎮元子這話講得很是突兀。【行者笑道:「你這先生好小家子樣!若要樹活,有甚疑難!早說這話,可不省了一場爭競?」】悟空這話說得也很在理,鎮元子根本就沒正經八百的提出過還他寶樹的要求。從事發到現在,悟空就知道鎮元子要暴揍他一頓,此外悟空感到很茫然,悟空不知道這件事要怎麼來處理。這個時候鎮元子提出了還他寶樹的要求,還提到了如來佛祖,分明是指明了出路。不知道悟空是完全沒聽懂,還是因為自己闖了禍不敢告訴大領導,悟空沒去找大領導。當然了,最後問題的解決還是得依靠領導。如果悟空早點去如來那裡反應情況,觀音菩薩可能早就到了,這事也早就解決了。當然,悟空少不了要挨批評。 鎮元子縱容誘使悟空在五庄觀犯下不可饒恕的大錯,目的就是要讓觀音菩薩來此參加「人蔘果會」,並因此向孫悟空押寶與他結拜金蘭。他這樣做除了明面上多了個可以和佛派勢力相往來的理由,同時更重要的是他尋找到了保護傘。他目前的處境,可以說是各派勢力爭取的對象,同時也可以說是各派勢力所防備的對象。一旦他倒向一派勢力,其他各派勢力都極有可能加害與他。因此,他與佛派的結盟不僅要隱蔽,而且一定要得到佛派的保護。否則,他的處境非產之危險。不僅可能保不住人蔘果,同時還可能因此而喪命。另外,有一個大膽的猜想,觀音菩薩的這場楊枝甘露活寶樹的演示到底是不是一場人蔘果樹培育實驗呢?試想,如果從人蔘果樹上拔下一枝,以楊枝甘露澆灌,會不會生根開花結果呢?未可知也。 五庄觀的這一場是非,對於取經大業來說只是一場意外。但是,對於鎮元子來說卻是一個必然的選擇。【這才是不打不成相識,兩家合了一家。】這裡的【兩家合了一家】,正是五庄觀和大雷音寺兩家合二為一。 其實鎮元大仙的法力並不算低,他的「袖裡乾坤」並不比東來佛祖的「後天袋子」,以及老君的「金剛琢」差。可惜在他僅有這「袖裡乾坤」一個輔助技能,缺乏具有殺傷能力的必殺技。比如東來佛祖有金鐃,老君有紫金紅葫蘆,這些都是克敵制勝消滅有生力量的必殺法寶。 還有一點就是鎮遠子勢單力孤,戰鬥力再強也只有自己一個人,獨木難支啊。 另外,本節還有一個地方展現了他的超強法力。觀音的法力不如他的高。後文將會提到。暫且不提。 就單件法寶而言,從實戰經驗來看,我認為袖子》後天袋子》金剛琢。鎮元子的袖子,悟空一次都沒跑掉;後天袋子,悟空跑掉好幾次;金剛琢,抓不住悟空。究其原因,鎮元子的袖子反映速度快,靈敏度高,指哪打哪,隨心所欲;後天袋子,準備時間長,悟空一看見你拿袋子,早就跑路了;金剛琢,只能收武器,對人沒反應。要是碰到鎮元子它是不是打算把鎮元子的衣服收走?這三件至寶,共性就是沒有致命的殺傷力。如果能有其他武器向輔佐,就能百戰百勝了。 所以,老君是武器專家,他推出的是套裝。幌金繩彌補了金剛琢的不足,抓住之後,不管是瓶子還是葫蘆想怎麼放就怎麼放了。綜合實力排名就變成了,老君》彌勒》鎮元子。 接著往下看,就會有很多的不一樣了,特別是有幾件重大事件和人物的判斷。吳大師的帖子,重在揭示秘密,而我是重在重現計謀。後文,最大的共同點大概就算是紅孩兒的身世了。這一點我確實受大師影響較深。另外,我也找到了另外的證據,加強了吳大師關於紅孩兒身世的推測。 25.路在何方(之白骨夫人)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是《西遊記》中最廣為人知的故事之一。單就情節來講,這一回被安排在小GaoChao五庄觀之後,根據「文如看山喜不平」的原則,此節本是一個小谷底之作,是用來給各位看官放鬆情緒的。因此在原著中此節並不突出。首先,篇幅並不長,並不是原著著力描繪的情節;其次,白骨精的法力有限,「三打白骨精」其實並沒有什麼難度。但是,這一回故事卻是經各種文藝形式改變最多的古典情節之一,影響十分廣泛。究其原因,恐怕根源並不在「三打白骨精」上面。而是因為這一故事反映了唐僧的迂腐不化,既不識妖精,還趕走了降妖捉怪的專家孫悟空。其現實意義較大,頗能說明一些社會問題,因而影響力較大。那麼我們就來仔細看看原著,唐僧是不是真的就那麼迂腐不堪,不識好歹? 唐僧為什麼要趕走孫悟空?表面上看是因為悟空屢次「錯殺好人」,唐僧認為悟空殺戮心太重。但這只是表面上的理由。其實,取經路上悟空跟唐僧的矛盾由來已久,而且直到取經結束也沒能徹底解決。每經一段時間的積累,矛盾就要爆發一次。 首先,唐僧和悟空在性格方面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這是唐僧和悟空師徒矛盾的原動因和第一推動力。悟空性格上的優點很多,比如秉性耿直、胸懷坦蕩、不畏強暴、勇挑重擔、任勞任怨、知恩圖報等等。但是悟空的性格上也有幾個致命的缺陷,比如孤傲不遜,言辭激烈且不善掩飾,處事雷厲風行卻失之操切,待人真心實意卻失之粗暴。而唐僧在性格上有善良、仁慈、雅達、堅定等優點,同時也有固執、迂腐、高傲、軟弱等缺點。兩者的弱點剛剛好是針尖對麥芒。幾乎每到一處新地方,不管是逢山還是遇水,唐僧和悟空之間都會有一次爭吵。起因可能各有不同,但問題往往是出在悟空身上。試想悟空總是以一種教訓的口吻同師父講話,唐僧這樣高傲的人怎麼受得了?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 四聖試禪心》開頭就有一段師徒對白就是如此。【三藏道:「徒弟,如今天色又晚,卻往那裡安歇?」行者道:「師父說話差了,出家人餐風宿水,卧月眠霜,隨處是家。又問那裡安歇,何也?」】悟空這不是在跟師父抬杠嗎?就在遇到白骨精之前,師徒還為化齋的事情爭吵了一次。【師徒們入此山,正行到嵯峨之處,三藏道:「悟空,我這一日,肚中飢了,你去那裡化些齋吃?」行者陪笑道:「師父好不聰明。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後不著店,有錢也沒買處,教往那裡尋齋?」三藏心中不快,口裡罵道……」】像這樣的爭吵在西天路上幾乎每到一處新地方都會發生一次,可謂是家常便飯。每次爭吵的起因不盡相同,有時是為了化齋住宿的生活問題,有時是為了降妖伏怪的安全問題,有時是為了經文理解的悟道問題。總之,西天路上是不太平的。除了妖魔鬼怪的騷擾,還有師徒四眾之間的不睦爭鬥。而唐僧和悟空之間的矛盾,多是由於性格方面的原因導致的。 其次,理論上的差異導致師徒矛盾,這是師徒矛盾的理論基礎。剛才說道悟空和唐僧之間的爭吵起因之一就是經文理解方面的悟道問題。這三類矛盾爭鬥的結果是雙方各有勝負。概括起來講,在第一類生活問題上唐僧是師父因而往往處於上風,悟空除了聽命之外是沒奈何的;在第二類安全問題上悟空是專家因而享有絕對的發言權,如果發生爭吵唐僧一般是事前固執,事後覺悟;唯有在第三類悟道問題上雙方互相不能說服對方。悟空常常以師父的口吻來教訓指點唐僧經文的理解,這一點是唐僧最不能接受的。典型的例子就是對浮屠山烏巢禪師傳授給唐僧的《多心經》理解上面。這五十四句、二百七十字的《多心經》,是《大般若經》的綱要所在,一般認為是大乘佛教經典。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在理論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我空法有」與「人法俱空」上面。因此,小乘佛教重在修心度己,大乘佛教重在修行度人。悟空對《多心經》的理解恰恰是偏小乘佛教的,強調修心。因此,悟空不經意間會流露出其實取經根本沒有必要的想法。比如在萬壽山前唐僧問悟空何時可到靈山,【行者道:「你自小時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還難。只要你見性志誠,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後來唐僧被金翅大鵬擄走,悟空也曾埋怨佛祖搞什麼取經,讓濁骨凡胎的唐僧受苦受難。佛祖若有真心傳經應該直接將經書送與東土,豈不省事?【行者凄凄慘慘的,自思自忖,以心問心道:「這都是我佛如來坐在那極樂之境,沒得事干,弄了那三藏之經!若果有心勸善,理當送上東土,卻不是個萬古流傳?……」】而唐僧對於悟空的悟道思想是不認可的。第八十五回《心猿妒木母 魔主計吞禪》【行者道:「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三藏道:「徒弟,我豈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經萬典,也只是修心。」】其實,唐僧從一開始就是大乘佛教的信徒。我們拋開唐僧的言行不論,在取經剛剛上路之際發生過一件事足可證明此事。第十三回《陷虎穴金星解厄 雙叉嶺伯欽留僧》中有一段,【卻說那伯欽的父親之靈,超薦得脫沉淪,鬼魂兒早來到東家宅內,托一夢與合宅長幼道:「我在陰司里苦難難脫,日久不得超生。今幸得聖僧,念了經卷,消了我的罪業,閻王差人送我上中華富地長者人家托生去了。你們可好生謝送長老,不要怠慢、不要怠慢。我去也。」】當時,「水陸大會」上觀音菩薩點化唐王時,曾說小乘佛法超不得亡、渡不得脫,唯有大乘佛法才能做到超亡渡脫,因而才有唐王取大乘真經之說。如果唐僧不是大乘佛教的信徒,劉伯欽父親的鬼魂怎麼能夠超脫沉淪?其實,並非唐僧不會講大乘佛法,而是取經本身根本就沒有任何意義。唐僧取回的也不是什麼大乘真經,而是《法》、《論》、《經》三藏真經中的部分經典。如來也沒說這三藏真經是大乘經典,只是觀音菩薩在安排取經事宜的時候謊稱這個是大乘經典。如來傳經的時候很隨便,讓阿儺迦葉隨手拿了一些經卷給唐僧,湊夠了一藏之數就結束了,這多少有點出人意料。由於悟空和唐僧在佛法理論上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因此在修行實踐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摩擦和矛盾。 最後,唐僧對取經路上的困難認識不足,這是唐僧和悟空矛盾爆發的思想基礎。應該說唐僧對西天取經的困難認識不足既有主觀判斷失誤,同時也有一定的現實基礎。唐僧離開洪福寺時對徒弟道:【「徒弟們,我去之後,或三二年,或五七年,但看那山門裡松枝頭向東,我即回來;不然,斷不回矣。」】唐僧根本不可能估計到取經要耗費十幾年的光陰。就是觀音菩薩自己的估計也只是二三年間。白虎嶺遇到白骨精的時候,已經是貞觀十六年秋了,離唐僧取經出發已經過去整整三年了,唐僧以為西天將近了。這是唐僧的判斷失誤,取經的路才剛剛開始,他以為快要結束了。另外,三年來唐僧的取經路還算走得安穩,收了三個徒弟,只遇見了兩個妖精,一個熊羆精、一個黃風怪。另外就是菩薩的考驗,不算是危險。五庄觀的事情唐僧把賬都記在了悟空頭上。因此,唐僧覺得只需八戒沙僧在,就算沒有悟空這個西天取經路照樣可以走得安安穩穩。甚至覺得沒有悟空這個闖禍精,取經路可以更加順暢。五庄觀的事不就是個明證嗎?取經隊伍中的人都是取經局外人,他們完全估計不到前面的困難和危險。誰也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場充滿艱辛的政治談判。 「三打白骨精」的具體過程其實並不複雜。白骨精的手段也很有限,不過只有變化之術而已,武藝法寶俱無。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考量,取經路上的妖精之中白骨精算是一個比較低層次的,基本上不入流。取經路上要吃唐僧肉的妖怪不少,但是連唐僧摸都沒摸到的妖怪也就只有白骨精了。話雖如此,不過這中間有兩個問題值得思考。 第一個問題,這吃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的消息到底是真是假?白骨精是取經路上第一個要吃唐僧肉獲得長生的妖精。在此之前的妖怪都不曾聽說過唐僧肉有長生不老之功效。就算是黃風大王要吃唐僧肉,那也是把他當作一般的人肉拿來下飯而已,並非專門要吃唐僧肉以求長生不老。白骨精是從哪裡得知這個消息的呢?她是聽別人講的。到底是聽什麼人講的呢?書中沒有交待。不光白骨精是聽別人講的,取經路上要吃唐僧肉的妖精都是聽別人講的,而且誰也說不出一個確切的消息來源。【他(白骨精)在雲端里,踏著陰風,看見長老坐在地下,就不勝歡喜道:「造化!造化!幾年家人都講東土的唐和尚取大乘,他本是金蟬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原體。有人吃他一塊肉,長壽長生。真箇今日到了。」】從這妖怪的口中,至少可以知道的是這個消息傳出來也就是這幾年的事情。第三十二回《平頂山功曹傳信 蓮花洞木母逢災》中,【金角道:「你不曉得。我當年出天界,嘗聞得人言:唐僧乃金蟬長老臨凡,十世修行的好人,一點元陽未泄,有人吃他肉,延壽長生哩。」】金角大王所說的出天界的當年也是在幾年之前。不光是白骨精和金角大王,其實所有知道這個消息的妖精得到的消息時間都是十分相近的,也就是在幾年之前。從金角大王的話裡面還可以推測,這個消息的源頭很可能是天庭。 幾年之前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唐王遣唐僧西天取經。這個消息流傳和取經大業幾乎是同步的。第三十五回《外道施威欺正性 心猿獲寶伏邪魔》中,【老君道:「不干我事,不可錯怪了人。此乃海上菩薩問我借了三次,送他在此托化妖魔,看你師徒可有真心往西去也。」】這是老君解釋的金童銀童下界的原由,不管事實情由是否如此。菩薩向他借人以試探取經人,可以肯定這個下界最早是在菩薩知道取經這件事之後。因為觀音菩薩知道並開始籌備取經之事是在貞觀十三年,取經之事也是發生在貞觀十三年當年,所以這個消息當在貞觀十三年之後開始流傳的。綜合妖精們幾年之前聽到這個消息的事實,可以斷定這個消息開始流傳始於西天取經上路之時。 那麼問題出現了。 首先,如果吃唐僧肉真的可以長生不老,為什麼這麼多年過去了沒人提起這個話茬兒,偏偏取經隊伍一上路消息就傳開了呢?應該說吃唐僧肉真的可以長生不老這個消息是真的。能夠引得這麼多妖精以命相搏的消息不可能是謠言。況且,很多妖精並非泛泛之輩,特別是金翅大鵬雕這樣的三界梟雄,謠言能讓他興師動眾、千方百計捉拿唐僧嗎?不太可能。妖精也是修鍊出來的,只是沒有神仙的待遇,並不表明妖精沒有神仙智慧。他們對於長生不老也是有所了解,有所頓悟的,不是說騙就能騙得到的。但是,這個消息從天庭流傳出來應該是個陰謀。很多年過去了,沒有人提起唐僧肉這麼值錢,偏偏取經隊伍一上路,消息就瘋也似的流傳開來。很多妖精幾乎同時收到消息,難道不可疑嗎?到底是誰放出這個消息的呢?暫時還不清楚。 其次,妖精們聽說的消息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這個消息並不是直接告訴人們吃唐僧肉是一個長生不老之法,而是重在說明一個有人吃過唐僧肉,並且因此而長生不老的事實。當然,這消息里說的被吃的肉肯定不是唐僧肉,因為唐僧還好好的活著呢。那麼到底是誰的肉呢?金蟬子的肉。這個消息的如此特點到底說明了什麼呢?確實有人吃過金蟬子的肉,並因此長生不老了。金蟬長老轉世,十世修行的好人,一點元陽未泄,這是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的原因。金蟬子到底轉世幾次,是一次,還是十次?從文字上似乎很難判斷。不過,我們可以倒著推出答案來。假設前九世轉生與金蟬子無關,唯唐僧這一世是金蟬子轉生,那麼第九世的修行者與第十世的唐僧就沒有任何關聯。因而,十世修行的好人的說法就不能成立。以此類推,假設前八世轉生與金蟬子無關,唯第九世、第十世是金蟬子轉生,那麼第八世修行者與第九世、第十世修行者就沒有關聯。因而,十世修行的說法仍然不能成立。按此推理下去,要想十世修行的好人的說法能夠成立,必須是只可能有一個真靈經過十次轉生。而轉世唐僧的真靈是金蟬子,因此這個真靈有且只有一個,就是金蟬子。用數學表達式可以簡化表達:假設十世修行表示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其中⑩=金蟬子真靈,那麼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金蟬子真靈。鎮元子曾經說過,他是在五百年前的「盂蘭盆會」上認識金蟬子的,那就是說五百年前金蟬子尚在人世,並未開始轉生。那麼在不足五百年之中,金蟬子為什麼要轉世十次呢?平均每一世還不到五十歲,這個壽數對於一個修行者來說實在是太短暫了。有人認為金蟬子五百年間轉世十次,從而讓教眾分吃十次,就是為了能夠幫助佛派渡過因被「蟠桃大會」拋棄而產生的生死大劫而做出的自我犧牲。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由於每位教眾的命數具體起至時間存有差異,佛祖用了五百年的時間來統籌解決這一命數問題。到唐僧這一世,此一次生死大劫佛教眾基本得以安然渡過。金蟬子的使命完成,轉世唐僧再走取經路回到靈山。同時,取經大業的完成又為佛祖立下了一個汗馬功勞。金蟬子轉世渡劫的使命,應該是個秘密。佛教眾雖然吃了金蟬子的肉,但他們不一定知道這一事實,更不一定知道金蟬子的肉有長生不老之功效。第一百回《徑回東土 五聖成真》【如來道:「聖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喚金蟬子。因為汝不聽說法,輕慢我之大教,故貶汝之真靈,轉生東土。……」】如來話里的意思是金蟬子只投過一次胎。這是他當著眾位教眾的面故意撒慌,包括投胎的原因也是撒謊,目的就是要掩飾金蟬子轉生十世的秘密。不過,由於天庭從中作梗,雖然事情沒有完全敗露,但是金蟬子轉世的唐僧肉能長生不老之事已經成為三界的公開秘密了。因此,如來在這裡以領袖的身份代表官方像模像樣的闢謠,給金蟬子轉世一事做一個蓋棺定論,對於澄清事實、穩定人心、團結同志還是十分有必要的。 金蟬長老轉世,十世修行的好人,一點元陽未泄,這三點是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的原因。其實,我們再仔細一點就可以發現,這裡面有兩點原因是重複的。金蟬長老轉世,十世修行的好人,這兩點之中只需要有一點再配合元陽未泄,就可以確保唐僧肉有長生不老之功效了。第四十二回《大聖殷勤拜南海 觀音慈善縛紅孩》中,【妖王躬身道:「孩兒不才,昨日獲得一人,乃東土大唐和尚。常聽得人講,他是一個十世修行之人,有人吃他一塊肉,壽似蓬瀛不老仙。愚男不敢自食,特請父王同享唐僧之肉,壽延千紀。」】 第四十三回《黑河妖孽擒僧去 西洋龍子捉鼉回》中,【又聽得那怪物坐在上面道:「一向辛苦,今日方能得物。這和尚乃十世修行的好人,但得吃他一塊肉,便做長生不老人。我為他也等夠多時,今朝卻不負我志。」】 第七十三回《情因舊恨生災毒 心主遭魔幸破光》中,【女子道:「我等久聞人說,唐僧乃十世修行的真體,有人吃他一塊肉,延壽長生,故此拿了他。……」】 第七十四回《長庚傳報魔頭狠 行者施為變化能》中,【小鑽風道:「……不知那一年打聽得東土唐朝差一個僧人去西天取經,說那唐僧乃十世修行的好人,有人吃他一塊肉,就延壽長生不老。……」】 以上這幾次提到唐僧肉時,都沒有提到金蟬子轉世這一說,只是強調了十世修行這一要素。第七十八回《比丘憐子遣陰神 金殿識魔談道德》中,【國丈才說:「那東土差去取經的和尚,我觀他器宇清凈,容顏齊整,乃是個十世修行的真體。自幼為僧,元陽未泄,比那小兒更強萬倍,若得他的心肝煎湯,服我的仙藥,足保萬年之壽。」】這裡的白鹿國丈提到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的依據與一般妖精不一樣。他不是聽人說的,而是自己看出來的。他也不說吃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只說取唐僧心肝煎湯服他的仙藥可以長生不老。這與一般妖精聽說的也不一樣。這裡,國丈雖然另有險惡用心,但是也不像是胡謅的。就算事情是胡謅的,但修道之理不可能胡謅。否則,十世修行這一要素與妖精們聽到的一樣,難道是巧合?真相只可能是,十世修行的真體的確是有長生不老的功效的。這一點是所有修道的人(包括神仙妖怪)都相信的。只不過神仙們不以此道修鍊罷了,一旦以此道修鍊就墮入魔道了,沒檔次。沒檔次的事情,神仙們是不會幹的。正是因為這一點,天庭放出這個消息的時候,擔心妖精們不相信金蟬子的肉可以長壽長生,於是又多透露了十世修行這麼一條消息。因為金蟬子的肉可以長生不老的秘密,並沒有多少人知道,對於這一點,天庭也是沒有把握的。所以,天庭多透露了十世修行的消息。由於金蟬子多次轉世之事本是一個秘密,因此天庭也不能盡知究竟,所以唐僧乃十世修行的真體之說也只是用來騙人的。金蟬子到底轉世幾次?答案只有如來自己知道。其實,對金蟬子轉世一事產生懷疑的不僅有天庭,佛派內部也有人懷疑。更何況,如來百密一疏,佛派之中另有人察覺到這個秘密。 第二個問題,本節之中八戒為什麼一再唆使唐僧念《緊箍兒咒》呢?而沙僧為什麼又一言不發呢?他們是真想毀掉取經大業嗎?非也。聯繫白虎嶺之前和之後發生的事情,以及相應的八戒的行為舉止,我們大致可以推斷出八戒唆使唐僧念《緊箍兒咒》的三個原因。 原因一,為報莫家莊被戲之仇。莫家莊四聖試禪心之時,悟空明知道是菩薩設局卻沒有說破,並且還一再使壞促使八戒上當,致使八戒被吊在樹上過了一夜。這個仇八戒當然要記在悟空頭上。不僅八戒記了這個仇,唐僧心裡也記了這個恨,差一點唐僧自己就栽進去了。因此,在這一點上八戒和唐僧心裡是有默契的。白骨精一被打死,八戒就開始在旁邊冷言冷語,說風涼話。本節中八戒總共兩次唆使唐僧念《緊箍兒咒》,分別在悟空第一次和第三次打死白骨精之時。而且兩次指控悟空的罪名是一樣的,說悟空使障眼法欺騙師父。悟空要是會騙人那就好了,唐僧也用不著天天跟他慪氣了。悟空是什麼人?難道唐僧還不知道嗎?就是因為悟空說話太實在,不留情面,才經常得罪師父的。因此,在這裡與其說是八戒給悟空冠罪名,毋寧說是唐僧在給悟空找罪名。八戒的這個話是說到領導心裡去了。 原因二,為了驗證《緊箍兒咒》之事是否屬實。八戒是在五庄觀第一次聽說《緊箍兒咒》這回事。本來唐僧在五庄觀是要念的,但是經海上三星的勸說才沒有念。當時八戒第一聽唐僧說要念《緊箍兒咒》的時候,他的反映是又愁又笑。愁的是自己被鎖逃脫不得,笑的是唐僧要念的什麼「舊話兒經」從未聽說過。悟空大致的給他解釋了一下。八戒聽說了這麼個稀奇事,當然要造找個機會驗證一下。更何況,八戒的身份並不單純。沙僧也有一樣的心態,他也想看看稀奇。於是,打死白骨精一事剛剛好遂了他們的心愿,既替八戒報了仇又驗證了稀奇。八戒兩次唆使唐僧的時候,目的都很明確,就是直指《緊箍兒咒》的。第一次目的是驗證《緊箍兒咒》,驗證成功後,第二次不僅再次加強了這個驗證,更是以此來整悟空了。誰也不會想到,唐僧真的會把悟空趕走。所以,最後悟空走的時候,八戒也沒言語了。 原因三,為了能夠在取經隊伍中出頭。第二十九回《脫難江流來國土 承恩八戒轉山林》中,【國王定性多時,便問:「豬長老沙長老,是那一位善於降妖?」那獃子不知好歹,答道:「老豬會降。」國王道:「怎麼家降?」八戒道:「我乃是天蓬元帥,只因罪犯天條,墮落下世,幸今皈正為僧。自從東土來此,第一會降妖的是我。」】這說明八戒早有出頭的心愿,但是一直苦無機會。悟空一走,他的機會就來了。悟空倒成了阻礙他八戒揚名立萬的絆腳石了。再看看八戒在五庄觀中的表現吧!當悟空還在外四處尋找救活人蔘果樹的良方的時候,八戒在五庄觀跟海上三星沒完沒了的逗樂子。八戒這一連串的舉止實在是讓人看不懂,他為什麼要那樣做呢?表面上看原因只有一個,他閑得以至於無聊了。所以,有悟空在,八戒是沒有機會表現的,更別談什麼揚名立萬了。當八戒意識到師父可能真的要趕走悟空的時候,八戒的內心肯定是閃過一絲靈光。同時,他的內心也是矛盾的,原來他沒有趕走悟空的打算,現在突然間就有了可以好好表現的機會。他既緊張興奮,同時也有一絲落寞。師父就這樣把大師兄趕走了?此時此刻的八戒說不出話來,他不知道要說什麼,他很亂。 那麼本節中沙僧為什麼一直不開口呢?除了剛才說到的他也想看稀奇的原因之外,另一個更加重要的原因是他看透了唐僧的心思。他是第一個意識到唐僧可能會真的趕走悟空的人。因此,他知道說什麼也沒有用了。回天乏術,徒增師父反感而已。(那大聖)【對唐僧道聲:「……我曾穿古洞,入深林,擒魔捉怪,收八戒,得沙僧,吃盡千辛萬苦。今日昧著惺惺使糊塗,只教我回去:這才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悟空到最後才意識到唐僧是揣著明白裝糊塗,之前他還一直心存僥倖的認為【虎毒不吃兒】,真是大錯特錯了。其實,沙僧在取經隊伍中是心態最特殊的一個人,他根本沒把取經當成什麼事,所以看事情比較超脫、比較透徹,他早就看出了其中的奧妙。最後,悟空【卻又吩咐沙僧道:「賢弟,你是個好人,卻只要留心防著八戒詀言詀語,途中更要仔細。……」】悟空最後說沙僧是一個好人,不光是因為他感謝沙僧沒有跟著八戒和唐僧一起揣著明白裝糊塗,更是因為他理解了為什麼沙僧一直沒有開口的原因。是啊!好人不易做。既不能得罪師父,又不能拋棄師兄,只能閉嘴。 二氣瓶透了,金鐃碎了,其實各有優缺點。紫金紅葫蘆,雖然結實,但是隨便一個人都可以在外面打開救裡面的人,而且需要應答才能收人。 這些都不重要,《西遊記》中的法寶不是用來好用鬥狠的,到後面我們就會發現,這些寶貝都是用來揭示人物真實身份,或者推動情節發展的。記住這一點很終要。 26.路在何方(之奎星思凡) 黃袍者,皇袍也。奎木狼思凡下界,其實質是欽差奉旨行事。此推斷有金牌為證:【那怪腰間取出金牌,在殿下叩頭納罪,……玉帝聞言,收了金牌,貶他去兜率宮與太上老君燒火,帶俸差操,有功復職,無功重加其罪。】黃袍怪回天庭面見玉帝,什麼都還沒說,第一要緊就是交出金牌。這分明是說他已完成任務,向玉帝先行繳旨。天庭諸仙是否都執金牌上崗呢?好像書中並沒有交待。不過,《西遊記》出現的金牌一般都是作為執行特殊任務時的皇室印信。比如,附錄《陳光蕊赴任逢災 江流僧復仇報本》中,【(殷丞相)星夜令金牌下戶喚到江州同知、州判二人,丞相對他說知此事,叫他提兵相助,一同過江而去。】又比如,第二十九回《脫難江流來國土 承恩八戒轉山林》中,【(寶象)國王道:「你既這等樣說了一遍,寡人怕他怎的?宣進來。」隨即著金牌至館驛相請。】再比如,第六十二回《滌垢洗心惟掃塔 縛魔歸正乃修身》中,【三藏道:「現被小徒鎖在金光寺里。」那國王急降金牌:「著錦衣衛快到金光寺取妖賊來,寡人親審。」】另外,悟空也曾在天庭為齊天大聖,也不見有什麼上崗證金牌。因此,奎木狼此時上繳的金牌並非是上崗證,而是執行特殊任務的印信。 至於奎木狼口述的下界原因,其實是經不起推敲的。對此,玉帝卻並沒有深究。【奎宿叩頭奏道:「萬歲,赦臣死罪。那寶象國王公主,非凡人也。他本是披香殿侍香的玉女,因欲與臣私通,臣恐點污了天宮勝境,他思凡先下界去,托生於皇宮內院,是臣不負前期,變作妖魔,佔了名山,攝他到洞府,與他配了一十三年夫妻。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今被孫大聖到此成功。」】這是奎木狼給出的關於他為什麼會私自下界的解釋。不過這個解釋是站不住腳的。如果真是披香殿侍香的玉女要與奎木狼私通,並且不想玷污天宮勝境,就應該雙雙下凡,找一個無人知曉的世外桃源去逍遙快活。為什麼玉女要去投胎轉世呢?這個流程如此之漫長!百花羞公主成年,就讓雙方苦等了至少十五六年。同時,投胎轉世這還是比較入耳的說法,其實說得不好聽就是自己找死。放著天庭的玉女不做,要自尋短見去轉世托生。玉女是不是瘋了?就算奎木狼不變心,真的來找她再續前緣,雙宿雙飛,那麼即使是有無邊風流與快活也與女你侍香玉女無關了。因為,侍香玉女已經不存在了,活著的是百花羞公主。侍香玉女這一場當真就是為他人做嫁衣裳了。因此,奎木狼在說謊。但是,玉帝沒有抓住不放,而是讓他矇混過關了。其實,要揭穿他也很容易。就是去披香殿核實一下,是否有侍香玉女下凡?這本來應該是斷案的一個必經步驟,但是主審大人玉帝老爺此時並沒有展開。這說明其中是有貓膩的。 【他原來是孫大聖大鬧天宮時打怕了的神將,閃在那山澗里潛災,被水氣隱住妖雲,所以不曾看見他。】這句話說得有點彆扭。這裡幹嘛非要提到大鬧天宮的茬兒?很容易會錯意,以為奎木狼在悟空大鬧天宮之後躲在山澗之中了。這裡只不過是在強調奎木狼是認識孫悟空的。如果不認識孫悟空,他怎麼會因為被孫悟空打怕而躲在這山澗之中。難道是因為怕的時間久了,連怕得是什麼都忘記了?但是,這個奎木狼卻裝作不認識孫悟空。不認識孫悟空的模樣還情有可原,畢竟五六百年沒見了。其實,悟空是認識他的。此事後文再提。在孫悟空自報家門之後,奎木狼一點反映都沒有,好像腦子了完全沒有這個人,這就奇怪了。其實,奎木狼是真的不認識悟空的模樣了。在悟空沒有自報家門之前,他說了一句不該說的話,露出了破綻。【那怪忽然省悟道:「我象有些認得你哩。」行者道:「我且不打你,你再認認看。」】悟空自報家門之後,奎木狼立即醒悟,就裝作不認識孫悟空了。因為,他怕泄露了天機。因為奎木狼下界的時間比較早,在取經之前,所以他身在荒野之地,並不知道有取經這麼一回事。當初,玉帝也不可能對奎木狼明講取經的具體情況,玉帝本人對於取經的具體情況也並不是很了解。所以,玉帝派奎木狼下界時的目的就是盯住孫悟空,為難孫悟空,進而給整個取經隊伍出難題。如果,玉帝不對取經隊伍有所要求,那就意味著全盤接受如來的要求。反過來,也是一樣。如來對取經隊伍也是有要求的。這就是談判之所以艱難的原因之所在,雙方的要求不一致。等談到一致的時候,談判也就結束了,成功了。 另外,奎木狼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件意外。由於奎木狼自認為自己的任務失敗了,所以在玉帝面前他沒有敢提出來。奎木狼丟失了自家的法寶舍利子玲瓏內丹。這個內丹為悟空所得,在之後的降妖過程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本節之中,根據奎木狼的表現,可以說他的任務既失敗了又成功了。在他自己來說,是失敗了,沒有能完成為難孫悟空的任務。對於玉帝來說,是成功了。玉帝並不是真的想毀掉取經大業,只是提出自己的要求罷了。這樣的結局,是玉帝老早就知道的,也是玉帝想要的。 另外,玉帝對於奎木狼的懲罰其實是別有用意的。【玉帝聞言,收了金牌,貶他去兜率宮與太上老君燒火,帶俸差操,有功復職,無功重加其罪。】第一,為什麼要讓奎木狼去給老君的爐子燒火呢?看了下一回,就會明白那是因為金童銀童被派下界去執行任務去了。第二,【有功復職,無功重加其罪。】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其實這是玉帝的一個一箭雙鵰之計,表面上既是懲罰了奎木狼,同時也解決了老君的人手問題。更深一層的是,派奎木狼去監視老君的一舉一動。否則,與老君燒火能立什麼功呢?後來在第六十五回《妖邪假設小雷音 四眾皆遭大厄難》中,五方揭諦去奏請如來降妖的時候,【(玉帝)即傳旨:「差二十八宿星辰,快去釋厄降妖。」】這裡為什麼要選二十八宿?奎木狼就在其中。這其實是在告訴我們奎木狼已經立功而且官復原職了。至於他立了什麼功?以及如何立功的?暫且不提。 有功就官復原職,沒功就重加其罪,看來玉帝的命令很堅決啊。官場之中,送美女,送僕人,都是爾虞我詐之計,千萬不可照單全收,而又高枕無憂啊。奎木狼的交出金牌既是一個任務的結束,又是另一個任務的開始。 其實,回顧一下本節的內容,還發現本節之中,還照應了一個前文情節。表面上看,百花羞公主的命運和唐僧的生母殷溫嬌何其相似。都是被虜搶佔為妻的人。而且,悟空也試探出百花羞公主與唐僧的母親一樣,也是一個知書識禮之人。身份、地位、經歷等等兩者相似之處何其極多。為什麼百花羞公主可以活下來,而殷溫嬌卻要赴死呢?至少,這說明了殷溫嬌之死與名節無關,必定另有原因。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試論《西遊記》中的沙僧形象
※《西遊記》中豬八戒「悟凈」這個名字有什麼含義?
※《封神演義》中的孔雀明王與《西遊記》中佛母孔雀有關係嗎?
※西遊記中哪個妖怪對唐僧肉不感興趣?
※86版《西遊記》用了三位唐僧演員,導演楊潔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