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華:國人天生喜歡做奴才嗎?
國人天生喜歡做奴才嗎?
文/胡思華對於有奴性的中國人,魯迅先生總是「怒其不幸,哀其不爭」,魯迅先生認為奴隸比奴才強,因為奴隸會反抗。當你受到壓迫時,是奮起反抗還是跪地求饒?難道除了奴隸和奴才就別無選擇了嗎?
中國人似乎是天生喜歡做奴才的。魯迅曾長期致力於改造中國的國民性,對於中國的奴性,他是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爭的。在魯迅的眼裡,中國的歷史只分兩部分,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做穩了奴隸的時代。
中國人是天生喜歡做奴才嗎?翻一翻中國的歷史,雖然不乏鄧通之流的吮癰的馬屁高手,但自尊自重寧死不做奴隸有骨氣的中國人並不少。商朝末年,周武王伐商得了天下,伯夷、叔齊以事周為恥辱,就發誓不吃周朝的粟米,跑到首陽山「採薇而食之」。三國時,禰衡被稱為名士,孔融將他推薦給曹操,曹對其輕慢,用為鼓吏來羞辱他,他便當著滿朝文武大罵曹操,借擊鼓來發瀉。他的故事也成就了京劇名段「擊鼓罵曹」。伯夷叔齊等不僅沒有奴性,而且為自尊不怕被貶甚至被殺,可謂血性十足。
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更多的,是奴性讓中國人為生存如蛆逐糞一樣尊嚴盡失,人格丟盡。不要說抗日戰爭時漢奸如潮,和平年代也常見很多人為名利背友叛親,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實在讓有尊嚴的中國人,羞與這些人為伍。
為什麼中國人奴性深重呢?蔣經國曾說:「使用權力容易,難就難在曉得什麼時候不去用它。」遺憾的是,中國幾千年文明史,歷代統治者只會做容易的事,不會做難的事。伯夷叔齊得以安心到首陽山隱居,有賴於周武王心胸開闊,不去追殺他們。後來的統治者似乎心胸越來越狹窄,也越來越不能對百姓隱忍遷就,動不動就視百姓如草芥,一不順心就如割韭菜一樣割百姓的頸子。元人入成都,「城中骸骨一百四十萬,城外者不計。」元朝滅南宋後,南宋人口下降26%,特別是四川地區人口由268萬戶下降到12萬戶。清人入關,先有揚州十日,再有嘉定三屠,慘絕人寰的屠城使得幾世繁華的揚州城瞬間化作廢墟,江南名鎮一夜之間成了人間地獄。
在這樣的統治者面前,百姓何談自尊?能夠生存下來的唯一出路,就是做一隻沉默而且乖順的羔羊。在這樣的統治者面前,有血性的中國人只有死路一條。
對於中國人來講,能夠做奴才而不死都是好的,做穩了奴隸的時代可算是中國人的盛世。有些時候,即使是做奴才,也難逃被屠殺的命運。張獻忠在四川時,不投降的人殺,投降的人也殺,真正是想做奴才而不可得了。清朝乾隆時,已經歸順的漢人爭相為滿人賣命,卻因為一句「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就招來殺身之禍。因為做奴才時被人殺,一旦做了主子,便比主子更兇殘。
朱元璋曾經是元代統治者的奴才,常常會有被殺的危險。自己做了主子後,朱元璋的兇殘絲毫不遜色於元代統治者,犯法的殺,不犯法的也殺,無理的殺,有理的也殺,其屠戮之殘忍,足令天下人毛骨悚然!為排除異己穩固江山,這個古怪皇帝制訂上百種酷刑,僅藍玉與胡惟庸兩樁慘案,共誅殺4萬餘人,史稱「胡藍之獄」。
在統治者的屠殺中,能夠僥倖活下來的經驗,就是做奴才,而做了奴才的人,即使當了主子,也只有屠殺的經驗可學,如此環境下的中國人,又哪裡能夠沒有奴性呢?沒有奴性的中國人,即使沒有殺絕,也註定非常稀缺了。
歷史總是前進的,不做奴才,一般確實不輕易割頸子了,卻常會被少給飯吃:該晉級時不能晉級,該加薪時不能加薪,而願意做奴才的卻可以多受賞賜,整個社會,都是一片鼓勵做奴才的空氣。稍有奴性的人,便很容易做奴才,而有血性不願做奴才的人,則要做好束緊褲腰帶的準備。如此,中國人想不喜歡做奴才,行嗎?
推薦閱讀:
※女人如花,天生妖嬈 弱點:太過感情用事,非黑即白,非愛即恨
※天生富貴命的8個特徵 看看你中了幾個?
※天生難如願的手相,斷掌人,有婚姻沒事業,有事業就沒婚姻
※華夏大師網:哪些面相的人天生有福氣
TAG:天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