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腫瘤學科現狀分析與發展思路

惡性腫瘤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惡性腫瘤的臨床與基礎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綜合治療」的提出,為腫瘤臨床治療提供了更廣的空間,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生物療法、中醫藥治療等治療手段相互配合,無疑使更多的腫瘤患者有了根治的希望。其中中醫藥治療作為中國傳統特色療法,在當今惡性腫瘤的綜合治療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據臨床初步統計,70-80%的腫瘤患者接受了不同程度的中醫藥治療。中醫腫瘤作為現代中醫臨床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從基礎研究,還是臨床研究,近年來,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可喜的成績。

一、學科發展概況:

中醫腫瘤研究具有悠久的歷史,在臨床中逐步形成了一定特色和優勢,特別是九五以來,通過中醫學者和中西醫學者的不懈努力,中醫治療惡性腫瘤的研究已從簡單的臨床研究逐步走向了科學化、規範化的大規模臨床研究;從簡單的中藥抗腫瘤實驗研究進入中醫藥抑制腫瘤的分子生物學機制研究,從CNKI文獻檢索看,九五以來中醫腫瘤研究領域共發表文章7659篇,涉及臨床、實驗、文獻等領域,臨床研究涉及對放化療的減毒增敏研究、中醫藥對腫瘤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中醫腫瘤臨床規範化和療效標準化研究、中醫腫瘤靶向研究等,實驗研究涉及了腫瘤患者免疫功能、腫瘤細胞凋亡、腫瘤新生血管、腫瘤多葯耐葯研究等。可以說,中醫腫瘤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績。

1.明確中醫藥在腫瘤防治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①減輕或改善腫瘤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提高腫瘤患者免疫功能和其他功能。②維護腫瘤患者的生活質量。③對放、化療的增效減毒作用,在控制化療後骨髓抑制、解決消化系統反應、防治周圍神經毒性、減輕放射性炎症等,均取得確切的療效。④促進腫瘤患者手術後康復,預防腫瘤複發與轉移。⑤抑制或穩定腫瘤發展,實現「帶瘤生存」。⑥中藥外用控制癌性疼痛:我們研製中藥外用鎮痛貼,臨床治療癌性疼痛,有效率達83.3%。

2.中醫藥抗癌的內在分子機制研究:伴隨著現代實驗腫瘤技術的發展,中醫藥在腫瘤研究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成績,已採用現代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等方法深入探討中醫抗腫瘤的作用機制。從目前的實驗研究發現,中藥抗癌主要有以下作用機理:①對腫瘤細胞的直接抑制和殺滅作用;②抑制腫瘤細胞分裂、增殖,誘導分化和/或誘導腫瘤細胞凋亡;③逆轉耐藥性;④抗微管作用;⑤抑制拓撲異構酶;⑥增進機體免疫功能;⑦抑制腫瘤新生血管;⑧其他途徑:如:苦馬豆素是高爾基複合體內α-甘露糖酶Ⅱ抑製劑;番荔枝內酯作用於線粒體,干擾能量代謝;茶多酚為抗氧化劑;當歸屬植物能干擾和拮抗促癌劑的作用。

3.中醫腫瘤創新理論的研究成就:通過臨床學者的不斷研究,針對腫瘤不同階段臨床特點,提出了毒邪為主說、痰邪為主說、瘀血為主說、氣鬱學說、陽虛學說、正虛學說、耗散學說等學術觀點,其中腫瘤「耗散病機假說」和「固攝扶正法「的提出,為中醫腫瘤臨床研究提供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4.抗癌中藥製劑的研究:九五以來腫瘤治療中的中藥製劑研究已取得了較大的進步,製劑種類涉及針劑、片劑、膠囊劑、丸劑、口服液、膏劑等多種劑型,品種日益增多。康萊特注射液、欖香烯乳注射液、華蟾素、愛迪注射液、得力生注射液、消癌平注射液、復方苦參注射液、金復康口服液、珍香膠囊、金龍膠囊、慈丹膠囊、參蓮膠囊、平消膠囊、回生口服液、貞芪沖劑、參一膠囊、梅花點舌丹、西黃丸、利佳片等等。這些藥物的研發,不僅推動了中醫藥在腫瘤研究領域的發展,同時對提高腫瘤臨床療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延長生存周期、降低放、化療毒副作用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中醫腫瘤研究雖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也存在不足,特別在中醫腫瘤文獻資料的整理與研究、名老中醫經驗及民間驗方的繼承與整理、中藥抗癌製劑的臨床應用、實驗研究與臨床的真實情況相距太遠、中藥抗癌藥物的研發過於強調中藥單體成分研究,忽略了復方的研發等方面有待進一步改善。今後的研究應重點突出文獻與經驗的整理、臨床規範化與療效標準的確定、強化實驗研究,闡明中醫藥治療腫瘤的內在機制、重視中醫抗腫瘤新葯與新劑型的研究等方面。

二、學科進展

「九五」以來中醫腫瘤研究範圍進一步擴大,中醫學者從多層次、多角度驗證了中醫藥在腫瘤治療中的獨到作用,明確了中醫藥在腫瘤綜合治療中的作用,並結合現代醫學的最新進展,在採用中醫藥提高腫瘤患者生活質量、預防轉移複發、抗腫瘤多葯耐葯、中藥對腫瘤新生血管的干預及對放、化療減毒增敏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就近「九五」以來中醫腫瘤學科發展作一綜述。

(一)腫瘤臨床規範化、療效標準化與循證醫學研究:

林洪生教授依據循證醫學的原理, 提出了規範化治療方案制定的設想,並闡明了制定規範化治療方案的關鍵環節。林洪生教授認為中醫腫瘤規範化治療方案或臨床指南(以下簡稱規範化治療方案)是為中醫治療腫瘤提供一套系統的、成熟的治療策略, 它可以幫助醫師和病人作出有關治療的決定, 在臨床實踐中為有序診療奠定良好的基礎,使治療獲得更好的效果和減少費用。

儲大同教授認為中醫腫瘤臨床療效評定首先應該用PFS或者 TTP 作為第一標準,第二應該用 Quality oflife(生活質量)。生活質量作為第二條,然後是其它的標準,才可以把中位生存、有效率、一年生存、兩年生存等等放入其它更次要的評判目標。也只有這樣做才對中醫藥的發展更有利,而且也更加符合現在FDA 在評判標準上的一個關鍵性轉變。

近幾年來,關於中醫藥治療肺癌的高質量循證醫學研究證據不斷出現。陳志峰等用Meta分析方法,統計了我國近7年來單純採用中醫藥治療肺癌,並以單純化療作為對照的文獻14篇,累積病例1909例。結果中藥組的穩定率(CR+RR+MR+NC)是化療組的2.1倍(OR=2.10),而化療組的有效率(CR+PR)是中藥組的1.48倍(OR=1.48)。但中藥組中位生存為335.4d,化療組為231.8d。顯然,中醫藥治療肺癌的特點是帶瘤生存,與殺傷作用為主的化療有明顯的差異。周岱翰等觀察中醫藥在提高Ⅲ、Ⅳ期非小細胞肺癌生存期中的作用,探討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方案。採用前瞻性、多中心、隨機、對照的臨床研究方法,將符合標準的病例按1∶1∶1比例分成中醫組、中西醫組以及西醫組,臨床試驗在6家醫院進行,納入研究的合格病例294例,其中中醫組99例,中西醫組103例,西醫組92例。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主要終點指標中位生存期及中位疾病進展時間。結果顯示:中醫組、中西醫組、西醫組中位生存期分別為292d、355d、236d,1年累積生存率分別為45.38%、48.86%、42.17% (組間比較,P=0.4508)。中位疾病進展時間3組分別為187d、219d、180d,1年累積疾病無進展率分別為33.22%、37.44%、28.28% (組間比較,P=0.2890)。從而得出結論,由於樣本量的原因,組間比較未出現顯著性差異,但就總體趨向來看,中醫藥治療可使Ⅲ、Ⅳ期非小細胞肺癌的中位生存期達到近10個月,與化療聯合應用可進一步提高生存期至近12個月,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案。廣安門醫院為牽頭單位的十五攻關課題在全國8家醫院共選擇符合中晚期原發性非小細胞肺癌首治患者587例,中西醫結合組和西醫治療組採用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平行對照的方法,入組414例(治療組199例、對照組215例),同期入組中藥治療組173例進行開放平行對照。中位生存期觀察結果顯示:中西醫結合組12.03個月,療效最好;中醫治療組10.92個月,次之;西醫治療組8.46個月,西醫治療組與中西醫結合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118。此項結果明確了中藥延長肺癌患者生存期和提高生存質量的作用。總體而言,「帶瘤生存」和生命質量的提高是中醫中藥治療中晚期肺癌有別於當前現代醫學治療的顯著特徵。因此,結合中醫藥的作用特點,建立以患者的治療到進展的時間(TTP)、帶瘤生存期、中位生存期、臨床受益率、生存質量及免疫功能等為主要著眼點的中醫藥自身的臨床療效評價體系迫在眉睫,新的療效評價體系將是全面展示和評價中醫藥作用的關鍵。

(二)中醫維護生活質量的研究:

生活質量(quality of life,QOL)是近年醫學領域頗受重視的課題。以往 QOL作為一個社會學概念,反映了人類為提高生存水平和提高生存機會所進行的活動能力,引入到醫學領域,則 QOL成為對軀體、精神及社會適應能力的綜合健康評價指標。在腫瘤臨床中注重 QOL的評價,對評價治療效果和治療方法都是有益的。例如對腫瘤的治療療效評價時,常十分強調腫瘤的緩解率。如果只過度強調腫瘤局部大小的變化,往往會對患者整體關注不夠,有的患者腫瘤局部縮小了,甚至達到了完全緩解的程度,但是全身狀況很差,生活質量很低,結果壽命並不延長,使個人或社會並不真正受益。隨著醫學的發展,臨床治療學已由傳統的生物學模式轉向生物―社會學模式,醫學的重心從以「病」為中心,轉向以「人」為中心,臨床醫生在關注腫瘤局部的同時,更應顧全整個機體,其中包括患者的心理、精神及其社會適應能力,從而使治療效果具有更加全面、實用的綜合價值。

(三) 中藥抗癌藥物的篩選研究

近年來,從中藥中提取的抗腫瘤有效成分日益得到人們的重視。據不完全統計,來源於植物葯的抗癌製劑,佔總抗癌藥的32.25%。紫杉醇、喜樹鹼、長春新鹼已為人們廣泛接受,作為某些腫瘤的首選葯。從中藥研製開發新葯具有廣闊的前景。下列將近10年來,動物實驗中抗癌作用比較顯著的中藥綜述一下,為進一步開發新葯提供思路。

1.植物葯

(1)生物鹼:

①駱駝蓬( Peganum hannala)種子中提取的駱駝蓬總鹼,用於治療消化道腫瘤。

苦馬豆素( swainsonine) 是從澳大利亞苦馬豆屬植物Swainsonacanescens 果實和北美瘋草(黃芪屬植物Astragalus spp.和棘豆屬植物Oxytropis spp. ) 分離到的,它是高爾基複合體內的α-甘露糖苷酶Ⅱ抑製劑。它能抑制腫瘤的生長與轉移;增強NK細胞和LAK細胞對腫瘤的殺傷力;刺激骨髓細胞增殖。

生烏頭( Aconi2tumkusnezoffii)的不同提取物對H22小鼠的抑瘤率為30. 0 %~76. 2 % ,其抗癌活性可能主要源於其毒性成分酯型生物鹼烏頭鹼、新烏頭鹼[5 ]。

④岩黃連( Corydalis thalictrifolia)提取物對小鼠肉瘤S180的抑制率為33. 03 % ,對EAC 的抑瘤率為36. 76 %。

(2)甙類 

絞股藍( Gynostemma pentaphyllum) 對小鼠EAC的生長抑制作用實驗中發現,大田絞股藍及新鮮絞股藍愈傷組織可使EAC 小鼠生命延長率分別達到46. 6 %和40. 7%。對實體型EAC抑瘤率分別達36. 2 % ,33. 1%。絞股藍皂甙的抗癌機制可能為增強荷瘤小鼠的免疫能力;並能對抗環磷醯胺引起的骨髓抑制,微核率升高等作用。

重樓( Paris polyphylla) 總皂甙劑量5,10mg/(kg. d) ×7 ,對荷H22小鼠腫瘤生長抑制率分別為42 %、63%。機制可能為阻止同位素核酸前體摻入H22動物移植性腫瘤細胞形成DNA ,RNA ,干擾其物質代謝,從而達到抑瘤作用。

狼毒大戟( Euphor2bia fischeriana)水提物(10~40g/ kg. d ip) ,醇提物(2. 5~20g/ kg. d ip) 連續10d,對小鼠移植肝癌,肺癌的生長抑制率為30 %~63. 37 %。

(3)黃酮:

槐角( Sophora japonica)中所含的異黃酮類成分染料木素、山奈酚、槐甙等成分治療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有效率為40 % ,染料木素對人體鼻咽癌KB細胞有細胞毒活性。

黃芩( Scutellaria baicalensis)黃酮能有效地抑制拓撲異構酶Ⅱ的活性,抑制3 種

肝癌細胞系的增殖,能誘導KIM- 1 細胞發生凋亡。

(4)多糖

黃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mongholicus) 多糖對小鼠S180 、H22裸鼠、人的Anip973 ,人HC腹水型細胞瘤株均有明顯抑制作用,抑瘤率分別為41. 7 %~54 % ,36 %~40 % ,33 % ,20 %。

刺五加( Acanthopanax senticosus)能減輕抗癌藥的毒性,增強體內非特異性抵抗力的作用;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多糖能誘導B細胞分化,誘導巨嗜細胞分泌IL - 1 樣物質,促進巨嗜細胞的吞噬功能,提高NK細胞及ADCC 的活性。

竹蓀( Dictyophora in2dusiata)的深層發酵菌絲體可明顯提高小鼠腹腔巨嗜細胞的吞噬功能,並明顯增加免疫器官的重量。對小鼠S180腫瘤的抑瘤率達40. 63 %,其抗癌活性是多糖部分,具有明顯抑制肉瘤S180的作用,抑瘤率達58. 93 % 。

④裂蹄木層孔菌( Phellinus linteus)子實體對S180細胞的抑制率為36. 8 % ,菌絲

體對S180細胞的抑制率為47. 2 %;菌絲體多糖對S180移植性腫瘤生長抑制率為50. 5 %,對L1210移植性腫瘤的生長抑制率為50 % ,它對腫瘤細胞無直接殺滅作用,只具有增強機體內免疫力作用。

雲芝( Polystictus versicolor) 多糖對ICR純種小鼠移植S180有明顯抑制作用,10mg/ kg 腹腔給葯抑制率達60 %~70 %,小鼠口服雲芝胞內多糖,對其移植性腫瘤S180 、H22的抑瘤率為30 %~47 %。

香菇多糖是一有效的免疫調節劑,對腹水型S180 、H22小鼠每隻給予4. 35mg,抑瘤率分別達47 %、40 %。生存期前者由(20. 0 ±4. 2) 延長到(28. 3±9. 5) d ,後者由(20. 0 ±4. 2)延長到(30. 0 ±5. 5) d。同樣對B22小鼠和Hep 小鼠抑瘤顯著,前者給予6.6mg/ kg. d ×10 的抑瘤率為42 % ,後者給予5mg/ kg. d×10 的抑瘤率為43 % ,抑瘤率的增加與免疫活性的增加呈正相關。

(5)其它成分:

紫草( Arnebia euchroma)素的抗腫瘤活性,以5~10mg/ (kg. d) 劑量,可完全控制雌鼠( ICR)的S180的生長,一些紫草素的衍生物如:alkannan ,二氫紫草素和環紫草素也有抑制小鼠S180的作用。

從鳳尾蕨屬半邊旗( Pteris semipinnata)的乙醇粗提物中分得的一個二萜成分具較強抑瘤作用。體內抗瘤實驗表明,半邊旗水提物對小鼠移植性S180肉瘤、HepA 肝癌(劑量5. 0g生葯/ kg. d) 的抑瘤率為48. 2 %、49. 3%。藥物毒性很小,形態觀察提示,可能具有誘導腫瘤細胞分化的功能,機制可能與抑制蛋白質的合成有關 。

從冬凌草( Rabdosia rubescens)分離得貝殼杉烯類二萜成分冬凌草素,可能為細胞周期非特異性抗腫瘤葯,而對指數生長期中的細胞作用更強,冬凌草醇提物對ESC有明顯療效,其醇提物以10g/ kg ip 時,腫瘤抑制率為45. 1 %~64. 3 % ,水提物以30g/ kg ip時腫瘤抑制率為44. 2 %~44. 8%。臨床研究表明,冬凌草治療食管癌、原發性肝癌等有一定療效,可開發成一種抗癌新葯,或抗癌化療葯的輔助葯 。

仙鶴草( Agrimonia pilosa) 100、200mg/ kg對Mgc803裸鼠移植瘤瘤重抑制率分別為34. 6 % ,48. 5 %;對SPC - A - 1 細胞為39. 6 % ,49. 3%;對Hela 細胞為20. 6 % ,42. 6 %。agrimonlin為仙鶴草中的主要抗腫瘤成分,抗腫瘤作用可能是由於藥物通過對腫瘤細胞以及某些免疫細胞的作用而增強宿主的免疫反應所致。

紫菀( Aster tataricus)根中的甲醇提取物中分離得到新型環肽,對S180呈現抗腫瘤活性。

從姜科植物溫莪術( Curcuma wenyujin)中分得的抗癌有效成分β-欖香烯,臨床應用具有廣譜抗腫瘤效果。實驗表明,欖香烯能抑制腫瘤細胞生長代謝,減少其有絲分裂,並導致受影響的腫瘤細胞快速凋亡。

2.動物葯

①鯊魚軟骨提取物存在一種抑制腫瘤新生血管形成的生物活性多肽類物質,對實體腫瘤的療效確切。

②蠶寶素為家蠶( Bombyx mori) 可透析物,80mg/ kg蠶寶素對小鼠S180 ,H22移植性腫瘤瘤重抑制率分別為41. 1 % ,43. 1 % ,並能顯著抑制RNA 的合成。

③白蟻( Coptotermes formosanus )為鼻白蟻科家白蟻的乾燥全體,主含纖維素酶,追蹤信息素。白蟻乾粉口服對小鼠S180 ,U14 ,Ars 癌細胞抑制率分別為31. 25% ,41. 70 % ,30. 90 % ,並能增強細胞的免疫功能,可用於消化道腫瘤、肺癌、子宮頸癌。

④斑蝥(Mylabris phalerata) 主含斑蟊素,對小鼠S180,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抑制率達35 %~46 % ,38 %~66 %,它能抑制癌細胞蛋白質的合成,從而抑制其生長、分化。

⑤蟾酥對Hela細胞、白血病、人肝癌、卵巢癌等細胞均有抑制作用,華蟾素注射液對動物移植性腫瘤抑制率達30. 4 %~63. 7 %,尤其對小鼠肝癌抑制更明顯。

3.礦物葯

  氧化砷(As2O3) 主要存在於砒石、雄黃等天然礦石中,用氧化砷對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細胞株NB4處理的實驗結果表明,處理後的NB4 細胞顯示凋亡特性、形態學改變和DNA 降解,出現染色體

濃縮、核碎裂及凋亡小體。

(四)中醫藥抗癌的內在分子機制研究

伴隨著現代實驗腫瘤技術的發展,中醫藥在腫瘤研究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已採用現代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等方法深入探討中醫抗腫瘤的作用機制。從目前的實驗研究發現,中藥抗癌主要有以下作用機理:

1.對腫瘤細胞的直接抑制和殺滅作用:菌類多糖(如豬苓多糖、香菇多糖等)是通過改變瘤體細胞膜的生長特性;抗自由基作用;影響瘤體細胞的蛋白質和核酸合成等機制來發揮其抗瘤作用。馬建中報道,茶葉可通過直接殺傷癌細胞和提高帶瘤機體免疫功能的雙重作用達到防治肝癌目的。

2.抑制腫瘤細胞分裂、增殖,誘導分化和/或誘導腫瘤細胞凋亡:誘導細胞凋亡是目前最為熱點的中藥抗腫瘤機制。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中藥抗癌的療效與中藥誘導腫瘤細胞凋亡有關。三尖杉屬植物為我國特產樹種,其有效成分高三尖杉酯鹼可誘導HL - 60白血病細胞凋亡,機理之一是增加促凋亡蛋白Fas 水平,Fas 蛋白增高的原因可能是高三尖杉酯鹼促進Fas mRNA 轉錄為Fas蛋白。鄧友平等研究證實As2O3 能誘導人食管癌Eca - 109 細胞凋亡,並伴隨原癌基因c - myc降調節。袁淑蘭研究表明:丹參酮和維甲酸對人宮頸癌ME - 180 細胞均具有較好的誘導分化作用。

3.逆轉耐藥性:多葯耐藥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 是指腫瘤細胞對一種抗腫瘤藥物耐葯的同時,對其他結構和機制不同的藥物也產生耐藥性。姜曉峰等研究發現大黃素可增加羅丹明123在耐阿黴素(adriamycin ,ADR) 人乳腺癌MCF - 7/ADR 細胞中的蓄積並減少其外排,減少P - gp的表達,從而提高細胞內藥物的有效濃度。郭娟娟等研究證明冬凌草的有效成分冬凌草甲素對多葯耐葯細胞系K - 562/ A02有誘導凋亡、逆轉耐藥性的作用。另有研究證實,粉防己鹼、蝙蝠葛鹼、左旋四氫馬汀、人蔘皂甙Rb1 等對逆轉MDR表現出明顯作用。

4.抗微管作用:腫瘤細胞的重要特點是無限制的快速繁殖,作為細胞分裂的重要過程,微觀骨架的解聚和紡錘體的形成是抗腫瘤化療藥物篩選的重要靶標。目前研究發現紫杉醇能特異地結合到小管的β位上,導致微觀聚合成團狀和束狀並使其穩定,從而抑制微管網的正常重組。紫杉醇具有很強的抑制腫瘤細胞活性,IC50值小於10 nmol·L - 1 (耐葯細胞株系除外),對腫瘤細胞生長的抑制作用與對純化的微觀蛋白的作用一致。

5.抑制拓撲異構酶:拓撲異構酶在DNA複製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通過干擾拓撲異構酶達到抗腫瘤作用不失為一個重要途徑。傳統中藥喜樹樹皮中提取的生物鹼及其衍生物能夠特意性抑制DNA拓撲異構酶Ⅰ,使細胞周期停滯於G2 期或生成S 期的細胞凋亡。有報道顯示 ,螺旋藻提取物的水溶性成分和DMSO可溶性成分濃度分別為3. 2μg/ ml 和80μg/ ml時能完全抑制TOPO Ⅰ介導的負超螺旋Pbr322 解旋反應,且水溶性成分在高濃度時可直接引起DNA的雙鏈斷裂。表鬼臼毒素類藥物干擾拓撲異構酶Ⅱ,抑制DNA 重組且在DNA內引起蛋白斷裂,從而使染色體畸變和細胞死亡。此外,靈芝提取物、蟾酥提取物、Topoteacan( TPT) 、半邊旗等對DNA拓撲異構酶Ⅰ、Ⅱ均有抑制作用。

6.增進機體免疫功能: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狀態,使機體的抗腫瘤免疫功能得以加強是中藥抗腫瘤重要機理之一。人蔘皂甙可促進小鼠血清IgG、IgA、IgM的生成及淋巴細胞轉化,還可使環磷醯胺所致的白細胞數減少,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功能抑制

等恢復正常 。徐鳳雲等報道,肺復康口服液對荷S37肉瘤小鼠免疫器官功能有顯著促進作用,使腹腔巨噬細胞吞噬功能顯著增強,並能顯著促進conA、L PS 誘導下T、B淋巴細胞增殖反應過程,對荷瘤小鼠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均有增強作用,而且對荷瘤小鼠腫瘤的生長有顯著抑制作用,抑瘤率近似於環磷醯胺。

7.抑制腫瘤新生血管:研究發現,人蔘提取物Rg3能有效抑制腫瘤新生血管生成,減少腫瘤內微血管的數量,從而對預防腫瘤轉移複發具有較大的意義。

8.其他途徑:在研究中也發現,一些中藥是通過另外的途徑而抑制腫瘤細胞生長的。如:苦馬豆素是高爾基複合體內α-甘露糖酶Ⅱ抑製劑;番荔枝內酯作用於線粒體,干擾能量代謝;茶多酚為抗氧化劑;當歸屬植物能干擾和拮抗促癌劑的作用。活血化瘀抗癌方葯能調整凝血機制,使過高的血漿纖維蛋白原趨於正常,調節神經內分泌機能,增進自穩機制。陳澤熊等用主要由莪術、半枝蓮等組成的抗癌方劑對人結腸癌細胞株端粒酶活性進行研究,結果表明該抗癌方劑對端粒酶的活性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五)中西醫結合腫瘤臨床研究

「中西醫結合治療癌症」是從中國實際出發,融中西醫學各自優勢為一體,發揮傳統中醫特色,提高西醫藥學,兩者相互相成,實行互補結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防癌治癌道路。「九五」以來,我國在中西醫結合治療惡性腫瘤方面可謂碩果累累,成績非凡。特別在倡導腫瘤「綜合治療」的今天,中西醫結合治療惡性腫瘤就更顯其優勢和特色,被公認是繼手術、放療、化療及生物免疫治療之後的第五大治療方法,是癌症多學科綜合治療中的有效方法之一。

從目前資料分析,中西醫結合的主要成果可概括為:①中西醫結合治療能增加療效,減少副反應,延長生存周期,提高生存質量。②中西醫結合對腫瘤的診具有思路廣、方法多、指標全面的特點。③中西醫結合診斷手段較客觀,治療措施較有力,對病情轉歸的判斷較準確。④中西醫結合對晚期腫瘤病人的對症治療中有獨到之功。

通過長期的醫療實踐,中西醫結合在癌症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中西醫結合提高癌症外科治療效果,減少手術併發症

凡能行手術切除的腫瘤均應手術切除治療,通過手術可極大限度地減少病體內的癌細胞數目,使宿主與癌細胞比勢改變有利於宿主,也可有利打破癌細胞的免疫封閉。但手術造成的損傷和破壞則可用中西醫治療使之恢復,特別是中醫藥在此的作用值得重,許多外科專家對圍手術期的中醫藥治療的作用充分肯定,這方面是值提倡和推薦的。

2.中藥與放療結合

目前研究表明:中藥與放療結合可以減少放療所致的毒副作用.中醫認為放射線是一個熱性物質,其在殺傷癌細的同時,亦作為"熱毒"作用損傷人體氣陰,臨床中,我們常選用益氣養陰、涼血解毒之品,如:沙參、麥冬、玉竹、紫草、丹皮、生地等以減少毒副作用.對於放療而致的皮膚及粘膜損傷,中藥外用亦有很好的療效.此外,中藥與放療結合提高放療的臨床療效.研究表明:活血化瘀中藥能改善微循環,促進血液循環,增加」洳課話┫赴難鹺,使乏氧癌細對放射線敏感,從而增加放療效果.臨床常選用桃仁、紅花、三棱、莪術、赤芍等.

3.中藥與化療結合

化療藥物治療近幾年發展很快,療效亦確切,但化療所引起的毒副作用亦為眾所周、知,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化療藥物的使用.而中藥與化療結合一方面可以減少或減輕化療的毒副反應.另一方面可以增強機體的免疫能力,提高癌細胞對化療的敏感性,增加臨床療效.

4.預防腫瘤複發轉移,阻斷癌前」

活血化瘀能改善患者的血液高凝狀態,降低和減少腫瘤的轉移和複發。採用清熱解毒,清除內熱,氣血流行通暢,恢復機體的機能平衡,增強抑制癌細胞繁殖的能力,使某部位的癌瘤得到控制或治癒。

中西醫兩種不同體系融匯貫通對提高腫瘤臨床療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中西醫結合在理論研究和臨床應用有很大潛力可挖掘。在基礎理論的探討中,腫瘤治療作用機理方面己提出許多新課題,如中西醫藥伍用有機結合如何增強抗癌作用,減輕了毒副反應,中藥對化放療增敏增效的機理等課題研究深入的開展,有可能在癌症治療學上出現新的突破。

在腫瘤不同發展階段,病者不同表現時,祛邪與扶正治則的實施,包括中西醫藥各種手段恰當地運用,以有效地打擊、抑制腫瘤,保護機體正氣,掌握治療的規範與標準(或客觀指標),本身就是治療的辨證法。因此建立起規範化的治療,是當前中西醫治療腫瘤一個重要的結合點。

中醫藥在治療腫瘤表現調理機體內環境,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方面已見有很大的優勢,這點與現代生物與基因治療著眼調理、抑制癌基因,促進機體免疫功能的恢復,或通過刺激造血因子促進病人骨髓功能恢復以抑制腫瘤,其目的兩者是吻合的。中西醫藥在這方面各自發揮優勢,兩者相輔相成,融為一體,可有效地加速研究獲得成果,帶給患者更多的希望。

三、學科發展存在的問題

目前已有大量臨床研究證實中醫藥具有改善腫瘤患者生存質量,增加體重,穩定瘤體,提高免疫力的作用。近年來,中醫藥抗腫瘤的基礎研究也進一步地深入開展,已經從原來的細胞水平發展到了分子水平及基因水平。目前研究的成果總的來說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而發揮臨床功效的:誘導細胞分化,促進細胞凋亡,調節免疫功能,直接殺傷腫瘤細胞,抑制腫瘤新生血管的生成,逆轉腫瘤細胞的多葯耐葯,抗突變作用,抗腫瘤細胞的轉移。中醫藥抗腫瘤是多方向、多途徑、交叉發揮作用的,在臨床中應堅持辨證論治與辨病論治相結合。作為中醫腫瘤工作者,我們要正確認識自己,既要了解自己的不足,也要充分發揮中醫藥的優勢和特色。目前學科發展中主要存在的問題如下:

1.中醫腫瘤文獻資料的整理與研究欠缺。在中醫學浩瀚的醫籍中,我們不難發現大量關於腫瘤的論述,收集到大批臨床行之有效的方劑。但從目前中醫腫瘤的研究現狀看,研究的重點往往放在了中藥抗癌機理研究方面,忽略了對傳統文獻的整理與研究,使許多好的經驗、好的方法,無法在臨床更好地發揮作用。

2.名老中醫經驗及民間驗方的繼承與整理不足。名老中醫治療腫瘤的經驗是我們臨床研究的寶貴財富,如何更好地繼承和發揚老中醫的特色和經驗是我們目前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從既往的情況看,對名老中醫的經驗繼承不足,更無法進一步發揮。民間驗方也是中醫腫瘤臨床研究的寶貴經驗,但目前由於多方面因素,對民間驗方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嚴重不足,造成許多有效的民間驗方無法更好地應用於臨床中。

3.中藥抗癌製劑單調。 目前尚無具有廣泛治療作用的臨床製劑問世,大多數中藥製劑為輔助治療用藥。

4.中藥抗癌製劑的臨床應用缺乏規範:中藥抗癌製劑臨床應用效果並不理想,問題關鍵在於中藥製劑臨床應用缺乏規範指導。中醫用藥的關鍵在於辨證論治,無論湯藥,還是中成藥應用均應遵守這一原則。但目前臨床看,抗癌製劑基本處於盲目的應用,臨床缺乏規範指導,這是造成中藥療效低的主要原因。

5.實驗研究與臨床的真實情況相距太遠:目前研究,多數是從實驗到實驗,缺乏臨床環節的支持。課題研究往往重視機理的研究,注重採用現代分子生物學的辦法去研究,而忽略了臨床的實用性。所以,目前,雖然每年國內有大量的中醫腫瘤研究方面的科研成果,但突破性的成果幾乎為零。

6.中藥抗癌藥物的研發過於強調中藥單體成分研究,忽略了復方的研發:中藥單體成分的研究可以說是現代中醫藥發展的一個方向,但不應由於過分單體成分的研究,忽略了中醫復方的研究。從中醫理論和臨床上看,中藥復方才能體現中醫的治病精髓,單體成分雖然是現代中藥的發展,但其已完全脫離了中醫理論。因此,要更好地推動中醫腫瘤整體水平的提高,復方研究是關鍵。

7.臨床研究中缺乏規範:中醫藥是腫瘤綜合治療的重要手段, 何時應用以中醫為主的治療,何時選用中西醫合併治療, 其間存在極大的臨床技巧,需要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大量中西醫治療腫瘤的知識。目前存在的問題是:」 治療腫瘤的中醫師水平參差不齊,許多醫師沒有經過腫瘤的專業學習或培訓, 因此,不了解西醫的治療方法和治療所帶來的效果及毒副作用,因此不能合理應用中藥並恰當地將中醫治療和西醫治療有機地結合起來,取長補短。」中醫的治療應該是「有序治療」與「整體治療」,即根據病人病情進展、機體邪正消長狀態,採取不同的階段性的治療策略;何時以扶正為主,何時以祛邪為主均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一些醫師缺乏整體治療觀念, 往往是一味攻下或一味的補養,而不能進行合理的有序治療和整體治療。」 合理的中醫治療與西醫治療搭配可以明顯減輕痛苦, 提高療效,延長患者生存時間。但是一些沒有西醫腫瘤專業知識的中醫師, 往往過分強調中醫藥的治療效果而延誤有效西醫治療的選用,或不了解患者目前的西醫治療情況而導致不恰當的中醫治療。」還有,目前由於對中醫臨床的忽略,許多中醫腫瘤科的醫生不能很好的應用中醫理論來指導臨床,中醫整體水平呈現下降趨勢。同樣,對於西醫醫師也存在同類問題: 一些醫師往往因不了解中醫藥在腫瘤中的治療療效,不知如何選擇或何時選擇而拒絕中醫治療,影響了治療效果。」

四、學科發展趨勢

中醫藥在腫瘤中的應用是我國腫瘤治療的優勢和特色,如何在保持中醫特色的基礎上,引入現代最新的腫瘤研究成果,使中醫腫瘤學術發展與國際腫瘤研究接軌?這應該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近期中醫腫瘤研究領域有望取的顯著進展或突破的研究方向

①中醫腫瘤創新理論研究:目的在於從多層面探索中醫腫瘤特色病因病機、辨證規律等,構建全新的、具有突破性的中醫腫瘤創新理論體系與方法。

②中醫腫瘤證候學研究:採用文獻整理和臨床流行病學調查的方法,根據不同腫瘤的臨床證候特點,對證候核心特徵進行規範化研究;進行腫瘤病證結合及方證對應研究;建立中醫腫瘤證候研究的現代方法;開展證候基因組及蛋白組學的探索性研究。

③中醫藥維護腫瘤患者生活質量的研究:生活質量研究是目前腫瘤臨床研究的重要課題。臨床研究顯示:中醫藥在改善腫瘤患者生活質量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和特色,開展中醫藥維護腫瘤患者生活質量的研究對發展中醫腫瘤學科具有重要意義。

④中醫腫瘤臨床規範化和療效標準化研究:中醫腫瘤臨床規範化的建立是提高中醫腫瘤臨床整體水平的關鍵,也是中醫腫瘤臨床研究與國際接軌的關鍵。而中醫腫瘤臨床療效標準的確立,將為中醫腫瘤臨床科研提供更可靠的基礎。所以,開展中醫腫瘤臨床規範化和療效標準化研究,對提高中醫腫瘤學科的整體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⑤中藥外用控制癌性疼痛的研究:解除癌症患者疼痛是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的一個重要環節。中藥外用緩解癌性疼痛是中醫藥在腫瘤治療中的特色與優勢,具有很好的研究基礎,有望取得顯著進展與成績。

⑥中醫腫瘤診斷研究:中醫診斷是中醫腫瘤臨床診療的特色,近年來引起臨床醫家的廣泛重視,特別在舌診、耳診等方面對早期發現、判斷腫瘤預後有一定的意義,可能在預測腫瘤方面取得突破。

(二)需要長期穩定支持重點攻克的關鍵問題

①中醫抗腫瘤新葯與新劑型的研究:中醫抗腫瘤藥物的研究是目前中醫腫瘤治療發展的關鍵,我們應從輔助用藥研究轉向特色中藥抗癌藥物的研究開發。藥物劑型研究應逐步轉向新型給葯抗癌製劑開發,如外用經皮給葯製劑、控緩釋製劑等。

②中醫藥防治放、化療毒副反應的研究:放、化療是目前腫瘤臨床治療的主要手段,但由於其嚴重的毒副作用,影響了其臨床的應用。中醫藥在減輕放、化療毒副反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深入開展中醫藥防治放、化療毒副反應的研究,能有效提高中醫腫瘤學科在腫瘤防治中的地位與作用。

③中醫藥預防腫瘤轉移與複發的研究:腫瘤轉移與複發是臨床腫瘤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中醫藥在預防腫瘤轉移與複發方面具有潛在的優勢,開展中醫藥預防腫瘤轉移與複發的研究,對提高腫瘤臨床治療效果具有重大意義。

④體質與腫瘤發病的相關研究:從中醫體質角度探討患者體質與腫瘤發病的相關性,將為「治未病」提供理論基礎,並為預防腫瘤提供新途徑與方法。

⑤中藥單體及復方抗腫瘤作用分子機制的研究:中藥單體及復方抗腫瘤作用的研究是中藥新葯研究的基礎,其不僅為中醫抗癌研究提供可靠的實驗研究數據,也為藥物研發奠定了基礎。積極開展中醫藥抗多葯耐葯、對放化療減毒增敏、對腫瘤血管生成及靶向作用的研究。

(三)中醫腫瘤學科發展對策建議

根據中醫腫瘤學科發展趨勢、目標我們考慮中醫腫瘤未來發展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文獻與經驗的整理:

中醫藥學的發展來源於臨床,傳統文獻資料和經驗是中醫學發展的基石。傳統中醫文獻中蘊涵了豐富的經驗總結,所以,中醫腫瘤學的發展必須落實了傳統中醫文獻與經驗的整理與研究。①加強對中醫藥古籍文獻的研究,從古籍文獻中吸取精華。通過古籍文獻的整理與研究,豐富和充實中醫腫瘤的科學內涵。②加強對名老中醫及民間經驗的整理和繼承,通過這些寶貴經驗的總結,從中尋找腫瘤治療的更好思路與方葯。

(2)臨床規範化與療效標準的確定

中醫腫瘤臨床規範化的建立是提高中醫腫瘤臨床整體水平的關鍵,也是中醫腫瘤臨床研究與國際接軌的關鍵。而中醫腫瘤臨床療效標準的確立,將為中醫腫瘤臨床科研提供更可靠的基礎。要實現這一任務,必須從以下幾方面著手。①提高中醫臨床醫師的整體水平,強化中醫基本功的訓練和臨床科研能力的培養,開展系統、規範化的中醫腫瘤培訓。②建立規範化的中醫抗癌製劑的臨床應用指南,避免臨床的盲目應用。③建立有效、合理、規範、有指導意義的中醫規範化治療的臨床指引。方案制定要注重科學性、可重複性、可操作性並保持一定的靈活性。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在診療方法上有很大不同,往往不限於一病一方, 一方一葯, 臨床研究存在較大的難度和複雜性。不能簡單的套用現代醫學的模式, 將特定的方葯作為研究對象,必然脫離臨床實際, 其合理性與可重複性就會受到影響,難以在臨床得到推廣。中醫治療的特點是將中醫的治則治法應用於中醫臨床診療全過程,是聯繫辨證與用藥之間的樞紐,有相對固定的內容。制定規範化治療方案抓住了這一環節就可以做到「方以法立,隨證加減」,即抓住了研究的最佳切入點。④從中醫藥治療特色出發,制定符合中醫臨床的療效判定標準如:從腫瘤患者生活質量、腫瘤無疾病進展期等指標確定統一的中醫療效標準。⑤開展多中心,隨機,大樣本的臨床研究,為中醫腫瘤研究提供更科學的依據。

(3)強化實驗研究,闡明中醫藥治療腫瘤的內在機制

近年來,中醫藥抗腫瘤的基礎研究已經從原來的細胞水平發展到了分子水平及基因水平。如何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更好的闡明中醫抗腫瘤的內在本質是中醫腫瘤學術發展的關鍵。①提高中醫腫瘤研究的整體水平,強化臨床與實驗研究的有機結合,避免從實驗到實驗的簡單研究模式,避免單純追求高新指標的所謂的機制研究。改變既往在藥物臨床療效尚不肯定時即進行機理研究的傾向,吸取中醫藥腫瘤基礎研究的經驗和教訓, 合理應用現代研究的前沿技術, 研究既要有顯著的中醫特色, 又要有鮮明的時代特點。②積極開展中醫藥抗多葯耐葯、對放化療減毒增敏、對腫瘤血管生成及靶向作用的研究。

(4)重視中醫抗腫瘤新葯與新劑型的研究

中醫抗腫瘤藥物的研究是目前中醫腫瘤治療發展的關鍵。我們應根據中醫理論和現代藥學發展,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中醫抗腫瘤藥物的研究。①注重中醫抗癌復方的研究,不僅要加強抗癌輔助中藥的研究,更重要的是治療癌症藥物的研究。②加強抗癌藥物單體的研究。③開展抗癌中藥新劑型的研究。

目前中醫治療腫瘤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 得到國內外同道和患者的極大認同,但還存在一定問題,中醫治療腫瘤的研究仍然任重道遠。我們只有在繼承傳統中醫精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中醫腫瘤研究隊伍的整體水平,合理利用現代最新的科研成果,將科研、臨床與研發有機結合,才能使中醫腫瘤研究成果能得到國際學術界的認可。

上一篇:化療引起噁心嘔吐的中醫藥防治下一篇:癌也是一種狀態
推薦閱讀:

CircRNA研究登頂《2017研究前沿》榜首

TAG:學科 | 中醫 | 發展 | 腫瘤 | 現狀 | 腫瘤學 | 思路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