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再見,美國前第一夫人南希·里根
Lou Cannon 1 小時前
她重新定義了第一夫人這個角色
*本文只能在《好奇心日報》發布,即使我們允許了也不許轉載*
作為美國第 40 任總統羅納德·里根(Ronald Reagan)的妻子,南希·里根(Nancy Reagan)一方面大大方方地把里根總統作為自己生活的中心,另一方面則憑藉著自己的實力成為了一位政治人物。周日,這位頗有影響力而又時髦瀟洒的前美國第一夫人在自己家中溘然長逝,享年 94 歲。
據里根夫人的女發言人喬安妮·德雷克(Joanne Drake)所言,里根夫人死於充血性心力衰竭。
里根夫人始終堅定不移地保護著她丈夫的形象,有時甚至不惜為此犧牲她自己的形象。里根總統原先是一位好萊塢演員。後來他結束演藝生涯,踏入政壇,當上了加州州長,並最終成功入主白宮。在里根總統這一幾乎不可能實現的職業發展道路上,里根夫人始終是一位值得信任的顧問。
邁克爾· K ·迪弗(Michael K. Deaver)說過:「沒有南希,就不會有里根州長,也不會有里根總統。」迪弗已於 2007 年逝世,他是里根夫婦的知交好友,曾輔佐過里根夫婦很長一段時間。
周日,奧巴馬總統表示,里根夫人「重新定義了第一夫人這個角色」,並表示「後來與里根總統久別期間,她成為了千百萬遭受著令人筋疲力盡、痛苦不已的阿爾茨海默症(Alzheimer)的家庭的喉舌,並以新的身份出現在了公眾面前,倡導擁護有望改善和拯救生命的治療方法。」
對於羅納德·里根總統而言,他的妻子里根夫人是一位值得信賴的顧問,也是一位積極維護他形象的守護者。與此同時,里根夫人還曾對抗擊藥物濫用和阿爾茨海默症的行為表示過支持。
1976 年,里根總統在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選舉中與勝利失之交臂。1980 年,他成功當選總統。在這兩次競選期間,處理相關事宜的政治顧問都是由里根夫人僱傭和辭退的。
在 1987 年白宮辦公廳主任唐納德· T ·雷根(Donald T. Regan)被黜一事上,里根夫人也起到了重大作用。里根總統秘密批准對伊朗軍售一事被披露曝光後,里根夫人曾將之歸咎於雷根的笨拙無能。
當時,美國向伊朗出售武器所得的款項中,有一部分被轉交給了反對尼加拉瓜左翼政府的反抗軍,(此事引起了軒然大波,)被稱為「伊朗門事件」(Iran-contra)。而那時,幕後推動里根總統努力恢復「伊朗門事件」中受損名譽的原動力也正是里根夫人。她一方面努力說服她那固執的丈夫為對伊朗軍售一事道歉,另一方面邀請民主黨派權力掮客羅伯特· S ·施特勞斯(Robert S. Strauss)等具有政治影響力的人物進入白宮,請他們代她向總統申辯。
最終,里根總統讓步了。他承認他的妻子是對的。1987 年 3 月 4 日,他在一場全國電視講話中為軍售一事平淡地道了個歉,反倒戲劇性地大大提高了他當時不斷下滑的民意支持率。
不出所料,他的妻子既沒有為這一轉機邀功,也沒有因此而獲得什麼榮耀。里根夫人不希望以「總統寶座背後的垂簾聽政者」的形象出現,也不想因此減損她丈夫的光環。
在公眾場合,她總是敬慕地望著她的丈夫,扮演著一個心滿意足的賢妻形象——她心甘情願地放棄了自己的好萊塢生涯,專心致志地投身於丈夫的事業。她曾在自己 1989 年出版的《白宮八年——里根夫人南希的回憶》(My Turn: The Memoirs of Nancy Reagan)中寫道:「他實現了我所有曾經擁有的對於男性的期待,不僅如此,他身上還有更多(令我傾心的地方)。」
里根總統也做出了同樣親密的回應。「你會怎樣形容從寒冷的戶外走進一間溫暖房間的感覺?」他曾說過,「睜開眼睛醒來時永遠不會感到無聊?唯一糟糕的事情是,她讓我成為了一個膽小鬼——無論何時,只要我看不見她,我就會擔心她。」
不過,事實上,她才是那個總擔心自己伴侶的人。里根夫人曾在她的回憶錄里寫過,她有時候會因為她丈夫從不消失的樂觀態度而生他的氣。她寫道,他從來都不擔心,「我似乎一個人把我們兩個人該擔的心都擔了」。
正是這一想法,讓里根夫人在雷根被黜一事和白宮其他人員事務上發揮了主導作用。「很難想像羅尼(Ronnie ,她對里根的愛稱,譯註) 扮演壞人會是個什麼樣,」她在 1989 年的一場採訪中說道,「而他也確實不是壞人。但有時候確實得有人插手說些什麼。這事兒有時候就得我來干——而且往往都是如此。」
里根夫人並不總能隨心所欲地按自己的想法行事。里根曾忽視過她對包括國防部長卡斯帕· W ·溫伯格(Caspar W. Weinberger)在內的幾位內閣成員的批評。
2001 年,里根總統被確診患有阿爾茨海默症七年後,里根夫人和當時的總統喬治· W ·布希(George W. Bush)關係破裂,並對胚胎幹細胞研究表示了支持。2004 年 6 月 5 日丈夫去世後,她進一步加大了自己對此的支持力度。「她覺得她們家能留下的最偉大的遺贈,就是讓其他家庭免受他們所經受的痛苦。」他們的一位世交道格·威克(Doug Wick)引述里根夫人的話說。
鏡頭下的歲月
1921 年 7 月 6 日,南希·戴維斯(Nancy Davis)生於紐約市,原名安妮·弗朗西斯·羅賓斯(Anne Frances Robbins),母親伊迪絲·勒基特(Edith Luckett)是一位女演員,父親肯尼思·羅賓斯(Kenneth Robbins)則是一位汽車經銷商——南希出生不久後,他就拋妻棄子離開了家。女兒兩歲的時候,勒基特重新返回了舞台,並把孩子送到了馬里蘭州貝塞斯達(Bethesda)的親戚家。1929 年,勒基特嫁給了芝加哥神經外科醫生洛亞爾·戴維斯(Loyal Davis)。這位醫生收養了南希,並給了她戴維斯這個姓氏。
幾乎一夜之間,南希·戴維斯艱難的童年生活就穩定優渥了起來。在她接下來的餘生中,她始終將戴維斯醫生視作自己真正的父親。
從芝加哥精英院校女子拉丁學校(Girls』 Latin School)畢業後,南希·戴維斯進入了史密斯學院(Smith College),並於 1943 年畢業。南希身材苗條,一雙眼睛大而明亮,相當上鏡,她覺得自己可以當一名演員。在新英格蘭(New England)出演了夏季劇目後,她在百老匯音樂劇《琵琶行》(Lute Song)中得到了一個角色,得以和瑪麗·馬丁(Mary Martin)、尤爾·伯連納(Yul Brynner)同台演出。之後,在一位朋友、演員斯賓塞·屈塞(Spencer Tracy)的幫助下,她的母親安排她參加了米高梅電影公司(MGM)導演喬治·庫克(George Cukor)舉辦的一場試鏡。
據庫克的傳記作者所言,當時庫克告訴電影公司,戴維斯小姐缺乏演藝天賦。不過,她還是得到了她參與試鏡的電影《東邊西邊》(East Side, West Side)里的一個角色。這部電影於 1949 年上映,由芭芭拉·斯坦威克(Barbara Stanwyck)、詹姆斯·梅森(James Mason)和艾娃·加德納(Ava Gardner)擔綱主演。南希在影片中扮演一位紐約報業巨頭的社交名流妻子,只在兩個鏡頭裡露了臉,但是在這兩個鏡頭裡,她都是和影片請來的頂級明星斯坦威克一起出鏡的。
丈夫踏入政壇後,里根夫人認為,她對表演的興趣應該挪到次要的位置上。1949 年,她向米高梅電影公司提供傳記信息時特彆強調了這一點。她說她「最大的志向」就是「擁有成功、美滿的婚姻」。
但當時社會的一個慣例就是並不鼓勵女性在外工作。因此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戴維斯小姐一面在好萊塢原地踏步,一面等待著一個(能夠成為她丈夫的)男人出現。在《里根時代的美國:在家的無辜者》(Reagan』s America: Innocents At Home)一書中,加里·威爾斯(Garry Wills)對這一觀點進行了反駁。威爾斯寫道,她是「一位沉著堅定的女性」,在她出演的 11 部電影中,她大多數時候都能在其他多才多藝的演員面前保持泰然自若。
南希第一次擔任主演的電影是多爾·斯卡爾(Dore Schary)在 1950 年製作的電影 The Next Voice You Hear。在這部電影中,她扮演了一位站在詹姆斯·惠特摩(James Whitmore)對立面的孕婦。1951 年,她在和雷·米倫(Ray Milland)一起出演的電影《夢覺浮生》(Night Into Morning)中扮演了一位戰爭遺孀,並在影片中成功阻止了米倫扮演的角色自殺。她在影片中的表現得到了觀眾的好評。里根夫人本人認為,這是她演過最好的一部電影。
威爾斯寫道,作為一名演員,她的能力被低估了,因為很多人都會把她和她最「糟糕的」一部電影《海軍悍婦》(Hellcats of the Navy,1957)聯繫在一起——而羅納德·里根正是這部電影的主演之一。
1956 年,里根夫婦在電影《白鯨記》(Moby Dick)的首映典禮上。圖片版權:Hulton Archive/蓋蒂圖片社
二人相遇 正如她在自己一生中經常做的那樣,南希·戴維斯在遇到後來成為她丈夫的這個男人時採取了主動。
1940 年代末,由於政府正在針對「電影業存在共產主義影響」的指控展開調查,好萊塢籠罩在一片「紅色恐慌」(Red Scare)之中。1949 年 10 月,「南希·戴維斯」這個名字出現在了一份好萊塢的報紙上,她參與簽署了一份支持材料,敦促最高法院推翻對兩名劇作者的判決——由於拒絕與眾議院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Un-American Activities Committee)合作,這兩個人被判處了蔑視罪。
像這樣出現在報紙上可能意味著職業生涯的終結,於是南希·戴維斯求助於她的朋友、曾經在《東邊西邊》一片中指導過她的梅爾文·勒羅伊(Mervyn LeRoy)。勒羅伊發現這件事的起因是別人把名字弄錯了:另一個叫南希·戴維斯的人此前曾在被勒羅伊稱為「左翼劇院」中工作過。他建議南希給時任演員工會主席羅納德·里根打電話,以確保未來不會有問題。而戴維斯小姐則堅持讓勒羅伊安排她和里根先生見一面。
這次會面安排在了晚餐時間,地點是勒羅伊開在日落大道(Sunset Strip)上的一家時髦的好萊塢餐廳。里根當時正在從一次慈善棒球比賽中遭受的幾處腿部骨折中恢復,所以是柱著雙拐去的。戴維斯小姐當即就愛上了他。
但里根卻更加謹慎一點。據撰寫過大量關於里根的文章的鮑伯·科拉切洛(Bob Colacello)說,里根當時依然希望能和 1948 年與他離婚的第一任妻子、女演員簡·惠曼(Jane Wyman)重歸於好。
在 1949 年秋天的幾次約會之後,里根和戴維斯小姐離開了彼此,與他人約會。但他們 1950 年又開始見面。戴維斯小姐當時已經被獲准進入了演員工會(Screen Actors Guild)的董事會,於是她和里根開始在每周一的董事會會議之後共進晚餐。據科拉切洛說,經常和他們一起吃飯的還有工會的副主席威廉·霍爾登(William Holden)。
1952 年 3 月 4 日,在位於影城市(Studio City)聖費爾南多谷地(San Fernando Valley)的小褐教堂(The Little Brown Church)里,里根和南希·戴維斯舉辦了一場私人儀式,正式成婚。霍爾登和他的妻子阿狄斯(Ardis)是僅有的證婚人。
結婚之後,里根夫婦在洛杉磯的太平洋海崖(Pacific Palisades)一帶買了一幢房子,他們的女兒帕特麗夏·安(Patricia Ann)就出生在那裡——南希曾在她的回憶錄中說,這個 1952 年 10 月 21 日出生的女兒生得「有一點兒倉促」。和「帕特麗夏·安」相比,「帕蒂·戴維斯」(Patti Davis)這個藝名較為人所熟知(她也是一名演員,譯註) 。里根夫婦還在 1958 年 5 月 28 日有了一個兒子,名為羅納德·普雷斯科特(Ronald Prescott)。
除了她的兒子和女兒以外,里根夫人尚且健在的家人還有她的繼子邁克爾·里根(Michael Reagan)以及她的兄弟理查德·戴維斯博士(Dr. Richard Davis)。里根與前妻所生的女兒莫林·里根(Maureen Reagan)已於 2001 年去世。
在他們結婚之時,里根的影壇生涯被他的新婚妻子描述為處於「停滯期」(standstill)。雖然南希·里根此前曾發誓不做出門上班的妻子,但她還是出演了一部低成本的科幻電影《多諾萬的腦袋》(Donovan』s Brain,1953),在戲中她與劉·艾爾斯(Lew Ayres)搭擋。里根夫人在她的回憶錄中說,她當時覺察到,自己的工作是「對羅尼的一大打擊,但道理很簡單,我們需要錢」。
1954 年初,對錢的擔憂消失了,當時的娛樂集團美國音樂公司(Music Corporation of America)和里根簽下了一份年薪 12.5 萬美元的電視合同,請他當《通用電氣劇場》(General Electric Theater)節目的主持人。這個節目每周日晚上播出,持續了很久,直到 1962 年才停播。里根夫人自己也出演過其中的幾集。
事實上,當她的電影生涯結束之後,里根夫人偶爾還繼續在電視上出過鏡,曾出演過的節目有《贊恩格雷劇場》(Zane Grey Theater)、《迪克鮑威爾秀》(The Dick Powell Show)以及 1962 年的《馬車隊》(Wagon Train)。
忠實的支持者 那個時候,里根已經改變了他的政治信仰,從民主黨人轉變為共和黨人,而且當時還發表了各類政治演說。在好萊塢,里根向右翼的轉變常常被說成是受了里根夫人和她父親、堅定的保守派人士洛亞爾·戴維斯的影響。但里根夫婦否認了這一點,他們說,里根夫人當時還幾乎對政治沒什麼興趣。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里根總統開始和前蘇聯領導人談判時,保守派指責里根夫人把他推向了自由派一方。現在我們缺乏證據來支持任何一方的懷疑,正如里根夫人所說的那樣:「如果羅尼不想(轉變黨派),那他當時也就不會那麼做。」
儘管里根夫人一開始對丈夫進入政壇並沒抱什麼熱情,但她還是忠誠地支持著他。1964 年 10 月 27 日,當里根在電視上發表了一番振奮人心的全國講話、支持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巴里·戈德華特(Barry Goldwater)之後,他的政治生涯開始受到了人們的喜愛。第二年,一群來自南卡羅來納的有錢人提議里根競選加州州長。他對此很感興趣。
從一開始,里根夫人就是競選計劃中的一部分。與比爾·羅伯茨(Bill Roberts)一起管理了里根競選活動的斯圖爾特·斯賓塞(Stuart Spencer)說:「他們倆就是一個團隊。」作為政治方面的新手,她一開始說得很少。但斯賓塞發現她「學東西很快,總是在吸收著各種知識」。不久之後,她就對羅伯茨和斯賓塞的策略和戰術不斷地發表看法。
里根先是贏得了競爭激烈的共和黨內初選,後來又在 11 月對陣在職州長、民主黨人埃德蒙德·布朗(Edmund G. Brown)時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對於里根夫婦來說,這意味著他們要搬家前往 350 英里之外的加州首府薩克拉門托(Sacramento)了。
里根夫人在薩克拉門託過得並不開心。她想念南加州的朋友們,想念那裡輕快的社交節奏以及溫和的氣候。她也討厭州長的官邸——那是座位於一條繁忙的單行道邊上的一幢年久失修的維多利亞式房子。所以她勸丈夫自己出錢、在薩克拉門托東部人流繁盛的地段租下了一幢有 12 個房間的都鐸時代的房子。
這個換房的插曲和里根夫人對南加州純粹的喜愛,激起了她對薩克拉門托充滿地域觀念的怨恨。反過來她也開始討厭這座城市裡粗俗的政治文化,因為這需要她去和曾經侮辱過她丈夫的議員的妻子們展開交際。她曾因為媒體的無所不察而怒髮衝冠,而在 1968 年,當女作家瓊·迪迪昂(Joan Didion)和她丈夫約翰·格雷格利·鄧恩(John Gregory Dunne)在《星期六晚郵報》(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上發表了有損自己形象的文章《漂亮的南希》(Pretty Nancy)之後,她的怒火更旺了。這篇文章描述了里根夫人著名的微笑,以此研究了她(到北加州以後)因為被凍到而感到惶恐不安的心理。
里根夫人認為她此前給迪迪昂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所以看到這篇文章之後她就崩潰了。凱瑟琳·格雷厄姆(Katharine Graham)很長時間以來一直是《華盛頓郵報》的出版人,後來成為了里根夫人的朋友,她說,那篇文章為其他一些不招人待見的文章定下了基調。
但並不是所有的媒體報道都在損害她的形象。幾個月後,《洛杉磯時報》(The Los Angeles Times)發表了一篇文章,其標題就透露出了文章的基調:《南希·里根:堪稱模範的第一夫人》(Nancy Reagan: A Model First Lady)。她也曾得到過積極的宣傳,比如歡迎曾經的越戰戰俘回家,以及在幫助心智有缺陷的兒童的養祖父母計劃(Foster Grandparents Program)中扮演積極的角色。
當總統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M. Nixon)身陷水門事件醜聞中時,里根夫婦就已經開始規划起了他們下一步的政治行動。1974 年 5 月,他們在太平洋海崖的家中會見了支持者們,其中就有曾在 1960 年尼克松的總統競選中為其工作的華盛頓律師約翰·西爾斯(John P. Sears)。在所有參加了那次會見的人裡面,西爾斯是唯一一個預見到尼克松會辭職的人,這給里根夫人留下了一絲印象。
在尼克松辭職、傑拉德·福特(Gerald R. Ford)繼任總統之後,里根開始計劃在 1976 年的共和黨總統提名中挑戰福特。里根夫人推薦把西爾斯招來領導這次競選,最后里根以微弱的劣勢輸掉了。(福特後來被吉米·卡特[Jimmy Carter]擊敗。)
4 年之後,里根再次競爭提名時,里根夫人則力主炒掉西爾斯。當時他們剛剛贏得了新罕布希爾的初選,但里根夫人卻開始認為西爾斯是一個製造混亂的人物。她還在招聘威廉·凱西(William J. Casey)來做西爾斯的繼任者一事上施加了影響——後來,凱西被裡根任命為中央情報局局長。
但在里根贏得提名、在忙亂中開始了針對卡特總統的競選時,里根夫人卻開始挑起了凱西的毛病,並催促丈夫請來當時參與過他第一次州長競選的斯圖爾特·斯賓塞。斯賓塞在里根陣營中是個不受歡迎的人,因為他曾在 1976 年管理過福特的競選。但里根聽眾了妻子的建議,斯賓塞加入了競選團隊,並讓競選活動運行順利。
但並非她所有的建議都那麼好。比如說,她曾反對過斯賓塞的提議,不讓她丈夫和卡特總統辯論。里根最後決定參加辯論,並且發揮得很好,所以他在民調中一下子竄到了前面,並在一周後令人信服地取得了勝利。
南希·里根的時尚 圖片版權:Diana Walker/Time & Life Pictures
老練的轉身 作為第一夫人,里根夫人既光彩照人,又充滿爭議。在飲食有度的卡特離任之後,白宮又開始供應酒類。里根夫人也開始爭取華盛頓社會中的各個階層。她那時已經比在薩克拉門托時更為老練,接觸的人里也有了各類政治家,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兼而有之。她和眾議院議長托馬斯·奧尼爾(Thomas P. O』Neill)的夫人交上了朋友,而奧尼爾白天是里根的政治對手,工作結束後則是他的朋友。里根夫人回憶說,1981 年裡有一段時間,自己「在媒體上的形象不好」,奧尼爾還在一次午宴時探身過來對她說:「不要讓它把你擊倒。」
批評里根夫人的人說,她的壞名聲都要怪她自己。在看了一眼白宮的宿舍之後,里根夫人決定重新整修一番。後來她從私人資助者那裡籌到了 82.2 萬美元來做這件事。另一位資助者捐了 20 多萬美元,只為給白宮買一套總統用的瓷製餐具——這些錢足夠買下 220 套餐具,而那次買的那套餐具,則是自總統約翰遜(Johnson)執政以來白宮購買的第一套新餐具。
由於通過日常鍛煉保持了苗條身材,里根夫人看起來比實際歲數更年輕,並且通常身著由加拉諾斯(Galanos)、阿道夫(Adolfo)和其他設計師提供的昂貴的簡約風格的禮服。華盛頓最暢銷的明信片中,有一張上就印著身披貂皮披肩、戴著寶石王冠的里根夫人,上面的標籤為「女王南希」(Queen Nancy)。但這張明信片卻觸及了里根夫人的痛處,彼時她正驚訝於新聞界針對自己購買瓷器和裝修白宮所提出的嚴厲批評。但這個國家的其他人則要友善很多。1981 年,一項蓋洛普民意調查(Gallup poll)顯示她位居全國「最受傾慕女性」的首位。在整個裡根執政期間,她都在該榜單的前 10 位。
白宮的形象顧問們意識到,里根總統由於其所具有的自嘲式幽默而受到大眾喜愛,於是敦促里根夫人也以幽默為武器去對抗她的批評者。1982 年 3 月 29 日,她在烤架晚宴(Gridiron Dinner,白宮記者每年組織的一場晚宴)上極其出色地完成了這一任務。當晚,她出人意料地頭戴羽毛帽、穿著燈籠褲、腳踩黃色靴子登場,唱了一首改編自 20 年代名曲《二手玫瑰》(Second Hand Rose)的《二手衣服》(Second Hand Clothes),以此對自己一貫的冰冷形象做了自嘲,從而收穫了在場人士的起身喝彩。
里根夫人最灰暗的回憶發生在 1981 年 3 月 30 日,當天她收到信報稱,自己的丈夫在華盛頓希爾頓大酒店外被暗殺者槍擊。她趕到醫院,看到丈夫雖命懸一線,卻還開著玩笑。他借用了傑克·鄧普西(Jack Dempsey)在 1926 年將重量級拳擊冠軍頭銜輸給吉恩·滕尼(Gene Tunney)後對妻子說的那句名言,對她說道:「親愛的,我忘記躲了。」但里根夫人卻笑不出來。「我的羅尼可不能出任何事,」當晚她在日記中寫道。「那樣我的人生也就到了盡頭。」
在暗殺事件後,里根夫人開始從舊金山占星師瓊·奎格利(Joan Quigley)處獲取慰籍。後者聲稱自己預測了 3 月 30 日對總統來說會是個「壞日子」。和奎格利的關係「開始就好比一個支撐,」里根夫人寫道,「是我嘗試著緩解對羅尼的擔憂的幾種方式之一。」她們間的來往似乎成為了習慣,並保持了一年。里根夫人和占星師通過電話交談,把收到的吉日和非吉日信息傳達給總統助理迪弗,後期還直接傳達給了白宮辦公廳主任唐納德·雷根(Donald Regan),讓他依據這些信息安排總統日程。
在 1988 年出版的《For the Record: From Wall Street to Washington》一書中,雷根披露了里根夫人對占星的愛好,稱奎格利的信息給白宮的日程安排造成了混亂。里根夫人表示,沒有任何一個政治決策是基於占星師的建議而做出的,當然雷根也從未表達過相反的意思。
但這一披露無疑還是讓里根夫人感到難堪。她和一些時事評論者都認為,這是雷根的一項報復行為,原因是對伊朗門事件被披露後、里根夫人在他被排擠出白宮一事中所扮演的角色心懷不滿。里根夫人對雷根的評價之低眾所周知,她曾刻薄地說他「愛把自己當成老闆而非職員」。然而事實上,當時共和黨黨內的大人物們也提出了讓雷根卸任的要求,並且總統也已經同意。當雷根在 CNN 上看到關於此事的報道後,他立即辭職並走出了白宮。
在白宮內,里根夫人可謂是一名一絲不苟的監工。一些工作人員會擔心自己不討她喜歡。發言稿撰寫人佩吉·努南(Peggy Noonan)第一次在白宮遇見里根夫人時穿著徒步服, 後者用鄙夷的眼神看了看她。「下一次看見她時,我就躲到柱子後面去了,」努南在《革命中的見聞:里根時代的政治生活》(What I saw at the Revolution: A Political Life in the Reagan Era)一書中寫道。
另有一些工作人員則認為,里根夫人比她的丈夫更易接近,發言稿撰寫人蘭登·帕爾文(Landon Parvin)便是其中之一。在伊朗門醜聞發生后里根夫人努力為丈夫恢復聲譽的時間裡,帕爾文曾和她共事。他也起草了總統電視講話中的道歉演說。
1981 年在馬里蘭州的上馬爾伯勒(Upper Marlboro),第一夫人和 Second Genesis 戒毒機構的學生在一起。圖片版權:Charles Tasnadi/美聯社
自己的事業 為發表反對美國年輕人濫用藥物和酒精現象的講話,作為第一夫人的她足跡遍布美國和海外。她還創造了「只需說不」(Just Say No)這一短語,並被廣泛用在了 1980 年代相關的廣告宣傳上。
在針對濫用藥物的演講中,里根夫人經常用到威廉·英奇(William Inge)的劇作《樓梯頂上的黑暗》(The Dark at the Top of the Stairs)中的一句台詞。那是一個母親談到自己的孩子時所說的,「我一直以為可以把生命當作禮物一樣交給他們,精美的白色包裝下是對成功的每一個應許」。帕爾文在一次採訪中表示,里根夫人在讀到這個句子時變得很動情,「就好像它用魔力把她帶回了自己的童年」。
1987 年 10 月 17 日,也就是在乳房 X 射線檢查出癌症的短短几天后,里根夫人接受了左乳房切除手術。隨後她公開討論了自己的手術,鼓勵女性每年都進行乳腺檢查。
總統任期結束後,里根夫婦回到洛杉磯,定居於富人區貝萊爾(Bel Air)的一棟平房裡。1994 年,里根獲悉自己患有阿爾茲海默症,並通過一封動人的信將該診斷告知了全美人民,而這封信是他的夫人幫他寫就的。
在接下來的十年中,里根夫人都在進行她所謂的「漫長的告別」。《新聞周刊》(Newsweek)描述道:「10 年的嚴格護理,讓她和朋友共進午餐都無比匆忙」,「(她)長時間沉浸於昔日的情書中,並且傾注了大量時間對促進阿爾茲海默症(這個將羅尼從她身邊帶走的疾病)療法相關的研究予以了強有力的支持」。
在華盛頓國家大教堂(National Cathedral in Washington)舉辦的里根葬禮上,她始終嚴格控制著自己的情緒。隨後她又和棺材一起飛到了西岸,在加利福尼亞州西米谷(Simi Valley)的羅納德·里根總統圖書館完成了安葬儀式,而她自己也將長眠於此。在儀式結束之時,落日餘暉下,士兵和水手們交給里根夫人一面摺疊的美國國旗。她先將它靠近自己的心臟,然後把它在放到棺材上面,最後才失聲痛哭。
作者 Lou Cannon 著有五部關於羅納德·里根的著作,也是里根執政期間《華盛頓郵報》駐白宮的通訊員。
翻譯:熊貓譯社 錢功毅 葛仲君 Ariel Yang
題圖來自:Osier Muhammad/《紐約時報》、wikimedia.org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