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慧律法師《茅蓬語錄》14

慧律法師《茅蓬語錄》面對死亡怕死比死更可怕。 死亡最大的恐懼不是死亡的剎那,而是漫長的瀕臨過程和只能等待的無助。 生命唯有在死亡面前,才真正地開始。 先得學會如何活著,才知道如何面對死亡;先得學會如何坦然赴死,才知道如何好好活著。 只有征服對死亡的恐懼,你才真正擁有生命。 死神最公平,不論什麼人,他都一視同仁去拜訪。他敲窮人的茅舍,也敲王子的大門。 一降生下來,我們就開始死了,因為生命的末端就是死的開始。 若死神每天在你身邊,你就不會再耽於卑賤的思想,或熱切的貪求什麼了。 當初整個世界都不夠,現在只一丘黃土就足夠了。 一個人可能以征服者、帝王,或者官員的身份而生;但他一定以人的身份而死。 死亡之榻使每一個人回復他的純粹原態。 被踐踏的甲蟲,和巨人臨終的痛苦是一樣的。 能賦予生命完整意義的,不是別的,正是死亡。 如果我們活著的時候,能夠時常將死亡視為親密的夥伴,那麼死亡將會與我們結盟。 當我們企圖要躲避自然變化中的死亡時,我們也就是在逃避生命。 死亡像出生一樣,都是屬於生命的。走路須要提起腳來,但也須要放下腳去。 死神不看日曆。 無論你是否畏懼死亡,都一樣要死,沒有地方可以逃避死亡的。 我們一出生便被宣判了會死——只是不知道何時將輪到我們。 當死亡的時刻到時,你便得欣然離去。生命並不是一條可以隨你伸長或縮小的橡皮筋。 沒有必要害怕死亡,你與每一個進、出息一起死。 當死亡降臨到你身上時,這天將會到來——迫使你放下所有的一切。那就是為什麼你應該預先修習好放下,以便能熟練於它的原因。 你無須害怕死亡,你最好害怕出生。 當我們不了解死亡時,生命是非常困惑的。 無論你怎樣重視生日,你總會死亡的。 所有的生命都結束於哭泣。 死神不會讓你帶著錢走。 寧願生病十次也不要死一次。 沒有人知道誰會看得到明天。 人活著,覺得世界太小;人死了,一個墳墓就夠大了。 生命只是暫借貸給人的,死亡才是債主——總有一天會來討債。 你應該生活得好像準備活一百歲,而又可能隨時就死去那樣。 死亡乃另一個生命之延長。 沒有一個人能活到他希望的年齡。 復仇可使人擊退死亡;愛情可使人無視死亡;榮譽可使人企求死亡;憂傷與恐懼則使人奔向死亡。 慘淡的死神,踏著不偏不倚的腳步。敲扣窮人的茅舍,也造訪皇帝的宮殿。 死亡隨處等著你。因此,要聰明一點,隨時隨地預算遭遇死亡。 在死亡的門前,我們要思量的不是生命的空虛,而是它的重要性。 時候到了,便不該再和生命掙扎。 一個害氣喘病的人,寧願永遠生活在痛苦呻吟之中,而不願讓死亡這服良藥治癒他的疾病。 生日卡少則一行、兩行,多則七行、八行,乃至數十行。它們 所傳達的不過是一項訊息——你又向死亡靠近了一些。 不同的人從不同的地方來,最終卻走向一樣的方向。 透過對臨終者的關懷,讓我們學會對生命的敬重。 許多人終其一生,只顧著爭名奪利,但卻忘了他將來會死。 人的生命只在於呼吸之間。世界上的東西沒有一樣是屬於自己的,一切都只是暫時借給我們使用罷了。 每一個瞬間,自然界都在開始它漫長的旅程,每一個瞬間,它又都在到達自己的終點。 死亡只不過是身體的習性和一種改變罷了。 只要保住了性命,就等於什麼也沒丟。 所有人類的事物都註定退化與衰弱,當命運召喚時,君王也必須服從。 死亡不是人生最大的悲劇。不得善終,才是人間最悲慘的事。 「盡量毋負人生!」這句話是我們到了在死的邊緣上,才會想實行的。 當我們一出娘胎時,就應該有人告訴我們:你已經朝死亡邁進。那麼我們就會竭盡心力地生活,並且善用每一天和每一秒鐘,謹慎地去做每一項抉擇。 當一個人不了解「死」時,生活會非常煩惱。 死亡並不是生命的敵人,反而是它的朋友。因為它使我們知道,我們的日子有限,於是,生命更加可貴。 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臨到我。 與何時死亡的事實對抗有什麼作用呢?只是徒使生活痛苦罷了。 人只有到了臨終之時,才會了解,他這一生是白活了。 來到這個世間,你就應該思惟它的自然現象。每件事物,都在準備著消失。看看你的身體吧!有哪個部位仍保有它原來的形態呢? 如果你真的要哭,最好是在一個人出生的時候哭,為根源而哭,因為,如果沒有生,就不會有死。 醫生是無法治療死亡或阻擋死亡的。 當有人死的時候,不要傷心,那只是自然的過程罷了,他這輩子的苦已結束了。 如果你要傷心的話,就在人們出生時傷心:「噢!不!他們又再來了,他們將再次地受苦和死亡!」 當你死時,你會有時間去修行嗎? 當死亡碰上我們時,我們不但要捨棄一切,就連自己都包括在內。 生命是多變的,但死卻是一定的——隨時都會發生的。 有一天,我們終將獨自死去,因此,去面對孤獨與接受這事實是很重要的 假如能將「死」作為座右銘,我們在世上的每一刻都將活得充實而有力。 當我們將「死」牢記於指尖時,就不會太在意也不會太強求,或追求瞬間慾望的滿足。 臨命終時做得主,是由平常能強作主宰而來的。 突然不加思索地想起死,是不必要的,重要的是正視它、認識它,並接受死在一步一步接近我們的事實,卻又能平安、喜悅地活下去。 有一件絕不容置疑的事——即「死亡」就在未來的某一點等待著我們。「人生就象飛過室內的燕子」,我們不知從哪裡來,也不知將往何處去,在我們之前、之後都是一片黑暗。 智者警覺死亡的威脅,愚者卻不敢面對而談它。 死亡並沒有訊號。 學生之道易,學死之道難。 君曾思惟否?若明日死神降臨,你當如何? 有人能抵抗百萬大軍,卻無人能抵抗死神的來臨。 學習不畏懼死亡,是人生最大的課題。 死亡之前,人人平等。 人命無常,速如電光,大限(死)到來,各不相顧。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限來時各自飛。 有位不速之客,不問主人喜歡與否,都可能突然來訪,它就是「死」。 國王有權決定賞罰,可惜不能決定自己的生死。 人生最後的敵人——死亡,我們必須加以克服。 人生最大的敵人就是恐懼,而最大的恐懼卻源自於死亡。 人不斷掉入死亡的陷阱,無法超越黑暗的範疇,在生死海中不斷浮沉。 「死亡」是一個啟示者,一個引導和火炬的傳遞者。 死亡是一種莊嚴體驗,無人可以避免它的改變。 有生就有死。換言之,出生就是走向死亡。死亡是一定的,並且永遠等在那兒。 死神每天都在唱同一首歌——我總有一天等到你。 要克服對死亡的恐懼,必須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會死去的觀念。 多少少年亡,不到白頭死。 「死」是不會先敲門的。 死亡是唯一不能與他人共同分享之事。 一位死刑犯在監獄裡留下一首詩:「獄中向陽窗邊,一朵水仙蓓蕾,但願見其綻放,而以澆水為己任!」所以,做人應先學習臨終之事,再學習其他的事。 不眠者夜長,疲倦者路長;不知正確真理的愚人,生死輪迴長。 死亡是最後的睡眠?不是的,它是最後的、終結的覺醒。自由人生自由的人生,是駕馭命運的人生,是把生死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人生。 不受人惑,始得解脫;不與物拘,透脫自在。 不要屈服於自己的情緒當中。 已受過良好訓練的心,是不招惹麻煩的,即使獨自時也是一樣。 佛陀教導「法」,是要用於我們的生活中的。 當煩惱生起時,要去覺知它,然後就在那兒把它斬除。 心胸就像是降落傘,只有張開時才有用。 富貴功名,皆人世浮榮;惟胸襟浩大,是真正受用。 人們必須忍受生死的安排、天命主宰的一切。 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 胸中只擺脫一「戀」字,便十分清凈,十分自在。 人情冷暖,有一毫介意,便是渣滓,亟宜化之。 寧靜淡泊,觀心之道。 身在局中,心在局外。 一個人最幸福、最快樂的時刻,是心中最平靜的時刻。 性情達到平衡狀態,才能心安理得。 要是你連自己的心態都無法管理調適,那麼你憑什麼以為自己可以支配其他事務呢? 用慈悲去癒合受傷的心靈,讓寬恕和放下使我們從憎恨的梏桎中解脫。 學會不作繭自縛,就是放下解脫的大智慧。 人不怕忙,但怕煩。 做人若處處慮及他人的褒貶,反而束縛了自己。 無視於大眾的喝彩而能自得其樂的人,才是偉大的人。 老是活在為瑣事而憂慮的生活里,這種人未免太短視了。 除非我們過著理性和感性共存的生活,否則沒有充實生活可言。 慾望一直存在著,它只是心的一種現象。有智慧的人也有慾望,但沒有執著。 徹底大悟為究竟。 真正的寧謐,不是外在環境的無風無雨。 越知道應付生活變數的人,越擁有創造性的適應能力。 良好的心境來自,忙亂中尚能保存的一點安寧心境。 當你在坐禪的時候,對每一個前來的念頭說:「這不干我的事!」 所有那些屬於外表上的事物,就讓它們自是外表上的吧!並且知道什麼是超越。 單純地做為「覺知者」,不執著而了知,讓事物就是它們自然的樣子,一切事物就如它們的本然。 我們所有的財產,有任何人真的擁有它們嗎?沒有任何人真的得到任何東西。那就是為什麼佛陀說,讓所有那些事物自是它們,放下它們吧! 一旦我們明了我們只是個過客時,就不會再去執著或感到負擔了。 念念阿彌陀佛,事事隨喜不掛礙,心則漸入西方境。 只要心背負著喜與惡的重擔,一定會經驗到「苦」。既然這一切都沒有價值,便不必要擁有它。 厭惡苦並無法驅走苦;唯有放下想要苦消失的念頭,也就是去正面地接受它,苦才會有消失的一天。 當我們想到無窮盡的存在界本具不圓滿性時,我們內心那一點的痛苦又何足掛齒呢? 不讓心追逐樂受,也不讓心墮於苦受,就讓它們順其自然。 如果我們看到不對的事情或不如法的人,能夠心裡明白,而不表現出來,那才是真功夫。 別人罵你,那是消災,給你不好的臉色看,那是「最上供養」。 去我執,從粗衣淡飯做起。 色空俱泯,境智圓融,色空無礙,獲大自在。 一念心寂,萬慮俱消。 心境俱冥,自然合道。 以第一義,莊嚴其身,是為菩薩。 任性逍遙,了無住著,觸目遇緣,總是妙用。 悲智雙運。 勢力盡,箭還墮,招得來生不如意,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 亦無分別,亦無依倚,亦無住著。終日任運騰騰,如痴人相似,世人盡不識你, 你亦不用教人識不識。 終日不離一切事,不被諸境惑,方名自在人。 前際無去,今際無住,後際無來。安然端坐,任運不拘,方名解脫。 行住坐卧,動靜閑忙,不生心動念,就是降伏其心。 知心不動時,不生不動想。知心清凈時,不生清凈想。乃至善惡皆能分別,於中無染,得自在者,是名為慧也。 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 雲門胡餅趙州茶,信手拈來奉作家,細嚼清風還有味,飽餐明月更無渣。 也不論是非,也不把家辦,也不爭人我,也不做好漢,跳出紅火坑,做個清涼漢,悟得長生理,日月為鄰伴。 人生百歲七旬稀,往事回觀盡覺非,每哭同流何處去,拋卻凈土不思歸;香雲瑪瑙階前結,靈鳥珊瑚樹里飛,從證法身無病惱,況餐禪悅永忘飢。 把心中的習氣,一點一點地除去,即是大修行人。 無煩惱處,名般涅槃。 一日清閑自在身,六神和合報平安;丹田有寶休問道,對境無心莫問禪。 畢竟不與諸虛幻塵勞、蘊界生死、諸入和合。迥然無住,一切不拘,去來無礙。 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 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 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寬,心與身俱安,何事能相干?誰謂一身小,其安若泰山;誰謂一室小,寬如天地間。安分身無辱,知幾心自閑。雖居人世上,卻是出人間。 從靜中觀物動,向閑處看人忙,才得超塵脫俗的趣味。遇忙處會偷閑,處鬧中能取靜,便是安身立命的工夫。 身閑可以養氣。心閑可以養神。身心俱閑,與道合真。 養心之法,須要擺脫一切;凡榮枯得失,猶如水月鏡花,事過即忘,心中不可有一毫沾滯。每日胸中一團太和元氣,病從何生? 心生則真法滅,心滅則真法生。 安詳的精神境界——就是以豁達淡泊、順應自然的心態,來面對人生的種種無常變化,將痛苦憂傷的情緒降伏到最低點。 在惡意的人群中不懷惡意,在拳握刀拔的人群里言行溫順,在與執著的人相處而能不執著,是謂聖者。 用盡一切心機,不如一個無心機可用之人。 水能熄滅熊熊大火,挽救即將付之一炬的房屋。同理,懂得觀照的智者,也能將自我或外在環境的憂患,消失於無形,宛如一陣風吹散棉絮一般。 久住寒山凡幾秋,獨吟歌曲絕無憂,飢餐一粒伽陀葯,心地調和倚石頭。 安祥是處事第一法,謙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處人第一法,洒脫是養心第一法。 不要抗拒命運,不要抱怨因果,直接接受它,煩惱就會減少,當下放下,煩惱即無奈你何。 所謂「禪」,是指不管何時、何地,皆能心平氣和地生活。 修行人不管到那裡,都要保持平常心、無掛無礙、清凈自在,而修行就是要修這點自在。 「水流任急境常靜,花落雖頻意自閑。」人常持此意,以應事接物,自心何等自在。 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個不必逃避人類社會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快樂的人。 「人」在處理某些生命中所必然面臨的過程時,一直不肯去承認並接受,殊不知無論你百般的不願意,依舊逃不過命運無常的支配,既然無法改變,何不以一顆自在的心笑看人間呢? 心靈安靜的人,不論做任何事情都能享受樂趣,若是心靈不平靜,即使在深山幽谷,也得不到真正的安寧。 開悟的人想要有事都很難,凡夫想要沒事則更難。 若能調適自己的心,所有的感覺皆是一種享受。 人到無求品自高。 渴愛之滅,是心解脫;不著大善,名大功德。 當你內心起煩惱時,當處、當下就要叫它消滅。 境來不拒,境去不留,一切隨緣,能得自在。放下即得解脫。 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 不要把「放下」當成「放棄」!「放下」——是盡全力但隨緣盡分。 文字不礙實相,見性萬事皆圓。 即一切法,離一切相,是名諸佛。 當你內心擁有安詳即是正受。 觀一切音聲,如風過樹;觀一切境界,似雲浮空。 勇者提得起,智者放得下。 心既清凈,語默皆如;遇緣即施,緣散即寂。 若你破壞境界,即是破壞你的清凈心(境即是心),所以我們要學習心與境界調和。 性識周遍法界,對悟道者而言,無處不自在、解脫。 悟道之人時時皆享受著喜悅、明澈、清凈、永恆的生命。 不分別、不顛倒、不執著即是本性作用。 見性之人,大用現前,不存執著,活捉生擒,不勞餘力。 遇到困難時不害怕,心中無事,是名真修。 徹悟本性的人,縱然全世界的人都不了解他,他依然不覺得寂寞。 凡事要隨緣,不要攀緣。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唾老拙,留它自乾了。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他也省氣力,我也少煩惱。 世界上沒有一個永遠不被誹謗的人,也沒有一個永遠被讚歎的人。 無事不要找事(麻煩)做,有事不要怕難做。 人隨處作主,就會立處皆真。 世事忙忙似水流,休將名利掛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寶貴榮華莫強求。 「遠離罪惡」的味、「寂靜」的味、「法悅」的味,嘗到此味的人,並無恐怖。 制服自己的人,便得自由,也是做自己的主人。 應學習智者:清除心靈的污垢,捨棄感官的享受,內心沒有掛礙。 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 佛本身是超越人心的各種動態而存在的。 若能一切「隨他去」,便是世間「自在人」。 人多隨情互執,執即相違;法本稱理互通,通即互順。 於色自在,一切融通,是禮,是自由。於心自在,無所不照,是智,是平等。 品嘗到永恆不朽的悟境後,聖者不再為世俗的束縛所困惑。 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掀開無明的面紗。 覺醒時,夢即不再;開悟後,宇宙的幻相亦將消失。 當悟道時,一個人看這個世界,就如掌中之蘋果,清清楚楚。 悟道的聖者,宇宙間處處都是永恆的喜悅;但是對無知的人而言,處處都是痛苦和不幸。 悟道者——縱橫四海皆能通,隨手拈來皆是智慧。 笛子為何能吹出如此美好的曲調?因為笛子內部是「空的」。悟到「空性」的人,也能吹出生命真正的喜悅。 外無所求,內無所著,悟道近矣! 宜靜默、宜從容、宜謹嚴、宜儉約。 如何能過無憂無慮的生活:(一)提高你的思想水準。(二)拓展你的見地觀點。(三)加深對自己的了解。(四)加強心靈的靈敏度。(五)把自己升華到一個超然的世界裡。 小時候我們看到陀螺旋轉時,常滿懷喜悅,因為我們感受到它內在的平衡。 當心靈自由時,你不僅能控制你想做的事,也能操縱不想做的事。 如果你是仰賴他人使你感覺舒服,你會因此而不安;而仰賴真我,你就不會再有 所謂不安的感覺。 美女不尚鉛華,似疏雲之映淡月。禪師不落空寂,若碧沼之吐青蓮。 大道虛曠,常一真心,善惡勿思,神清物表。隨緣飲啄,更復何為。 處處作主,立處皆真。 一切屬他,則名為苦;一切由己,自在安樂。 以禪悅為食,以道德為衣,以虛空為安居,以無牽掛、自在的心境為行。 但於事上通無事,見色聞聲不用聾。 二性空是體,知二性空是解脫,更不生疑,即名為用。 無念之念,生無生相,住無住相,異無異相,滅無滅相,非思慮計度所知,惟洞徹法源者,頗測其彷佛,未易與纏情縛識者語也。 若能於經教及古德入道因緣中,不起第二念,直下知歸,則於自境界、他境界,無不如意,無不自在者。 心中自有菩提意,窗外秋山始入簾。 終日不離一切事,不被諸境惑,名自在人。 不即不離,不住不著,縱橫自在,無非道場。 當下無心,便是本法。 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 不行一切行,即名佛行。 人情世態紛紜往複,安危苦樂隨遇而安。 法身自在無方,觸目無非正覺。 不起罪業,不起福業,不起無動業,是名供養佛。 見聞覺知無障礙,聲香味觸常三昧。如鳥空中只么飛,無取無舍無憎愛。若會應 處本無心,始得名為「觀自在」。 花開花謝春不管,水暖水寒魚自知。 身似閑雲,月影山光堪證性;心如止水,松聲竹色共忘情。 常獨行,常獨步,達者同游涅槃路。調古神清風自高,貌瘁骨剛人不顧。 自處超然,接人藹然。無事澄然,有事斬然。得意歉然,失意泰然。 年年是好年,日日是好日。老倒疏庸無事日,安眠高卧對青山。 虛舟駕浪,隨高隨下;流水轉山,遇曲遇直——心心無知。 今日騰騰任運,明日任運騰騰,隨順眾緣,無障無礙。 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無著即解脫,解脫寂滅即法身。 竿頭絲線從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諸聖以無為而得名,圓修以無作而成行。 飽食安眠消日月,閑談冷笑接交親;誰知將相王侯外,別有優遊快活人。 終日不離一切事,不被諸境困惑,方名自在人。 趙州云:諸人被十二時使,老僧使得十二時。 但自忘心,同於法界,便得自在。 公案通則情識盡,情識盡則生死空。 念念不見一切相。 念念無求,刻刻自知,事事自覺,蕩蕩無著,時時安詳。 悟後方知,有固然好,無亦甚豐富。 眼底有塵三界窄,心頭無事一床寬,若無閑事掛心頭,即是如實美景現。 明心的不愚痴,見性的不憂愁。 不向外馳求,亦不於心內取證,則二六時中隨處解脫。 第八識既除,則生死魔無處棲泊。 我今意況大寬,不語無事心安,從容自在解脫,東西去易不難,終日無言寂寞,念念向理思看,自然逍遙見道,生死定不相干。 迷時人逐法,悟時法由人。 我今意況大奇,不向世上侵欺,榮華總是虛誑,弊衣粗食充饑,道逢世人懶語,世人咸說我疾,外道瞪瞪暗鈍,心中明若琉璃。默契羅睺密行,非汝凡夫所知。 雖無妨隨緣而行,卻不可隨緣而轉。此意即是:緣應了者,得機便了,不與糾纏;緣應結者,亦無妨結,但不攀緣。 佛說無為法者,即是無住;無住即是無相,無相即無起,無起即無滅。蕩然空寂,照用齊皎,鑒覺無礙,乃真是解脫佛性。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隨分世緣無掛礙,涅槃生死等空花。 頓息萬緣,越生死流,迥出常格,靈光獨照,物累不拘,巍巍堂堂,三界獨步。 入深山,住蘭岩,岑崟(岑崟:高峻的樣子。)幽邃長松下,優遊靜坐野僧家,闃寂安居實瀟洒。 隨法性則萬法俱寂,隨智用則萬法俱生,不離一真,化儀百變。 只是事來不受,一切處無心;永寂如空,畢竟清凈,自然解脫,得大自在。 與世界同步,卻不與世界同向;以紅塵為道場,而不與紅塵同流。 學道之人,但於一切諸法,無取無舍,見如不見,聞如不聞,心如木石,刮削併當,令內外清凈,方是逍遙自在底人。 不謗亦不嫉,當奉行於戒,飲食知止足,常樂在空閑,心定樂精進,是名諸佛教。 真心妙體,本來不動,安靜真常。真體上妙用現前,不妨隨流得妙。 六根俱所能,亦能收攝在一微塵。知之者謂是佛 性,不識者喚作精魂,所以善巧方便說,莫不發明這個大用。若於日用不迷,自然縱橫無礙也。 心心作佛,無一心而非佛心;處處道成,無一塵而非佛國。 飢來吃飯;睏來即眠;愚人笑我,智乃知焉。不是痴鈍,本體如然;要去即去,要住即住。 幸為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閑人;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 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么長? 無事是貴人,但莫造作,只是平常。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放曠任其去住,靜鑒覺其源流;語默不失玄微,動靜未離法界。 寅朝用粥充饑,齋時更餐一頓;心中了了總知,且作佯痴縛鈍。 道楷和尚遺偈云:吾年七十六,世緣今已足,生不愛天堂,死不怕地獄,撒手橫身三界外,騰騰任運何拘束? 無性是理,隨緣成事。無性隨緣,理不礙事。隨緣無性,事不礙理。 身與空不空相應,則內同枯木,外現威儀。 得失是非都放卻,經行坐卧無相拘,有時把柄白拂塵,有時持串烏木珠,有時歡喜身舞踏,有時默坐嘴蘆都。懶舉西來祖師意,說甚東魯有詩書,歸來洗足上床睡,困重不知山月移。隔林幽鳥忽喚醒,一團紅日懸松枝。 無縛真自在,無心真道人。 以無著心應一切物,以無礙慧解一切縛。嚴持戒律嚴持戒律是人類達成精神進化的良方,而這主要的動力完全來自於:自我對生命的愛。 基礎訓練或基本的戒德,是個能增長深遠的禪定及產生透徹智慧的墊腳石。 千萬不要以為只要出了家,就更接近佛陀了。假使沒有依戒法而奉行教示,就不能認為自己已走在正道上。 以戒德為喜樂之道;以戒德為致富之道;以戒德為解脫之道,戒德如是清凈。 棄惡並停止惡行,才是真正的功德。謹守戒律、長養禪修、聽聞正法,這些才是更加覺知與明智的方法,也才是增長功德的途徑。 一旦有了德行與佛法,一切都將圓滿順利。具備了德行所得的成果,將會擁有能超越痛苦的智慧。 信守德行是佛法的根本精神。 別認為小小的規條不重要。木頭從不會跑進人們的眼內,但細小的鋸屑卻可以——而且能致你於盲。 戒律或戒德有一個目的,就是讓我們和心靈上的善知識能和睦共處,而不是只試圖要滿足自己自私的慾望。 守口須密;防意須嚴。 戒的最高境界,是戒而無戒。 能約束自己的人,最具威信。 戒是適宜的行為,是希望透過身體和語言來達成安詳方便和免受罪報。 定是把心規範在最能夠使一個人成功的情況下。 定的真正意義,不趴是具有寧靜和如如不動這兩種特質。定就是適合工作的心境。適合工作最足以描述專註的心。 戒是和諧世間的基礎,以戒做為你所為一切的基礎,如此一來,你的心就會變得慈悲、清明和寧靜。 照料你的戒,要像園丁照顧他的花木一樣。不要去執著大或小、重要或不重要。 為了使布施清凈,戒必須是布施的根本。 佛陀教導我們要捨棄一切惡行而長養戒德,他告訴我們什麼是對的方法而什麼不是。其他的就由我們自己決定了。 如果我們訓練這顆心,去擁有羞恥感和對惡行的恐懼感的話,那麼,我們便會有所克制,我們將會謹慎小心。 如果我們是真誠的,我們將會有羞恥感和做錯事的恐懼。我們會明白,如果有疑惑在心,我們便不會做它,也不會說它。 戒行清凈,六根不染,是入禪的第一步基礎。 清凈無染,名真持戒。 不復貪嗔,即大持戒。 戒身不妄作,戒心不妄動。 遵守紀律,即佛學的戒。服從命令,即佛學的定。 要圓成無漏的定慧,以持戒為基;要建立佛教於世,以具足律儀為本。 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塵不可出。 受戒容易,得戒為難,持戒不犯更為難。 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嗔、無劫害,名戒香。 時常自我持戒者,能善於統一自己的心念;時常內省自身者,能度過自己想渡過的激流。 持戒的真正目的,是讓你解脫,而不是要你在外相上打轉,以及看別人的過失。 唯有持戒、禪定、智慧才能遠離眾過。 「定」——就是平衡與安詳。 培養定力的起點——是從寬恕眾生和不受到別人的影響開始做起。 訓練自己的定力,能使你處於亂中而不妄動,處於順境而不放逸。 深思熟慮,培養自己定靜的性格,才能擔當大事。 戒是大醫王,明示病人何者是毒,不可誤食! 戒是明眼人為盲人設護障,免墜崖谷。 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凈戒。 巴黎香水滿庭芳,戒定真香遍十方。 禪定不生於缺乏智慧的人,智慧也不生於沒有禪定的人。 心不浮沉,止於一境,且不散亂即是「定」。 定就是平衡與安頓。 定無大小,一粒小石子的定與高山的定相同。 持戒一法,乃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第一要道也。 定力乃斷諸雜想,能發事理諸禪故。 正定乃無漏智定相應,正住於理,決定不移。教育孩子教育方向實際上,教育便是一種早期的習慣。 父母對金錢的態度,一定會影響孩子花錢的方式。 秩序使最完美的人類關係得以產生,這種關係是人類教育的主要來源。 人受教育時開始的方向,會決定他未來的生活方向。 教育是一個讓自己發現自己無知的過程。 就算你可以把馬牽到河邊,你也無法強迫它喝水。 母親應該不是讓我們依賴的人,而是教我們遠離依賴的人。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對某人的最大恩惠,不是讓他分享你的財富,而是要幫他看見自己擁有的財富在那裡。 自由是一種保障無心犯錯的權利,並非拿來故意犯錯的權利。 修行要尋訪善知識,不尋訪善知識而能夠開悟者,萬人中難得一人。 即使千言萬語,也不及一件事實留下的印象那麼深刻。 為孩子建築教室,勝於為成人建築監獄和絞首台。 教育之於靈魂,猶雕刻之於大理石。 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將人的心思轉變成為一個活的泉源,而非變成一個儲水池。 教育的目的,是要讓每一個人能繼續進行自我教育。 兒童本來就該拒絕成為,實現父母未達成之夢想的工具。 任何一位良師益友,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都只能引你上路,真正讓你學到本事的是自己。 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它的果實是甜的。 黃金需要打造,孩子需要管教。 父母在責罰孩子之前,先要檢討自己。 現在的孩子們是比以前聰明很多,但是他們的聰明往往沒有用到正途上去。 不良少年越來越多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我們責難得太多,而以身示範的情況太少所致孩子在最沒辦法獲得愛時,最需要愛。 告訴人們一千次,他們該怎麼做,他們仍不會採信,只要示範一次,就能說服他們少花一半的錢,而多花一倍的時間來教養孩子。 養育孩子,陪著他們比送禮物重要得多。 因為自己的不足而非難別人,顯示出你缺乏教育;若反求諸己,顯示你的教育已經啟蒙。若不責難任何人,則表示你的教育已經水到渠成。 好的人在壞環境下難以成功,花也必須灌溉。 不負責任的父母很難養出負責任的兒女來。 孩子是映照父母行為的鏡子。 歷史是一種用實例教訓世人的哲學。 欲身任非常之事業,則必受非常之教育方可。 教育並不能改變人性,只能改良人性。 教育之最終目的是培養人格。 性雖善,待教而成。 教育的重大目的,與其說是裝備心智,毋寧說是鍛煉心智。 化妝有助氣色,無助氣質,有家產和有家教沒有太大關係。 你不能把蛇放進竹管,就別想要拉直它。 看起來最不像老師的人,往往傳授給你最多東西。 生養小孩的權利中,也包括了為他們奠定健全品格的責任。 自暴自棄,孤獨寡歡,離群索居,性情古怪——當老師最怕這種學生。 不要責怪壞孩子,責怪那些沒把他們教好的大人。 教育最大的目的,不是知識而是行動。 一個要教育別人的人,最有效的辦法是首先教育好自己。 事實就是最佳的教材。 母親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 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不僅是教你掙得麵包,而是使每一口都更香甜。 若是母親真愛她的孩子,就不會寵壞他,她會用慈愛與智慧來教養孩子。 愛是讓孩子敬畏而不是畏懼。 愛是對孩子關懷而不是禁閉。 愛是教孩子自立自強,而不是自私自利。 愛是教孩子學習流汗,也學習流淚。 教人應以身作則。 教子無成者,是在養賊。 管教之道,溫和勝暴怒。 模範尤勝教條。 一位父親勝過一百位校長。 人類並不是完全照著天生的稟賦生活著,還必須經過後天的栽培,才能繼續地生存。 教育使人們易於領導,但難於驅策;易於管理,但不可能奴役之。 你無法教人任何東西,只能協助他從內心去發掘。 教化人不在於多談。行為好,可以感動人心。 教訓子女,宜在幼時,先入為主,終生不移。 兒小任情驕慣,大了負了親心。費盡千辛萬苦,分明養個仇人。 教子孫學吃虧、學謙恭、遜讓,定是昌盛根基。教子孫學刻薄、學討便宜,便是災殃先兆。 教子弟,以變化氣質為先。刻薄者宜教之以寬厚。暴戾者宜教之以溫和。浮華者宜教之以誠實。淺露者宜教之以含藏。輕躁者宜教之以持重。 處罰必須基於一種了解,才能發揮感化的作用。 為了善導行惡的人,論斷他們的缺點是不必要的,重要的是——喚醒隱藏在他們內心的良知。 從人心中湧出的好言行,與良好的範例一樣有益。 佛是教育家,不是政治家,他慈悲的教導眾生,從不控制眾生。 對別人最好的教育,是你的一切言行。 養子不教如養豺虎。 不去告訴別人要怎麼做,就先做給他看。 天下治亂,在於家庭中,操之有道與否。 一枝嫩竹很容易彎曲成形,但是竹節長粗後,就很難再改造。 世無聖賢之士,由少聖賢之母所致。 聖人不責人至於無過,惟多方誘之改過。 鐘不扣不鳴,人不勸不善。 養子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 曲木惡繩,頑石惡攻,責善之言,不可不慎也。 教學生宜嚴,嚴氣足以平躁氣;但不可太嚴,太嚴叛逆心易起。 以身為教,以德為范;如熔金銅,傾入模中,模直則直,模曲則曲。大小厚薄,未入模之先,已可預知,況出模乎。 責善,要看其人如何,又當盡長善救失之道。 愧之,則小人可使為君子;激之,則君子可使為小人。 恩怕先益後損,威怕先松後緊。先益後損,則恩反為仇,前功盡棄。先松後緊,則管束不下,反招怨怒。 勿指摘其所忌,勿盡數其所失,勿對人,勿峭直,勿長言,勿累言,犯此六戒,雖忠告,非善道也。 善化人者,心誠色溫,氣和詞婉,容其所不及而諒其所不能,恕其所不知而體其所不欲。 人非木石,未有不長進者,我若嫉惡如仇,彼亦趨死如鶩,雖欲自新而不可得。 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 溺愛如同毒藥。兒童乃照寫父母之鏡。 一個孩子的未來命運,永遠是母親的工作。 教人有二:成人之長,去人之短。 天才出於困厄。 天才就是專註。一個人追求目標的渴切與堅毅,如果能像一隻鬥犬豎起每根頸毛追逐一隻貓一樣,他必能得到他所應得的。 天賦才能就像天生的植物,也需要後天的學習來修剪。 那留心小事的人就是天才。 輕易地做到別人感到困難的事,是人才;做到人才所不能做的工作,是天才。 才能即是一種恆久的耐心。 善用你的才華吧!如果沒有小鳥棲息樹上歌唱,樹木也不過是一塊安靜的地方。 才華只有在你善用它時才有價值。 每一個具有精明觀察力而堅持到底的人,不自覺地變成天才。 人們把成功歸於天份;其實天份只是刻苦而已。 需要往往激發出天才。 具有尋常才幹但有非常恆心的人,一切均可獲致。 天才是金礦中的黃金,有才幹的人是發掘它出來的礦工。 天才是帶著自己的燈火,找出自己道路的人。 天才只是無限的慘淡經營與勤勉。 天才是智慧的眼睛,是思想的羽翼。它常走在時代前面,是時代的先驅者。 愛迪生:「我不認為自己是天才,我只是盡自己的能力去作而已。」 你可由一種現象看出來,有一個天才在這世界上出現,那就是一些蠢才們都聯合起來反對他。 瓜是生在純粹肥料里的最甜,天才是長在惡性土壤中的最好。 橫溢的天才一如沃土,如不加耕耘,可能只長莠草,而不產葡萄或橄欖供人享用。 常識是本能,而豐富的常識即是天才。 天才是作他需要作的事;能力是作他能夠作的事。 天才是由百分之一的靈感,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所組成的。 天才常被認為是一種忍受痛苦的無限能力。 天才的秘訣,即在於能夠一直保持童年的那股赤誠至老。 天才永遠知道可以不把什麼放在心上! 天才最強烈的特色之一——有能力點燃自己的火。 才氣就是長期的堅持不懈。 對自己不滿足,是天才的根本特徵。 凡事只要用心,千里馬總會遇上伯樂。 恆心與天才,流向同一大海。 令平凡人目眩神迷的曠世才華,通常只是他們堅苦卓絕的表現而已。 世界上有天才,但是他下的苦功比別人深。 所謂天才,只是指忍受無窮痛苦的雅量。渡河的木筏儀式只是要輔助我們的學習,不是我們所要學習的正題。 佛陀只能指出修行的道路,卻不能替我們修行。 所有的教導只不過是譬喻,用來幫助心靈看到真理。 所有修行的標準,都是為了洞察和見到法的善巧方法,人們應當依法實踐。 透過教法的實際應用,才是真正的護持。 如果你只是經過了受戒儀式而沒有去反省戒條的意義,要進步是很困難的。 佛法就是一方面要使人類種種互相侵害的事減少下去,一方面要使人類良善的德性行為增長起來。 就像蜜蜂只汲取花蜜,毫不破壞花瓣的美麗和芬芳一般。仁者隨緣而住,亦只是吸取智慧,而不迷失於他物之中。 為了拔除扎在腳上的刺,往往必須藉助另一根刺,而腳上的刺一旦拔除,兩根刺同時都可以丟棄。同樣地,為了除去蒙蔽「真理」的無知,知識有其必要性,但要知道,知識只不過是一種工具。 經典的教化,只是方便令我們明心見性,不是要你對文字執著。 法是渡河的木筏,而不是為人執取,負在背上用的。 佛是眾生葯,眾生病除,葯亦無用。病瘥(瘥:病癒之意。)樂除,佛魔俱掃,始於此大事因緣有少分相應。 趙州:「佛之一字,我不喜聞,自性無名,心佛眾生,皆是假名。」 司空本凈禪師:「佛是虛名,道亦假名,二俱不實,總是假名。」 心如明鑒,萬象歷然。佛與眾生,其猶影像。涅槃生死,俱是強名。 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大道不在言也,非言無以顯道;佛法不在學也,非學無以明法。 認定死語,重增虛妄,輾轉惑亂,無有了期。 道本無言,因言顯道,若真體道之人,通之於心,明之於本。 言以詮理,入理則言息。 不起諸見,無一法可得,不被法障。透脫三界凡聖境域,始得名為出世佛。 得魚忘筌,身心自然,達道識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 從前所有一切解處,盡須屏卻令空,更無分別,即是空如來藏。 為有貪嗔痴,即立戒定慧。 本無煩惱,焉有菩提。 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佛說法四十九年,未曾說一字,以其與真如本體無關。 萬法已知便應舍,因其妄心也。妄心變幻無常,故法亦無常,名為因緣,名為方便。 若人慾識佛境界,當凈其意如虛空;外無一法而建立,法尚應舍況非法。 彩雲端里神仙現,手把紅羅半遮面;急須著眼看仙人,莫看仙人手中扇。 若欲悟道真體,莫除聲色言語,言語亦是大道。 執法坐禪,如蠶吐絲自縛。法性本來圓明,病癒何須執葯? 法本如渡筏,得渡不執筏。處世態度要有接受別人忠告的雅量,別人才會誠懇地對我們提出忠告。 人類改造一切,唯獨沒有改造自己。 恕自己一過,則萬過必從之而生。 承認過失決非恥辱,此不過所謂「昨非而今是」耳! 接受忠告就是增加自己的能力。 求得進步之方法,在於能接受別人切實的規勸。 每一個人都會有一些優點和缺點,但是缺點比優點容易暴露。 不論你卡在哪裡,堅持到底,直到你解決它為止。 當我們開始修行時,才能真正地開始看到自己的過失。 承認錯誤,並不表示你就不必改過。 我們練習著去將我們的犯錯減少,不去為惡也不說惡語,這就是佛法了。 專註別人的錯毫無益處,你更該做的是看好自己的過錯。 身體只是一種工具,供你用來造善業,並盡你所能地全部還清你所負的舊惡業。 處理錯誤的方式是:有寬大的胸襟承認錯誤,有足夠的智慧從中學習,並聰明到足以彌補之。 人們常以為犯小過無傷大雅,那知更大的失敗常是小過導引而來。 知過而不認過,是最大之過。 喜聞過者,忠言日至;惡聞過者,諛言日增。 公開懺悔有益於靈魂。 人皆知滌其器,莫能洗其心。 病莫大於不聞過;辱莫大於不知恥。 念自己有幾分不是,即我之氣平,肯說自己一個不是,即人之氣亦平。 過莫大於縱己之欲。惡莫大於言人之非,病莫大於不知己之失。 雲去而本覺之月現;塵拂而真如之鏡明。 那個名叫「失敗」的媽媽,其實不一定生得出名叫「成功」的孩子——除非她能先找到那位名為「反省」的爸爸。 高雅的人時常清除內心的污垢,就如同工匠清理銀礦中的雜質。 懺悔包括改過。 雷霆之怒盡當息,虎狼之威人不同。 將錯誤推給別人,是一種極為脆弱的託辭。 最急需改變的不是你的收入、職位、房子,而是你的觀念和信念。 智慧來自於自省,也就是花時間去探討你之所以成為你的原因。 反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 看自己的前面,不如看自己的內心。 我們在自己身上發現了別人對我們隱瞞的東西,我們也從別人身上認出了我們對自己隱瞞的東西。 知道在適當的時候自動管制自己的人就是聰明人。 一個人要研究和反省自己的過錯,否則,還會犯同樣的錯誤。 為一件過失辯解,往往使這過失顯得格外重大,正像用布塊縫一處小小的破洞,反而欲蓋彌彰一樣。 但見己過,不尋人非。 我們必須獨自為自己的解脫而努力。 人的心也像庭園一樣,每天都要整理,才不會雜草叢生。 只見人之過而不知己之失,乃愚昧的天性。 知過則已改過了一半。 人患不知其過,既知之而不能改,是無勇也。 人皆有過,唯愚者執過而不改。 懺悔對靈魂有益。 聰明人往往從別人的錯誤中糾正了自己的錯誤。 假如每個人對自己的一切都心滿意足,世界就永遠得不到改善了。 人人都想改變世界,卻沒人想到改變自己。 我所做的各種正確行為,我已不掛在心上,但是無心犯下的錯誤,卻如幽靈般地不肯從我眼中消失。 年輕時犯的錯誤尚可原諒,但是到老年時還犯下同樣的錯誤,就罪不可赦了。 阻撓改變的最大阻力就是自己;除非自己能先改變,否則事情不會有所改善的。 人生的致命傷之一,便是常用時間在自責,而不是用時間在成長。 要改變命運,先改變個性。 成功屬於能夠自省的人。 當你見到在你身、語、意上的過失時,你必須警惕自己,別留待他人來告誡。我們必須迅速地改善自己。 假使我們對惡行不具任何恐懼,那麼,我們在心靈道上的增長就會受到剝奪。 如果沒有在修行上努力,不去抵抗自己的心,而讓它隨著你的情緒漂浮,就好像父母放縱孩子的所有欲求,那樣好嗎? 慚愧與恐懼是世間的護法。 接受別人之難,在於他們如同一面鏡子,反映出我們自己的缺點。 曉得自己是凡夫才好修行。 只看到別人的過失,不審察自己的過失,是我們最大的無明習氣。 戒是戒自己,求懺悔即是戒。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我們苦,是緣於自己的行為;我們苦,是因為我們賦事物以價值。 想要功德卻不停止惡行,那樣,將永遠找不到功德的。 破除執障心彌普,洗盡貪嗔意乃衡。 「文過」乃是最可恥之事。 常當勤心懺,無始一切罪。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前。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嬌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 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自家過失,不消遮掩;遮掩不得,又添一短。 吾人終日之間,所言所行,所思所慮,須知有多少過差,多少邪妄,有則改之,此為修身第一事。 人一日不知非,則一日安於自是。若能日日知其非,日日改過,則此身為義理。 生之身,可以造命。 人間之大智,在乎洞悉本身之缺點。 悔悟——就是承認自己每個階段的罪惡與缺失。 悔悟——就是拒絕自己內在的一切惡劣成分,凈化心靈,讓心靈準備向善。 智者改過遷善,愚者恥過逐非。 以慚愧心為質的衣物,要比任何衣裝來得美麗。 當敵人譴責你時,你更要仔細聽,因為那些正是能找出你微細缺點的人。 如果要我找出一項,最容易帶給人們惡運的人性弱點,那就是拒絕認錯。 平庸的人,會為了別人的一點批評就大動肝火,只有智者,懂得從批評他的人那裡得到學習。 當我們被流言中傷的時候,必須先冷靜下來,反觀自己,如果它具有真實性,那麼我們就應該摒除恩怨、閉門思過,並且鼓起勇氣重新做人。 學習拔除因無知而來的頑劣與叛逆,任何時候都不嫌太晚。 「知恥」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無有羞恥心的人,容易陷入罪惡火中。 見過所以求福,反己所以免禍。常見己過,常向吉中行矣! 人若沒有知恥心,便好像病入了咽喉,雖有了好葯也吃不下。 我們應該感謝為我們指出缺點的人,當然,缺點並不因被指正而消失,但我們會因為缺點而良心感到不安,並從那些缺點之中走出來。 人越不知足,對自己的內在,就越缺乏改善,就越容易把自己的無知表現在外在。 讓我們當自己最嚴格的批評家。在自己見不到的地方,更要衷心歡迎別人建設性的善意批評。 否認自己的過失一次,就是重犯一次過失。 多花時間自我改進,不浪費時間批評別人。 凡是不為你的良心所贊同的東西,你必須對它提高警覺。 意識不到自己的過失,等於讓過失逐漸擴大。 每個人都有缺點,而剋制和改正這些不良的特質,就是成長和成熟的過程。但是,如果不求改進,又不被別人認同,這時自我膨脹的心態,會認為別人在嫉妒你。 我們的煩惱、不安,主要是因為我們忘了改變自己,而只想改正他人引起的。 希望衣著合身、舒服,必須以布料配合適宜的剪裁。同樣地,要使生活舒適、自在,就必須修整自我,適應任何環境。 不知反省的人,永遠看不見自己那張臉上,已經貼滿了一種叫做「無知」的標記。 一切的信心,應該附帶冷靜的自我反省。欠缺自我反省的信心,往往變成自大自誇,不但無利於行動,反而有極大的害處。 人總是喜歡責難別人,僅僅著眼於別人的過失,卻任由自己的惡念不斷擴大,以至於越來越難以改善自己。 「惡」就像滾石一般,在山頂時,連小孩子都能推動,一旦想要阻止它時,即使是巨人也抵擋不了。 智者每日皆檢討、反省自己的言行,愚者每日皆困擾於他人的言行。 放縱自己的慾望,是最大的禍害。談論別人的隱私,是最大的罪惡。不知自己的過失,是最大的病痛。 多聞並不一定能夠增長道力,要善於觀照,觀照即行,才能糾正自己的錯誤。 我們的本性是真實的、永恆的、慈悲喜舍的;而凡夫的心卻永遠在變化,虛妄而不實在。因此,我們要從不斷地觀照中修正我們的心,回復到我們生命的本來面目。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將扭曲的事相轉正,隨時觀照內心,使我們的心每天都有進步。 修正自己的念頭,即是大修行人。 儒家曰——吾一日三省吾身。 佛家雲——真觀照,保持秒秒安詳。 以菩提道為前提,要多看別人的優點,並從別人的錯誤中,來警惕自己。 常常原諒自己的人,往往得不到上蒼的原諒。常常責備自己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諒解。 犯了過錯,造了罪業,別人知不知道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己知道。 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一個常常看別人缺點的人,本身就不夠好,因為他沒有時間檢討自己。 凡愛說人不是者,往鏡前一站,鏡中出現一個醜陋的影子,才知正是自己尊容。 勇於接受別人的批評,正好可以修正自己的缺點。 人之所以平凡,在於無法超越自己。 去山中之賊易,去心中之賊難。 當你的錯誤顯露時可不要發脾氣,別以為任性或吵鬧可以隱藏或克服你的短處。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思想,見解與念頭,做個正正噹噹、俯仰無愧的人。 人於改過,不可因循退縮:小者如芒刺在肉,速為抉剔;大者如毒蛇嚙指,速與斬除。 不二過的人,每天都擁有新的生命。 學佛法的最根本課題,是自我突破。 莫輕小惡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 把鹽叫成糖,鹽也不會變甜的。人不從內在改變自己,別人再多的讚美也是徒然。 當感謝告訴你缺點的人。 責己者,可以成人之善;責人者,實以長己之惡。 不納智者之忠告,猶如大海小舟,失去方向。 痛苦地回憶過去,不知悔改,即是愚痴。 心垢由反省而知,由懺悔而除。 反省是認知自己的不二法門。 懺悔方能消宿業,竭誠自可轉凡心。 當你做錯事情,如果你能向對方誠懇地說:「我真的錯了。」則大事化小,小事自然化無。 修行就是修正錯誤的見解與看法。 懺悔之中即包含了改過向上的決心。 我人有過為人譏笑,則罪可除,不受天譴;若陰私己過隱而不發,人愈敬我,天愈罪我。 寬容己非,讓自心光明黯然失色。 當人決志揚棄錯誤,斷除非分的欲求時,便開始了 少分心安的真正人生。 愚痴的人,老是看不到自己的缺失,更聽不到別人的建言。 聖人能「不二過」。我們不能做到,但學習「不三過,不四過」。總之,一定要改過。 接受忠告,實即增加一己之能力。 錯誤最多者,莫過於不承認錯誤的人。 浪子回頭,仍不愧為君子。 貧無可奈唯求儉,拙亦何妨只要勤。 知過能改,便是聖人之徒;責惡太甚,終為君子之病。 才覺己有不是,便決意改圖,此立志為君子也;明知人議其非,偏肆行無忌,此甘心為小人也。 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須要刻刻檢點自家病痛,蓋所惡於人許多病痛處,若真知反己,則己亦有之。 持己當從無過中求有過,非獨進德,亦且免患。 怒宜實力消融,過要細心檢點。 世人喜言世間無好人,推原其病,皆從不忠不恕所致,自家便是個不好人,更何暇責備他人乎? 自恕之人皆日蹈於刑而不知憂,日倖免於刑而不知愧。 反省是智慧之開端,是進德之根基。 改過遷善則其德日新;文過飾非則其惡日積。 後悔之淚,能洗罪過之污。 不承認錯誤,並不代表沒有錯誤。 想要發現自由和快樂的真我,有四把金鑰匙,它們是:一、真誠地自我改變。二、親近善知識。三、自我誠實。四、鍥而不捨。 誠懇地對自己下功夫,絕對功不唐捐。 只要我們肯誠實地反省,真理就會把消極的自我摧毀。 不先改變內在的自我,而只企圖變換外在的環境,是一種悲哀而愚蠢的浪費。 沒有一樣外在的進步,不是基於內在心靈的改變。 丟下過去錯誤的包袱,了解日新又新的真理。 若能時時自我反省,過去所作所為皆可成為修養自性的良藥;反之,若只懂得怨天尤人,說別人的不是,到頭來吃虧的還是自己。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頭髮長了知道理,指甲長了也知道剪,心染了污垢卻未曾留意、洗滌。 終日不見己過,便絕聖賢之路;終日盡談人過,便傷天地之和。 不高己德,不疾彼能。自察於行,不舉他過。於一切處,悉無妨礙,自然快樂。 「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未來種種譬如今日生。」有志於改過者,並不畏懼過去的過錯曝光,因為他已獲得了新生命。 觀察他人的過失終會成為自己墮落的親因。 學道人逐日但將檢點他人底工夫,常自檢點,道業無有不辦。或喜或怒或靜或鬧,皆是檢點時節。 處處自反,刻刻自守,件件恕人。 人一無恥,便如病者閉喉,雖有神丹,不得入腹矣! 每事責己,則己德日進。以之處人,無往不順。 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 貴莫貴於求過,病莫病於愎諫。 有過不可辭謗,無過不可反謗,共過不可推謗。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學者不長進,病根只在護短。 常常看得自己有不是處,學問便有進無退。 工於論人者,察己常疏。 凡人唯能悔,然後能進德。 知過非難,改之難。言善非難,行之難。 從人反躬者,鮮不為君子;任己益非者,鮮不為小人。 心過難改,改心過,則無過矣! 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自家有過,人說要聽。當局者迷,旁觀者醒。 自家過失,不消遮掩。遮掩不得,又添一短。 至難發者,悔心也。至難持者,亦悔心也。 若失本心,即當懺悔。懺悔之法,是為清涼。 一個人能對另一個人虛偽,就能對兩個人耍詐。 虛偽作假是生活中最累人的事。 即使你能暫時騙過所有的人,或是一直欺騙某一部分的人,你也無法永遠欺騙所有的人。 一個人的名聲就像一道籬笆,是無法用粉刷來鞏固它的。 一個好的推諉借口或許長期有用,但終究無法永遠有用。 喜歡設圈套害人的人,往往是落在自己的圈套里而不自知。 寶石雖落在泥土裡,仍是寶石;沙粒雖被吹到空中,還是沙粒。 一個人如果太過自滿,這表示他是不學無術的。 要掩飾無知,往往比獲得知識來得更難。 一個人的好壞,可以從他所愛好的東西來判斷。 一個人的虛榮心和他的愚昧是成正比的。 欺瞞或許一時有效,但誠實卻是永遠有效。 愚昧的人總是花最大的心思去掩飾錯誤,而聰明的人則盡最大的力氣去矯正錯誤。 談話內容空洞的人,腦袋必然也是空無一物。 認識事物的全貌才算真認識。 信用要花長時間建立,卻可以在瞬間失去。 天生的美遠勝於粉飾的美。 在道德和在幾何上都是直線最短。 扯了一個謊的人,一定被迫得再編造二十個謊言去支持它。 作了一件錯事而對別人撒謊以企圖隱瞞的人,是同時作了兩件錯事。 一個被殺死的謊,有如一隻死去的黃蜂,雖然已經死亡,還是會刺人。 粗俗的真話,勝於文飾的謊言。 一旦撒了一次謊,便需要有很好的記憶力去把它記住。 沒有寂靜時刻,就沒有真正的音樂存在,那麼所有的聲音將只不過是噪音而已。 世上最悲哀的事,莫過於說謊。 說謊的唯一報酬,就是以後即使再說真話也沒有人相信了。 誠實不須假手於筆墨,美貌不須假手於粉黛。 借口比謊言更可怕,因為借口是設了防的謊言。 言語要誠實——這是一個撲滅煩惱的工具。 說「我不知道」,也比說謊好。 有耳語發生的地方就有謊言。 直截了當永遠是最佳方法。 你或許偶爾能欺騙別人,但卻無法欺騙自己。 你不可能永遠欺騙所有人,因為有些人也正忙著騙你。 謊話可暫時應付,卻沒有未來可言。 假使你能使自己成為一個誠實的人,你便可以確知這世界上已少了一個壞人。 君子忠人,況己乎;小人欺己,況人乎。 不患不聰明,患不篤實。 巧偽不如拙誠。 「真」好似一面明澈的鏡子,人間的一切醜惡與虛偽都將在它面前無所遁形。 人可欺而心不可欺;心可欺而天不可欺。 真實是靈魂的面孔,虛偽是假面具。 「他們說」這三個字里,有一半謊言。 內不以自誣,外不以自欺。 近乎真理的任何事物都是十分謬誤的,而且是屬於最危險的錯誤,因為它那麼接近真實,更易令人誤入歧途,真實的知識必須是精確的。 雖然受騙者心中感到深刻的劇痛,可是欺詐的人受到更痛苦的良心鞭責。 罪惡雖然可以掛上美德的面具,唯有真正的美德才能屹立不搖。 存心光明正大,言論光明正大,行事光明正大,斯之謂君子。 「真誠」是生活的最佳品質。造作就是低俗。 如果你無法忍受別人對你說謊,那麼你就不該對別人說謊。 說謊者所受的懲罰,絕不在於別人不相信他,而是他不能相信別人。 人如果能摒棄虛偽,就會獲得極大的心靈平靜。 過多的讚美有如放八十顆糖的咖啡,能喝下去的人很少。 沒有人能有足夠好的記憶,去做一個成功的撒謊家。 縱使情非得已,也別向你最好的朋友——你自己撒謊。 要求報酬的誠實,算不上是誠實。 謊言總有被揭穿的時候。 向銀行貸款,銀行主要是以品格取人,鮮少只考慮貸款人的名望,因為他們知道,有些人不過是浪得虛名罷了。 誠實是一種精神上的特質,不是金錢所可以衡量的。 除非你自己完全的誠實,否則你將無法擁有真正的自由。 欺騙自己的同時,正是傷害了自己品格的開始。 以實待人,非唯益人,益己尤大。 幾乎每個人都將自己的一部分生命,浪費在試圖表現出某些自己並不具備的品格,或贏得某些自己無法享有的喝采上面。 罪惡有許多工具,說謊卻是可配上它們的柄子。 老實人是上帝最高尚的作品。 喪失信用的人,無異於死亡。 除非是出自你的肺腑之言,否則絕無法使人由衷地感動。 你必須先對自己忠實,然後,才不會去欺騙別人。 行事重在不欺,名如其實。 一兩重的真誠,其價值等於一噸重的聰明。 巧偽不如拙誠。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 口惠而實不至,怨菑(菑:同「災」。)及其身。 做人最忌取巧,萬事相待以誠。 君子不以言舉(舉:引薦。)人,不以人廢言。 以實待人,非唯益人,益己尤大。 處己、臨下、事上,皆當以誠為主。 人可欺而心不可欺,心可欺而天不可欺。 天下事,成於公而敗於私,成於真而敗於偽。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以誠感人者,人亦以誠而應。以術馭人者,人亦以術而待。 存心光明正大,言論光明正大,行事光明正大,斯謂之君子。 修己待人之道,總以誠字為主。修己不誠,則萬物無成,一生惟偽。待人不誠,則親疏皆成敵國,言行皆是糞土。 遇詭詐人,變幻百端,以至誠待之,彼術自窮。 不誠則天下無能成之事,至誠則天下無不成之事。 誠則金石可穿。 誠為宇宙之動能,誠為道德之泉源。 君子言善行善,則千里之外應之;言行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 君子之言,信而有徵(征:證明。)故怨遠於其身。 口吐真言,永遠豎立;舌說謊話,只存片時。 無論為了什麼目的,虛偽的辯論,都是站不住腳的。 欺騙絕不是件好事,如果你聰明到將自己也騙了,那又如何呢?你只不過成為聰明反被聰明誤的犧牲者罷了。 一個人從說謊所得到的全部收穫是——當他說真話的時候,別人不相信。 圓滑、虛偽不如樸拙、誠實來得好。 作偽的人,常能裝飾至最美麗,猶如燃放煙火,雖一時璀璨,不久亦熄滅。一個人行事的真偽,是逃不過他人的眼睛的。有內心的信實,始有外在真誠的表現。 說謊的人,好像是希望自己隱藏在濃霧裡,如果他左右移動,就有碰著真理的危險,因為,一俟濃霧消散,他便完蛋了。 一個成熟的人必定講理。「理」——不在緊握的拳內,不在如簧的舌里,而在誠實的心中。 真實的話語,經常是單純的,是每個人都能了解的,而且,含有最深刻的思想。 有些人覺得自己的謊話非常高明,以沒被人察覺而沾沾自喜,引以為傲,這種自欺欺人的行為,只是讓你更看不清楚真相。 誠實的語言,必須配合誠實的意圖。 一個說謊者,必為自己的謊言所害。 任何虛偽,若沒有再捏造其他的虛偽,是無法成立的。 我們要立即斷然地捨棄所有一切矯飾性的虛言、妄語,就如同我們躲在圍牆後面過活,這是使生命落入虛假及不自在的原因。 誠實才是道德的核心。 誠意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它可以改變一個人。 只要你說實話,就不必常常發誓。 一個人真正重要的是真實的品格,而不是自我塑造的假人格。 信用是成功的夥伴。 良心是每個人最公正的審判官,騙得了別人,卻永遠騙不了自己的良心。 處世無奇但率真。 當你對自己誠實時,世界上沒有人能夠騙得了你。 欺世瞞人都容易,惟有欺瞞自己良心最難。 凡事心存誠懇,而不虛情假意。 信用能使敵人低頭。 善意的謊言,卻留有疤痕。 靠無理、僥倖而成功,必以悲劇來結束。 誠——可以終身奉為圭臬,而從不妄語開始做起。 一個人若明知故犯而說謊,則任何壞事都做得出來。因為做了壞事,所以就非說謊不可;因為說謊話,所以就會毫不在乎地去做壞事。 「誠其意」要像厭惡腐敗難聞的氣味,要像喜愛美好的顏色一樣的發自內心。 出納不公平,語言多反覆,必是小人奸貪之輩。 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見。 撒謊是罪惡的根源。 平生無一事可瞞人,此是大快樂。 遇事只一味鎮定從容,雖紛若亂絲,終當就緒;待人無絲毫矯偽欺詐,縱狡如山鬼,亦自獻誠。 虛假的愛實在可恥。 一切榮耀歸於真誠。誠乃心中真主。 人若失去了真實,生命便沒有希望可言。 有一天,你會發現,停止偽裝是多麼舒服的一件事。 我們必須把「真實」從「幻想」中分離出來,因為真實帶給人益處,虛偽帶給人傷害。 誠實而失敗勝於虛偽中得勝。 萬千巧言,不如誠實一句。 口稱真實之人,反多虛偽。 說妄語的人,是先騙了自己然後才騙人的。 人若不誠,一事無成。 謊言講得再逼真還是一句謊言。 暴力不獨自存在,也無法獨自存在;它常常與謊言交織不分。 一個小謊足以摧毀高風亮節。
推薦閱讀:

渡邊淳一經典語錄
珠璣語錄(179)
省庵法師語錄卷上 雜著 禱靈鰻菩薩文
再送二十條董洪濤博士關於艾灸的黃金語錄(續)
心靈語錄 修行篇(達觀法師)

TAG:語錄 | 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