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南海出手招招見血 美方已認定中國最可怕
2015年,黃海、東海、南海呈現出局勢嚴重冷熱不均的情勢。
黃海形勢趨穩趨緩。中朝、中韓間的漁業糾紛和摩擦得到部分緩解,朝韓間在海上也維持著少有的平靜,中韓劃界談判正式啟動,韓國依然在頻繁抓捕中國涉嫌「非法捕撈」的漁船,但漁業衝突事件大幅減少,兩國媒體對該議題的報道及炒作已明顯降溫。
釣魚島及東海局勢維持著消極穩定。中國海警和日本海上保安廳的執法船依舊在釣魚島領海進行共存巡航,但雙方都未派軍事力量進入這一海域,兩國也都無官方和民間人士上島開展主權宣示活動。
南海問題則延續緊張,長期處於國際輿論的焦點。各方圍繞菲律賓提請的所謂「南海仲裁案」、中國島礁擴建工程及漁業糾紛等議題,紛紛展現強硬立場,頻頻祭出軍事、外交、國際法及經濟等大手筆動作。毫無不誇張地講,南海業已成為南海爭端各方、東盟其他國家及部分域外大國的大爭之地。
火藥味十足但未出現重大摩擦
此次中國近海安全形勢的惡化始於2009年前後,6年多來,黃海、東海及南海形勢都曾險情不斷,權力博弈、海洋規則、海洋爭端等問題不斷發酵、不斷激化、不斷演變。然而,與前些年相比,即將過去的2015年依然有不少特別之處,似乎有可能成為新的轉折年。
一是外交、法理鬥爭凸顯,且呈愈演愈烈之勢。即便火藥味十足,2015年仍是近些年來少有的未出現重大海上對峙和摩擦事件的一年。與現場的相對克制相比,外交及法理鬥爭則顯得更為激烈、直白而「招招見血」。
在雙邊場合,各方的努力除了各自聲明立場之外,都未有大的收穫,高層訪問、對話及交往不斷,東海、南海問題雖都是重要話題,但在增信釋疑方面沒有取得重大突破。
在多邊場合,菲律賓等南海部分爭端方、美國等域外大國在香格里拉對話、東亞合作系列外長會議、東亞峰會、APEC會議等幾乎所有的亞太機制中極力向中國發難,美日等國還將戰線擴至七國集團外長會議及首腦峰會,菲律賓甚至在聯合國大會等聯合國平台上炒作南海問題。
在菲律賓、美國的惡意渲染之下,南海的法理鬥爭被上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菲律賓單方面提起的所謂「南海仲裁案」進入實際審議階段,7月7日至13日,海牙常設仲裁庭舉行聽證會,隨後於10月29日針對該案做出了「有管轄權」的裁決。11月25至11月29日,仲裁庭進行了實體問題的「庭審」。
此外,國際輿論中的法理鬥爭也日益如火如荼,美菲等國大肆攻擊中國在南海的維權行動和合理合法主張,諸如「中國南海主張不合理、中國人工島礁沒有12海里領海、中國違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不實之辭在國際輿論中廣為傳播;日本則於7月22日在其外務省網站詳細公布了中國東海油氣田的照片,對中國在「日中中間線」以西毫無爭議海域的油氣開發大放厥詞,重新挑起所謂中國「盜採」東海油氣的話題。
外交和法理鬥爭等「文斗」方式已被部分爭端國和域外大國視為最現實可行的與中國鬥爭方式。
【2016年前瞻】
外交上,美國等國將繼續炒作南海「軍事化」問題,在單邊及多邊場合敦促中國信守所謂「非軍事化」的承諾,並繼續兜售其「三不」凍結倡議,以期在大環境上對我進行規制。除頻繁向中國直接施加壓力外,美國必然還會繼續鼓動東盟內部在南海問題上對中國形成統一立場,推動菲律賓等國的聯合,鼓動區域外力量日本、澳大利亞、印度甚至是歐盟加大介入。美國還妄圖構建針對中國的多邊安全機制如聯合巡邏等,包括在東盟內部推動美國-東盟版的「南海行為準則」,以求徹底對中國進行孤立。伴隨美國「大選季」的臨近,美國政府在南海問題上的態度只會更加強硬。
中日總體關係有望延續緩和勢頭,然而日本始終沒有放棄通過炒作東海、南海問題獲得更多籌碼的打算,而且為給國內「修憲」造勢,安倍也需要在外交上維持一個較為緊張的形勢。
法理上,中國南海法理保衛戰已進入關鍵期。2016年仲裁庭將就所謂「南海仲裁案」做出最終裁決。當然,這種裁決並沒有強制約束力,美菲等國也不可能寄希望中國接受,他們的目的無非是想通過仲裁,推動國際上在島礁性質、斷續線等法理問題上形成不利於中國的定論,從而掏空中國在南海的主權及主權權益。
而無論仲裁最終結果如何,美菲一定會藉機利用,加大在輿論上對中國的抹黑力度;若結果不利於中國,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即便不乘機發起新的針對中國的訴訟,也可能在輿論和法理上進行渲染。
「消耗策略」延遲東亞海上權力轉移
二是美日等大國針對中國的海洋戰略調整日漸清晰,亞太大國間的海權競爭正日益超越海洋爭端,成為東亞近海的主要矛盾。
近年來,隨著中美亞太實力差距的快速縮小,美國戰略焦慮感日益強烈。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美國即開始醞釀製訂更為清晰的對華海洋政策,截至目前,美國已基本上完成了戰略設計,在2015年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21世紀海上力量合作戰略》、《亞太海上安全戰略》等重量級戰略文件中,都異口同聲地提及涉華海洋爭端特別是東海、南海問題,片面指責中國的維權行動,並大幅強調中國所謂「反介入」能力在西太平洋對美國構成的軍事挑戰和威脅。
實際上,中國已被美國戰略界認定為最大的海上威脅,所謂「島礁擴建改變現狀」不過是美國行動的託辭,無論有無島礁擴建工程,有無航行自由問題,美國都會不斷加大針對中國的各種行動。
日本雖然有意緩解與中國在釣魚島問題上的對峙,在東海現場也保持著謹慎和剋制,但在戰略上,日本與中國的較勁卻在繼續升級。安倍內閣借口所謂「中國海上擴張」和「中國海上威脅」,在軍事正常化方面已取得實質性進展,強行通過新安保法案,利用「重要影響事態」、「存立危機事態」和「灰色地帶事態」三個核心概念,全面顛覆了原有的安保體制,在制度上徹底擺脫了和平憲法和國會在動武問題上的牽制和掣肘。
可以確定的是,從戰略到行動,美日都已將中國設定為海上的最大戰略競爭對手。
當然,在目前的地緣格局及時代背景下,這種海權競爭仍主要將會以非戰爭的博弈方式進行。美國和日本都不太可能寄希望通過戰爭阻止中國的行動。
綜合近期美國的官方表態、智庫研究成果、具體行動等情況,美國主要意圖是要在東亞近海與中國長期「消耗下去」,利用東海、南海問題消耗中國的各類資源,延緩或遲滯東亞海上權力轉移的進程。
「消耗策略」的重點是通過軍事、政治、外交、國際法甚至經濟等手段提高中國維權行動的成本,而非直接阻止中國在南海的維權行動。包括「航行自由」(FON)宣示在內軍事行動的目的在於威懾並策應外交、法理鬥爭,而非直接用武力迫使中國屈服。隨著中國繼續進行維權,美國將繼續加大籌碼,這種維權與維霸之間的矛盾將會更為激烈。
【2016年前瞻】
2016年,美軍很可能會繼續執行諸如類似FON的宣示或示威行動。美軍10月27日的行動備受其國內各界詬病,包括參議員麥凱恩在內的諸多知名人士批評稱,「美軍在宣稱『國際水域』的地區執行了一次『無害通過』的任務,實際上間接承認了中國在此擁有領海」,「美軍的行動不夠透明,白宮和國防部顯得有些猶豫或躊躇」。加之中國反應非常強烈,並對其進行了強有力的反制,而現階段美國又無意因南海問題與中國全面破局。因此,美軍今後的行動必然會做更周全的設計,按挑釁程度從弱到強依次可能有以下四種方案:在美濟礁等其所認為的低潮高地12海里內進行「無害通過」、在永暑礁等明確的岩礁12海里內進行「無害通過」、在美濟礁等所謂低潮高地12海里內進行「完全自由通過」、在永暑礁等明確的岩礁12海里內進行「完全自由通過」。
近期美國政策圈及學界的嚴肅人士傾向於認為,中國大陸控制的南沙七個島礁中,「只有美濟礁既是低潮高地,而且又不在其他南沙島礁的12海里內,不能作為其他島礁的領海基線」,「其敏感度最低,法理上可能的爭議較小」。而渚碧礁和南熏礁等可能的低潮高地距離其最近岩礁的距離都在12海里內,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13條規定,「如果低潮高地全部或一部與大陸或島嶼的距離不超過領海的寬度,該高地的低潮線可作為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因而「其他六個島礁確定無疑的有12海里領海」。
在以上政治及法理認知背景下,美軍下一步很可能採取上面的第三種方案,即在美濟礁12海里內進行包括停留、起飛艦載直升機、逼近拍照等「有害通過」動作(即「公海自由行動」),以「彰顯該海域國際水域的性質」。另一方面,出於兵力部署和行動方便的考慮,美濟礁至渚碧礁一線也會是今後美軍來犯的主要方向。
新版的《日美防衛合作指針》大幅提高了日美聯合遏制力,日本在日美同盟中的地位也由此得到了顯著提升;《新安保法》則從制度上給了日本軍事正常化的底氣。在這種形勢下,日本在面對中國時的信心必然會有所膨脹,這將加大中國在釣魚島及東海方向面臨的戰略壓力,並直接推高了中日兩國擦槍走火的風險。
美日維繫亞太舊有海上格局和優勢的努力與中國堅定維權間的矛盾開始全面系統爆發,美國面對南海爭端越來越不淡定,擔心中國將取得相對力量優勢,正從幕後走向前台,全方位在南海加強與中國的較量。2016年是美國的大選年,國內政治的壓力將更大;明年日本也會迎來參議院的選舉,如果安倍為首的自民黨贏得這次選舉,就有可能在修憲問題上取得突破。在此背景下,美日兩國對南海的介入只會繼續增強。眼下美國選定的博弈場是在南海,但如果形勢繼續對美國不利,美日等國很可能會在東海甚至是台海開闢「第二戰場」,推動「三海聯動」。日前,美國已進行新一輪大規模對台軍售,事實上重新打出台灣地區這張牌。
各國尚無「先發制人」軍事冒險方案
三是各方高度重視危機管控措施建設,「斗而不破」局面有望長期保持。
在爭端不斷激化、矛盾不斷尖銳的情況下,相關各方都在積極做各種軍事準備,以應對突發或萬一情況。不過與此同時,各方也深刻意識到,東海、南海形勢的「破局」不符合自身的整體利益。而且,無論是南海爭端,還是中美在南海的權力較量,短期內都難有結果、難有勝負,中日美東海博弈更不可能短期內見分曉。
因此,雖然部分國外媒體經常炒作「東海或南海必有一戰」、「南海局勢已到達臨界點」等話題,戰爭的烏雲似乎已經密布,但包括中美在內的各國都尚未有「先發制人」尋求軍事解決的冒險方案。特別是在中國現場「控局」和威懾能力顯著的情況下,東海、南海爭端走向衝突和戰爭的可能性並不大。
「要鬥爭但也要避戰」是美日菲等國的普遍心態。各國都在充分地未雨綢繆、準備打仗,但各方也看到了不斷增大的擦槍走火的危險性,一些危機管控措施也因此得以逐漸建立起來。9月18日,中美就重大軍事行動相互通報機制新增「軍事危機通報」附件以及海空相遇安全行為準則新增「空中相遇」附件完成正式簽署,中美危機管控機制建設成效顯著;中國與東盟「南海行為準則」的談判也進展順利,一致同意啟動建立各類熱線,並拓展了緊急情況下的溝通渠道;中日雙方在釣魚島等附近海域已經形成一定的現場默契,兩國也正在就海上危機預防機制進行接觸與談判以形成一些明確的規則。另外,中國與美國、印尼等國還在南海海域進行了多次《海上意外相遇規則》的演練,這提升了各自海上力量的專業性,有利於防止不必要海上危機的出現。
對建立危機管控機制的濃厚興趣,至少表明了各方在意願上不想發生武裝衝突和戰爭,這對管控形勢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戰爭往往是因偶然事件爆發的,擦槍走火確有升級為大規模衝突的可能;然而歷史經驗同樣指出,除非對抗各方(至少一方)有戰爭的意願,否則單純的擦槍走火或危機並不足以引發戰爭。眼下,各國決策者依然有著必要的理性,不管鬥爭多麼激烈,都十分珍視溝通渠道,極力爭取對話溝通機會。
【2016年前瞻】
鑒此,有理由相信,2016年在危機管控方面,中國與相關國家仍可以大有作為,各類鬥爭博弈還會繼續演進,外交及國際法等「文斗」有局部失控的可能,但海上現場失控的可能性非常小,和平猶可期。
對於中國而言,在加緊軍事準備、做好最壞打算的同時,更應重視「文斗」;要適應南海適度的緊張博弈模式,不能冒進,但也決不能綏靖。目前來看,中國南海行動預期增加的主要是外交上的成本,承受的主要是外交法理上的壓力。中國需要為緩和南海局勢做出最大努力和最大善意,但也需要保持戰略定義,不要自己嚇自己,特別要注意避免因「擔心想像中的局勢失控甚至是戰爭」而在外交及國際法鬥爭中進退失據。
推薦閱讀:
※南海再變天!菲律賓突然出一手,杜特爾特的南海政策「突然變了」嗎?
※外交講壇:南海局勢劍拔弩張
※挑釁中國後果很嚴重:越菲在南海找花樣作死
※如何看待越南兩大機場被黑客攻陷,屏幕顯示:「南海是中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