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問鼎」背後的古地圖籍

「問鼎」背後的古地圖籍 作者:前衛 《光明日報》( 2017年01月12日13版)

  【科學與人文】

左史倚相趨過。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左傳·昭公十二年》

  《左傳》里的這番話,是楚靈王對從鄭國來楚國「政治避難」的子革所說的,也是關於《九丘》最早的記載。

  那麼,《九丘》到底是一本什麼書呢?楚靈王又為什麼要提及這部上古奇書呢?大量的證據表明,《九丘》很可能是一部古地圖籍。

  有專家推測,或許可以從「丘」的含義來理解此典籍,它很可能是「實景地圖」,即用土丘的方法擺列九州方位,再標註各國封地、物產等信息。如果真是這樣,《九丘》應該是較為成熟的地圖了,中國地圖的使用歷史和地圖學的起源也可以大大提前。

  楚靈王以「問鼎中原」的緣故知名度頗高。他說這話的背景,是其不甘偏居一隅,先後滅了陳、蔡兩個華夏諸侯國,又修築了東、西不羹兩座大城,兵臨中原,在諸侯會盟中成功崛起。

  為了完成霸業,楚靈王重用倚相等史官,讓他們鑽研上古典籍《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等,希望能對諸侯各國的地理有足夠的了解,便於日後征討。

  在那個交通閉塞、諸國差異較大的年代,誰能擁有關於地圖的典籍、記載,和研究這方面的人才,自然就能握得戰爭先機。所以子革來到楚國避難,楚靈王特意把路過的史官倚相喊來,說了上面一番話,意思是楚國問鼎中原不僅有強大的軍隊,還有很多人才,尤其是熟知《九丘》這樣地理典籍的人才。

  事實上,春秋時期乃至夏商周,中國古代地圖就已經具備了方位、星象、圖示等諸多現代測繪要素了。有跡可循的古代地圖便有禹肇夏始分天下九州鑄九鼎刻物產圖、姬發將鳳鳴岐山伐商圖鐫於鼎上、周公旦營造洛邑實地工程測繪等。

  具體到《九丘》,特別是「丘」字,說法較多。一是《尚書序》所言取其「聚」的含義,二是夏禹時代的書都稱之為「丘」,三則是「丘」原本就有山川、區域、龐大、空墟、大冢的意思,這些都為地理名詞。還有,「丘」是隆起的地貌,如名為《九丘》,可視之為「立體地圖」,宛如今天的沙盤模型,將不同地理要素擺列其間,便可一目了然。

  提到「九丘」的古文獻資料,還有後人耳熟能詳的《山海經》。《山海經》中所言:「有九丘,以水絡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參衛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這裡記載得就更加明白了,按照水系環繞的九座山丘,名字分別是叫陶唐丘、叔得丘、孟盈丘、昆吾丘、黑白丘、赤望丘、參衛丘、武夫丘、神民丘。這和《尚書序》所稱「九州之志,謂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頗為一致。

  至於《山海經》所言的「九丘」和《九丘》是否為同一典籍,尚需繼續研究佐證,但《山海經》為研究《九丘》提供了重要參考。

  中華上古典籍,佚失甚多。與地圖學相關的典籍,存世者罕見。有些典籍,有其錄而未見其影,聞其名而未見其物,《九丘》一書就是如此。儘管尚未見有存世《九丘》,但筆者認為,有興趣的人可以循著相關蛛絲馬跡去探尋中華先祖關於地理的認知、關於古地圖使用的文獻記載,或許會破解更多的地圖學之謎。

推薦閱讀:

宗薩仁波切 | 一個現象背後真正的本質是空性
從女人身上,看她背後的男人
7歲女童悄然離家出走,背後原因竟是這些
莫言諾貝爾獎「背後的功臣」
背後支持如此強大,希拉里究竟輸在哪裡?(圖)

TAG:地圖 | 背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