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49

編號049-a/133–十番顯見之八 顯見不分

倒數第七行,我們先將經文念一段,對對地方:

阿難言:我今於此重閣講堂,遠洎恆河,上觀日月,舉手所指,縱目所觀,指皆是物,無是見者。世尊如佛所說,況我有漏初學聲聞,乃至菩薩,亦不能於萬物象前,剖出精見,離一切物,別有自性。佛言:如是如是。】

從這裡開始。這個經文的意思,一層比一層深。那麼我們讀這一節之前,必須要記住,前面阿難與世尊問答這些話,這個一大段,科題是顯見不分。阿難的疑惑是見與物象混雜,所以佛才教給他辨別的方法。

說到這個地方,我們要問一問,為什麼阿難會有這樣的疑問呢?這個疑問不但在佛法上,縱然在今天科學裡面,這個問題還是存在。現在科學裡面有個問題啊,就是精神與物質是不是有一個明確的界限?譬如說,動物與植物的界限,能不能劃得很清楚?植物與礦物的界限,有沒有辦法劃得清楚?確實是一個大問題。

那麼阿難此處的問題,就是見精與物象。物象在我們今天看就是植物與動物,相分。見精就是精神的這一部分。一個是講心,一個是講物,實在講很不容易劃清楚。你要是問為什麼不容易劃清楚?那麼在佛法裡面講很簡單,因為性與相是同一個根源的。

我們眼前所能夠感覺到的這個精神的世界,是阿賴耶的見分,物質的世界是阿賴耶的相分,這兩分都是從無明業相裡面轉變出來的。諸位稍稍要懂得一點唯識的道理,就曉得佛法將這個問題解釋得很透徹。那麼這是一切眾生吶,凡是觀察到這一個現象,一定會起疑惑的。

世尊給阿難的解釋,說得頭頭是道啊,我們聽了千萬不可執著。為什麼呢?執著就是病啊,執著就是迷。聽了佛的開示,不執著、不分別,這才是悟。悟才能得其真相,迷總是偏在一邊。那麼這也就是講的大乘或者是一乘佛法裡面困難的地方。

那麼在本經,我們看阿難尊者,阿難的確是相當聰明,我們看到他這個聰明程度,他的智慧,確實是比我們高很多。那他為什麼不開悟呢?那就是佛法里常講的隨語生解。佛一說,他馬上隨著這個言語啊,他就起解,就起分別,就生妄想。這是阿難所以不能開悟的地方,這個我們通常講是死在言下。

那麼像這些地方呢,我們都應當要學習。學個什麼呢?學個不隨語生解。不隨語生解這個境界就高了,那是什麼回事情呢?那是楞嚴會上啊,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所謂「反聞聞自性」,就是不隨語生解。所以能夠得到真相,「性成無上道」啊,這是得到真相啊。在二十五圓通當中,實在是觀世音菩薩提供了我們最好的修行範例,我們應當細心地去體會。

那麼這一段之前,是世尊因阿難不能辨別見分與相分,所以就教他,你在物象裡面去分析,把這個精明凈妙見元,把它分析出來,如同物象一樣,清清楚楚指給我們看看。諸位要曉得,物象裡頭有沒有見呢?當然有見。如果沒有見,我們怎麼會見到物象呢?雖然有見,可是你又分析不出來。這個裡面有兩番辯論。這是第一番,阿難就說了:

阿難言:我今於此重閣講堂,】就是精舍,佛講經的講堂,這是講近處。遠洎恆河,】講堂是說近,恆河是說遠,遠近一對。上觀日月,】日月是從高處。舉手所指,縱目所觀,指皆是物,無是見者。】遠近上下,仔細去觀察,全是物象,沒有見精啊。這個時候阿難就講了:世尊,如佛所說,況我有漏初學聲聞,正如佛所說,菩薩都做不到。何況阿難尊者示現的身份,是有漏初學聲聞,就是須陀洹的地位。菩薩都辦不到啊,須陀洹,他能辦到嗎?乃至菩薩,亦不能於萬物象前,剖出精見,離一切物,別有自性。這個自性是講的自體。下面是佛同意他的話,佛言:如是如是。一點都不錯。

我們再把底下一段經文念掉,給諸位再討論這個問題。佛復告阿難:】佛再叫著阿難說。如汝所言,】像你剛才講的話,無有見精,離一切物,別有自性。則汝所指是物之中,無是見者。這是就阿難前面一番觀察上說的。你已經認定了,這個萬象當中啊,沒有見精。那麼佛就隨他這一個認定,為什麼呢?這一個認定啊,還不見得是真實的,所以在反面還要來試探試探,看他的認定究竟是否正確,所以再從反面問他。今復告汝汝與如來,坐祇陀林,更觀林苑,乃至日月,種種象殊,這個象是物象,殊是差殊,不一樣。必無見精,受汝所指。

這一句是問話,意思是佛再告訴阿難,說你與如來現在一同坐在祇陀林,就是祗樹給孤獨園,不妨再仔細觀察觀察,眼前的林園,乃至日月山河,這些種種千差萬別的物象。如果說,這裡面必然沒有見精明元,意思是說這裡面果真沒有這個見精接受阿難所指,那麼一切物象之中,確確實實沒有我們自己這個見精啦。

汝又發明此諸物中,何者非見?】這一句話很重要了。你再向萬象之中,一一地去分析發明,認定這個裡面,確確實實沒有自己的見精?阿難言:我實遍見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見。這樣一觀察,又覺得自己的見性遍滿虛空萬象,無處而不在。下面就說得好啊:何以故若樹非見,云何見樹?】這個確實啊。若樹即見,復云何樹?】如果樹就是我的見性,那為什麼叫作樹呢?如是乃至若空非見,云何見空若空即見復云何空?】這個意思不必多說了,可以類推。底下是總結。我又思惟,是萬象中,微細發明,無非見者。這樣再一觀察呢,好像一切萬象當中啊,「無非」就是「是」啊,都是我的見性啊,沒有不是見性啊!佛也承認了,佛言:如是如是。

這就是顯示:無是無非是的道理。明白無是無非是,才能夠真正見到天地同根,萬物一體。這裡面哪有是哪有非呢?後面這一段,佛同意他,無有一物不是自己的見性,可以證實見性遍一切處。因此說是說非,都是過失。為什麼呢?有是有非,一定是對立的,才有是有非。如果是一體,諸位想想,哪裡來的是非呢?那麼見與相是一體,諸位要記住!經裡面說得很清楚,唯識裡面告訴我們,萬法唯識,識是能變,萬法是所變。能變與所變是一不是二。既然是一不是二,這個裡面如何去分一個是與非是?那麼由此可知,這個眾生無量無邊錯誤的觀念,矛盾的思想,都是不明了這個根源而生起來的。如果曉得這個事實的真相,一切疑問都沒有了。

經裡面呢,雖然是說得相當清楚了,古德唯恐初學不能一下體會這個道理,所以舉比喻說。像賢首大師經師《金師子章》裡面所講的,那就是從比喻說,以金做器,器器皆金。我們要拿這個比喻來解釋這一段經文呢,諸位就更容易懂了。比如這個金器、器皿,我們到這個銀樓去參觀,這個金器做了許許多多這個花樣,千萬種的樣式,美不勝收啊。那麼我們在這裡把金比作見性,把器比作物象。我們要是在這個裡面去找,譬如說這些首飾、手鐲、耳環之類的,我們看到許許多多,說了這些名字。我問問金在哪裡呢?在這許許多多這些器皿當中,我們去看金,你要只看到那些,這個是耳環,那個是耳綴,這個是手鐲,沒有看到金,沒有看到黃金,著相不見性啊。我單單要金,你拿個手鐲來,我不要手鐲,我要黃金,前面第一個比喻的意思。第二個比喻裡頭觀察呢,原來器器皆金呢。離了器找黃金,找不到啊。離了金找器,也找不到。原來金就是器,器就是金。那麼由此可知,離了物象找見精,找不到。給諸位說,這個見精明元不會獨立存在的。那你說好,我什麼都不見,我一張眼睛,那你總看到虛空了噻。那虛空還是境界呀,還是物象的一種啊。這個關係就跟金與器的關係是一樣的。

性在什麼地方?性就在相中,性與相是不二的。性就是相,相就是性。因為我們不能夠契入這個實相的境界、真實的狀況,所以在裡面起虛妄的分別執著,這是自己迷失。這一段的開示,對於我們修學用功,關係很大。我們參禪不能見性,我們念佛不能得一心,可以說都有這些障礙在。假如我們真正曉得性相是圓融的,物我是一體的,這個見性一心啦,那就很容易成就了。今天早晨,我也提醒諸位過,學佛,尤其是大乘佛法,一定要以一心做基礎,不管你學的是哪一宗、哪一派、哪一個法門,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不論你學哪一個法門,根本是一心,沒有一心不能契入。所以佛法,佛學稱之為內學,一心是內呀。不知道這個原理,我們的功夫就沒有著力處。

有了基礎了,一定要善友的幫助才能成就,成就要靠善友。誰是善友呢?除自己之外,皆是善友。要懂這個道理,正是華嚴經所講的,你看華嚴經裡面,修行人只有一個,善財童子,學人就孤家寡人一個,除他之外,依正莊嚴無非善知識。我們天天講修行,天天希望成就,假如我們對於這些根本的原理原則都不曉得,人家說我們盲修瞎練,我們還一肚子不高興。說你盲修瞎練,你一肚子不高興,那就證明你確實是盲修瞎練。為什麼呢?因為你沒有到一心嘛,你心為境轉嘛。說你盲修瞎練,你如如不動了,你才有這個功夫啊;你心在境界里動了,不行啊。

佛說一切經,無非就是說明這些道理。道理懂得了,我們在境界裡頭要練習,練什麼呢?練不動心啊。所以境界無非善友,在境界里學個如如不動。了了分明,那是智慧,般若智照啊。如如不動,是功夫,心地清凈、一塵不染,像六祖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啊?!心性本來就是光明清凈的,雖然我們今天在凡夫地,並沒有染污。說染污,那叫說名染污,並不是真正染污。所謂染污就是迷啊,迷而不覺說之為染,並不是真的染了。我們衣服要是染髒了,還要去花一點時間把它洗乾淨。這個心染污了,你是一覺就了了,不必要費功夫啊。問題就在你能不能覺悟?能不能把這個道理豁然貫通?

譬如說前面我們念的這兩段經文,如果諸位豁然貫通了,我問問你,你的身心是什麼樣子呢?見性遍於萬物,見性是自己啊,那萬物不是自己是誰呢?!所以告訴你,法身,不生不滅啊;報身、應化身,也不生不滅。你信不信呢?這兩段經文,你要是真懂了,相信了,你就相信我們現在應化身呢,也是不生不滅。諸位千萬不要誤會,哦,說到應化身就是自己這一身,那錯了。山河大地一切身都是自己一身啊,沒有生滅啊。楞嚴裡面說的好啊,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這些話,只許意會,不能分別,更不能執著,才能夠得到受用。我們凡夫就是迷久了,積非為是。這個積非啊,就是我們講的常識、我們的習慣。在我們常識裡面,總是有一個是、有一個非嘛。你比如說前面講的兩段,總有個是、有個不是嘛。怎麼無是又無不是呢?諸位要曉得,有個是有個不是,這是二啊。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面說得很清楚啊,你看六祖所說的,佛法是不二法門,二不是佛法啦。一個是一個非是二,不是佛法啦。有我有你是二,不是佛法啦。

這越講越玄了,好了,那就是無我也無你啦。真相確實如此。你那個身上沒有我的見精,我怎麼會看到你呢?如果你就是我的見精,為什麼又叫你呢?那這個話里,你套套,套著,慢慢反覆去揣摩揣摩,你才能明了這個裡頭的味道。然後才能夠證實:無是無非是,才是實相;有是有非,不是實相。這個裡面漸漸地就入不二法門的境界了。華嚴經裡面講的不思議解脫境界,到這個地方我們看到了。再請看底下經文:

於是大眾,非無學者,聞佛此言,茫然不知是義終始,一時惶悚,失其所守。

這一段文是說明當時在會的大眾,非無學者,就是還居在學地。無學是畢業了,非無學者,是正在修學的、學習期間的這一些學生。他們的程度還淺,聽了佛前面所說的話,心裏面慌了,沒有主宰了。這是雖然把話聽清楚了,意思沒有會通,才有這個現象。

「不知是義終始」,這個「是義」,就是佛叫阿難尊者就萬象當中,剖出見精,阿難做不到。又叫阿難就在萬象當中指出哪些沒有見精,阿難又辦不到。說有,分析不出來;說沒有,沒有也不能夠證實出來,說哪個沒有。這就是無是見無非見而已啊!這個是義就是指這個啊。

那麼佛對於無是見無非見都同意了,都印可了,這使大家茫然了。如果佛說,這個對,那個不對,大家聽了沒有問題。兩個都對了,反而叫初學的不知道究竟哪一個對?這究竟哪一個對,就是眾生的執著,不執著的都對了。諸位要記住這一句話,不執著的都對了執著的都錯了。這裡面有很高的智慧。如果說一切都不執著,我們眼前的境界,是佛的境界;因為我們起了執著,所以才有十法界,才有四聖六凡,才有三善道三惡道。一切都不執著了,法界只有一真啊。

是不是真的有一真呢?連一真也沒有。為什麼?那一真是對十法界講的,既沒有十法界,哪有一真法界?!所以,可見這個一真是不得已而說的,相對建立的。要講到實際理地,那就是禪宗講的話了,把嘴巴掛在牆壁上。所謂開口便錯,動念即乖嘛,開不得口啊,說一真也錯了,哪來的一真啊?!

那麼這一節經經文的深度,由此我們能夠揣摩到一些,諸位能夠稍稍會通幾分,都有很大的受用。真能會通幾分,我們在日用平常當中,那個分別心、執著心、是非人我心,就會淡一些了。這就是功夫,就是好境界。這些心要天天增長,給諸位說,絕不是個好事情。

編號049-b/133–十番顯見之八 顯見不分

見到阿彌陀佛了,諸位要記住,你生的是凡聖同居土,實報莊嚴土沒分。什麼時候到實報莊嚴土呢?到不二法門的時候,才入實報莊嚴土。那麼由此可知,我們現在如果能舍分別、舍執著,現在就是不二法門,那麼我們這個念佛求往生,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實報莊嚴土、上品上生。你要曉得省多少事啊!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按步就班,從凡聖土、到方便土、再到實報土,這個時間要好長好長。在我們這個地方可以惡補,可以把時間縮短。

那麼換句話說,你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一切事無是無非。曉得這一個理,觀察到一切萬事萬物,沒有一定的是,也沒有一定的非,無是無非是。學著什麼呢?樣樣不執著,在境界裡面學著事事不動心。那麼這個是智慧啊,雖然不是佛知佛見,這是接近佛知佛見。行門裡面,一定要慈悲一切、恭敬一切、利益一切。雖然這樣做法,決不著相。為什麼呢?知道無是無非是。天天修福,修的是三輪體空,這叫稱性的福報,福慧雙修啊。要這樣修法啊,一定要腳踏實地認真地去做。

在大乘菩薩法裡面,大乘菩薩是以孝順心為基礎,孝順是戒呀。那麼換句話說,大乘菩薩無論見什麼人都是用孝順心。孝是什麼?是一體。何為孝心呢?孝心是一不是二,這就是孝心。你看孝那個字,中國造字是有學問的。上面是老,下面是個子。這是兩代呀,兩代合在一起是一,當中沒有界線,沒有代溝啊。那個代溝是外國人才有啊,中國人沒有。所以孝心是一體之心。順心,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教給我們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順心,是孝順心啊。如何能與眾生做冤家、做對頭呢?欺罔一切眾生呢?那是違背了法性,違背了真心,這在佛經裡面叫顛倒行事啊。顛倒行事尚且不可,那顛倒學佛還能成就嗎?

是義終始,「義」是講義理。這個「終始」,凡是這個義理淺的,從始就可以能見到終,由終不昧始。這是講義理比較淺,一下就能看透。道理太深了,一下看不透,不是淺學之人所能夠測度的。所以說,這是不知其終啊,亦不知其始,所以說:一時惶悚,失其所守。】楞嚴文章也確實好,把當時在會大眾這些狀況,可以說都描寫得非常淋漓盡致,我們也能看到當時在會的這些大眾的表情。

那麼實在說呢,如來把這個深義的終始是顯示出來了,說真的,本是妙明。在楞嚴前面我們讀到,「妄為色空,及與聞見」啊,第一卷我們念過了。如果用唯識來講更容易明了,「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是從真起了妄;「無明不覺生三細」,這就是「妄為色空,以及見聞」。見聞覺知,是三細相裡面的轉相,色空是三細相裡面的境界相。這是什麼?這就是這個道理的開始,是義之始。佛在後面又說了,「此見及緣」,「見」是講見性,就是見分;「緣」是講萬緣,是講的相分。見、相兩分。說:「元是菩提妙凈明體」,「元」是它的本元,它本來就是真如本性清凈之體,是義之終啊。

我們也是在初學的這個地位上,可是我們有信。為什麼呢?讀到楞嚴經,這麼深的道理,給諸位說,這是說宇宙的開始呀,宇宙人生的開始以及歸宿啊,在今天一般的是,在宗教上講,在哲學、科學裡面講,最大的問題。你看看世界上這些宗教家,這些哲學家、科學家,哪一個人能把這個開始跟這個終末的真相說清楚呢?!沒有一個說得清楚,沒有一個說得是能叫我們心服口服,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宗教家說不出來了,找不到這個終始了,那怎麼說呢?說上帝造的,是上帝造的這個開始。那我們再問上帝是誰造的呢?這問題就來了。

佛法裡面說得這麼清楚。佛法的好處,並不是佛給我們說說,哦,你聽懂了,聽懂了就算了,不是如此。要我們自己證實這個境界!證明什麼?證明整個大宇宙原來就是自己,盡虛空遍法界原來是自己的化身啦。化身是有跡象啊,法身是理體呀。沒有變之前那叫法身呢,變了以後的那就是化身啦。經上講的是千百億化身,還算多?不算多啊,無量無邊的化身。得到這個真相了,心就定了,心就清凈了,什麼境界也不會動心了。雖不動心,什麼境界都明了,決定不迷惑,這是我們一般叫佛知佛見啦。

這個時候的行為,都叫作「普賢行」,華嚴經裡面所講的普賢行。也給諸位說,就是用今天這個經義給諸位說,無是無非是,是普賢行。這是平等心、是清凈心、是真正的慈悲心。再看底下一段經文:

如來知其魂慮變懾心生憐愍安慰阿難,及諸大眾:】

那麼佛看到這些初學之人,心裏面有驚疑不定這種態度,生起憐憫之心,那麼來安慰他。那一些已經證得無漏的,當然他們懂得,那些就不必說了。那麼這個安慰是必要的。佛就說了:

諸善男子無上法王是真實語,如所如說,不誑不妄非末伽黎四種不死矯亂論議。汝諦思惟,無忝哀慕。

佛這幾句話啊,真正是苦口婆心,勸勉我們大眾。開口幾句話跟金剛經上講的五語,意思是一樣的,令我們生起清凈的信心。

無上法王】,是佛於法自在的一種稱號。意思是說,佛的言語句句是真實的。如所如說如就是實際上境界是什麼樣子,佛就是這樣說法,絕沒有是說添一點或者是漏掉一點,沒有!不增不減,這才叫如說。這是叫真實語啊。不誑不妄】,誑是帶著誇張,沒有這個意思。妄是不實在。正是金剛經裡面講的「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不妄語者」,是一樣的意思。

非末伽黎,】這個末伽黎,是指印度當時的外道,也就是我們前面所念到的這個迦旃、毗羅之徒。那麼他們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見解、議論,說有四種不死矯亂論議。他們這四種呢,全是模稜兩可的。四種所謂是:亦變亦恆,恆是不變的,就是又變又不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變增亦減。這些議論,都沒有見到諸法實相。在諸法實相裡面,佛給我們講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常不斷。中觀論裡面的八不中觀就從這兒建立的,中觀也是當時破外道的。所以佛所見到是真實的。

我們眼前的境界,為什麼變成這麼混亂呢?諸位要曉得,不是境界亂呢,而是我們心亂。正像六祖大師在風帆船裡面觀風幡一樣,「不是幡動,不是風動,仁者心動」啊。我們現在天下亂了沒有呢?亂,亂得不得了。是天下亂了嗎?是境界亂了嗎?不是的!我們的心亂了。如果你心是在大定當中,你看今天這個世界不一樣,絕對不相同。

你所看的這個世界呀,給諸位說,還是清凈寂滅相。你幾時看到這個境界是清凈寂滅相了,證明你自己解脫了,你得大自在了。清凈寂滅當中,找生滅了不可得;找來去了不可得;找生死也了不可得;找凡聖也了不可得。這是一乘究竟佛法!學佛一定要立志願,取法乎上,要精進要努力,要學最上乘。

後面兩句:汝諦思惟,無忝哀慕。「汝」,是叫著阿難以及在會這些大眾;「諦」是諦實,思維。佛決不會辜大家的。「無忝哀慕」,學生對老師有仰慕之心,老師對學生有哀憐之意。這個哀慕啊,也把師生這個一體的關係形之於言詞之間。

那麼十番顯見到這裡是第八段。可以說,經文講到這個地方,逐步逐步接近到不二法門了,接近到真實法了,純真無妄啊。那麼這個地方呢,這是一個關節。這一關突破了,境界就好了。我們今天就剛剛到了這個關節上,能不能突破呢?能的。底下文殊菩薩,他給大家做了一個方便,文殊在大會當中代表智慧的意思。

那麼下面這段經文,我們今天時間到了,下頭這一段下一個星期六再講好了,這是到精彩的一部分了。這就是要發明兩種精見是非之義,就是完全給我們講無是無非的道理。可這個道理確實是很深。在一般的時候不大願意講。為什麼呢?怕大家發生誤會。誤會到什麼呢?是非都沒有了,那是撥無因果,那就不得了。所以這個地方最怕是曲解。程度不到,告訴你有是有非。有善有惡。這是到最高的階段告訴你,完全講純真的,真如本性當中沒有這些東西。這是千真萬確的。可是見了性才有真受用,不見性啊,要是執著這些東西,心裡還是有是有非,並不是無是無非的境界啊。聽了佛說無是無非是,好了,心裡馬上就有一個無是無非是,還是有啊。並沒有到這個境界,自以為到這個境界了,那是要吃虧的,會墮落的。

所以,就是諸佛菩薩確實證入這個境界了,人家在行持上還是守戒律的,還是守清規的。既然無是無非是了,他為什麼還守呢?這就叫大慈大悲,佛法不壞世間法,最高的境界決不破壞那個幼稚園的制度,不能破壞。你比如說吃飯了,那小朋友一定拍拍肚,好,那個大人到了那裡,我也跟你拍拍肚,這是對的嘛。你要不肯,那小朋友會說,他都不肯,那我也可以不要了,那秩序不就是亂了嗎?所以入那個境界的時候,就要守它的規矩,那麼這叫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叫大慈大悲,諸位一定要曉得這個道理。

那麼理呢,一定要懂,不懂怎麼樣?不懂,你固執。固執是什麼?二乘的知見,這個知見透不過的時候,在我們大乘法裡頭,不能明心見性;在念佛法門裡面講,是決定不能證得理一心。這個虧吃太大了!要曉得這個事一心和理一心,在我們娑婆世界好像差距不大,但是在西方世界差距太大了。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方便有餘土,要晉級到實報莊嚴土,是要費相當功力,也要相當長的時間,所以那個地方有很大差距。

那麼理要懂得,最高的理論要懂得,最基礎的規矩要守定:理事圓融,理事無礙啊。先學理事無礙,不要學事事無礙。事事無礙啊,等到你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實報莊嚴土裡面,再事事無礙。實報土以下啊,理事可以無礙,事事還做不到。事事無礙就惹麻煩了,你自己沒麻煩了,那眾生有麻煩。那麼今天時間到了。


推薦閱讀:

【分享地藏菩薩本願經】生命終止前應該做些什麼?
般若攝頌|什麼是大菩薩?
跟佛菩薩同心同德同願同行
大方廣佛華嚴經金剛幢菩薩十迴向品第二十一之一
佛音丨《觀音菩薩在哪裡》

TAG:菩薩 | 楞嚴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