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是什麼意思?
衝浪來了
不惑就是對事物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和較理性的看法 所謂天命,其實就是客觀規律。而知天命,其實就是對規律的認知和把握。... 耄 耋 ,八九十歲稱為mao()die(/)
09-04-18 | 添加評論 | 打賞
tycwb921
同意樓上說法。
09-04-19 | 添加評論 | 打賞
gtsy2008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為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當而立感嘆弱冠,當不惑感嘆而立...」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 20歲稱桃李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票?梅之年。 男子20歲稱弱冠。 30歲稱而立之年。 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 80至90歲稱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歲樂期頤。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歲。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紀很大的老人
09-04-19 | 添加評論 | 打賞
家有添寶貝兒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 孩童時期稱為「總角之年」。 女孩十三四稱為「豆蔻之年」。 女子許婚要結髮上簪,因為古代二十許婚者少,十五許婚者多,所以這一特點就用來稱呼女孩十五歲,叫做「及笄之年」 女孩十有六歲就被稱為「破瓜之年」。 男子二十歲可以稱為「弱冠之年」 「而立之年「就指人到三十歲,」 「不惑之年「就指人到四十歲,」 「知命之年「就指人到五十歲,」 「耳順之年「就指人到六十歲。」 八九十歲被稱為「耄耋之年」 人到百歲可以稱為「期頤之年」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皇邢二《疏》皆說,此章是孔子隱聖同凡,勸人勤學。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有」字,音義皆同「又」字。古文句法,十有五,就是十又五,語體就是十五。孔子說:「我十五歲即志於學。」《毛詩傳》說:「詩者,志之所之,在心為志,發言為詩。」依此解釋,「志」就是心之所之,也就是一心趣向之意。「志於學」,就是專心求學。《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孔子在童年,即知求學。此處孔子自述十五歲志於學,皇邢二《疏》皆據《白虎通辟雍篇》解釋,十五是成童之歲,心志堅明,故自十五始志於學。劉氏《正義》據《白虎通》說,十五歲是入大學之年,所學的是經術。劉氏又據《禮記大學篇》所說,始於致知格物,終於治國平天下,皆是大學所學的經術。 「三十而立。」皇《疏》:「立,謂所學經業成立也。」劉氏《正義》:「立,謂學立。」自十五歲,志於學,至三十歲,所學已成立。也就是學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搖動。 「四十而不惑。」孔安國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樹德《論語集釋》,引黃式三《論語後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於立之後者,何也。夫子曰,可與立,未可與權。立,守經也。不惑,達權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權,無可,無不可。「立」,則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權變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劉氏《正義》引《漢書董仲舒傳對策》曰:「天令之謂命。」劉氏《正義》說:「知天命者,知己為天所命,非虛生也。蓋夫子當衰周之時,賢聖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學之,知其有得,而自謙言無大過。則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與己之不負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於己,而受之於天,聖人所不敢辭也。」孔子學《易》,乃知天命。吾人雖聞天命,未必能知,須先信賴聖言,以求知之。 「六十而耳順。」鄭康成注:「耳順,聞其言,而知微旨也。」皇《疏》:「但聞其言,即解微旨,是所聞不逆於耳,故曰耳順也。」皇《疏》又引李充說:「心與耳相從,故曰耳順也。」順字,《說文》:「理也,損頁川。」段注以為,自人之頭頂至腳踵,如河川流通,至為通順。順之而後,始見天理,始著條理。由此可知,「耳順」就是耳的功能已經通順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聞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聞無礙之境。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的從字,作順從講。「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說文》作巨,引申為法度之義。孔子至七十歲時,順從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順心而為,自然合法,也就是動念不離乎道。 程氏樹德《論語集釋》,引明儒顧憲成《講義》說:「這章書,是夫子一生年譜,亦是千古作聖妙訣。」顧氏以為,孔子自十五志於學,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順,至七十從心,是證境。顧氏此說,大有道理。
09-04-19 | 添加評論 | 打賞
從不說好話僖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6-10-19 | 添加評論 | 打賞
衝浪來了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 "逾弱冠"——就是超過弱冠之年,換句話說就是二十齣頭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歲了。 順便送你一些關於年齡的稱謂: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 20歲稱桃李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梅之年,標梅之年。 男子20歲稱弱冠。 30歲稱而立之年。 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 80至90歲稱合鮐背之年,耄耄之年。 100歲樂期頤。 另外,還有稱童年為總角或垂髫,稱青少年為束髮,女子待嫁稱待年或待字,稱老年為皓首或白首,稱長壽老人為黃髮等等 古代年齡稱謂小集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髮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弱冠: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歲。(《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說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後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我國自古以來用天干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故曰頤。」) 男女統稱:男稱鬚眉、女稱巾幗。 夫妻五方去世稱:喪偶。 老師稱:恩師、夫子。 學生稱:門生、受業。
09-04-18 | 添加評論 | 打賞
海洋守望者
就是古人對於各個年齡階段應該達到的人生境界的一種認識
09-04-18 | 添加評論 | 打賞
liminghang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歲。(《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說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後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我國自古以來用天干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09-04-18 | 添加評論 | 打賞
tycwb921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 孩童時期稱為「總角之年」。 女孩十三四稱為「豆蔻之年」。 女子許婚要結髮上簪,因為古代二十許婚者少,十五許婚者多,所以這一特點就用來稱呼女孩十五歲,叫做「及笄之年」 女孩十有六歲就被稱為「破瓜之年」。 男子二十歲可以稱為「弱冠之年」 「而立之年「就指人到三十歲,」 「不惑之年「就指人到四十歲,」 「知命之年「就指人到五十歲,」 「耳順之年「就指人到六十歲。」 八九十歲被稱為「耄耋之年」 人到百歲可以稱為「期頤之年」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皇邢二《疏》皆說,此章是孔子隱聖同凡,勸人勤學。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有」字,音義皆同「又」字。古文句法,十有五,就是十又五,語體就是十五。孔子說:「我十五歲即志於學。」《毛詩傳》說:「詩者,志之所之,在心為志,發言為詩。」依此解釋,「志」就是心之所之,也就是一心趣向之意。「志於學」,就是專心求學。《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孔子在童年,即知求學。此處孔子自述十五歲志於學,皇邢二《疏》皆據《白虎通辟雍篇》解釋,十五是成童之歲,心志堅明,故自十五始志於學。劉氏《正義》據《白虎通》說,十五歲是入大學之年,所學的是經術。劉氏又據《禮記大學篇》所說,始於致知格物,終於治國平天下,皆是大學所學的經術。 「三十而立。」皇《疏》:「立,謂所學經業成立也。」劉氏《正義》:「立,謂學立。」自十五歲,志於學,至三十歲,所學已成立。也就是學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搖動。 「四十而不惑。」孔安國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樹德《論語集釋》,引黃式三《論語後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於立之後者,何也。夫子曰,可與立,未可與權。立,守經也。不惑,達權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權,無可,無不可。「立」,則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權變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劉氏《正義》引《漢書董仲舒傳對策》曰:「天令之謂命。」劉氏《正義》說:「知天命者,知己為天所命,非虛生也。蓋夫子當衰周之時,賢聖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學之,知其有得,而自謙言無大過。則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與己之不負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於己,而受之於天,聖人所不敢辭也。」孔子學《易》,乃知天命。吾人雖聞天命,未必能知,須先信賴聖言,以求知之。 「六十而耳順。」鄭康成注:「耳順,聞其言,而知微旨也。」皇《疏》:「但聞其言,即解微旨,是所聞不逆於耳,故曰耳順也。」皇《疏》又引李充說:「心與耳相從,故曰耳順也。」順字,《說文》:「理也,損頁川。」段注以為,自人之頭頂至腳踵,如河川流通,至為通順。順之而後,始見天理,始著條理。由此可知,「耳順」就是耳的功能已經通順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聞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聞無礙之境。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的從字,作順從講。「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說文》作巨,引申為法度之義。孔子至七十歲時,順從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順心而為,自然合法,也就是動念不離乎道。 程氏樹德《論語集釋》,引明儒顧憲成《講義》說:「這章書,是夫子一生年譜,亦是千古作聖妙訣。」顧氏以為,孔子自十五志於學,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順,至七十從心,是證境。顧氏此說,大有道理。
推薦閱讀:
※35、孔子三十而立,立了什麼?五十知道了什麼天命?
※五十而知天命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心所欲,不逾...
※060-關於: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