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元氣所以能生化萬物,是遵從了道的規律之結

今天討論的是在中華道統文化里,人們是怎樣認識世界的組成,套用現代哲學的一句話就是道統文化里給人們書里的是什麼樣的世界觀?在搜狗百科裡給出的宇宙一詞的釋義是:宇宙(Universe)是萬物的總稱,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宇宙是物質世界,不依賴於人的意志而客觀存在,並處於不斷運動和發展中,在時間上沒有開始沒有結束,在空間上沒有邊界沒有盡頭。宇宙是多樣又統一的;多樣在物質表現狀態的多樣性;統一在於其物質性。宇宙是由空間、時間、物質和能量,所構成的統一體。宇宙根據大爆炸宇宙模型推算,宇宙年齡大約138.2億年。

我們的先哲已早有論述:那麼我們來仔細地梳理一下:

「宇宙」二字早在《屍子》中就有記述,它說:「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來日宙。」《莊子》中也曾說:「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有長而無乎本剽者,宙也。」《靈憲》中進一步指出「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由此可見,宇宙二字實是整個空間與時間,及其所包涵的萬事萬物。這與今日唯物主義的宇宙觀是一致的。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古籍中對自然的描述,多用「天地」二字。然而天地與宇宙的內涵是不同的,天地主要指日月星辰天空與山河大地,只是宇宙的一部分,它有自己的生成與毀滅的過程(其生成可參看《靈憲》,毀滅可參看《列子》)。

1、宇宙的物質性

古氣功家認為宇宙中有不同層次的物質,各層次的物質,可以獨立存在,又可以互相轉化,也可以彼此滲透。若簡單分,可分為有形的「器」的層次與無形的「道」的層次兩類,

即《易?繫辭》說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若細分,則有五個層次,即《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儒家《易?繫辭》中說的是「易有太極(後儒稱為無極生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裡的「道」與「易」(或無極)是一個層次;「一」與「太極」是一個層次;「二」與「兩儀」(或陰陽)是一個層次;「三」與「四象」是一個層次;「三生萬物」與「四象生八卦」是一個層次。

1、這個層次是宇宙的根本。

它雖然是無形之物,但古人對它的體用及性質均做了一定描述。儒家對此表述得比較簡單,如「寂然不動」(體),「感而遂通」(性),「生生不已」(用)。道家對此論述比較深刻。如《道德經》中說:「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莊子》中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老子的這一段描述了道之為物的狀態;《莊子》的一段則進一步描述了道的超時間與超空間的狀態,把二者結合起來,道的體態則可以瞭然於心。練功者達到一定程度後,這一體態是可以感受到的。至於《道德經》說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湛兮似或存」,則是道之體性。而「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可以為天下母」,「道生一」,「道者萬物之注」……則是道之用。意謂萬物皆可由道而生,依道而存。

綜言之,道是一種客觀的不生不滅的物質,在時間上無始無終,在空間上無涯無際,遍布整個宇宙,可以衍化出「一」這種物質層次,進而發生宇宙萬物。它貫穿於宇宙各物質層次。

(二)、太極(「一」)。

太極這個物質層次指元氣而言。後世所謂「陰陽未判,一氣混元」即指此。太極也稱作「太一」(《呂氏春秋》就說「太一出兩儀」)。太極在宇宙中是怎樣的物質呢?《周易正義》說:「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公羊傳》中說:「元者,氣也,無形以起,有形以分,起造天地,天地之始也。」就是說,太極是一團太和元氣,其體象是「恍惚自然」(《太平經》),無分無別;其功用是生養萬物。《太平經》中說,「夫物,始於元氣」,「元氣乃包裹天地八方,莫不受其氣而生。」由此可知,天地、萬物都是由元氣生成的,元氣可以賦予萬物生機。至於元氣之體性,有人認為元氣流行於天地之間,健運不息。其實對元氣來說,因其無相對的靜,故無所謂動(注意:勿把人體內的元氣與作為宇宙之物質層次的元氣等同起來)。

還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元氣所以能生化萬物,是遵從了道的規律之結果,元氣與道對萬物來說,乍看似同,其實不盡同。元氣是從道衍化而來,其體性較之道更具體,它是發生某一具體事物的根本動力。

(三)、「二」(兩儀)。「二」這個物質層次指陰陽二氣,可由元氣衍化而來,與一般所稱之陰陽概念不是一回事。俗稱的陰陽指有形之物的兩種相對的屬性;這裡的陰陽則是一種屬於無形之氣的物態。但它不同於「淳和未分之氣」的太極狀態。屬陽的氣,其性「動而流行」;屬陰的氣,其性「靜而凝聚」。兩者不僅互為依附,而且互相轉化。這裡的動和靜,是兩種性質不同的運動形式,當陰陽二氣的運動達到一定限度時,便可產生「三」這個物質層次。

(四)、「三」(四象)。關於「二生三」里的三,歷來有不同的說法。主要有二:一種認為「三」泛指萬物,本身就是指形形色色的「器」。另一種認為「三」是一個特定的物質層次,是「形而上」的「道」、「氣」轉化為「形而下」的「器」的一個階梯。我們傾向於後者。

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據此,則「三」是指陰、陽二氣和由陰陽和合而形成的和氣。另一方面,《易?繫辭》說:「兩儀生四象」。「二」變成「四」,似乎和老子的說法不同。其實不然,四象是指太陰()、太陽()、 少陰()和少陽()。從「氣」而言,太陰、太陽即陰陽二氣,而少陰和少陽則是陰陽二氣的和合,故名為四象,實指三氣。所以「三」和四象仍屬於「形而上」的範疇,是同一層次的物質。

上述三個物質層次相對於有形的器來說,都屬於道的範疇。

(五)、「三生萬物」。「萬物」這個物質層次,具體指有形、氣、質三種特性的器世界而言。凡實體性物質(原子、分子乃至可見物)都屬於這個範疇。這個層次的物質來源於陰陽四象的運動結果,「清陽積聚而為天,濁陰凝聚而為地」。在此基礎上,產生新的運動,即「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交錯,而變由生也。」進而,「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素問?無元紀大論》)當「萬物」這個物質層次形成後,就產生了由物自行繁衍的生化形成,即《易?繫辭》中說的「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對於有形的器世界,人們較熟悉,故從略。

以上五個層次,雖然可依次生化,但它們都是宇宙中固有的物態。五種物態中,不僅四種無形物態可以兼容,而且與有形之器世界亦呈現兼容。

在中華道統文化里宇宙是由道這個物質組成的,在《氣論擇要》裡面則直接指出中華傳統文化就是論氣之學。涉及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遍及「儒、釋、道、醫、兵、法、農、墨各家。中華道統文化注重物質,以物的哲學栓釋一切,那麼在本文里提到的道是什麼?氣論認為氣是宇宙的根本,在天地形成以前,氣已存在,並有氣演化出天地。

道家仙門享有盛譽的黃元吉說:「大道無他,一而已矣,一者何?即鴻蒙未判之氣.............謂之太極。儒家湛甘泉則說:"宇宙間一氣而已,自其一陰一陽之中謂之道,自其成形之大者謂之天地。」

綜上所述:在中華道統文化裡面,宇宙是是由道或者說道氣組成。

相關閱讀:(一)、健康長壽、和諧自控是一個健康文化的基礎(二)、道統文化發掘和傳承(三)、心體、明體、知體、真如體清靜體意元體的用 靈知 靈能(四)、《六祖壇經》「佛性本清靜」以定慧為大本(五)、中國傳統文化的氣學理論與證悟修持是馬斯洛的高峰體驗手段和理論


推薦閱讀:

紫微斗數之諸星的排布規律
《古詩鑒賞十大規律》
文言文朗讀中的停頓規律
(轉載): 乾淨的圈子,規律的生活,中意的人
一個人吃好睡好,真有那麼容易嗎?

TAG:規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