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新聞娛樂化分析

電視新聞娛樂化分析

摘要:近幾年來,我國傳媒行業經過不斷的改革創新取得了長足發展,各種形態的節目類型紛紛走上銀屏。同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一些傳媒理念和模式也影響到了中國傳媒業,為我國電視傳媒業的發展增添了新活力。這些發展進步最終也使廣大受眾獲益,人們的生活質量尤其精神生活有了極大提高。伴隨著傳媒業不斷發展,電視新聞娛樂化漸成氣候,成了各大電視台的新寵。本文將從電視新聞娛樂化的產生及特點,以及它給傳媒產業帶來的影響、目前的現狀以及未來的發展前景方面來探究和進一步認識電視新聞娛樂化現象。

關鍵詞: 電視新聞; 娛樂化 ; 受眾;傳媒

一、什麼是電視新聞娛樂化

(一)、電視新聞娛樂化的定義

近年來電視新聞娛樂化已成為大眾傳播活動的一大趨勢,然而當前關於新聞娛樂化卻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或是權威的定義。一般認為新聞娛樂化主要體現在將硬新聞軟化,以及大興軟新聞,它是對新聞功能的異化。在表現和處理新聞上強調故事性情節性、趣味性和人情味,從嚴肅的政治經濟事件或信息中挖掘出娛樂價值以及趣味盎然的內容。靈活多樣的形式、強烈的視覺衝擊構成的娛樂要素為受眾提供輕鬆愉悅的氛圍,為媒體贏得更多的關注和市場份額。

雖然目前學術界尚未就電視新聞娛樂化給出一個確切統一的權威定義,但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林暉教授對新聞娛樂化的描述堪稱國內學界最經典的敘述之一,同時也被廣大學者所認同並且在大量著作中被廣泛引用。他認為:一方面,新聞娛樂化最突出的表現是軟新聞的流行,即減少嚴肅新聞的比例,將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帶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聞、暴力事件、災害事件、體育新聞、花邊新聞等軟性內容作為新聞重點:另一方面,在內容上竭力從嚴肅的政治經濟變動中挖掘其娛樂價值,在表現技巧上強調故事性情節性,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強化事件的戲劇懸念或煽情刺激方面,走新聞故事化、文學化之路。

簡言之新聞娛樂化就是媒體按照輕鬆快樂原則來選擇處理新聞的文化行為。

(二)、娛樂新聞與新聞娛樂化的區別

娛樂新聞與新聞娛樂化在字面上極為相似,然而二者之間卻是天差地別。在研究電視新聞娛樂化的同時,有必要將其與娛樂新聞區分開。來娛樂新聞指的是那些帶有娛樂性質的並採取娛樂方式進行表達的新聞。如文體新聞、趣聞。而電視新聞娛樂化則是大眾傳播媒體以娛樂價值為標準選取和報道新聞,是娛樂化了的新聞。可見,新聞娛樂化不是娛樂新聞,娛樂新聞也不能同於新聞娛樂化。

二、電視新聞娛樂化的現狀

目前,電視新聞娛樂化以其通俗性、趣味性、平民性的特點贏得了大量觀眾,也搶佔了大量的注意力市場,同時此類節目的收視率一直居高不下。基於以上諸多因素,電視新聞娛樂化在國內已蔚然成風,從中央到地方的新聞媒體都不同程度出現了電視新聞娛樂化現象。在電視新聞娛樂化方面首開先河的是香港的鳳凰衛視,它發展至今,之所以在廣大觀眾中具有如此大的公信力,得到廣泛認同,電視新聞呢娛樂化功不可沒。它率先變革了居高臨下的說教風格,轉向了口語化的播報方式,不僅增強了親和力,而且獨特的話語和清新的風格、親切隨和的態度一下就拉近了傳受雙方的距離,而娛樂化的信息則在給觀眾帶來了豐富的精神大餐在輕鬆愉快的方式中收到良好的傳播效果。它最早推出的是陳魯豫主持的《鳳凰早班車》,該節目以「咖啡+晨報」的模式,輕鬆自然的方式為觀眾播報新聞資訊。隨後又出現的《文濤拍案》《鏗鏘三人行》《李敖有話說》,楊錦麟主持的《有報天天讀》都取得了很好的收視效果。《有報天天讀》的節目模式則是將所選的報紙新聞和報紙名稱做成剪報,節目靈活新穎,讀一段新聞放一段音樂放鬆一下。節目結束時,所有編製人員的姓名用毛筆字寫出,極具特色,廣受好評。

鳳凰衛視的成功經驗紛紛為國內大小媒體所效仿,電視新聞娛樂化在國內也由此進入一個高潮,並在此基礎上中央大地方的電視媒體形成了一系列的品牌欄目。央視2套開播了《第一時間》,該節目用1/2的時間播放各種娛樂新聞、趣聞,兩位主持人在這一時段邊聊天邊播報新聞,該形式在早上這一時段給觀眾帶來了輕鬆的感覺,同時觀眾可以愉悅地接收到大量的新鮮資訊。此外還有湖南電視台的《晚間新聞》,江蘇電視台的《南京零距離》北京電視台的《第七日》海南電視台的《直播海南》等一些地方電視台也逐漸推出了自己的品牌欄目,並受觀眾的廣泛認同,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湖南電視台,它作為一個省級電視台,其影響力卻遠遠超出一個省級電視台的範圍,電視新聞娛樂化同樣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它的《晚間新聞》重點突出對觀眾的服務,並打破新聞節目的一些傳統製作手法,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創新。既強調資訊的實用性、服務性,又追求新聞的真實性、時效性。

新聞節目娛樂化從出現到今天,經歷了從播到說再到談的跨越式轉變,逐漸變得輕鬆。用娛樂化的新聞樣式來傳遞信息的同時也賺足了觀眾的眼球,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是如果在電視新聞娛樂化的度上把握失衡,如果「娛樂一切,一切為了娛樂」則會導致娛樂化走向媚俗化,失去新聞原有的本質。短期也許會有一定的市場,但從長遠發展來看這樣的做法無疑是自掘墳墓。國內外已經出現的一系列值得我們深思的典型案例:上海東方衛視的《東方夜譚》開播不久即被喊停,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在新聞娛樂化的浪潮中偏離了新聞節目的軌道,衝出了新聞的底線而去一味追求娛樂,經常選取一些國際政治經濟新聞作為娛樂的對象,忽略了新聞事件的發展報道。甚至主持人在節目直播過程之中上演一些低俗的舉動,而目的僅僅是為了吸引觀眾注意力。因此播出不久即被觀眾所遺棄。無獨有偶,身名顯赫的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也於2004年4月21日在其《48小時》新聞節目中播出了名為「黛安娜的秘密」的特別專題,以獵奇的方式公布了一些黛安娜王妃生前的照片,結果引發了王室和觀眾的強烈抗議,此舉也嚴重損害了自身形象。更為極端的例子是出現在俄羅斯的裸體女主播事件。

可見新聞娛樂化並不都有好的結果,關鍵是要把握娛樂的度。一些本該嚴肅的,不該娛樂的就不能拿來娛樂。

三、電視新聞緣何走向娛樂化

(一)、媒體的商業化運作節目的產品化

媒體經濟其實就是注意力。在長期的計劃經濟條件下,大眾傳播的娛樂功能被壓抑,媒介強調的是單純的宣傳教化。改革開放後,尤其在今天媒體的角色定位有了重大轉變,既是信息傳播著又是娛樂提供者。近幾年各級媒體機構通過資源整合紛紛重組,日益朝著專業化、集團化、國際化、跨媒體的運營方式發展,各大傳媒集團如雨後春筍。並有一部分開始上市,或是吸引外資投入,中國傳媒業正在向市場化轉型。在傳媒市場化產業化的運作過程中,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經常發生激烈的衝突,融入了商業邏輯後的媒體對利潤的追求轉變為對收視率的追求,娛樂無疑就是為了吸引更多觀眾的注意力。在此基礎上就催生了電視新聞的娛樂化。娛樂元素的滲透乃至彰顯是新聞節目適應大眾娛樂的內在結果,也是發揮娛樂功能的外在表現。

故而媒體把受眾視為傳媒產物的消費者,儘可能地挖掘新聞背後的娛樂元素,尋求賣點,以滿足觀眾的獵奇、消遣和尋求刺激的心理。如在報道嚴肅的反貪警示案件過程中,熱衷於挖掘貪官及其情婦的故事。報道一些大牌明星過程中則樂道於他有幾個私生子等等。

(二)、受眾社會心理的變遷

隨著整個社會民眾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整體素質的改善,受眾自我意識逐漸覺醒以及受眾本位思想的回歸,越來越多的受眾渴望精神層面的平等交流,而非單純的宣傳說教。因此一些輕鬆愉快的娛樂性節目更容易拉近與受眾的距離,更容易被觀眾接受更容易引起共鳴。此外當代社會的生活節奏不斷加速,人們處於高頻運轉當中,壓力和競爭很容易讓人疲憊。電視節目作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娛樂消遣,那些經過娛樂化處理的電視節目迎合了受眾尋求輕鬆娛樂的心理,更能激起受眾的興緻,從而成為他們的感情寄託。對與媒體而言收視率自然也就有了保證。

(三)把關人的默認

把關人理論告訴我們:大眾傳媒組織進行的新聞傳播活動是根據傳播的一定立場、方針和價值標準展開的有目的的取捨選擇加工活動。傳媒經濟就是注意力經濟,電視新聞娛樂化受到廣大受眾的追捧與其商業化運作帶來的豐厚利潤是分不開的。在此利益的驅逐下,監管部門持默認態度,給電視新聞娛樂化帶來了一個寬鬆的發展空間。

四、電視新聞娛樂化的特點

電視新聞的娛樂化是傳媒市場的需要的產物。目前具體表現在:

(一)、內容上:一方面,大眾新聞的流行,嚴肅新聞的比例減少,各種名人趣事及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聞、災害新聞、體育新聞等軟性內容成為新聞報道的重點:另一方面是硬新聞的軟著陸,媒體傾向於從嚴肅的政治經濟新聞中挖掘出娛樂信息,放大其娛樂價值。

(二)、表達上:強調新聞的故事性和情節性,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大量套用小說、電影、戲劇的敘事方式,走新聞故事化、文學化道路。

(三)、節目的包裝上:主持人明星化、演員化,主持風格偏激、另類,善於戲說、調侃,片頭片尾字幕、標題大量運用動畫效果,藝術字。力使節目輕鬆活潑,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五、電視新聞娛樂化帶來的影響

(一)、積極效果

電視新聞娛樂化現象的出現,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快打破了中國媒體傳統以來的平靜局面和單調的說教式的格局。從播到說,再到談的娛樂化的轉變,而轉為受眾本位的多元化形象的傳播。主持人以口語化的通俗表達,將信息整合為觀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傳遞信息,在娛樂化的過程中吸引受眾的注意力,極大調動了受眾的熱情,加強了對受眾的引導,引發受眾對新聞事件的思考及參與討論,增強了新聞的貼近性,拉近了傳受雙方的距離,強化了對輿論的引導功能,可謂新聞民主化的一大進步。媒體運作融入商業邏輯後,新聞媒體把節目當產品,把受眾當消費者,這在很大程度上利於促進電視節目質量的提高,從而更好地服務於受眾,同時也促進了受眾自我意識的覺醒及受眾本位思想的回歸。

而傳媒機構通過這些做法在某種程度上獲得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豐收,為媒體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的同時又贏得了觀眾和業界的口碑。必須指出,當前的新聞娛樂化取得成功的同時也還存在諸多的發展難題,尤其是過度的娛樂化。

(二)、負面影響

新聞娛樂化極大地衝擊了傳統的新聞節目,也因為新聞承載過多的娛樂元素而使得新聞的功能性大打折扣,降低了新聞傳播的嚴肅性。一味追求快感使得新聞節目「思想淡出對話、內容淡出形式、感情驅逐理性、誇張取代真實、搞笑勝過幽默、表象打敗內涵、關懷讓位於娛樂「。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新聞的宣傳教育功,能使得我國媒體作為國家和人民的喉舌的身份進一步削弱,娛樂化的泛濫追中還會導致媒體公信力的下降。

當代社會電視仍然是人們接觸最多的媒介。在長期與娛樂節目的接觸中,人們潛移默化會受其影響,導致審美情趣和思辨能力的降低,長期簡單停留於娛樂信息的接受將會形成認知危機。也會因此扭曲了價值觀,把觀眾培養為傾向於享樂和消費的性格,無法辨別現實社會與電視形成的擬態環境或者直接將二者等同。

電視新聞的娛樂化還會滋生了記者的急功近利思想,嘩眾取寵的浮躁心理,導致記者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缺失,造成了人文關懷的缺失。有的記者甚至刺探採訪對象的隱私,尤其對於一些名人。結果造成了花邊新聞的流行,嚴重損害了整個記者隊伍的整體形象,降低了記者的社會地位。

六、電視新聞娛樂化的前景分析

(一)、傳統硬新聞仍然是未來新聞市場的主導

新聞節目向來是立台之本,一個電視台實力的重要體現或者說受眾對它的認可程度取決於它的新聞節目的質量,傳播學先驅——施拉姆說過:「信息對於一切社會過程都是基本的,它是社會的真正的相互作用。「內容為王,內容至上是電視新聞的本質規律。傳播媒介的社會影響並不僅僅取決於媒介的技術或形式特徵,而取決於掌握和運用它的人和組織,取決於他們生產和傳播的內容。因此電視新聞的硬度最終決定著它的重要性。尤其在這個信息化時代,受眾更加迫切地了解當前的社會信息的最新動態,以便消除他們的不確定性,做出正確的決策。所以硬新聞仍將是新聞的正途,軟新聞及娛樂功能只是新聞的一個重要補充,而且一些國家大事、時政要聞,關係國家形象和民族尊嚴的事件是不能開玩笑的,秉承新聞嚴肅性真實性、客觀性才是新聞的真正價值所在。波茨曼在《娛樂至死》一書中寫道:如果一個民族分心於繁雜的瑣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義為娛樂的周而復,始如果嚴肅的公眾對話成了幼稚的嬰兒用語……總而言之,如果人們蛻化為被動的受眾,而視一切公共事務為雜耍,那麼這個民族就會發現自己危在旦夕,文化滅亡的命運就在劫難逃。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新聞娛樂化現象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國外尤其西方真人秀、脫口秀節目影響的。因此我們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和思考,多做和做好一些高水平有特色的節目,既要創新又要防止在娛樂化浪潮中迷失了自我。電視新聞娛樂化作為新聞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還將繼續存在。因此新聞娛樂化雖然有愈演愈烈之勢態,但傳統的新聞節目是不可能被取代的,兩者將會長期共存,而不存在誰取代誰的問題,並要適度提倡硬新聞的軟著陸,同時優化娛樂化的內容提高其實用價值。

(二)、加強對新聞媒體的監督防止過度娛樂化

作為電視節目拳頭品牌的新聞節目影響著受眾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改變著人們的知識結構、行為方式、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媒體應當義無反顧地擔當起相應的社會責任。此前的電視新聞娛樂化過程中,很多節目過度注重娛樂,一味拼搶收視率,甚至走向了媚俗化,使得電視節目不倫不類,陷入一片尷尬境地之中。為此新聞媒體應當加強自律,堅定輿論導向,堅守新聞的底線,把握娛樂的尺度,主動承擔對公眾和社會的責任和道德義務,促進媒體公益性目標的實現。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媒體有著上層建築和信息產業的雙重屬性。中國傳媒發展到今天,整個產業有了更多的空間和自由,但迄今為止傳媒體系仍然是從屬於各級地方政府的重要文化機構建制。基於此,相關職能部門尤其文化部門更應當加強對傳媒業的監管,促進傳媒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傳媒部門業要力爭做好做強,弘揚積極向上的時代精神,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和歷史責任,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

參考文獻:

[1]王文科主編《傳媒導論》[M]浙江大學出版社 第十六章「傳媒與文化」

[2]孫寶國「試析中國電視新聞節目形態的發展走向」《新聞戰線》[J]2009年第1期

[3]胡智鋒周建新「從宣傳品作品到產品——中國電視50年節目創新的發展階段」《新聞與傳播》[J]2009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

[4]郝朴寧 陳路主編《傳播理論》[M]雲南美術出版社 第九章「電子媒介——電視媒介的發展與特點」

[5]百度[EB/OL]http://www.byzc.com/zhuanye/YanJiuChuangZuo/2334.html 電視新聞娛樂化


推薦閱讀:

TAG:電視 | 娛樂 | 新聞 | 電視新聞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