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三農」情結
06-07
長沙市雅禮中學 徐昌才喜歡陶淵明,除了因為他的人淡如菊,味濃如酒,氣傲似松,志廉似竹之外,還因為他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田園詩人,第一個真正能夠貼近土地,貼近農民,貼近生活的「農民」詩人。他的遠離官場、歸隱田園,不同於一般文人在於:他能夠和親戚鄰里、村夫野老交朋友,了解他們的生活情趣和內心世界;他能夠躬耕壟畝,自食其力,體會到了農民生產勞動的艱辛困苦;他能夠關注農村的興衰榮辱,治亂否泰,傾注了情真意切的憂慮關注。用現代時髦的術語來說,陶淵明是一個具有濃厚的「三農」情結的田園詩人,他的許多詩作從不同的側面揭示了他對農民、農業和農村問題的關注和思考,讀陶詩,我甚至驚訝,一個隱逸詩人,心高氣傲,性清情淡,何以對農民、農村、農業如此熟悉,如此眷戀。下面選取幾首陶詩對此稍加剖析。(一)體驗生產勞作的艱辛快樂。古代士大夫當中,能夠親身參加農耕,並用詩作寫出農耕體驗的,陶淵明是第一位,頗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歸園田居》(其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沾衣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庚戍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晨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丙寅歲八月中於下噀田舍獲》:「貧居依稼穡,戮力東林隈。不言春作苦,常恐負所懷。司田眷有秋,寄聲與我諧。飢者歡初飽,束帶候鳴雞。楊楫越平湖,泛隨清壑回。鬱郁荒山裡,猿聲閑且哀。」從這些身歷其境的勞動詩句來看,詩人對於農村的艱苦勞動,還是老老實實、勤勤懇懇,儘力而為的。你看他披星戴月,早出晚歸,精疲力竭,一身沾滿泥水;他不但不抱怨,似乎還有苦盡甘來的某種樂趣。從這裡,我們看到了當時農村生產勞動的環境和情景,體察到了詩人自食其力、自得其樂的可貴,也多少了解到一些「田家」耕稼之苦。陶淵明還有一些田園詩是寫自己的窮困和農村的凋敝的。如《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炎火屢焚如,螟蜮恣中田。風雨縱橫至,收斂不盈廛。夏日抱長飢,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願烏遷。」《歸園田居》(其四):「徘徊丘壟間,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借問採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余。」前一首揭示天災給農民帶來的危害,蟲澇災害,導致農民收成不好,只好忍飢挨餓,苦撐時光。後一首目擊戰亂後農村一片狼藉,十室九空的慘象。這些詩句觸及現實,用筆老辣,體現了詩人對農村生活的憂慮和牽掛。(二)欣賞農村的自然風光。請看這樣的詩句,《歸園田居》(其一):「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邊。」《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鳥哢歡新節,冷風送余善。寒竹被荒蹊,地為罕人遠。」「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讀山海經》:「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由於陶淵明親躬稼圃,熟悉農村生活,對農村有摯熱的感情,加以文化素養深厚,善於繼承《詩經》、楚辭、建安詩歌的優良傳統,使他有可能真正領略農村的自然、風俗以及日常生活中所蘊藏的無比豐富的美,從中提煉出富於文學美感的詩句。他不但輕而易舉地把農村的田園、山川、花草、林木、鳥語、蟬鳴這些極富詩情畫意的事物編織成多姿多彩的優美詩句,而且善於將那些高人雅士不屑一顧的農村日常見聞,如墟里、炊煙、狗吠、雞鳴之類納入詩境,營構成一幅幅明朗淳厚的風俗畫,這些自然天成、詩意盎然的風俗畫格調高,形象美,意境深,融匯了詩人對農村田園風光和生活習俗的濃濃情意。(三)讚美農民的古道熱腸。陶詩中有一些是寫詩人與鄰里近局的交往之情的。如《歸園田居》:「時復圩曲中,披草共往來。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寫自己與農民一塊艱苦勞作,心無雜念,語有同好,不以為苦,反以為樂。「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荊新代明燭。」(同上),一壺酒,一隻雞,一根荊薪,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一經詩人點化便顯現出濃郁的生活情趣來。左鄰右舍,你帶我往,不拘形式,不講排場,簡簡單單,隨隨便便,卻見至情至性,至誠至美。這種和諧友善的人際關係在今天這個人情淡漠的社會裡尤其令人羨慕。《飲酒》(之九)有這樣幾句:「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問子為誰歟?田父有好懷。」急忙開門、顛倒衣裳的錯亂,田父有請、美壑一頓的好意融合在一起,寫盡了鄰里之間的熱情厚道。這類真誠淳樸的友情和「但道桑麻長」的話題,洋溢著特有的農村風情。這些用「田家語」抒寫出來的農民情,讓我們看到了陶淵明對農民朋友的真心真誠。這在當時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本文章共2頁,當前在第1頁12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