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哥達海濱黃昏:傘(7)伊斯蘭教

赫爾哥達海濱黃昏,許多遮陽傘,形成的隊列,幾何圖形可觀,紅米手機拍。埃及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

伊斯蘭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與佛教、基督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

截止2009年,世界人口約68億人口中,穆斯林總人數是15.7億,分布在204個國家和地區,佔全世界的23%。

伊斯蘭教誕生前的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是以阿拉伯語為母語的民族。

在伊斯蘭教和阿拉伯語廣為傳播以前,阿拉伯人系指阿拉伯半島上以游牧為生的閃米特(Semitic)居民。

近代則包括從非洲大西洋海岸的茅利塔尼亞到伊朗西南的沼澤地帶操阿拉伯語的諸民族,其範圍包括北非馬格里布(Maghreb)全部,阿拉伯半島以及中東等廣大地區。

阿拉伯半島上的早期阿拉伯人,主要是在荒漠上放牧綿羊、山羊和駱駝的游牧民族。

定居的阿拉伯人則在綠洲上種棗、椰和穀物。

綠洲也成為商隊們從阿拉伯南部和非洲之角向文明的北方運送香料、象牙和黃金的貿易中心。迄今,沙漠游牧部落與市民及農民之間的區別在阿拉伯世界中仍普遍存在。

那時候的阿拉伯人信仰原始宗教,南方阿拉伯人主要崇拜日月星辰,北方阿拉伯人則將泉水,岩石和植物等物體作為神靈加以崇拜。

當時的阿拉伯人仍處於氏族社會的階段,由於貧瘠的沙漠可以供養的人十分有限,阿拉伯人開始向外遷移,但是當時的波斯帝國和拜占庭帝國又對阿拉伯人入境進行控制,造成了阿拉伯半島內部相對的人口過剩,使得半島內部的阿拉伯人征戰不斷,血親復仇盛行。

伊斯蘭教興起公元6世紀時,拜占庭帝國與波斯帝國頻繁交戰,使得途徑紅海的上路幾乎中斷,從而刺激了麥加古萊什人的貿易活動,極大地動搖了當地的氏族社會制度,私有制產生,麥加開始繁榮起來。

然而穆罕默德並不貪圖富貴,經常于禁月(伊斯蘭曆9月)期間到麥加近郊的山洞靜居隱修,沉思苦想,尋求真正的信仰。

據說610年的某個夜晚,安拉的啟示開始降臨。後來穆斯林稱這個夜晚為「授權之夜」(古蘭經稱之為「高貴的夜晚」),從這一天起,伊斯蘭教誕生,穆罕默德開始了傳播伊斯蘭教的生涯。

伊斯蘭教成立後,穆罕默德採取秘密傳教的方式傳教,入教者寥寥無幾,且大多數是親朋好友。

大約在612年,穆罕默德公開傳教,卻遭到古萊西人的反對,伊斯蘭教面臨夭折的危險。正在這時,穆罕默德邂逅了葉斯里卜的來者,原來是葉斯里卜內部為了有限的資源開始相互廝殺。

620年的禁月和621年,分別由6名和12名葉斯里卜人皈依伊斯蘭教。621年,穆罕默德和葉斯里卜人在麥加郊外訂立誓約:穆罕默德負責調停葉斯里卜部落內部的糾紛並傳教,葉斯里卜人對穆罕默德宣誓效忠。

622年朝覲時節,75名葉斯里卜皈依者來到麥加,與先知穆罕默德訂立新的誓約,全力支持穆罕默德。隨後麥加的穆斯林開始遷往葉斯里卜,這些人被稱作「遷士」,他們都是早期穆斯林的核心成員。

穆罕默德將葉斯里卜的名字改為麥地納(今天的沙烏地阿拉伯境內),意為「先知之城」。穆罕默德首先制止了麥地納的仇殺,隨後對麥加的古萊西人展開反擊,經過一系列的軍事勝利,以及伊斯蘭教中的團結,平等的說服力,大批阿拉伯人皈依伊斯蘭教。

629年,穆罕默德來到麥加朝覲。632年,穆罕默德率領10萬穆斯林來到麥加朝覲,發表了著名的「告別演講」,闡述了伊斯蘭世界的社會準則。同年6月8日,穆罕默德逝世,但是以伊斯蘭教為核心的強大帝國已經初步確立。伊斯蘭教傳播

7世紀初,伊斯蘭教興起於阿拉伯半島中西部,成為團結沙漠游牧部落──貝都因人──和綠洲城鎮居民的宗教力量。

在一個世紀之內,伊斯蘭教廣泛傳播於大部分阿拉伯語世界,此外,還傳入中亞和伊比利半島。

作為伊斯蘭教經典《古蘭經》語言的阿拉伯語,因伊斯蘭教的快速興起而廣泛通行於中東及北非地區。阿拉伯文化的要素,包括對游牧生活的讚美,便同許多當地文化傳統結合在一起。

然而今日的阿拉伯人並非全為穆斯林,在世界各地,以阿拉伯語為本族語言的約有5%是基督教徒、德魯茲教派(Druzes)伊斯蘭教徒、猶太教徒和泛靈論者。

阿拉伯人的擴張

經過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戰爭,穆罕默德及其繼承人開始率領阿拉伯騎兵隊四周進行征服,用了十餘年的時間,基本打下了阿拉伯世界疆域以及土耳其,西班牙,中亞和義大利,印度,外高加索的一部分。

阿拉伯人經歷了早期麥地納哈里發時代,倭馬亞王朝以及阿拔斯王朝。

另外,在北非和歐洲的西班牙,法國的一部分都有過穆斯林政權的存在,並且十分包容,基督徒,猶太人只要交納人頭稅就可以保持自身信仰。

20世紀的阿拉伯世界

20世紀中,阿拉伯世界的傳統價值觀念受到都市化、工業化、非部落化和西方影響等方面的壓力而有所改變。

近一半的穆斯林阿拉伯人住在都市和城鎮,家庭和部落的紐帶逐漸被打破,女性和男性一樣獲得更多的教育和工作機會;且由技術人員、專業人員和官吏組成的新興中產階級獲得權勢。

大部分阿拉伯人繼續生活在狹小而孤立的農村中當農民,在那裡傳統價值和傳統行業仍然盛行,包括女性的卑屈和家庭隔離(深閨制)。

都市阿拉伯人多半趨向於按職業或國籍而不按部落區分,農民則仍尊重畜牧的流動生活(游牧),並自稱他們與沙漠中那些過去和大部落有血緣關係。

由於石油工業發展而促成的民族主義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游牧生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過著沙漠放牧生活,即傳統的阿拉伯文化的典型生活的游牧民只佔現代阿拉伯人口的5%。其餘游牧民中,許多人已放棄全部游牧,或鄉居務農、飼養家畜,或受雇於石油公司,或是在城鎮尋求其他工作。伊斯蘭教主要分為遜尼和什葉兩大派系,也有其他一些小派系(如哈瓦里吉派,伊斯瑪儀派)。遜尼派被認為是主流派別,又被稱為正統派,分布在大多數伊斯蘭國家,中國穆斯林也大多是遜尼派;什葉派的信徒主要分布伊朗,還存在於其它一些國家和地區,比如伊拉克等國。兩派的分別主要在於對於穆聖繼承人的合法性的承認上。按什葉派的觀點,只有穆聖的女婿兼堂弟阿里及其直系後裔(即穆罕默德·哈希姆家族)才是合法的繼承人,而遜尼派則認為哈里發只是信徒的領袖,穆聖的宗教領導人的身份的繼承者,無論是誰,只要信仰虔誠,都可以擔任哈里發(即安拉使者的繼承人)。
推薦閱讀:

法國的難題:穆斯林要求「自由」,世俗化要求「平等」
歐盟的日落,歐洲的日出,5年之內必將發生!!!!!
中國穆斯林人口分布(2010年數據)
「不頌任何名字屠宰的動物」究竟是不是清真的?

TAG:伊斯蘭教 | 黃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