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開展
汕頭市委機關幼兒園 鄭思恬
幼兒科學教育是指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身活動,對周圍世界進行感知,觀察,操作,發現問題,尋求答案的探索活動。他不等同於單純的知識教學。更重要的是培養幼兒對科學探索的興趣,讓幼兒掌握科學的方法。更確切的說,幼兒科學教育的宗旨是實現幼兒科學素質的早期培養。近年來,我園對如何開展幼兒科學教育進行了一些探索,經嘗試和思考,我認為幼兒科學教育活動的開展應把握好以下幾方面的要求:
一、 幼兒科學教育目標的確定和內容的選擇要體現出層次性
幼兒科學教育的目標是根據幼兒教育的目標和幼兒一般發展水平來確定的,它是教師開展幼兒科學的指導思想和制訂計劃的依據。確定科學教育的目標應分層次,然後根據目標精心選擇、設計可供幼兒探索和操作的內容。這裡的分層次主要包括三層意思:一是就同一對象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中安排有不同要求的系列性探索與操作
活動,使個年齡的幼兒各有所獲;二是根據幼兒園小、中、大班三個年齡層次,教師為幼兒提供多中層次的活動材料,以適應不同年齡幼兒的需要,讓幼兒親自動手,積极參与活動;三是同一活動內容在同一個年齡段的多次探索過程中,體現由低到高的層次要求,讓幼兒在各方面獲得循序漸進的發展。例如,我們幼兒園開展的「有趣的雞蛋」系列活動。在小班,教師為幼兒準備了許多碎海綿、沙子、瓶子等,讓幼兒通過操作進行探索:怎樣使雞蛋站起來?幼兒把雞蛋立在沙子里,彩泥里,瓶口上……成功後,孩子們都情不自禁地拍手大笑。到了中班,老師則安排了「分辨生熟雞蛋」的活動。幼兒通過旋轉雞蛋,發現生熟雞蛋的轉速是不一樣的,轉得快的是熟蛋;用力搖晃雞蛋後,放在耳邊聽會發現,生蛋有聲響,熟蛋沒有聲響。大班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經驗的豐富,好奇心、求知慾與愈加增強,他們不滿足於簡單的操作,更關注的是發現事物現象的一些「隱秘」。所以,大班開展的是「沉與浮的雞蛋」,「打不跑的雞蛋」等遊戲。師生共同準備了生雞蛋、熟雞蛋、食鹽、玻璃瓶、八寶粥空瓶等,幼兒通過操作探索,發現要讓沉在水底的雞蛋浮起來,需往水中加鹽,同時用小棒快速攪拌,加進水中的鹽少了不行,多了雞蛋反而又沉下去。在活動中,教師分層次地制訂目標,然後精心設計相關的科學內容,允許幼兒在探索中有失敗,有反覆,允許 幼兒模仿,鼓勵幼兒創新。這樣,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在各自的活動中獲得了相關的知識經驗,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普遍的發展和提高,同一年齡的不同幼兒,在不同的操作方式中均有所收穫,同時,幼兒的主動性、創造性及合作精神也得到了培養。二、 為幼兒創造良好的科學教育氛圍
幼兒年齡雖小,但求知慾強,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心,特別是對那些和生活經驗有關的,周圍經常看到的事物,幼兒可以說是百看不厭,百問不倦。可見幼兒對科學的興趣並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而是合適的環境,適度的,新鮮的刺激物潛移默化的結果。良好的科學教育氛圍,能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鑒於幼兒的這些特點,我認為在開展科學教育活動中應為幼兒創設良好的科學教育氛圍。
(一) 營造一個優美的戶外自然環境
大自然蘊涵著無窮無盡的科學教育素材,它具有課堂教育無法比擬的優勢。所以,我們應盡量利用園內的空間為幼兒營造一個優美的自然環境。如:我園在大操場上種有芒果樹、柳樹等,在活動室走廊上種植迎春花、紫藤;在草坪與戶外活動場地周圍種植灌樹當綠籬,這些植物既美化了幼兒園的環境,又具有遮蔭隔離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為幼兒提供了認識自然的教材。除此之外,還應充分利用房前屋後的空地,為中、大班的幼兒開闢小菜窪,並根據季節特點選擇果實大、生長期短,適合幼兒種植的蔬菜,瓜果進行種植。在課間或餐後經常組織幼兒給農作物澆水,引導
幼兒以繪畫的形式記錄植物的生長狀況。在這個小空間里,幼兒不再是消極的旁觀者,而是積極主動的參與者。由於幼兒親自參加了種植,管理和收穫工作,因而開闊了眼界,也激發了幼兒的求知慾和對科學的興趣。另外,我們幼兒園還設置了飼養角,養了兔子、小雞、鴿子等小動物,這些小動物能引起幼兒觀察和飼養的興趣,對培養幼兒愛護小動物的積極情感也有很重要的意義。水和沙是自然的材料,也是幼兒理想的遊戲材料,教師應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設計造型優美的動物形狀沙地,幼兒可在沙坑裡進行遊戲,了解沙的特性,學習堆疊搭建等技能。同時,還可充分利用活動室的水槽,在區域活動時為幼兒準備鐵片、乒乓球、海綿、紙船等材料,讓幼兒在玩水遊戲中,發現各種有趣的現象,獲得有關沉與浮的知識經驗。
(二) 建立科學實驗室,為幼兒提供恰當的活動材料
為了讓幼兒在更廣闊的空間內進行探索活動,幼兒園還可開設專供幼兒進行科學活動的科學實驗室。在實驗室里,教師專門為幼兒提供適合各年齡班幼兒發展水平和需要的,豐富而富有趣味性和挑戰性的材料,引導幼兒運用各種感
官共同參與探索活動。例如,我們開展「會變的顏色」的科學活動中,為幼兒提供透明的幻燈膠片,讓幼兒塗上各種顏色來代替有色的玻璃片,幼兒用自己製作的紅黃綠膠片兩兩交疊,對著陽光探索顏色的奧秘,有了動手操作的機會,幼兒就更喜歡到科學實驗室進行探索活動了。為了使科學實驗室始終對幼兒具有吸引力,必須不斷更換實驗材料或循序漸進的增加材料。例如,在認識「磁鐵」活動中,我們先向幼兒提供磁鐵、鐵丁、木棒、布等物品,這些物品有些能磁化,有些不能,幼兒通過操作,直觀感知了磁鐵能吸住鐵製品的特性,在幼兒感知磁鐵的基本特性後,再提供條形磁鐵、馬蹄性磁鐵,斷裂磁鐵,讓幼兒了解磁鐵有兩極,磁鐵會斷裂等知識,為加深幼兒對磁鐵的認識,還可製作有關磁鐵的玩具,讓幼兒對探索磁鐵有持久的興趣。
目前,能夠買到適合幼兒進行科學實驗的材料很有限,幾塊磁鐵、放大鏡滿足不了幼兒的需要,因此變廢為寶,自己動手操作材料非常重要。有些廢舊材料,經過精心製作和巧妙利用,就能成為幼兒學科學的好材料。例如,用紙、易拉罐製成的風車,瓶子裝水成了瓶子琴等,對簡單而豐富多彩的操作材料,幼兒同樣具有很高的探索興趣。
三、 精心指導幼兒科學教育活動
在幼兒科學教育中,教師的指導作用應體現在促進幼兒
與材料,同伴的相互作用上,培養幼兒的積極情感和良好底個性品質。我認為教師的指導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 巧妙組織教學活動,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注意提問、操作、交流三大因素的相互交替。
幼兒是科學探索活動的主體,而教師是幼兒學科學的引路人,因此,教師必須為幼兒創設寬鬆的心理環境,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過去,我們往往較多的考慮怎樣保持課堂紀律,怎樣去教會幼兒,因此,雖然教學活動中的每句話,每個要求都交代的非常清楚準確,但幼兒始終處於非常被動的學習狀態中,學習效率低;現在我們應考慮的是怎樣使課堂氣氛和諧,怎樣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讓幼兒感到寬鬆,自由,因此,教師不必提出過多的要求和限制,重要的是在幼兒探索的活動中,多觀察,多給幼兒一些挑戰和鼓勵,並進行適時的點撥。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設計具有啟發性和針對性的問題方面。幼兒的探索慾望,常常靠教師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而誘發的;例如,幼兒在觀察金魚時,一開始就被金魚的漂亮外型所吸引,可是,只觀察了一會兒,興趣就消失了,注意力分散了,那怎樣使幼兒保持注意力繼續觀察下去?那就有賴於
教師提出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幼兒觀察下去「金魚是什麼樣子的?它是怎樣游泳的?為什麼金魚會游泳呢?」通過這些問題,重新調起幼兒的探索興趣,是幼兒較全面的觀察金魚。又如,在做小實驗「浮與沉」的過程中,幼兒只局限於實踐哪些東西是浮,哪些東西是沉的,那怎樣使幼兒更深入的理解浮與沉?就得靠教師具有啟發性的提問加以支撐,「有什麼方法可使沉的東西浮上來,使浮的東西沉下去?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幼兒能夠繼續觀察思考,從外部現象到內在本質的探索,能嘗試使用多種材料使之浮與沉。
除此之外,組織幼兒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發現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幼兒理清思路,較為清晰的理解有關的科學概念。如:在「玩磁鐵」活動中,教師先引導幼兒用磁鐵碰一碰室內的各種物體,與同伴說說自己的發現。繼而,組織幼兒討論「為什麼這些東西能夠被磁鐵吸住,它們究竟有什麼不同?」幼兒七嘴八舌,與同伴進行交流討論,得出了「磁鐵能吸住鐵或鐵製品」的結論;最後,組織幼兒玩「尋寶」的遊戲,請幼兒找出紙包中那些東西是鐵制的,並請個別幼兒表述操作過程和發現。通過交流,幼兒從粗淺的、表面的、模糊的認識逐漸上升到「磁鐵能吸住鐵」這一概念層面,從而獲得了對磁鐵性能的認識。
(二) 充分發揮科學活動區的作用
幼兒科學教育僅僅依靠集體教學活動是不夠的,還應充分發揮科學活動區的作用。在
活動室內可以開設活動區「小問號」等,提供豐富多樣的操作材料,如「放大鏡、電池、雷達、漏斗及空玻璃瓶、吸管、泡沫等半成品,根據各階段的活動目標內容,讓幼兒在反覆的操作中發現問題,尋求答案。活動區活動可以是集體教學的前奏,也可以是集體教學的繼續,如:幼兒在活動區先認識電珠、電線、及電池,為科學活動「電池為什麼會亮」做好準備;又如,在開展科學活動「奇妙的光」後,幼兒再用三稜鏡折射光,用光照娃娃,作為活動的延伸等。
(三) 關注和支持幼兒的偶發性科學活動
偶發性科學活動是指由外界情景所導致的或偶然發生的,幼兒自發產生的科學活動,它既可發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可發生在學習、遊戲時。幼兒對它的興趣有時勝過正規的科學活動。偶發性科學活動是科學教育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激發幼兒科學興趣的有效手段。當幼兒產生偶發性科學活動時,教師應敏感的抓住時機,對幼兒進行科學的啟蒙教育。千萬
不要以「你們還小,理解不了這麼深奧的問題」「我也解釋不清楚」等理由放棄教育的時機。如:有一次,我帶領幼兒為油菜澆水時,有個孩子發現一隻蚯蚓在泥土上爬,問:「老師,泥土是蚯蚓的家嗎?」我當時就請孩子自己操作,挖掘幾處泥土,讓孩子看看泥土是不是蚯蚓的家,孩子在多處的泥土中挖掘,發現了許多蚯蚓,都不約而同的說:「蚯蚓的家在土裡。」孩子們興奮不已,探索興趣更加強烈。在偶發性科學活動中,教師應不失時機的引導幼兒運用感官感知事物,不斷的動手操作,動腦思考,這不僅能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求知慾,而且能激勵幼兒不斷的探索,思考。反之,則會壓制幼兒的求知慾望,錯失教育良機。
(四) 注重正規性科學教育活動與非正規性科學教育活動、偶發性科學教育活動的結合
正規性科學教育活動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形式,很容易被教師接受。而非正規性及偶發性科學教育活動則是一種較自由隨意的活動,他們對發展幼兒的興趣、愛好、個性有較為顯著的作用。科學教育這三種形式是相輔相成的,既有各自特殊作用,又可相互補充,相互轉換。例如,在一次進行戶外活動中,一隻蝴蝶吸引了幼兒的視線,許多幼兒都忍不住抬頭看,於是,我臨時改變計劃,讓幼兒看蝴蝶,幼兒問:「為什麼蝴蝶會飛?」這一問題難以解釋清楚,我就說:「等老師看書,明天再告訴你。」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把「認識蝴蝶」列入正規性科學教育中,找
來了科學標本,翻閱了有關書籍,向幼兒介紹有關蝴蝶的知識,讓幼兒初步懂得蝴蝶為什麼會飛,把偶發性科學教育活動轉換為正規性科學教育活動,可以加深喲額對有關問題的理解,使幼兒獲得更多的知識經驗。另外,正規性科學活動的內容可以延伸到非正規性科學活動中繼續探索。如:在開展「沉與浮」的科學活動中,在上述的課堂活動後,還可以把「沉與浮」的現象延伸到非正規性活動中(即活動區)繼續探索。教師為幼兒提供了更多的材料,引導幼兒探索出更多讓浮的物體沉下去,讓沉的物體浮上來的方法。教師把正規性科學教育活動和非正規性科學教育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幼兒的探索興趣能更加持久,也更深刻的去理解「沉和浮」。教師必須將三種科學教育形式有機的結合,靈活的開展,才能取得科學教育的最佳效果。科學發展的一般過程是形成假設,收集材料,證明或拒絕假設,作出結論的過程。在幼兒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要把孩子引進實際活動,鼓勵幼兒觀察特殊的活動和具體的事物,動員幼兒
>運用多種感官參與觀察,然後幫助幼兒分析、歸納出一般結論,最後,教師引導幼兒通過實驗,解決問題和交流討論加以檢測。總之,教師只有將科學教育貫穿於一日活動中,才能真正發揮科學教育活動的作用。更好的促進幼兒認知、情感的協調發展。推薦閱讀:
※國民黨敗退台灣為什麼重建了清華大學而沒有重建北京大學?
※生孩子後,如何妥善保管手辦之類的物品?
※因為我是你媽
※女朋友和她父母關係不好?
※深度解析|戳進來,告訴你,別人家的孩子是怎麼煉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