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閱藏知津(卷四十一至卷四十四)(嘉興藏B271)

  閱藏知津

  閱藏知津卷第四十一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彙輯

  雜藏 西土撰述第一

  佛說四十二章經(六紙) (前有序) (南尺北璧)

  後漢中天竺沙門迦葉摩騰共竺法蘭譯

  此西來教典之始也,古今譯經圖記云:四十二章經,本是外國經抄,騰以大化初傳,人未深信,蘊其妙解,不即多翻,且撮經要,以導時俗。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三卷) (南宜北英)

  唐于闐國沙門釋智嚴譯

  諸經集四十二部,凡菩薩行門,總六十六條。

  八大人覺經(一紙欠) (南賢北維)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菩薩內習六波羅密經(三紙欠) (南賢北悲)

  後漢臨淮郡沙門嚴佛調譯

  說內習六妙門為六波羅密,能制六根。

  出曜經(二十卷) (前有僧睿序) (南定篤初北廣內)

  尊者法救造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無常品第一。欲品第二。愛品第三。無放逸品第四。念品第五。戒品第六。學品第七。口品第八。行品第九。信品第十。沙門品第十一。道品第十二。利養品第十三。忿怒品第十四。惟念品第十五。雜品第十六。水品第十七。華香品第十八。馬喻品第十九。恚品第二十。如來品第二十一。聞品第二十二。我品第二十三。廣演品第二十四。親品第二十五。泥洹品第二十六。觀品第二十七。惡行品第二十八。雙要品第二十九。樂品第三十。心意品第三十一。沙門品第三十二。梵志品第三十三。

  出曜之言,舊名譬喻,即十二部經第六部也,共集如來法句千章,釋之以訓未來。

  法句譬喻經(四卷) (南籍北亦)

  西晉沙門法炬共法立譯

  共三十九品。大意與上經同,而次第不同,且少有解釋。

  法句經(二卷) (序中名曇缽偈) (南所北群)

  尊者法救造 吳天竺沙門維祇難等譯

  即法喻經中三十九品法句,凡七百五十二偈。

  法集要頌經(四卷) (南甚北隸)

  尊者法救集 宋中印土沙門天息災譯

  即出曜經三十三品法偈,皆是佛所說也。

  佛本行經(七卷) (南初北達)

  劉宋六合山寺沙門釋寶雲譯

  因緣品第一。阿育王時,密跡金剛,為諸天頌佛始末。稱嘆如來品第二。降胎品第三。如來生品第四。梵志占相品第五。阿夷決疑品第六。入譽論品第七。與眾彩女游居品第八。現憂懼品第九。閻浮提樹蔭品第十。出家品第十一。車匿品第十二。瓶沙王問事品第十三。為瓶沙王說法品第十四。不然阿蘭品第十五。降魔品第十六。轉法輪品第十七。度寶稱品第十八。廣度品第十九。現大神變品第二十。升忉利宮為母說法品第二十一。憶先品第二十二。游維耶離品第二十三。嘆錠光佛時品第二十四。降象品第二十五。魔勸舍壽品第二十六。調達入地獄品第二十七。現乳哺力品第二十八。大滅品第二十九。嘆無為品第三十。八王分舍利品第三十一。

  佛所行贊經(五卷) (南美北興)

  馬鳴菩薩造 北涼中天竺沙門曇無讖譯

  生品第一。處宮品第二。厭患品第三。離欲品第四。出城品第五。車匿還品第六。入苦行林品第七。合宮憂悲品第八。推求太子品第九。瓶沙王詣太子品第十。答瓶沙王品第十一。見阿羅藍郁頭藍品第十二。破魔品第十三。阿惟三菩提品第十四。轉法輪品第十五。瓶沙王諸弟子品第十六。大弟子出家品第十七。化給孤獨品第十八。父子相見品第十九。受祇洹精舍品第二十。守財醉象調伏品第二十一。庵摩羅女見佛品第二十二。神力住壽品第二十三。離車辭別品第二十四。般涅槃品第二十五。大般涅槃品第二十六。嘆涅槃品第二十七。分舍利品第二十八。

  僧伽羅剎所集佛行經(五卷) (南宜北興)

  符秦罽賓國沙門僧伽跋澄譯

  大意發明如來因中果上種種功德,乃至百年之後,阿育王起舍利塔。而譯文甚拙。

  僧伽斯那所撰菩薩本緣經(四卷) (南令北聚)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師子素馱娑王斷肉經(三紙) (南賢北景)

  唐于闐國沙門釋智嚴譯

  十二游經(四紙半) (南終北英)

  東晉西域沙門迦留陀伽譯

  達磨多羅禪經(二卷) (有序) (南榮北集)

  東晉迦維羅衛國沙門佛陀跋陀羅譯

  修行方便道安那般那念退分第一。修行勝道退分第二。修行方便道安般念住分第三。修行勝道住分第四。修行方便道升進分第五。修行勝道升進分第六。修行方便道安般念決定分第七。修行勝道決定分第八。修行方便道不凈觀退分第九。住分第十。升進分第十一。決定分第十二。修行觀界分第十三。已上皆五言頌。修行四無量三昧第十四。修行觀陰分第十五。修行觀入分第十六(外六入如賊,內六入如空聚,亦說內外入為此彼岸)。修行觀十二因緣第十七。已上皆長文。

  內身觀章句經(三紙欠) (南令北聚)

  漢失譯師名

  頌說內身苦、空、無常、無我、不凈。

  法觀經(四紙半) 同上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明數息觀身等法,文甚拙澀。

  三慧經(十一紙) (南籍北墳)

  北涼錄失譯人名

  雜集經論中種種因緣法義。

  佛使比丘迦旃延說法沒盡偈(五紙余) (南宜北既)

  西晉錄失譯人名

  迦丁比丘說當來變經(七紙半) (南甚北英)

  失譯人名今附宋錄

  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六紙半) (南甚北漆)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說十六大阿羅漢名,並眷屬數目住處,及明末法之中,於三寶所種善根者,三會得度。

  撰集三藏及雜藏傳(七紙余) (南籍北漆)

  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大意與後經同,而是四言偈述,兼釋三藏與雜藏事。

  迦葉結經(八紙欠) (南籍北聚)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說佛滅度,迦葉舉阿難九過,及結集三藏事。

  密跡力士大權神王經偈頌(一卷) (有智昌序) (南學北杜)

  元延祐僧錄管主八集

  共一百七十五贊。

  請賓頭盧經(一紙余) (南甚北墳)

  劉宋沙門釋慧簡譯

  那先比丘經(三卷) (南業北聚)

  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佛滅度後,有彌蘭王,向那先比丘種種問難,比丘一一答之。

  阿育王譬喻經(五紙余) (南基北墳)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百喻經(二卷) (南令北群)

  蕭齊中天竺沙門求那毗地譯

  設一百喻,喻道法邪正等事,末結雲。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痴華鬘竟。

  無明羅剎經(一卷) (南所北群)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以郁禪耶城折吒王降伏疫鬼為喻,明如來逆觀十二因緣,用大智慧,破無明羅剎。

  龍樹菩薩為禪陀迦王說法要偈(七紙半) (南甚北漆)

  劉宋罽賓國沙門求那跋摩譯

  七言偈,種種勸誡,令修學正法。

  勸發諸王要偈(六紙余) (南甚北隸)

  劉宋天竺沙門僧伽跋摩譯

  龍樹菩薩勸誡王頌(七紙欠) 同上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凈譯

  二皆同上本。宋譯五言唐譯五七言雜。

  大勇菩薩分別業報略經(八紙) (南甚北墳)

  劉宋天竺沙門僧伽跋摩譯

  偈說六趣善惡因果。

  十不善業道經(一紙余) (南優北英)

  宋西夏沙門日稱等譯

  賢聖集伽陀一百頌(五紙余) (南甚北英)

  宋中印土沙門天息災譯

  集一切伽陀,說供施佛僧福報。

  勝軍化世百喻伽陀經(七紙欠) (南盡北則)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六道伽陀經(五紙) 同上

  譯人同上

  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凶時日善惡宿曜經(二卷) (南優北亦)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迦葉仙人說醫女人經(三紙欠) (南夙北臨)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付法藏因緣經(本名傅六卷) (南榮北集)

  後魏西域沙門吉迦夜共曇曜譯

  婆伽婆囑摩訶迦葉(一)。迦葉囑阿難(二)。阿難付摩田地,及商那和修(三)。商那和修付優波鞠多,降伏天魔度人無量,稱為無相好佛(四)。優波鞠多付提多迦(五)。提多迦付彌遮迦(六)。彌遮迦付佛陀難提(七)。佛陀難提付佛陀密多(八)。佛陀密多付脅比丘(九)。脅比丘付富那奢(十)。富那奢付馬鳴大士(十一)。馬鳴菩薩付比丘比羅(十二)。比羅付龍樹大士(十三)。龍樹菩薩付迦那提婆,由毀神眼,故無一目(十四)。迦那提婆付尊者羅睺羅(十五)。羅睺羅付尊者僧伽難提,以偈試阿羅漢雲,轉輪種中生,非佛非羅漢,不受後世有,亦非辟支佛,羅漢往問彌勒,乃能知之(十六)。僧伽難提付僧伽耶舍(十七)。僧伽耶舍付鳩摩羅馱(十八)。鳩摩羅馱付闍夜多,世尊所記最後律師(十九)。闍夜多付婆修槃陀(二十)。婆修槃陀付摩奴羅,與尊者夜奢,分化南北(二十一)。次有尊者名鶴勒那夜奢(二十二)。復有比丘,名曰師子,為彌羅掘國王劍斬其頭,唯乳流出,相付法人,於是便絕(二十三)。結嘆善知識功德,說白象聞法起慈,及優婆塞分別買髑髏事。

  馬鳴菩薩傳

  龍樹菩薩傳

  提婆菩薩傳(三傳同卷共九紙半) (南籍北漆)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與上經中三人事迹同。

  婆藪槃豆傳(九紙) (南甚北漆)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阿育王傳(五卷) (南基北漆)

  西晉安息國沙門安法欽譯

  本施土緣第一,勝德小兒以土施佛,佛為授記。阿育王本緣第二,先作地獄,後因比丘現化,改惡修善,造舍利塔,廣修供養。阿恕伽王本緣第三,化弟宿大哆,生信證果。半庵摩羅果緣第四,王臨終時,僅以半果為最後施。駒那羅緣本第五,即法益王子壞目因緣。阿育王現報因緣第六,以珠與受持八戒夫人,比丘口香,婦女犯禁,問法得果,沙彌食婆羅門,度令出家。賣人頭,調伏邪見臣。下賤婢施一錢,得轉生報,庫中缺如意珠,賓頭盧純酥澆飯,修福禳衰相,修福勝龍王。優波鞠多因緣第七,佛預授記,並結集三藏等事。摩訶迦葉涅槃因緣經第八。摩田提因緣第九。商那和修本緣第十。優波鞠多因緣第十一,廣明化度令證果事。

  阿育王經(十卷南作五卷半北作六卷) (南基北墳)

  蕭梁扶南國沙門僧伽婆羅譯

  即前本別出,而次第小異,詳略亦各不同。

  阿育王子法益壞目因緣經(一卷) (前有序) (南所北群)

  符秦兜佉勒國曇摩難提譯

  偈說法益王子壞目本緣,及說從六趣者,性行不同,較傳經稍詳。

  附外道論

  勝宗十句義論(十紙作一卷) (南吹北納)

  勝者慧月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一實。二德。三業。四同。五異。六和合。七有能。八無能。九俱分。十無說。即勝論六句義演出。

  金七十論(三卷) (南羅北疑)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此是外道迦毗羅仙人所造,明二十五諦,亦名數論,非是佛法。

  附疑偽經

  大明仁孝皇后夢感佛說第一希有大功德經(二卷) (南大北史)

  閱藏知津卷第四十一

  (信士魏邦鼐助銀一兩  魏邦泰助銀五錢  胡門曹氏助銀五錢  比丘明一助銀一兩  子進助銀五錢)

  閱藏知津

  閱藏知津卷第四十二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彙輯

  雜藏 此方撰述第二之一

  慈悲道場懺法(十卷) (南茂北公)

  梁志公寶唱等集

  歸依三寶第一。斷疑第二。懺悔第三。發菩提心第四。發願第五。發迴向心第六。顯果報第七。出地獄第八。解怨釋結第九。自慶第十。警緣三寶第十一。懺主謝大眾第十二。總發大願第十三。奉為天道禮佛第十四。奉為諸仙禮佛第十五。奉為梵王等禮佛第十六。奉為阿修羅道一切善神禮佛第十七。奉為龍王禮佛第十八。奉為魔王禮佛第十九。奉為國王人道禮佛第二十。奉為諸王王子禮佛第二十一。奉為父母禮佛第二十二。奉為過去父母禮佛第二十三。奉為師長禮佛第二十四。為十方比丘比丘尼禮佛第二十五。為十方過去比丘比丘尼禮佛第二十六。為阿鼻地獄禮佛第二十七。為灰河鐵丸等地獄禮佛第二十八。為飲銅炭坑等地獄禮佛第二十九。為刀兵銅釜等地獄禮佛第三十。為火城刀山等地獄禮佛第三十一。為餓鬼道禮佛第三十二。為畜生道禮佛第三十三。為六道發願禮佛第三十四。警念無常第三十五。為執勞運力禮佛第三十六。發迴向第三十七。菩薩迴向法第三十八。發願第三十九,凡八段。囑累第四十。

  方等三昧行法(一卷) (前有遵式序) (南起北刑)

  隋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方等秘法具六緣第一:一法緣,二善知識,三前方便,四辦衣,五行法,六供養。識遮障第二:一洗浴調適,二飲食調適,三行道調適,四坐禪調適。禁法第三:一七日要心,及誦咒,二請師受戒,及發露,三見善惡業相,及十法王子等,不得向人說。內律要訣第四:一明五篇戒滅不滅相,二明十惡十善業滅不滅相。修行第五。受戒第六。不說。

  法華三昧懺儀(一卷) (南實北輔)

  瓦官寺沙門釋智顗,輒采法華普賢觀經,及諸大乘經意,撰此法門,流行後代。

  勸修第一。方便第二。正入道場方法第三。正修行方法第四。一嚴凈道場,二凈身,三三業供養,四奉請三寶,五讚歎三寶,六禮佛,七懺悔,八行道旋繞,九誦法華經,十思惟一實境界。略明修證相第五。

  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二紙半即附懺儀後此方撰述)

  唐國清沙門湛然撰

  撰香華禮拜等偈,以便運想,及逆順十心略懺文等。

  金光明懺法補助儀(一卷) 同上

  宋天台東掖山沙門遵式集

  緣起第一。按文開章以定銓次第二。別明禮請灑散二法第三。略明能請及所求離過第四。總示事理觀慧所依第五。補助正修十科事儀第六:一嚴凈道場、二清凈三業、三香華供養、四召請誦咒、五讚歎述意、六稱名散灑、七禮敬三寶、八修行五悔、九旋繞自歸、十唱誦金光明典。

  金光明最勝懺儀(五紙半) 同上

  宋四明沙門知禮集

  大段與前儀同,而觀慧文略。

  往生凈土懺願儀(十二紙) 同上

  沙門遵式,輒采大本無量壽經,及稱讚凈土等諸大乘經,集此方法,流布諸後,普結凈緣。

  一嚴凈道場。二明方便法。三明正修意。四燒香散華。五禮請法。六讚歎法。七禮佛法。八懺願法。九旋誦法。十坐禪法。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三昧儀(十四紙) 同上

  東山沙門遵式,始於天台國清集,於四明大雷山蘭若再治。

  敘緣起第一。明正意第二,一莊嚴道場,二作禮,三燒香散華,四繫念數息,五召請,六具楊枝凈水,七誦三咒,八披陳懺悔,九禮拜旋繞,十誦經。

  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十五紙余) 同上

  宋四明沙門知禮集

  一嚴道場。二凈三業。三結界。四修供養。五請三寶諸天。六讚歎申誠。七作禮。八發願持咒。九懺悔。十修觀行。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十三紙半) (前有靈鑒序) 同上

  宋天竺寺沙門遵式撰

  第一設壇場供養。第二示方法。第三揀眾清凈。第四誦咒法。第五三業供養禮請陳意自為七:一供養、二奉請、三讚歎、四作法持咒、五禮拜、六懺悔、七行道旋繞。第六釋疑。第七誡勸檀越。

  觀自在菩薩如意輪咒課法(十紙半) 同上

  宋霅川沙門仁岳撰

  一法式。二觀想。三禮讚。四持誦。五懺願。六證驗。七釋疑。

  禮法華經儀式(一紙余) 同上

  宋四明沙門知禮集

  釋迦如來涅槃禮讚文(六紙余) 同上

  沙門仁岳撰

  集諸經禮懺悔文(二卷北作四卷) (南功北桓)

  唐西崇福寺釋智升撰

  上卷共有六段,下卷約求生西方,明六時禮法。

  天台智者大師齋忌禮懺文(六紙余) (南實北起)

  宋天竺寺遵式述

  往生凈土決疑行願二門(九紙) (南實北輔)

  宋耆山沙門遵式撰

  第一決疑門:一疑師,二疑法,三疑自,今並決之。第二行願門:一禮懺門(即世稱小凈土懺),二十念門,三系緣門,四眾福門。

  凈土境觀要門(六紙余) (南刑北起)

  元虎溪沙門懷則述

  深明約心觀佛,境觀不二法門。

  蓮宗寶鑒(七卷) 素

  元廬山東林寺善法堂主優曇普度集

  念佛正因第一,凡十四章。念佛正教第二,凡十九章。念佛正宗第三,凡八章。念佛正派第四,凡二十二章。念佛正信第五,凡六章。念佛正行第六,凡十四章。念佛正願第七,凡七章。念佛往生正訣第八,凡十二章。念佛正報第九,凡五章。念佛正論第十,凡二十五章。附楚山示眾念佛警語,曉山勸修凈業箴。

  阿彌陀經不思議神力傳(一紙余) 貞

  附隋錄未詳作者

  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一卷) 起

  天台智者大師禪門口訣(一卷僅九紙半) (南起北約)

  天台智者大師別傳(一卷) (南翦北起)

  門人灌頂撰

  天台八教大意(一卷) (南翦北翰)

  撰者同上

  前佛後佛,自行化他,究其旨歸,咸宗一妙佛之知見,但機緣差品,應物現形,為實施權,故分乎八。頓、漸、秘密、不定、化之儀式,譬如藥方,藏、通、別、圓所化之法,譬如藥味。

  國清百錄(四卷) (南起北弊)

  纂人同上

  卷第一二。立製法第一。敬禮法第二。乃至王重請書第五十。卷第三四。王謝義疏書第五十一。乃至論放生書第一百。後有戒應題,有嚴序,及新添智者大禪師年譜事迹。

  永嘉集(一卷) (前有魏靜序) 起

  唐慎水沙門玄覺述

  舊分十門:慕道志儀第一。戒憍奢意第二。凈修三業第三。奢摩他頌第四。毗婆舍那頌第五。優畢叉頌第六。三乘漸次第七。事理不二第八。勸友人書第九。發願文第十。幽溪法師新定十門:皈敬三寶第一。發弘誓願第二。親近師友第三。衣食警戒第四。凈修三業第五。三乘漸次第六。事理不二第七。簡示偏圓第八。正修止觀第九。觀心十門第十。(幽溪有注二冊,可作四卷,尚未入藏,甚妙。南北兩藏皆無禪宗二字,流通作禪宗永嘉集。幽溪作永嘉禪宗集。)

  金剛錍(一卷) (前有凈岳科序) (南翦北起)

  唐荊溪尊者述

  序曰:圓伊金錍,以抉四眼無明之膜,令一切處,悉見遮那佛性之指,偏權疑碎,加之以剛,假夢寄客,立以賓主,觀者恕之。

  始終心要(一卷) 同上

  述者同上

  十不二門(九紙) 同上

  述者同上

  一色心。二內外。三修性。四因果。五染凈。六依正。七自他。八三業。九權實。十受潤。即釋簽中結釋十妙文也。以是妙觀大體,故後人錄出別行。

  十不二門指要鈔(二卷) (前有遵式序) 同上

  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敘曰:十不二門者,本出釋簽,豈須鈔解,但斯宗講者,或示或注,著述云云,而事理未明,解行無托,荊溪妙解,翻隱於時,天台圓宗,罔益於物,爰因講次,對彼釋之,命為指要鈔焉。蓋指介爾之心,為事理解行之要也。

  修懺要旨(九紙) 同上

  述者同上

  初通敘四行,二正明法華,三結歸止觀。

  法智遺編觀心二百問(一卷) 同上

  法孫繼忠集

  四明沙門,謹用為法之心,問義於浙陽講主昭上人。

  天台傳佛心印記(八紙) (南刑北起)

  元傳天台宗教興教大師懷則述

  深明性具圓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同餘宗緣理斷九。

  天台四教儀(一卷) (南翦北會)

  宋高麗沙門諦觀錄

  本宗八教大意,而詳於名相,略於前三教之十乘。

  天台四教儀集注(十卷) 稼

  元南天竺沙門蒙潤集

  宗鏡錄(百卷) (南阿至孰北策至溪)

  宋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景德傳燈錄(三十卷) (南桓公輔北合濟弱)

  宋景德東吳沙門道原纂

  先敘七佛並偈。始自摩訶迦葉,終於南嶽第九世,青原第十一世,共祖師一千七百十二人,內九百五十四人,有語見錄,餘七百五十八人,但存名字,盡二十六卷。寶志、善慧、南嶽、天台、僧伽、萬回、豐干、寒山、拾得、布袋,十人,及諸方雜舉征拈代別語一卷。南陽大寂,乃至法眼等十二人廣語一卷。贊、頌、偈、詩,一卷。銘、記、箴、歌,一卷。

  續傳燈錄(三十六卷) (南合濟弱扶北[○@缺])

  不出編錄人名 匯目義門雲靈谷寺沙門居頂編

  始自汾陽昭,終至天童禮,及諾庵肇,共三千一百一十八人,內一千二百零三人,有語見錄。一千九百零七人,但存名字。

  傳法正宗記(十卷) (南綺北回)

  宋明教禪師契嵩編修

  前有上皇帝書,及許收入藏中書,札子,並題跋等,始祖釋迦如來表一卷。迦葉至六祖傳,共五卷。正宗分家列傳一千三百零四人,共二卷。旁出略傳二百五人,宗證略傳十一,共一卷。定祖圖一卷。

  傳法正宗論(二卷) (南回北綺)

  撰者同上

  共有四篇,廣明達磨大師,的有師承,以破唐沙門神機之妄譏毀,兼破付法藏因緣傳。

  宗門統要續集(二十卷北作二十一卷) (前有徑山希陵序耿延禧序) (南漢惠北扶傾綺)

  宋建康沙門宗永集

  元保寧寺沙門清茂續集

  釋迦文佛。西竺應化聖賢。二十八祖。東土六祖。四祖旁出,凡八世。五祖旁出,凡三世。六祖下旁出,凡二世。應化聖賢。未詳嗣法。亡名古宿。南嶽下凡十一世,共二百四十八人。五百五十三則機緣。青原下凡十世,共二百六十四人,五百五十四則機緣。續南嶽下至十八世,共二百一十二則機緣。續青原下至十四世。共四十七則機緣。

  禪宗正脈(二十卷) 勸賞

  明弘治真如寺沙門如巹集

  於五宗機緣中,取其顯明簡直者集出,使人易曉。

  禪宗頌古聯珠通集(二十一卷) (前有張掄序) (南雞田赤北[○@缺])

  宋光孝寺沙門法應集 元沙門普會續集 明中天竺住山沙門凈戒重校

  初集機緣三百二十五則,作頌宗師一百二十二人,頌有二千一百首,續加機緣四百九十三則,作頌宗師四百二十六人,頌有三千零五十首。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一卷) (前有明教嵩贊) (南密北扶)

  嗣祖比丘宗寶編靈谷住持凈戒重校

  韶州韋刺史,請師於大梵寺說法,師先說得法行由,次說摩訶般若波羅密義,並無相頌。次答實無功德之疑,次答願生西方之問(要人凈心則生凈土,不是說無西方也)。次示定慧一體不二。次示一行三昧。次示心不住法,道即流通,心若住法,名為自縛。次示教無頓漸,人有利鈍。次示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凈,亦不是不動。次示坐禪實義。次傳自性五分法身香,授無相懺悔,發四弘誓願,授無相三歸依戒,又說一體三身,及頌。

  古尊宿語錄(四十八卷) (中有阿育王山住持大觀序) (南密勿多士北[○@缺])

  賾藏主搜采 靈谷寺住持凈戒重校

  南嶽讓。馬祖一。百丈海。黃檗運。臨濟玄。興化獎。睦州蹤。南院顒。風穴沼。首山念。石門聰。汾陽昭。唐明嵩。慈明圓。南泉願。子湖神力蹤。趙州諗。雲門偃。楊岐會。道吾真。白雲端。佛照光。北澗簡。物初觀。晦機熙。笑隱欣。仲方倫。覺源曇(有宋濂藏衣塔銘)。五祖演。葉縣省。神鼎諲。翠岩芝。法華舉。佛眼遠。大隋真。投子同。鼓山晏。洞山初(嗣雲門)。智門祚(嗣香林)。雲峰悅(嗣大愚)。雲庵文(嗣黃龍南)。琅玡覺(嗣汾陽)。佛照禪師奏對錄(宋孝宗時嗣大慧杲)。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並宛陵錄一卷) 素

  唐河東裴休集並序

  即古尊宿語錄中重出,而稍略。

  萬善同歸集(六卷) 史

  宋永明智覺禪師延壽述

  明眾善所歸,皆宗實相。

  唯心訣(九紙余) 素

  作者同上

  於中略標百二十種邪宗見解。

  定慧相資歌(四紙欠) 素

  警世(二紙欠) 素

  宋永明智覺禪師延壽述

  明覺禪師語錄(六卷) (南回北綺)

  明靈谷寺沙門凈戒重校

  上堂,舉古,勘辨,拈古,偈頌,贊等共六卷。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十七卷) (有耿延禧序及張浚序) (南扶傾北漢惠)

  學徒若平集凈戒重校

  上堂語六卷。開示法語三卷。小參示眾四卷。頌古一卷。拈古三卷。偈、頌、贊,一卷。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三十卷) 說感武

  宋乾道門人蘊聞集

  中峰和尚廣錄(三十卷) 丁俊乂

  元至治門人慈寂集

  真心直說(一卷) 敦

  元曹溪山老衲知訥述

  凡十五章,明正信,異名,妙體,妙用,乃至所往以釋疑問。後附誡初心學人文,又附皖山正凝禪師示蒙山法語。東山崇藏主送子行腳法語。蒙山示眾。蒙堂跋。

  高麗國普照禪師修心訣(一卷) 敦

  直指心性本來同佛,既悟心已,或習輕,則用自性定慧門,或習重,則用隨相對治門,皆與先修後悟者不同。

  禪宗決疑集(一卷) 素

  元西蜀智徹述

  示提話頭工夫次第。

  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已乏單本)

  唐終南山釋杜順集

  略有三重:真空第一,理事無礙第二,周遍含容第三;三中,又各辨十門。

  華嚴法界玄鏡(一卷北作二卷) (南青北百)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即釋前法界觀門。

  注華嚴法界觀門(一卷) (前後有裴休凈源二序) (南青北跡)

  唐圭峰蘭若沙門宗密注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十二紙) 同上

  唐京大薦福寺沙門法藏述

  一顯一體:謂自性清凈圓明體。二起二用:謂海印森羅常住用,法界圓明自在用。三示三遍:謂一塵普周法界遍,一塵出生無盡遍,一塵含容空有遍。四行四德:謂隨緣妙用無方德,威儀住持有則德,柔和質直攝生德,普代眾生受苦德。五入五止:謂照法清虛離緣止,觀人寂怕絕欲止,性起繁興法爾止,定光顯現無念止,事理玄通非相止。六起六觀:謂攝境歸心真空觀,從心現境妙有觀,心境秘密圓融觀,智身影現眾緣觀,多身入一鏡像觀,主伴互現帝網觀。後有凈源序。

  華嚴金師子章(未有別行)

  唐京大薦福寺沙門法藏述

  因對武后問,借庭前金師子為喻,初明緣起,二辨色空,三約三性,四顯無相,五說無生,六論五教,七勒十玄,八括六相,九成菩提,十入涅槃,以顯華嚴教觀。

  金師子章雲間類解(十三紙) (南青北百)

  宋沙門凈源述

  禪源諸詮集都序(四卷) (前有惟大等四序) 敦

  亦名禪那理行諸詮集,圭峰山沙門宗密述。今但存序,大意先判三宗三教,然後會為一味,以息斗諍。意則美矣,惜其未盡善也。夫論宗意教意,則不可有三。此圭公所知也。若論宗門教門,則非止局三。此圭公所昧也。又彼雲南嶽天台,依三諦之理,修三止三觀。教意雖最圓妙,然其趨入門戶次第,亦只是前之諸禪行相,此則似僅涉獵次第禪門,及童蒙止觀二書,絕未睹見大乘止觀,摩訶止觀者矣。今據大乘止觀,摩訶止觀,何嘗不頓同佛體,迥異諸門乎。又彼雲諸部般若千餘卷經,及中百門論等,皆說破相教,智度論百餘卷,亦說此理。但論主通達不執,故復將大小乘法相,潛同後一真性宗。今問:智論,中論,皆龍樹所造也。何以一執一不執乎。又龍樹尚能通達不執,潛通後宗。佛說般若,豈反有執,止名破相乎。般若經云:菩薩欲具足一切佛法者,當學般若。謂之唯說破相,可乎。又彼云:心是名,知是體。譬如水是名,濕是體。尤為可笑。夫說水,口固不濕,即說濕,口豈濕哉。說心,固不得體,即說知,豈便得體哉。故古人云:知之一字,眾妙之門。又云:知之一字,眾禍之門。而圭公乃於能詮文字,妄分親疏,何耶?又彼云:法華且收二乘,至涅槃經,方普收六道。尤為可笑。調達授記,不收地獄乎。龍女成佛,不收畜生乎。妙庄悟道,不收邪見乎。散心稱名,童子聚沙,不收人天乎。又彼云:破相止說二諦,性宗則為三諦,是誠未究七種二諦五種三諦之旨者也。嗚呼!淺矣。

  原人論(八紙半) (南青北跡)

  述者同上

  斥迷執第一(習儒道者)。斥偏淺第二(習佛不了義教者)。直顯真源第三(佛了義實相教)。會通本末第四(會前所斥同一真源皆為正義)。

  華嚴原人論解(四卷) 茲

  元長安大開元寺沙門圓覺述

  即解前論,科一卷,解三卷。

  注華嚴七字經題法界觀門三十頌(二卷) 史

  元歸德法雲沙門琮湛集注

  右注,解夷門山廣智大師本嵩所述經題觀門偈頌,點示初機禪門眼目。

  真唯識量(出宗鏡錄)

  八識規矩補註(二卷) 敦

  明魯庵沙門普泰注

  六離合釋(附補註後)

  陀羅尼雜集(十卷) (南封北卿)

  未詳撰者今附梁錄

  第一卷:七佛所說神咒,並八菩薩所說神咒,合十五首。第二卷:釋摩男,阿難比丘,普賢菩薩等,共十八咒。卷第三:摩醯首羅天等,共咒十一首,文殊說四弘誓,虛空藏說四凈土妙行,觀世音說四攝法,救脫說四弘誓,跋陀和說八菩薩妙行,大勢至說四誓利益眾生,心無疲倦,得大勢說四事擁護作佛事者,堅勇說四菩薩妙行,並諸菩薩天龍,各各說偈。卷第四: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等,共咒二十一首。卷第五:除一切恐畏毒害伏惡魔陀羅尼等,共咒二十七首。卷第六:除腫陀羅尼等,共咒九首,五戒神名二十五,三歸神名有九,護伽藍神名十八,燒香散華等咒,共二十二首。卷第七:滅一切罪得一切所願陀羅尼等,共咒七十九首。卷第八:六字大陀羅尼經等,共咒二十二首。卷第九:阿吒婆拘上佛陀羅尼等,共咒十首,嘆佛三昧經一段。卷第十:定志慧見陀羅尼等,共咒三十一首。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二卷) (有陳覺序) (南營北封)

  宋北遼金河寺沙門釋道[厄*殳]集

  開示修行一真大法界心,及持誦准提咒法,然與准提三譯,及尊那經,並不全合。

  密咒圓因往生集(一卷) (有賀宗壽序) (南營北封)

  智廣慧真編集金剛幢譯定

  集諸經神咒三十三段,華梵並書。

  曇無德部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二卷北作四卷) (南猶北存)

  唐沙門釋道宣撰

  南海寄歸內法傳(四卷) (南功北尹)

  唐沙門釋義凈撰

  凡四十章。

  受用三水要行法

  護命放生儀軌法

  說罪要行法(三法合卷) (南功北桓)

  三法並義凈法師作

  閱藏知津卷第四十二

  (比丘慈濟 時行 見明 慈音  明空 公遠  信士欽遴生 周爾玉 朱岐瑞  周述之共助銀四兩)

  閱藏知津

  閱藏知津卷第四十三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彙輯

  雜藏 此方撰述第二之二

  諸經要集(二十卷北作三十卷) (南八縣家給北路俠槐)

  唐西明寺沙門道世玄惲撰

  三寶部第一,敬佛篇六緣,敬法篇八緣,敬僧篇三緣。敬塔部第二,有七緣。攝念部第三,有四緣。入道部第四,有四緣。吹贊部第五,有三緣。香燈部第六,有四緣。受請部第七,有八緣。受齋部第八,有二緣。破齋部第九,有二緣。富貴部第十,有二緣。貧賤部第十一,有五緣。獎導部第十二,有七緣。報恩部第十三。有三緣。放生部第十四,有四緣。興福部第十五,有六緣。擇交部第十六,有五緣。思慎部第十七,有五緣。六度部第十八,布施篇有七緣,持戒篇有二緣,忍辱篇有三緣,精進篇有三緣,禪定篇有二緣,智慧篇有二緣。業因部第十九,有五緣。欲蓋部第二十,有三緣。四生部第二十一,有六緣。受報部第二十二,有九緣。十惡部第二十三,有十緣。詐偽部第二十四,有六緣。惰慢部第二十五,有三緣。酒肉部第二十六,有三緣。占相部第二十七,有三緣。地獄部第二十八,有八緣。送終部第二十九,有九緣。雜要部第三十,有十三緣。

  經律異相(五十卷) (南路至戶北經至相)

  梁沙門僧旻寶唱等撰

  天部上下(一二卷)。地部(三)。應始終佛部第一(四)。應身益物佛部第二(五)。現涅槃後事佛部第三(造佛舍利塔第一、造佛形像第二)。法滅盡第三(六)。外緣佛部第四(七)。自行菩薩部第一(八)。外化菩薩部第二(九)。隨機現身上菩薩部第三(十)。隨機現身下菩薩部第四(十一)。出家菩薩僧部第一(十二)。聲聞無學第一僧部第二(十三)。聲聞無學第二僧部第三(十四)。聲聞無學第三僧部第四(十五)。聲聞無學第四僧部第五(十六)。聲聞無學第五僧部第六(十七)。聲聞無學第六僧部第七(十八)。聲聞不測淺深僧部第八(十九)。聲聞學人僧部第九(二十)。聲聞行惡行僧部第十(二十一)。聲聞無學沙彌僧部第十一(二十二)。聲聞無學尼僧部第十二(二十三)。轉輪聖王諸國王部第一(二十四)。行菩薩道上諸國王部第二(二十五)。行菩薩道下諸國王部第三(二十六)。行聲聞道上諸國王部第四(二十七)。行聲聞道中諸國王部第五(二十八)。行聲聞道下諸國王部第六(二十九)。諸國王夫人部(三十)。行菩薩道諸國王子部上(三十一)。行菩薩道下諸國太子部中(三十二)。學聲聞道諸國太子部下(三十三)。諸國王女部(三十四)。得道長者部上(三十五)。雜行長者部下(三十六)。優婆塞部(三十七)。優婆夷部(三十八)。外道仙人部(三十九)。梵志部(四十)。婆羅門部(四十一)。居士部(四十二)。估客部(四十三)。男庶人部上(四十四)。女庶人部下(四十五)。鬼神部(四十六)。雜獸畜生部上(四十七)。禽畜生部中、蟲畜生部下(四十八)。地獄部上(四十九)。地獄部下(五十)。並引大小諸經中事相,以示勸誡。

  法苑珠林(百卷) (前有李儼字仲思序) (南勒至時北高至祿)

  唐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劫量篇第一。小劫有六部:一述意、二疫病、三刀兵、四饑饉、五相生、六對除。大劫有四部:一時量、二時節、三壞劫、四成劫。

  三界篇第二,初明四洲有十二部:述意乃至優劣;次明諸天有二十二部:辨位,乃至送終。

  日月篇第三,有十三部:述意,乃至地動。

  六道篇第四,諸天四部:述意,至報謝。人道八部:述意,至受苦。修羅七部:述意,至戰鬥。鬼神十一部:述意,至舍宅。畜生十部:述意,至好醜。地獄八部:述意,至誡勖。

  千佛篇第五,七佛九部:述意,至久近。因緣三部:述意、引證、業因。種姓四部:述意,至求婚。降胎六部:述意,至獎導。出胎八部:述意,至校量。侍養三部:述意、養育、善征。占相八部:述意,至百福。遊學四部:述意,至校量。納妃六部:述意,至神異。厭苦四部:述意,至厭欲。出家十部:述意,至會同。成道十部:述意,至變化。說法三部:述意、赴機、說益。涅槃五部:述意,至弟子。結集二部:述意,結集。

  敬佛篇第六,有七部:述意,乃至觀音。於中第四彌陀又六部:述意,至引證。第五彌勒又五部:述意,至發願。

  敬法篇第七,有六部:述意,乃至謗罪。

  敬僧篇第八,有四部:述意,乃至違損。

  致敬篇第九,有六部:述意,乃至儀式。

  福田篇第十,有三部:述意、優劣、平等。

  歸信篇第十一,有三部:述意、小乘、大乘。

  士女篇第十二,俗男三部:述意、誡俗、勸導。俗女二部:述意、奸偽。

  入道篇第十三,有四部:述意,至引證。

  慚愧篇第十四,有二部:述意、引證。

  獎導篇第十五,有四部:述意,乃至業因。

  說聽篇第十六,有九部:述意,乃至利益。

  見解篇第十七,有二部:述意、引證。

  宿命篇第十八,有四部:述意,乃至五通。

  至誠篇第十九,有八部:述意,乃至濟難。

  神異篇第二十,有五部:述意,乃至雜異。

  感通篇第二十一,有二部:述意、聖跡。

  住持篇第二十二,有十部:述意,乃至鬼神。

  潛道篇第二十三,有二部:述意、引證。

  妖怪篇第二十四,有二部:述意、引證。

  變化篇第二十五,有三部:述意、通變、厭欲。

  眠夢篇第二十六,有五部:述意,乃至無記。

  興福篇第二十七,有八部:述意,乃至洗僧。

  攝念篇第二十八,有二部:述意、引證。

  發願篇第二十九,有二部:述意、引證。

  法服篇第三十,有六部:述意,乃至違損。

  然燈篇第三十一,有二部:述意、引證。

  懸幡篇第三十二,有二部:述意、引證。

  華香篇第三十三,有二部:述意、引證。

  唄讚篇第三十四,有四部:述意、引證、讚歎、音樂。

  敬塔篇第三十五,有六部:述意,乃至修故。

  伽藍篇第三十六,有三部:述意、營造、致敬。

  舍利篇第三十七,有五部:述意,乃至感福。

  供養篇第三十八,有二部:述意、引證。

  受請篇第三十九,有九部:述意,乃至施福。

  輪王篇第四十,有五部:述意,至育王。

  君臣篇第四十一,有六部:述意,至王都。

  納諫篇第四十二,有二部:述意、引證。

  審察篇第四十三,有四部:述意、審怒、審過、審學。

  思慎篇第四十四,有五部:述意,乃至慎過。

  儉約篇第四十五,有二部:述意、引證。

  懲過篇第四十六,亦二部。

  和順篇第四十七,有五部:述意,乃至和事。

  誡勖篇第四十八,有六部:述意,乃至雜誡。

  忠孝篇第四十九,有五部:述意,乃至業因。

  不孝篇第五十,有四部:述意,乃至棄父。

  報恩篇第五十一,有二部:述意、引證。

  背恩篇第五十二,亦二部。

  善友篇第五十三,亦二部。

  惡友篇第五十四,亦二部。

  擇交篇第五十五,亦二部。

  眷屬篇第五十六,有四部:述意,乃至離著。

  較量篇第五十七,有七部:述意,乃至方土。

  機辯篇第五十八,有三部:述意、菩薩、羅漢。

  愚戇篇第五十九,有三部:述意、般陀、雜痴。

  詐偽篇第六十,有六部:述意,乃至詐畜。

  惰慢篇第六十一,有二部。

  破邪篇第六十二,亦二部。

  富貴篇第六十三,亦二部。

  貧賤篇第六十四,有五部:述意,至貧女。

  債負篇第六十五,有二部:述意、引證。

  諍訟篇第六十六,亦二部。

  謀謗篇第六十七,有五部:述意,乃至宿障。

  咒術篇第六十八,有七部:述意,乃至雜咒。

  祭祠篇第六十九,有三部:述意、獻佛、祭祠。

  占相篇第七十,有二部。

  祈雨篇第七十一,有四部:述意,乃至河海。

  園果篇第七十二,有五部:述意,乃至種子。

  漁獵篇第七十三,有二部。

  慈悲篇第七十四,有五部:述意,乃至觀苦。

  放生篇第七十五,有二部。

  救厄篇第七十六,有五部:述意,乃至獸王。

  怨苦篇第七十七,有五部:述意,乃至雜難。

  業因篇第七十八,有五部:述意,乃至引證。

  受報篇第七十九,有十二部:述意,乃至住處。

  罪福篇第八十,有四部:述意,乃至福行。

  欲蓋篇第八十一,有二部:五欲、五蓋。

  四生篇第八十二,有五部:述意,乃至五生。

  十使篇第八十三,有四部:述意,乃至斷障。

  十惡篇第八十四,有十三部:述意、業因、果報、殺生,乃至邪見。

  六度篇第八十五,有六部:布施,乃至智慧。

  懺悔篇第八十六,有六部:述意,乃至洗懺。

  受戒篇第八十七,有七部:一述意、二勸持、三三皈、四五戒、五八戒、六十善、七三聚。

  破戒篇第八十八,有二部。

  受齋篇第八十九,有二部。

  破齋篇第九十,亦二部。

  賞罰篇第九十一,亦二部。

  利害篇第九十二,亦二部。

  酒肉篇第九十三,有三部:述意、飲酒、食肉。

  穢濁篇第九十四,有四部:述意、五辛、嚏氣、便利。

  病苦篇第九十五,有六部:述意、引證、瞻病、醫療、安置、斂念。

  捨身篇第九十六,有二部。

  送終篇第九十七,有四部:述意、捨命、遺送、受生。

  法滅篇第九十八,有九部:述意、五濁、時節、度女、佛缽、訛替、破戒、諍訟、損法。

  雜要篇第九十九,有十部:述意、四依、四果、四食、凈口、鳴鐘、入眾、求法、衰相、雜行。

  傳記篇第一百,有六部:述意、翻譯、雜集、般若、興福、歷算。

  釋迦譜(十卷) (南將相北書)

  蕭齊釋僧祐撰

  釋迦始祖劫初剎利相承姓緣譜第一。賢劫初姓瞿曇緣譜第二。六世祖始姓釋迦氏緣譜第三。降生釋種成佛緣譜第四。在七佛末種姓眾數同異譜第五。同三千佛緣譜第六。內外族姓名譜第七。弟子姓釋緣譜第八。四部名聞弟子譜第九。從兄調達出家緣記第十。從弟阿那律跋提出家記第十一。弟孫陀羅難陀出家緣記第十二。子羅雲出家緣記第十三。姨母大愛道出家緣記第十四。父凈飯王泥洹記第十五。母摩耶夫人記第十六。姨母大愛道泥洹記第十七。釋迦種滅宿業緣記第十八。竹園精舍緣記第十九。祇洹精舍緣記第二十。發爪塔緣記第二十一。天上四塔緣記第二十二。優填王造栴檀像記第二十三。波斯匿王造金像記第二十四。阿育王弟出家造石像記第二十五。留影在石室記第二十六。雙樹般涅槃記第二十七。八國分舍利記第二十八。天上龍宮舍利寶塔記第二十九。龍宮佛髭塔記第三十。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記第三十一。塔宿緣記第三十二。法滅盡緣記第三十三。法滅盡相記第三十四。已上併兼引大小乘經律,以明化跡。

  釋迦氏譜(一卷) (南相北壁)

  唐釋道宣撰

  一敘所依賢劫。二敘氏族根源。三敘所託方土。四敘法王化相。五敘聖凡後胤。大意與前譜同,而文簡略。

  釋迦方誌(二卷北作三卷) 同上

  撰者同上

  封疆篇第一。統攝篇第二。中邊篇第三。遺迹篇第四,具明五印度百五十餘國中佛事,並是西域記中錄出。游履篇第五,略明十六人往西求法。時住篇第七。教相篇第八,紀曆代所立寺數,所譯經數,所度僧尼之數。

  翻譯名義集(十四卷) (前有周敦義序) 貢新

  宋姑蘇景德寺法雲編

  十種通號第一。諸佛別名第二,乃至寺塔壇幢第六十四,並舉梵名,而釋其義。

  大明三藏法數(四十卷) (北昆池碣石南[○@缺])

  明天竺山沙門一如集

  教乘法數(四十卷) (前有道遐序) 穡俶載南

  明會稽沙門圓凈集

  始從一數,終至八萬四千,各列名,略引釋之。

  禪林寶訓(四卷) 黍

  宋沙門妙喜竹庵共集

  東吳沙門凈善重集

  凡三百篇,大概使學者削勢利人我,趨道德仁義。

  緇門警訓(十卷) (前有空谷隆序) 陟

  明嘉禾沙門如巹續集

  始自溈山警策,終於梁皇舍道事佛詔,凡二百餘首。

  百丈清規(八卷) (前有正統年胡瀅等請重刊奏本並元朝札付) 黜

  元至元聖壽寺沙門德輝重編大訴校正

  分為九章,大抵多是世諦流布,不唯非佛世芳規,亦且非古百丈風格矣。

  佛祖統紀(四十五卷) (南城昆池碣北[○@缺])

  宋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前有通例一卷。釋迦本紀一。西土二十四祖紀二。東土九祖紀三。興道下八祖紀四。諸祖旁出世家五。諸師列傳六。諸師雜傳七。未詳承嗣傳八。歷代傳教表九。佛祖氏系表十。山家教典志十一。凈土立教志十二。諸宗立教志十三。三世出興志十四。三界名體志十五。法門光顯志十六。法運通塞志十七。名文光教志十八。歷代會要志十九。

  佛祖歷代通載(三十六卷) (前有翰林虞集序比丘覺岸序) 畝我藝黍

  元大中祥符寺華亭念常集

  目錄一卷,七佛偈,及彰所知論,一卷,從第二卷至二十二卷,載盤古乃至元朝至正年間一切三教事迹,今分為三十四卷。

  歷代三寶記(十五卷) (南主雲北營桓)

  隋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費長房撰

  初三卷,上列甲子,系以帝年,下注佛生、出家、成道、入滅,乃至孔子初生問禮獲麟等事,訖至開皇時,佛法東流,翻譯次第。次九卷,詳記歷代譯師所譯經典。次一卷,大乘錄入藏目。次一卷,小乘錄入藏目。後一卷,開皇三寶錄總目。

  高僧傳(十四卷) (南輦驅北伊尹)

  梁嘉祥沙門釋慧皎撰

  序云:始於漢明帝永平十年,終至梁天監八年,凡四百五十三載,二百五十七人,又旁出附見者,二百三十九人,開其德業,大為十例,一曰譯經,二曰義解,三曰神異,四曰習禪,五曰明律,六曰遺身,七曰誦經,八曰興福,九曰經師,十曰唱導。譯經始攝摩騰,終求那毗地,共三十五人。義解始朱士行,終曇斐,共百人。神異始佛圖澄,終釋保志,共二十人。習禪始竺僧顯,終釋慧明,共二十一人。明律始釋慧猷,終釋僧佑,共十三人。忘身始僧群,終曇弘,共十一人。誦經始曇邃,終道琳,共二十一人。興福始慧達劉薩訶,終法悅,共十四人。經師始帛法橋,終釋慧忍,共十一人。唱導始道照,終法鏡,共十人。

  續高僧傳(三十一卷北作四十卷) (南轂至世北佐至衡)

  唐釋道宣撰

  序云:始距梁之初運,終唐貞觀十有九年,一百四十四載,包括岳瀆,歷訪華夷,正傳三百三十一人。附見一百六十人,大為十例:一譯經,二義解,三習禪,四明律,五護法,六感通,七遺身,八讀誦,九興福,十雜科。譯經始僧伽婆羅,終僧那提,正十五人。義解始法申,終義褒,正百六十一人。習禪始僧副,終慧明,正九十八人。明律始法超,終曇光,正二十九人。護法始曇無最,終慈藏,正十八人。感通始勒那缽提,終凈辯,正百十八人。遺身始法凝,終道休,正十二人。讀誦始志湛,終寶相,正十四人。興福始明達,終慧雲,正十二人。雜科聲德始慧明,終寶岩,正十二人。

  有宋高僧傳(三十卷) (前有進傳表及批答) (南祿侈富北宅曲阜)

  宋沙門贊寧智輪同奉敕撰

  譯經始唐義凈,終唐滿月,正三十二人。義解始唐窺基,終宋義寂,正七十一人。習禪始唐弘忍,終宋德韶,正百三人。明律始唐道宣,終周澄楚。正五十八人。護法始唐威秀,終周道丕,正十八人。感通始後魏檀特師,終宋法圓,正八十九人。遺身始唐僧藏,終宋懷德,正二十二人。讀誦始隋行堅,終宋守真,正四十二人。興福始周法成,終宋師律,正五十人。雜科聲德始南宋智一,終宋宗淵,正四十五人。

  法顯傳(一卷) (南兵北微)

  東晉沙門法顯,自記游天竺事。

  大唐西域記(十二卷北作十卷) (前有尚書左僕射燕國公序) (南千兵北孰)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大總持寺沙門釋辯機撰

  記往還,共一百三十八國中風土,及佛法靈跡,唯摩竭陀國最詳。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十卷) (有沙門釋彥悰序) (南高北奄)

  唐昭仁寺沙門慧立本釋彥悰箋

  即玄奘大師始終事迹也。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二卷) (南兵北尹)

  唐三藏法師義凈撰

  總有五十六人,又重歸南海傳,有師資四人。

  比丘尼傳(四卷北作二卷) (南功北微)

  梁莊嚴寺釋寶唱撰

  起晉咸和,訖梁普通,凡六十五人。

  神僧傳(九卷) (北城南[○@缺])

  不出編錄人名

  始自漢摩騰,終元膽巴,凡二百八人。

  閱藏知津卷第四十三

  閱藏知津

  閱藏知津卷第四十四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彙輯

  雜藏 此方撰述第二之三

  弘明集(十四卷) (南車駕北八縣)

  梁釋僧佑撰

  牟子理惑論三十七篇。正誣論(未詳作者)。宗炳明佛論,一名神不滅論。孫綽喻道論。宗居士炳答何承天書難白黑論。顏光祿延之難何承天達性論。羅君章更生論。鄭道子神不滅論。遠法師沙門不拜王者論五篇。遠法師答何鎮南難沙門袒服論。遠法師答桓玄明報應論。遠法師三報論。道恆法師釋駁論。明僧紹正二教論。周剡顒難張長史融門論。謝鎮之折夷夏論。朱昭之難夷夏論。朱廣之咨夷夏論。慧通法師駁夷夏論。僧愍法師戎華論。玄光法師辯惑論。記室劉勰滅惑論。僧順法師析三破論。大梁皇帝立神明成佛義記,並吳興沈績作序注。蕭琛難范縝神滅論。曹思文難范縝神滅論,並二啟詔答。大梁皇帝敕答臣下神滅論。莊嚴寺法雲法師,與公王朝貴書,並公王朝貴六十二人答。何令尚之,答宋文皇帝讚揚佛教事。高明二法師,答李交州淼難佛不見形事(並李書)。司徒文宣王書,與孔中丞稚圭釋疑惑,並箋答。恆標二公,答姚主勸罷道書(並書)。僧[((素-糸)*力)/石]僧遷、鳩摩,答姚主奏(並書)。遠法師答桓玄勸罷道書(並書)。釋僧岩答劉青州勸還俗書(並劉答往返六首)。習鑿齒與釋道安書。譙王書論孔釋,張新安答。鄭道子與禪師書論踞食。范伯倫書與王司徒論踞食。義法師答范伯倫書(並范重答)。范伯倫與生觀二法師書。范伯倫踞食表,並詔往返四首。晉尚書何充等,執沙門不應敬王者奏三首,並詔二首。桓玄與八座書,論道人敬王事,並八座答。桓玄與王令書論敬王事,並王令答,往返八首。廬山遠法師,答桓玄論沙門不應敬王者書一首(並桓玄書二首)。桓玄詔沙門不復敬天子,並卞嗣之等答,往返五首。遠法師與桓玄論料簡沙門書一首(並桓玄教一首)。支道林法師,與桓玄論州符求沙門名籍書一首。天保寺釋道盛,啟齊武帝論檢試僧事。郗嘉賓奉法要。顏延之庭詰二章。王該日燭。竺道爽檄泰山文。釋智靜檄魔文。釋寶林破魔露布文。釋僧佑弘明論。

  廣弘明集(三十卷南作三十三卷北作四十卷) (南駕至策北家至兵)

  唐終南山釋道宣撰

  歸正篇第一,始商太宰問孔子聖人,終釋彥悰通極論,凡十五篇。

  辨惑篇第二,始魏陳思王辨道論,終唐李師政內德論,凡十八篇。

  佛德篇第三,始支道林佛像贊,終舍利感應記,凡六十餘首。

  法義篇第四,始晉戴安公釋疑論,終釋明浚答博士柳宣書,凡七十餘首。

  僧行篇第五,始東晉丘道護支曇諦誄,終百官駁儀錶啟狀等,及詔所親表啟論等,凡五十餘首。

  慈濟篇第六,始沈休文究竟慈悲論,終梁武帝斷酒肉文,凡五首。

  戒功篇第七,始遠公與劉遺民書,終南齊文宣公凈行法門,凡十首(凈住子凈行法門,始皇覺辨德門第一,終發願莊嚴門第三十一,即慈悲懺之所宗也)。啟福篇第八,始諸帝與太山朗法師書,終唐太子西明寺鐘銘,凡四十餘首。悔罪篇第九,始梁簡文謝敕為建涅槃懺啟,終梁陳皇帝依經悔過文,凡十五首。

  統歸篇第十,梁武帝凈業賦,並序。梁高祖孝思賦。梁宣帝游七山寺賦。梁王錫宿山寺賦。魏高允鹿苑賦。李顒大乘賦,並序。釋慧命詳玄賦。蕭子云玄圃園講賦。釋真觀夢賦。江淹傷愛子賦。無為論。釋道安檄魔文。魔主報檄。破魔露布文。平魔赦文。平心露布文。晉沙門支道林贊佛詩八首,終宣法師秋日游東山寺尋朱曇二法師一首,凡一百五十八首。

  集古今佛道論衡實錄(四卷) 撰者同上 (南給北壁)

  後漢隆法道士表請角試事第一,乃至唐天子在司成宣范義頵宅難庄易義第三十三,皆辨釋老優劣事。

  續集古今佛道論衡(一卷) 同上

  唐沙門智升撰

  西域天竺國事,出後漢列傳七十八。

  集神州塔寺三寶感通錄(三卷北作四卷) (南兵北富)

  唐麟德元年終南山釋道宣撰

  初明舍利表塔,共緣二十。第二靈像垂降,共緣五十。第三引聖寺,瑞經,神僧,聖寺十二,瑞經三十八,神僧三十。

  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六卷) (有太原王隱容字少微序) (南冠北縣)

  唐弘福寺沙門釋彥悰纂錄

  故事篇第一上,共十八首。故事篇下,共十四首。聖朝議不拜篇第二上下。聖朝議拜篇第三上,各有彈詞。議拜篇下,結成不拜。

  破邪論(二卷) (有虞秘書序及上殿下啟) (南冠北微)

  唐沙門釋法琳撰

  廣破傅奕邪說。

  辯正論(八卷北作九卷) (有陳子良序) (南陪北旦)

  唐沙門釋法琳撰 東宮學士陳子良注

  三教治道篇第一上下。十代奉佛篇第二上下。佛道先後篇第三。釋李師資篇第四。十喻篇第五,答傅道士十異。九箴篇第六,答外九迷論。氣為道本篇第七。信毀交報篇第八。品藻眾書篇第九,儒推孝經,佛備眾典。出道偽謬篇第十,略明八謬。歷世相承篇第十一,略辨九事。歸心有地篇第十二,引梁武帝舍道敕文,及蕭綸等受菩薩戒啟,後有法琳與尚書右僕射蔡國公書。

  十門辯惑論(二卷) (南冠北微)

  唐興善寺沙門釋復禮撰

  通力上感門一。應形俯化門二。凈穢土別門三。迷悟見殊門四。顯實得記門五。反經贊道門六。觀業救舍門七。隨教抑揚門八。化佛隱顯門九。聖王興替門十。答太子文學權無二釋典稽疑。

  甄正論(三卷) (南輦北微)

  唐佛授記寺沙門玄嶷撰

  廣破靈寶等經,天尊等名之偽。

  護法論(一卷) (南營北旦)

  宋無盡居士張商英述

  廣破歐陽修謗佛邪說,申明佛理。後附李長者昭化院記,及徐師川跋,鄭德輿後序。

  鐔津文集(二十卷) 孟軻

  宋明教禪師契嵩撰

  初一卷,目錄,並行業記。前三卷,即輔教篇重出。第四卷,皇極論,及中庸解五篇。第五至第七卷,論原四十篇,雜著六篇。第八卷,雜著六篇,萬言書一封。第九卷,書、啟,共十三封。第十卷,書、啟、狀,共四十四封。第十一卷,敘十四篇,又九篇。第十二卷,志、記、銘、碑,十二篇。第十三卷,碑、記、銘、表,辭七篇,述、題、書、贊、傳、評,十二篇。第十四至十六卷,非韓三十篇。第十七卷,古律詩六十首。第十八卷,唱和詩六十九首。第十九卷,諸師序,贊、詩、題、疏,並後序。

  輔教篇(三卷) (南回北漢)

  撰者同上

  原教。勸書三篇。廣原教(並序二十六篇)。孝論(並序一十三篇)。壇經贊。真諦無聖論(元在嘉祐集中)。

  元至元辯偽錄(五卷) (有張伯淳序貴吉祥序) (南營北嶽)

  元雲峰禪寺沙門祥邁奉敕實錄撰

  妄立天尊偽第一,乃至偷佛神化偽第十四,並後記(共二卷)。當時侵奪僧寺,及辨論敕復事實(二卷)。聖旨焚毀諸路偽道藏經之碑。下火文。如意答石介怪記。聖旨特建釋迦舍利靈通之塔碑文(共一卷)。

  三教平心論(二卷) 黜

  元靜齋學士劉謐撰

  先明三教並是勸人止惡行善,不可偏廢。次明極功淺深不同,後廣破韓愈之說,並破歐陽程朱之說。

  折疑論(五卷) (前有屈蟠序) 茲

  比丘子成號妙明著 西域師子比丘述注

  敘問第一。聖生第二,言佛降誕之跡。問佛第三,答不稱姓名而稱佛之問。喻舉第四,喻明佛經非是繁而不要。宗師第五,言古今帝王賢士皆宗師佛。通相第六,通明佛之妙相。論孝第七。拒毀第八。評儀第九。舉問第十,答事鬼知死之問。解惑第十一,解夷夏之惑。釋謗第十二。辨施第十三。殊見第十四。隨宜第十五。優劣第十六。先知第十七,謂漢明以前,已先有知佛者。尊釋篇第十八,客方崇佛。言符第十九,吻合三教之理。會名第二十,會同三教聖人之名。

  一切經音義(二十五卷北作二十六卷) (前有道宣序) (南雲亭雁北郡秦並)

  唐翻經沙門玄應撰

  卷一,華嚴、大集、日藏、月藏、大威德、法炬、六經。卷二,大涅槃經。卷三,般若十部。卷四,見實等十九經。卷五,海龍王等六十四經。卷六,法華經。卷七,正法華等四十四經。卷八,維摩等七十一經律。卷九,智度論。卷十,般若燈等十論。卷十一,正法念等四經。卷十二,長阿含等十五經。卷十三,般泥洹等八十七經。卷十四,四分律。卷十五,十誦、僧祇、五分、三律。卷十六,善見等二十一律。卷十七,阿毗曇等五論。卷十八,成實等十六論。卷十九,佛本行集,撰集百緣。卷二十,陀羅尼等二十八集。卷二十一,大菩薩藏等十三經。卷二十二,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三,顯揚等十論。卷二十四,阿毗達磨俱舍論。卷二十五,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音義(二卷北作四卷) (有序) (南塞北並)

  唐京兆靜法寺沙門慧苑述

  紹興重雕大藏音(三卷) (前有柳豫序) (南塞北百)

  宋精嚴寺釋處觀集

  略如字彙,共一百七十四部。

  出三藏記集(十五卷北作十七卷) (有序) (南跡百北戶封)

  梁釋僧祐撰

  卷一集三藏緣記第一。十誦律五百羅漢出三藏記第二。菩薩處胎經出八藏記第三。梵漢譯經文字音義同異記第四。前後出經異記第五。

  卷二新集撰出經律論錄第一。新集條解異出經錄第二。

  卷三新集安公古異經錄第一。失譯經錄第二。涼土異經錄第三。關中異經錄第四。新集律分為五部記錄第五。十八部記錄第六。漢地四部記錄第七。

  卷四新集續撰失譯雜經錄。

  卷五新集鈔經經錄第一。安公疑經錄第二。新集疑經錄第三。安公注經及雜經志錄第四。小乘迷學竺法度造異儀記第五。長安睿法師喻疑第六。

  卷六至十一共經序一百十篇。

  卷十二雜錄序十篇。

  卷十三至十五共傳三十二篇。

  眾經目錄(七卷今作六卷) (南郡北宗)

  隋翻經沙門法經等奉敕撰

  大乘修多羅藏錄第一(有六分):一譯一,異譯二,失譯三,別生四,疑惑五,偽妄六。小乘修多羅藏錄第二(六分如前)。大乘毗尼藏錄第三(六分如前)。小乘毗尼藏錄第四(六分如前)。大乘阿毗曇藏錄第五(六分如前)。小乘阿毗曇藏錄第六(六分如前)。佛滅度後撰集錄第七,西方聖賢一,此土鈔集二。傳記錄第八,西域、此方。著述錄第九,西域、此方。

  眾經目錄(五卷) (南百北嶽)

  隋仁壽年翻經沙門及學士等撰

  單本第一。重翻第二。別生第三。賢聖集傳第四。疑偽第五。

  大唐內典錄(十一卷北作十六卷) (有序) (南並岳北侈富)

  唐沙門釋道宣撰

  歷代眾經傳譯所從錄第一。翻本單重人代存亡錄第二。總撮入藏錄第三。舉要轉讀錄第四。有目缺本錄第五。道俗述作註解錄第六。支派陳化錄第七。疑偽經論錄第八。錄目終始序第九。應感興敬錄第十。續錄一卷。

  武周刊定眾經目錄(十五卷) (南郡秦北宗泰)

  唐沙門明佺等撰

  大乘單譯經目(一)。重譯經目(二三四五)。大乘律論目(六)。小乘單譯經目(七)。重譯經目(八)。小乘律論賢聖集傳(十)。大小乘失譯經目(十一)。闕本經目(十二)。見定入藏流行目上下(十三十四)。附刊定偽經目錄一卷。

  古今譯經圖記(四卷) (南嶽北輕)

  唐翻經沙門靖邁撰

  始自漢明帝時摩騰尊者,終於唐太宗時玄奘法師,各敘其所譯經論。

  續古今譯經圖記(一卷) 同上

  唐開元庚午歲沙門智升撰

  始自唐貞觀時沙門智通,終於開元時金剛智國師。

  開元釋教錄(舊二十卷南作二十五卷北作三十卷) (南宗至禪北輕駕肥)

  唐西崇福寺沙門智升撰

  總括群經錄上(分為十卷)。別分乘藏錄下,更為七,有譯有本錄第一,一千一百四十二部,五千四十八卷。有譯無本錄第二。支派別行錄第三。刪略繁重錄第四。補闕拾遺錄第五。疑惑再詳錄第六。偽妄亂真錄第七。有譯有本中,又為三,一菩薩三藏錄,二聲聞三藏錄,三聖賢傳記錄(已上共為十一卷)。入藏錄三卷。

  開元釋教錄略出(四卷北作五卷) (南禪北輕)

  撰人同上

  即前入藏錄,用千字文編定。

  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十卷) (前有釋克己及凈伏序) (南紫北禪)

  元講經論沙門慶吉祥等奉詔集

  初總標年代,括人代之宏綱,自漢明戊辰,迄至元乙酉,凡一千二百十九年,歷朝二十二代,譯師一百九十四人,所出三藏一千四百四十部,五千五百四十六卷。二別約歲時,分記錄之殊異。三略明乘藏,顯古錄之梯航,開元錄所紀,一千一十六部,四千五百七卷,貞元錄所紀,一百二十七部,二百四十二卷,祥符錄所紀,二百部,三百八十四卷,景祐錄所紀,十九部,百五十卷,弘法錄,及拾遺編,七十五部,百五十六卷。四廣列名題,彰今目之倫序。初契經藏,分菩薩、聲聞,菩薩藏中,又分顯密,顯中先列般若等五大部,略同南北兩藏;二調伏藏,亦分菩薩,聲聞;三對法藏,亦分菩薩,聲聞,於中先出梵語經題,次出此間經題,後出譯人及品數。

  大藏聖教法寶標目(十卷) (前有王古序偈及釋克己序) (南門北岱)

  元清源居士王古撰

  即依勘同總錄略標各經卷帙,及品數大旨。

  大明重刊三藏聖教目錄(三卷) (南塞北[○@缺])

  即南藏目錄分十七科:一般若部、二寶積部、三大集部、四華嚴部、五涅槃部、六五大部外重譯經、七單譯經、八小乘阿含部、九小乘單譯經、十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十一西土聖賢撰集、十二大乘律、十三小乘律、十四大乘論、十五小乘論、十六續入藏諸論、十七此方撰述。

  大明太宗文皇帝御制序文(一卷) (北主南[○@缺])

  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神僧名經(四十卷) (北雲亭雁門南[○@缺])

  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神僧名稱歌曲(五十一卷) (北紫至城南[○@缺])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四十卷今合經百二十卷)

  略釋新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四卷)

  解迷顯智成悲十明論(一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疏(一卷)

  維摩詰所說經無我疏(十二卷)

  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六卷)

  念佛三昧寶王論(三卷)

  凈土或問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四卷)

  楚石禪師西齋凈土詩(二卷)

  凈土生無生論(一卷)

  西方合論(十卷可作六卷)

  樂邦文類(六卷可作十二卷)

  龍舒凈土文(十卷)

  往生集(三卷)

  西方發願文

  四明尊者教行錄(七卷)

  十不二門指要鈔詳解

  三千有門頌略解

  永嘉禪宗集注(可作四卷)

  傳佛心印記注

  心賦注(四卷)

  石門文字禪(三十卷)

  寂音尊者智證傳(十卷可作五卷)

  正法眼藏(三卷)

  書(二卷)

  雪岩欽禪師語錄

  高峰妙禪師語錄

  天如則禪師語錄

  楚石琦禪師語錄

  紫柏老人全集

  方便語

  壽昌經禪師語錄(二卷)

  唯識開蒙

  林間錄(二卷)

  羅湖野錄(二卷)

  宗門武庫(一卷)

  緇門崇行錄(一卷)

  釋氏通鑒(十二卷)

  禪林僧寶傳

  原教論(一卷)

  通翼

  佛法金湯編(十六卷)

  廣養濟院說

  大明釋教匯門目錄(四卷) 標目(四卷) 匯目義門(四十一卷)

  已上此方撰述,始自御制序文,終至釋教匯門等,共四十八種。老人但載其名,甫即示寂。今不敢妄增,敬依原稿錄出,觀者諒之。

  閱藏知津卷第四十四(終)


推薦閱讀: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六至卷第十)(嘉興藏A021)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百十一至卷一百二十)(嘉興藏B002)
上海基尼斯公布中國最小的石城,居然在浙江嘉興
閱藏知津(卷第一至卷第五)(嘉興藏B271)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三十六至卷四十)(嘉興藏A120)

TAG:嘉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