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曾拿過 13 項艾美獎、4 項金球獎的美劇,展現了美國的「建國大業」

HBO 出品的《約翰·亞當斯》質量如何?特別是黑法妖那段的質量?

電子騎士,以一知當十用

人類群星閃耀時——評《約翰·亞當斯》

Trust No Man Living With Power To Endanger The Public Liberty.任何人都不應該有足夠權力威脅到公眾的自由。   ——約翰·亞當斯

HBO 的又一部巨作,製作精美,演員的表現幾乎無可挑剔。

雖然沒有《兄弟連》式的大場面,但《約翰·亞當斯》有種內在的激動人心之處。

如果對美國那些民主和自由的先驅者感興趣;如果對人類如何追求自身的發展、解放感興趣;如果對處於時代洪流中的一個特立獨行的人物感興趣;這是一部你不能錯過的劇集。

《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

電視台:HBO

首播:2008 年 3 月 16 日

獲獎:

艾美獎 23 項提名,13 項獲獎——

電影 / 迷你劇類藝術指導;電影 / 迷你劇類選角;攝影;服裝;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迷你劇集;化妝;音效剪輯;音效合成;最佳特效;最佳男配角;最佳編劇

金球獎——

最佳電視電影 / 迷你劇集獎;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

約翰·亞當斯,約翰是最大眾的名,亞當斯則是基督教中世間第一人的姓氏——這種組合似乎正是這位美國先賢既平凡又與眾不同一生的寫照。從名氣上說,約翰·亞當斯遠比不上喬治·華盛頓、本傑明·富蘭克林或者托馬斯·傑弗遜幾位。但我想,HBO 選擇拍攝一部以約翰·亞當斯為主角的電視劇,恰恰是非常高明的:他的生活與親人,他的成功和失敗,他的主張與觀念,都比那幾位頂尖的名人更值得玩味。從約翰·亞當斯的故事中,我們能看到歷史忽略了什麼,錯過了什麼,他為我們提供的是一個更客觀更冷靜的角度。

在推薦之前,我要先提醒一下,《約翰·亞當斯》不是一部很「好看」的劇集,沒有什麼熱鬧火爆的大場面,沒有緊張懸疑的情節,沒有香艷華麗的鏡頭。七集八個多小時,對很多人來說,都是種耐心的考驗。我能向你保證的是,這是一部精妙絕倫的電視劇——甚至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比《兄連》、《西部風雲》都更加優秀。

總統班底

13 項艾美大獎,4 項金球重要電視劇獎。《約翰·亞當斯》無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如 HBO 以往的大作。這個電視劇的班底實在是非常強大,非常豪華的:HBO 領銜製作;BBC 台給予了幫助;背後有湯姆·漢克斯和斯皮爾伯格兩位大腕的支持(漢克斯是執行製片,他的玩石公司也是劇集的製作方);導演湯姆·霍普是個英國人,他的上一部電視電影《朗福德》也曾拿到了金球獎,他還導演過深受好評的電視劇《伊麗莎白女王》。本劇表現出的濃濃的英國經典歷史劇味道應該歸功於他,此外,本劇沒有像《兄弟連》或者《西部風雲》那樣採取多人分別執導的方式,完全由湯姆·霍普一人導演,使劇集更像一部大電影,風格完備統一;編劇之一的柯特·艾利斯曾參與過《西部風雲》。而演員陣容更不用說了,保羅·吉亞瑪提和勞拉·林尼都是美國當今最優秀的中年演員,兩人以前很少參與電視劇,在本劇集里都是大放光彩;除了兩位主角,劇集中還有大量英國優秀演員,例如老戲骨湯姆·威爾金森、史蒂芬·迪爾蘭、盧夫斯·塞維爾、新銳演員塞繆爾·巴奈特,以及加拿大極富才華的女演員薩拉·波莉等等。這個陣容班底令劇集幾乎沒有短腿的地方,每個角色,不管大小都相當恰當。

真情實境

劇集在製作上也非常豪華,為了達到最佳的效果,劇組在匈牙利的很多地方進行了 110 多天的拍攝取景(想想《羅馬》都沒有這麼好的待遇);而在服裝、化妝、特效等方面也是製作非常嚴謹,力求符合歷史的真實。更值得稱讚的是,這個劇沒有濫用當前的特效 /CG 技術,僅僅在必要時才會採用它,幾乎讓你覺察不出來——華盛頓就職一段,為了表現出那段場面,實際演員只有 80 多位,每拍攝幾秒,這些綠幕前的演員們就要交換位置和手上拿的各種旗幟、酒杯等道具,而且要離開剛才站的地方 30 英尺之外,後期加工後就形成了成千上萬群眾的景象。

就說服裝吧,從 1790 年代到 1820 年代,服裝也在不斷變化,為忠實歷史,服裝師們在工作的地方貼上了一張圖表,來顯示背心、衣領、帽子、裙撐、裙角、假髮等等的發展變化。布置片場時,你經常聽到他們去糾正某件東西的擺位:「不不,年代錯了。」有很多細節也許觀眾根本注意不到,比如說劇中女性角色的裙撐有些是用枕頭來代替的,因為在當時美國物質匱乏的情況下就是這樣的。

化妝方面,本劇也非常令人可信。為了表現真實,在華盛頓就職典禮那場戲中,所有演員都要在牙齒上塗一種粘性塗料,以避免現代人那種整潔漂白過的牙齒暴露在鏡頭中——相應地,工人階級的角色得到了比工商人士更多的鏡頭,以展示他們難看的笑容。另外你還可以注意到一個處理得非常好的細節:隨著約翰·亞當斯和阿比蓋爾的衰老,他們的老年斑是慢慢增多的(不像有些電影電視劇里人物好像忽然就老了);更細緻的是,他們的牙齒也顯得越來越發污變黑,不會讓觀眾看到行將就木的老人還滿口好牙。

劇集的攝影也相當值得稱道,它吸取當前流行的 DV 拍攝風格,不再是那種用斯坦尼康拍出的穩定傳統的鏡頭,而是大量使用了「荷蘭攝角」(Dutch Angles)——就是那種角度傾斜的鏡頭,以前的影片中多半用來表現內心的緊張、恐懼、不安等情緒,最著名的就是影片《第三個人》。整個劇的攝影風格都追求寫實、客觀、自然,突出人物的情緒變化。外景和法國宮廷等場面又非常漂亮明亮,如果你注意看下亞當斯在荷蘭和法國兩地時那種攝影風格的不同,很容易就會體會到劇集在這方面的用心。

風雲人物

這種人物傳記類劇集,演員的表現比《兄弟連》或者《西部風雲》之類劇都更為關鍵。如果你是那種喜歡看錶演的觀眾,這個劇一定會讓你大飽眼福。

保羅·吉亞瑪提扮演的圓胖先生約翰·亞當斯似乎不好去歸結為形似還是神似——因為他像是在創造了一個約翰·亞當斯:這個人充滿理想主義,熱心、偏執、自尊又渴望被承認、充滿正義感、易怒、喜歡發表言論甚至有些嘮叨……他的語氣、動作都能讓你忘掉這是一個現代演員扮演的角色,而投入到保羅帶來的人物內心中去。

保羅·吉亞瑪提的表演讓這個亞當斯在八個多小時的劇集中慢慢豐滿成長,而不是從出場就一成不變。我們能看到他從最初為英國士兵打官司開始所懷有的理想主義,中間在經歷了很多事情後愈發謹慎地對待「自由、民主」這些字眼。我們看到了亞當斯經常處於焦慮、不安甚至深深懷疑和失望之中——這個角色遠遠不是一般傳記影視里那個「英雄」、「偉人」所能概括的。在保羅·吉亞瑪提的演繹下,亞當斯對妻子的依賴甚至依戀,對兒子的正統甚至陳腐的說教和管束(現實有時就是那麼複雜,稱不上一個完美父親的亞當斯卻培養出了一個成為了第六任美國總統的兒子);對女婿的苛刻和薄情(其實是太過公正);對重病女兒的深情……無不讓角色顯得豐滿真實。當你看到亞當斯與兒子斷絕關係時那種涕淚橫流又怒不可遏的表情,臨死前衰退昏聵最終口水自流的細節,你會覺得保羅·吉亞瑪提演得實在過癮實在有力——當然,也有人認為保羅詮釋得過於用力,但我還是以為,這樣的角色就應該這樣去處理。

亞當斯這個形象,在美國建國的歷程中起到了一種潤滑油般的效果,他不是華盛頓那樣的統帥,不是富蘭克林那樣的學者,不是漢密爾頓那樣的專業精英,但是他的思考、他的謹慎成了歷史的穩定劑。劇集中的幾段戲很好地表現了亞當斯的歷史價值:

當他代表正陷入苦戰的美國來到法國尋求幫助時,看到的卻是一個傲慢、自以為是的大國表現出的優越感(對比今日美國,很有諷刺性不是么)。在法國人的宴會上,被認為是粗鄙土氣的亞當斯對這些塗脂抹粉吃吃喝喝的貴族們說:「我必須去學習政治和戰爭,這樣我的兒子們就有自由去學習數學和哲學;我的兒子們需要去學習數學、哲學、地理、博物學、造船學、航海、貿易以及農業,這樣才能使他們的孩子們有權利去學習繪畫、詩歌、音樂、建築、雕塑、針織和制陶。」美國人的務實精神從當時的亞當斯身上就可窺見一斑。

當亞當斯做總統時,法國剛爆發了大革命,親法的傑弗遜等人鼓動民眾支持法國,與英國開戰。然而亞當斯卻冒著失去下屆總統的風險,斷然拒絕了這個看起來非常「革命」非常「正義」的議案。歷史上的亞當斯在傑弗遜對路易十六被砍頭表示支持的時候,曾對一名英國記者說:人類最終會發現,假如大多數人失去控制,他們和不受約束的暴君一樣會變得專制殘暴。

整個劇集都貫穿了這種審慎的反思態度,我們看到亞當斯夫婦自己跑到了正在建設中的白宮,默默在其中穿行,亞當斯並不因為自己是這個國家的締造者、總統而感到欣喜,他說過:「我請求上帝賜福於這所房子,以及此後的入住者。但願從此只有誠實和英明的人,才得以住在這個屋頂下,管理國家。」只有這種思想的人,才會在在離任之後一個人和普通老百姓一起做馬車離開還沒完工的白宮。這個場景幾乎可以成為整個劇集精神的註腳。

幾乎所有美國的創建者,都有種自省和回歸淳樸生活的傾向,無論華盛頓、傑弗遜還是亞當斯都是如此。他們始終清醒,不迷戀權力,卻渴望回到自己的「和平之地」。老年亞當斯內心中全都是一個世紀老人最純粹的對生活的熱愛和渴望。最後一集里,垂垂老矣的亞當斯和他的兒子在自己的田野間漫步,他充滿感情的說:

「我曾經見過一位法國皇后,戴著價值 1800 萬里弗的鑽石。但我要說,她美麗端莊的容貌加上熠熠生輝的珠寶,對我的影響力還不如一棵小灌木,就像這棵。我媽媽常說我總是不太熱心於這個塵世。現在我發現,即使看一個小小的事物我也能神遊太虛。」

「常常喜樂」(Rejoice evermore)亞當斯自言自語道。

「什麼意思,父親?」

「這是聖保羅的名言,你個傻瓜」

「常常喜樂,常常喜樂。真希望它發乎我心,訴之於口啊。我現在渾身都有種衝動,想跪在這裡膜拜。如果我的膝蓋還可以彎曲的話。」

Rejoice evermore,也可以叫「凡事感恩」,一種永遠懷著敬畏、恭謹的態度,這正是亞當斯以及那些美國國父們留下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之一。

勞拉·林尼演繹的阿比蓋爾顧盼之際都是戲卻不顯得搶眼(勞拉·林尼的表演如此細膩而且自然,本劇堪稱她演藝生涯中的又一里程碑式的作品了。),她的隱忍、耐心、寬容,她那種從一個理智的婦女和家庭出發的眼光,都對亞當斯影響至深。但劇集並沒有把她描寫成完人:當好不容易回到家的亞當斯說他還要被派去法國時,阿比蓋爾相當激動,但勞拉·林尼在這裡沒有把她處理成一個怨婦,她先是表達對丈夫的不滿,但當亞當斯聲明他不走了時,卻又說「愛情要付出代價」「如果我是個男人,我也會共赴國難,因為那是所有榮耀的所在」,更要求丈夫把年僅十幾歲的兒子帶上,讓他有機會接觸外面的世界,經歷歷練——這是何等的睿智和境界。

還有一處另我感觸至深:有一場戲,是某人來告知亞當斯第一屆總統競選的情況,說很多人都在推舉亞當斯,現在有大法官什麼什麼的位置可選擇。亞當斯先是表示自己不想為官(也有對競爭不到總統的些許失望吧),一直沒有發言的阿比蓋爾來了一句「至少是副總統」——並不讓人感到突兀或者功利,反而覺得非常真實非常正常。作為一個政治家的妻子,這個答覆里既包含了要求對丈夫功績的肯定,又敦促了亞當斯繼續為國家出力。

納比這個角色的戲份不多,但她得癌症需要做乳房手術一段,薩拉·波利的表演仍然顯得很精彩。事實上,飾演亞當斯兒子女兒的幾位年輕演員都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大衛·摩斯最為我們熟悉的角色大概是《勇創奪命島》里跟隨著將軍的副官了。他也是那種始終演配角的甘草演員。本劇中的華盛頓多半都是些側影,大衛·摩斯的表演恰如其分,很能鎮得住氣氛,雖然他在形象上並不非常接近華盛頓,但當你看到他在費城會議上發言,絕對符合華盛頓那種謹嚴、恭敬、大度的氣概。

湯姆·威爾金森也是老戲骨了,他演繹的富蘭克林可不是我們小時教科書里那個放著風箏研究雷電的科學家形象,反而一幅老奸巨滑、老於世故的樣子。他在法國跟著法國人吃吃喝喝玩玩樂樂,一付玩物喪志樣子,與公爵夫人那段風流艷情故事更頗有喜劇效果。但我們一點不覺得這個人物被貶低了——歷史就是這樣複雜,既有亞當斯那樣正統的堅持原則的紳士,也有富蘭克林這樣聰明富於機變的老牌政治家。

傑弗遜是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具有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人氣質。25 歲那年,這個自己家奴隸就極多的莊園主提出了解放奴隸的議案,在當時算是相當前衛的思想了。當然,他最出名的還是作為《獨立宣言》的唯一主筆——如同劇集中描寫的,富蘭克林和亞當斯只做了很小的修飾改動。年輕時的傑弗遜激進浪漫,他那句著名的「自由之樹必須時時用愛國者和暴君的鮮血來灌溉,方能得到新生。」就是在寫給亞當斯夫人的信中。晚年時他也承認這有些過於激進了。史蒂芬·迪爾蘭演繹的傑弗遜有點憂鬱沉默的氣質,似乎一直沉浸在自己的內心世界裡。傑弗遜和亞當斯半個多世紀的恩恩怨怨在劇中得到了相當多的表現,這兩個全都出於公心,沒什麼私仇的人物於當下美國的黨爭現實也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大概因為歷史上漢密爾頓對亞當斯的肆意攻擊,他成了劇中唯一的「反派」角色。當然,劇集並沒有賦予漢密爾頓惡人嘴臉,他只是與亞當斯太過不同而已。歷史上的漢密爾頓個子不高,但相貌英俊,不僅雄心勃勃,而且才華橫溢、能文能武,擅長音樂和繪畫。他出身底層,在華盛頓手下做過侍衛官,當過律師。主張實行中央集權的國家主義路線。劇集中,他任財政部長時和約翰·亞當斯沒少吵架,實際這是劇集為了突出亞當斯的一種取捨(倒也不算歪曲)——漢密爾頓當時為美國爭取來了第一座國家銀行,這件事對恢復、發展當時的美國經濟居功至偉。當然,他寫文章確實很犀利甚至刻薄,那本 50 多頁的小冊子對亞當斯極盡攻擊之能事。

歷史與虛構

本劇中很多平民的衣服都曾用在英國歷史劇中,好多褲子里都縫著 BBC 的標記。

影片結尾處,約翰·亞當斯臨死前說出了那句廣為流傳的遺言:幸好傑弗遜還活著。根據史實,傑弗遜雖然比亞當斯早離去了幾個小時,但亞當斯根本沒有得到這個消息——影片在這一段鏡頭在病卧的傑弗遜、亞當斯以及 7 月 4 日國慶的畫面之間平行切換,讓人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歷史宿命感:這些人的一生,連同死亡都是傳奇!

劇集的片頭來自富蘭克林自繪一幅漫畫:一條蛇被分成很多節,每一節代表一個殖民地,畫的底下寫著「Join or Die」。這是 1754 年當時還是殖民地的軍官華盛頓和法國發生武裝衝突的七年戰爭爆發時,富蘭克林在自己的公報上用來號召各殖民地合則共榮,分則各亡的漫畫。這也是美洲出現的第一幅漫畫。(原來還是漫畫界的前輩……)

第三集的標題別惹我(Don』t Tread on Me)是 18 世紀一些地方和群眾寫在當時美國國旗上的文字,但並非官方的正式樣式。

在群眾歡迎亞當斯回家的一段戲中,為了真實起見,片場堆積了兩卡車的牡蠣殼,還有很多真正的大魚乾。

勞拉·林尼在劇中穿的一件青綠與白色相間條紋的睡袍是克爾斯滕·鄧斯特在《瑪麗皇后》中穿過的。

在亞當斯的女兒納比做手術時,阿比蓋爾對不安的亞當斯說:「看在上帝的面上,約翰,坐下。」這是關於《獨立宣言》的音樂劇《1776》中一首歌中的經典句子。

七集標題

加入或滅亡(Join or Die)

獨立(Independence)

別惹我(Don』t Tread on Me)

重聚(Reunion)

聯合或滅亡(Unite or Die)

不必要的戰爭(Unnecessary War)

和平之地(Peacefield)

查看知乎原文(4 條討論)
推薦閱讀:

艾美科技攜多款明星產品閃耀2018亞洲樂園及景點博覽會
這表,明日經典已成真

TAG:艾美獎 | 美劇 | 美國 | 大業 | 建國 | 艾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