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緣何未葬孝庄文皇后

康熙緣何未葬孝庄文皇后

【 來源:扯淡網編輯 】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共產生了219位稱帝而有年號的皇帝,其中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與朱元璋這些開國皇帝,歷來受到史家的偏愛,民間的推崇。進入清朝後,又產生了一位自漢文帝以來最為開明有道的君主,他就是愛新覺羅·玄燁---康熙皇帝。  康熙帝的文治武功是史家文人久用不衰的素材。他沖齡踐祚,擒鰲拜,撤三藩,統一台灣,扶持達賴、班禪整治西藏,北抗俄帝國之入侵,西平噶爾丹之叛亂,南改苗地的土司坐莊,東收士子文人百姓之心;又在當政的六十一年裡,疏河道,通漕河,輕賦,恤商,對滿人的圈地給予中止,對連疆之地則鼓勵墾荒,扶官場正氣,懲治貪官,改革吏治……這些都基於他的唯是是從、躬行實踐的開明思想,而奠定他的這些治國思想基礎的重要人物,便是他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富振華先生說,康熙一生極為敬重孝庄祖母,但有一事卻令人大惑不解,就是孝庄於康熙二十六年去世,但康熙一直沒有下葬他的祖母,且未建陵,這實在有違中華民族的習俗,孝庄太皇太后直至雍正三年二月二十二日方才下葬,此中道理何在?  原來,孝庄太皇太后是太宗皇太極的「永福宮庄妃」,她另有一姐是「關睢宮宸妃」,在皇太極正式建元後,即崇德二年七月,宸妃生皇八子,便以誕生太子為例,舉行大赦。可皇八子旋即夭殤,半年後,崇德三年正月,孝庄生皇九子,便是順治皇帝福臨。  皇太極崩而福臨能即位,確實是孝庄的功績。在一段時間內,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大權在握,且又首先入關,「一片石」大敗李自成而佔領北京,他可以稱帝但沒有稱帝,後輩子侄中豪格亦想稱帝,被多爾袞誅殺。究其原因,是有孝庄在其中周旋。多爾袞與太宗有多重關係,一方面是兄弟,但有殺母之仇,一方面太宗對他又有養育之恩,恩怨糾結,以致許多事情不可思議,孝庄在此時的作用便極為重要。由於孝庄的插手,六歲的兒子福臨順利地當了皇帝,形成了清朝父位子承的皇位繼承製度,而孝庄卻為皇太極福臨父子背上了「太后下嫁」的醜名。「太后下嫁」其實是子虛烏有之事,但康熙雖貴為皇上,卻無法破此謠言,終不能堵好事者之口。  康熙得以為帝,亦是孝庄與德國傳教士湯若望一再申明利害,方使順治皇帝吸取自身的教訓而定下了將已出過痘的玄燁為繼位者。康熙八歲登基,而輔政大臣多自以為是,於是太皇太后便成了小皇帝的最大支持者。後來發生了一系列事件,使康熙明白了自己的權力,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尤其是孝庄在康熙四年對湯若望凌遲處死的開釋,及對中國使用西洋曆法的支持,都開啟了康熙一生喜研科學唯是是從的文化政策,終於使康熙從一個八歲喪父九歲喪母的兒童,成長為聖明君主。可以說孝庄一生為清初三位皇帝服務,盡心盡責,披肝瀝膽,用盡了聰明才智。所以,康熙孝順祖母之舉,不獨自有帝皇以來所未有,即平常百姓家亦為罕見。孝庄崩後,他必欲於宮中獨行三年,到了二十八年歲末已將近兩年,三年之喪以二十七個月計,也將屆滿,而趙執信、洪升竟因「非時演劇」被予斥逐,這個處分過於苛刻,與康熙的個性不符,給人的感覺,康熙除了純孝之外,還對祖母懷有一份非常濃重的歉疚,而渴思有所彌補。  其實這歉疚就是康熙不可告人的隱痛,即孝庄太皇太后不獨無負於太宗,且當為太宗感激於泉下,恪於世俗禮法,卻又不能與太宗同穴。孝庄太皇太后所負的不白之冤,康熙知其故而不能言。貴為天子,富有四海,權力可以決定任何人的生死貴賤,獨獨對祖母的奇冤無法昭雪,康熙的隱痛百倍於常人是可以理解的。  後來,康熙將慈寧宮之東新建的五間宮殿拆運到孝陵近地修建暫安奉殿,就是因為這幾間宮殿是太皇太后在世時所喜歡的。可就是把故宮全部拆去,也無法平撫康熙的隱痛,這便是康熙一生未能下葬祖母的原因。

推薦閱讀:

孝庄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布木布泰(4)
「家教史話」之一百六十一:《開明而有卓識的長孫皇后》
明朝的后妃--思宗周皇后
拒絕垂簾聽政的女政治家孝庄文皇后
長孫皇后

TAG:康熙 | 孝庄文皇后 | 皇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