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33部書籍:3 陰陽二爻知天算命——《周易》

3 陰陽二爻知天算命——《周易》

 

  《經》、《傳》有別宇宙森羅萬象,變幻莫測;人生休戚禍福,難以逆料。遠古時候的先民們要想測吉凶、明狐疑,唯一的途徑就是拜倒在神靈的腳下,根據神靈的啟示趨吉避凶,決定行止;而傳達神靈啟示的手段便是占卜,所以早在原始社會占卜之風就很盛行。後來占卜逐漸成為一行專業。商代的人們習慣用龜甲占卜,保存下來的就是現代考古發掘出的甲骨文卜辭。周代的人們喜歡用蓍草占筮,記錄下來的一些籃辭流傳至今,便是《周易》。  現在通行的《周易》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部分是《經》,一部分是《傳》。  《經》有時也稱《易經》或《古經》,包括卦、卦辭、爻辭等內容。《傳》亦稱《易傳》或《易大傳》,是對《經》的解釋、說明、補充和發揮,共有十篇,在古代又被稱為《十翼》(翼是輔佐闡明的意思),計有:《彖辭》上下、《象辭》上下、《繫辭》上下、《文言》、《說卦》、《序卦》、《雜卦》。  《周易》在戰國時期就被看作經典,而且二千多年來,列居儒經,讀的、注的都很多。但它究竟是一部什麼書?是什麼時候的著作?是什麼人所寫?  這些問題,似乎仍無定論。據傳說,《經》中的卦是人面牛身的文化神伏羲或周文王所畫,卦辭是周文王所作,爻辭是周公旦所寫,《傳》則是孔子的傑作。  現在普遍認為,《經》出現在商、周之際,是周前期的卜筮官員編纂而成,並非出自某一人之手。而《傳》的某些篇章雖與孔子有聯繫,但也不是出於孔子一人之手,而是從春秋到戰國中期由史官、儒者陸續寫成的。  《經》與《傳》不僅在成書時間和作者方面不同,其內容性質也有很大差異。  一般認為,《經》只是一部卜筮之書,曲折反映了神的意志,本質上是一種宗教巫術。而《傳》雖與《經》有密切聯繫,但已甩開了對超自然的神靈的信仰,採取了抽象的理性思維形式,闡述了對世界及其一般規律的看法,屬於哲學之書。  正由於《經》和《傳》性質不同,所以我們在介紹時也要分而述之。  《易經》的形式結構《易經》是一部占筮書,因而在寫法上、編排上、體例上有它作為占筮書的特點。別的書通常都分篇分章,《易經》則以「卦」為單位。  全書共有六十四卦,每卦里有卦畫、標題、卦辭、爻辭四部分。  卦畫是由爻構成的,爻又有- 和- 兩種基本符號,- 和- 的屬性相反。- 象徵陽、剛、男、君、強等,具有積極獨立的性格,稱作「陽爻」或「剛爻」,用奇數一、三、五、七、九中的最大數九代表,又稱作「九」;- 象徵陰、柔、女、臣、弱等,具有消極、依附的性格,稱作「陰爻」或「柔爻」,用偶數二、四、六、八、十的中間數六代表,又稱為「六」。  六十四卦是由陰陽兩爻錯綜配合得出的八個符號,即八卦演變出來的。  《易傳》說,伏羲用三個爻組成一個符號,代表宇宙事物,產生了八卦。它們是:o 乾(天)、o 坤(地)、o 震(雷)、o 翼(風)、o 坎(水)、o 離(火)、o 艮(山)、o 兌(澤),稱作八「經卦」。周文王被商紂王囚禁於羑里時,覺得只用八卦難以說明宇宙萬物錯綜複雜的變化,於是將八卦兩兩重疊,推演出六十四卦,統稱作「別卦」。這樣六十四卦中每一個卦的卦畫便由六個爻組成,《易經》全書共有384 個爻。每卦中的六個爻按自下而上的順序排列,最下面的一爻稱「初」,依次向上分別為「二」、「三」、「四」、「五」,最上面的爻稱「上」。例如晉卦,有陰爻有陽爻,自下而上分別稱初六、六二、六三、九四、六五、上九。其餘類推。  另外,由六爻構成的卦畫中,又可分為兩部分,以上下各三爻為一組,上方的三爻稱作「上卦」或「外卦」,下方的三爻稱作「下卦」或「內卦」。  標題也就是卦名,它有時總結全卦的內容,有時選取卦爻辭中的多見詞作形式聯繫,有時兩者兼而有之。有些標題是多義詞,它不同的意義與卦爻辭中所說的內容也是相應的,而且在卦辭中往往說明其中的一義。還有些組卦,兩卦標題的意義相對。  從形式上看,《易經》的文字分卦辭、爻辭兩類。卦辭在卦畫後面,比較簡單,一般作說明題義之用,解說該卦的吉凶。卦辭後面是爻辭,分別解說六爻每一爻的含義,是全卦內容的主要部分。  從性質上看,《易經》文字又可分為筮辭與非筮辭兩類。筮辭是占筮的內容、結果的記錄,是全書的主要部分,其中又可分為三種。一種是貞事辭。  在占筮請示神靈時,把請示的事情記下來,作為後來的參考,這些所記的事就是貞事辭。二是貞兆辭。這是占筮時所得神靈兆示的記錄,如吉、凶之類。  貞兆辭有時與貞事辭相連,有時是不相連的,甚至有時只有貞兆辭而沒有貞事辭,這是因為在舊筮辭中,占筮者只記下了貞兆,而作者也連同有關的記錄編進了《易》文。還有一些是作者利用貞兆辭的形式來判斷、說明事理的。  三是象占辭。古代迷信花樣很多,除了龜卜、蓍占之外,還有星占、夢占、五行占等。但如果有些偶然性的巧合可說成靈驗的話,那麼許多時候往往是不靈的,所以古人對每一種佔法都不盡相信,而經常是兩三種占術參用。譬如做了惡夢,是一種不吉的預兆,但不大相信果真不吉,於是再去求占。占筮者把他問的惡夢也記下來,這就是象占辭。其他如星占、蛇占、謠占、鳥占及有關從自然界、日常生活所見的異常現象中得到的兆示的記錄都屬於象占辭。  下面我們以《易經》第五個卦需卦為例,說明各卦的基本形式結構。卦辭、爻辭的解釋依據李鏡池《周易通義》(中華書局,1981年版)。  (乾下坎上)需。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這一句包括了卦畫、卦名、卦辭三部分。需,是濡的本字,沾濕的意思。  本卦主要是說出外旅行經商的,以爻辭中多次出現的需字作卦名。  有孚,獲利之意。《易經》很多卦中出現「有孚」,多指捉到俘虜,也指商人賺了錢,或者狩獵獲獸。這裡指商人獲利。  光亨、貞吉、利涉大川,都是《易經》常用的貞兆辭。這三個詞總的意思是大通、很順利。表明這個需卦是個吉利的徵兆。  初九需於郊,利用恆。無咎。  出門後在郊外被雨淋濕,但照常走下去是吉利的,沒有什麼危險。  九二需於沙,小有言,終吉。  走在沙洲邊犯了個小錯,掉進水裡,沾濕了衣服,但濕一點沒關係,最終沒事。  九三需於泥,致寇至。  陷在泥濘里,弄得渾身濕透,還遇到強盜來搶劫。  六四需於血,出自穴。  身上沾了血污,從住處逃出來。是指途中投宿遇上壞人,遭劫挨打。  九五需於酒食。貞吉。  這爻與上爻相反,是說旅途中遇到好客的主人,酒食款待,飯飽酒醉,連衣服都弄濕了。  上六入於穴,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  途中投宿,接著進來了三個不速之客,恭敬禮貌地對待他們,結果大家都好。  以上六句便是自下而上,解說各爻含義的爻辭,記旅行遇到的各種情況,分前後兩部分,前三爻記途中所遇,後三爻記投宿所遇。其中「無咎」、「終吉」、「貞吉」都是貞兆辭。  《易經》的思想內容《易經》既然是卜筮之書,它直接的作用本是論斷吉凶,給占卜者以啟示指導。因此,其基本思想體系必然是唯心主義的,而且它宣稱在卦爻中概括和包含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一切道理和規律,這本身也是形而上學的。  但是,《易經》在把自然社會問題搬進筮占宗教神學的殿堂時,也包含著豐富的樸素唯物主義和深刻的辯證法思想。透過籠罩在它表面的光怪陸離的神學迷霧,我們可以窺見當時人們與自然、社會鬥爭的經驗以及對世界認識的深化。這可以說是《易經》的最大特點。  《易經》把複雜紛壇、千變萬化的事物抽象概括為陰(一)陽(—)兩個基本範疇,認為陰、陽是天地萬物的總根源,世界也像人、動物一樣分成陰陽兩個部分,各自具有積極、進取、剛強和消極、退守、柔弱這兩種對抗的特性。萬物在陰陽的矛盾作用下不斷變化、繁衍發展,變化形式是通過交感,如同男女性交產生子女一樣。  陰陽交感的原理貫穿整個《易經》,通過卦象中陰陽布局狀況作為說明事情吉凶的一個基本原則。《易經》中所謂吉的一些卦,一般是上卦和下卦具有交感的性質;所謂「凶」的一些卦,一般是上下兩卦不能交感。如泰()的卦象是地在上天在下,天屬陽,具有上升的特性,地屬陰,具有下降的特性,上下交匯便有動象,有交感之象,從而就有前途,所以泰卦的貞兆辭便是「小往大來」(由小利轉為大利)和「吉亨」(大吉大利)。與此相反,如否()的卦象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上升,地下降,兩者越離越遠,相互排斥,這種情況不會引起上下交感,不交感就沒有變動,沒有前途,所以否卦不如泰卦吉利,其貞兆辭便是「不利君子貞」(對君子不利)和「大往小來」(所失大而所得小,或由大利變為小利)。此外,如革()澤在上火在下,豐()雷在上火在下,大畜()山在上天在下,咸()澤在上山在下,等卦,都陰陽相交,屬於吉卦,意味著事情順利有前途。而睽()火在上澤在下,噬嗑()火在上雷在下,遁()天在上山在下,等卦,都是陰陽不相交,意味著事情不成功。  陰陽交感的原則還體現在各卦中爻與爻之間的關係上。相鄰的兩個爻如果一陰一陽便有親近感。上下卦中各爻也有相對應的關係,初對四、二對五、  三對上,如果這兩個對應的爻一陰一陽,異性相吸,那麼兩者的關係便是「相應」,否則全是陰或全是陽,就會同性相斥,屬於「不相應」。如隨()  卦中,六二是陰爻,本來應該與九五的陽爻相應的,但因雙方距離太遠,這時恰好有一個初九陽爻在它下面,於是六二便與初九異性相吸,有親近的可能。  大凡在追隨時,多半會追隨靠近自己的人,六二陰性柔弱,不能堅守貞操等待正當的配偶九五,卻與身邊的初九親近,結果最後失去了九五。這就是隨卦中六二的爻辭「系小子,失丈夫」的含義。  在《易經》看來,陰陽交感之所以屬於吉,原因在於它能引起動蕩,產生變化。世界上沒有東西不在變化,而變化著的事物又呈現出階段性,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事物變化的情況也不同。事物剛開始時,變化的跡象還不顯著,繼續發展下去,變化就深刻、劇烈了,發展到最後階段,如果事物達到了它的極點,超過了它最適宜變化的條件,它還會走向反面,招致相反的結果。以乾(o )卦為例:乾:元。亨。利。貞。  乾即天,純粹由陽氣構成,它是萬物創始的偉大根元,通行無阻,祥和有益,無所不止。這是個大吉大利之卦。  初九潛龍勿用。  龍是我國古代極受崇拜的神物,它能三棲,潛在深淵,行於陸地,飛騰雲霄,常用來象徵統治者。龍的活動屬於陽性,這一爻雖然是陽爻,但位置在最下方,處於陽氣剛在地下發生、還不能對外活動的時刻,所以應當像潛藏的龍,隱忍不動,等待時機。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這時初九潛藏的龍已經上升,出現在田野。由於陽爻剛健,又處在下卦中間的位置,具有中庸的德行,所以必將有所作為,給自己和人們帶來希望和利益。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陽爻上升到下卦的最高位置,陽中又陽,過分剛正反而容易有危險了。  所以有德行的君子既要時刻奮發,努力不懈,又要謹慎警惕,避免驕傲自大,這樣就不會產生過失,招致災禍。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這一爻仍是陽爻,但處在「四」的陰位,剛剛離開下卦,升到上卦的最下方,仍然缺乏安定感,這時要求得進一步飛升,必須更加謹慎,可以做出一些退讓,返身跳入深淵之中,以退為進,方能無害。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五」在上卦居中,又是陽爻在奇數中的正位,屬於陽爻最理想的位置,這時龍得到天時地利,飛騰在天,據有無限的活動空間,居高臨下,普照大地,正是大展鴻圖,於己於人都很有利的極盛時機。  上九亢龍有悔上是最末一爻,「亢」是極端高亢的意思。龍升到這一位置,已經達到了極點,處於陽剛的頂峰,沒有更高的去處了,它又依然亢奮不止,陽氣不泄,因而物極必反,盛極而衰,以致後悔。  《易經》運用物極必反的原則闡釋一些卦象,得出了比單純陰陽交感的原理更為深刻的結論。例如既濟()卦,從卦象來看,水在上,火在下,陰陽交感、陽爻都在奇數的位置,陰爻也都在偶數的位置,上下遠近都相應,形象完整無缺。所以卦辭說「亨」,表明順利、成功。但是「亨」之後,卦辭緊接著說:「小利貞,初吉終亂。」為什麼明顯地屬於陰陽交感、陰陽相應的卦象不能大吉大利,反而出現小利終亂呢?微妙的哲理恰恰就在這一完美當中體現出來了,因為過於完整了,反而容易僵化,以致喪失積極奮發的活力,不能再有大的作為,只有小事勉強還能亨通。成功的獲得越是順利,成功的氣象越是吉祥,跟著來的越容易頹廢鬆懈,越容易產生危機,陷入混亂。  古代占筮的範圍很廣,舉凡祭祀、戰爭、生產、商旅、婚姻、水旱災害等等,無不求籤問卜請示神靈,所以《易經》在斷測吉凶的同時,廣泛地記錄了商周之際的社會生活情況,甚至還保存了文獻上罕見的原始社會的遺風,為我們研究當時的經濟、政治、思想、風俗等提供了多方面的珍貴材料。  書中記載了漁獵用弓箭、制弓選用上等心木、矢用銅鏃;耕田用耒耜;織布用紡車,衣服有黃裳;運輸工具是人拉與牛拉的貨車和打仗時用的馬車等。書中記載很多狩獵情況,狩獵先是為了謀生,後來為了練武打仗。狩獵又發展為畜牧業,以牛馬為主,六畜俱備。農業也發展為主要生產部門,有四五個卦專講農業。  《易經》中行旅之占最多,專卦就有五六個,附載於各卦的還有不少。行旅多為經商,起先販賣牛羊,後來販賣奴隸,貨幣先用貝,後用銅錢。途中有的借居人家,有的入宿旅店。這一切都反映了當時生產、經濟各方面的發展變化。  《易經》談到階級狀況時,常把小人和君子大人對說。統治者有天子、君王、公侯、大人、君子、武人等;被統治者有小人、邑人、刑人、童僕、臣妾等。大人對小人操生殺之權,設有殘酷的刑獄。困卦就是一個刑獄的專卦。刑罰有打屁股的,有肩扛枷鎖綁在衙門外示眾的,有割鼻、斷腿、烙額的。監獄叫「幽谷」,外圍還種上帶刺的植物,打上木樁,重重障礙,防備森嚴。  《易經》還寫了不少戰爭情況,師卦、同人卦寫作戰、軍隊組織;離卦寫對敵警戒與遭受敵人侵襲的戰禍;晉卦講戰略戰術。革卦還認為軍隊內部是否團結對戰爭勝負至關重要。上六爻說如果君子變臉如豹大發雷霆,小人臉色難看,不服從命令,出師征伐便是凶。  婚姻有對偶婚、劫奪婚。關於對偶婚的記載尤其詳細。屯卦說有伙人騎著馬去求婚,怕不成功,來回徘徊。賁卦講了迎親的全過程。男方成員迎親時年青人不坐車徒步行進。老年人把鬍鬚修飾一番,一派喜氣洋洋,路上大夥奔跑前進,累出一身大汗。到了女家,送上一束束布帛,堆成一大堆,還要送上白色大肥豬。  蒙卦寫到劫奪婚,搶親的男子有時遭到抗拒,丟了性命,搶來的女子大哭大喊,十分悲傷。歸妹卦寫姊妹倆同時嫁了一個丈夫。此外,大過卦九二爻說老頭娶了個小嬌娃,就像枯楊生幼芽,沒有什麼不利;九五爻說老婦人嫁了個少年哥,就像枯楊開新花,雖然不算過錯,但也不會光榮。  卦的卦象是一陰五陽,表示一個女人周旋在五個男人中間,必然不守貞操。  這個陰爻又處在五陽之下,是「初六」,象徵身體健壯,所以卦辭說「勿用取女」,這種女人是不可以娶來做妻子的,等等,都反映了當時的婚姻習俗。  《易經》中還有不少關於行為修養和科學知識的論述。如謙卦認為謙讓必須以明智、勤勞、發奮為前提,不能把謙讓與糊塗、懶惰、懦怯混為一談。  小過卦談批評的態度與方法,指出不分尊卑上下,錯的就要批評,好的就要讚揚,沒有錯而亂加批評,甚至有意攻擊就很壞。此外,無妄卦告誡人不要胡想妄動;履卦講行為要純潔,心胸要寬廣;豫卦講做事要深思熟慮,不要游移不定等。震卦談了對雷電的態度,卦辭概括描寫了人們對打雷的三種反應,一種是聽到雷聲害怕得哆嗦,一種談笑自若、滿不在乎,一種聽到震驚百里的大響雷還能鎮靜,手裡拿著酒勺子,卻沒有灑出一點酒來。六二爻的爻辭寫一個商人在路上,遇到雷電交作,非常駭人,甚至有危險。但他並不害怕,只考慮會不會虧本的問題,於是爬山越嶺向前奔跑,但雷厲雨暴,山高路滑,跑得很辛苦,心裡就想:算了,別趕了,七八天內總會把錢賺到手的。艮卦談衛生之道,卦辭說要注意保護全身,爻辭由下而上,從腳趾說到額頭。如六二爻說腿肚子的肉本應比較肥滿的,現在卻不長肉,消瘦,可見是病態,因此,心裡不舒服。六五爻說臉部更要注意,上面有一張嘴,說話要有分寸,有條理,否則就會後悔倒霉。  這些都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易經》思想對我國後世影響深遠,它不僅是儒家、玄學、道教的經典,而且成為指導各門具體科學如天文學、中醫學、數學等的理論基礎。在國外,17世紀的西方就已開始研究《易經》,黑格爾在其《東方哲學》中說:中國人也曾注意到抽象的思想和純粹的範疇。古代的《易經》是這類思想的基礎,《易經》包含著中國人的智慧,是有絕對權威的。  《易傳》的思想內容《易傳》與《易經》的結合經歷了一個長期的演進過程。  最早的《周易》只有經,沒有傳,到了戰國時出現了傳,但仍與經分開。直至東漢末年鄭玄把傳中的《象傳》、《彖傳》纂入經中,附在各卦的卦辭或爻辭後面,稱為「彖曰」、「象曰」,又把《文言傳》附在乾卦和坤卦的後面,其餘各篇因為不好單附,便整個放在經的後面,這才形成了今天《周易》的面目。  《易傳》十篇的內容及其在《周易》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彖傳》解釋卦辭,通過六爻的全體形象闡說全卦的含義。《象傳》又分為《大象》和《小象》。《大象》是對全卦的說明,但與《彖傳》不同,它是將六爻還原成三爻的八卦,用八卦所象徵的事物說明全卦;《小象》以各爻的位置為主,解說每一爻的爻辭。《繫辭傳》總論全部《易經》的基本觀點,闡發這些基本觀點應如何普遍地應用於自然和社會,它使《易經》從占卜的神學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在我國哲學史上是一篇極重要的論文。《文言傳》是對乾、坤兩卦特別詳細的說明,因為乾、坤兩卦是六十四卦的基礎,必須用刻意修飾的文詞加以頌揚。《說卦傳》可分前後兩部分,前半部與《繫辭傳》相同,是《易經》的整體概論,非常簡明扼要;後半部說明八卦所代表的事物和所體現的原理及其變化。《序卦傳》是對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說明。《雜卦傳》說明各卦之間的關係和卦名的意義。  《易傳》從哲學的高度對《易經》進行解釋,表達了一些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序卦傳》說,天地是萬物的根本,萬物是由天和地交感而產生的,天地之間除了萬物之外再沒有別的東西。有了天地,才產生了自然界;有了自然界,然後才有人類社會。而人類社會的發展,又是先有男女、夫婦、父子,才有國家,然後才形成禮義等社會制度和道德規範。  《易傳》在解釋八卦的起源時,把八卦看成是對客觀事物的摹寫、畫像,是由於聖人伏羲通過對天地、鳥獸和人類自身的觀察,得到了對客觀事物的印象,然後創造出八卦的卦象。八卦可以代表宇宙間的各種事物,如表所示:  卦名/ 自然 /人/ 屬性/ 動物/ 身體/ 方位/ 季節乾o 天父健馬首西北秋冬間坤o 地母順牛腹西南夏秋間震o 雷長男動龍足東春巽o 風長女入雞股東南春夏間坎o 水中男陷豕耳北冬離o 火中女附雉目南夏艮o 山少男止狗手東北冬春間兌o 澤少女悅羊口西秋《說卦傳》還認為,如同天地是世界萬物的根源一樣,乾坤兩卦也相應地是一切卦象的基礎,乾坤最先產生震、巽、坎、離、艮、兌六個子女,進而演化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從而涵蓋一切事物。這種把客觀事物看成第一性的,卦象是第二性的,並由天地產生萬物去類化出乾坤產生其他卦象的看法,顯然是一種很原始、很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  《易傳》對《易經》的辯證法思想也做了較為系統的發揮。它認為,萬事萬物都不是固定不變的,從日月星辰到山河大地,都表現出無窮的變化,全部《易經》就是講述天地萬物變化不息的道理的。變化是世界的普遍規律,由六爻構成的卦象,就是以變動來啟示人事微妙的際遇。自然界不僅有變,而且有通。窮極而變,變則順通,順通則長久。如果能把握機宜,適當地變通運用,功德事業就會在變通中出現。因而《易經》的法則就是經常變動,這種變動並不拘泥於一定的形式,它在卦的六個爻之間普遍流轉,或上或下,沒有常規。理解《易》理不可被其理論所拘束,只有循其變化才能適當應用。  《說卦傳》還把「神」作為一個哲學範疇提了出來。認為所謂神,就是使萬物神妙地變化生成。在這裡,神已不是《易經》中所講的有意志的人格神,而是世界萬物微妙變化的別名。這種解釋反映了當時人們對事物變化認識的深化,「神」成為後來中國哲學史的一個重要範疇。  那麼,事物變化的動力源泉在哪裡?是在事物自身的內部,還是在外部?  《繫辭傳》認為,變化的發生,是由於陰陽、剛柔、動靜兩種相反的勢力相推相摩的必然結果。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天地、日月、四時、晝夜、寒暑、男女、吉凶、禍福、大小、遠近、內外、出入、進退、往來、上下、得失、存亡、生死等等相對立的現象,都是陰陽、剛柔、動靜的矛盾運動的產物。  這兩種對立的勢力不在事物的外部,而普遍包含在事物的內部,其道理猶如只有人類中的男女兩性交媾才能誕育子女,產生新的人類一樣。陽、剛、動和陰、柔、靜的關係是對立統一的,只有對立著的兩個方面在一起時才構成一對矛盾,若「二女同居」,即同樣性質的兩個方面在一起,則不是矛盾。  《易傳》還進一步認為,矛盾的兩個方面,有主次之分,其中一個方面居於主導地位,起著支配作用,一般情況是剛健的乾、陽、動處於主要地位,而柔順的坤、陰、靜處於次要地位。但同時矛盾的兩個方面既互相滲透,又互相轉化,一切事物都要走向它的反面,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易經》的六十四卦,由上一卦到下一卦,常常是由正到反,或由反到正,《易傳》系統地發揮了這個正反轉化的思想。它說,通順的泰卦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必然要轉化到它的對立面變成不通順的否卦,靜止的艮卦和前進的漸卦也是這樣。而且物極必反的轉化發展過程是無止境的。六十四卦的最末兩卦是既濟卦和未濟卦,前者表示已經完成,後者表示沒有完成。其所以把沒有完成的未濟卦放在最後,《序卦傳》解釋說,個別事物的發展有其終極,但天道的變化循環不已,人事的變化無窮無盡,未濟卦正是表明天地萬物的發展是沒有終極的。《易傳》的上述學說,集中代表了中國古代辯證法思想的精華。  但必須指出,《易傳》的樸素唯物主義觀點是束縛在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中的。  它雖然提出了卦象是對客觀事物的摹寫、畫像,但進一步又把卦象的作用說得神秘化了。認為,六十四卦不僅能說明世界的變化,而且一切器物和精神文化,也都是聖人根據六十四卦的卦象製造出來的。如伏羲結繩作網用來打獵捕魚,是取法於離卦的卦象;神農氏作耒耜用來耕地種田,是取法於益卦的卦象;黃帝堯舜作舟楫,也是取法於渙卦的卦象,等等。這些結論顛倒了人們的認識過程,把本來是第二性的卦象看成是人認識事物、改造自然的來源和依據,顯然是一種唯心主義、神秘主義的觀點。  《易傳》又進而把卦象脫離客觀世界而絕對化,把它看成獨立的精神實體,稱它為「易理」或「道」,而把有形體的萬事萬物稱作「器」。認為「器」是由「道」派生出來,並受道支配主宰的,「道」還可以為天下之民謀福利,成就天下一切事業。這樣,全智全能的精神性的道,實際上就變成了哲學化的「上帝」。《易傳》把道和器作為一對哲學範疇提出來,極大地影響了後來的哲學家。宋明以後,道與器的關係問題成了各派思想家長期爭論的重要問題。  《易傳》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同時又閹割了它本來具有的辯證法思想。  原本是反映客觀變化之道的卦爻,在《易傳》的解釋下變成了神秘主義的先天格式,成了客觀事物變化的根據。客觀事物的發展變化,被說成是由卦象類推、演繹出來的。這樣,《易經》卦爻就被看成了包羅萬象的絕對真理體系,易理已經包括盡了天下所有的道理,再不會有任何真理在它之外了。《易傳》又進一步把普遍變化的規律歸結為循環論,認為自然界是寒來暑往,暑往寒來,社會歷史也是循環往複,一切都像一個封閉的圓環一樣,從起點轉到終點,再從終點轉到起點,沒有飛躍,沒有質變,最後便歸結為一切都不變。用這種變中不變的易理來說明社會現象,《易傳》引申出了天尊地卑,是乾坤確定的規則,動靜剛柔,是固定不變的常法,最終得出貴賤尊卑都是事先確定不移、任何人為力量難以改變的宿命論結論。  總之,《易傳》的學說瑕瑜互見,良莠並存,在整個體系上可以說是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的,但其中又含有許多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和辯證法思想,這就為以後各派哲學家以解釋《易傳》為形式、闡發馳騁自己的思想留下了極其廣闊的天地,同時也是《易傳》對中國思想史產生深遠影響的原因所在。

推薦閱讀:

十分鐘讀完《影響力:你為什麼會說「是」》
梁燁老師教你一招突破粉絲瓶頸,擴大自媒體品牌的影響力!
巴菲特、查理·芒格極力推薦的9大影響力武器|30年經典
如何十分鐘拉近和陌生人的距離?
《影響力》思維導圖讀書筆記 | 彭俊博客

TAG:歷史 | 書籍 | 影響力 | 算命 | 周易 | 影響 | 陰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