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須以你自己的方式去揭示你生存的意義

在戀愛和婚姻關係中,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影響已經廣為人知,無論多麼重視都不為過。其中父親和女兒的關係,決定了女兒一生的幸福。

◎ 你和父親的關係決定了你的婚姻

朋友C結婚了,C三十多歲,難聽一點可以說是大齡剩女,儘管她從來不缺條件不錯的追求者,但總是離婚姻有一段距離。

問及她先生,她津津有味地向我好好描述了一下,我隱隱有一種自得感,因為覺得我有相當的功勞。

近兩年前,我問到她的擇偶標準。她說,意識上她希望是強有力的成功男人,但自己又總是對這樣的男人沒有興趣。的確,她的追求者中不乏成功人士,但她對這些成功人士總是不耐煩,甚至冷嘲熱諷。

為什麼會這樣呢?她也有些納悶。不過看起來也不難理解,因為追求她的這些成功人士對錢權太感興趣了,這讓她覺得很沒意思,但她又恰恰想和這樣的男人結婚。真是矛盾!

我請她說說她爸爸,而她一說,我就明白癥結出在哪裡了。

首先看起來,她的父親是成功人士的對立面,他溫和、善良且人情世故簡單得出奇,自她長大後,從不能為她遮風擋雨,每當遇到困難需要找一些人際關係去解決時,為她出頭的總是媽媽,要不就是她自己去努力。她曾經遇到過非常困難的事情,那時尚是一個年輕女孩的她只好自己去找關係,遇到了很多挫折。從此以後,她對父親絕望到極點,也開始升起強烈的願望——一定要找一個能為她遮風擋雨的強有力的男人。

但是,再向前回憶時,事情變得不一樣了。

5歲前,她覺得父親是完美無缺的。她的父親是一個美男子,她的什麼需要爸爸似乎都能滿足。到了讀小學時,爸爸在她心目中的形象仍然是偉岸而迷人的。一直到了初中,她對爸爸的印象才開始惡化。

她逐漸發現,強壯的父親在社會上是懦弱無能的,遇到需要人情世故的情形他總是退縮,有時還會大發脾氣顯得很憤怒似的,但她感覺到,是這些情形刺激了爸爸的無助感。他越憤怒,就意味著越無助和懦弱。這時,她對爸爸的討厭就會達到頂峰。

到了高中、大學、研究生和工作後,爸爸的形象更加不堪,最後全然崩塌下來,她對爸爸再也沒有了崇拜感。但在這一生中,又有哪個男子能給她父親給過她的那種溫暖和愛呢?至於在社會上為她遮風擋雨的需要,真的一定會勝過兒時父親給過她的那些瑣細的照顧與快樂嗎?

當然不是。實際上,當她回憶起兒時父親和她在一起的經歷時,她有淚水落下來,身體在顫抖,她明白那才是她最想要的,而錢權能提供的安全感,是無法與兒時父親給過的感覺相匹敵的。

當她明白這一點後,她的戀愛觀自然發生了轉變,她開始認真地去留意那些溫和而善良的男子,而對於錢權不再執著。

不過,非常有意思的是,她的先生恰恰是既溫和、善良、簡單而又有相當的社會經濟地位的。其中的道理很簡單。

當她一心想找成功男人時,這其實是對爸爸的背叛,也是對自己童年那麼美好體驗的背叛,她潛意識中未必接受。並且,一心找成功男人,是長大後的她的願望,而留戀溫和、善良而簡單的父親,是孩童時的她的感受,這兩者如果不整合,那也會給她內心帶來巨大的衝突,前者將後者視為敵人,後者也會抵觸前者。

結果,她既不能很好地與父親那樣的男子相處,也不能與和父親相反的男子很好地相處,她哪裡都去不了。但是,在完整地看待自己與父親的關係後,她內心中的這兩部分就得到了整合,她就有可能同時擁抱這兩者了。

◎ 你是否捲入了父母的戰爭而迷失雙眼?

長大後重新看一看父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在未成年時,我們很容易受別人影響。常見的影響有兩點:①我們很容易捲入父母的婚姻戰爭中,甚至是家族的戰爭中,而被這場戰爭迷惑了雙眼;②我們難免會受整個社會輿論的影響,會追求主流輿論所倡導的父親形象,而不是去尊重父親的真實存在。

華南師範大學的心理學張敏翻譯了一本書《父性》,這本書稱,儘管我們意識上對暴君般的父親有百般不滿,而且殺掉暴君般的父親的譬喻在很多神話故事都有出現,且歷史上也不乏真實的故事,但是,我們還是傾向於找一個這樣的父親的。與溫和近乎軟弱的男性相比,很多人感情上還是更容易被強勢到蠻不講理的男性所吸引。

其中的關鍵就是,你真實的父親是怎樣的,你是接受了他的真實存在,還是活在理想父親——也即白馬王子的原型——的幻夢中。

比起社會主流輿論對父親形象的塑造外,更能影響我們是否接受父親真實存在的因素是,家庭對父親形象的扭曲。

兩年前我剛開始做心理諮詢時,一位女來訪者對我說,她非常痛苦,因她發現,她錯看了父親。她是在父親去世10周年時才有了這一發現,再想修正似乎已沒有機會,於是陷到極度的內疚中。

看輕父親,是她的原生家庭的主流輿論。她有四個兄弟姐妹,但他們都團結在母親的身邊,對父親報以忽視和敵意。一直以來,他們幾個兄弟姐妹都覺得父親對家庭貢獻甚微,母親才是家庭的頂樑柱,而且他們還覺得父親不夠男人。

但是,相當荒誕的一點是,他們的父親是事業有成的企業家,而他們的母親只是一位小學文化的家庭婦女。論對家庭的貢獻,這位父親遠遠勝於母親。我這位來訪者,她是在父親去世10周年時才看到了這一事實,這讓她一方面感到內疚,另一方面也對母親和其他兄弟姐妹產生了強烈的憤怒。尤其是母親,她認為正是母親數十年如一日地在他們面前數落父親的不是,才讓他們對父親有了很深的偏見,以至於連最明顯的事實都看不到。

夫妻之間很容易爆發婚姻戰爭,雙方都想爭奪關係的制高點。從社會的角度看,因為我們仍然是生活在男權社會,似乎男性更容易獲得這一制高點,但從家庭的角度看,卻是未必,因為孩子們天然和母親的鏈接更緊密,所以女性們有更大的機會在家庭中贏得孩子們的支持,從而令一個小家庭中的婚姻戰爭徹底失去平衡。

◎ 這個模式是如何來的呢?

原來,自從她很小的時候,媽媽便抱怨甚至斥責她沒有良心,因為她不能保護媽媽。

德國家庭治療大師海靈格稱,孩子天然就想做家庭的保護神的,這一天然傾向會讓他們很自然地想平衡家庭的各種力量。在這個基礎上,假若父母一方甚至兩方有意誘導孩子站在自己這一邊,那麼他們很容易成功。

這位女子即是如此,不管年齡多麼幼小,她一樣會渴望保護媽媽。但是,在很小的時候,她不敢這樣做,因懼怕有暴力傾向的父親。一直到她16歲時,她才敢帶著三個弟弟妹妹,在父親面前一字排開保護母親。

儘管是保護了母親,但她的內疚已積攢了很多年了。她想釋放這種內疚,而她的老好人丈夫是最佳的宣洩對象了。

並且,能看到童年和成年時的一個共同模式,先是一位年長的女士斥責她不中用,而後她的內疚就會被激起,接著轉化為憤怒宣洩到男性身上。

在童年的時候,她對媽媽的保護還有主持正義的味道,但到了成年後,她仍然延續這一模式,就不再具備這一味道了,她的先生成了完全的受害者。

而在我看來,她的媽媽本來是可以直接與丈夫抗爭的,但她沒這樣做,而是選擇了以超級弱者的形象出現在家中,在大女兒還是一個孩童時就呼喚她保護自己,她雖然在很多年內沒有贏得實質性的保護,但她最終贏得了孩子們的心,孩子們都和她站在一起,將父親徹底排擠出這個家。

這位女子說,父親經常對她和弟弟妹妹說,他恨他們,他們是白眼狼,他們對他的養育沒有一點感恩之心。最後,在家中完全找不到歸屬感的父親離開了母親,雖然沒有離婚,但在外面有了女人。

◎ 你不能背離自己的心

父母任何一方如何數十年如一日地向孩子數落對方的不是,都會是一個沉重的壓力。最終,為了順應這種壓力,孩子們選擇了與情緒最激烈的一方站到了一起。

在多個來訪者中,我都發現這一現象。孩子們並不是真正去平衡強弱,實際上他們和誰站到一起,經常性的關鍵是,誰在訴苦時更執著,誰有更多的機會向孩子訴苦。

很自然的,女性在這一方面佔據優勢。

在相當的程度上看,一些女性對孩子抱怨丈夫似乎是有道理的。因為,在我們這個重男輕女的社會,無數女性嫁到男方家後,會遇到非人的待遇。尤其可悲的是,製造著非人待遇的罪魁禍首,也恰恰常是女性——婆婆。

這是一個很可悲的輪迴。先是婆婆進入這個家庭時被忽視甚至虐待,她找不到自己的同盟,她心無所依。但有孩子後,她的心有了牽掛,她找到了自己的同盟,而且她心中淤積著的怨氣終於有了傾訴對象,孩子們總是容易和媽媽站到一起的。

如此一來,這個婆婆就和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兒子建立了過於密切的關係。當兒子愛上另一個女人後,她的心又失去了依靠,於是她很容易去排擠這一個年輕的女子,就像她當年被自己的婆婆所排擠一樣。

女人總說,原因在男人的身上,如果不是他們錯在先,女人也不會聯合孩子去對抗丈夫。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假若她們這樣做,孩子未來的幸福就被影響甚至摧毀了。難道,孩子的價值就是成為一個傳遞怨氣的通道嗎?

當然,假若父親不是一朵花,也沒有必要非將父親美化成一朵花。關鍵就在於,對你自己而言,父親是誰,你與父親有過什麼樣的真實往事。

我們必須尊重真相,否則就會背離自己的心,而這種背離會讓心分裂,讓心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劇烈交戰。結果就是,我們的人生也一直處在劇烈的衝突之中。

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說,你必須以你自己的方式去揭示你生存的意義。這句話也可以用到你與父親的關係上——你必須以你的眼睛、你的心去揭示你與父親這一重要關係的存在。

父母一代不睦,親子關係疏離,父親和女兒關係有硬傷,母親因對丈夫不滿和兒子過度親密,父親家庭角色缺位等都會進入一個夢魘般的惡性循環,使得子女在自己的人生中繼續嘗盡辛苦,難以獲得幸福。原生家庭的傷害之所以可怕,就是因為它會進入人的潛意識不斷支配人作出決定,而所有決定又形成了新的結果。

當我們身為子女,要學會理性戒除這樣的影響,健康面對與父母親的關係,讓不健康家庭關係終結,把負面影響降至最低。當我們身為父母,更要擔負起建設健康家庭的責任,因為這個家庭是子女一生的根基和力量源泉。


推薦閱讀:

從就餐方式看中國、西方、印度的文明程度
「張志明」們,別讓「余春嬌」用離開的方式教會你如何去愛
浴室「裸」求婚 盤點最囧求婚方式
周易與思維方式《周易》和陰陽五行學說——中國觀念(思想)文化的產生
你的財富壽命由生活方式來決定?

TAG:意義 | 生存 | 自己 | 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