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導師與弟子的對話{二} :)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道對方的因緣,才會不耐煩!生: 丟棄狹隘、局限的觀點性就是禪修嗎?師:當下如實觀照因緣的相依、相對、無常、無我,沒有實體性、絕對性,這就是真實禪、隨緣止觀,不限於打坐、參禪。所謂當體即空的般若觀照,就是要在當前一念下功夫,不必等到坐上蒲團才開始用功。生: 那麼打坐不重要嗎?師: 靜中止觀是基礎,動中止觀是活用,兩種功夫都是必要,缺一不可生:無為和無我有什麼關係?師:無為是涅槃寂靜,在知見清凈、煩惱凈除之後,當然「我見」也消失了,見到無我就是見到涅槃寂靜,契入無我就是契入涅槃寂靜。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以[我見]為中心而出發的作為沒有了!「欲令如是、不欲令如是」的主宰、操控力消失了!【自我觀照】生:我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很多人聽了很多佛法,也讀了很多佛書,甚至可以談論高深的佛理,可是煩惱依然沒有減少,這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什麼?印順法師:我覺得原因有二:一、所聽聞的不是「正法」,得聞正法才稱為正見。二、實踐力不足,沒有認真面對自己的煩惱,痛下功夫修正自己。生:怎樣檢驗自己有沒有正見?一般學佛者很少會認為自己所學的不是正法,只有批評別人知見不正,很少發現自己的知見不正。師:正見、正法不是一種權威,需要透過思惟抉擇的過程,也就是在沒有任何預設立場的狀態下,不斷地追根究底,並透過「正行」來自我檢驗。對於無法驗證的部份,只能稱為「信仰」,只要是經典所說的,都可以歸納為「聖言量」,這是正信,但正信是不夠的,要由正見而正行才能解脫煩惱。生:要到什麼程度才算具足正見?師:大致說來,如果對四聖諦、業力、緣起、三法印、八正道、六波羅蜜、慈悲喜舍有深刻的理解,成為生命的指針,就可以說是具足正見。生:我也時常拜佛、打坐,可是當我靜下來不做事也不「修持」的時候,就會覺得無聊,無所事事,會想找人聊天或找些事做,甚至想逛街、逛書店、看電視。我裡面好像有兩個我,一個是想學佛、斷煩惱的我,一個是庸俗、無聊、懶惰的我,究竟是怎麼回事?師:請你試著回想一下,當你無聊的時候,你感覺到什麼?生:讓我想想看,喔!對了,有一股莫名的浮躁不安、寂莫空虛的感覺,總想抓住什麼才會安心。師:好,那我問你,當你拜佛、打坐時,有這種感覺嗎?生:很少,不過有的時候也會不想拜佛,不想打坐,覺得有點無趣,但是仍然勉力做完,如果一開始就有這種感覺就乾脆不做了。師:這是很重要的訊息。可以說,這種無聊感只是被遮蓋、轉移而已。當你工作、休閑、甚至「修持」的時候,總是有一些事情佔據你的心,這其實是一種「對無聊的壓抑」。也就是說,你很少有機會認真面對自己,包括「無聊」的感覺,你的自我觀照力其實仍然不足,還要再深入才可以斷除煩惱。生:當我生起煩惱時,有時也會自我分析煩惱的原因,然後懺悔、改進,希望以後不要再起煩惱,可是似乎不太有效。師:我們先處理「無聊感」的問題,因為這是自我觀照很好的機會。如果起了煩惱,我們的分析常常落入「檢討外人」和「檢討自己」,檢討外在會把注意力放在外因,檢討自己又成了自責,這兩種方式都沒有觸及問題的核心。生:那麼要如何自我觀照?師:當你覺得「無聊」的時候,靜靜地看著自己的心,什麼都不要做。如果有什麼思緒或感覺浮現,不用分析它,只是看著它的生起、轉變和消失。你可能發現「無聊」只是一個感覺。生:在自我的觀照中,我們可以發現什麼?師:這不是一成不變的,你可能發現自己其實有很多自己也不清楚的心理,或許你會發現內心堆積了太多的垃圾--一些無用的、甚至有害的想法、需求和情緒。而這些未被處理凈化的部份阻礙了心的靈活度和敏銳度,顯得彷徨空虛。生:要如何處理這些垃圾?師:當你回到單純的當下,看見一切只是緣生、緣滅相依相待的存在,這些垃圾--不必要的,僵化的想法,就會逐漸被丟棄。心靈由覺知而打開,進入覺醒,綻放喜悅和自在,欣賞當下的存在:桌上的一朵花、路邊的小樹、小孩的微笑、川流的車輛、專的工作者,身邊的許多小事物都讓我們感到奇妙和無限的豐富。生:當我們正在做事或「修法」時,能不能觀照?師:觀照其實是很單純的,隨時隨地都可以自動運作的,如果內心對於所作的事和所修的法沒有執取、預期和添加解釋,沒有依賴,也沒有操控,隨順因緣地作事、修法,這就是自由自在的心境,而這時很容易「見法」--一切是緣起無自性的存在,這就是自然的觀照,不假外求,當下具足。這不是書本或老師可以取代的,需要自己去親身體驗。生:內心有執取、有煩惱,怎麼辦?師:這時,要先靜下心來自我觀照,看看自己對什麼事情「放不下」,若有一點點的放不下,就表示對那件事沒有完全透視其真相,如果能夠以定心或轉移的方法如散步、運動、聽音樂抒解情緒,再來作智慧的觀照,把執取的部份徹底消化掉,這樣才能把煩惱根本消除,不會再生起同樣的煩惱。生:是不是要一件一件處理,煩惱的事情那麼多,要處理到什麼時候才能解脫自在?師:這是「歷事練心」,借著生活中發生的事件來學習智慧,凈化自心,以後遇到類似的或其它的事,也能以智能和純凈的心化解於無形。當然,日久功深之後,就會愈加純熟啦!【動態禪修】生:我現在一打坐就會覺得肩膀脹痛,不知道是不是「禪病」?師:下座以後還會不會脹痛?生:下座以後,脹痛的感覺就漸漸消失了!師:你打坐時如何修?生:觀想。師:有沒有試過其他方法?生:有一次,我把心空掉,什麼都不去想,也不作觀想時,說也奇怪,肩膀竟然不覺得脹痛了!師:那你就用這個方法作看看吧!…………生:剛開始很有用,沒有脹痛的感覺,但是過一段時間就漸漸不靈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把心空掉,也不作觀想,內心空蕩蕩的,沒有依止的關係?師:也有可能,重要的是要暸解偏於禪定或是偏於智慧的禪修的不同,禪定的重點在專註一境,守住它,智慧則是「心無所住」,不取不著,任運觀照,不用守住一境,而內心自然寂靜。你可以試著作作看,不管是耳根聽到的聲音,或內心浮現的影像、念頭,或是佛號、咒語、經文、佛理,都讓它流過,不要抓住它也不用趕走它,心中只是寧靜地觀照它的生起和消失,它們來了又去,彼此不相妨礙,好像平靜的流水,底層是不動的,又像是雲彩在天空中飄過,而天空依然是自由而開闊的。生:我練習看看!…………師:感覺怎樣?生:剛開始覺得很好,肩膀也不會脹痛,不過幾天以後,又覺得隱隱發脹。我仔細觀察為什麼換了方法以後,剛開始很有效,到後來又失靈了,終於發現我太刻意作一些什麼,緊緊抓住方法,於是放鬆心情,自然地觀照,說起來真奇妙,脹痛的感覺居然不見了!師:很好,身心是相連的,心中沒有滯礙,氣脈自然通暢,如果能注意調身,作瑜珈,柔軟操或拜佛,讓氣血流動順暢,對打坐會很有幫助。生:我想起來了,幾年前開始學打坐的時候,筋肉比較緊、比較僵硬,打坐前都會拉筋、作柔軟操,使筋肉鬆開、柔軟,後來筋肉變柔軟了,可以很容易地雙盤,就不再事先拉筋、作柔軟操,有時候一坐就是幾小時,難怪會氣血不通暢。師:你的分析很有道理。禪修的內容很豐富,打坐是靜態的禪修,如果能加上動態禪修,動靜均衡,那是更實用、更容易在日常的行住坐卧中體驗「寂靜」和「無住生心」。生:怎麼修?師:和靜態禪修的要領一樣,但是範圍更擴大到日常生活中,了了分明覺知當下的看、聽、行走、談話、洗碗、吃飯、喝水等事情。這時侯,身體、感受、心念還有外面的人、事、物是流動變化的,可是覺知觀照是寂靜、自由而開闊的,看只是看、聽只是聽,行走只是行走、談話只是談話、洗碗只是洗碗、吃飯只是吃飯、喝水只是喝水,不要用一些想法加以評斷、或用佛法加以解釋,只是單純地活在當下,沒有夾雜、沒有投射,這就是動態的禪修!生:太好了,我想開始照這樣來修!師:不必急求效果,只要不懈怠、純一無雜地修,就可以進入狀況啦!【情感與思想的超越】生:有一天,我去醫院,有個小孩向我推銷東西,他說明為什麼要出來推銷,我聽了很感動,雖然不是很需要,但不忍心他因被拒絕而受到挫折,就跟他買了;後來又有個小孩來推銷東西,這時我又想到,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因緣,就算我不跟他買,他會因此而感到沮喪、灰心,也必須自己去面對、學習成長、挫折讓他更堅強,未嘗不是好事,就沒有跟他買。這兩種反應到底哪一種才是對的。師:不是對不對的問題,而是有沒有透視情感和思想的真相。生:透視情感和思想的真相是什麼意思?師:當生起不忍心時,不要捲入,而能知道「不忍心」是人事物等因緣和合而生,是生滅法,隨順當時的因緣去作,不起執著陷入其中,那就沒有問題,如果陷入其中而沒有智慧觀察,沒有看到事情的真相而去幫助就很可能產生對方的依賴。生:如何透視思想?師:對於因緣的分析,其實還在思想的範圍裡,分析固然可以看到部份的真相,但也可能忽略對方的感受,思想分析有時不能貼切當下的實際狀態,而習慣性的用固定的理論架構來解釋事情,例如:「這是他自作自受,和我沒有關係」,而真相卻是無限深廣、不可言說、不可思議的。生:智慧觀照和情感、思想可以並存嗎?師:可以,智慧觀照並不是要把情感、思想斷滅掉,而是透視它的真相而超越它,就如同油浮在水面上,油和水是分離的,智慧觀照是寂靜的、如如不動的,情感、思想則是流動的、來來去去的。生:如果我只是覺察、反觀自己的心念,知道自己在生氣、害怕、高興、傷心還有種種回憶、想像、解釋、分析,想要或不要,這樣算不算智慧觀照?師:這樣只能說是覺察,不能算是智慧觀照。生:怎樣才算智慧觀照?師:在生氣、害怕、高興、傷心還有種種回憶、想像、解釋、分析,想要或不要的當下,見到它的無常、無我、緣生、緣滅、空無自性,才是智慧觀照。生:分析和觀照有什不同?師:分析是像解剖一樣剖開它,觀照則是當下直接看到現象的空性。例如,害怕黑暗這件事,分析原因可能是小時候曾經在黑暗討環境受傷,如果可以透過催眠,回溯到過去的場景,明白那只是錯誤的心裡連結,就可以消除對黑暗的恐懼。生:這件事情怎樣觀照?師:當身處黑暗中的時候,看著恐懼的感覺,不要轉移、解釋,不要抗拒,也不要逃開,帶著明覺進入黑暗和恐懼,經歷一段心理變化之後,回歸清澈,赫然發現黑暗的真相,黑暗只是因緣和合呈現的幻相,沒有實體,恐懼起於想像,並不真實,也沒有必然性,安處黑暗,那是一種深沉的休息狀態,若遇到危險則冷靜應對就可以了,不必神經過敏!生:讓我仔細體會一下!【照見無自性】生:當我朗讀心經時,為什麼仍然覺得悶悶的,沒有「無有掛礙」的感覺?師:你還沒有照見空性,所以沒有輕鬆自由的覺受。生:怎樣才算照見空性?師:你用什麼方式朗讀心經?生:我一邊念,一邊體會其中的涵意。師:當你面對外境或返觀身心的時候如何看待這些現象?生:我用心經的文句思惟、咀嚼外境或身心的空性!師:這樣仍然停留在套公式的範圍裡。生:怎樣才能照見空性?師:照見空性並不是見到一樣東西,只是見到現象的無自性而已!也就是發現它沒有絲毫的固定性、孤立性、實體性!也就是無常、無我、無實的。生:我可以理解,但為什麼沒有親切的感受!師:因為不是澈底、完全的無自性。還存有「自性見」,就不是真正的無自性。即使理解世事無常、感情是會變的,心中仍然希望永恆的安樂、不變的感情,對無常有抗拒,不能融入無常之流;理解無我,但沒有看到想要操控、自主的慾望;想要開悟、解脫、宏法、度眾生的心,仍然不離我見;理解緣起,卻看不到自己堅固的思想、見解。照見無自性和知見清澈是同時現起的,否則只是頭腦的「理解」而已。生:怎樣才是「知見清澈」?師:認知里不含自性見,如實地看、聽、思想和行動,不添加額外的知見投射在上面!就像清泉一般,清澈見底,不含混雜的泥土和污穢!生:怎樣才能看見自己的自性見?師:當下觀照,發現自己在看事情、看自己的身心的時候,用的是固定、孤立、實有的認知模式,生:怎樣觀照?師:譬如到了十字路口看見綠燈,就認為:「我用功修行,所以菩薩保佑我」;發現自已貪吃、貪睡,就認為:「我的業障怎麼這麼重,真該死!」……用這樣的眼光來看自己,頭腦裡面裝滿了各種一再重複的固定解釋。這些都屬於自性見的衍生物,裡面隱含了自性見。生:怎麼知道裡面隱含了自性見?師:一個想法可能含有自性見,也可能不含自性見。凡是認為那是實有、固定、孤立的,認定「應該是這樣」或「不應該是那樣」,這種看法是僵化的、局限的,完全領略不到流動的活力、潛能,新鮮、豐富的多彩、多面性,感受不到它其實只是眼前所呈現的因緣、貪心等外在或內在的現象,它沒有本質,可以幻化萬千,沒有絲毫的自性實體。生:貪瞋裡面有沒有隱含自性見?師:當你仔細觀照,它是由自性見引發的。譬如想吃東西,對那個東西的認知局限在「好吃」的實在感裡,完全不顧有害健康,也沒有照見味道是因緣和合、幻化無常,所以變成「貪」,吃東西不等於貪。生:自性見有多少種?師:自性見只有一種,卻會以各種不同的形式投射在各種不同的事物或生理、心理現象上,其中都隱含了自性見!生:什麼才是不含自性見的感受和想法?師:由無自性的照見中,體驗它流動的活力、潛能,新鮮豐富的多彩、多面性,沒有本質卻可以幻化萬千。基於這種明白的照見,所有的感覺、想法不再僵化、局限,不再覆蓋、替代、蒙蔽當下的真相,這就是不含自性見的感受和想法,是清凈心,是見到無自性的真相之後的妙用,又稱為「後得智」,見到無自性稱為「根本智」。生:這樣就會感覺輕鬆自在嗎?師:明白的照見真相,當下靈活、清新,沒有負擔,就會感覺輕鬆自在,這種「覺受」沒有實在感、自我感,那是無自性空的。生:好像有點懂!師:在事中見法,體會無自性,才會有輕鬆自在的覺受。【清凈心與無我智】師:最近學佛修行情況如何?生:修心。師:怎麼修?生:觀照起心動念,發現不好、不清凈的念頭立即把它排除掉。師:什麼是不好、不清凈的念頭?生:只要是有害於人的,或讓心不安的念頭,比方說惡念、貪心、生氣、嫉妒、傲慢心都要把它排除掉。師:如何排除?生:不要再去想它。師:這樣雖然很好,但是仍然不夠。生:哪裡不夠?師:如果沒有智慧,那是不夠的。生:為什麼?師:因為心中有迷、有不明白的地方,這些不好、不清凈的念頭就不能澈底斷根,去了還會再來,沒完沒了。生:可不可以說得更詳掙細一些?師:貪心、生氣、嫉妒、傲慢心其實和我執、我見有關。貪心是為了滿足自我的希望;生氣是因為別人不聽我的,或事情不順我的意思;嫉妒是由於別人比我好,心裡不甘心;傲慢心是由於以為自己比別人優越。實際上是無我、人我平等的,如果真正明白無我、人我平等,貪心、生氣、嫉妒、傲慢心就沒有立足之地,久而久之就可以澈底消除!生:怎樣才能把我執、我見從心中排除?師:我們很難把我執、我見從心中排除,因為「想要排除」的念頭仍然離不開我!生:那該怎麼辦?師:智慧生起,我執我見就會被融化,就如太陽升起,黑夜就消失了,又如把冰塊投入滾燙的水中,冰塊就會被溶化。生:智慧如何生起?師:放開我們對於身、心、外境的固定概念、思想、預設立場。當內心空寂、清新,所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想到的,一切都是它的原貌,內心不加一絲一毫的知見投射進去,當下就照見實相,這就是智慧。生:拿掉概念、思想,我們怎麼去認識事物?師:其實所有的知見,包括概念、思想都是外加的,它有區隔事物的功能,卻不是它的本來面目,反而會阻礙我們的智慧!生:如何以智慧觀照無我?師:「自我感」其實只是對於身體、感受、思想、心念、知覺所生的綜合體和統合作用所外加的實在感,覺得有一個「我」的主體在活動、承受痛苦和快樂,其實這個綜合體的界限是人為的區隔,離開外在的空氣、食物無法存活,身心的統合作用也只是活動的功能而不是實體,自我只是內外、身心因緣和合而映現在心裡的一個影像而已,再經過概念、思想的附加,比方說認為我是華人,我是佛教徒,我是一個有教養、有學識的人,我是一個和藹可親的人,等等,儼然有一個「自我」的實體。其實這些都是不真實、不存在的。生:難道連「我」的出身、個性、能力、知識、感情這些基本的個人特質也不能算是我,那麼,這些又是什麼呢?師:這只是「假名」,方便區別而施設的代名詞,將一些身心現象設定範圍、然後予以命名而已,究竟的真實是「無我」的。生:明白無我,內心就會清凈嗎?師:如果真切體認到沒有自我,那麼就不需要維持自我的永存和毫無限度的發展,這些都是違反緣起的事實的染污心。貪求、生氣、嫉妒、傲慢、恐懼、憂傷等等心念便得到凈化,唯有慈悲喜捨,安詳寧靜地活在當下的因緣,用愛心付出自己所能付出的,並且歡喜地接受他人、社會和大自然給予的恩賜,放下愛憎、取捨心,坦然自得,這就是清凈心了!【莫名的低潮】生:我有時候會覺得心情很低潮,不知道為什麼,就是覺得什麼都不想 做,意興闌珊,這是怎麼回事?師:雖然你不知道為什麼,只要你放鬆、接納當下的一切,該休息就休息,讓思緒沉澱下來,你會逐漸看到原因的。生:有時候,我會強打精神,找點事情來做,振奮一下,等到回復正常以後,就忘了剛才的低潮了。師:如果你想看清自己的內在,放鬆和休息是必要的,轉移注意力可能會忽視內在的呼喚。一些沒有被滿足的願望和期待,不被承認的憂心和陰影,如果沒有面對它、看清它,仍然會在內心深處發酵,干擾我們的心,消耗活力,隔一段時間又形成另一次莫名的低潮。所以這是一個警訊,急著逃離它,做別的事,沒有解除內在的心結,仍不會有寂靜、安祥和喜悅;即使是樂受,也是帶有焦躁、興奮的成份。生:那麼,現在我該怎麼做?師:下次出現低潮的時候,自己先放鬆,聽聽內在的聲音,然後打電話給我!〔數周后〕生:我有點看到我為什麼心情低潮了!師:有什麼發現呢?生:我在心情苦悶時,想起來要放鬆、自我觀察。剛開始時,不但感覺一片渾沌,而且連觀察的動力也沒有。很奇怪,等到心空了下來,逐漸看到積壓已久的不甘心和傷心正深藏心中。我發現我並不如自己所以為的那樣平靜,我的工作不如意,婚姻也不順利,我想藉著學佛讓自己看開一點,其實並沒有真正放下。我的內心深處還是非常在意這些挫敗,我不甘心為什麼我做了那麼多,卻得不到我要的。我傷心為什麼我那麼努力,受了那麼多委屈,結果還是沒用!師:如果你想哭,不要覺得不好意思!生:我現在覺得舒坦一些,不再那麼鬱悶了!師:問自己,你真正要的是什麼?工作和婚姻帶給你的意義是什麼?生:我學佛以後,認為工作和婚姻只是世間法,只是不得不的責任;往生凈土、明心見性才是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現在看來,這種觀點似乎有問題,但是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師:出在世間和出世間二分法的對立思考模式!要是能如實見到工作和婚姻的真相,就是見法性。在工作和婚姻的過程之中凈化自心,以覺悟的心看待工作和婚姻中的人、事、物這些因緣環境,這是人間凈土的實際修行。並不是離開當下的因緣,另外去找個「明心見性」,這是佛法不離世間的中道。生:那麼,工作有成就,婚姻美滿,也是學佛的人可以追求的嗎?師:學佛的人,只是以清凈心來工作,以慈悲心來經營婚姻,並不預設「成就」和「美滿」為目標。心中「無所住」,「無所得」,才能化解內在僵化的目標認知。因為這些目標是因緣所生法,是由福德、智慧、慈悲、方便等善法來成熟,在過程中的每個當下都是覺知的、流暢的、靈活而有創意的。生命本身就是成就和圓滿的展現,外在的成就和圓滿只是內在福德、智慧、慈悲、方便的顯現而已!如果你真的看到這點,還有什麼不甘心和傷心的?生:那就是說,不管失敗、挫折或成功、順利,都要接納當下的因緣,然後努力創造清凈的因緣,而清凈的善果是不求而得的,是用這樣的心態來面對事情嗎?師:這正是走出低潮的正確道路!【法 念 處】生: 我想報告一下我最近對四念處的一些體驗。師: 很好!請說!生: 我近來觀察到自己的「自我」觀念,和身心的互動變化,真是太奇妙了!師: 詳細情況請描述一下!生:以前我不知道我的身體其實並不柔軟,我在作柔軟體操的時候,拉筋拉得還不錯,所以認為:我的身體算是柔軟的。可是,當我發現到內心的「強硬」——不願被指揮的強烈自主意識造成身體無法真正放鬆,這時才知道原來柔軟是由內而外,自然散發的!師: 你是在什麼情況下觀察到的?生:我一直在「四念處」——身、受、心、法的觀照上試著下功夫,覺得很受用。有一次,有同修沒有經過我的同意,半強迫的安排參加一項活動,雖然這個活動我並不排斥,但我覺得我不受尊重。這時候,我立即向內觀照,發現自己的「受」——情緒處在鬱悶的狀態,「身」——身體則有點僵硬不自在,「心」——內心有點抗拒、排斥。我冷靜下來觀照,為什麼會這樣,原來是我緊抓住「不受尊重的感覺」,我對自己的事情一向要自己作主,別人要支配、指揮我,我絕不接受。師: 當你發現這點以後,有什麼改變?生:我想,其實我不必那麼在乎別人的態度和語氣,那是他們的修養和習慣;我只要問自己,是否決定去,如果要去,就去嘛!如果不要去,只要委婉地拒絕就是了!師: 身心有沒有不同的反應?生: 真奇妙!當我想通以後,身體頓時覺得很輕鬆、很舒暢,也很柔軟。我想,修四念處真的很有效!師: 法念處有什麼體驗?生: 我看到我執在作用,它讓我身心緊繃。師: 有沒有見到「無我」?生: 沒有!師:法念處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叄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在雜阿含第一經就開示五蘊苦、空、無常、無我。可以說四念處其實就是如實觀察五蘊。生: 煩惱沒有現起,要怎麼去觀照?師:煩惱還沒有現起時就要觀察,這才是根本之道,否則煩惱的根還在,是不能徹底解脫的。如實正觀,就是在身心活動的當下,沒有預設立場地觀照,不停留在觀念、想像、推測的領域,鍥而不捨地觀照,終能破繭而出,體悟真相,同時見到原先所認定的「常」和「我」根本不存在,連觀照和能觀照的自我也是沒有實體的,是相對設定的概念而已。生: 那麼,見到無我,能不能去除煩惱?師:煩惱的根本原因在於過度保護「自我」,依照「我的」感覺、想法、意願來生活,沒有見到緣起無我、自他平等的實相。見到無我,才能在根本上斷除煩惱的根,不再以我、我所為中心來感受、思考、行動,而隨順當下的因緣,身心自然放鬆、柔軟、平靜。你實際去觀照,才能親自印證!生: 老師的意思是說,我還要再觀照五蘊無常、無我、空性,修行才會更上層樓?師: 是的,法的奧妙就在於此!【深入苦受的底層】生:有一個用功修禪多年的朋友人,病重臨終前歸心凈土,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他在病苦中功夫完全用不上,覺得自力不可靠,依他力(佛力)加持求生凈土,才真正穩當!為什麼會這樣,像他那麼用功的人都還會不得力、不自在,讓我覺得很沒有把握,很擔心如果我在重病的時候該怎麼辦!師:每個人都有權自由選擇自己的修行法門,但是並不表示修凈土就一定功夫得力、解脫自在,況且凈土是叄乘共庇,共宗都可以發願往生,不一定要成為專宗,也不限於西方,彌勒凈土其實更近、更容易去,真正叄根普被,而且無礙於般若法門的修持,不一定要死後才能到凈土,現觀般若空性、不疑不惑是今生今世可能實現的,無論外在環境的順逆凈穢,都可受用當下當處的清凈心和慈悲喜舍。定慧是主修的正行,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福樂與定樂)六念是去除憂怖的助行,不妨搭配運用。修禪不得力,不一定要舍「禪宗」歸「凈土」,也不能根據這點證明凈土宗比其他宗派超勝。生:我曾經歷過整個人被「苦受」淹沒,所學到的佛法完全用不上,那種感覺非常恐怖!師:那是「果」相現前,唯有改變「因」和「緣」才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宿世的業因已成定局,無法改變,必須在緣上下功夫,修懺悔、修布施、持戒,修信進念定慧生出五根、茁壯五力,若念、定、慧有根、有力時,當苦受經過一段時間的之後,覺照會自己回來!自然抽離,佛法開始可以作用!藉著逆境的淬練正好檢視五根、五力有沒有成長。生:有時候我會沮喪、憤怒、恐懼也會嫉妒,當生起覺照看到自己的情緒之後,接著要作什麼?有人說情緒是很正常的,接納就可以了,好像不夠!師:接納情緒,不排斥情緒,不和情緒對抗,才不會治絲益紛、糾纏不清,重要的是觀察情緒的緣起,一般來說,對於「苦受」的抗拒愈大,情緒愈亂,當你接納「苦受」,心就會平靜很多!生:接納「苦受」就可以了嗎?佛法不是要離苦滅苦嗎?師:「身苦心不苦」,接納身體的苦受,內心就不苦了,如果內心還有苦,就要找到內心「苦受」的因,消除苦因,才能徹底離苦滅苦!生:什麼是內心苦受的因?師:這須更深一層看見潛藏的我見、自性見,因為逆境威脅、壓迫我的生存、發展、欲求、權益,損失、傷害、被排斥、否定、冷落、嘲笑會苦,得不到心愛的人或東西也會苦,執著自己的見解、觀念也會苦!我見和自性見導致苦!生:怎麼破除我見、自性見?師:一切法因緣生、因緣滅,無我、無我所,生存、發展是由因緣決定,不可能完全由「我」決定,欲求、權益,損失、傷害、被排斥、否定、冷落、嘲笑也只是因緣的成住壞空,心愛的人或東西不一定非擁有不可,有因有緣自然有,無因無緣人想要也沒有!至於別人的意見觀念和我不一樣也很平常!因緣觀可以破除我見、自性見,內心就不會有苦!生:自性見和心苦有什麼關聯?師:有了自性見,對人、事、物容易局限於固定狹窄的認知,把順逆、苦樂、成敗、得失、毀譽、美醜、貴賤、貧富等看成截然的對立,容易鑽牛角尖、陷入思想的困境走不出來,當事情發展違逆自己的預期和想像時,內心就會產生苦受。自性見徹底根除,看事情如實、寬廣,不落入對立、局限,內心才能完全平靜。【緣起中道】生:什麼是中道法?是不是中庸之道、中間路線、折中派?師:中道法在形式是「不落兩邊」,表面上看起來很像中間、中庸的,其實更完整的說法是「適中」、而且「離邊不住中」,一切由要由內外因緣來決定。合乎因緣才是中道。生:就以飲食來說,吃東西吃太多有害健康,吃太少營養不足!到底吃多少才算合乎中道?師:要看因緣,適合自己的需要就可以,所以根據身體狀況作調整,就是中道。其實,食物的量只是形式,重點在於不貪著美味、心情開朗、有什麼就吃什麼,吃多吃少並不是重點,不必斤斤計較。生:因為健康、營養而挑選吃的東西會不會違背緣起的中道?師:不要執著百分之一百的健康飲食,如果對別人提供的食物不放心、不敢吃,就會造成心理障礙,這是偏差。但過份忽略健康,不知道適當地攝取有益健康的食物也是偏差。如果自己可以調理飲食的話,不妨自己作,如果沒有空或外食,那就隨順因緣,不必太挑剔。生:最近想參加一個聚會,可是仔細想想,最近身體狀況很差,容易疲倦,又不太想去。去或不去好?師:因緣是相依的、變動的,依循緣起中道,就是不要用絕對的、固定的預設觀點來看事情、做事情。所以,去或不去要看因緣。生:那個聚會是一個表揚會,是社交性質,用功修行的人,似乎不必熱中參加這種活動。師:如果是這樣,那就不用去!如果你已經答應擔任活動的主持人,就算累也要去。到底去或不去,要由實際因緣來決定。生:這樣作事情是不是會變來變去,沒有定性,像沒有根的浮萍一樣?師:因緣本來就是變動的,堅持不變,反而昧於事實。但是,內心是穩定的、寧靜的、自由的,不因外在的變動而起煩惱。緣起中道,在外相上如行雲流水般的任運無礙,內心卻如樹根磐石般地如如不動,這和浮萍是不同的。生:這麼說,是不是很自由,只要喜歡就可以去作。師:前提是不要傷害別人、傷害自己,也不要操控別人、放任自己,合乎因緣,就是中道。那麼,喜歡的事固然可以作,必要作的事不喜歡也要作,自由不能違背因緣果報的現實,所以要有智慧的眼光和戒律的保護,不能為所欲為,自由是內心的自在無礙。生:我懂了!因緣是全面的,不是片面的,喜歡、不喜歡,吃或不吃、吃什麼,吃多少,去或不去,可不可以中途改變主意等等,都要全面整體的考量才會合乎中道。師:正是!用寬廣的視野觀照全面的因緣,自然合乎中道,是無住、無取的,這就是解脫自在。而局限、窄化的眼光,則會落入兩極化、二元對立的偏執,是有所住,有愛取的,所以會有煩惱、有痛苦。【緣起無我】生:我讀過一些佛書,也聽過很多佛法的演講,嘗試了解佛法,但是有些觀念很難接受,例如佛法說無我,要斷愛、斷欲,但是我有家庭,有事業,要放棄這些,不再積極努力,一切隨緣,那麼沒有了工作,我的太太、小孩怎麼辦?看似清高,我卻覺得很自私,到底「無我」真正的意義是什麼?師:「無我」並不是放棄,而是覺悟真相。自我只是五蘊--色、受、想、行、識和合所生的假相而已。不管一個人是積極或消極、貪慾或離欲,都同樣是無我的。無我是真相,我見是錯覺,沒有我見的人,也可以是積極進取的人,也可以是家庭和諧、事業成就的人。生:破除了我見,怎麼還會有動力?師:明白無我的人,照樣可以吃飯工作,但是知道裡面沒有一個「我」在吃飯,「我」在工作,只有活動而沒有「自我」,我並不是動力,因緣才是真正的動力。生:沒有自我,誰在活動?師:活動只是因緣和合,裡面不需要我。但是為了區隔我不是你,也不是他,才建立「我」的代名詞,其實是沒有實體的。就像一堆積木,可以堆成房子,車子,可是堆完之後,手一推,就什麼都不是了。生:可是,如果沒有「我」,一切的努力又是為了什麼?這太可怕了!師:無我只是沒有固定,沒有獨立性,而不是沒有因緣和合的現象,這就是真相,沒有什麼可怕的。反而清楚地知道無我,不管我們如何努力保存它,或希望變成我們理想中的狀態,都只會照著因緣法則來改變,呈現各種狀態。所以沒有追求,也沒有放棄,所放下的,只是不合因緣的期待和認知,這反而是減少煩惱,活得更自由,不受內心的執著所困。生:我還是覺得若有所失,掉進虛無去了。師:沒有自我的錯覺,心靈更豐富,可以隨著因緣的凈化和改善,人生更趨向於真善美。生:既然無我,真善美又有什麼意義?師:無我,所無的只是本來沒有的錯覺,「但見緣起,不見於我」,看見無我的人,內心沒有自私和執取,生命自然展現真善美,並非刻意追求真善美。生:要怎樣才能體驗無我?師:觀察身心和外境的互動和依存性。例如:我們吃下食物,身體自然地消化吸收,我們呼吸,自然地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心臟自然地跳動,荷爾蒙自然地分泌,維持身體的運作,這一切都是因緣的運作、依存、互動的現象,不是由我們支配、主宰的,就像大自然一樣的運行,不是自我意志的結果,裡面根本沒有我,也沒有主宰,這就是無我。生:知道或不知道無我,又有什麼不同?師:無我是真相,知道無我是智慧。由於我見的蒙蔽,以為有一個真實的自我需要去保護、擴展,就像精神錯亂一般,身心備受煎熬,為了自我,不惜傷害他人,或受盡折磨,為了想要得到金錢物質的享受、感情的依賴、成就感,心中充滿權力欲、佔有慾、主觀意識,或逃避責任,消極退縮,而活在患得患失、焦慮、緊張之中,這就是「苦」。如果明白無我,那麼依附在「我見」之下的貪愛、瞋恨、恐懼、不滿,也就沒有立足的餘地,也就可以逐漸消除煩惱,離苦而得自在了。生:「無我」所呈現的真相,可否再解說一下?師:就在當下行住坐卧、思想和感覺中,我們都是活在緣起的大海中,就如大海中各式各樣的魚,游來游去,雖身處大海而不自知。一切都只是緣起,而沒有真實的界限,個體只是意識的區分而已。我們每個人所呈現的當下狀態,無一不是緣起。例如我們在看書,裡面沒有我,只是眼睛對著書本,經由光線反射,字句經由水晶體、玻璃體的折射,聚進大腦視覺區,經由大腦的記憶、思考的作用,理解其涵意,引發各種反應如平靜、喜愛、枯躁等感覺,這就是緣起。再進一步觀照眼睛和大腦,要能發揮正常的功能,必須充份的養份、血液供應,而這些又是由食物所提供的。至於書本則是由紙張、作者、出版商等因緣所成就,這就是緣起大海。生:我有點懂了,緣起無我不只是理論,而是甚深的智慧境界,需要虛心學習才能真正體會到它的正確意義,而不能用自己淺薄的見解來猜測,那是會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的。個體只是意識的區分而已,如果明白無我,那麼依附在「我見」之下的貪愛、瞋恨、恐懼、不滿,也就沒有立足的餘地.
推薦閱讀:
※必須收藏||好萊塢編劇導師羅伯特?麥基中國編劇授課的全程筆錄(上篇)
※《教孩子「善良」---薩提亞導師林文采博士》
※我的心開了—《世界需要父親》及導師培訓帶給我的震撼與改變
※印光法師文鈔是凈土旗艦,人天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