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術兇猛之六合無雙》中的傳統武學之一 總綱

拳法似無預於大戰之技《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一個人的武技再好,也無法在大戰陣的勝負中,起到決定的作用。千萬人來。千萬人往,根本沒有閃展騰挪的餘地。而一旦交手雙方斗陣之後。一方兵敗如山倒,此時的掩殺與潰逃中,個人武技才能發揮出作用。因為此時戰陣已亂,戰場鋪開,掩殺者欲立功要取人頭,潰逃者要逃得性命。雙方無所不用其極,武技高的人才有一線生機。所以個人武技只適合於亂斗。卻不適合於團體之間的交戰。武術在現代社會的作用武術於國於民來說,雖然不起直接的作用,但卻有助於一個民族,提升國民的精神!毛主席說過,欲要強壯其精神,必先野蠻其體魄!一個從小在同小夥伴們爭鬥中總佔上風的人,他的字典里就會很少出現妥協兩個字!所以,武術於國,是培養人精神的一種東西,一個有武功的人,必然是內心強大,而且有所節制的人。一個敢殺人的人,那怕手中只有一根鉛筆,他也能殺人!而一個不敢殺人的懦夫,你就是給他一枚導彈,他也未必敢按那個按鈕!國術真義「只殺敵,不表演!」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聽到了金弋鐵馬踏破冰河的嘶鳴,聽到了傳自千古的響亮呤唱!國術!這樣才是國術!什麼個人榮辱,什麼義氣千秋,什麼爭名斗利,全拋腦後!拳要有成 須融百家拳要練,也要琢磨,練是上功,琢磨是尋道。就是要搞明白裡面的道與法在什麼地方。傳統武術的修鍊,對於具體的個人來說,是一個長期互相借鑒和補充的過程。如果限於一師一派之內,終究會越傳面越窄,東西越少。這是一個必然的規律,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傳統武術是必須言傳身教的東西,靠一本譜一本書,甚至幾句別人轉來的言語,是無法修練的。除非本身已經是集大成的大家,才能靠一言一譜一書,甚至是生活中點滴所見,頓悟得法,讓功夫更上一層樓。這一點,就像姬祖創心意拳,王郎創螳螂拳,二人本身已經是武藝不凡的人物,所以能得一事一物之啟發。但對於我們普通習武人來說,大家日常中肯定會有一個感覺,就是師父教東西,除了套路基本功系統傳授之外,打法經驗和拳譜釋義,大多是哪天突然想到什麼就說什麼,沒有一個系統的傳授。而且,有些祖師傳下來的東西,因為不合師父自己所用,他可能終生提都不會提起。然而,恰好這個東西,可能適合徒弟的心智體能。所以,習拳練武,最忌將自己本門拳法高看一眼,總是看不起別派拳法。縱觀古今,能立門傳代的拳法,哪一門沒出過大教師?都出過縱橫一時、名動天下的高人。這些名動天下的高人,仔細看他的習武過程,總是有一個多交流、多學習的過程。更有許多是已經精通一門拳法之後,又系統學習另一門拳法,互用補充,終致藝業大成。像虎頭少保孫祿堂那樣,竟然一身兼三大內家拳藝的,自然是才絕天下的人物了。但學藝不像買東西,買了新的可以丟掉舊的,已經上身的東西,只能融潤,卻不可能完全忘記。所以武行才有一句話,學拳容易改拳難。已經練上身了,你要改掉,非花費比別人多幾倍的功夫不可。所以融煉拳法分三種,一種是將以前所學融入以後所學的,像八卦門宗師程廷華就是將前期所練跤法,融入八卦當中,成為八卦門裡的好手;一種是將兩種所學兼長而有之,融為一門拳法,就像李洛能先生將所學花拳同戴家心意拳融合之後,創出形意拳學;還有一種是將以後所學,都融潤入自己以前所學的東西中。最後一種其實就是我們平常說的,一家為干,博採眾家之長的意思。也是大家經常採用的一種學拳練武的方式。拳成一家 技求四方內家拳是練成一人即成一家之拳!就好像楊露蟬練了陳式太極,練成後就成了楊式;武禹襄練楊式太極拳,練成了就成了武式;買壯圖學了馬家心意,練成後也就成了買式心意;而馬家心意傳到周口,就成了周口心意。雖然心意之名未變,但卻已經成了風格不同的拳法。當年戴家人從半拉畝李先生學拳,最後也就有了今天的戴家心意拳。但是,每一位老師,練成拳時,都對原拳法有了取捨。這是根據自己的先天身體情況,不得不做出的調整。就好像你不能讓姚明那樣個頭的人去練猴拳一樣,拳法也並不是適應每個人的。練拳專精一門,技需求四方。一門是根本,是從功法拳理認識武技之道,這是系統的學習。四方是補充,因為師父是師父,你是你,總有先天不同的地方。你一輩子如果只照著師父練,肯定超不過師父。因為你沒有走過師父求藝的路,一些師父的身體上,因為練別的技藝而具備的東西,你照著師父現在教你的東西練,是不可練出來的。所以,人在專精一門的基礎上,要技求四方,要不斷地完善和全乎自己。糾結得勁心意六合拳功屬內家形打,練拳時怎麼糾結怎麼練,怎麼不得勁怎麼練,直到把糾結練順了,把不得勁練得勁了,就出功夫了。過去的心意拳師大多是做體力活的,筋骨氣力在日常生活中就練了。現代人都是腦里活動多,在工廠做工也多是機器動活人看,筋骨沒機會打熬,所以出功夫難。練拳首重形心意六合拳,形練到了,才能談到意。重意不重形,是對形已經練到火候的人來說的。有許多初學者,連基本的步子都走不順,就也整天喊叫重意不重形,那不是練拳,那是2B囈夢。拳貴在專精練拳就是這樣,師父說一點,要快點練,練合格了。而不是貪心想多學些。真正把你當徒弟,想讓你出息的人,才會這麼做。那種恨不得一下子教給你好多東西的人,往往是忽悠你的人。因為,有經驗的師父都知道,要讓一個人記不住你傳授的東西,不是少說或不說,而是一下子告訴他好多東西。當時聽得心曠神怡,激動萬分,但師父走後,基本上啥都記不下。所以過去的武林典故中,有許多都是簡單東西,苦練若干年,天下無敵的故事。練拳融入生活一路走時,都是翻裹著丹田,頂著胯骨,身體微微地向後坐著走。頭微仰,已經出了猴樁的意思。一舉一動,處處皆氣聯丹田。練拳做活,都要合丹田之氣力,久而久之,丹田之力就合到了人的一舉一動中,這樣與人動手,丹田勁兒也就成了本能的勁兒,根本不需要花費心思去想。猴樁只是戴家拳里訓練丹田勁和身法的一個樁法。樁法只是訓練手段,不是訓練的目的,如果已經出了丹田勁兒,用丹田時,就不需要非是猴樁的樣子。學規矩就是為了破規矩,破不了規矩,就是教條的東西。沒聽過教條了的東西,還能打人。這樣走著,就能感覺腿漸漸地實沉起來,但卻前實後輕,就是一條腿大腿面兒,脛骨一側,感覺沉甸甸的。但大腿後側臀肌下方,還有小腿肚兒,都有一種發輕發飄的感覺。而且,特別的是,這個時候,臀肌與腰背、命門與兩腎間的肌肉,就有一種吃勁的感覺。這樣走一陣兒,兩腎處就開始發熱,精力就感覺旺盛起來。百性習百拳拳術一道,成之於人。而人卻是個百性練百拳的動物,同樣的拳法,人的理解自然各有不同。大道雖然相通,但道合於身時,卻要根據各人的特性有所改變。這個就是哲學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係。就好比崩拳擊人,大個打小個,直入帶柙勁好打。而小個打大個,則是直入帶挑勁好入。所以不能絕對地說誰對誰錯。對的是個理,不同的是動作。正因為人有百性習百拳,所以才有因材施教一說。所以讀譜,要明的是其中之理,而不是照本宣科,非要學得錄譜人一模一樣。借鑒之法不管見識到什麼功夫,都是為了全乎自己的拳,把能借鑒的東西借過來,把和自己的拳不犯勁的東西可以拿來用,千萬不要看著別人的東西好,去練別人的功夫,邯鄲學步,那樣一般都得不償失……』」各門的打法都可以拿來用,但記住:合則留,不合則去……」戴家五行拳中的炮拳,屬火似炮,非炮也,有驚濤拍岸之勢真正的拳師拳者。權也!沒有拳頭做保護,人就沒有權利!不自由。毋寧死!這就是拳的作用。而拳師,真正的拳師,可以罔顧生死,捨生赴義,雖千萬人吾往矣!不能做到這一點,就談不上拳,更談不上拳師二字!功力有局限從來拳勢通兵法,不通兵法莫習拳!幻想著功夫練到了。就能打人,那是自欺欺人!斗拳之間,天時地利人和,瞬間萬變,單靠功力好就能打人。那還要拳法做什麼。身法許多人總將身法誤解為躲閃的技術,這是非常片面的。真正的身法,就是嚴身之法。在進與退觸敵的一瞬間,你能用身體和姿勢,將自己保護嚴密了,就是身法。一退破千招借法容易上法難。其實就是說,拳法中打防守反擊,是最容易出手的時候。看現代搏擊中,大多數ko或擊倒對手,都是出現在防守反擊的過程中。很少有人是在主動進攻中,將對手ko的。因為畢竟一退破千招,主動進攻時,對方都有防範之心。退守之意,所以將人打傷很不容易。起腿在手下為什麼傳統武術老說起腿在手下,是因為這樣手在上晃眼吊意,吸引了人的注意力。自然出腿就比較隱蔽。另一方面,因為腿長手段,當你以手進攻時。自然離對方就是手部的攻擊距離,對方對距離的判斷。也會本能地以你的手臂為主,這時突然出腿,往往對方逃不脫。亂拳打死老師父拳有閃進打顧之法:何為閃,何為進。進即閃,閃即進,不必遠求。何為打,何為顧,顧即打,打即顧,發手便是。這就是動手的拳訣。只要你進上去。對方的力量不能完全發揮,你就已經閃了。臨敵接手。也不要管如何接對方的手,只要你力圓勁飽,狹路相逢勇者勝,直接衝上去,俗話講一頓亂拳頭,打死老師父!戴家心意,最贏人的地方,便是一副科學的拳架身法。貓撲狗閃猴身法。身法如猴,縮小如球,便是戴家的接手拳架,這樣的拳架,遇敵閃避硬上,能不能打到對方先放到一邊,卻都能先保了自己不吃虧。正是先為不可勝,以期敵之可勝的原理。狹路相逢勇者勝正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對著劈下來的長刀,能毫不猶豫地就衝上去,就是武者的膽氣。迎棍不入,被刀所傷,就是因為少了一份生死決絕的殺伐果斷。所以傳統武術第一強調的,不是技術。而是膽氣。《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長拳三十二勢中,第一勢懶扎衣的歌訣中寫道「懶扎衣出門架子,變下勢霎步單鞭。對敵若無膽向先,空自眼明手便。」對敵若無膽向先,空自眼明手便!也就是,臨陣爭鬥,膽氣不足,一身功夫就基本沒用。所以前輩人才說,眼硬打得眼軟的,手硬打得手軟的,心硬打得心軟的。這其中的三個硬字,往通俗里說,就是有膽氣,敢下手。常聽人說,藝高人膽大,其實翻過來也可以說,膽大人藝高!一般人打架往往是越打手越順,越贏手越順。功法不等於打法功力勁法,各有各法!太極纏絲,行意抖絕,八極貼山靠,詠春寸勁,通背活膀,紅拳釘膀。打法是打法,功法是功法,現代傳統武人的最可悲之處,就是一直將功法當打法了。總是不停地練功法,想著功夫大成,我怎麼怎麼樣。結果往往是數十年如一日,吃苦流汗苦練功,結果一出門,被個小流氓一磚拍倒,最後還要長嘆一聲,傳統武術沒用!同出同入拳法中最常見的厲害招術是什麼,其實很簡單,就是同出同入。人有四肢,所以同出同入分為五個組合,右腿左手,左腿右手,左腿左手,右腿右手,和左手右手。在腿與手的組合中,左腿右手,右腿左手間的左右交叉組合,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鬼扯鑽。拳家有言,練好鬼扯鑽,天下英雄打一半,就知道這個組合有多厲害。至於上肢和下肢左腿左手,右腿右手間的同側起落組合,也有一個名字,叫上籠下提,是防守逼人的要訣。而上籠下提出展勢,就成了上塌下踏,當然,很多時候並不僅僅是兩肢的組合,還會有雙手一腿的三出組合,叫雙撞腳,這個因為單腿著地,移動不靈,所以雖然有這一勢,卻並不受推崇。雙手間的同出同入組合就更靈活也更多了,因為手臂為人一身機巧之極。所以練拳,許多時候,就是練一個同出同入的順便,和一個上下相隨的進身。拳術天份拳術中特別有天份的人。並不是我們平常說的有悟性的聰明人。拳術中有天份的人,一是眼硬心硬手狠,做事認準了就不回頭的人;二是天生神力,身體靈巧,爆發力強的人;三是天生機巧善變,能隨時心生智計的人。拳你就是心中悟得再深,到不了身體上,都是白搭。所以,拳術一道,腦袋聰明並不管用,管用的是身體靈敏有力,才是天份。不管那家的武功,總是拳假功夫真,力大強十分。不過,武術之道,發展到現在,靠打鬥吃飯的路子漸漸地窄了,所以師父們對於這種弟子,也沒過去那麼看重了。一般都是見不得比自己厲害的弟子。要學武技在心意,從來莽夫難成拳!為什麼要將武技稱為拳法,並不是僅僅是拳頭的意思,而是拳通權也。通人情世故,明權衡之道,才是拳法。用在打鬥中,能管住人,顧住人,才是好拳家。上來一頓亂拳,打到底還是一頓亂拳的,終究把手不高。技擊意識將每天的工作狀態,加上練功的意識,這樣有了目的性,常態工作習慣動作,就有了技擊意識。談到技擊意識,是個很重要的東西。許多人練功夫練一輩子,一動手打不過倆小流氓,這就是因為他將武技,練成了體操平常我們也聽到許多朋友將練太極拳健身的人,稱為練太極操。這個操和武技最大的區別,就在於練的人在練習的過程中,帶有沒帶有技擊意識。同樣是練起手前戳,有些人就是抬了一下胳膊,而有些人抬胳膊的時候,眼前就好像有一個人衝過來,一抬臂就戳到了這個虛擬人的眼睛處。這樣倆個人練這個動作,都練上成千上萬次後,差異就出來了。常帶敵情練的人一出手目標性很明確,直接就戳向對方的眼睛,就是不能戳中對方,因為目的性很明確,也能驚到對方的視線。而不帶敵情隨便戳的人,在遇到對手時,本能地抬手亂戳那就差的不是一點了。拳差一線論生死,何況這已經差得不是一線了。所以老輩人常說,拳帶敵情練練時眼前無人似有人帶有技擊意識;打時眼前有人似無人,就是因為每天練習時,眼前都有一個衝過來的人那麼打時,真有一個人衝過來,在你的意識中,也同平常練時那個衝過來的虛擬人,沒什麼兩樣。抻筋拔骨抻筋拔骨之下,能將身體關節鬆開,使人變得柔軟。內家拳的松,含有筋長骨開之意,身柔才能體松。內家拳抻筋拔骨,不生拉硬拽耗著壓,而是松心松身開節松肉,從而長筋。在練武習拳走拳架的過程中,以輕緩漸開的方式,以擰裹扭轉的極限運動,將自身筋骨慢慢地擰開來。正因為如此,內家拳才有一個疼痛關,這個疼痛就因為在身體極限處的,由身體自身一直對筋骨的輕攏慢捻運動中產生的。如果筋骨不軟說松,本身就是一種謬誤。六藝寸步心意六合分為六藝,講究雞腿、龍身、鷹捉、雷聲、熊膀加虎豹頭。雞腿為首,可見其重要性。而步法一寸二踐,顧名思義,寸步是方寸之移;踐步號稱馬奔虎踐,自然是縱躍之移。許多人都不理解,不知道寸步有什麼用?其實寸步主要是起一個調節作用。每個人的踐步都有一個最合適的距離,過近的話,氣勢難出;而過遠的話,自己氣力已盡,步卻還不到位,突然被人半渡而擊。所以,心意步法,就講究一寸二踐。這個一寸,就是在踐步之前,對雙方距離做一個微調,使雙方距離剛好是自己踐步一步之距,這樣一步到位,最能發揮自己的攻擊優勢。所以踐步肯定是進,而寸步有時進,有時卻退。傳統武術先為不可勝,以期敵之可勝。打不打人是第二,第一先要將自己護嚴了。心意拳里少腿法,一個雞步提踩就能做到拳打三分腿打七,就在於這個腿里全乎了外五行之意,裡面有提踩,有橫順,有前後,所以也就有了硬打硬進無遮攔的霸氣。但其實分析下來,不是沒遮攔,而是遮攔得巧妙,真正作到了顧就是打,打就是顧的顧打合一之境。一舉一動,都在擊敵的過程中,提意內五行,閉住外五行。六藝鷹捉鷹捉把是心意門根本把法之一,後腿蹬處根勁就起,一勁從足底直衝頭頂,取頭頂上攻之意。而雙手從上往下塌落,卻是取恨天無把的塌勁膀栽之意,兩股勁在身體里合諧統一。雙勁齊出,打得對方是個腰中斷勁之意。六藝雞腿(提頂踩刮 步法)雞腿就是提頂踩刮,外五行主腿,以腿破腿。提中帶了頂,膝蓋要護住肋,足要橫,足面護住陰襠,足跟要護住自己的支撐腿膝蓋。而且橫起之後,落步一踩,腿上就帶了擰裹後的放縱勁兒,這勁一放,立刻就有了內胯和外胯。後腿一進就是刮地風,而刮地風接著提踩意,於是,就行成一個循環。俗話說,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父!雞腿同時也就是心意的步法。心意是奪地位的拳法,敵腿在那,我腿在那!不要管其他,拳是刀槍腿是馬,斗拳先斗馬力。不佔他的位,怎麼能算是奪地位。六藝雞腿(坐法)心意六合拳入門之法,踩雞腿和溜雞腿。拳譜上講,打人如走路,這句話大部分就來源於雞腿。除了提踩刮的動作外,還要求走雞步時,裹肩溜臀,身往後坐。這八個字,就是雞腿的關健。裹肩自然開背,能通背氣;溜臀自然開胯,能耗盡腿力出胯勁;而身往后座,一方面是開胯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出蹬勁的根本。心意**消息全憑後腿蹬的蹬勁,就從這一坐上出來。這一坐也是身法。試想對敵之時,對方逼壓推時,一坐之法,就能化對方大部分勁力。而且,坐法是馬在前,身在後,上法對敵時,有出其不意之妙。更重要的是,坐法能勁通腰胯,是馬奔虎踐之步的根本。練不出勁通腰胯,就不可能有一縱而入的迅猛。因為縱踐之力,全在於腰緊胯合,腿力一扒!顧打合一心意拳是貼身拳法,講顧打合一。不過,這一個顧字許多人都不理解。許多人感覺心意拳截毒短狠,總想著乾脆利落這個詞來,都認為顧法就是格擋防守。結果都錯了!心意拳最早源頭是心意把,產生於河南。後來拳落山西,成就心意拳,最後才名揚全國。顧字其實是方言,在山西、陝西、河南一些地方,有顧住一詞。常聽人說,你看那誰把人家誰顧住了。這個顧住,就是纏住不放的意思。就好像託人辦事,硬纏著人家,直到把人纏煩了,最後把事辦了,這就是顧住的本意。用到拳裡面,其實也就是把人纏住的意思短打拳法,肯定要貼身,貼了身,就不讓對方走脫,才能說是顧住。而且,到了拳中,這個顧還是固的意思,就是把對方鎖起來,固定起來不能動。不能動自然就打不了自己。所以心拳拳每一把都有束展之分,這是發力用勁之法。但又有顧打之別,這就是封纏打人之法。謝寸官跟白爺爺學拳,那是盧式正宗,練得不是不對,但不明白顧法,所以同混混動手,空有一身功夫,反倒吃了大虧。心意拳顧打合一,顧住了,其實也就是打住了。因為,顧是根本,打是捎帶。熊形單把熊形單把是心意六合拳入門把,無論是洛陽、周口,還是滬上,都是由單把入手學拳。但大多人都是練習塌撲之勁,卻不知道熊形單把其實打法上也是極巧。否則,當年盧嵩高先生在上海灘,怎麼可能一記單把放翻無數英雄好漢。單把分提把和塌把,看著打人在塌把,但輸贏卻決定在提把上。因為提把中有顧法,還是那句話,顧住了就打住了。提把里有外五行,提好了,基本把自己也就防嚴實了,一個提把中,貼肩靠胯都有了。當年盧師弟子解興邦前輩,聽人質疑盧師單把,當場發飆,與人對拳,對方一出手,解前輩往前一進,一個提把,人就被翻了出去,躺在地上抽成一團,連塌把根本都沒用。轉肩轉著肩膀頭兒。心意拳肩很重要,有肩才有了手和肘。肩膀一抖,能發出不亞於出拳的速度,能將空氣抖出響來。肩頭練到這個程度,基本就很難被人擊傷了。再快的拳,由於距離的關係,到身上總需要時間。而肩頭練到這個程度,拳近一合身,十有**就裹住自己,將拳讓過去了。遇到近身想用摔法的,肩一抖,勁先發,往往能打對方一個半渡而擊。心意拳里講,遇敵好似火燒身。這當然是講拳意,但最能體現這個拳意的,就是將肩頭能抖出風聲來。心中意一起,就能將身力送上肩頭,可不像火燒身一樣么?裹膀雞步雖然用起來千變萬化,但需要注意的要領卻不多。裹膀之法練法簡單,就是面視前方,然後中線不動,身體在起伏中,用雙肩頭換著去觸自己的下頜。這其實也是龍身之法。龍身三折,三折之中有一扭曲,沒有這個扭曲,也不叫龍身。現在人們多是三折能做,卻偏偏少了這一扭曲。這一扭曲,龍形就有了搜骨之意。節節扭,節節順,節節貫通。心意六合拳對敵之時,攻守的關健,就在一個肩頭。顧法,顧對方的肩頭;而守法,自己的肩頭是最後一道關口。傳統武術中,手是門,肘為戶,肩為迎客,胸為主人。打開對方的手肘防守,就叫開門入戶,一般打法到這裡就基本攻勢已成。但心意六合拳卻多了個迎客,就好像家裡的管家。客人來的,迎上來,問有什麼事。親客臨門,通報主人。惡客臨門,自然就阻於門外。對方手到胸前,一裹膀,就用膀將對方的手閉於心口之外,而且趁勢順肘,肘尖就順在對方肋上。這一裹膀,就是肩這個迎客的作用。為什麼肩要合頜,一般肩合到頜上,也就閉往了胸口,這是一個上半身的防守習慣。遠可以用雞腿來阻擊對方,控制距離,護住自己。近則用肩來裹封對方對胸頜的攻擊,並練慣用肩靠來攻擊對手。肩打一陰返一陽的正反靠和肩部沉起的栽頂膀。長短勁放勁是長勁,好像將人拋出一樣。而絕勁卻是殺力,如弓斷弦般地一顫。火燒身其近世司武者,多惑於異端之說。而以善走為奇,亦知此拳有退法乎?以能閃為妙。亦知此拳有動之而不見形,一動即至,而實不及封閉乎?且即云:能去,能閃,能封,能閉也,必目見而能然也。」「故曰:白晝間遇敵猶可取勝,若黑夜之間,倘遇盜賊,猝遇仇敵,吾本未見其形,將何以封而逃。豈不反誤自身乎!」「惟我心意六合者,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手與足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練上法與進法為一貫,雖黑夜之間,風吹草動,有觸即應。其機自靈,其動自捷,也不知其所以然也。惟精於此技者能爾。」風吹草動,有觸即應,其機自靈,其動自捷。拳起交意貴在心,遇敵好似火燒身!好一個火燒身之意。心意拳看似狠拙,其實最在意的是一個靈字。遇敵好似火燒身。遇敵好似火燒身這句話,有前輩解釋說是火燒自己,那種一顫收手。根本不用過大腦的反應感覺,極言自身反應之靈敏;也有前輩解釋,這所火不是燒自己,而是燒到對方身上,但具體問如何燒法,又解釋不出更深的東西。在自身,就是同人交手時,就好像自己的手被火燒了一樣,一觸火,立刻一顫收手,手都收回來了,半天才感覺到燒痛,也就是一種本能的反應,直接是脊椎間神經產生的二級反應,在大腦還沒感覺到痛覺,下達收手的命令時,就已經做出了反應。這種反應,自然快過了大腦的命令。這個在臨敵時,就是那一句,敵不動,我不動,敵欲動,我先動的感覺。而將火燒到對方身上,就是對方一動時,我先動之手,要一下子將勁力打入對方的神經中,讓對方在接受勁力的一瞬間,就好像被一團火包裹的人,除了本能地嘶叫之外,再也沒有了其他反應。這個時候,那握身邊就是有一缸水,被燒者也想不起來,跳到水缸中。遇敵好似火燒身,燒自己也燒別人。燒自己要的是小火微灼的那份靈敏反應,燒別人則是烈火焚身那種讓人根本無法思想,無法反應,只會本能地掙扎的慘烈。拳訣其實是一種比喻,給練拳者一種理解方式的類比。翻弓斷弦之快勁傳統武術的快,不是指動作快,而是指勁快。因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一拳打來,打到別人身上,拳頭出多少力,就要受多少力。但為什麼一般人總是將別人打出,而自己沒事,就是因為一是拳頭打得都是人的要害,對方抗不住。二就是主動要比被動快些,因為他是起意,他的勁放出來時,你才應意,你的勁起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一時,就撞到了一起,自然抵不住他。但勁快就不同了,練傳統拳特別是內家拳的,就追求一個翻弓斷弦的顫乎勁兒。追求在一瞬間,就完成發勁的整個過程,這樣的話,就能做到後發先至,在你的發勁中,截取一斷兒,一下子如水銀瀉地,無也不入地發出全部勁力。而一旦發勁到了這個地步,就能知拍尋拍斗拍。你一出手,他也出手,但雙手一撞,你就被飛出去了。因為他力量非常快,在一瞬間已經完成了全部發力,所對付的不過是你長勁中截出的一段勁兒。如果打個比方來說,你出勁是一個勻加速度,是利用最後接觸一瞬間的慣性打人。但他發勁,卻是一個加速的加速度,是是一個觸即發的瞬間過程。再打個比方來說,你是五千人馬過河,只有全部過去了,才能發出全力一擊。而他是三千人馬迎敵,等你過一半時,他就全力衝擊,半渡擊之。所以,這種勁快的人,都善於迎打,你沖他也沖,但一觸你即潰。這是因為這種快勁兒,他們的發勁距離非常短,但在這一瞬間,卻能發出整個身體的合力整勁兒,特別是胯部的虎橫之勁和腰部的節節貫通之勁。勒馬停韁、翻弓斷弦,就是這種勁的形象寫照。有人稱為顫勁,有人說是忽靈,有人稱為抖絕。而就在這極快的勁中,卻還有吞吐之勢,才能稱一個靈字。勁快為王傳統武術的快,不在於手法,而在於勁力。他的快,是勁快,不是簡單的手腳速度快。打個比方,就好像用靠打人,一步覓跤,到了對方腿後,然後一靠過去,往往對方就倒了。但如果你是打一個反應靈敏,勁快的人。許多時候,當你一腳覓到了對方腿後時,身體還沒到位,靠勁未起時,對方卻已經先進了一靠。這時候,往往倒地的是你自己。因為你覓在對方腿後。管住對方的時候,對方的腿何嘗不是也正在你的腿後,管住了你。所以老輩人常說,不慌不忙,勁快為王!勁快了,對方就是進了身體,也是送上門來給你打的。勁慢了。你就是進了對方的身體,也是送上門給人家打的。四把捶拳架規範心意六合門一套四把捶,那是天下拳范之精華集錦,也是打法拳架之典範濃縮,它的一盤一動,都是發拳之根。一根發萬芽,可抽化出千枝百條。所以心意**,四把為根本之法以,四把練得精熟,就成就了拳架變化。練傳統武術,一旦拳架上身,那就算入了門。四把中每一動,都是從一拳架合理地轉到另一拳架的規範,有了這個規範,在放拳走對時,一舉一動就把自己護嚴實了。這樣的話,依靠拳架之「間架結構」變化,就能封門打人。拳架規範了,就是內五行沒練上身,打人無力,但外五行卻已經練閉了,出門動手,贏人不贏人,先不吃大虧。裹筋擰骨一頭進,最毒不過心意把!雞步搖閃把 練整號稱心意拳母勢的雞步搖閃把。但凡練過滬上心意的人都知道,雞步搖閃把除了所包含的打法外,就是練一個整字。但這個整字卻被很多人理解錯了。大部分人理解為整勁,練來練去,終於越練越偏。雞步搖閃把練一個整字,這個整字是齊整之意,就是身步手三合一之整,而非發勁之整。換個容易理解的說法,就是練協調,練上中下三節的上下一致性。手去腳不移,打人必無力;腳去手不到,近身定不妙!雞步搖閃把主要就是解決這個問題。所以,雞步搖閃把動作雖然看著簡單,但卻是一式多練,互相交錯。要練門清並不容易。搖閃把可以分為一步一圈法,兩步一圈法,三步一圈法。當然手上的一圈,手法為封、抹、棚、塌;步上的一走就是雞步的提、踩、刮;身法上則是龍身三折加一扭曲,就是隨著身體動作,要將裹膀之法,就是肩合下頜加進去,練成習慣。搖閃把 四把母架搖閃把是心意六合拳的母勢,而四把則是總綱,拳架之母。搖閃成,四把出;四把成,十形出,這就是心意六合拳的練法順序。拳術之道,身法為一身之總,但步卻為一身之領,身就步,而非步就身。也就是身法是隨步法而變,步去處是敵之所在,身法自然要隨步法做出調整。所以在練拳上,先將步練順,特別是搖閃把,就將身步練合為一,協調起來。這個時候,就要再強化身法拳架,與步合一。這個身法拳架,就在四把當中。四把其實也就是傳統心意六合拳中的四拳八勢總法而成的小套子,是格鬥中拳架之濃縮精華,格鬥之拳架,無有出四把之八勢者。心意六合在練成手身步一體,上下相隨之後,就是要用四把盤格鬥架。頭移重心動每個固定的物體都有一個重心,只要摧動重心,就能移動他。但像人這種可以動作,可以調整重心的事物,重心在那裡?有經驗的拳師會告訴你,人的重心在頭上。不管扎馬扎得多紮實的人,你推他的身子可以推不動,推他的手臂可以推不動,但你一推他的頭,他必然會動。自己也可以站在那裡做試驗,只要頭左右偏移一點兒,你的身體立刻要響應,做出調節。為什麼會這樣,是因為人體的平衡系統就在頭上,在耳蝸中。當我們一隻手捉另一隻耳朵,在地上轉圈時,我們就會胘暈,就會站立不穩,那怕沒人推你。箭竄箭竄步同一般竄步的不同一般的竄步,儘力一竄之後。雖然跳得遠了,但身體會因為太過用力,就有一個從空中落地後的,重新站立找穩的過程。越是高手,這個時間越短。但總歸是需要一點時間的。而箭竄步就不同,他第一步是寸步,是對倆人之間距離的一個微調。這個微調,就是將二人間的距離,調整到自己踐步時正好能不費大勁跨到的地方。第二步為過步。就是後腳過前腳但不落地,第三步是踐步,就是前腳借後腳一過之力,竄過去的意思。用三步來近身,因為不需要盡自己最大的勁來跨步,所以就將自己落地時的那種找穩時間。縮到了最小。而且,說到一個遠字,再怎麼的,三步也比一步跨得遠。
推薦閱讀:

八字看傳統的女命
語言的牢籠——西方哲學根本傳統的一種闡明
複式補瀉手法 傳統醫藥:針灸按摩保健:
傳統楊氏太極拳之「攬雀尾」
張晉藩:中國傳統法文化論綱

TAG:傳統 | 國術 | 武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