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為何沒有能挽救明朝:不敢壯士斷腕|崇禎|皇帝

但是,經過唐末、五代,乃至金、元接二連三的戰爭破壞,這一地區的水利普遍廢弛。由於自然地理和黃土土質的原因,這裡的土地經過墾耕,如果沒有水利排灌,必定是「旱則赤地千里,潦則洪流萬頃」,雨水適中的年份則少之又少。但是,壯勞力盡被徵發,興修水利就只能是紙上談兵。有明一代,這裡的人們甚至已經忘掉了還有水利這麼一回事,農業生產年復一年地維持在一個很低的水平上,大片的土地荒著也沒有人願意耕種。

說到底,京師不南遷,明朝北部和西北部的社會生產就難以恢復,而東南地區承受的重賦也不能減輕,整個國家的經濟和財政就不會有轉圜的餘地。可惜的是,遷都之議既已成為政治上的禁區,明朝就只能守著北京,先後面對蒙古、滿族的嚴重軍事威脅,耗盡天下的人力和物力,成天擔心著的就是亡國。崇禎年間,山、陝和河南地區的連年大旱,造成了大量饑民,使得李自成起義軍獲得了大量兵源,從而形成推翻明朝的巨大力量。

崇禎皇帝並不是沒有想到遷都南京是一條出路。但歷史形成的慣性,卻讓他覺得這並不是一件理直氣壯的事情。那些敢於公開建議皇帝遷都南京的大臣,在朝廷上遭到那些堅持政治正確的官僚的抵制。這些反對遷都的人,似乎是被當年瓦剌兵臨北京之際的于謙、金英等人附了體,慷慨激昂、義正辭嚴地重複著那些國家根本重地不可移易的老調,但他們真正惦記於心的,卻是他們的田產和宅院不能隨他們南遷;帶著大量金銀財寶和其他浮財南遷不僅露富,沿途也難免遭到兵匪的打劫。

對於這些人各自心中的「小九九」,崇禎皇帝不會看不透,卻也無可奈何。也有大臣折衷地提出,讓皇太子先去南京,一旦北京失守,明朝仍可保有半壁江山。但這樣的「折衷」,崇禎皇帝卻無論如何接受不了。皇帝或者擔心自己到時候會像唐玄宗那樣,被太子遙尊為「太上皇」;或者擔心自己會像徽、欽二宗那樣,免不了從此把大好江山讓給了同姓的其他子孫;或者擔心皇太子日後竟成他人之傀儡。

這些歷史的教訓,啟示了南遷可能遇到的種種風險,使崇禎皇帝乾脆放棄了南遷的念頭。他仍舊沉湎於「如果」怎樣,幻想奇蹟的出現。這使他對固守北京,又有了些希望。此時,崇禎皇帝已失去了理智,以至於皇后提醒他「我們在江南還有一個家」時,他竟厭惡和警惕起后妃、外戚的「干政」。

總之,崇禎皇帝的心態,早已完全不正常了。因為對朋黨的猜忌,他把一切逆耳忠言,都看作是出於不可告人的私心;而因為害怕風險,明明已身處絕境,他也決不敢去冒哪怕是些微的風險,而一定要求萬全之策。他總是向二祖列宗祈禱,覺得自己沒有做過對不起祖宗的事,希望祖宗保佑自己不遭天譴。

平心而論,明朝亡國的原因,是早在萬曆年間都已齊備了的。萬曆以後明朝國祚的延續,都是上天的眷顧,但崇禎皇帝卻抓不住機會。按照黃仁宇先生的說法,明朝在萬曆十五年之後,因為「世間已無張居正」,已是頹勢畢露。

首先,首輔申時行為彌合文官集團之間因黨爭而造成分裂的努力失敗了;由此,他企圖消除萬曆皇帝與文官集團之間的不信任的努力也一概歸於無效;明朝在政治上從此陷入了越來越白熱化的黨爭和皇帝與文官集團的對立。其次,因為黨爭,像戚繼光這樣在張居正執政時得到重用的人在政治上的失勢,也意味著明朝重振武備的努力的失敗。再其次,海瑞這樣的模範官僚,被視為迂腐的典型,僅僅擺在官場上做樣子;李贄這樣有新思想的人又被視為異端,為道德所不容,最終無可奈何地在獄中自殺;朝廷上所有的爭論,也都以道德為名,成為朋黨之間互相攻擊傾軋的武器,成為一場「道德的災變」。

那時候,張居正改革的惟一遺產,就是對全國田畝的清丈,大致做到了對天下田畝的「履畝而稅」;由此,明朝的賦役制度得到了有效的清理和整頓,賦稅徵收總體上比較平均了,國家始能通過大範圍的平均起稅來解決財政危機。問題在於,賦稅徵收基礎的擴大,如果僅僅是方便增稅,只能刺激國家對社會的壓榨不斷強化;而自以為府庫充裕,一切問題就都不是問題,只能是弊上加弊。

這樣幾十年得過且過地下來,從萬曆末年開始,無論是東北方面的滿族入侵,還是西北方面的饑民造反,對明朝的統治階層而言,就是征了遼餉征剿餉,征了剿餉再征練餉。這些累年加征的總和,最多時一年竟達一千六百七十萬兩白銀。這都是正賦之外的額外加征,對山西、陝西、河南地方連年大旱下的農民,除了逼他們起來造反,大概也沒有什麼其他可能求活的路了。

明亡的教訓有很多,對崇禎皇帝而言,歷史上這樣的教訓也都是刻骨銘心的。但他怎樣接受歷史的教訓,也是受到歷史局限的。就當時的形勢而言,未必沒有「事在人為」的餘地。但崇禎皇帝念茲在茲的是要一個「萬全之策」,害怕風險,絕沒有壯士斷腕的決心,結果只能坐等亡國。

姚雪垠先生是文學家,他所講的故事雖說有許多的虛構,但他顯然非常熟悉明末的史實,所以他把這樣的故事講得非常生動,故事的性質也是真實的。該書序者田永清在讀完《崇禎皇帝》後,講到李自成的兵敗北京時,不禁想起毛澤東「絕不做李自成」的話頭。但他說,他心中更由遠而近地響起:「切勿學朱由檢!」這兩種聲音,其實是異曲同工的。歷史是可供人反覆嚼味的。從《李自成》中輯出三卷《崇禎皇帝》,可謂是苦心孤詣。也許,還確實值得回頭去讀讀《李自成》。


推薦閱讀:

明朝的痛
為什麼明清兩朝都沒有吞併朝鮮半島?
衰敗的起點——萬曆後期的遼軍
為什麼清初推行剃髮易服激起了漢人激烈的反抗?
明朝有大炮,為啥還抵檔不住滿清的入侵?

TAG:明朝 | 皇帝 | 沒有 | 崇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