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單打獨鬥的業務員最容易陣亡?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說:營銷要解決的不是一次交易,而是建立持續交易的條件。而持續交易的條件,就是我們所說的支持體系。我們有很多的外貿企業的支持體系非常羸弱而不自知。
接單重要,跟單更重要
大多數的中小外貿企業對外貿團隊的要求都是「一攬子」標準,要求我們的外貿團隊能夠解決海外的一切問題。事實上,這個觀念是不對的!整個業務應該分成兩個部分:一個叫接單,一個叫跟單。
我們的外銷員在一線拿訂單就叫接單,而整個公司都屬於跟單, 別說什麼財務部,什麼生產部,什麼物流部,除了接單部門以外,所有的這一切都可以叫做大跟單,都屬於業務支持體系。實際上我們可以想一下,客戶需要我們解決方方面面的問題,而我們的外貿團隊只能給出一個承諾,但問題真正的跟進和解決,我們外銷員是有心無力的,是不是需要靠我們的後方的跟單部門來支持呢?
整個跟單團隊應該包括:研發、工藝流程、品管、售後服務和技術,還有金融支持體系等相關專業層面的合作與相互彌補。
這是一個重點。也是我們現在做國際貿易的時候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為什麼單打獨鬥的業務員要麼最容易陣亡,要麼最容易叛變?就是因為我們企業把所有的擔子都壓在了業務員身上,業務員要麼被壓死了,要麼被鍛煉成為十項全能的高手單飛了;就是因為我們缺少系統而專業的支持團隊。
你們可以看到,從研發到生產、運輸、融資等等整個流程的支持體系,這裡面的每一項工作都是圍繞給客戶解決問題而運作,而這些工作所要求的專業性,以絕大多數外銷員的能力,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這些跟單的部門將為我們的外銷團隊提供各種支持方案,不同的方案其方案的核心也不一樣,用於滿足不同的客戶、渠道的要求。
尤其是隨著我們的訂單總額越來越大,離市場越來越近。我們幫客戶解決問題的能力,比我們能給客戶提供什麼樣的產品更加重要。所以說,一個方案不止是我們外銷員能夠搞得定。筆者剛才也說了,所謂方案,從材料、工藝、產品、物流、技術、結算、融資等,整體一攬子的打包服務總和才叫方案。
給客戶拿出一個從產品到物流,到貿易方式,到融資,到終端的完整的方案。最終的結果就是要讓客戶產生依賴於我們的方案的一個習慣。如果在跟客戶的談判過程中,你想拿出一個整體的方案,各位想一下,你僅僅是一個外貿業務的高手,能不能做到。
與其賣商品,不如賣方案
給大家一個提醒,學會方案式溝通和方案式談判,而不是通常簡單的價格式溝通和價格式談判。
換言之,無論客戶以什麼樣的方式向我們詢盤,如果想獲得更大的訂單,更優質的客戶,並想對客戶做出進一步鑒別的話,那麼你的上佳做法就是以不變應萬變,即給他報出一個完整的合作方案。
再說一下接單與跟單的分工:接單就是建立和維護客戶關係,保持合作粘度;跟單就是執行,跟單就是將這個關係所達成的結果給付諸現實。實際上,跟單比接單更加重要,有時候同行的競爭就是跟單能力的競爭。
那我們外銷員的工作重點就出來了:商務溝通和談判,合同管理和督促(即督促客戶,也督促跟單中心)。
於是,外銷員與客戶溝通的過程中,應該把自己當作是方案的提供者。所以,報價的時候觀念可以改一改,不叫報價,而是報盤。我們上大學的時候學國際貿易,學的就是Offer, Offer就是報盤,本來就應該給人家報一個盤。什麼叫盤?就是一個一攬子的方案啊。一盤端出來, 我覺得「報盤」這個翻譯還是蠻形象的。那你會說,客戶就是詢個價啊,所以啊,這麼想的報價基本上都石沉大海啦!
在目前國際貿易環境下,逐條式談判對買方有利。如果將來要做採購,一定要跟供應商逐條式地談。其實你想想看,一個買家來採購你的產品的時候,肯定不只是沖著一個條件來的,而是沖著整個的方案來的。但他跟你談判的時候肯定是跟你一條一條地談。
通常客戶會怎麼做呢?比如:當他在展會上,或者電商平台上看中了你的產品,都會讓我們給報個價。於是你就只給他報一個價格,當我們報完了這個價格以後,雙方的談判重點通常就只圍繞這個價格。當我們只談價格的時候,對於我方來講就很被動。
你在價格上通常會讓步嗎?能讓多少呢?當你在價格上咬牙做出讓步以後,他就不談質量了嗎?當他把價格問題解決了,他第二個談的是不是結算方式?然後是裝船期,然後……後來你發現,在合同的十幾個條款中,你在每一條獨立談判時都給對方做出了讓步。
所以,誰說價格談完了之後合同立刻就能達成?而你早知道他們會這麼干,為什麼當初給他報價呢?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當客戶詢價的時候,詢結算方式的時候,或者詢其他什麼的時候,你給他報回去的都是一個盤子。雙方是圍繞著這個盤子進行溝通,這才叫方案!
當然,我們只是談合同的十幾個條款還不能叫方案,因為合同只是涉及到商品。如果我們是一個大型的公司,或者營銷的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產品,那這個盤子是不是應該包括更多內容,就好比對方開信用證的時候有一個附加條款,後面寫:滿足什麼商檢條款,滿足什麼技術要求等等一大堆附加條件。我們這些附加條款都是在你向對方報盤的時候一攬子向他報出來的。最終使得我們溝通的方向是圍繞著我提供的這個方案而進行,拿回談判的主動權。
客戶也是生意人,不會做賠本的生意,他最終還是會跟我們折騰。比如他說了這麼一句話:「我看了一下你們整個方案,發現大體上都不錯,但是我對你們的價格不太滿意。」這句話的目的,就是要將談判回到逐條式風格,千萬別當真,是不是價格問題解決了我們就沒問題了?價格問題解決了,他會說其實裝船期是不是可以再提前一點。不知不覺中,你最初的那個方案其實就被客戶給廢了。
因此,我們強調的不僅要給對方提供一個方案,整個交流的過程也要圍繞著方案進行整體的修改,要準備多套方案以應對這種聰明的客戶。
與經銷商合作
其實這也在說明另外一個問題,談判方式通常也能反應出在跟哪種類型客戶在溝通。
如果把傳統的溝通方式搬到了經銷商那裡,最終將導致手上留不住什麼經銷商客戶,你的手上留下的都是中間商。因為中間商、代理商是傳統的溝通方式,而經銷商才是方案溝通方式。
在廣交會上,經常會看到這樣一種客戶。他拉著一個黑皮拉杆箱,走過每一個展位。在每一個展位都停留3 秒鐘,不談話,只拿你的產品Catalog。我發現他從輕工展位一直走到醫保展位,我就奇怪了哪有這樣的買家啊,他做這麼多產品嗎? 注意了,這就是我們說到的廣交會著名黑箱客——採購中間商代理商。很明顯,他沒有一個專門的產品,他的做法就是,哪種產品能夠達到他的目標就做哪個,當然,如果你的折扣和傭金更大,他就願意做你的產品。
如果是經銷商呢?他需要的是他們公司的戰略目標是不是能夠實現,市場佔有率能不能有效地提升。注意這就是不同經銷層級的客戶的差別,我們首先要了解清楚跟你溝通的客戶屬於什麼層級的客戶,他的關注點在哪兒?
你可能會說,我只要有單子,不在乎客戶有沒有戰略目標。是啊,如果你碰到的客戶沒有戰略目標,只追求價格和折扣的話,那這個訂單一定不是大訂單,或者是有效的訂單。什麼叫做有效的訂單,就是能夠長期給我們下達的,並且還能逐漸穩定增長的訂單,才叫有效的訂單。
這就是為什麼從阿里等渠道得到的客戶叛變的幾率非常高,因為阿里上大部分過來的客戶都是採購代理和中間商。這種代理商和中間商他們關心的更多的是眼前的個人利益。而個人利益往往只會體現在價差和傭金上。
不信你去問問現在手上那些印度的、中東的、北非的、東歐的、南美的那些客戶,是不是大部分都屬於中間商或代理商級別
推薦閱讀:
※業務交流 | 醫療廢物處置設施,由誰設立和監管,未設立如何處理?
※公司採購業務存在的風險有哪些?
※金融監管再出手!互聯網平台夢碎黃金業務?
※證券賬戶首獲支付功能 券商染指銀行業務
※「轉融通」業務試點規則揭秘 8類機構可借出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