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證券化是銀行最後「減肥藥」--葉檀20140623--來源:解放日報

葉檀(2014-06-23 00:11:52) 2014/6/23解放日報

不擴張貨幣規模,又要盤活銀行資產,縮小銀行負債表規模為銀行減肥。平安銀行飲了資產證券化跨市場化發行頭啖湯。

發行優先股也好,定向增發也好,基本上是沿著股東為銀行擴張承受壓力的思路去做,股市已經無力承受,而慣於享受低息成本的銀行面對優先股成本,也躊躇不前。

新的思路就是資產證券化,徹底為銀行瘦身。

6月15日,上交所與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分別發布了《關於平安銀行1號小額消費貸款資產支持證券交易有關事項的通知》和《關於為「平安銀行1號小額消費貸款資產支持證券」提供發行支持、登記、託管及結算服務相關事項的通知》。雖然次日被央行喊停,但相信這一改革思路將很快得到落實。銀行業在擠壓影子銀行的同時,補充資本金已經迫在眉睫,如果補充不到,就必須通過資產證券化的方式健美瘦身,沒有第三條路可走。

央行與銀監會自身也在推進資產證券化。早在8月29日,央行新聞發言人就表示,引導大盤優質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在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跨市場發行。6月6日,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在記者招待會上表示,前銀行資產已經達到130多萬億,貸款有70、80萬億的存量,因此,搞活1%的存量就是增加了有效供給,就會滿足更多企業的現實資金需求。這是一本萬利的事,銀行資產1%有效證券化就可以多出7000億的資金。目前資產證券化產品在1700億,遠遠滿足不了銀行的大胃口。如果像美國一樣資產證券化率在一半以上呢,銀行就會摘掉大而無當大而不強的帽子,瘦身成功之後,繼續向經濟實體注入資金。

平安銀行此次資產證券化,好就好在拿出了優質資產,並且以兄弟保險公司擔保,以樹立證券產品的信用。

此前的房地產信貸作為資產證券化試點,遭遇尷尬。最糟糕的做法是,滿世界扔垃圾,把一團亂麻式的對公貸款作為證券產品在銀行間市場銷售,相當於變相攤派風險。較次一級的做法是,在當時看來是好資產作為證券化產品出手,銀行捨不得,而爛資產扔給市場,市場又不買帳。資產證券化變成中看不中用的花瓶,最後還是由銀行或者相關機構買走,根本起不到分散風險、利益共享的目的。只要有利就得捏在自己手裡,肥水不流外人田,只有有害就趕緊買給別人禍害大眾,這種封閉的心胸與一畝三分地的小農思維,根本不配進行資產證券化。

此次平安銀行為首隻交易所發行的信貸資產支持證券26.31億元,發行效率較高,是首單在交易所市場發行的資產證券化產品,銀監會通過,在上交所發行,在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登記結算。平安銀行作為發起機構、華能貴誠信託作為發行人和受託機構,國泰君安作為主承銷商。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產品的基礎資產是向境內居民發放的小額消費貸款,投資者可能不相信信用評級,可能對消費貸套現倒帳心有餘悸。為消解後顧之憂,平安銀行請出兄弟單位的平安保險,所有貸款均附帶平安財產保險提供的信用保證保險,據此形成的優先順序各檔證券的評級均為aaa級。

這讓人聯想到互聯網金融的創新之舉,去年4月,支付寶宣布向所有快捷支付用戶加裝一份資金保障險,用戶使用快捷支付付款若被盜,平安產險均將給予100%賠付,而所有投保費用均由支付寶承擔。如今這一撒手鐧被平安銀行移植到證券化產品的基礎資產中,可以算得上學以致用,未來能夠與阿里等互聯網金融巨頭抗衡的傳統銀行應該是野性十足、競爭文化殘酷的平安銀行。

資產證券化開始之初,建立信用是重中之重,證券市場首先推出的產品必須是好資產,以取信於市場,同時讓市場有對適應周期,逐漸準確定價。沒有共贏意識,就不能做成功的長期交易者。

由信託公司發行,可以實現真實交易把資產轉到表外,真正瘦身,信託辦法是公司最好的風險絕緣體,可以把破產等等風險與公司隔離開,相當於建了一堵防火牆。

中國資產證券化步伐緩慢,行政色彩十足,是時候讓市場說話,讓信用說話了。在任何金融創新之前,防止重蹈扔出垃圾資產、掏空民間資金、建立虛假信用的覆轍,是成功的關鍵。


推薦閱讀:

瀾滄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領導人會議成果     浙江日報
今日數據行業日報(2017.5.23)
今日數據行業日報(2017.03.31)
今日數據行業日報(2016.11.17)
人民日報:牢牢把握一國兩制的根本宗旨

TAG:銀行 | 證券 | 資產 | 資產證券化 | 減肥 | 來源 | 解放 | 葉檀 | 日報 | 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