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中國歷代君主帝王317——清朝西北民族地方政權之準噶爾汗國及君主

圖說中國歷代君主帝王317——清朝西北民族地方政權之準噶爾汗國及君主

hubao.an 的 圖說中國歷代君主帝王317——清朝西北民族地方政權之準噶爾汗國及君主

準噶爾(蒙古語:jekün γar 「左手」),是厄拉特蒙古的一支。17世紀到18世紀,準噶爾部控制天山南北,在西起巴爾喀什湖,北越阿爾泰山,東到吐魯番,西南至楚河、塔拉斯河的廣大地區,建立史上最後的游牧帝國。宗教上他們信奉藏傳佛教,對西藏也有一定的影響力。不過在18世紀由清帝國幾次軍事行動滅亡。 建國  準噶爾汗國(1640年~1756年)   

【建立準噶爾汗國的準噶爾部落是屬於蒙古族的一支--衛拉特蒙古,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部族,在各個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稱謂,元朝稱翰亦剌惕,明朝稱瓦剌,清朝稱衛拉特,亦稱厄魯特、額魯特或西蒙古、漠西蒙古。國外則稱之為卡爾梅克。明末清初之際,衛拉特蒙古分為和碩特、準噶爾、杜爾博特、土爾扈特四大部落。】   1634年,準噶爾部的首領哈喇忽剌去世,其子巴圖爾即位,對外擴張疆土,並在1638年在博克塞里(今博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建成自己的都城,1640年,制定了《衛拉特法典》,正式建立了準噶爾汗國。 準噶爾汗國-喇嘛教的影響

噶爾丹深受喇嘛教的影響,一直想建立一個以喇嘛教為國教的準噶爾帝國,所以,他第一步在1678年率兵攻入南疆,滅亡了葉爾羌汗國,同時,又用兵於哈薩克,鞏固在那裡的統治。在他掃除一切障礙準備實施自己的計劃時,卻因多疑埋下了自己日後敗亡的種子:隨著時間的推移,僧格的三個兒子都已長大成人,尤其長子策妄阿拉布坦更是英武不凡,按準噶爾法律,策妄阿拉布坦才應是合法的汗位繼承人,噶爾丹為使自己的權利不至於旁落,便逐漸打壓策妄阿拉布坦,在1688年,暗殺了他的弟弟索諾布阿拉布坦,這使策妄阿拉布坦感到自身安全難以保障,便在7名僧格舊臣的陪同下,率5千部眾,逃至博爾塔拉河一代休養生息。

噶爾丹沒有將策妄阿拉布坦放在眼裡,在征服了自己西方的哈薩克汗國之後,便集結兵馬欲與清朝爭奪漠南、漠北蒙古的領地,在1690年,攻入喀爾喀,長驅東進,直取烏珠穆沁,然後撥轉鋒芒,在赤峰附近的烏蘭布通南下,喀爾喀諸部首領都無法抵擋,於是聯名向清朝的康熙皇帝求救,康熙皇帝御駕親征,與噶爾丹在烏蘭布通交戰,噶爾丹雖然英勇善戰,並發明了著名的「駝城」戰術,但仍然被裝備有重型火炮的清朝軍隊擊敗。與此同時,策妄阿拉布坦率軍進攻噶爾丹後方,控制了北到額爾齊斯河上游,東到烏布蘇湖的整個地區,包括吐魯番、庫車等新疆的廣大領土,從背後形成了對噶爾丹根據地科布多的包圍。撤回根據地的噶爾丹已陷於兩大強敵的夾擊之中,但他認為只要擊敗清朝軍隊,打通自己向東的通道,策妄阿拉布坦便不足掛齒,於是,在1695年,噶爾丹再度進兵喀爾喀,這時的喀爾喀已經被清朝納入自己的版圖,康熙皇帝再次御駕親征,噶爾丹雖然抱定必勝的決心,但這時他的實力與上次相比已大為不如,

而康熙卻集結更多的人馬欲將他徹底消滅,兩軍經過了極為慘烈的戰爭,噶爾丹的大妃阿奴也在戰鬥中戰死。最終,他的3萬鐵騎最終難以擊敗康熙的20萬大軍,大敗虧輸,而這時,策妄阿拉布坦又奪取了他控制下的哈密,切斷了他回國的道路,在逃亡一年後,即1697年3月13日,在阿爾泰的阿察阿穆塔台,噶爾丹服毒自殺。翌年9月,策妄阿拉布坦遣使清朝,獻上噶爾丹屍體,暫時結束了與清朝的戰爭,次年,策妄阿拉布坦正式登上了大汗的寶座。

策妄阿拉布坦與其兒子噶爾丹策零統治時期(1698-1745),是準噶爾汗國的鼎盛階段,領土範圍包括新疆、青海、蒙古西部、今哈薩克等廣大地區,人口達到五百餘萬,擁有三十萬大軍,數次擊敗來犯的清朝軍隊。1745年,噶爾丹策零去世,其子策妄多濟那穆扎勒即位,稱為阿占汗,他年少荒唐不理政務,並且囚禁了替自己管理國家的姐姐鄂蘭巴雅爾,致使姐夫薩英博落克秘密擁立阿占汗的異母兄喇嘛達爾扎,殺死了阿占汗,汗國陷入長年內亂。1752年,策妄阿拉布坦弟弟大策零頓多布的孫子達瓦齊聯合策妄阿拉布坦的外孫阿穆爾薩那,最終消滅了薩英博落克和喇嘛達爾扎的勢力,達瓦齊自立為汗,這又引起阿穆爾薩那的不滿,1755年,阿穆爾薩那投奔清庭,並作為嚮導進攻準噶爾汗國,達瓦齊率軍抵抗,大小戰役數十次,終因寡不敵眾而敗,達瓦齊被新疆貴族霍集占出賣淪為清軍俘虜。清朝主將兆惠秉承乾隆皇帝的旨意,對準噶爾百姓進行了血腥屠殺,在屠刀和瘟疫的雙重打擊下,準噶爾部眾死傷殆

準噶爾汗國是在清朝建立前便立國的獨立國家,在明朝滅亡後100多年中,獨立面對強大的清帝國和沙皇俄國,享國運百餘年,它與清朝的戰爭,是兩個國家的戰爭,並不是清朝內部的叛亂。1755之後,清朝政吞併了準噶爾汗國之後,它的領地才成為清朝的領土。也正是因為以佛教為國教的準噶爾汗國的滅亡,新疆的伊斯蘭教才佔到了主導位置。

  巴圖爾被稱為巴圖爾琿台吉,連續兩次擊退俄羅斯的侵略,迫使俄羅斯承認了準噶爾汗國的的獨立,相互間建立了平等的國家與國家間的外交關係,兩國互通貿易。此前1636年後金已經改國號為清。1648年,巴圖爾琿台吉授命喇嘛咱雅班第達將過去的蒙文改造而制定成「托沁」文字,作為準噶爾汗國的統一文字。 興衰史

  1653年,巴圖爾琿台吉去世,其第五子僧格繼承汗位,但其眾兄弟不服,起兵反叛,內戰爆發,至十七世紀六十年代,僧格才平定了叛亂,但在1671年,他就被自己的兩個哥哥--車臣和卓特巴巴圖爾所暗殺,他的三個兒子都年小,汗位難以得到延續,在汗國將要陷入分裂時,他的弟弟,正在西藏學習佛學的噶爾丹(僧格的同母弟)徵得老師--五世達賴喇嘛的同意還俗。用極快的速度回國,在和碩特首領鄂齊爾圖車臣汗的援助下,擒殺了車臣,並將卓特巴巴圖爾趕往青海,使國家恢復安定,他自己成為準噶爾汗國的新一代大汗,稱為「博碩克圖汗」。 但是,由於他的即位是建立在和碩特首領鄂齊爾圖車臣汗的幫助之上,汗國實際上有一半的領土在鄂齊爾圖車臣汗的控制之下,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利,噶爾丹經過多年戰爭,擊敗了鄂齊爾圖車臣汗,使汗國內部形成了以他為首的綽羅斯家族的一統天下。   

準噶爾汗國(噶爾丹時期)極盛疆域噶爾丹深受喇嘛教的影響,一直想建立一個以喇嘛教為國教的準噶爾帝國,所以,他第一步在1678年率兵攻滅了葉爾羌汗國(今中國南疆附近),同時,又用兵於哈薩克,鞏固在那裡的統治。

在他掃除一切障礙準備實施自己的計劃時,卻因多疑埋下了自己日後敗亡的種子:隨著時間的推移,僧格的三個兒子都已長大成人,尤其長子策妄阿拉布坦更是英武不凡,按準噶爾法律,策妄阿拉布坦才應是合法的汗位繼承人,噶爾丹為不大權旁落,便逐漸打壓策妄阿拉布坦,在1688年,暗殺了他的弟弟索諾布阿拉布坦,這使策妄阿拉布坦感到自身安全難以保障,便在7名僧格舊臣的陪同下,率五千部眾,逃至博爾塔拉河一代休養生息。

  噶爾丹沒有將策妄阿拉布坦放在眼裡,在征服了西方的哈薩克汗國之後,便集結兵馬和清國互相爭奪原蒙古的漠南、漠北的舊地,在1690年,攻入喀爾喀,長驅東進,直取烏珠穆沁,然後撥轉鋒芒,在赤峰附近的烏蘭布通南下,喀爾喀諸部首領都無法抵擋,於是聯名向清朝的康熙皇帝求救,愛新覺羅.玄燁率領清軍,

與噶爾丹的準噶爾軍在烏蘭布通交戰,噶爾丹雖然英勇善戰,並發明了著名的「駝城」戰術,但仍然被裝備有重型火炮的清朝軍隊打敗。與此同時,策妄阿拉布坦率軍進攻噶爾丹後方,控制了北到額爾齊斯河上游,東到烏布蘇湖的整個地區,包括吐魯番、庫車等新疆的廣大領土,從背後形成了對噶爾丹根據地科布多的包圍。--【斬草不除根的惡果】   -

  撤回根據地的噶爾丹已陷於兩大強敵的夾擊之中,但他認為只要擊敗清朝軍隊,打通自己向東的通道,策妄阿拉布坦便不足掛齒,於是,在1695年,噶爾丹再度進兵喀爾喀,這時的喀爾喀已被清佔領,康熙再次親征,噶爾丹抱定必勝的決心,但這時他的實力與上次相比已大為不如,而康熙卻集結更多的人馬欲將他徹底消滅,兩軍經過了極為慘烈的戰爭,噶爾丹的大妃阿奴也在戰鬥中戰死。

最終,他的3萬鐵騎最終難以擊敗康熙的20萬大軍,大敗虧輸,而這時,策妄阿拉布坦又奪取了他控制下的哈密,切斷了他回國的道路,在逃亡一年後,即1697年3月13日,在阿爾泰的阿察阿穆塔台,噶爾丹服毒自殺。翌年9月,策妄阿拉布坦遣使清朝,獻上噶爾丹屍體,暫時結束了與清朝的戰爭,次年,策妄阿拉布坦正式登上了大汗的寶座。   

準噶爾汗國(策妄阿拉布坦時期)大致疆域策妄阿拉布坦策妄阿拉布坦與其兒子噶爾丹策零統治時期(1698年~1745年),是準噶爾汗國的鼎盛階段,領土範圍包括烏茲別克、新疆、青海、蒙古高原西部、今哈薩克、阿富汗等廣大地區,人口達到五百餘萬,擁有三十萬大軍,數次擊敗來犯的清朝軍隊。1745年,噶爾丹策零去世,其子策妄多濟那穆扎勒即位,稱為阿占汗,他年少又荒唐不理政務,並且囚禁了替自己管理國家的姐姐鄂蘭巴雅爾,致使姐夫薩英博落克秘密擁立阿占汗的異母兄喇嘛達爾扎,殺死了阿占汗,汗國長年陷於內亂。

1752年,策妄阿拉布坦弟弟大策零頓多布的孫子達瓦齊聯合策妄阿拉布坦的外孫阿穆爾薩那,最終消滅了薩英博落克和喇嘛教達爾扎的勢力,達瓦齊自立為汗,這又引起阿穆爾薩那的不滿,1755年,阿穆爾薩那投奔清庭,並作為嚮導進攻準噶爾汗國,達瓦齊率軍抵抗,大小戰役數十次,終因寡不敵眾而敗,達瓦齊被新疆貴族霍集占出賣淪為清軍俘虜。清將兆惠秉按照乾隆皇帝的旨意,對準噶爾百姓進行了血腥屠殺,在屠刀和瘟疫的雙重打擊下,準噶爾部眾喪失殆盡,最終無力與清朝抗衡,新疆被併入中國版圖。   也正是因為以佛教為國教的準噶爾汗國的滅亡,新疆的伊斯蘭教才佔到了主導位置。 歷代準噶爾汗  

巴圖爾琿台吉 巴圖爾琿台吉,1634年承襲父職,是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的傑出領袖。衛拉特,就是元朝時期的斡亦剌、明代的瓦剌,清代常寫作額魯特或厄魯特,都是不同時期的譯音。   衛拉特蒙古游牧於天山以北的廣闊草原,稱西部蒙古;與中部的喀爾喀蒙古(外蒙古)、東部的察哈爾蒙古(內蒙古)並稱蒙古三大部。衛拉特蒙古內部又分成四部:準噶爾、杜爾伯特、和碩特和土爾扈特。衛拉特其他三部已聽命於準噶爾部,巴圖爾琿台吉也就成了西蒙古各部的首領。

  然而,巴圖爾琿台吉面臨的形勢是嚴峻的,沙皇俄國侵略的魔爪這時已經伸到我國北部和西部邊疆,窺視著衛拉特和喀爾喀蒙古地區,而衛拉特蒙古和喀爾喀蒙古之間又時常爆發戰爭,同時,衛拉特四部之間也為爭奪牧場和牲畜發生衝突,草原上很不安寧。因此,一些部落離開自己原先的牧場,去別處另謀發展,17世紀30年代,土爾扈特部就西遷到歐洲的伏爾加河下游,和碩特部向東遷移到青藏高原。   形勢迫使衛拉特和喀爾喀蒙古的有識之士認識到加強團結、維護安定、共同禦敵的重要性。巴圖爾台吉開始四處奔走,呼籲各部要相互忍讓,加強團結,蒙古各部對他的倡導積極回應。1640年9月,在巴圖爾台吉和喀爾喀蒙古首領扎薩克圖汗的共同倡導下,衛拉特蒙古和喀爾喀蒙古各部首領會盟於塔城,通過了加強團結和協調的原則,制訂了新的法典——《蒙古衛拉特法典》。

  法典共有121條,包括宗教、社會組織、社會經濟、日常生活、民事糾紛、刑事犯罪以及攻防組織等方面的各項內容,法典中還寫進了衛拉特和喀爾喀結束內戰的善後措施,明文規定了兩大部落和各部之間在對外戰爭中相互支援、共同抵禦敵人的條款。   《蒙古衛拉特法典》的制訂,對鞏固牧區的社會秩序、加強衛拉特和喀爾喀蒙古各部之間的團結,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對沙俄企圖挑撥各部爭鬥,以從中漁利的陰謀,也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僧格

  噶爾丹 (1644~1697)清代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巴圖爾琿台吉第六子。早年赴西藏當喇嘛。康熙九年(1670),其兄僧格在準噶爾貴族內訌中被殺。次年,噶爾丹自西藏返回,擊敗政敵,奪得準噶爾部統治權。十五年,噶爾丹俘獲其叔父楚琥布烏巴什,次年擊敗和碩特部首領鄂齊爾圖汗,實力大增。隨後又佔據南疆,勢力擴至天山南北。十八年,達賴喇嘛贈以博碩克圖汗稱號。二十七年,在沙俄的慫恿和支持下,進攻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繼而進軍內蒙古烏朱穆秦地區,威逼北京。為確保邊疆安定,康熙帝曾3次親征。二十九年烏蘭布通(今內蒙古克什克騰南)之戰,噶爾丹敗退至科布多。三十五年昭莫多(今內蒙古肯特山南)之戰,噶爾丹主力軍被清軍擊潰,部眾叛離。三十六年三月卒於科布多。

清軍平定準噶爾貴族叛亂之戰,是一次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的正義戰爭。這次戰爭,起於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迄於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迭經三朝,歷時70年,最終弭叛息亂,取得了完全勝利。

  明末清初,我國北方的蒙古族分為三大部:在今內蒙古地區的是漠南蒙古,在原外蒙古一帶的是漠北喀爾喀蒙古,游牧於天山以北一帶的是漠西厄魯特蒙古。厄魯特又稱衛拉特,又分為四部,即和碩特(游牧於今新疆烏魯木齊地區)、準噶爾(游牧於今伊犁河流域)、土爾扈特(游牧於今新疆塔城地區)、杜爾伯特(游牧於今額爾齊斯河流域)。四部中,準噶爾部勢力最強,先後兼并了土爾扈特部及和碩部的牧地,迫使土爾扈特人轉牧於額濟勒河(今伏爾加河)流域,和碩特人遷居青海。到噶爾丹執政時,在吞併了新疆境內的杜爾伯特和原隸屬於土爾扈特的輝特部後,進佔青海的和碩特部,又攻佔了南疆維吾爾族聚居的諸城。隨著準噶爾勢力範圍的不斷擴大,噶爾丹分裂割據的野心愈益膨脹。

此時,正是沙皇俄國瘋狂向外擴張的時期,為達到侵略中國西北邊疆的罪惡目的,對噶爾丹進行拉攏利誘。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底,沙俄參加中俄邊界談判的全權代表戈洛文,在伊爾庫茨克專門接見了噶爾丹的代表,陰謀策動噶爾丹叛亂,支持他進攻喀爾喀蒙古。在沙皇俄國的唆使下,噶爾丹終於率兵進攻喀爾喀蒙古,發動了一場旨在分裂祖國的叛亂。

烏珠穆沁蒙古人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爾丹親率騎兵3萬自伊犁東進,越過杭愛山,進攻喀爾喀,佔領整個喀爾喀地區。喀爾喀三部首領倉皇率眾數十萬分路東奔,逃往漠南烏珠穆沁(今內蒙古烏珠穆沁旗)一帶,向清廷告急,請求保護。康熙一面把他們安置在科爾沁(今內蒙古科爾沁旗)放牧,一面責令噶爾丹罷兵西歸。但噶爾丹氣焰囂張,置之不理,反而率兵乘勢南下,深入烏珠穆沁境內。對於噶爾丹的猖狂南犯,康熙一面下令就地徵集兵馬,嚴行防堵,一面調兵遣將,準備北上迎擊。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六月,康熙決定親征,其部署是分兵兩路出擊:左路軍出古北口(今河北灤平南),右路軍出喜峰口(今河北寬城西南),從左右兩翼迂迴北進,消滅噶爾丹軍於烏珠穆沁地區。

  康熙親臨博洛和屯(今內蒙古正藍旗南)指揮。同時令盛京將軍(治所今遼寧瀋陽)、吉林將軍(治所今吉林市)各率所部兵力,西出西遼河、洮兒河,與科爾沁蒙古兵會合,協同清軍主力作戰。右路軍北進至烏珠穆沁境遇噶爾丹軍,交戰不利南退。噶爾丹乘勢長驅南進,渡過沙拉木倫河,進抵烏蘭布通。清左路軍也進至烏蘭布通南,康熙急令右路軍停止南撤,與左路軍會合,合擊噶爾丹於烏蘭布通,並派兵一部進駐歸化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伺機側擊噶爾丹歸路。

  馬蘭布通位於克什克騰旗(今內蒙古翁牛特旗西南)之西。該地北面靠山,南有高涼河(沙拉木倫河上游的支流),地勢險要。噶爾丹背山面水布陣,將萬餘駱駝縛蹄卧地,背負木箱,蒙以濕氈,擺成一條如同城柵的防線,謂之「駝城」,令士兵於駝城之內,依託箱垛放槍射箭。清軍以火器部隊在前,步騎兵在後,隔河布陣。八月初一中午,交戰開始。  清軍首先集中火銃火炮,猛烈轟擊駝陣,自午後至日落,將駝陣轟斷為二,然後揮軍渡河進攻,以步兵從正面發起衝擊,又以騎兵從左翼迂迴側擊,噶爾丹大敗,倉皇率全部撤往山上。次日,遣使向清軍乞和,乘機率殘部夜渡沙拉木倫河,狼狽逃竄,逃回科布多(今蒙古吉爾噶朗圖)時只剩下數千人。

  噶爾丹自烏蘭布通失敗後,公裂叛亂之心未死,他以科布多為基地,招集散亡人員,企圖重整旗鼓,東山再起。為防禦噶爾丹再次進攻,康熙採取了以下措施:調整部署,加強邊境守備;巡視漠北諸部,穩定喀爾喀蒙古上層,將逃居漠南的喀爾喀蒙古分為左中右三路,編為37旗;設立驛站和火器營,溝通內地與漠北地區的聯絡,專門訓練使用火銃火炮。康熙三十三年,清廷詔噶爾丹前來會盟,噶爾丹抗命不至,反而遣兵侵入喀爾喀,康熙遂決定誘其南下一戰殲之。為使此次作戰順利進行,清軍在戰前做了充分準備:調集兵馬,徵調大批熟悉情況的蒙古人為嚮導,隨軍攜帶5個月口糧,按每名士兵配備一名民伕四匹馬的標準,組成龐大的運輸隊,備有運糧大車6000輛,隨軍運送糧食、器材;籌備大量防寒防雨器具,準備大批木材、樹枝,以備在越過沙漠和沼澤地時鋪路。

昭莫多之戰  康熙三十四年九月,噶爾丹果然率3萬騎兵自科布多東進,沿克魯倫河東下,揚言借得俄羅斯鳥槍兵6萬,將大舉內犯。在此形勢下,康熙決定再次親征,次年二月,調集9萬軍隊,分東中西三路進擊:東路9000餘人,由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率領越興安嶺西進,出克魯倫河實行牽制性側擊;西路4.6萬人由撫遠大將軍費揚古為主將,分別出歸化、寧夏(今寧夏銀川),越過沙漠,會師於翁金河(今蒙古德勒格爾蓋西)後北上,切斷噶爾丹軍西逃科布多之路;康熙自率中路3.4萬人出獨石口(今河北沽源南)北上,直指克魯倫河上游,與其他兩路約期夾攻,企圖殲滅噶爾丹軍於克魯倫河一帶。三月,康熙率中路軍出塞。五月初,經科圖(今內蒙古蘇尼特左旗北)繼續渡漠北進,逐漸逼近敵軍。噶爾丹見康熙親率精銳前來,又聞西路清軍已過土剌河,有遭夾擊的危險,便連夜率部西逃。

五月十三日,清西路軍進抵土剌河上游的昭莫多(今蒙古烏蘭巴托東南),距噶爾丹軍15公里紮營。昭莫多,蒙語為大森林,位於肯特山之南,土剌河之北,汗山之東。費揚古鑒於清軍長途跋涉,飢疲不堪,決定採取以逸待勞、設伏截擊的方針,以一部依山列陣於東,一部沿土剌河布防於西,將騎兵主力隱蔽於樹林之中;振武將軍孫思克率步兵居中,扼守山頂。戰鬥開始後,清軍先以400騎兵挑戰,誘使噶爾丹軍入伏。噶爾丹果然率兵進擊,企圖攻佔清軍控制的山頭。孫思克率兵據險防守,雙方激戰一天,不分勝負。此時費揚古指揮沿河伏騎分兵一部迂迴敵陣,另一部襲擊其陣後家屬、輜重,據守山頭的孫思克部也奮呼出擊。噶爾丹軍大亂,奪路北逃,清軍乘夜追擊15公里以外,俘殲數千人,收降3000人,擊斃噶爾丹之妻阿奴。噶爾丹僅率數十騎西逃。

  在噶爾丹率軍東侵喀爾喀之際,其後方基地伊犁地區被其侄策妄阿拉布坦所襲占。加之連年戰爭,噶爾丹「精銳喪亡,牲畜皆盡」,噶爾丹兵敗窮蹙,無所歸處,所率殘部不過千人,旦羸弱不堪,內部異常混亂。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康熙鑒於噶爾丹拒不投降,再次下詔親征。噶爾丹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服毒自殺而死,至此康熙時期平定噶爾丹叛亂之戰始告結束,喀爾喀地區重新統一於清朝。

  噶爾丹死後,策妄阿拉布坦便成為準噶爾部的統治者。隨著他的統治地位的鞏固和地盤的不斷擴大,又滋長了分裂割據的野心,沙皇俄國也積極支持其叛亂。策妄阿拉布坦在沙俄支持下,不斷襲擊清軍據守的科布多、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哈密等軍事重鎮,並派兵侵入西藏,進行分裂叛亂活動。由於康熙及時派兵進藏協同藏軍進行圍剿,才將策妄阿拉布坦叛亂勢力趕出西藏。康熙逝世後,雍正繼續堅持平定準噶爾貴族割據勢力的鬥爭。雍正五年(1727年)冬,策妄阿拉布坦死,其子噶爾丹策零繼位後,在沙俄支持下,繼續進行叛亂活動。從雍正六年以後,清朝多次出兵平定噶爾丹策零叛軍。

  十年七月,噶爾丹策零率軍襲擊駐紮於塔半爾河的清軍。八月初,清軍以精騎3萬夜襲其營,準噶爾軍潰逃。清軍乘勝追擊,將其大部殲滅於光顯寺(今蒙古共和國鄂爾渾河上游),噶爾丹策零被迫降附。  乾隆十年(1745年)噶爾丹策零死後,準噶爾部內亂,達瓦齊奪得汗位。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發兵5萬直搗伊犁,達瓦齊猝不及防,兵敗被俘。不久,歸降清廷的阿睦爾撒納,因統治厄魯特蒙古四部的野心未能得逞,聚眾叛亂。  

二十二年春,清廷遣軍從巴里坤等地分路進擊,叛軍潰敗,阿睦爾撒納叛逃沙俄後病死。清軍平定準噶爾貴族分裂叛亂的戰爭,至此取得了勝利。清軍平定準噶爾貴族分裂叛亂戰爭的勝利,不僅維護、鞏固了西北邊陲,消滅了準噶爾貴族分裂勢力,而且也打擊了沙皇俄國侵略中國準噶爾的野心,對於以後挫敗帝國主義勾結利用民族敗類分裂祖國的陰謀,捍衛西北邊疆的鬥爭,產生了良好影響。清軍之所以取勝,首先,清軍進行的是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準部貴族分裂叛亂的正義戰爭,因而得到各族人民也包括準噶爾人民的支持。其次,清廷剿撫並用的策略運用的比較成功。第三,清廷此時內部穩定,國力強盛,軍隊紀律嚴明,戰鬥力較強。第四,在戰爭指導上,能依據客觀情況,制定出切合時宜的作戰方針;針對作戰地區地理條件的特點,認真作好戰爭準備,注意發揮騎兵快速機動作戰的能力和發揮火器部隊的作用。

  當然,清軍平定叛亂的戰爭所以延續70年之久,除了沙俄極力插手和支持叛亂者以及民族關係等原因,增加了戰爭的複雜性外,清軍在作戰指導上的一些失誤也是重要原因。而准部貴族在沙俄支持下掀起的民族分裂叛亂戰爭,是違背各族人民利益的不義之戰,必然遭到各族人民的強烈反對,政治上的不得人心,及其統治集團內部的爭權奪利和軍事上存在許多不可克服的致命弱點,決定了其失敗是必不可免的。

反叛過程康熙九年(1670年)  這一叛亂髮生在清朝康熙年間。   噶爾丹為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巴圖爾渾台吉第6子,康熙九年(1670年)殺兄襲為台吉。   繼而,他出兵擒獲叔父楚琥爾烏巴什,攻破和碩特部首領鄂齊爾圖車臣汗。十七年二月,又東向青海,行11日後,恐清軍甘肅關外兵斷其後,中途回師。十八年夏,噶爾丹兩次出兵,佔領哈密、吐魯番。西藏達賴喇嘛封其為「博碩克圖汗」。 十九年

  噶爾丹應達賴喇嘛之請,派兵幫助天山南路伊斯蘭教「白山派」首領阿帕克和卓與「黑山派」爭鬥,乘機奪佔南疆地區。噶爾丹率兵經阿克蘇、烏什等地進攻喀什噶爾(今新疆喀什)。葉爾羌王伊斯瑪伊勒汗子巴巴克蘇勒坦率軍抵抗,兵敗身死。噶爾丹繼奪取喀什噶爾後,又奪占葉爾羌,俘伊斯瑪伊勒汗。至此,噶爾丹兼有四衛拉特,並控制南疆地區,遂將兵鋒轉向漠北喀爾喀蒙古。

二十六年九月  噶爾丹借口土謝圖汗察琿多爾濟殺其弟,宣布起兵復仇,分南北兩路征討喀爾喀蒙古,並揚言所借俄羅斯兵將至。時土謝圖汗遣其弟西第什哩率近萬人與俄軍對峙於色楞格斯克,身邊兵弱將寡,遂被擊敗。噶爾丹隨即分兵兩路,一路由其親率,越土拉河,直趨克魯倫,往劫車臣汗牧地;一路由丹津鄂木布率領,徑赴額爾德尼昭,企圖擒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為人質。 二十七年六月

噶爾丹  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夜遁,後率部至蘇尼特部地方。康熙帝命內蒙古翁牛特、巴林、克西克騰、四子部落等共派兵2500名,暫駐蘇尼特一帶防守;並允許喀爾喀蒙古部眾暫留蘇尼特等部牧地。七月,康熙帝派一等侍衛阿南達、喇嘛商南多爾濟等攜敕往噶爾丹,命其罷兵;命安親王岳樂,簡親王雅布各率包衣兵500人赴蘇尼特部汛界駐防;調阿壩哈納班第戴青、車陵戴青派兵防護哲布尊丹巴,並往瀚海戍防。當月十四日,得知噶爾丹兵已至呼倫貝爾地方,康熙帝命盛京(今瀋陽)兵1000名,會合科爾沁部兵1萬,於指定地區布防。八月,噶爾丹由呼倫貝爾撤走,清廷遂命科爾沁兵還部。初三日,土謝圖汗與噶爾丹相遇於鄂羅會諾爾,鏖戰3日,土謝圖汗大敗,越沙漠奔至哲布尊丹巴處。

  清廷命蘇尼特、四子部落出兵2000,駐於邊訊要地;命歸化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兵1000待調遣。九月,噶爾丹分兵三路,沿途劫掠,擬集中進攻蘇尼特邊哨愛必汗喀喇鄂博之地。康熙帝調京城八旗兵200名,火器營兵1000名,大同、宣府兩鎮綠旗營兵各干名,以鎮國公蘇努統領,預備侯旨;命隨同圍獵之八旗兵200名,由都統諾敏、彭春等率往安親王岳樂軍前。土謝圖汗、哲布尊丹巴、車臣汗烏默客等相繼來歸,清廷給予安置。

二十九年  五月,噶爾丹在沙俄殖民者的支持和慫恿下,以追尋土謝圖汗和哲布尊丹巴為名集兵3萬,渡烏札河,揚言請俄羅斯兵,會攻喀爾喀。康熙帝一面警告沙俄不要干涉中國內政,一面令理藩院尚書阿喇尼備邊,徵調科爾沁、喀喇沁等部兵至阿喇尼軍前,聽候調遣。六月,噶爾丹進入烏爾會河以東地區。尚書阿喇尼領軍阻截,兵敗。

  噶爾丹入烏珠穆沁地。烏爾會河之敗,使康熙帝意識到噶爾丹不可輕視,如不徹底將其擊敗,後患無窮。於是,康熙帝決議親征。七月初二日,康熙帝命裕親王福全為撫遠大將軍,皇子允禵副之,出古北口;恭親王常寧為安北大將軍,簡親王雅布、信郡王鄂札副之,出喜峰口;內大臣佟國綱、佟國維、索額圖、明珠、阿密達、都統蘇努、喇克達、彭春、阿席坦、諾邁,護軍統領苗齊納、楊岱,前鋒統領班達爾沙、邁圖俱參贊軍務。

  二十三日,康熙帝於博洛和屯因病回京。二十七日,福全所部抵達拜察河(高涼河)、吐力埂坷(四道河)、克什克騰旗一帶。常寧所部在烏珠穆沁敗於噶爾丹。康熙帝急命常寧速與福全會師,以集中兵力;命康親王傑書率兵由蘇尼特地方進駐歸化城,以斷敵歸路。二十九日,噶爾丹率勁騎2萬,屯兵於烏蘭布通(今內蒙古翁牛特旗西南)。噶爾丹駐烏蘭布通峰頂,於峰前布設「駝城」,嚴密守御。   八月初一日,福全率軍向烏蘭布通發起進攻,連戰3日,大敗噶爾丹。初四日,福全誤中噶爾丹緩兵之計,使噶爾丹逃脫(參見烏蘭布通之戰)。噶爾丹率余兵千餘,以科布多(今蒙古吉爾格朗圖)為基地,恢復生機。 三十年

  正月,康熙帝授都統瓦岱為定北將軍,駐張家口;授都統郎談為安北將軍,駐大同,以防禦噶爾丹。   五月,康熙帝親至多倫諾爾(今內蒙古錫林格勒盟多倫),召集喀爾喀蒙古左右翼、內蒙古四十九旗王公貴族盟會,使喀爾喀蒙古完全降附於清,成為守御北疆的堅強力量。三十四年八月,康熙帝密諭科爾沁土謝圖親王沙津遣人詳約噶爾丹。十一月,噶爾丹率兵6000人,果然沿克魯倫河而下,至河源處屯聚,於巴彥烏蘭(今蒙古溫都爾汗西)肆掠牲畜。 三十五年

  二月康熙帝再次親征,以三路清軍約期夾攻。   五月,清西路軍在大將軍費揚古率領下,於昭莫多(今蒙古烏蘭巴托以南的宗莫德)大敗噶爾丹,殲滅其主力(參見昭莫多之戰),噶爾丹僅率數十騎遁。六月,噶爾丹部將丹濟拉偷襲翁吉(今蒙古阿爾拜赫雷東南),企圖劫奪軍糧,被清軍大敗。噶爾丹再無力組織進攻。三十六年二月,康熙帝親至寧夏指揮,命馬思喀和費揚古分別率領兩路清軍,征討噶爾丹。   噶爾丹窮途末路,飲葯自盡。丹濟拉向清軍投降。

  策妄阿拉布坦 (1665~1727)清代準噶爾部首領。清代準噶爾部首領。號額爾德尼卓里克圖琿台吉。僧格長子。早年曾附牧於噶爾丹。康熙二十七年(1688)﹐噶爾丹為鞏固其在準噶爾部的統治地位﹐殺其弟索諾木阿拉布坦﹐又暗中派人對策妄阿拉布坦進行迫害。策妄阿拉布坦被迫率領僧格舊部徙牧博羅塔拉﹐與噶爾丹分立﹐並積極配合清朝政府同噶爾丹割據勢力進行鬥爭。三十六年﹐噶爾丹死﹐準噶爾故地盡為其所有。隨著統治權力的擴大﹐策妄阿拉布坦與清朝政府的矛盾日漸加劇。五十四年﹐他派兵襲擊哈密北境五寨﹔五十六年令大策零敦多布率兵六千多人侵襲西藏﹔企圖挾達賴喇嘛號令「眾蒙古」﹐與清朝政府分庭抗禮。由於大策零敦多布等在西藏受到藏族人民的強烈反對及清軍的沉重打擊﹐準噶爾軍被迫撤離西藏。

香妃策妄阿拉布坦統治時期﹐準噶爾的社會經濟較噶爾丹和巴圖爾琿台吉時期有所發展。康熙五十四年﹑五十八年他又數次派兵抗擊沙俄的侵略﹐為捍衛中國西北地區的安全作出了有益的貢獻。策妄阿拉布坦(亦稱策妄阿那布坦或策旺阿拉布坦,Tsewang Araptan或Tsewang Rabtan,1663年-1727年),蒙古準噶爾汗國大汗。

  策妄阿拉布坦是準噶爾部原首領僧格之長子。僧格於1670年被暗殺後,其弟噶爾丹自西藏返回,在達賴喇嘛以及和碩特首領鄂齊爾圖車臣汗的支持下登上了準噶爾大汗之位,策妄阿拉布坦遂率部眾依附噶爾丹。   1684年,策妄阿拉布坦奉噶爾丹之命西征哈薩克人,1688年,策妄阿拉布坦之弟為噶爾丹所殺,他擔心自身安全,遂率領5000部眾逃至博爾塔拉河游牧,並擊敗了噶爾丹親率的2000追兵。

  1690年,噶爾丹出兵喀爾喀蒙古。策妄阿拉布坦趁此機會發兵佔領了原準噶爾領土,將噶爾丹遏制在科布多無法西還。此後,策妄阿拉布坦與中國清朝康熙帝合作,徹底擊敗噶爾丹,並於1697年向康熙帝獻上噶爾丹的骨灰。1698年,策妄阿拉布坦正式成為準噶爾大汗。   即汗位後,策妄阿拉布坦於1699年派其弟策凌敦多布西征,征服了哈薩克汗國的頭克汗,使哈薩克分裂為大玉茲、中玉茲和小玉茲三個汗國,並均臣服於準噶爾。此後,策妄阿拉布坦開始密謀反對西藏掌權者第巴桑結嘉措,因為桑結是噶爾丹堅定的支持者。1707年,桑結被和碩特汗王拉藏汗毒死,拉藏汗之後在中國的支持下另立新的六世達賴,但遭到各地藏族王公的反對。1717年,策妄阿拉布坦派策凌敦多布率6000軍從和田出發,自西路入藏,一舉擊敗拉藏汗。12月2日,遠征軍攻佔拉薩,殺拉藏汗,在全藏建立了統治。

  1718年,中國清朝自四川出兵西藏,但是被策零頓多布擊敗。1720年,清朝再度出兵,以恂勤王胤禵為大將軍統領各軍,年羹堯為四川總督負責後勤保障,三路發兵。10月16日,策凌敦多布兵敗逃走,清朝建立了對西藏的直接統治。之後,清朝向準噶爾本土發動了攻勢,一度佔領烏魯木齊,但不久後因為康熙帝去世而撤回。1723年,策妄阿拉布坦支持羅卜藏丹津在青海發動叛亂,但是不久即被清朝平定。1725年,清朝新即位的雍正帝同策妄阿拉布坦議和,劃分了邊界,並商定互相貿易。他對維吾爾族與中亞的政策是人質制,把他們送到伊犁,執其酋,收其賦。   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其子噶爾丹策零繼位。  噶爾丹策零 Galdan Tseren   (1695—1745),又稱噶爾丹策凌、噶勒丹策凌。清代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拉布坦長子。

人生經歷  康熙五十九年(1720),領兵擊逐沙俄利哈列夫等入侵。六十一年(1722),以俄使翁科夫斯基脅迫策妄阿拉布坦「臣服」,與大策凌敦多布等「反對同俄國親近」。雍正五年(1727)繼承父位。次年遣使進京,求進藏熬茶。因西藏阿爾布巴叛亂剛平息,未獲允。七年(1729),奉命派人解送羅卜藏丹津,中途聞清軍來攻,復攜歸伊犁。八年冬,遣宰桑瑪木特率兵二萬,掠科舍圖卡倫。次年六月,令大小策凌敦多布集重兵於額爾齊斯河源,誘傅爾丹來攻,大敗清軍於和通淖爾附近。八月,又遣兵屯蘇克阿勒達呼,分掠克魯倫、鄂爾海等地,為喀爾喀副將軍丹津多爾濟、額駙策棱所敗。十年(1732)正月,遣色布騰等率兵六千,侵哈密塔勒納沁地區,為清將擊敗。六月,命小策凌敦多布領兵三萬劫掠察罕瘦爾、克魯倫、塔密爾等地,被額駙策凌截擊,敗奔額爾德尼昭。再戰,復敗。精銳盡失,被迫遣使求和。

乾隆四年(1739),與清廷議定準、喀二部牧界;循布延圖河,南以博爾濟、昂吉勒圖、烏克克嶺等處為界;北以孫多爾庫奎、多爾輝庫奎、至哈爾奇喇、博木哈喇等處為界。清廷准其派三百人進藏熬茶,並定期於肅州互市。是後遣使通貢不絕。為收復被沙俄霸佔的土地,曾進行長期鬥爭。雍正十年(1732),拒烏格柳莫夫索取亞梅什湖戰鬥中被俘的俄國人。乾隆七年(1742),派喇嘛達什赴俄,重申鄂木河河口一帶住著準噶爾屬民,要求拆除托木斯克、庫茲涅茨克、克拉斯諾雅爾斯克及額爾齊斯河沿岸各要塞,堅決維護民族主權和尊嚴。

  策妄多爾濟那木扎爾   喇嘛達爾扎 生活在我國西北邊疆的額魯特蒙古,明代稱為瓦剌 ,又被稱為衛拉特 ,在明末清初的時候,稱為額魯特蒙古額魯特由和碩特土爾扈特、杜爾伯特、準噶爾等四部組成,所以又稱為四衛拉特。後來因為準噶爾勢力強大,土爾扈特不甘忍受欺凌而西遷到伏爾加流域,其游牧地區被杜爾伯特其中的一支輝特部佔據。

乾隆即位十年1745年的時候,準噶爾因為首領噶爾丹策凌去世後,族內掀起內訌,爭奪汗位的鬥爭開始 噶爾丹策凌有三子一女,長子是喇嘛達爾扎 ,次子策旺多爾濟-那木扎爾,幼子策旺達什。長子喇嘛達爾扎因為是庶出,不能立為汗王 登上汗王寶座的是次子策旺多爾濟-那木扎爾,由於年幼無知,遂將輔佐他朝政的姐姐鄂藍巴雅爾拘禁起來。

普寧寺乾隆十五年1750年,喇嘛達爾扎在鄂藍巴雅爾的丈夫薩奇伯勒克的幫助下,攻殺了策旺多爾濟-那木扎爾,奪取汗位,但由於喇嘛達爾扎是庶出,難孚眾望。一直擁護策旺達什的策零敦多布家族達什達瓦便聯合本部驍將大策零敦多布的孫子達瓦齊、輝特部台吉阿睦爾撒納、輝特部台吉班珠爾,共謀擁立策旺達什為汗,但計劃被發現,策旺達什和達什達瓦被殺,達瓦齊和阿睦爾撒納逃跑後,又趁喇嘛達爾扎不戒備,率兵潛回伊犁殺死喇嘛達爾扎,達瓦齊奪取汗位、阿睦爾撒納沒有實現自己當汗的野心,便不斷擴充勢力,襲擊殺死了他岳父杜爾伯特台吉達什,又征服了和碩特首領班珠爾,率三部人馬6000名士兵進攻達瓦齊,早有防備的達瓦齊調集大批軍隊打得阿睦爾撒納大敗,洗劫了所有財產。在西北沒有立足之地得阿睦爾撒納只得率殘部兩萬人於1754年投靠清政府,並極力進言乾隆皇帝出兵西北.乾隆早有平定準噶爾割據勢力之心,遂於1755年,任命班弟為定北將軍,阿睦爾撒納為左副將軍,永寧為定西將軍,進軍西北。

在額魯特蒙古各部的支持下,清軍兩路進剿,經過著名的格登山大戰,達瓦齊全軍覆沒,自己被維吾爾族台吉霍吉斯生擒.平定西北勝利以後,乾隆皇帝十分高興,在北京午門授獻俘之禮,並在承德避暑山莊大宴額魯特四部的上層貴族,並封以汗王貝勒貝子等爵位。

為了紀念這次西北用兵的勝利,乾隆效仿康熙解決喀爾喀蒙古後,在多倫諾爾修建匯宗寺以一眾志的作法,尊重蒙古民族信奉藏傳佛教,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仿西藏三摩耶廟即西藏的桑耶寺,是印度高僧蓮花生大師在西藏講經說法之地,據傳說,桑耶寺是金成公主兒子藏王贊普赤松德贊建造德,又是藏傳佛教建立最早的一座寺廟。在承德修建普寧寺,歷時四年竣工,建成後普寧寺僧侶眾多,香火極旺。普寧寺-文化特色

普寧寺屬藏傳佛教中黃教的寺廟,座北朝南,建築在山坡之上,佔地面積三萬三千平方米,是一座漢藏建築藝術巧妙結合在一起的廟宇,該寺的平面布局是一條明顯明顯的中軸線貫穿南北,主題建築都位於中軸線上,呈縱深式對稱格局,以大雄寶殿為界,前半部是典型漢式伽藍七堂式建築,主要建築有山門鐘鼓二樓 天王殿 東 西配殿和大雄寶殿,後半部式按照西藏桑耶寺建的反映佛教世界宇宙觀的藏式曼陀羅,反映佛教世界中心的建築大乘之閣建在後半部建築的中心位置。

山門是普寧寺的前門,是一座寬為五間的門殿,門內供有守護佛法的二天神 ,俗稱哼哈二將 ,手持金剛杵,護持佛法左為密執金剛,右為那邏延金剛,像高4.34米,質地為木骨泥塑。在山門前原有四柱九樓木牌坊三座.牌坊前是廣場,每年正月十三日,喇嘛在此舉行打鬼的宗教儀式.山門兩側有東西掖門,以里左右各有寶幢一根,院正中座落碑亭,亭內置御制石碑三通。碑文分別為:普寧寺碑文、平定準葛爾勒銘伊梨之碑、平定準葛爾後勒銘伊梨之碑、這三通碑文分別記述了興建普寧寺的淵源、清政府平定達瓦齊、阿睦爾撒納叛亂的始末,均用滿蒙漢藏四種文字鐫刻,充分展示了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統一,有豐富的民族文化的國家。

碑亭北為天王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綠剪邊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殿內主供有布袋和尚,四大天王,以及護法神韋陀像 ,王殿前左右相對為鍾,鼓二樓,天王殿東西砌腰牆,辟門,組成普寧寺的第一進院落。普寧寺-建築特徵 普寧寺是一座典型的漢藏合璧式的寺廟。整座寺院雄偉壯觀,佔地面積達2.3萬平方米。寺院按建築風格分為前後兩部分,主要建築都在中軸線上,附屬建築則對稱地分列兩邊。   

十八羅漢像主體建築大雄寶殿為雙層歇山式,稱為「九脊十龍」殿,內供三世佛與十八羅漢像,壁畫環繞。前後兩座主體建築均建在1.4米高的石砌須彌台基之上,殿前的月台有雕刻精美的石欄杆環繞,台階中央輔有石雕藝術精品「雲龍石陛」,四角有叫「螭」的龍頭。寺廟中的「金龍和璽」與「六字真言和璽」彩畫在古建彩繪中更別具一格。

寺院前半部由山門、幢竿、鐘鼓樓、碑亭、天王殿和大雄寶殿等組成,為傳統的漢族寺廟建築形式。寺院坐北朝南,山門面闊五間,單檐歇山式琉璃瓦頂,內有哼哈二將塑像分列兩邊。進入山門,東為鐘樓,西為鼓樓,中間為碑亭。碑的四面分別用滿、漢、蒙、藏4種文字鐫刻著乾隆皇帝寫的碑文。碑文記述了清政府平息叛亂、統一天山南北的經過,是非常珍貴的歷史文物資料。碑亭後面是天王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殿內正中端坐布袋和尚,俗稱大肚彌勒佛,形象慈祥憨厚,笑容可掬。兩側為護世四大天王塑像。

過了天王殿,便是大雄寶殿。它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頂,上覆黃頂綠邊的琉璃瓦。頂部大脊置一銅製鎏金喇嘛塔。殿內正中供三世佛,兩側則為十八羅漢塑像,殿內牆上繪有彩色佛教故事壁畫,工筆細膩,形象逼真。東西配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殿內原有500羅漢塑像,現僅存200餘尊。

三世佛寺院的後部以大乘之閣為中心,四角有四座不同顏色的喇嘛塔。這些建築依山就勢,布局巧妙靈活,體現了喇嘛教的宇宙觀,具有濃厚的喇嘛教色彩,是一組藏式風格寺廟建築。大乘之閣通高36.75米,外觀正面6層重檐。閣內置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立像,高22.28米,用松、榆、杉、椴等堅硬的防腐木材雕刻而成,重約110噸。這尊木雕高大雄偉,比例勻稱,雕工精細,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木雕像。

普寧寺-意義--民族團結的產物 清乾隆二十年五月,清政府派班第為大將,出兵討伐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的反動頭目達瓦齊叛亂。清軍直達新疆的伊犁,達瓦齊聞訊逃到天山之南,被維吾爾族首領霍集斯擒獲,壓解到清軍營內。準噶爾部另一個反動首領阿睦爾撒納在霍集斯擒住達瓦齊後仍繼續叛亂,

普寧寺並勾結沙皇俄國等外部勢力,當遭到強大的清軍攻擊後,阿睦爾撒納兵敗逃亡俄國。兩股叛亂軍隊被剿滅後。乾隆為了紀念兩次平叛的勝利,在承德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準噶爾、杜爾伯特、輝物和碩物)上層貴族設宴封爵,因為清王朝政府信奉藏傳佛教,故仿西藏桑鳶寺,在山莊北部修建了清王朝第一座皇家寺廟,「普寧寺」。即希望全國各民族「安其居,樂其業,永遠普寧」。

乾隆親自撰寫碑文《普寧寺碑》、《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三塊碑都是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書寫。三塊巨大的石碑矗立在普寧寺的碑亭之中。由於清王朝政府尊重各少數民族的信仰,把各民族的團結放在首位。乾隆承襲「修建一座廟,勝養十萬兵」的祖訓,實現「合內外之心,成鞏固之業」的目的。普寧寺也就成了西藏、蒙古諸部與清王朝政府在宗教與政治方面直接聯絡的主要位置。

六世班禪東行朝拜皇帝時下榻在普寧寺。蒙古族喇嘛教最高領袖哲不尊丹巴圖克圖以及諸部王公、台吉也都定期來普寧寺朝拜。普通僧侶信眾,也長途跋涉到普寧寺禮佛進香。普寧寺成為民族團結的產物,清政府聯繫少數民族的紐帶。  

 達瓦齊 清乾隆時期蒙古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拉布坦謀臣大策凌敦多布之孫。葛爾丹策零死後,他得阿睦爾撒納的擁護和支持,自立為首領,後與阿睦爾撒納不和,互相攻伐,阿睦爾撒納乃降清。乾隆二十年(1775年),清遣大軍討伐,他兵敗被擒。後遇赦,封親王,使居京師。 生平詳解汗位之爭  乾隆十年(1745 年) ,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策零病故。準噶爾內部為了爭奪統治權,陷入爭權奪利的內訌,各封建主互相傾軋,內戰紛起。

  噶爾丹策零卒後,其次子策妄多爾濟那木札勒因「母貴」繼位,但他荒淫無道,暴虐百姓,被部眾廢棄。乾隆十五年(1750年) ,部眾擁戴噶爾丹策零庶長子喇嘛達爾札為首領。在位期間,他對內和清政府保持密切聯繫,對外堅決抵制咄咄逼人的沙俄侵略勢力,成為沙俄繼續南侵的障礙。乾隆十七年(1752年) ,沙俄派人慾收買和碩特拉藏汗之孫,輝特部台吉阿睦爾撒納和準噶爾部大策凌敦多布之孫達瓦齊來推翻喇嘛達爾札,妄圖使他們取而代之,建立傀儡政權,陰謀未能得逞,後達瓦齊和阿睦爾撒納叛逃至哈薩克,喇嘛達爾扎即派兵前往擒拿。

  同年底,阿睦爾撒納唆使達瓦齊暗選精兵一千五百行,由達勒奇嶺山路間道赴伊犁,採取買通內奸和突然襲擊的手段,殺死喇嘛達爾扎,篡奪了汗位。 反目成仇  達瓦齊為汗後,為表彰阿睦爾撒納所立汗馬功勞,將塔爾巴哈台牧地賜之。對清朝則採取歸附態度,但達瓦齊為人荒淫無度,不理政事,相比喇嘛達爾扎的無道有過之而無不及,使得準噶爾人人嗟怨,故歸降的納默庫濟爾噶乘機起事,欲取而代之。達瓦齊在阿睦爾撒納的幫助和策划下,粉碎了奪權活動,殺死了政敵。但阿睦爾撒納覬覦準噶爾汗位已非一日,只是因為他不是準噶爾直系血統,得不到貴族支持,因此以擁立達瓦齊為名,積極培植個人勢力,搶奪地盤,妄圖取而代之。乾隆十八年(1753 年) ,阿睦爾撤納公開向達瓦齊提出要求與他劃分厄魯特諸部,遭拒絕後,開始進行掠奪自立。乾隆十九年(1754 年) ,達瓦齊親率兵馬直至額爾齊斯河進行征伐,阿睦爾撒納不敵,陷於絕境,被迫投向清朝。 眾叛親離

  面對準噶爾統治集團的內訌和殘暴統治,天山南北各民族人民或反叛逃亡,或投奔清朝,大批厄魯特部眾離開了準噶爾地區。乾隆十五年(1750年) ,準噶爾宰桑薩喇爾反對達瓦齊,率部眾千餘戶內附。乾隆十八年(1753年) ,杜爾伯特台吉車凌、車凌烏巴什、車凌蒙克不滿與準噶爾的排擠欺凌與控制,認為:「依準噶爾,非計也,不如歸天朝為永聚計。」率部眾三千七百多戶,一萬五千餘人內附。同年八月,輝持部阿睦爾撒納和其它宰桑、台吉,「偕和碩特台吉班珠爾等間道來降」。這對於一直將「先朝數十年未竟之緒」(《嘯亭雜錄》卷3) 而耿耿於懷的乾隆皇帝來說,不僅削弱了準噶爾部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了解了準噶爾部的各種情況,為出兵準噶爾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條件。 反叛失敗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當時清朝全國形勢已趨統一,只有西北邊疆地區還在準噶爾貴族的統治之中,時時威脅著清朝的統治和北部蒙古族地區的安寧。清朝政府為徹底解除來自西北邊疆的威脅,一直為統一西北作積極準備。厄魯特三車凌和阿睦爾撒納的內附,使清朝完全掌握了準噶爾內訌和互相殘殺以及達瓦齊眾叛親離的情況。準噶爾的內亂使乾隆下定決心乘勢出兵西域,完成最後統一西北大業。據昭《嘯亭雜錄》卷3《西域用兵始末》載,阿睦爾撒納曾向乾隆建議「塞外秋彌時,我馬肥彼馬亦肥,不如春月乘其未備,且不能遠遁,可一戰擒之,無後患。又准部東境以額爾齊斯河與中國交界,本杜爾伯特原屯地,近接阿爾泰山,可屯田備餉,宜先遣兵萬人據形勢,而大兵二萬整隊繼進」,應該在第二年牧區青草缺乏時進軍。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親自擬定了討伐準噶爾的檄文,闡明了出兵准部的原因和目的。

  乾隆二十年(1755 年) 二月,清軍兵分兩路:北路由班第為定北將軍,阿睦爾撒納為定邊左副將軍,由烏里雅蘇台進軍;西路命永常為定西將軍,薩喇爾為定邊右副將軍,由巴里坤向伊犁地區進發。   由於厄魯特和西域各族人民對準噶爾貴族的內江和殘暴統治十分不滿,希望早日實現統一和安定局面,也由於清朝政府制訂和貫徹了對準噶爾比較穩妥的政策,因而清政府統一西北的行動,受到牧民和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擁護。當清軍往征達瓦齊途中,準噶爾「大者數千戶,小者數百戶,攜酮酪,獻羊馬、絡繹道左,行數千里,無一人抗顏者」。達瓦齊沒有料到清軍會提前行動,部下的不戰而降使其陣腳大亂,僅帶親信七十餘人逃往天山以南投奔烏什,結果為烏什城阿奇木伯克霍集斯擒獲送交清軍。

幸運結局  達瓦齊被押送至北京後,在午門舉行獻俘儀式。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農曆4月27日,乾隆帝以冊封副都統內務府總管和爾經額之女喜塔拉氏為皇子嘉親王的福晉為由,大赦天下,釋放達瓦齊,免死加恩封為親王,入旗籍,賜地京師,充分顯示了乾隆皇帝懷柔遠人的用心。  阿睦爾撒納(1723~1757)

  清代厄魯特蒙古輝特部台吉,準噶爾汗策妄阿拉布坦外孫。名為輝特台吉偉征和碩齊之子,實是和碩特部拉藏汗長子丹衷的遺腹子。原游牧於塔爾巴哈台一帶。乾隆十七年(1752)冬,助達瓦齊襲殺喇嘛達爾札奪取汗位,不久又與達瓦齊發生火併,被擊敗。十九年秋,為藉助清軍之力翦除政敵,與杜爾伯特部台吉納默庫、和碩特台吉班珠爾率所部兩萬餘人,歸附清廷,封為親王(後晉封雙親王)。次年春,清軍兵分兩路進攻伊犁、征伐達瓦齊時,任定邊左副將軍。攻佔伊犁後,他廣結黨羽,欲挾清廷封其為厄魯特四部總汗。

清廷以「行飲至禮」為名,準備召回處置。阿睦爾撒納在前往熱河途中,借口暫歸治裝,逃回塔爾巴哈台,唆使同夥乘機搶掠清軍台站,襲擊伊犁。清將班第兵敗自殺,天山南北變亂復起。二十一年三月,在清軍追擊下,阿睦爾撒納逃往哈薩克。俄國遣使攜信與其密謀,表示支持。同年冬,他潛回塔爾巴哈台,收集殘部,自立為汗。同時,派達瓦使團向俄國求援,以永遠臣服俄國為條件,要求俄國承認他為厄魯特總汗,並在額爾齊斯河與齋桑泊之間修建要塞,以防清軍進攻。二十二年七月,被清軍擊潰,間道哈薩克投奔沙俄。受俄羅斯西伯利亞總督包庇九月病死於托博爾斯克以東二十俄里的庫杜斯克酒廠(中天花而死)。

推薦閱讀:

(5)陽宅風水:內形吉凶圖說
圖說中國歷代君主帝王176唐朝——唐懿宗李儇(xuān)
戴敦邦 | 圖說楚辭《九章》
圖說:錢永遠跟著這16種人走 │具備「掙大錢」的特質
圖說天下==【戀權者的下場】

TAG:中國 | 民族 | 清朝 | 政權 | 西北 | 地方 | 君主 | 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