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早期珍貴影片文革得以保存 謝飛肯定江青功勞
《霸王別姬》是2013年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開幕片。第二天是「大師對話」,這是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夏季大展「兩岸三地百年電影光華」的重頭戲。近兩小時的講座,回顧了陳凱歌將近三十年的創作生涯。「在大陸,很久沒人這樣一部部分析、談論我的作品了。」陳凱歌感慨。
「對話」後,陳凱歌在一張便條上用繁體工工整整地寫了「科諾恩」三個字,送給多倫多國際電影節貝爾星光寶盒藝術總監諾亞·科諾恩(Noah Cowan),作為他地道的中文名。
講中國電影故事,繞不開《黃土地》和《霸王別姬》
「講述中國電影很難繞過《黃土地》,《霸王別姬》可以說是1990年代中國電影的高潮。」科諾恩說,他1993年第一次參加戛納電影節,就遇到《霸王別姬》捧得金棕櫚,那是他難忘的中國時刻。
科諾恩1989年為多倫多電影節創建「午夜瘋狂」單元,集中展映奇幻、恐怖、動作影片。徐克、吳宇森等人的電影正是通過這個單元被介紹給北美觀眾。
2010年4月,國際電影資料館聯合會年會上,科諾恩碰到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傅紅星,兩人一起喝了幾杯。「我提出希望做一個中國電影回顧展。」科諾恩回憶,「對中國電影做一次重啟式的討論,至少讓北美觀眾理解,中國電影應得到與法國、日本、義大利電影同等的褒獎。」
「兩岸三地百年電影光華」展上,中國電影資料館、中華台北電影資料館和香港電影資料館的館藏首次聯合展出,從國內現存最早的故事默片《勞工之愛情》(1922)到賈樟柯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作品《三峽好人》(2010),超過80部劇情片作品在多倫多一直放映到8月5日。
八十餘部影片根據創作時間分為五個主題:「黃金時代」聚焦上海1930、1940年代電影創作;「新中國」挑選1949年到「文革」前的影片;「劍俠、黑幫和鬼怪:中國類型電影的演變」打破時間界限,將武俠、黑幫和奇幻片一網打盡;「新浪潮」講述1980年代三地電影在世界舞台上的精彩亮相;「新趨勢」則有王家衛、賈樟柯、蔡明亮等新近湧現的東方電影代表。
「影展目標是探討,究竟是什麼將三地電影形象統一,而不是如何將他們分離。選擇年代劃分,可以讓人們感受到歷史、政治、社會因素在三地電影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科諾恩說。
三個地區共同面對的困難
「《黃土地》中陝北高原上渴望改變自我命運的女主角,正是那一代從『文革』陰影中走出的年輕電影人期待新未來、打破舊禁忌的代表。」陳凱歌在關於中國電影第四代和第五代的論壇中,回憶了自己作品中的文革烙印和傷痕。
「文革」中,中國電影早期珍貴影片得以完整保存,得益於江青對電影的青睞和周恩來的特別指示。導演謝飛在論壇中特別提到江青對樣板戲電影的拍攝指導:「拍攝電影《杜鵑山》時,女主角需要穿一件藕荷色衣服。江青給了導演一部墨西哥電影《冷酷的心》作為參考,她說就要片中女主角穿的那種藕荷色。」
同樣,香港功夫電影的興起,是受「五四」運動後武俠小說的興起,以及1930年代國民黨政府在大陸對功夫片施行禁制的影響。香港電影研究者何思穎在影展中為攝製於1949年的影片《黃飛鴻鞭風滅燭》做開篇介紹:「黃飛鴻是嶺南正宗武術真功夫。但由於戰亂等影響,大批影人南下香港,片中動作場面融合了南北不同流派。對於當年的觀眾,影片敲打著他們的鄉愁。」
侯孝賢導演論壇上,電影學者詹姆斯·烏登回溯了台灣電影新浪潮的起源:「1970年代盛極一時的瓊瑤電影已逐漸式微,香港電影快速搶佔了市場。1980年代初,國民黨控制的中央電影公司面臨破產,為救市,在缺乏資金投資大製作商業電影的情況下,中影索性讓年輕導演按他們自己想法拍片。」侯孝賢、楊德昌雖未能救市,卻帶來了獨特的東方電影語言。本次影展的閉幕片,正是楊德昌拍攝於1991年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與《霸王別姬》相似,兩部長篇影片讓我們體會三個地區在這個世紀中共同面對的悲劇和失落。這個世紀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充滿苦難的世紀。」科諾恩講述他的選擇。
「目前三地電影處在困難時期,沒有太多優秀電影值得討論。世界已不再像1980、1990年代那樣熱切關注中國電影,」多倫多大學教授巴特·泰斯塔說,「未來我們或許可以從隨著中國藝術市場繁榮而湧現出的那些藝術家影像中,再次看到令人興奮的畫面。」
推薦閱讀:
※挑選和保存雞蛋的小竅門:附50種蛋類的做法
※北京順承郡王府:現保存最完好
※夏季,茶葉該如何正確的保存?
※春天識花指南,下載保存,臨時對照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