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地變聰明
關於自我認知與思維方式的兩個問題
A:為什麼一些有天賦的人能在工作中發揮他們的創造性潛能,而另一些同樣聰明的人卻不能?
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Carol Dweck認為答案在於人們如何看待智慧和才能,她認為那些相信自己與生俱來就擁有聰明才智的人擁有的是「固定思維模式」,而那些相信自己的能力能隨著時間擴展的人擁有的是「成長思維模式」。 誰更能具有創新精神?答案不言而喻。過分執迷於天生才智的人往往不能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因為他們太在乎是不是表現得聰明,也因為害怕犯錯會使頭上的光環破滅而不敢嘗試,又因為想成為最閃亮的明星而缺乏團隊合作精神。相信才智可以拓展的人更敢於拼搏,他們不怕犯錯誤,只要錯誤能帶來有益的教訓和經驗。看上去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但現實中每天都有人在這個問題上犯錯,他們錯誤地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能力,因為害怕挫折而失去學習的機會。這種區別不僅體現在工作中,也將影響人們在生活中的選擇和表現。
B:個人如何像群體一樣思考?
關於個人與群體誰更聰明的爭論已經持續了很久,兩個陣營的代表作分別是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與詹姆斯?索羅斯基的《群眾的智慧》。不過,MIT的Edward Vul與加州大學的Harold Pashler通過實驗發現了另一種可能:個人也可以像群體一樣思考。 問自己一個冷門問題,比如「全球每天排出多少噸二氧化碳」,然後嘗試給出幾個經過思考後得出的不同答案,將這些答案平衡後得到的結果會比第一次的判斷更接近真實。這意味著每個人的思維都可以變成複數,反覆思考的過程就像在自己的大腦里構建一個內在的「群體」。 一般認為,第一次的思考是綜合了各方面因素所得出的最審慎也是最佳答案,但事實上,這個答案可能只是從所想到的各種可能性中隨機抽取的一個,並不是經過嚴格的思考和分析。所以,如果每我們的腦中存在一整套關於所有可能答案的反應體系,並假設這種內在可能性的分布是沒有偏好的,那麼來自同一個人的兩次或多次判斷的平均結果就可能優於單一判斷。Vul與Pashler的研究還發現,內心的群體反應還與時間有關。隔一段時間後再回答同一個問題,兩次的平均結果會優於短時間的兩次回答,這可能是因為時間沖淡了人們第一反應中的誇大和偏見,所以「把問題留到第二天」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本質上,這是一個被內化的概率問題,基於人們內心的各種可能答案沒有偏見的假設,現實中的特定個人擁有特定的知識結構,這意味著各種可能性不是均等分布的。不過當你遇到完全陌生的問題時,你內心的「群體」也許就能發揮作用了。
必須了解的經典理論:
物理學 混沌理論 要明白混沌理論必須有豐富的數學和物理知識,但這並不妨礙我們知道「蝴蝶理論」。很多動態系統無法用簡單的數據關係來測量或預測,必須用整體、連續的數據。人們很難掌握如此巨大的信息,所以混沌系統經常出現「隨機性」,初始狀態可能很簡單,但微小的變化往往會放大到驚人的地步。這一系統廣泛存在於自然和社會中,對它的了解能讓你更好的理解細節的重要性和一些看上去不可思議或者難以解釋的事。
天文學 大爆炸理論 大爆炸理論是廣為流傳的一個學說,認為所存物質和能量聚集在一個很小的點上,然後通過爆炸形成了宇宙。對不是科學家的我們而言,思考「宇宙如何誕生」有益於打開封閉與狹隘的頭腦,並激發被壓抑的想像力。抬頭仰望星空並思考這樣帶有終極指向的問題,你會感覺到神秘與蒼茫,當從光年計算的距離和以億萬年計算的時間中回到現實生活,你會擁有全新的視角。順便說一句,天文學是一門非常有趣的學科。
社會學 馬爾薩斯理論 人口增長超越食物供應,會導致人均佔有食物的減少——這是馬爾薩斯的著名預言。人口學的一個基本原理就是人口呈指數速率增長,而食物供應呈線性速率增長。馬爾薩斯對於人口問題的思考是現代進化理論的基礎,他強化了對「有限增長」條件下「生存掙扎」的觀察。對馬爾薩斯和人口學的了解能幫助你更好的理解世界人口的膨脹,以及這種膨脹意味著什麼。
生物學 進化論 中學我們就知道了進化論,但很少有人真正看過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所以當你擁有了更好的理解力時,不妨深入閱讀一下這本堪稱偉大的書。進化論指出,當生物為有限的生存空間和食物鬥爭時,更能適應環境的個體將存活下來,並將有利的變異傳遞給後代,而不適者將淘汰。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微小的變異將積累成顯著的變異,導致亞物種和新物種的形成。這是理論隨時提醒著我們要適應環境,並用於改變自己。
統計學 概率論 這是一門研究、揭示自然界與人類社會隨機現象規律的學科,是統計理論和方法的基礎,現在已經廣泛用於自然科學、經濟學、金融等領域。傳統概率的定義由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提出,一些基本概念和簡單方法在早期主要應用於賭博和人口統計模型。概率能幫助我們揭示出不確定性現象中隱含的規律,並運用數學方法對可能的結果做出預測。
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 我們作為個體會受到群體的影響,而群體本身又有自己獨特的心理特徵,影響到群體的認知、決策、行動。這個學科是心理學與社會學交叉的邊緣科學,研究個體與群體的社會心理現象。社會就是一個大的群體,其中又包含著各種層次、定義和性質的小群體,通過對群體及群體中的個人的研究,我們能更好地理解這些群體活動是如何產生的又將如何嚴謹,以及自己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周變聰明
數十億神經元聯結成複雜的神經網路,我們的認知能力就誕生於此,再精緻的機器也難以模擬人類大腦。想變得更聰明或是不想被老年疾病奪走你的智力?那就經常動腦筋吧。人類大腦一直保持著活力,我們的認知和自我修正能力始終都在發揮作用,即便已經進入暮年,仍然能長出新的神經元。不要總是抱怨自己的大腦不夠聰明,這很可能只是因為你沒有給它足夠的鍛煉。 下面是一套簡單卻實用的「頭腦體操」手冊,從周一到周日,每天鍛煉一項智力技能,擺脫一些慣性思維。「小挑戰」可以增強大腦的靈活性。當你以不熟悉的方法完成一些日常固定的動作時,你的大腦就會開始學習新的模式和路徑,對神經系統而言,這是一種很好的鍛煉。 健康的懷疑態度與獨立思考顯然比盲從更能獲得智慧,因此在所有的思考過程中都多用「評判性思考工具」。此外,每天「強化感官」有助於保持大腦對外界刺激的靈敏性,更敏銳的感受無疑有助於培養更敏銳的觀察力。
周一
小挑戰:倒背一個複雜的句子,或是倒著拼寫一個長單詞
強化感官:視覺 休息時走出辦公室,尋找一個可以盯著看的東西,比如一棵樹。你能從它的葉子、樹榦和陰影中分辨出多少種顏色和顏色的不同層次?你能準確地說出這些顏色的名字嗎?從「樹」開始,想出儘可能多的與之相關的東西:各種樹的名字和種屬或是文學作品中關於樹的描寫等等。
評判性思考工具:扮演法官 嚴格審視接觸到的一切,就像在法庭上審理案件,對這些東西是否成立作出獨立判斷。這是最基本也是最複雜的批判性思考方法,因為它要求你放棄旁觀者的身份以及不負責任地相信一切的簡單思維模式,集中精神、保持謙卑的心態並忍受不確定性,然後在有限的條件下作出儘可能正確的判斷。
周二
小挑戰:用「另一隻手」,也就是非慣用手刷牙
強化感官:聽覺 當有人跟你說話時,注意對方用來強調某個詞或某個意思的重音和變音,或者注意對方使用的連音和吞音。思考什麼樣的字和詞在說話過程中能這樣處理,並嘗試總結對方的發音模式。
批判性思考工具:休謨剃刀 出色的申辯要求出色的證據。18世紀的英國哲學家大衛?休謨在《論神跡》中寫道:「沒有任何證詞足以建立起神跡,除非這證詞本身的虛偽程度就是一個更為神奇的神跡。而在這種情況下,證詞的虛偽與神跡二者又是不相容的,我們會適當地相信其中較為可信的,而這個相信程度就是二者相減所得出的。」將這段複雜的論述換成簡單的觀點,就是不要相信任何人過於神奇的宣言,除非他能提出無懈可擊的證據。
周三
小挑戰:在黑暗中洗澡
強化感官:味覺 選擇一個由你最不熟悉的原料組成的食譜,其中最好包含你沒有嘗試過但一直心懷好奇的東西。在品嘗熟悉的食物時,儘可能多的辨別出已經混合在一起各種原料味道。
批判性思考工具:發揮實證主義精神 為了確切地理解某個概念或觀點,最好考慮一下它所包含的因果推論和它將導致什麼樣的結果,全面考慮將使你更明白它的真實含義和全部可能。如果能檢測一下這些推論和證據使用到的數字就更好了。數字是最能迷惑人的,但其中所包含的陷阱也最大,而人們通常不會去檢測其真實可靠性。
周四
小挑戰:放棄計算器,使用心算進行加減乘除甚至更複雜的計算
強化感官:觸覺 當起床或下班回到家後,閉上眼睛僅憑大腦和手所觸摸到的感覺感覺尋找方向和道路。
批判性思考工具:逆向思考 站在反對者的角度對某個觀點提出徹底的質疑,以此驗證其合理性和正確性。充當反對者可以幫助你克服某些根深蒂固卻缺乏根據的偏見,也可以擴大你的思考層面和對象,並有助於更深刻地理解對方的思想和邏輯。
周五
小挑戰:尋找一條新的上班路線
強化感官:嗅覺 在一天中的任意一個小時里,在心中默默計算聞到了多少種不同的氣味,注意各種氣味中最強烈的部分以及你對它的反應。
批判性思考工具:奧卡姆剃刀 14世紀邏輯學家奧卡姆曾提出「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如果你不太理解這句話,看看愛因斯坦怎麼說:「所有事物都應該被創創造得儘可能簡單,簡單得不能再簡單。」能解釋大多數事物的最簡單理論往往是最聰明的理論,不應該將事物變得比必須的更複雜。在行動中,把得到的諸多信息進行簡化是得出結論與作出決策的重要方法。
周六
活動1:歡笑 笑能釋放腦內啡和其他會產生積極情緒的化學物質。歡笑就像是對大腦這塊電池的快速充電,起到延緩壓力和跳出沉悶的常規的作用。
活動2:閱讀一本經典著作 靜心讀一本書,無論是文學名著還是科學讀物都能催進大腦思維,將閱讀變成一種長期習慣。在登機和度假前一定要記得帶一本書上路。讀書可以提高認知能力,無論是思辨、體驗還是表達,都有助於加深、擴寬對事物、他人和世界的理解。
活動3:翻看舊相冊 大腦就像記憶存儲器,需要讓它經常調用過去的「數據」。花些時間回憶往事,大腦會給你關於愉快經歷的積極反饋。而將過去的經歷聯繫起來,並與當下進行對照和關聯都有助於看清楚變化和趨勢、處理眼下的問題。
周日
活動1:通過冥想更新思維 人們經常認為冥想就是深度的放鬆,但這個源自古代的修鍊方法並不僅僅是放鬆神經用的,它也能磨練你的思維。肯塔基大學的研究表明,在午後冥想30分鐘的人在測試中的得分遠高於選擇午睡30分鐘的人。
活動2:列明細表 這件瑣碎的事也能成為很好的思維訓練。明細表能幫我們把單項事件聯繫起來,統一在一個主題下,比如所有去過的地方等。在列舉的時候儘可能多地回憶與之相關的事件和人物,記錄下關鍵字,但不要寫的太詳細,這樣日後可以通過這些關鍵字再次進行記憶訓練。
活動3:補充睡眠 睡眠對智力發展至關重要。睏倦的大腦工作起來更費力。剝奪睡眠將對大腦產生巨大影響,記憶力衰退就是常見的後果。創造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能與充足的睡眠有著間接關係。
三個值得懷疑的變聰明方法
1、玩腦力激蕩或者益智類遊戲會讓人變聰明
很多父母並不贊同孩子玩遊戲,但益智類遊戲例外,因為他們相信這能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這些遊戲也樂於宣稱「通過閱讀練習、數學謎題和其它腦力體操可以幫助鍛煉你的記憶並保持思維的敏銳」,且老少咸宜。通過練習,人們確實會發現遊戲逐漸變得容易起來,但請注意,這並不意味著你真的變聰明了,只是不斷練習的得到的結果,就像做了大量數學題找到了合適的公式和方法,熟能生巧,而且通過遊戲鍛鍊出來的能力很難轉化到現實中。
2、吃魚可以讓人變聰明
這是最廣為流傳的「聰明秘訣」,也有一定道理。鮭魚、沙丁魚和金槍魚等油性魚類富含DHA,這種Ω-3脂肪酸是重要的大腦組成物質,還可以促進神經傳導,對腦部發育很重要。大量研究把吃魚和減緩老年人智力下降聯繫在一起,但在你輕信這些說法之前,思考一下:這些研究僅僅建立在吃魚的飲食習慣上。而一條冷水魚在富含DHA的同時也可能富含甲基汞和多氯聯苯這兩種神經毒素,不幸的是,這一點並不太為人所熟知。
3、聽音樂可以讓人變聰明
音樂可以擴展人的思維,據說合適的背景音樂能增強注意力和提升記憶力,但它真的能給大腦充電嗎?關於音樂與改進大腦的「方法」很多,比如向兩隻耳朵灌輸不同的音樂,這些旋律在大腦中交匯後被寄望於產生某種脈衝、轉化神經元的放電節律,從而改變大腦的波段和你的思維。這種迷人的說法的真實性值得懷疑。同樣有研究表明人暴露在某種特定立體聲脈衝中但腦電波沒任何變化,反而變得沮喪和健忘,這一點是任何你討厭的音樂都可以做到的。我們自己也可以做實驗:每天都聽音樂,然後捫心自問「我變聰明了嗎?」
推薦閱讀:
※《女人,別讓小聰明毀了幸福》
※聰明的女人在選擇老公時,明白有這3種特質比人品更重要
※聰明女人不會犯的卧室風水禁忌,你有沒有躺槍?
※聰明的父母都會教孩子「打架」
※婚姻中什麼樣的女人最聰明?(天天之我愛公益的回答,670贊)
TAG: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