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 | 諾貝爾、普利策、格萊美、奧斯卡,鮑勃·迪倫就差一枚奧運金牌啦!

國家人文歷史·新媒體獨家整理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諾貝爾文學獎鮑勃·迪倫

北京時間10月13日19時,瑞典文學院宣布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為美國搖滾、民謠藝術家鮑勃·迪倫。諾貝爾獎委員會的頒獎詞稱:鮑勃·迪倫為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帶來了全新的詩意表達方式。(for having created new poetic expressions within the great American song tradition.)

如今,迪倫本人早已拿獎拿到手軟,格萊美、奧斯卡、普利策、金球獎,加上這回的諾貝爾,有人笑稱,他現在只差一塊奧運金牌了。諾貝爾獎向來鼓勵多元與創新,如果讀過他寫的詞,就會明白歌聲下的文字所帶給人的意義,迪倫獲獎的確足夠分量。先聽首歌,回顧一下他的獲獎歷程吧。

我的音樂絕不輕鬆。它們並不友好或者成熟、甜美。它們可不會溫柔地靠岸。我猜你可以說它不商業。不僅如此,我的風格不合規則,無法被電台簡單地分類。而這些歌曲,對我來說,比輕鬆的娛樂要重要得多。它們是我的感受器,指引我進入某種與現實不同的意識中,某個不同的境界中,某種自由的境界。

——鮑勃·迪倫

格萊美獎

12次提名只有一次未獲獎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出道至今,鮑勃·迪倫已經在流行樂壇活躍了近五十多年。1963年,鮑勃·迪倫音樂生涯中的首張專輯《Bob Dylan》拿到了當年格萊美最佳民謠錄音獎的提名,但最終並未獲獎,這是鮑勃·迪倫12次格萊美提名當中唯一沒有拿獎的一次。進入70年代,鮑勃·迪倫更多地從黑人的Blues以及Gospel音樂當中獲得靈感,創作了大量的充滿自醒意識的作品,比如《Slow Train Coming》。

Slow Train Coming 1979.08

1973年,他參與的慈善現場專輯《The Concert For Bangladesh》獲得了當年綜合類「年度最佳專輯獎」,這是他第一次拿格萊美獎,從此便一發而不可收。

1979年,迪倫依靠單曲《Gotta Serve Somebody》獲得了最佳搖滾男歌手獎,1989年,鮑勃·迪倫與他的超級樂團The Traveling Wilburys一起獲得了當年格萊美「最佳搖滾組合獎」,很難說有哪支樂隊的陣容可以比得上強大的 The Traveling Wilburys。除了鮑勃·迪倫和美國民謠巨人TheBeatles成員George Harrison以外,The Traveling Wilburys這支超級組合中還有流行巨星Roy Orbison、民謠搖滾巨匠Tom Petty以及ELO樂隊的核心人物Jeff Lynne。然而,把The TravelingWilburys稱為是一個樂隊似乎並不恰當,這幾位大腕只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可以隨時聚在一起唱歌而已。

1991年,鮑勃·迪倫獲得格萊美終身成就獎,被評為搖滾影響最大的作曲家和標誌性人物。之後他和他的專輯分別獲得格萊美最佳搖滾男歌手、最佳傳統民謠、最佳當代民謠專輯,他的《被遺忘的時光》拿下格萊美獎年度專輯。鮑勃·迪倫最後一次染指格萊美是2006年,在這一屆的格萊美獎中,他獲得了「最佳當代民謠/美國專輯」(《Modern Times》)和「最佳搖滾歌手」兩個獎項。

早在1973年,格萊美獎就設立了一個特別獎項——格萊美名人堂,是為表彰「那些高質量或者具有歷史意義的作品」。入圍格萊美名人堂的門檻很高,首先要求作品必須發行已滿25年以上。

從1994年至2006年,鮑勃·迪倫一共有三張專輯和三首單曲入圍格萊美名人堂,三張專輯分別是1966年的《Blonde on Blonde》、1965年的《Highway 61 Revisited》和《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而三首獲獎單曲分別是《Blowin" In The Wind》《Like A Rolling Stone》和《Mr.Tambourine Man》。

奧斯卡與金球獎

Things Have Changed

2000年,派拉蒙出品了喜劇電影《奇蹟小子》(Wonder Boys),由邁克爾·道格拉斯主演。道格拉斯飾演的曾為小說家的中年文學教授,在寫過一部獲獎小說之後的7年里,再無作品發表,生活也在一夜間變得灰暗。幾經轉折,他才發現生命中的真愛,而生活的難題也迎刃而解。

《奇蹟小子》海報

這部當年被譽為「票房炸彈」的暢銷片獲得了2000年奧斯卡最佳劇本改編和最佳電影剪輯的提名,正式獲獎的則是奧斯卡最佳電影原創歌曲——由鮑勃·迪倫親自製作並演唱的《Things Have Changed》。2001年,迪倫同樣憑藉這首單曲拿到了金球獎的「最佳原創歌曲獎」。《Things Have Changed》雖然曲調歡快,但歌詞卻略帶悲傷。如同迪倫的其他作品,讀他的歌詞,就像在讀一首詩:I』m looking up into the sapphire-tinted skies / I』m well dressed, waiting on the last train.(仰頭看看藍色天空,我一身光鮮,等著最後一趟列車。)

其實,這不是鮑勃·迪倫第一次參與電影製作。在IMDB上,他為影視配樂的記錄就有612條,不僅如此,鮑勃·迪倫出演過7部電影,自編自導了兩部紀錄片。2005年,鮑勃·迪倫還參演了美國著名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執導的首部人物傳記長片《沒有家的方向》,本部紀錄片用長達約4個小時的時間講述了鮑勃·迪倫這位美國民謠大師從1961年到1966年間的傳奇歷程。

普利策獎

後9·11時期的音樂

2008年,鮑勃·迪倫因「對流行音樂和美國文化的巨大影響,及作詞中透露的卓越詩性」獲得第92屆普利策特別褒揚獎。

委員會執行官西格·吉斯勒表示:「我們可沒有在某個下午隨便找找,然後就說『為什麼不把這個獎給迪倫呢?』我們要縱觀過去,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和努力,來找出誰才是最受之無愧的人。」

普利策獎是美國歷史最悠久也最有影響力的文學藝術類大獎,一直以來,普利策獎都傾向於古典音樂,搖滾樂一直無法登堂入室。因此,鮑勃·迪倫的獲獎打破了普利策保守的厚牆。對此,有報紙宣稱:「作為第一位得到普利策獎的搖滾樂手,他讓音樂載入史冊。」

就在獲獎前的最近幾年,有關他的書和自傳體電影一直都是公眾關注的焦點,在人們心中,鮑勃·迪倫已經功成名就,依照他的資歷與地位,完全不需要再通過出唱片來證明自己。然而迪倫並沒有休息,2006年,他推出了專輯《摩登時代》,表達了自己對恐怖主義陰霾籠罩下的世界形勢的態度,專輯最後一首近9分鐘的歌曲《Ain』t Talkin』》就是最好的證明。《摩登時代》這個名字也是從1936年卓別林的同名電影中汲取的靈感,同電影一樣,專輯中幽默與悲劇的成分相當,是迪倫眼中當時普通美國民眾生活的模樣。

這塊滾動不歇的石頭從上世紀60年代一直滾到了21世紀,美國媒體紛紛開始討論,要不要授予他一個普利策音樂獎。鮑勃·迪倫真的拿了普利策獎後,時任普利策獎行政官的西格·基塞勒也未感到驚訝,他在一次採訪中表示,普利策獎雖已經走過92個年頭,但仍煥發著青春活力,評判標準也跟隨時代的腳步不斷更新,以期讓獎項更趨多元化,原本名不見經傳或不為正統經典評論關注的候選人都將重新進入評審視野。

這樣看來,似乎是鮑勃·迪倫遇上了好時代,而《舊金山紀事報》著名音樂評論人Joshua Kosman認為:「我認為鮑勃·迪倫並不需要這個獎項,只是普利策獎需要鮑勃·迪倫。」

諾貝爾文學獎

時代變了,依然是詩人

鮑勃·迪倫原名羅伯特·艾倫·齊默爾曼,因為崇拜詩人迪倫·托馬斯,改名為羅伯特·迪倫,後來索性就叫鮑勃·迪倫,可見迪倫對於詩歌的熱愛程度。公開表彰他為重要詩人的,是20世紀頂尖文學評論家克里斯托弗·里克斯(Christopher Ricks):「迪倫的歌詞已經進入了不朽的行列,與彌爾頓、濟慈和丁尼生並列。」有人甚至推測,里克斯對他的推崇,很大程度上幫助了迪倫獲得普利策獎。

其實,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並不算意外,鮑勃·迪倫早已出版過文學作品,包括超現實主義的小說《塔蘭圖拉》,自傳《像一塊滾石:鮑勃·迪倫回憶錄》,其中自傳還被《紐約時報》評為年度十佳圖書之一。

有趣的是,在中國,迪倫最早也是以文字而不是音樂的方式出現的。在莫里斯·迪克斯坦的《伊甸園之門》一書中,有整整一章專講迪倫,看得嗷嗷待哺的中國青年干著急,聽不到歌,只能加倍把他想像成一個20世紀60年代革命尤物。直到80年代的中後期,中國人才通過英語教材有聲讀物聽到了那首被翻譯為《答案在空中飄揚》的《Blowin』 in the Wind》,迪倫在中國的最初乃至最大的貢獻,是通過這首他二十五歲之後就差不多不再唱的成名作普及了英語,並且普及了這個後來滿大街都愛用的中譯句式,比如《信仰在空中飄揚》。

中國人本就是歷史感很強烈的民族,喜歡鮑勃·迪倫的確在情理之中。鮑勃·迪倫本人一直關注現實,他每個階段的作品,都能深深反映出那個時代的面貌,比如《時代變了》,這張發行於馬丁·路德·金髮表《我有一個夢想》演講後四個月的專輯,就是那個時代最為壯闊的政治宣言之一,而專輯封面緊蹙雙眉的憤怒神情,也成為那個時代最鮮明的臉孔。

2010年2月10日,美國總統奧巴馬攜夫人米歇爾在白宮舉行了一場紀念美國人權運動的音樂會,也邀請鮑勃·迪倫來獻唱《時代變了》。不過,鮑勃·迪倫依然很特立獨行,非但不參加排練,就連音樂會當天和總統夫婦媒體拍照環節都絲毫不感興趣。

2010年2月10日,奧巴馬在白宮舉行紀念美國人權運動音樂會,鮑勃·迪倫獻唱《時代變了》

奧巴馬說兩人僅有的互動就是禮節性的握手和迪倫離開時報以的一個笑容。「如果他做些別的什麼,那他就不是鮑勃·迪倫了。」

鮑勃·迪倫應該是歷史上唯一一位同時拿過格萊美、奧斯卡、普利策、諾貝爾的人物,他對這個世界有一套獨具個性的看法,任何描述都不如他本人的文字來得帶勁:

民謠音樂界一直是我必須離開的樂園,就像亞當必須離開伊甸園。這個樂園太過美好。再過幾年,一場狗屎風暴即將湧現,很多東西要被拿來燒。胸罩、兵役卡、美國國旗,還有橋——每個人都夢想著興風作浪……前方的道路將變得危險,我不知道它通往何方,但我還是踏上這條路。眼前即將展現的是一個奇怪的世界,一個雷暴雲頂、閃電邊緣呈鋸齒狀的世界。許多人誤入歧途,從未能回歸正軌。我則勇往直前,走入這個寬廣的世界。有一件事是確定的,這個世界不但不是由上帝掌管,也不是由魔鬼掌管。——鮑勃·迪倫:《像一塊滾石》

資料來源:《南都周刊》、東方早報、馬世芳《地下鄉愁藍調》、張鐵志《時代的噪音:從迪倫到U2的抵抗之聲》等


推薦閱讀:

歷屆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3)
物理界的10大難題,解決任何一個都足以獲得諾貝爾獎!
馬爾克斯生平 諾貝爾獎「唯一沒有爭議的獲獎者」|爾克斯|獲獎者
諾貝爾頒獎典禮晚宴一瞥 [5P]

TAG:奧斯卡 | 金牌 | 普利策 | 諾貝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