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拳經考

太極拳經考

林俊岸 《太極拳經》是各太極拳流派共同尊奉的太極拳經典,也是解開太極拳源流傳承的一把鎖匙。《太極拳經》歷經數百年輾轉傳抄、師傳口授,多有缺失錯漏,其殘篇在各流派都有流傳。從各流派所傳之不同版本、來源,可分析出《太極拳經》的本來面目和流傳情況。筆者在《〈太極拳經〉之研究》一文,對《太極拳經》作了初步分析,然行文太過簡略,讀者較難理解,現從拳譜本身進行研究分析,詳細考證,探本索源,力求恢復拳經原貌。 一、張三丰、王宗岳太極拳論著的主要流傳情況 張三丰創太極丹道體系之後,其弟子對其論著、功法進行整理,編成秘籍傳世。王宗岳乃太極拳一代宗師,對祖師遺著進行整理、闡釋,留下了光輝經典《太極拳經》。下面對張三丰、王宗岳的太極拳論著的主要流傳情況作一簡要介紹。 民國十八年,姜容樵出版了《太極拳講義》,書中收錄了姜容樵所得之清乾隆時王宗岳太極拳譜。姜容樵在書中說:「拳譜為清初王宗岳所著。惟遞嬗至今,其中不無訛錯,故市井所傳之太極拳論,多有令人不解之語,余與姚君馥香得抄本於湯君士林,並得湯君詳細解說,其原文較世所傳者,多三分之一,皆太極之要訣。」又言「以上原文為王宗岳著,余與姚君馥香得乾隆時之抄本,復得光緒初年之木刻書,與近世所傳者大同小異,其理與法則一耳。」姜容樵在拳譜中注道:「胃音束列等字皆存原文」。姜容樵明知此為錯字,沒有妄改,保持拳譜原貌,難能可貴。此為太極拳譜的重要資料。 吳志青是楊式太極拳傳人楊澄甫之弟子。民國二十三年,吳志青出版了《太極正宗》,民國三十二年該書再版,並增加了初版時因紙張奇缺而沒有收入的《太極正宗銓真》。《太極正宗》收錄了王宗岳太極拳譜,該譜與姜容樵《太極拳講義》所錄大體相同。吳志青沒有說明該拳譜的來歷,可能是傳自師門,也可能得自他處。 民國二十四年,趙堡太極拳傳人杜元化出版了《太極拳正宗》第一冊,此為趙堡太極的第一次公開出版,書中收錄了陳清平所傳之《太極拳總訣》。1997年,陝西銅川王震川先生將其祖上遺物《太極秘術》手抄本寄給《武當》雜誌社,後經譚大江副主編整理後發表於《武當》1998年8、9期上。《太極秘術》為趙堡太極第四代傳人王柏青於清雍正初年所編,資料珍貴,真實可靠,使趙堡太極的理論體系和承傳關係得到了進一步的充實和完善。其內容有:《太極秘術》序(劉鳳梧重新抄錄其先祖劉山手錄太極秘書時所作的序言)、《太極秘術》原序、殘訣(勢處,身便散亂……勿令絲毫間斷耳)、太極拳道(邢喜懷著)、太極拳說(邢喜懷著)、太極拳秘傳(張楚臣著)、太極丹功義詮(王柏青著)、太極丹功要術(王柏青著)。趙堡太極所傳拳譜較為完整,有《王宗岳太極拳經》、《張三丰太極拳論》、《太極拳歌訣六首》、《十三勢歌》,有相傳王宗岳著的《十三勢行功歌解》、《打手歌》,相傳張三丰著的《行功十要》、《行功十忌》、《行功十八傷》,蔣發所傳《太極拳功》,張彥所傳《論太極拳道》,以及其他拳論。 楊祿禪初受學於陳家溝陳長興。後又得道門高人傳授,繼承多家拳藝。太極拳在社會廣泛流傳,最初得功於楊氏三代。楊祿禪所傳拳譜非常豐富,可能得自陳長興及道門高人處。所傳張三丰、王宗岳拳譜有《張三丰太極拳論》、《王宗岳太極拳論》,相傳王宗岳所著之《十三勢歌》、《十三勢行功心解》、《打手歌》等。尚有張三丰弟子所編的另一部太極拳秘籍《太極法說》,吳式太極拳傳人吳公藻在香港出版之《吳家太極拳》(1935年出版之《太極拳講義》的再版,增附手抄秘本《太極法說》)中將其手抄秘籍公開,並在題記中說:「此書乃先祖吳全佑府君拜門後由班候老師所授,是於端芳王府內抄本,在我家已一百多年,公藻在童年時即保存至今。吳公藻識。」北京圖書館典藏抄本《太極拳宗譜張三丰先師十三勢法說》,比手抄秘本《太極法說》多出《張三丰先師本傳》一篇,本傳云:「其(張三丰)所傳張松溪、張翠山之拳,為十三式,亦太極拳之別名也」(李兆生《中國太極拳統真大典卷一》第67、68頁收錄有該傳記)。楊澄甫《太極拳使用法》已收錄有《太極法說》其中16篇;1993年,楊振基在《楊澄甫式太極拳》公布了其家傳手抄本影印件(手抄本沒有題寫書名,楊振基稱之為《手抄本太極拳老拳譜32解》,內容與吳公藻《吳家太極拳太極法說》相同)。楊班侯所傳《太極拳九要訣》,內容精闢,為太極拳重要拳論。吳志青《太極正宗銓真》收錄得自同宗吳孟俠之《十三字行功法》,以及《八字訣》、《虛實行功法》,此三訣皆為《太極拳九要訣》之內容。1958年,吳孟俠、吳兆峰所著《太極拳九訣八十一式註解》公布了九訣內容。後吳孟俠弟子喻承鏞摒棄陳規,又公布了《亂環訣》之《三環九轉訣》和《五字訣》之《輕重分勝負五字訣》。楊式太極所傳尚有《太極十三丹功法歌訣》、《太極散手三十式歌訣》等其它拳論。 武禹襄曾向楊祿禪學太極拳,又赴趙堡向陳清平處學習太極拳。因武禹襄通過其兄舞陽縣令幫陳清平解除冤獄,故陳清平感其恩,悉心傳授。武禹襄晝夜研習,盡窺精髓,「更將陳師所贈的王宗岳《太極拳論》、《太極拳勢概要圖》、《拳論》一併繪摹而歸。」(武式太極拳傳人薛乃印《武式太極拳見聞淺錄》)因陳清平私傳拳譜,為免受村人責難,要求武禹襄對外稱拳譜得自舞陽鹽店。武式所傳拳譜,因某些「考據家」的考證,將張三丰、王宗岳所傳的拳論歌訣,說成是武禹襄、李亦畲所著,造成了太極拳研究之混亂。武氏所傳張三丰、王宗岳拳譜與楊氏所傳版本不盡相同,來自不同來源,並非是楊氏拳譜來自武禹襄。武禹襄所得王宗岳拳譜較楊氏所得完整。而楊氏王宗岳太極拳譜可能得自陳長興處,陳長興之太極拳與趙堡大有淵源。因而兩家所得拳譜從源頭可能相同,但經上百年傳抄,文字已略有差異矣。 武當先天太極拳乃太極拳丹道之嫡傳,承張三丰宗脈,武當正宗。先天太極拳傳人李兆生在《中國循經太極拳二十四式》與《中國循經太極拳二十四式教程》公布了宗門所傳之張三丰《太極拳論》、王宗岳《太極拳經》。考各流派所傳拳譜,先天太極拳所傳《太極拳經》內容最為完整,有不少內容為其他流派所無,文字錯漏較少,可作校輯拳經之底本。當年王宗岳編注完拳經後,還藝於師門,或交其師雲遊道人審閱,或與同門交流,都屬常理。因此,一直以來《太極拳經》在道門之內也有流傳。 民國初年,道教研究學者蕭天石為補《道藏》之缺,足跡踏遍名山洞府,參訪佛道名師數十輩,於武當山得武當道總徐本善珍藏之《張三丰太極煉丹秘訣》。20世紀70年代台灣自由出版社出版了《道藏精華》,全套17集,其中第二集就收錄了《張三丰太極煉丹秘訣》。在《張三丰太極煉丹秘訣》收錄有:運用周身經脈訣、打坐淺訓、打坐歌、積氣沖關說、太極拳論、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太極行功說、太極行功歌、太極拳歌、太極拳十三勢行功心解、行功十要、行功十忌、行功十八傷、太極拳七十二路圖譜以及太極修道等豐富內容,組成了比較完整的太極煉丹體系。 張祖意合太極拳傳自張三丰——邱元靖一脈,傳承關係清楚,為武當太極門一系,在道內古稱「太極全」、「太極法」,拳法只是其中一方面。張祖意合太極拳以意為主、內外兼修,有三部練法(脫胎、易筋、洗髓),五種功法(坐、卧、站、行、動)。數百年來,一直只有道內流傳,傳人極少。當代傳人張興洲為弘傳國學,公開其祖傳秘籍《太極拳道論》,譚大江整理後刊登在《武當》2003年9、10期上;2008年出版的《道門秘傳武當張祖太極拳》(張興洲傳授,楊春編著)也收錄了此秘籍。《太極拳道論》為張三丰弟子整理編輯張三丰論著、功法的另一部秘籍。 清光緒末年,吳圖南從一好友得其家藏太極拳抄本:《宋氏家傳太極功源流支派論》,民國初年曾抄送給許禹生、吳鑒泉、楊少候、劉彩臣、劉恩綬、紀子修每人一本。後吳圖南拜訪宋書銘時,知宋書銘有家傳古譜也名《太極功》,經與對照,僅標題不同,宋書銘家傳的是:《宋遠橋太極功源流支派論》,正文內容完全相同。古譜經多方鑒定,至少為清初之抄本。古譜記述了小九天、十三勢、後天法等太極拳流派之源流與拳論,非常珍貴。吳圖南弟子馬有清所著之《太極拳之研究——吳圖南太極功》,公開了《宋氏家傳太極功源流支派論》手抄本影印件。有人指責該譜為偽造,並從其字詞之用法進行考證,實乃笑談。《宋氏家傳太極功源流支派論》手抄本本身既是物證,又是書證。從手抄本的紙張、墨跡可鑒定其時代,此為考古學常識。手抄本本身是清初之古物,是為物證,其內容才是書證。該譜所錄之拳論歌訣,非常精妙,也不是想偽造就能偽造得了的。《紅樓夢》後半部缺失,「專家」們何不偽造一部達到或超過曹雪芹水平的《紅樓夢》下半部,使其完璧。明、清之書能流傳至今者,百不存一,所存者你讀了多少,讀懂多少。且不同地區、方言、不同職業所寫之文又不相同,你了解多少。之前有某專家考證老子晚於孔子,並舉孔子之時文章都為語錄體,無私人著述,《道德經》不是語錄體,還舉《道德經》所用詞句不見同時其他書籍,什麼朝代之後才有此詞句用法,言之鑿鑿。其後,楚簡《道德經》與其他古籍出土,其論證方法與論斷成為笑柄。 《武當》1998年9期、1999年11、12期刊登了山東泰安山中子提供之古本:王宗岳《太極拳秘典》。此為山中子宗門中珍藏之手抄本,拳論部分雖殘缺不全,但其拳式名稱與社會流行之太極拳大相徑庭,練法更是風格迥異,重在內煉循經。內容有:太上遺訓、點穴歌、太極拳用功秘訣(即張三丰太極拳論)、太極拳傳述(又名太極拳經)、太行拳行功解節錄(即太極拳行功心解)、太極拳十三勢歌、太極拳姿勢詳述、張三丰祖師創太極拳之解義。 張三丰、王宗岳之太極拳論著,流傳甚廣,影響深遠,不少武林名家受其影響!如清代萇乃周所著《萇氏武技書》,其拳論與太極拳理相通,有的與太極拳論相一致,如論打法:「彼不動,我不動,彼欲動,我先動」,論出手:「內固精神,外示安逸」。可見艿乃周應該得到太極拳論的某些內容。 二、太極拳論是對太極拳歌訣六首的解說,拳論與歌訣為一嚴密整體 姜容樵《太極拳講義》收錄了乾隆時太極拳手抄本,拳論就是對六首歌訣的解說,雖有錯漏,但內容相對完整。吳志青所著《太極正宗》收錄之《太極拳譜(王宗岳先生著)》,也是以拳論解說歌訣。《乾隆抄本王宗岳太極拳譜》與吳志青《太極正宗》所錄《太極拳譜》,雖大體相同,也有不少差異,可見吳志青所得拳譜與《乾隆抄本王宗岳太極拳譜》不同,來自不同版本,可相互印證。也可證姜容椎所言為實,並非唐豪之流指責姜容樵造假。《乾隆抄本王宗岳太極拳譜》、《太極正宗王宗岳太極拳譜》資料珍貴,研究太極拳譜不可不論,其文見下表,並將其文之異同,一一標明,以便讀者一目了然。 乾隆抄本王宗岳太極拳譜 太極正宗王宗岳太極拳譜 歌訣一 順項貫頂兩膀松,束烈下氣把襠撐。 胃音開勁兩捶爭,五趾抓地上彎弓。 虛靈頂勁,氣沉丹田,提頂調襠,心中力量。兩背松,然後窒。開合按勢懷中抱,七星勢視如車輪,柔而不剛。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而己意已動。由腳而腿,由腿而身,練如一氣。如轉鶻之鳥,如貓擒鼠。發動如弓發矢,正其四體,步履要輕隨,步步要滑齊。 歌訣一: 順項貫頂兩膀松,束烈下氣把襠撐。 胃音開勁兩捶爭,五趾抓地上彎弓。 虛靈頂勁,氣沉丹田,提頂調襠,心中力量。兩背松,然後窒。開合按勢懷中抱,七星視如車輪,柔而不剛。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而己意已動。由腳而腿,由腿而身,如練一氣。如轉鶻之鳥,如貓擒鼠。發動如弓發矢,正其四體,步履要輕隨,步步要滑齊。 歌訣二 舉動輕靈神內斂,莫教斷續一氣研。 左宜右有虛實處,意上寓下後天還。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 虛實要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在心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譬之將植物掀起,而加以挫折之力,其根自斷,損壞之速乃無疑。 歌訣二: 舉動輕靈神內斂,莫教斷續一氣研。 左宜右有虛實處,意上寓下後天還。 一舉一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中求之。 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譬之將植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損壞之速乃無疑。 虛實要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 歌訣三: 拿住丹田煉內功,哼哈二氣妙無窮。 動分靜合屈伸就,緩應急隨理貫通。 拿住丹田之氣,煉住元形,能打哼哈二氣。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屈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人背我順謂之黏。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與性惟一貫。由著熟而漸至懂勁,由懂勁而階級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歌訣三: 拿住丹田練內功,哼哈二氣妙無窮。 動分靜合屈伸就,緩應急隨理貫通。 拿住丹田之氣,練住元形,能打哼哈二氣。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屈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人背我順謂之黏。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與性惟一貫。由著熟而漸至懂勁,而階級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歌訣四: 忽隱忽現進則長,一羽不加至道藏。 手慢手快皆非似,四兩撥千運化良。 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實則左虛,右重則右輕。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能知我,我獨知人。雄豪所向無敵,蓋皆由階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強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枰准,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自為人所制者,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 此論句句切要,並無一字陪襯。非有夙慧之人,未能悟也。先賢不肯忘傳,非獨擇人,亦恐枉費工夫耳。 歌訣四: 忽隱忽現進則長,一羽不加至道藏。 手慢手快皆非似,四兩撥千運化良。 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實則右虛,右重則左輕。仰之彌高,俯之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能知我,我獨知人。雄豪所向無敵,蓋皆由階而及也。 歌訣五: 掤捋擠按四方正,采挒肘靠斜角成。 乾坤震兌乃八卦,進退顧盼定五行。 長拳者,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也。 歌訣五: 掤捋擠按四方正,采挒肘靠斜角成。 乾坤震兌乃八卦,進退顧盼定五行。 長拳者,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也。 十三勢 十三勢者,掤捋擠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勢。掤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方也。進退顧盼定,即水火金木土也。 以上系三豐祖師所著,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 十三勢歌訣六: 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 變轉虛實須留意,氣偏身軀不少滯。 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 勢勢揆心須用意,得來不覺費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凈氣騰然; 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 入門引路須口授,工夫無息法自休。 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 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卅字,字字真切義無遺;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工夫貽嘆息。 氣貼背後,斂入脊骨。靜動全身,意在蓄神,不在聚氣,在氣則滯。內三合與外三合。 歌訣六: 十三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 變轉虛實須留意,氣偏身軀不少滯。 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 勢勢揆心須用意,得來不覺費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凈氣騰然; 尾閭中正氣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推求,伸屈開合聽自由; 入門引路須口授,工夫無息法自休。 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 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卅字,字字真切意無遺; 若不在此中推求去,枉費工夫貽嘆息。 氣貼背後,斂入脊髓。靜動全身,意在蓄神,不在聚氣,在氣則滯。內三合與外三合。 二十字訣 披閃擔搓歉,黏隨拘拿扳,軟掤摟催掩,撮墜續擠攤。 骨節相對,開勁攀梢,為陽合,披坑窖相照,分陰陽之義,開合引進落空,分寬窄老嫩,入筍不入筍,有擎靈之意。 斤對斤,兩對兩,不丟不頂,五指緊聚。六節表正,七節要合,八節要扣,九節要長,十節要活,十一節要靜,十二節抓地。 三尖相照,上照鼻尖,中照手尖,下照足尖。能顧元氣,不跑不滯,妙令其熟,牢牢心記。 能以手望槍,不動如山,動如雷霆。數十年工夫,皆言無敵,果然信乎。高打高顧,低打低應,進打進乘,退打退跟,緊緊相隨,升降未定,沾黏不脫,拳打立根。 二十字訣 按閃擔搓歉,黏隨拘拏扳,軟掤摟催掩,撮墜續擠攤。 骨節自對開勁攀梢為陽,合披坑窖相照,分陰陽之意,開合引進落空,分寬老嫩,入筍不入筍,有擎靈之意。 斤對斤,兩對兩,不丟不頂,五指緊聚。六節表正,七節要合,八節要扣,九節要長,十節要活,十一節要靜,十二節抓地。 三尖相照,上照鼻尖,中照手尖,下照足尖。能顧元氣,不跑不滯,妙令其熟,牢牢心記。 能以手望槍,不動如山,動如雷霆。數十年工夫,皆言無敵,果然信乎。高打高顧,低打低應,進打進乘,退打退跟,緊緊相隨,升降未定,沾黏不脫,拳打立根。 十三勢行功心解 以心行氣,務使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精神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頭頂懸也;意氣換得靈,乃有圓活之妙,所謂變轉虛實也。發勁須沉著松凈,專主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撐支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如百鍊鋼,何堅不摧。形如摶兔之鵠,神如捕鼠之貓。靜如山嶽,動若江河。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斷而復連。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 十三勢行功心解(吳志青所錄心解排在歌訣七之後,即拳論之最後) 以心行氣,務使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從心。精神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頭頂懸也;氣換得靈,乃有圓活之妙,所謂變轉虛實。發勁須沉著松凈,專主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撐支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如百鍊鋼,何堅不摧。形如摶兔之鵠,神如捕鼠之貓。靜如山嶽,動若江河。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斷而復連。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 歌訣七 極柔即剛極虛靈,運若抽絲處處明。 開展緊湊乃縝密,待機而動如貓行。 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能呼吸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 又曰:先在心,後在身。腹松凈,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似車軸。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藕斷絲也連。 歌訣七 極柔即剛極虛靈,運若抽絲處處明。 開展緊湊乃縝密,待機而動如貓行。 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能呼吸,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先求開展,後求緊湊於縝密。 又曰:先在心,後在身。腹松凈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動如抽絲。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如車軸。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藕斷絲也連。 民國二十四年,趙堡太極拳傳人杜元化(字育萬)出版了《太極拳正宗》,該書收錄了陳清平所傳之太極拳總論,總論是逐句以拳論解說歌訣。杜育萬在修訂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時,將該總歌增補入《陳氏太極拳圖說》,篇名為「杜育萬述蔣發受山西師傅歌訣」。原文如下: 杜育萬述蔣發受山西師傅歌訣 筋骨要松,皮毛要攻。節節貫串,虛靈在中。 舉動輕靈神內斂 舉步周身要輕靈,猶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 莫教斷續一氣研 勿使有凸凹處,勿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在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其病必於腰腿間求之。 左右宜有虛實處 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上下、前後、左右皆然。 意上寓下後天還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必其壞之速而無疑。總之周身節節貫串,勿令絲毫間斷耳。 以上資料來源自不同流派,不同版本,且能相互印證,可見《太極拳經》的原貌是以拳論解說太極拳歌訣六首。從拳論的內容,行文語氣也可以看出拳論是對歌訣的解說,拳論「察『四兩撥千斤』」之句更是明證。而且校輯整理後拳論上下文連貫(見下文),內容有序嚴密,為一完整的整體,只要有一定文化素質的讀者應該都能看出來。 拳論的不同篇節在各太極拳流派的名稱略有不同,「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勿令絲毫間斷耳」這段拳論,各流派大多署名為《張三丰太極拳論》,「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這段拳論,各流派稱其為《王宗岳太極拳經(論)》,文字大體相同,略有小異。歌訣的順序也有錯誤,我從其歌訣所述從淺到深對歌訣順序作了調整,見下文。從拳論的流傳情況看,我推測,拳論應有三種抄寫方式,一是以一段拳論解說一首歌訣,《乾隆抄本王宗岳太極拳譜》、《太極正宗王宗岳太極拳譜》便是此例;二是以一段拳論解說一句歌訣,杜元化《太極拳正宗太極拳總論》便是此例;三是先列出六首歌訣,再以整篇拳論解說歌訣,由於整篇拳論篇幅較長,分幾次傳授、抄寫,久之,不同篇節便成為獨立的一篇,並把篇名搞混了,《張三丰太極拳論》、《王宗岳太極拳經》便是此例。因拳論只是《太極拳經》的第一部分,我推測整篇拳論的名字就叫《太極拳論》,在傳抄過程中,把一部分篇節的名稱寫成《太極拳經》。 究竟是哪一段拳論解說歌訣「極柔即剛極虛靈,運若抽絲處處明。開展緊湊乃縝密,待機而動如貓行」呢?《乾隆抄本王宗岳太極拳譜》、《太極正宗王宗岳太極拳譜》都以拳論「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藕斷絲也連」解說歌訣。從文義來看,沒有錯。我反覆比較,綜合分析,發現有一矛盾所在。該段拳論還抄在《十三勢行功心解》之中,原以為是誤抄所致,但《先天太極拳太極拳經》中王宗岳之《十三勢行功心解註解》(對第一篇心解的註解),有對「極柔軟,然後極剛堅……氣如車輪,腰似車軸」的註解(見下文所錄)。如該段拳論是解說「極柔即剛極虛靈」歌訣的話,王宗岳就不會在《十三勢行功心解註解》中進行註解。因此該段拳論應屬於《十三勢行功心解》。那麼是哪一段拳論解說該首歌訣呢?經綜合分析研究,我認為原抄在《先天太極拳太極拳經》第二篇《十三勢行功心解》之「身雖動,心貴靜。氣須斂,神宜舒……是亦知止能得矣」是為解說歌訣「極柔即剛極虛靈,運若抽絲處處明。開展緊湊乃縝密,待機而動如貓行」。從文意和行文結構上看,以該段拳論解說該首歌訣更為合適,且與其上下文也連貫、吻合。且解說歌訣「舉動輕靈神內斂,莫教斷續一氣研。左右宜有虛實處,意上寓下後天還」之拳論也誤抄在第二篇《十三勢行功心解》之中。第二篇《十三勢行功心解》是解釋哪一句心解對應哪一句十三勢行功歌訣,文中後面又出現了「又曰:身雖動,心貴靜……是亦知止能得矣」和「又曰:每一動,惟手先著力……勿令絲毫間斷耳」兩段較長拳論,其格式與該篇上部分完全不同,尤顯突兀。原來這兩段拳論都是對歌訣六首其中二首的解說,後在口傳心授,分段傳抄中將其誤抄至《十三勢行功心解》之中。上百年來,大家對此雖有疑慮,但無深究,現終復其原貌,也可明拳經之流傳。在此也糾正我在《〈太極拳經〉之研究》一文對此問題之誤。 《宋氏家傳太極功源流支派論》(簡稱《宋譜》)錄有張三丰傳給弟子張翠山十三式的名目和拳論,其拳論為:「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學者不可不詳辨焉」、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勿令絲毫間斷耳」和十三式行功心法、十三勢歌、打手歌。其文雖也有錯漏,但在某些地方也可糾正其他版本之誤,如「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一句,各版本用字雖略有不同,但總感覺不太順,但《宋譜》該句為「左重則右必輕,右重則左必輕」,更合文意,言其不可犯「雙重」之病。 現參考各流派所傳拳論,各種版本,整理後之《太極拳經》第一部分如下,文字以先天太極拳所傳拳論為底本,有缺漏者、明顯錯誤者,參考其他版本: 太極拳論 歌訣一: 掤捋擠按四方正,采挒肘靠斜角成。 乾坤震兌乃八卦,進退顧盼定五行。 太極拳,一名長拳,又名十三勢。長拳者,如長江大河(「大河」在《先天太極拳太極拳經》為「大海」),滔滔不絕也。十三勢者,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一著一勢,均不外乎陰陽,故又名太極拳。(先天太極拳、武式太極拳所傳拳譜該段拳論稱為「太極拳釋名」) 歌訣二: 順項貫頂兩膀松,束烈下氣把襠撐。 胃音開勁兩捶爭,五趾抓地上彎弓。 虛靈頂勁,氣沉丹田。提頂吊襠,心中力量。兩膀松,然後空。開合按勢懷中抱,七星勢視如車輪,柔而不剛。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而己意先動。由腳而腿,由腿而身,如練一氣。如轉鶻之鳥,如貓擒鼠。發勁如弓發矢,正其四體,步履要輕隨,步步要滑齊。 歌訣三: 舉動輕靈神內斂,莫教斷續一氣研。 左右宜有虛實處,意上寓下後天還。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該句先天太極拳所傳拳譜《張三丰太極拳論》為:「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力。」在《太極拳經》又將該段拳論誤抄至《十三勢行功心解》,在心解該句為:「每一動,惟手先著力,隨即鬆開,猶須貫串一氣,不外起承轉合,始而意動,既而勁動,轉接要一線串成。」)氣宜鼓盪,神宜內斂,毋使有凹凸處,毋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穿,勿令絲毫間斷耳。 歌訣四: 極柔即剛極虛靈,運若抽絲處處明。 開展緊湊乃縝密,待機而動如貓行。 身雖動,心貴靜。氣須斂,神宜舒,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後在身,在身則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謂一氣呵成,捨己從人,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也。須知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視動猶靜,視靜猶動,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須要從人,不要由己;從人則活,由己則滯。尚氣者無力,養氣者純剛。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以己依人,務要知己,乃能隨轉隨接;以己粘人,必須知人,乃能不後不先。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粘依能跟得靈,方見落空之妙。往複須分陰陽,進退須有轉合。機由己發,力從人借。發勁須上下相隨,乃一往無敵;立身須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撐。靜如山嶽,動若江河,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如百鍊鋼,何堅不摧。形如搏兔之鵲,神似捕鼠之貓,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收即是放,連而不斷。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能粘依,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漸至物來順應,是亦知止能得矣。 歌訣五: 拿住丹田練內勁,哼哈二氣妙無窮。 動分靜合屈伸就,緩應急隨理貫通。 拿住丹田之氣,練住元形,能打哼哈二氣。氣貼背後,斂入脊骨。靜動全身,意在蓄神,不在聚氣。在氣則滯。內三合,外三合。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人背我順謂之粘,動急則急應謂之連,動緩則緩隨謂之隨(「謂之連」、「 謂之隨」據《宋譜》所加)。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歌訣六: 忽隱忽現進則長,一羽不加至道藏。 手慢手快皆非似,四兩撥千運化良。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右必輕,右重則左必輕(據《宋譜》改)。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力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所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楊式、趙堡等各式太極拳譜,有「原注云:此系張三丰祖師遺論,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之語。此為三豐祖師向社會廣傳太極拳之初衷。) 此論句句切要,並無一字陪襯。非有夙慧之人,未能悟也。先師不肯妄傳,非獨擇人,亦恐枉費工夫耳。(此為王宗岳整理拳論時對拳論的評語。) 三、太極拳論是張三丰所著,歌訣六首是張三丰之前的先賢之作 先天太極拳、楊式、武式、趙堡等流派所傳都有《張三丰太極拳論》一篇,此篇也收錄在《張三丰太極煉丹秘訣》,且各流派所傳拳論大都有「此系張三丰祖師遺論,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之語,可證該篇拳論確為張三丰所著。而據上文所證,此拳論也是解說歌訣的一部分,由此可推,整篇拳論應是張三丰所著。各流派所傳,有署名為《王宗岳太極拳經(論)》的拳論一篇,《楊式太極王宗岳太極拳論》(陳微明本)在拳論之中有:「此論句句切要,並無一字敷衍陪襯。非有夙慧,不能悟也。先師不肯妄傳,非獨擇人,亦恐枉費工夫耳。」《乾隆抄本王宗岳太極拳譜》在拳論之中也有此句,文字略有不同。這是王宗岳編注拳經時的說明,言明此論傳自先師張三丰,為張三丰所著,自己只是編輯整理。《王宗岳太極拳經(論)》也是拳論解說拳經的一部分,由此也可證整篇拳論是張三丰所著。據張祖意合太極拳傳人張興洲所言:「據我師傅王劍鵬講,王宗岳是張三丰第二代弟子云游道人劉古泉的傳人。……(劉古泉)就傳授他(王宗岳)太極拳功,每三五日見一面,除指點練功外,還將祖師張三丰的太極拳論和功法、拳訣傳給了王,王加以記錄和整理。」(張興洲、李仲良、趙峰《太極圖與張祖意合太極拳》)此又是拳論是張三丰所著的一大明證。《宋氏家傳太極功源流支派論》錄有張三丰傳給弟子張翠山太極拳十三式的名目和拳論,也是拳論為張三丰所著的另一佐證。而且,自張翠山之時拳論可能就有多種抄寫方式了。 拳論既是張三丰對歌訣的解說,從其行文語氣可以辨識出拳論不是對自己著作的解說,而是對前輩先賢著作的解說,所以說歌訣是張三丰之前的先賢所作。具體何人所作,尚無明確證據。張三丰在《太極法說張三丰承留》中云:「授之至予來,字著宣平許。」自承其太極拳來源自唐許宣平。當然不是許宣平直接傳授給張三丰,是說張三丰繼承了許宣平一脈所傳之太極拳。張三丰是火龍真人的弟子,火龍真人是陳摶老祖的弟子,相傳陳摶老祖所傳有六合八法拳(太極拳一種)。有可能歌訣是陳摶傳火龍真人,再傳張三丰;也可能歌訣源自許宣平。當然,這只是我的推測。從張三丰太極拳論可知,其時,練太極拳之人已有不少,且有不少流派,但不少人練拳時多有「雙重」之病,「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所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此也可旁證《宋氏家傳太極功源流支派論》中所言張三丰之時有先天拳、三世七、後天拳、小九天法等太極拳流派基本屬實。 四、《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是張三丰所著,是從修道的高度闡述太極拳之理 《張三丰太極練丹秘訣》之中收錄有《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此是張三丰從「學太極拳為入道之基」的高度對太極拳作進一步的闡述,立論高,理法明。不少太極拳流派都無此論。於是一些持「不同我見者即為偽」 的所謂學者指責該論是偽造,說該論《張三丰太極煉丹秘訣》之外未見,肯定是偽造。但這些學者平時讀書不廣,且有「未讀之書即不存在」之主見,不愧「專家」稱號。吳圖南在《國術概論太極拳之原理》中收錄有《太極拳斂聚神氣論》一文,與《張三丰太極煉丹秘訣》所錄大同小異,缺少「太極拳總勢十有三……為入道之基」一段。吳圖南先生在書中沒有註明該論之來源,但可見該論早在社會有流傳。該論之前因沒有與太極煉丹的內容放在一起,大家都沒注意,也沒評論,待見到《張三丰太極煉丹秘訣》之後才議論紛紛。《先天太極拳太極拳經》也收錄有《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與《張三丰太極煉丹秘訣》所錄除個別字詞不同外,其他全部相同。張三丰弟子編輯張三丰拳論、功法的另一部秘籍《太極拳道論》之《太極道論》篇,中間一段為:「太極之先,本為無極鴻蒙一氣……其位即定。氤氳化生。」與《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上半部分相同。據《張三丰太極練丹秘訣》、《太極拳道論》,可證《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為張三丰所著,王宗岳將其編在《太極拳經》之中。 該論全文如下: 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 太極之先,本為無極鴻蒙一氣,混然不分,故無極為太極之母,即萬物先天之機也。二儀分,天地判,始成太極。二氣為陰陽,陰靜陽動,陰息陽生。天地分清濁,清浮濁沉,清高濁卑。陰陽相交,清濁相媾,氤氳化生,始育成物。人之生世,本有一無極,先天之機是也。迨入後天,即成太極,故萬物莫不有無極,亦莫不有太極也。人之作用,有動必靜,靜極必動,動靜相因,而陰陽分,渾然一太極也。人之生機,全恃神氣。氣清上浮,無異上天。神凝內斂,無異下地。神氣相交,亦宛然一太極也。故傳我太極拳法,即須先明太極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太極拳者,其靜如動,其動如靜。動靜循環,相連不斷,則二儀即交,而太極之象成。內斂其神,外聚其氣,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氣亦到。意者,神之使也。神氣即媾,而太極之位定。其象即成,其位即定。氤氳化生,而演為七十二之數。太極拳總勢十有三。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步退步右顧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其虛靈、含撥、松腰、定虛實、沉墜、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相連不斷、動中求靜,此太極拳之十要。學者之不二法門也。學太極拳為入道之基。入道以養心定性,聚氣斂神為主。故習此拳,亦須如此。若心不能安,性即擾之。氣不外聚,神必亂之。心性不相接,神氣不相交,則全身之四體百脈,莫不盡死。雖依勢作用,法無效也。欲求安心定性,斂神聚氣,則打坐之舉不可缺,而行功之法不可廢矣。學者須於動靜之中尋太極之益,於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後混七二之數,渾然成無極。心性神氣,相隨作用,則心安性定。神斂氣聚,一身中之太極成,陰陽交,動靜合,全身之四體百脈,周流通暢,不黏不滯,斯可以傳吾法矣。 五、太極行功說、行功歌、十要、十忌、十八傷是張三丰所著,與練拳相輔相成,煉養結合 《先天太極拳太極拳經》收錄有《太極行功說》、《太極行功歌》、《行功十要》、《行功十忌》、《行功十八傷》,對行功的具體功法和日常養生需注意的問題作了概括,為日常養氣煉體之功,「功在調和陰陽,交合神氣」,與太極拳相輔而行。《張三丰太極煉丹秘訣》也錄有《太極行功說》、《太極行功歌》、《行功十要》、《行功十忌》、《行功十八傷》等篇,趙堡太極拳有相傳為張三丰所著之《行功十要》、《行功十忌》、《行功十八傷》三篇。《太極拳道論》之《太極修道養生論解》有一段為:「豐云:太極修鍊功,功在調和陰陽……此鼻功也。」與《太極行功說》上部分相同。由此可證,《太極行功說》、《太極行功歌》、《行功十要》、《行功十忌》、《行功十八傷》是張三丰所著。張三丰在《太極行功說》中言道:「既得此行功奧竅,還須正心誠意,冥心絕欲,從頭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證悟大道,長生不老之基,即胎於此。若才得太極拳法,不知行功之奧妙,挈置不顧,此無異煉丹不採葯,採藥不煉丹,莫道不能登長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決不能成就。必須功拳並練。」可見張三丰祖師納拳于丹道,以武演道,將太極拳作為入道之基,並有一完整煉功體系,並非只是一套拳術而已。張祖意合太極拳即有十大練法(精、神、意、氣、力,筋、骨、皮、毛、肌),五大法門(卧、坐、站、行、用)。此數篇可與《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中所言「學太極拳為入道之基。入道以養心定性,聚氣斂神為主」 印證互參。也可證太極行功是張三丰所傳。趙堡太極拳有蔣發所傳《太極拳訣》一文,為太極行功之要訣,來源可能是《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和《太極行功說》。現列表將《太極拳訣》與《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太極行功說》相應文字作一簡要比較: 太極拳訣 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 太極行功說 師傳曰:太極行功法,在調陰陽。合神氣止,心於臍下,乃曰:凝神。斂神入氣穴,使陰陽交感,渾然一氣。 夫太極拳者,靜而始動,動而至靜,動靜相因,連而不斷。神形互依,意氣相聚。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 上下相隨,內外相合。虛實分明,用意不用力。乃拳功之要,學者不二法門也。 太極拳者,其靜如動,其動如靜。動靜循環,相連不斷,則二儀即交,而太極之象成。內斂其神,外聚其氣,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氣亦到。 其虛靈、含撥、松腰、定虛實、沉墜、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相連不斷、動中求靜,此太極拳之十要。學者之不二法門也。 太極行功,功在調和陰陽,交合神氣。 則神斂氣聚,其息自調。 使陰陽交感,渾然成為太極之象。 由上可見,蔣發所得太極行功之要訣,傳自張三丰一脈。 數篇拳論歌訣全文如下: 太極行功說 太極行功,功在調和陰陽,交合神氣。打坐即為第一步下手功夫。行功之先,猶應治臟,使內臟清虛,不著渣滓。則神斂氣聚,其息自調。進而吐納,使陰陽交感,渾然成為太極之象。然後再行運各處功夫。冥心兀坐,息思慮,絕情慾,保守真元,此心功也。盤膝曲股,足跟緊抵命門,以固精氣,此身功也。兩手緊掩耳門,疊指背彈耳根骨,以被動風池邪氣,此首功也。兩手擦面,待其熱,更用唾沫偏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兩手按耳輪,一上一下摩擦之,以清其火,此耳功也。緊合其睫,睛珠內轉,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大張其口,以舌攪口,以手鳴天鼓,以治其熱,此口功也。舌抵上顎,津液自生,鼓漱咽之,以潤其內,此舌功也。叩齒三十六,閉緊齒關,可集元神,此齒功也。兩手大指,擦熱揩鼻,左右三十六,以鎮其中,此鼻功也。既得此行功奧竅,還須正心誠意,冥心絕欲,從頭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證悟大道,長生不老之基,即胎於此。若才得太極拳法,不知行功之奧妙,挈置不顧,此無異煉丹不採葯,採藥不煉丹,莫道不能登長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決不能成就。必須功拳並練。蓋功屬柔而拳屬剛,拳屬動而功屬靜,剛柔互濟,動靜相因,始成為太極之象。相輔而行,方足致用,此練太極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極之妙道也。 太極行功歌 兩氣未分時,渾然一無極。 陰陽位即定,始有太極出。 人身要虛靈,行功主呼吸。 呵噓呼呬吹,加嘻成六數。 六字意如何,治臟不二訣。 治肝宜用噓,噓時睜其目。 治肺宜用呬 ,呬時手雙托。 心呵頂上叉,腎吹抱膝骨。 脾病一再呼,呼時把口嘬。 仰卧時時嘻,三焦熱退郁。 持此行內功,陰陽調胎息。 大道在正心,誠意長自樂。 即此是長生,胸有不死葯。 行功十要 面要常擦,目要常揩,耳要常彈,齒要常叩,背要常暖,胸要常護,腹要常摩,足要常搓,津要常咽,腰要常揉。 行功十忌 忌早起科頭,忌陰室納涼,忌濕地久坐,忌冷著汗衣,忌熱著晒衣,忌汗出扇風,忌燈燭照睡,忌子時房事,忌涼水著肌,忌熱火灼膚。 行功十八傷 久視傷精,久聽傷神,久卧傷氣,久坐傷脈,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暴怒傷肝,思慮傷脾,極憂傷心,過悲傷肺,至飽傷胃,多恐傷腎,多笑傷腰,多言傷液,多睡傷津,多汗傷陽,多淚傷血,多交傷髓。(先天太極拳所傳為「多生傷腰」,從他本改為「多笑傷腰」。) 六、《十三勢行功心解》是對《十三勢行功歌訣、打手歌》的解說,為張三丰所著 《先天太極拳太極拳經》有《十三勢行功歌訣(包括打手歌)》、《十三勢行功心解》兩篇,《十三勢行功心解註解》一篇。從標題與內容即可看出行功心解是對《十三勢行功歌訣》的解說。《張三丰太極煉丹秘訣》中也收錄有《太極拳歌》,即是各流派所傳之《十三勢歌、打手歌》,還附有《十三勢行功心解》一篇。《十三勢行功心解》是否為張三丰所著?尚需明確證據。《先天太極拳太極拳經》中,王宗岳在寫了《十三勢行功心解註解》、《打手歌注釋》之後說:「以上先師遺著,已將太極拳精微奧妙之處,闡發無遺,因欲求顯淺,以便後之有專斯道者,故略加註釋,以為入門之助云爾。」可見《十三勢行功心解》為張三丰所著,王宗岳為求顯淺,略加註釋。從十三勢行功心解的文意、行文習慣與太極拳論基本一致,也可旁證《十三勢行功心解》為張三丰所著。《宋氏家傳太極功源流支派論》錄有張三丰所傳之十三式行功心法、十三勢歌、打手歌。此也是《十三勢行功心解》為張三丰所著之明證。 《十三勢行功心解》從其語氣可看出不是對自己著作的解釋,而是對前輩先賢著作的註解。《十三勢歌、打手歌》可能為張三丰之前的前輩先賢所作。 《先天太極拳太極拳經》之《十三勢行功心解註解》為王宗岳對《十三勢行功心解》的註解,並無疑義。第二篇《十三勢行功心解》有部分內容是太極拳論誤抄至此(見上文)。《十三勢行功心解》各流派所傳略有不同。楊式太極拳所傳與《先天太極拳太極拳經》第一篇《十三勢行功心解》相同,武式太極拳所傳則與《先天太極拳太極拳經》兩篇《十三勢行功心解》基本相同。郝月如所藏《拳譜》(為李亦畲1881年寫贈其門生郝月如的太極拳譜,封面題作《王宗岳太極拳論》)其拳論前都有「解曰」二字,此應是「十三勢行功心解曰」之意。唐豪以郝月如所藏《拳譜》中「打手要言(將《太極拳解》、《十三勢說略》、《太極拳論要解》、《太極拳解》四篇合為一篇)」篇末有「禹襄武式並識」六個字,就斷定此四篇皆為武禹襄所著,甚為武斷,該手抄本封面已有「王宗岳太極拳論」之標題,唐豪卻視而不見。且武式太極拳其他拳譜手抄本都指明或暗示是王宗岳拳譜的一部分,可證唐豪之論錯誤。 第二篇《十三勢行功心解》是解釋那一句心解對應那一句十三勢行功歌訣。第二篇是王宗岳對第一篇心解的解釋,還是張三丰其他弟子的解釋,或是張三丰對弟子的說明,沒有其他佐證,存疑不論。 王宗岳《打手歌注釋》除了對打手歌注釋外,還對「彼不動,已不動;彼微動,已先動。勁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進行注釋,《先天太極拳太極拳經》第一篇心解無此句,楊式太極拳譜錄有此句,可能漏抄,依楊式太極拳譜補上。整理後的歌訣、心解如下: 十三勢行功歌訣、打手歌 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 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稍滯。 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 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 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 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 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 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義無遺。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功夫貽嘆息。 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 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 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連黏隨不丟頂。 十三勢行功心解 以心行氣,務使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動虛實也。發勁須沉著松靜,專註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如百鍊鋼,何堅不摧。形如搏兔之鵠,神似捕鼠之貓。靜如山嶽,動若江河。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連而不斷。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極柔軟然後極剛堅。能呼吸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 又曰:先在心,後在身。腹松凈,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若車輪,腰如車軸。 又曰:彼不動,已不動;彼微動,已先動。勁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 十三勢行功心解 (註:為區別於上篇,宜更名為《十三勢行功心解釋說》。) 以心行氣,務使沉著,乃能收斂入骨,所謂命意源頭在腰隙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換虛實須留意也。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所謂氣遍身軀不稍滯也。發勁須沉著松靜,專註一方,所謂靜中觸動,動中猶靜也。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所謂因敵變化示神奇也。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所謂勢勢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間也。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腹內松凈氣騰然也。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謂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也。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所謂屈伸開合聽自由也。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腰為驅使,所謂意氣君來骨肉臣也。 十三勢行功心解註解 以心行氣,務使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 心為身之樞紐,意為心之表形,氣即心意發動之原料;故機樞一動,全部運行,所以心意之所至,氣亦心隨之而至,惟意至然後可以行氣;意要沉著,其氣方能收斂入骨;用功久純,自可以氣運身;但氣之所到,不可使有阻滯,悟乎此,由往來變動,無不從心矣。 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妙,所謂變動虛實也。 太極拳最重精神,故貫神於頂,氣乃下沉于丹田,精神由此煥發,動作從心,自無遲滯之虞矣。與敵相黏,尤貴隨機換意,不用拙力,乃得靈通,如是,則虛實變換,無不如意,所以有圓活之妙也。 發勁須沉著松靜,專註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 此言發勁時,心意手足,均須沉著;因無雜念則意凈,無拙力則體松,而精神貫注,無論敵方如何襲擊,皆能隨意應付。頂頭懸則身中正;氣下沉則體安舒,故一片穩定,自可支撐八面。八面者,即「四正」「四隅」也。 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如百鍊鋼,何堅不摧。 四肢百體,雖至細微處,若意有所注,氣無不到,有似珠之圓滑,故力無不化。太極之運動,在表面觀,似不著力,但勁自內發,最無窮盡,如百鍊之鋼,無堅不摧。 形如搏兔之鵠,神似捕鼠之貓。靜如山嶽;動若江河。 動作變換之形狀,如凌空搏兔之鵠,盤旋莫定;凝神蓄勢而待發,似伏地捕鼠之貓,相機便至。不動如山嶽,喻其穩實不浮也;動若江河,喻其氣動不斷也。 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力由脊發,步隨身換。 張弓如望(十五日)月,此言蓄勁之滿;放箭若流星,是謂發勁之速。以柔化人之剛日曲,敵剛既化,我心乘機往攻,勁發而得直矣。沉肩貫氣,力由脊發,而及指端;步法則隨身轉動,變換不定。 收即是放,連而不斷。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 收即黏化,放為擊敵。故能化人者,方能擊人。惟擊人之時,其勁似斷,但其意能復黏。摺疊者,即內外變化之作用也。其往來之摺疊,虛實不定,而有變化;步法須要變換,進退方得如意。 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能呼吸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 太極拳以柔為剛,演習之時,極柔緩者,其勁愈長,其氣至剛,故天下之至柔者,能至剛也。呼吸即氣之出納。善養氣者,必能直引而歸於丹田,然後周於全體,意到氣到,四肢靈活,而無神態獃滯之弊,所謂浩氣常存,用之則行也。遇敵時,曲蓄其勁以待發,不發則已,一發而莫之能御也。 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 心為主帥,用以發號施令也;氣為旗官,用以傳達命令也;四肢之運用,以腰為中軍,乃纛之所在,用以監督左右前後而攻敵也。凡練架子及推手,均要開展得法,各部動作,始能接應如意。所謂求緊湊者,即由大圈以歸小圈,無圈則是藏於密也,惟功夫精純者,乃可以言此,即能「收、放」之意而已。 又云:先在心,後在身。腹松凈,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太極拳以心意為機樞,以身體為機件,故先心意而後身體。腹任自然則松,無雜念則凈,其氣自能收斂入骨,故神安體靜,應變整暇而不慌亂。表裡聯成一氣,所以有動則俱動,靜則俱靜之功效也。 牽動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 與人較技時,因往來角逐之牽動,易犯躔輕氣浮之病,故須沉氣貼背,斂於脊骨,則力由脊骨趨出,運行於各部,神固體逸,自能示人以鎮靜。步法取獵行之聯絡姿勢;運動若抽絲之貫串不斷。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若車輪,腰如車軸。 太極拳專尚精神,不尚氣力,彼尚氣力者,必為濁氣與拙力而已。故善養氣者,當以腰為發勁之中樞,氣為輪,若軸之貫輪旋轉,運輸以及全身,而無絲毫之阻滯。 七、《打手歌注釋》是王宗岳對《打手歌》的注釋,《擎引松放四字》、《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是王宗岳推手、技擊的秘訣 《先天太極拳太極拳經》錄有《打手歌注釋》、《擎引松放四字》、《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打手歌注釋》未見他本有錄,從其標題和內容可知《打手歌注釋》是王宗岳對《打手歌》的注釋,結尾有王宗岳編輯太極拳經的說明:「以上先師遺著,已將太極拳精微奧妙之處,闡發無遺,因欲求顯淺,以便後之有專斯道者,故略加註釋,以為入門之助云爾。」《擎引松放四字》、《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應是王宗岳推手、技擊的秘訣。《擎引松放四字》、《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武式太極拳、趙堡太極拳也有所傳,個別字詞有異。如先天太極拳所傳:「擎開彼勁借彼力」,武式太極拳所傳為:「擎起彼身借彼力」。武式太極拳傳人李亦畲在《太極拳小序》言道:「竊意其中,更有精巧,茲僅以所得筆之於後,名曰『五字訣』,以識不忘所學雲。」在《太極拳譜跋》又言:「此譜得於舞陽鹽店,兼積諸家講論,並參鄙見,有者甚屬寥寥。」此可看出,李亦畲自己說寫了《五字訣》,並沒有說寫《擎引松放四字》、《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此兩篇應也是得自舞陽鹽店之譜(其實是得自陳清平處)。趙堡和氏(和兆元一系)所傳《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抄本中有:「陳清平曰:走架是知已功夫……」之語,應是陳清平所傳之意。 拳論歌訣全文如下: 打手歌注釋(按:打手即推手也) 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連黏隨不丟頂。 「掤捋擠按」四字,均按照師傳之規矩,絲毫不能違識!練久功深,方能上下相隨,一動無有不動,敵不能進攻,彼雖以巨力打來,略為牽動,則我之四兩,自可撥彼千斤!當其用力時,方向必不能變,我即隨彼之方向而引進,彼自落空矣。然必須粘、連、黏、隨,不丟,不頂,乃克臻此也。 又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勁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 打手時,靜待敵勢,彼不動,我亦不動,彼如微動,必有方向,我意在彼先,隨其方向而先動,則彼必跌出矣;故敵用力愈大,受跌亦愈重也。未動時,一種凝神蓄勢之姿態,意似松而未松,勁將展而未展,遇機放勁;放時,勁似斷而意仍不斷也。 以上先師遺著,已將太極拳精微奧妙之處,闡發無遺,因欲求顯淺,以便後之有專斯道者,故略加註釋,以為入門之助云爾。(此為王宗岳編注拳經的說明) 擎引松放四字 擎開彼勁借彼力(中有靈字)。引到身前勁始蓄(中有斂字)。 鬆開我勁勿使屈伸(中有靜字)。放時腰腳認端的(中有整字)。 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昔人云:能引進落空,便能四兩撥千斤。不能引進落空,便不能四兩撥千斤。語甚概括。初學未由領悟,予加數語以解之,俾有志斯技者,得所從入,庶日進有功矣。欲要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捨己從人。欲要捨己從人,先要得機得勢。欲要得機得勢,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無有缺陷。欲要周身無有缺陷,先要神氣鼓盪。欲要神氣鼓盪,先要提起精神。欲要提起精神,先要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氣收斂入骨。欲要神氣收斂入骨,先要兩股前節有力。兩肩鬆開,氣向下沉,勁起於腳根,變換在腿,含蓄在胸,運動在兩肩,主宰在腰。上於兩膊相擊,下於兩腿相隨,勁由內換。收便是合,放即是開。靜則俱靜,靜是合,合中寓開。動則俱動,動是開,開中寓合。觸之則旋轉自如,無不得力,才能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一動勢先問自己周身合上數項否。少有不合,即速改換。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功夫。動靜固是知人,仍是問己。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動彼絲毫。趁勢而入,接定彼勁,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處,便是雙重未化。要於陰陽開合求之。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也。 八、二十字訣為拳訣之縮寫,傳自武當 《乾隆抄本王宗岳太極拳譜》、《太極正宗王宗岳太極拳譜》收錄有《二十字訣》和「骨節相對……拳打立根」的拳論。楊式太極拳傳人楊班候所傳《五字經訣》每句第一字就是《二十字訣》。而《五字經訣》是李派太極李瑞東所傳《五字要言》之第139-158句。李派太極乃是傳自武當甘鳳池——甘淡然一脈,尊張三丰為祖,為金蟾一脈,原稱金蟾太極拳。武當太乙神劍門傳人關亨九老先生家藏有抄本《太極拳輯要》四卷,「幾經滄桑,僅剩殘篇斷簡,每每憶之,令人痛心,善本末傳,愧對後人,因此按照所得要領,列目追寫,以供同道」,關老先生寫了《抄本太極拳內操功法》一文,收錄在《武當修真密笈》一書。其中也收錄有《武錄修真二十字訣》,內容為「二十字訣」和以「二十字訣」冠頂之五字經(與班候所傳《五字經訣》相同)。可見《五字要言》傳自武當,《五字經訣》是其中一部分,著者何人尚待考證。 「骨節相對……拳打立根」的拳論,主要言推手、技擊,然多有不解之處,應是多篇拳論的隻言片語抄錄在一起。究是何人所著,原貌如何,尚缺資料考證。 九、《太極拳經》邏輯嚴密,結構完整 《太極拳經》有著嚴密的邏輯結構,其內容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太極拳論》(歌訣及解說)、《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張三丰以太極陰陽之理對歌訣進行解說,後再從丹道之理闡述太極拳。第二部分是太極行功。因需「功拳並練……相輔而行,方足致用」,所以論拳之後就介紹太極行功功法。第三部分是《十三勢行功歌訣》、《打手歌》、張三丰對《十三勢行功歌訣》的心解,以及王宗岳對張三丰《十三勢行功歌訣》的註解、王宗岳對《打手歌》的註解和發揮。整篇拳經結構嚴密,邏輯性強。然與《張三丰太極煉丹秘訣》、《太極拳道論》等其他秘籍比較,內功、站樁、丹道等內容甚少,也沒有拳勢圖解,是王宗岳沒有將其編入拳經,或是拳經這部分內容失傳,有待以後考古發現新資料再論。我自己猜測《太極拳經》可能有下篇,內容有丹道修持和其他內容。山中子提供之王宗岳《太極拳秘典》,其中有《太極拳姿勢詳述》,是否就是《太極拳經》所缺之拳勢圖解,尚有待考證。 十、結論:《太極拳經》為張三丰所著,王宗岳編注 當年,張三丰祖師圓融三教,得佛學之廣大、道學之精微、儒學之至極,創天龍神劍、龍行大草諸多絕學,將武當派發揚光大,傳下神功無數,被後人尊稱為武當派祖師。張三丰祖師集太極拳之大成,納拳於道,開創太極丹功體系,使太極拳成為「入道之基」,普通體質之人也可通過習拳打好基礎,再入丹道之修持。張三丰祖師以太極拳導後天循經,有基礎之後才入先天循經游樁之修習。此因普通人體質、心性不易直接進入先天循經,沒基礎容易發生經脈紊亂,張三丰為此開了一個方便之門,使入道成為坦途。即使不能以拳入道,也可令「天下豪傑延年益壽」。張三丰寫了不少太極拳的論著,後其弟子(親傳或隔代弟子)對論著和功法進行整理記錄,編成秘籍傳世。張三丰第二代弟子云游道人劉古泉收王宗岳為徒,傳太極拳法和張三丰祖師拳論。王宗岳對張三丰拳論歌訣進行整理,並對祖師拳論「略加註釋」,編成秘籍《太極拳經》傳世。王宗岳後傳蔣發等人。隨著太極拳的傳播,《太極拳經》在道門和社會也廣為流傳,成為各太極拳流派共同尊奉的經典。但由於流傳日久,漸失拳經原貌,各流派所得只為拳經的一部分,抄寫格式不一,完整程度不同。 經數年研究,反覆分析比較,詳細考證,略有所得,整理成文,力求恢復《太極拳經》原貌,釐清拳經傳承之源,雖非盡善,也是「正本清源」之意。 本文篇幅較長,引用不少拳論歌訣原文,但能使讀者一目了然,便於分析比較,免受某些「考證家」之誤導,人云亦云,以訛傳訛。 二〇〇九年七月二十四日


推薦閱讀:

雷師泰:孫式太極拳的訓練方法
太極拳的技擊實踐
李天金除了是馬雲的貼身保鏢,還有什麼身份?
耀太極朱雋教授正宗陳氏太極拳
董英傑老師談怎樣學太極拳?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