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經濟政府」治歐債痼疾
「歐洲發動機」法國和德國週二提出建立「歐元區經濟政府」的構想,雖然被人批評「遠水不能救近火」,但它其實正好點出了解決歐債危機的治本之道:政治整合。
七月下旬以來,歐債危機有加劇之勢,繼希臘、愛爾蘭和葡萄牙之後,義大利和西班牙告急,法國也打響主權債務評級(AAA)保衛戰,金融市場劇烈震盪。市場期待法德這兩個歐元區最大的出資方能同意發行歐元債券,以救燃眉之急。但法德顯然意識到了「以債還債」的不可持續性風險:如果對希臘等債務國有求必應,這些國家最後可能仍還不起債,但法德為了救它們卻也被拖進了衰退的泥潭。
事實上,從歐元誕生的那天起,它的使命就是為了推動歐洲政治上的整合:歐洲一體化。人們不會忘記二○○二年一月一日,這一天,歐元正式進入了十二個歐元區國家人民的日常生活,象徵國家主權的貨幣被統一起來,歐洲一體化以一種看得見、摸得的方式進入到歐洲公民的生活之中。
一個主權國家推動經濟穩定發展的兩項主要政策工具,一是貨幣政策;另一是財政政策,經常必須交互運用,以維持經濟持續成長。貨幣政策係指政府通過利率、匯率調整與控制貨幣數量來影響經濟活動;財政政策則指政府以擴大或削減政府支出方式來影響經濟活動。歐元區諸國既然採用同一貨幣,就表示放棄了制訂各自貨幣政策的權力,並將此權力交由歐洲央行行使。但是,歐元區卻長期存在「同一貨幣,不同財策」的情況。
各歐元區國家的財政政策各行其事,保證了經濟獨立的重要條件,但是卻嚴重影響了作為一個整體的歐盟的經濟發展戰略。歐盟成員國的債務問題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各成員國的基本國情不一樣,在做財政預算時往往過分考慮本國的國情,從本國的利益出發,制定過分擴張的財政政策,從而忽視了歐盟的整體利益。例如,希臘在生産力方面偏弱,在公共開支上又不知節制,最後債台高築,信用破産。同樣情形若發生在非歐元國家,其貨幣可在外匯市場被拋售而貶值,以有利出口,增加競爭力,同時以該國貨幣計價的債務也會減輕,讓經濟獲得調整。但因希臘的貨幣政策已納入歐元,無法動彈,又無法進一步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經濟將會加速蕭條。
如果政治整合沒有進展,法德兩國的人民對救援並不甘心,兩國領導人瞻前顧後,總是在最後關頭勉強達成共識,如此只能是讓希臘等國吊住鹽水而已,而且鹽水會在短期用盡,如果GDP佔歐元區百分之十一點五和十六點八的西班牙和義大利也支撐不住,歐元區將不得不斷尾求生,甚至解體。
歐元區有了歐元和歐洲央行,還應該有歐洲財政部,要讓各國資本完全自由流動,平衡生産力,還必須有財政補貼機制,補貼資源差的國家,這顯然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國「討價還價」。法德兩國已同意率先實施統一的公司稅,將兩國的課稅基數和稅率逐漸趨同,這已邁出了建立「歐元區經濟政府」的第一步,也是根治歐債危機的第一步。
推薦閱讀:
※危中有機,越是經濟蕭條越有好機會
※經濟穩定與金融穩定研究:法律經濟學視角
※「網紅經濟」,曇花一現還是未來趨勢
※2018年開始,農民補繳9萬元,每月領上千元養老金,划算嗎?
※張五常《經濟解釋》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