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更上一層樓」,詩人在幾層?

鳳凰副刊

2015-05-13 來源:鳳凰讀書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登鸛雀樓》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被稱為唐詩的不朽之作,這首詩之所以能千古流傳,是因為其在短短的20個字中負載了極為豐富的信息。

詩給我們的信息,有些在字面上,一讀便知,有些則是潛在的,從字面看不出來,但分析之後,又發現它的確存在,這樣的信息叫潛信息。具有潛信息是詩的-種美,是詩區別於其他文學體裁的本質特徵。如果不能充分讀出來詩的潛信息,當然也就不能夠很好地理解詩了。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就內含著豐富的潛信息。「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這兩行詩,只10個字。這10個字除了字面的理解,至少還告訴了我們如下7個問題:「山」是什麼樣的,寫詩的具體時間,當時天氣怎麼樣,是實寫還是虛寫,作者做了哪些動作,作者處於什麼位置,作者心境怎麼樣。

一個「依」字告訴我們,山是高聳的,因為太陽是「依」在山上,而不是落在山上,太陽可依的山一定是很高很陡了。太陽的「盡」是因為依山,沒有山,太陽還不會盡,這個時候只是太陽偏西,但還沒有到黃昏日暮。作者向西向上望見的是山和日,向東向下看到的是黃河在流,他是在東西、上下地望著。這個時候,他的位置一定是在高處。「白日依山」是作者所見,是實寫;「黃河入海」就不是所能看到的了,是想像,是虛寫。

寫高寫遠,又沒有蒼涼悲苦之感,可見作者心胸開闊,志向遠大,有奮發向上的精神。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讀了這首詩後,許多人以為寫詩的時候,詩人的上面還有一層樓可以「更上」。其實不然。

據宋人沈括《夢溪筆談》記載:「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許多人認為作者寫詩的時候是在樓的第二層,真的是這樣么?這還得從詩本身所給的信息來看。「欲」是所想,並非所為,「更」是要做,並非現實。一個「欲」字告訴我們,作者登樓的目的是「窮千里目」,是要看得更遠。可是如果說詩人明明知道這樓共有三層,卻只登到二層就停下來寫詩了,這就不合邏輯了。既然是「欲窮千里目」,又是有樓可上,那就直接「更上一層樓」好了。所以說,作者不是在第二層寫下了這首詩(或者說是構思了詩,產生了寫作慾望),而應該是上到了樓的最高處第三層。為了看得更遠,王之渙一氣上到了最高的地方,可是,到了這裡覺得還是不夠高,這時他才有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想法。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說的是:要是能再有一層樓那該多好啊!

「白日依山盡」這是現實,「欲窮千里目」這是理想。所見已經很遠,可是詩人並不滿足,覺得自己的目力還沒有用到極致。詩言志,其實「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意思是說,如果能有更廣闊的空間讓自己的才能得以發揮,那該有多好呀!

據考證,這首詩是王之渙趕考時路經山西蒲州(現在山西永濟市)鸛雀樓時寫下的,年輕的詩人意氣風發、躊躇滿志,正是想干一番事業、施展自己才華的時候,這樣的處境寫出這樣的詩,完全是內心真實感受的流露。

摘自張港《錯!錯!錯!:一直被誤讀的經典古詩詞》


推薦閱讀:

全國各地 詩人 《中秋詠月》詩詞專輯(二)
序田幸雲女詩人《思玉集》
一首詩干敗整個唐朝所有文豪詩人
詩人要不要遵循道德?

TAG:詩人 |